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相好;郭霞;何智勇;禹磊;薛伍洋
目的 研究急腹症感染性休克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月医院临床收治的急腹症感染性休克患者55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55例急腹症感染性休克患者共检出病原菌71株,革兰阴性菌52株、革兰阳性菌18株和真菌1株,分别占73.24%、25.35%和1.41%;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度高,耐药率为0.00%,对氨苄西林和哌拉西林的耐药性高,耐药率均为100.00%;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的敏感度高,耐药率为0.00%,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和他唑巴坦的耐药性高,耐药率均为100.00%.结论 急腹症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耐药性普遍较高,临床上应针对药敏结果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干预和治疗.
作者:周峰;晏玉奎;许岚;谈鹰;徐鑫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急诊术后切口感染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术后康复,本文旨在分析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急诊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学和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急诊术后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1年1月-2016年6月医院收治的结肠癌合并肠梗阻的患者189例,所有患者均行急诊结肠癌切除术,观察切口感染率,分析患者的病原学和临床特征,并分析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35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共培养出48株细菌,其中革兰阴性菌占62.50%,革兰阳性菌占37.50%;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切口感染率显著增高(44.44%vs14.20%,P=0.000),手术时间≥150min的患者切口感染率显著增高(24.07%vs 11.11%,P=0.013),术前白细胞≥109/L的患者切口感染率显著增高(26.56%v s14.40%,P=0.042);C-反应蛋白≥10mg/L的患者切口感染率显著增加(22.88%vs11.27%,P=0.047);白蛋白<30g/L的患者切口感染率显著增加(29.09%vs14.18%,P=0.01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术前白细胞≥109/L、C-反应蛋白≥10mg/L和白蛋白<30g/L是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急诊术后以革兰阴性菌常见,糖尿病、白细胞增高、C-反应蛋白增高和白蛋白降低是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急诊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作者:项海;项秉该;林振亮;赵章程;温江涛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幽门螺杆菌(H.pylori)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方案很多,其中铋剂+质子泵抑制剂+2种抗菌药物组成的四联疗法仍是当前国内外公认的一线治疗方法;由于H.pylori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使根除率有所下降,其中对克拉霉素耐药成为根除失败主要的原因;从分子水平来研究H.pylori对克拉霉素的耐药性成为近年来广大胃肠病工作者研究的热点,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克拉霉素耐药性的检测都是基于对H.pylori 23S rRNA基因突变的检测.因此,寻求一种简便、高效、经济、非侵入性的分子耐药性检测方法,对于选择个体化的幽门螺杆菌根除方案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薇;吴李培;宣世海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深静脉置管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CRI)的危险因素及不同干预措施的效果,为临床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医院收治194例行深静脉置管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出现CRI将患者分为感染组及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及置管资料,分析CRI发生的危险因素,比较是否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全身)、抗菌药物封管、柠檬酸钠封管对CRI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194例患者中,48例患者出现CRI,发生率24.74%;糖尿病、年龄>75岁、ALB<35 g/L、Hb<90 g/L、重复置管及长期置管与CRI的发生显著相关(P<0.05);柠檬酸钠封管及抗菌药物封管能降低CRI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预防性全身使用抗菌药物对CRI的发生无明显影响.结论 深静脉置管患者CRI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上加强对高危患者的干预.
作者:张文玉;胡凤华;徐宁;高斌;涂阳科 刊期: 2017年第05期
衣原体是一种专性胞内寄生的病原微生物,种间组织嗜性有差异,有些还是人兽共患病病原菌;其感染部位广泛、途径多,临床以沙眼、肺炎和泌尿生殖道感染多见;鹦鹉热衣原体还曾作为经典的生物战剂;衣原体由于胞内寄生,致病机制复杂,本文从三型分泌系统、衣原体质粒、脂多糖、新发现毒力因子CT135和CPAF蛋白这五个方面简要综述了衣原体的致病机制,提出以鹦鹉热衣原体为模型研究衣原体属致病机制的优越性,为进一步深入分析衣原体的致病机制提供参考.
作者:李鹏;张琪;苗晋华;宋立华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心脏外科术后深部胸骨切口感染临床特点及病原学,为临床预防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5年12月在医院行心脏手术患者3479例,其中术后发生深部胸骨切口感染的患者73例;分析不同临床分型的心脏外科术后深部胸骨切口感染临床特点,病原学及药敏分析结果.结果 年龄30~55岁患者发生术后深部胸骨切口感染率更高,与<30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型15例,占20.5%,Ⅱ型43例,占58.9%,Ⅲ 型15例,占20.5%.Ⅲ型患者T≥38℃ 、伤口裂开或者脓性分泌物、自发性疼痛、WBC>10×109/L、低蛋白血症比例显著低于Ⅰ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型X线或者C T显示纵膈增宽比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3例患者32例病原菌诊断明确,分离出病原菌8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4株,占54.3%,革兰阳性菌32株,占39.5%,真菌5株,占6.2%;革兰阴性菌耐药结果分析显示三种细菌对头孢唑林、头孢呋辛的耐药率均达到了100%;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G的耐药率达到了100%,而替加环素、利奈唑胺、万古霉素的敏感性较高.结论 高龄患者心脏外科术后容易并发深部胸骨切口感染,其中以Ⅱ型多见.临床预防及治疗应结合临床特征以及病原学结果.
作者:张继凤;杨侃;夏海娜;杜守峰;齐博;曹博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在硬式内镜手术器械干燥过程中使用气溶胶安全柜,评估对减少人体危害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3月-4月硬式内镜手术器械500件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0件;实验组干燥时使用气溶胶安全柜,对照组在干燥时不使用气溶胶安全柜,比较两组微生物气溶胶浓度测试结果.结果 实验组微生物气溶胶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气溶胶安全柜后微生物气溶胶明显减少.结论 硬式内镜手术器械干燥过程中使用气溶胶安全柜可以明显减少微生物气溶胶的产生,明显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水平.
作者:张辉琴;李波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病原菌分布情况,并对患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和乳酸水平进行检测,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并讨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对策.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医院确诊并治疗的103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为感染组,根据患者疾病预后分为好转组(54例)和恶化组(49例);并分别选择同期于医院进行呼吸机治疗未合并感染的112名患者为未感染组,选择进行健康体检的98例患者为健康组;对感染组患者进行病原菌分布情况分析,同时对所有对象进行CRP、PCT和乳酸水平的检测.结果 感染组患者中共分离出病原菌118株,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构成比分别为57.63%和41.53%;感染组患者CRP和PCT水平均明显高于未感染组和健康组(P<0.05),感染组中病情好转患者CRP和PCI水平明显低于恶化组(P<0.05),好转组患者在进行插管治疗后各时间点的乳酸水平均明显低于恶化组(P<0.05).结论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病原菌分布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患者PCT、CRP和乳酸水平均明显升高.
作者:吉晓霞;吴少芳;侯亚南;杨金莲;朱莉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C T影像学检查在血液肿瘤患者发生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6年5月选择医院接诊的68例血液肿瘤患者,所有患者采用C T影像学进行检查.分析X线胸片诊断与CT诊断发生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率比较、肺部真菌感染类型、病原菌分布构成比、患者的CT影像学特征表现.结果 35例患者发生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感染率为51.47%;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经C T影像学检测,肺部真菌感染的类型主要有弥漫型、曲菌球型、实变型和结节型,分别占37.14%、25.71%、22.86%和14.29%;35例患者按照枟全国临床检查操作规程枠进行病原学诊断,均呈现阳性,阳性率为100.00%;X线胸片诊断8例呈阳性,阳性率22.85%;C T影像诊断31例,阳性率88.57%,C T影像诊断阳性率明显高于X线胸片诊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原菌分布主要是以曲霉菌属为主,其次为假丝酵母菌属、隐球酵母菌属;CT影像学特征包括结节或肿块影、晕征、空洞.结论 CT影像学检查在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提供有效的诊断依据,特别是在肺部真菌感染的早期治疗中,结合患者临床的基础疾病,可以初步的诊断肺部真菌感染,具有良好的临床参考价值,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作者:刘宇亭;段早晖;夏瑞明;姚克林;赵森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血清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C-反应蛋白(CRP)对胎膜早破宫内感染及预后的评价作用.方法 选择2014年2月-2016年5月医院158例胎膜早破孕妇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于产前空腹抽取静脉血5 ml,经离心处理后采用免疫分析法检测孕妇β-hCG及CRP水平,待产妇分娩后留取其胎膜组织及胎盘组织,根据检查判断是否存在组织绒毛膜炎,然后将研究对象分为非感染组(102例)与感染组(56例);然后再对两组血清β-hCG及CRP加以比较与分析,并评估两组预后情况.结果 感染组β-hCG及CRP水平分别为(22.27±8.71)mol/ml、(29.41±9.42)mg/L,明显高于非感染组(16.15±7.18)mol/ml、(11.15±7.68)mg/L,t分别为4.74、13.17,P=0.00;血清β-hCG与CRP水平预测胎膜早破宫内感染的敏感度、准确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β-hCG阳性及CRP阳性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住院时间明显长于血清β-hCG阴性及CRP阴性患者,P<0.05.结论 检测胎膜早破孕妇血清β-hCG与CRP水平可较好的诊断胎膜早破宫内感染,对患者预后也有一定预测价值.
作者:张霞晖;陈一婉;龙晓茜;吴均;蔡菊芳;祝巧阳;陈丹青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调查医院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种类,分析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该类手术感染的早期预防和术后治疗方案提供策略.方法 收集2014年6月~2016年6月在医院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患者800例,对术后感染患者采集感染部位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耐药性分析.结果 800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患者共发生术后医院感染35例,感染率为4.38%,感染部位有切口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以及呼吸系统感染.35例医院感染患者脓液培养获得病原菌69株,革兰阳性菌43株,占62.32%,革兰阴性菌25株,占36.23%.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和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耐药性高,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亚胺培南和阿米卡星均有较高的敏感性,耐药率均较低;鲍曼不动杆菌对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均表现出高度的耐药性;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对头孢他啶、亚胺培南、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以及氨苄西林均敏感,耐药率均较低.结论 医院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感染以革兰阳性菌等为主,病原菌对不同抗菌药物表现出不同耐药性,耐药情况有普遍加强的趋势,该类临床手术应在治疗前予以联合抗菌用药,术后有针对性的及时调整,预防术后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高春玲;刘晓慧;朱文嘉;彭二娟;闫保功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醇类免洗手皮肤消毒液和无醇免洗手消毒液两种产品对多药耐药菌的杀菌情况.方法 采用悬液定量法,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17株、泛耐药铜绿假单细胞菌15株、产ESBLs大肠杆菌12株等多药耐药菌为实验组;以金黄色葡萄球菌20株、铜绿假单胞菌19株、大肠杆菌15株为对照组,对比两种产品对各种菌种的杀灭情况.结果 醇类免洗手消毒液对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泛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产ES-BLs大肠杆菌等多药耐药菌的杀灭对数均大于5,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的杀灭对数也都大于5;无醇免洗手消毒液对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泛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产ESBLs大肠杆菌等多药耐药菌的杀灭对数均大于5,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的杀灭对数也都大于5.结论 醇类免洗手皮肤消毒液和无醇免洗手消毒液这两种免洗手皮肤消毒液对多药耐药菌以及其对应非耐药菌的杀灭效果均十分优秀,值得信赖.
作者:高操;刘永刚;孙大伟;周欣桐;栗圣良;金碧玥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究不同肠外营养方式对其营养状况的临床实际影响,为早产合并感染患儿的临床研究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早产合并感染患儿88例,根据肠外营养的方式不同将患儿分成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各44例;以两组患儿的住院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后体质量增长、肠外营养时间、出院体质量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为观察指标.结果 高剂量组患儿住院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和肠外营养时间分别为(12.43±2.51)d、(6.41±1.41)d和(7.41±1.11)d,明显少于低剂量组(14.98±3.49)d、(10.18±3.02)d和(10.29±3.20)d;高剂量组恢复出生体质量后体质量增长情况和出院体质量分别为(28.71±2.51)g/kg/d和(2066.43±244.32)g,明显高于低剂量组(17.02±4.32)g/kg/d和(1901.23±300.21)g;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00%和1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给予患儿抗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高剂量氨基酸和脂肪乳的肠外营养方式可以显著改善早产合并感染患儿的营养状况,提升临床的综合治疗效果.
作者:曹献云;李岩;剧松丽;宋菲;徐雁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老年痴呆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医院住院的老年痴呆患者12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血管性痴呆(VD)患者66例,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60例;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分析老年痴呆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率及危险因素.结果 126例患者中42例发生肺部感染,感染率为33.3%,其中上呼吸道感染10例,下呼吸道感染32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进食困难、长期卧床、吸烟史、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合并肿瘤、低蛋白血症是血管性痴呆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吸烟史、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病程长、合并肿瘤、低蛋白血症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痴呆患者容易并发肺部感染,不同痴呆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存在差异,而糖尿病、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合并肿瘤及低蛋白血症等是血管性痴呆与阿尔茨海默病共同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王建玲;闫志新;贾爱兰;苏琳琳;黄贞;熊芬霞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继发胰腺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感染特点.方法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80例,进行腹腔穿刺及细菌培养,在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是否继发胰腺感染的相关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继发胰腺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分析感染特点.结果 共25例继发胰腺感染,感染率为31.25%;患者中机械通气时间≥6h、禁食时间≥15d、胃肠功能障碍时间≥2d、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时间≥6d、有心血管并发症、胰腺外部感染、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低氧血症、有多器官功能衰竭及入院WBC计数≥20×109/L的,继发胰腺炎感染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急性胰腺炎继发胰腺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胃肠功能障碍、低氧血症、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时间较长、禁食时间较长及入院WBC计数、C-反应蛋白较高;25例感染患者分离出30株菌株,阴沟肠杆菌12株占40.00%、铜绿假单胞菌8株占26.67%、大肠埃希菌5株占16.67%、金黄色葡萄球菌4株占13.33%、肺炎克雷伯菌1株占3.33%.结论 重症急性胰腺炎继发胰腺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胃肠功能障碍、低氧血症、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时间较长、禁食时间较长及入院WBC计数较高,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治疗,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有利于预防或减少胰腺感染,改善预后.
作者:谭伟超;李林鹏;赵建波;郭德洋;赵晓旭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运用荟萃分析评价我国住院腹泻患者艰难梭菌的感染情况,为艰难梭菌的医院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以及维普信息资源系统中建库至2016年9月发表的有关我国住院腹泻患者艰难梭菌感染情况的研究文献,参考疾病患病率或发病率研究质量评价准则评价文献质量,采用R软件进行分析,根据患者科室、地区和性别执行亚组分析,通过异质性检验以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对感染率进行合并,并用敏感性分析及漏斗图评价发表偏倚.结果 共纳入31篇文献,总样本量为9600人,艰难梭菌整体合并感染率为19%(95%C I:16~22),抗菌药物相关腹泻患者的艰难梭菌感染率为19%(95%C I:13~24);亚组分析显示:不同科室类别、地区、性别的患者,其艰难梭菌感染率存在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我国住院腹泻患者艰难梭菌感染率较高,医院需加强对重点人群艰难梭菌感染的防控与管理.
作者:谢和宾;曾鸿;尹柯;姚小红;刘艳科;张婷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精神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情况,并分析其发病影响因素,据此提出防治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精神科2012年6月-2016年6月1108例精神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对医院感染患者发病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有意义因素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分析发现1108例精神疾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者48例,感染率4.33%;对48例医院感染患者行细菌培养,共收集血、尿、粪便等标本60份,检出病原菌38株,阳性率63.33%;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共26株,占68.42%;革兰阳性球菌10株,占26.32%;真菌2株,占5.26%;经单因素分析,抗菌药物使用、年龄、精神疾病类型、基础疾病、住院时间、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和季节为精神疾病患者医院感染发病影响因素,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住院时间(OR=2.114)、年龄(OR=1.624)、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OR=1.586)为精神疾病患者医院感染高危因素,P<0.05.结论 精神疾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因素主要为年龄和住院时间及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可据此加以干预降低其医院感染率,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潘秀娟;刘林晶;刘家洪;潘安乐;陈呈祥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影响因素及真菌感染前后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情况,为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医院2010年1月-2015年12月血液科恶性血液病患者1000例,将其中164例IFI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164例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IFI的影响因素及PCR法检测肠道菌群情况.结果 急性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有基础疾病、应用糖皮质激素、抗菌药物应用时间>7 d、抗菌药物种类>2种、白细胞计数≤1.0×109/L者IFI的发生率高于淋巴瘤+慢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无基础疾病、未应用糖皮质激素、抗菌药物应用时间≤7d、抗菌药物种类≤2种、白细胞计数>1.0×109/L者(P<0.05);应用糖皮质激素、抗菌药物种类>2种、白细胞计数≤1.0×109/L是IF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恶性血液病IFI感染时外周血淋巴细胞、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水平(1.13±0.67、7.46±2.14、0.27±0.03)×109/L均明显低于感染前(9.02±1.04、38.24±11.43、3.52±0.86)×109/L(P<0.05);观察组感染前和感染时肠道真菌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感染前和感染时细菌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感染时真菌量高于感染前(P<0.05),观察组感染时细菌量低于感染前(P<0.05).结论 应用糖皮质激素、抗菌药物种类>2种、白细胞计数≤1.0×109/L是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和肠道真菌量增加、细菌量减少有关.
作者:马闪珊;赵硕;孙冬梅;黄俊伟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血清IL-6、IL-8与T N F-α联合检测在胎膜早破早期宫内感染预测中的价值,为胎膜早破早期宫内感染的诊断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2月医院收治40例胎膜早破早期宫内感染者为A组,40例胎膜早破未发生早期宫内感染者为B组,40例健康孕妇为C组,然后比较三组血清IL-6、IL-8与TNF-α水平,并比较A组与B组足月与未足月者的检测结果、A组不同严重程度绒毛膜羊膜炎者的检测结果.结果 A组血清IL-6、IL-8与TNF-α水平分别为(13.56±1.42)pg/ml、(15.78±1.69)pg/ml与(2.29±0.24)ng/ml,均高于B组(10.04±1.20)pg/ml、(12.53±1.42)pg/ml、(1.66±0.18)ng/ml及C组的(6.42±0.67)pg/ml、(7.85±0.78)pg/ml、(0.91±0.13)ng/ml,B组的检测水平则高于C组,同时A组足月与未足月者的检测结果均高于B组,A组不同严重程度绒毛膜羊膜炎者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IL-6、IL-8与T N F-α联合检测在胎膜早破早期宫内感染及其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较高.
作者:田丰;王冀康;王新彩;薛伍洋;牛斌;郭新胜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尿毒症住院患者感染部位与病原菌分布,为预防和控制患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于医院血液净化科住院治疗,确诊为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并发感染的患者154例为研究对象,统计感染部位构成比,病原菌分布和药敏结果 ,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多,占57.14%;分离出病原菌17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43.01%,革兰阳性菌占45.81%,真菌占11.18%;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在不同部位的占比不同,下呼吸道两类细菌占比相似,腹膜和导管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分别占62.07%和75.00%,泌尿系革兰阴性菌占70.83%;耐药性分析中,革兰阳性菌耐药率较高,溶血葡萄球菌对青霉素、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耐药率为100%,革兰阳性菌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美满霉素、利奈唑胺耐药率低于10%;革兰阴性菌对哌拉西林、阿米卡星、美满霉素耐药率低于20%,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四环素耐药率>50%;真菌耐药率均低于15%.结论 尿毒症患者感染发生部位广泛,病原菌多为院内常见致病菌,耐药性高,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作者:李博;王立华;董红业;孟甲;魏芳;姜埃利 刊期: 201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