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海全;樊慧丽;孔子艳;沈俊;李心愿;顾兵
目的 探讨新生儿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为预防与控制CRKP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医院2014-2017年新生儿科49例CRKP医院感染患儿为病例组,60例碳青霉烯类敏感肺炎克雷伯菌(CSKP)医院感染患儿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统计感染部位及耐药情况,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RKP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CRKP和CSKP两组患儿均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CRKP对所有 β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较高,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和替加环素耐药率低,除氨苄西林 、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和替加环素外,CRKP组耐药率均高于CSK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产妇胎膜早破史 、胎龄越小 、出生体质量越低 、气管插管 ≥2次 、机械通气时间越长 、PICC(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史 、手术史 、留置导尿管史;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产妇胎膜早破史 、碳青霉烯类药物使用史 、PICC置管史为CRKP感染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应对高危患儿进行定植筛查并及时监测感染情况,减少侵入性操作,合理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并对CRKP感染患儿做好隔离防控措施,以减少CRKP医院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作者:谭莉;凃敏;彭威军;梁艳芳;许川;熊薇;徐敏;赖晓全 刊期: 2018年第18期
目的 明确江苏地区烧伤ICU鲍氏不动杆菌院内感染菌株的分布情况及耐药性特点,为临床预防和治疗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入住江苏地区九家医院烧伤ICU发生鲍氏不动杆菌院内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患者创面分泌物 、痰液 、尿液 、血液等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耐药性分析.结果 182例感染鲍氏不动杆菌患者,临床各类送检标本共检出鲍氏不动杆菌250株,其中伤口分泌物分离105株占42.00%,其次为痰液标本83株占33.20%;临床基本资料显示:烧伤ICU患者中男性患者 、年龄<65岁 、住院时间 ≥7 d,使用广谱抗生素,患者占比较高,昏迷 、使用机械通气及使用激素患者占比较低;临床药敏结果显示,烧伤ICU鲍氏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和部分复合酶抑制剂抗菌药物耐药率在52.40% 以上 、对头孢类抗菌药物耐药率在42.00% 以上,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达43.60%,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低为30.00%.结论 鲍氏不动杆菌是烧伤ICU内检出率较高的条件致病菌,检出部位主要为创面分泌物,与大面积烧伤病情特点 、入住烧伤ICU时间 、使用广谱抗菌药物等因素相关,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根据本地区的致病菌种及耐药情况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以减少烧伤ICU内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孙艳;谭谦;聂兰军;寿倍明;张逸;李平松;张茂红;王良喜;赵耀华;孙炳伟 刊期: 2018年第18期
目的 探索四川省二 、三级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设置 、经费划拨及人员配备现状.方法 在四川省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基础上,由省医院感染质量控制中心人员设计统一的调查表,发放至各医疗机构网络填报.调查的方法和形式以及数据的收集与填报均与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一致.结果 共117家医院进行调研,其中三级医院30家,二级及以下医院87家.仍有少数医院将医院感染管理职能挂靠于医务科或护理科,主要是二级及以下医院(8.75%);各级医院划拨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经费均较少,中位数3.33元/床位,四分位数间距40.87元,但医院感染所导致的患者额外住院费用却相对较高,中位数3723.43元,四分位数间距11523.24元;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专兼职人员结构均以护士为主(78.24%),人员结构失衡的状态在二级及以下医院较为严重;三级医院人员数量配置不足,而二级及以下医院人员数量充足但培训力度不足.结论 四川省二 、三级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资源配置虽有各自特点,但总体上趋于一致,且或多或少存在资源配置不足的情况,需要卫生行政部门从顶层设计分层级有针对性地规范医院感染管理的发展模式.
作者:吕宇;向钱;蔡敏泓;魏道琼;吴佳玉;周忠华;王晨;王惠 刊期: 2018年第18期
目的 系统评价鲍氏不动杆菌血流感染(ABB)患者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 检索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Wanfang)以及维普信息资源系统(VIP)中建库至2018年1月发表的相关文献,由2名研究员独立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 、提取数据及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5.3和Stata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终纳入文献39篇.Meta分析显示,感染性休克(OR=5.17,95%CI:3.06~8.73)、MDR-ABB(OR=6.76,95%CI:2.85~16.03)、Pitt菌血症评分(OR=1.74,95%CI:1.21~2.52)、CR-ABB(OR=3.08,95%CI:1.35~7.04)、入住ICU(OR=2.57,95%CI:1.22~5.43)、使用呼吸机(OR=3.94,95%CI:2.80~5.54)、APACHE II评分(OR=1.19,95%CI:1.15~1.23)、中性粒细胞缺乏(OR=5.48,95%CI:2.95~10.20)、免疫抑制(OR=4.60,95%CI:2.17~9.76)、恶性肿瘤(OR=4.12,95%CI:2.81~6.03)、不当的抗菌药物治疗(OR=4.73,95%CI:3.16~7.08)、SOFA评分(OR=1.35,95%CI:1.24~1.46)、ABB来源于呼吸道(OR=3.30,95%CI:2.17~5.03)等为ABB患者死亡的相关因素.结论 感染性休克 、MDR-ABB、Pitt菌血症评分 、CR-ABB、入住ICU、使用呼吸机 、APACHE II评分 、中性粒细胞缺乏 、免疫抑制 、恶性肿瘤 、不当的抗菌药物治疗 、SOFA评分 、血流感染来源于呼吸道等13个因素与ABB患者死亡密切相关.识别可控制的相关因素并进行干预,对降低ABB患者死亡率有积极作用.
作者:谢和宾;曾鸿;姚小红 刊期: 2018年第18期
目的 了解2011-2016年某老年病医院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和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变化趋势及二者间相关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汇总2011-2016年住院患者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及同期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Spearman秩相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临床分离鲍氏不动杆菌药敏分析表明,2011-2016年鲍氏不动杆菌对绝大部分抗菌药物耐药率逐年上升,对头孢吡肟 、头孢他啶耐药率持续升高,分别由2011年的72.36% 、76.02%,增加到2016年的81.72% 、83.60%(χ2=16.460,24.180,P<0.05);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2011年和2016年分别为72.13% 和77.42%(χ2=6.010,P<0.05);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由2011年的70.15%,增加到2016年的79.57%(χ2=11.88,P<0.05);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由2011年的22.34% 增加到2016年耐药率56.99%(χ2=232.340,P<0.01);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未发生明显变化;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使用强度呈逐年下降趋势,碳青霉烯类和喹诺酮类使用强度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他药物使用强度变化不大;鲍氏不动杆菌对头孢吡肟耐药率与头孢菌素类尤其是四代头孢菌素类使用强度相关(r=0.829、0.928,P<0.05),与碳青霉烯类药物使用强度也呈现相关性(r=0.943,P<0.05),鲍氏不动杆菌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与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强度相关(r=0.829,P<0.05),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与碳青霉烯类药物使用强度相关(r=0.851,P<0.05),与四代头孢菌素使用强度相关(r=0.841,P<0.05).结论 本院鲍氏不动杆菌耐药率不断升高,耐药率的升高和抗菌药物大量使用密切相关.喹诺酮类不适用于鲍氏不动杆菌的感染治疗,碳青霉烯类的使用须严格掌握适应证,头孢哌酮/舒巴坦可用于联合用药治疗.
作者:祝丙华;赵强;张蓉;于旭红;张金萍 刊期: 2018年第18期
目的 分析恶性肿瘤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现状与直接经济损失.方法 选取2013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江苏省某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恶性肿瘤患儿为调查对象,在调查感染现状的基础上,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恶性肿瘤患儿医院感染相关直接经济损失.结果 共717例患儿纳入分析,其中107例患儿住院期间发生过1次及以上医院感染,共发生医院感染125例次,感染例次率为17.43%;血液肿瘤与实体肿瘤感染组患儿医院感染部位构成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7.154,P=0.007);血液肿瘤感染组患儿住院总费用中位数为50108.80元,住院天数为(26.32±14.08)d;非感染组住院总费用中位数为20424.71元,住院天数为(15.89±9.13)d;实体肿瘤感染组患儿住院总费用中位数为18972.75元,住院天数为(21.36±9.00)d;非感染组住院总费用中位数为8985.46元,住院天数为(15.43±7.38)d.感染组住院费用与住院天数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恶性肿瘤患儿医院感染发生率处于较高水平,血液肿瘤患儿感染风险高于实体肿瘤患儿,两者常见医院感染部位存在差异.医院感染导致恶性肿瘤患儿住院费用增高,住院天数延长,直接经济损失较严重.
作者:安海燕;胡霞;沈燕;周玉峰 刊期: 2018年第18期
目的 了解甘肃省血液透析用水和透析液的内毒素(ET)污染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以甘肃省102家医院为调查对象,对其5年内送检的透析用水和透析液标本的ET检测结果予以分析.结果 5年间送检透析用水和透析液标本共4859份,总体合格率为96.71%,其中透析用水的合格率94.82%,透析液的合格率为97.57%;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的透析液合格率分别为96.44% 和98.3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68,P=0.001);5年间二级 、三级医院的透析用水和透析液ET检测合格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P<0.05);透析用水和透析液在第一 、第四季度合格率均大于第二 、第三季度,且透析液的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76,P<0.001);甘肃省内送检标本距离的远近对透析用水 、透析液ET含量无影响.结论 甘肃省血液透析中心的透析用水和透析液的内毒素控制情况总体满意.医院等级及季节因素对内毒素水平有一定影响.
作者:蔡玲;张映华;周垚;杨亚红;胡兰文;张肖红;张浩军 刊期: 2018年第18期
目的 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不同医院感染部位延长的住院天数和增加的住院费用,为医院管理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某三级甲等医院2015-2016年神经外科病区272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生医院感染患者作为感染组,1:1条件配比后筛选出对照组,两组患者住院费用和住院天数的平均水平用中位数描述,经济损失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 272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中,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0.96%(57/272),医院感染例次发生率为25.37%(69/272);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59.42%(41/69);不同医院感染部位导致直接经济损失不同(P<0.05),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直接经济损失多.不同年龄段患者,感染组较对照组增加的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导致住院费用增加 、住院时间延长,直接经济损失多,应有效控制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作者:田晓玲;许红梅;孙吉花;李珍珠;张涛;赵倩倩 刊期: 2018年第18期
目的 检测尿液分离肺炎克雷伯菌的高黏液(HM)表型 、荚膜血清型及主要毒力基因,并测定其生物膜形成情况.方法 收集尿路感染患者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89株,黏液丝试验检测HM表型.PCR筛查6种常见高毒力荚膜血清型(K1,K2,K5,K20,K54,K57)和10种常见毒力基因(magA,rmpA,rmpA2,aerobactin,wcaG,mrkD,iroN,fimH,uge和ureA),利用微孔板法检测生物膜的形成情况.结果 89株尿源性肺炎克雷伯菌中,除K5型外,其他5种常见高毒力荚膜血清型均有检出,共检出14株黏液丝试验阳性菌株,占15.73%;HM表型与非HM表型菌株中高毒力荚膜血清型的检出率分别为85.71%(12/14)和6.67%(5/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730,P<0.001);毒力基因以fimH、uge、ureA和mrkD的流行为广泛,且在HM表型与非HM表型菌株中分布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另外6种毒力基因在HM表型菌株的检出率均大于非HM表型菌株(P<0.05);HM表型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低于非高黏菌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发现2株产超广谱 β 内酰胺酶(ESBLs)的HM表型菌株,且其中1株对碳青霉烯类耐药;89株肺炎克雷伯菌株有55株形成生物膜,阳性率为61.80%,HM表型菌株和非HM表型菌株形成生物膜的阳性率分别为35.71%(5/14)和66.67%(50/7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90,P=0.029).结论 致尿路感染的高黏表型肺炎克雷伯菌存在强毒力和(或)生物膜阳性菌株,必须高度重视,避免广泛流行.
作者:魏丹丹;李禄;李小菊;杜芳玲;邓琼;曹先伟;刘洋;万腊根 刊期: 2018年第18期
目的 主动监测神经外科术后患者脑脊液中肠杆菌科和不动杆菌属细菌感染的菌群分布及耐药性变化.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由感染控制专职人员及神经外科主管医生进行前瞻性主动监测,对脑脊液中肠杆菌科和不动杆菌属菌株分布和感染菌株的耐药性情况进行分析,提出干预对策.结果 本研究共送检脑脊液样本3784份,共分离出细菌674株,检出率为17.81%,其中肠杆菌科细菌53株占7.86%,不动杆菌属细菌74株占10.98%;肠杆菌科细菌中大肠埃希菌18株占33.96%,其次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 、产酸克雷伯氏菌 、阴沟肠杆菌等,不动杆菌属中鲍氏不动杆菌53株占71.62%,其次是洛菲不动杆菌和鲁氏不动杆菌;脑脊液中培养分离得到鲍氏不动杆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及氨曲南全部耐药,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中度敏感,未检出多粘菌素B及替加环素耐药菌株.结论 加强神经外科手术后患者细菌耐药性的主动监测,及时了解神经外科脑脊液中常见病原菌的流行病学与耐药现状变化,对优化抗菌药物使用 、制定有效的医院感染防控措施,降低感染发生率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伍艳兰;许文;戈伟;李颖;曹小琴;马黎黎;王逸;范珊红 刊期: 2018年第18期
目的 了解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职业紧张与发生锐器伤的影响因素,探究医务人员锐器伤的发生与职业紧张的关系,为改善医务人员职业健康状况,预防医务人员锐器伤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利用工作内容量表中文版(C-JCQ)与医务人员锐器伤调查表,对甘肃省武威市34所医疗机构626名医务人员进行现场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应用SPSS24.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583份,有效率为93.13%;583名调查对象中,不同性别 、工作年限 、职业 、职称 、婚姻状况医务人员职业紧张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初级及以下职称 、未婚医务人员更容易发生职业紧张;583名医务人员共发生锐器伤310次,锐器伤发生率为53.17%,不同职业紧张类型锐器伤发生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甘肃省武威市医务人员不同性别 、工作年限 、职业 、级别 、婚姻状况的职业紧张发生情况不同,该地区锐器伤发生率较高.需要根据不同影响因素制定科学措施,缓解职业紧张,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工作.
作者:梁燕;张映华;杨亚红;王栋;李文娟;董玥;王俊玲;张浩军 刊期: 2018年第18期
目的 了解上海市某区综合ICU器械相关感染发生情况,为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对2015-2017年5家医院综合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资料进行调查收集,使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描述综合ICU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和器械相关感染发生情况.结果 共4788例ICU患者纳入研究,住院总日数50418 d,发生医院感染434例 、510例次,医院感染发病率9.06% 、日感染发病率为10.12‰,调整日感染发病率4.50‰;医院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为主,占71.76%;器械相关感染共221例次,占医院感染的43.33%,连续三年占比逐年下降(χ2=24.44,P<0.001);器械相关感染发病率分别为呼吸机相关肺炎6.01‰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1.93‰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0.68‰,以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高;器械相关感染患者共检出病原菌335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67.16%,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占19.10%,常见的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 、大肠埃希菌 、肺炎克雷伯菌 、鲍氏不动杆菌.结论 器械相关感染仍是ICU医院感染的重点,应持续开展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继续加强和完善医院感染信息化建设.
作者:刘程琳;袁艳玲;翁晓芳;谭军;王剑云 刊期: 2018年第18期
目的 查找新生儿下呼吸道多重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感染与环境菌株的同源性,追踪可能的传播链,为下一步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医院2017年6月-2017年12月培养出多重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环境追踪,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和系统进化树进行菌株鉴定,对分离到的鲍氏不动杆菌采用Eric-PCR和MLST进行基因同源性分析.结果 共采集多重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患儿环境标本207份,其中阳性标本61份,占29.47%;16S rRNA基因同源性及系统进化分析显示,15株细菌属于鲍氏不动杆菌菌种;Eric-PCR得到A-I型9个型别,综合MLST分析结果显示,2号患儿痰液标本 、输液泵 、责任护士护士服,1号温箱表面与同期采样病房的电脑键盘,及3号患儿监护仪和责任护士手为同一ST2型别.其余型别为ST195,ST208,ST191,ST75,ST92,ST235.结论 通过对新生儿下呼吸道多重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患儿环境追踪发现,与环境分离菌株具有同源性,说明有效控制环境污染有助于防控感染传播扩散.
作者:曾凌;邓琼;李崎;曹先伟;刘洋;章琦;徐珍 刊期: 2018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血培养阳性报警时间(TTP)对未成年人,包括新生儿(<28 d)和儿童(<16 y),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NS)血流感染(BSI)及污染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血培养分离菌为CoNS的160例病例(新生儿45例,儿童115例),将患儿分为感染组和污染组,并对两组的TTP进行比较,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TTP对CoNS BSI或污染鉴别诊断的佳分界值,并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 新生儿感染组与污染组的TTP分别为(17.32±5.96)h和(21.17±5.26)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70,P=0.032),儿童感染组与污染组的TTP分别为(20.72±7.70)h和(26.20±13.20)h,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t=2.820,P=0.014);根据ROC曲线,TTP>17.67 h可作为鉴别新生儿BSI和污染的佳分界值,曲线下面积(AUC)为0.74,灵敏度为71.00%,特异度为85.10%,TTP>17.35 h可作为区分儿童BSI和污染的佳分界值,AUC为0.67,灵敏度为31.50%,特异度为97.60%.结论 TTP对新生儿CoNS血流感染的鉴别诊断准确度为中等,对儿童诊断效能为较低,但特异度均较高,对于鉴别未成年人CoNS血流感染和污染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张玉;林雪霏;刘伟江;周静芳;侯铁英 刊期: 2018年第18期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血源性暴露现状及相关因素,为做好职业防护工作提供科学 、有效依据.方法 对2012年1月-2016年12月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相关情况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计143名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护士比例高,占58.74%,其次为医生,占25.87%,女性及工龄 ≤10年的医务人员更易发生职业暴露;发生暴露的环节以锐器伤为主,其中注射及拔针时发生率高,占45.45%,其次是回针帽,占16.08%;暴露地点主要是病房 、治疗室 、手术室;暴露源以乙型肝炎为主,共67例,占46.85%,暴露源不明的有36例,占25.17%.结论 应加强对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教育及培训,规范日常操作 、实施科学防护,使用安全器具,做好暴露后应急处置,减少血源性职业暴露带给医务人员的伤害.
作者:程文琴;武涧松;李婧;张如;谈夏阳;张蓉 刊期: 2018年第18期
目的 前瞻性评估提高新生儿病房环境物体表面清洁消毒质量对降低新生儿败血症发病率的影响效果.方法 采用荧光标记法 、培训及反馈 、加强终末消毒等措施对某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病房高频接触物体表面清洁效果和干预措施进行评价.结果 新生儿病床表面和仪器设备表面高频接触点荧光标记清除率从干预前的87.36% 和75.81% 上升至干预后的99.43% 和96.62%,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2117.04,783.118;P<0.001);干预措施实施后,新生儿病房败血症感染发病率3.44% 及日感染发病率2.83‰ 均低于干预前的5.97% 及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荧光标记法进行监测及反馈,结合对卫生保洁人员教育培训 、加强终末消毒,可以有效改进环境清洁消毒效果,可以降低新生儿败血症感染的发生.
作者:程莉莉;张秀月;毛健;姜红;金盈月 刊期: 2018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结直肠肿瘤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相关因素及病原学特点.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6月在医院行结直肠肿瘤切除术患者379例进行目标性监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感染病原学的分布特点.结果 379例结直肠肿瘤切除患者,手术部位感染38例,感染率10.0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 、急诊手术 、手术持续时间>180 min、BMI、ASA评分 、肿瘤部位 、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 、术后肠瘘是结直肠肿瘤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 、BMI、肿瘤部位 、手术时间 、术后肠瘘是结直肠肿瘤切除术发生SSI的独立相关因素;38例手术部位感染患者,共分离病原菌4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8株,革兰阳性菌10株,构成比分别为79.17% 和20.83%.结论 结直肠肿瘤切除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率较高,相关因素多,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临床应明确风险,早期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手术部位感染,以提高手术疗效.
作者:徐朋;赵丽香;唐琳娜;王洋;吕玉玲;赵方;王丽丽 刊期: 2018年第18期
目的 通过质量持续改进的实施与效果评价,减少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率.方法 应用PD-CA工具进行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现状分析 、执行改进措施 、严格检查,比较PDCA实施前后职业防护质量考核合格率 、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及不同岗位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结果 实施PDCA后医务人员掌握标准预防概念及上报流程 、职业防护箱配置及落实标准预防及隔离措施的合格率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PDCA后共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278例次,暴露发生率2.91/100FTE低于实施前(χ2=6.774,P=0.009);不同岗位血源性职业暴露中护士发生率高,占39.21%(231/589),其次为学生30.73%(184/589).结论 应用PDCA工具,采取预防为主 、注重过程管理,能减少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保护医务人员职业安全.
作者:徐敏;熊薇;赖晓全;梁艳芳;许川 刊期: 2018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在多药耐药菌(MDROs)感染预防和控制中的应用效果,为有效控制MDROs医院感染提供方法学依据.方法 以2017年4月-2018年3月湖北省某三甲医院综合ICU、神经外科 、神经内科三个科室的MDROs感染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直接观察法和目标性监测法收集资料,比较实施多学科协作模式管理MDROs前后各项防控措施的依从率 、MDROs医院感染发生率和检出率,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施多学科协作模式管理后,医生开具隔离医嘱 、悬挂隔离标识 、可重复使用医疗器械专人专用 、医疗废物正确处置 、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等各项防控措施的依从率均升高(P<0.05);MDROs医院感染总发生率由2.47% 降至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721,P<0.001);MDROs总检出率由76.78% 降至64.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068,P<0.001).结论 实施多学科协作模式管理MDROs提高了临床防控措施的执行力,有效降低了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发生率和检出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许川;熊薇;徐敏;赖晓全 刊期: 2018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ICU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控制中应用多学科协作模式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12月医院ICU收治的75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7年1月-12月收治的患者827例作为干预组,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干预组实施多学科协作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 、各项防控措施执行情况和患者病情转归.结果 干预组827例患者发生感染75例,感染率为9.07%,发生例次感染93例次,例次感染率为11.25%.对照组758例患者发生感染96例,感染率为12.66%,发生例次感染116例次,例次感染率为15.30%.两组患者感染率 、例次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314,5.689;P=0.023,0.018);干预组多重耐药菌感染率4.23%(35/827)低于对照组的8.71%(66/7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75,P<0.001);干预后各项防控措施:戴手套 、穿隔离衣 、物品专用 、转科告知的依从性,医生 、护士及护工的知晓率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MDRO感染患者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P<0.001);干预组MDRO感染患者治疗的转归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多学科协作模式对预防和控制ICU中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瑜;王春英;陈琳;房君 刊期: 2018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