学术投稿

再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前静脉桥通畅率的造影分析

陈长志;陆佩中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分流术, 移植物闭塞, 狭窄
摘要:目的 比较单一静脉桥与序贯静脉桥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的通畅率和寿命.方法 收集300例再次CABG病人术前的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其中106例既有单一桥(159条),又有序贯桥(118条).结果 106例病人单一桥对序贯桥的堵塞率和狭窄率(≥50%)为:1年,1%和1%对2%和0;5年,1%和0对2%和1%;10年,8%和7%对7%和9%;15年,24%和18%对23%和25%;23年,45%和31%对39%和42%.结论 序贯吻合本身不影响静脉桥的通畅率.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食管癌术后胸胃心包瘘1例

    病人男,73岁.1992年11月因食管下段癌行左侧开胸、食管下段癌根治切除、胃食管主动脉弓上吻合术,术后恢复良好.

    作者:张清春;李保田;韦仕辉;方云山;陈良金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心脏术后晚期化脓性肋软骨炎3例

    晚期化脓性肋软骨炎是较少见的心脏直视手术后正中胸骨切口并发症,因临床表现隐匿,易造成诊断治疗延误,致病程长,加大病人痛苦,治疗费用高,临床处理颇为棘手[1-3].

    作者:林昌锦;王天佑;韩鸥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原发性左心房纤维粘液肉瘤1例

    病人女,27岁.活动后心悸、气短3个月,胸痛伴双下肢水肿1个月.查体:颈静脉轻度怒张,两肺底有湿罗音,强迫半卧位,心率109次/min,心尖区闻及3/VI级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左侧卧位时加重,P2亢进.

    作者:刘宁;朱富国;王东文;朱红军;韩玉龙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深低温停循环经上腔静脉逆行灌注眼底微血管血流观测

    深低温停循环经上腔静脉逆行灌注(RCP)脑保护在临床的应用已较为普遍,但关于RCP是否能提供有效的脑灌注尚存在争议.我们的实验采用眼底血管荧光造影(FFA)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眼底微血管显像和血流状况来评估RCP期间的脑灌注效果.

    作者:管玉龙;董培青;杨璟;何美玲;万彩红;杜顺平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胸壁巨大淋巴结增生1例

    病人女,49岁.发现左胸壁无痛性包块9个月有余,包块逐渐增大,局部有麻木感.查体:左胸壁上部、锁骨下方可见5cm×5cm大小包块,质地中等,表面光滑,边界清,活动,轻度压痛.X线胸部透视未见异常.临床诊断:左胸壁肿瘤.

    作者:胡晨虎;孙丽娟;秦军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CK、CK-MB、LDH及cTnT的变化

    为探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相关因素对心肌细胞损害程度,我们分别对103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病人的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酸脱氢酶(LDH)及心肌肌钙蛋白T(cTnT)浓度检测进行统计学分析,寻找其相应数据规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德奎;高维主;孙国林;单清华;樊健;李武伦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胸内气管断裂致晚期气道梗阻2例

    例1 男,24岁.车祸致左侧多发肋骨骨折并血气胸,颈、胸、腹部广泛皮下气肿.在当地住院20d后出现发绀、喘鸣,急诊转我院.查体:端坐位,喘鸣,唇发绀.

    作者:刘凡英;彭忠民;杜贾军;陈景寒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改良术式矫正Ebstein畸形

    目的 报告改良术式改善重症Ebstein畸形隔、后瓣下移明显、前瓣发育差、功能右室小、手术矫正困难者的手术疗效.方法 1997年6月至1999年8月用改良术式对8例Ebstein畸形施行了手术矫正(改良组).并与采用Hardy、Carpentier等术式矫正及三尖瓣置换共55例病人(对照组)的疗效进行了跟踪随访比较.结果 改良组无死亡,与对照组比较,术后心功能的恢复及三尖瓣反流的改善效果更好.结论 改良术式扩大了右心室形态及三尖瓣重建的手术适应证范围,使部分重症病人避免了瓣膜置换术的并发症.对隔、后瓣下移明显且前瓣发育不良的病人消除了术后三尖瓣反流并在保持左、右心室几何形态和功能方面效果显著.

    作者:尤斌;陈英淳;梁宜武;柳克晔;张守科;许春雷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导管前主动脉弓缩窄及主动脉弓管状发育不良

    主动脉缩窄(coarctation of the aorta)是较常见的心血管畸形之一,国内报道[1]在先天性心脏病尸检材料中占7%,主动脉弓管状发育不良(tubular hypoplasia of the aorta)是指主动脉弓某一部分狭窄的长度较长.

    作者:武海燕;朱清於;金崇厚;李凤山;武卫平;吴波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病人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研究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肺动脉高压形成和发展的关系.方法 运用临床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对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肺动脉高压(肺高压)病人血清VEGF进行分析.1999年3月至8月间,51例先心病病人中23例肺高压,平均肺动脉压(38.70±10.82)mm Hg;28例肺动脉压正常病人,平均肺动脉压(16.42±2.03)mm Hg.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51例病人的血清VEGF浓度并分析计算.结果 肺高压组病人血清VEGF平均(291.70±197.66)pg/ml,肺动脉压正常组病人血清VEGF浓度(38.56±22.25)pg/ml,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VEGF与肺动脉压呈正相关.结论 VEGF在肺动脉高压血管重构中起保护作用,先心病病人血清VEGF浓度升高,提示VEGF与肺动脉高压的病理生理有关.

    作者:程端;胡建国;吴忠仕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Na+/H+交换抑制剂的心肌保护作用

    随着心肌保护研究的不断深入,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um ischa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被认为是心肌保护问题的关键.

    作者:陈翔;杨建安;余翼飞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漏斗胸合并肺囊肿同期手术2例

    例1 男,11岁.出生后发现胸骨下部凹陷,随着年龄增长凹陷逐渐加深,活动后出现胸闷、气促.

    作者:颜廷华;王悦明;王丽丽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的外科治疗

    我们自1980年至1998年12月共手术治疗44例重症肌无力(MG)合并胸腺瘤病人,现报告如下.

    作者:郭健;任群;胡振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209例肺内单发球形病变的诊治

    肺内单发球形病变常见,但诊断有一定困难.现总结我们近年经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的209例病人的诊断体会如下.

    作者:尚立群;李辉;姚松朝;张章渝;王田贵;李学昌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开胸术后并发急性肺栓塞5例

    我们自1992年8月至1999年10月共行胸科手术1053例,术后发生急性肺栓塞5例,发生率为0.47%,其中4例经抢救治疗无效死亡.现结合临床资料分析讨论如下.

    作者:赵小刚;王化生;姜兴涛;崔永;赵民刚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激光诱发荧光诊断食管癌

    20世纪60年代,激光技术问世并首先应用于医学领域.经过不断发展、完善, 这项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医学的各个学科.

    作者:郑梦利;周乃康;孙玉鹗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197例前纵隔畸胎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

    1957年至1998年,我们手术治疗197例前纵隔畸胎瘤,占同期前纵隔肿瘤手术的38.0%(197/519例),原发性纵隔肿瘤的25.2%(197/783),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学勤;赵福元;韩兴鹏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再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前静脉桥通畅率的造影分析

    目的 比较单一静脉桥与序贯静脉桥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的通畅率和寿命.方法 收集300例再次CABG病人术前的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其中106例既有单一桥(159条),又有序贯桥(118条).结果 106例病人单一桥对序贯桥的堵塞率和狭窄率(≥50%)为:1年,1%和1%对2%和0;5年,1%和0对2%和1%;10年,8%和7%对7%和9%;15年,24%和18%对23%和25%;23年,45%和31%对39%和42%.结论 序贯吻合本身不影响静脉桥的通畅率.

    作者:陈长志;陆佩中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46例空肠移植食管重建经验

    1980年9月至1999年9月,我们应用空肠移植修复食管狭窄或缺损46例,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黄金林;朱艳珍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风湿性瓣膜病心肌损害的体视学分析

    目的 用体视学方法较准确揭示风湿性瓣膜病不同类型的心肌病理损害特点.方法 通过光镜、电镜及电子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用体视学方法,对29例不同类型风湿性瓣膜病瓣膜置换病人(RHD组)及7例急性非心血管病死亡者(对照者)心肌的心肌细胞、间质纤维化、肌原纤维及线粒体含量进行定量分析.RHD组分二尖瓣狭窄(MS)组(12例),二尖瓣关闭不全(MR)组(7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R)组(6例)和双瓣膜置换(DVR)组4例.用超声心动图测定换瓣前左室功能及左室心肌重量指数.结果 间质纤维化含量(F%):RHD各组间无差别,但明显高于对照组.心肌细胞胞密度(Vc%):MR及AR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及MS组,AR及MR组间无差别.肌原纤维体密度(Vvmyo%):RHD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AR组低于MS组.线粒体体密度(Vvmit%):MS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MR及AR组低于对照组及MS组.线粒体比膜面(δmmit%):RHD各组比膜面明显低于对照组,各组间无显著差异.线粒体面数密度(NA%):MR及AR组低于对照组及MS组,MR组与AR组间无显著差异.线粒体比表面(δmit%)、线粒体平均截面(Amit%):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DVR组4例左室流出道与二尖瓣乳头肌体视学结果无差异.结论 风湿性瓣膜病病人术前均有较明显的、不同程度的心肌病理损害.相似心功能状态下,MS、MR及AR者的心肌病理损害程度有逐渐加重的趋势.手术时机的选择在依据临床表现的同时,应注意心肌病理损害因素及不同病种间的区别.

    作者:苏丕雄;官颖鹏;尤斌;王盛宇;陈英淳 刊期: 2000年第06期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主管: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