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秀娟;刘林晶;刘家洪;潘安乐;陈呈祥
目的 收集并分别采用不同麻醉方式(全身麻醉或脊髓硬膜外麻醉)的择期上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肺部感染情况的相关资料,拟对择期行上腹部手术患者麻醉方式的选择进行有效的指导.方法 选取医院2015年4月-2016年8月择期行上腹部手术治疗的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全身麻醉组(试验组)161例和硬膜外阻滞组(对照组)139例,分别收集患者性别、年龄、术中出血量、术前白细胞量、术前基础疾病等所有的基础资料以及手术后相关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术后试验组和对照组肺部感染率、细菌培养阳性率、肺部感染病原学分布情况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等基线指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试验组的肺部感染率和痰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22.98%、78.74%,对照组的分别为23.02%、81.25%,二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研究对象痰培养病原体主要包括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 在上腹部手术中,只要能够严格遵守相关的感染预防措施有效规范操作程序,全身麻醉就可以用来替代硬膜外麻醉就能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
作者:汪琼;王英伟;何斌;赵璇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继发胰腺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感染特点.方法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80例,进行腹腔穿刺及细菌培养,在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是否继发胰腺感染的相关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继发胰腺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分析感染特点.结果 共25例继发胰腺感染,感染率为31.25%;患者中机械通气时间≥6h、禁食时间≥15d、胃肠功能障碍时间≥2d、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时间≥6d、有心血管并发症、胰腺外部感染、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低氧血症、有多器官功能衰竭及入院WBC计数≥20×109/L的,继发胰腺炎感染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急性胰腺炎继发胰腺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胃肠功能障碍、低氧血症、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时间较长、禁食时间较长及入院WBC计数、C-反应蛋白较高;25例感染患者分离出30株菌株,阴沟肠杆菌12株占40.00%、铜绿假单胞菌8株占26.67%、大肠埃希菌5株占16.67%、金黄色葡萄球菌4株占13.33%、肺炎克雷伯菌1株占3.33%.结论 重症急性胰腺炎继发胰腺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胃肠功能障碍、低氧血症、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时间较长、禁食时间较长及入院WBC计数较高,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治疗,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有利于预防或减少胰腺感染,改善预后.
作者:谭伟超;李林鹏;赵建波;郭德洋;赵晓旭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运用荟萃分析评价我国住院腹泻患者艰难梭菌的感染情况,为艰难梭菌的医院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以及维普信息资源系统中建库至2016年9月发表的有关我国住院腹泻患者艰难梭菌感染情况的研究文献,参考疾病患病率或发病率研究质量评价准则评价文献质量,采用R软件进行分析,根据患者科室、地区和性别执行亚组分析,通过异质性检验以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对感染率进行合并,并用敏感性分析及漏斗图评价发表偏倚.结果 共纳入31篇文献,总样本量为9600人,艰难梭菌整体合并感染率为19%(95%C I:16~22),抗菌药物相关腹泻患者的艰难梭菌感染率为19%(95%C I:13~24);亚组分析显示:不同科室类别、地区、性别的患者,其艰难梭菌感染率存在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我国住院腹泻患者艰难梭菌感染率较高,医院需加强对重点人群艰难梭菌感染的防控与管理.
作者:谢和宾;曾鸿;尹柯;姚小红;刘艳科;张婷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Logistic回归分析骨科创伤患者医院多药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制定相关干预对策.方法 分析2014年3月-2016年3月在医院骨科156例AB医院多药耐药菌感染创伤患者的多药耐药菌分布以及临床资料情况.结果 156例骨科创伤感染患者中,共分离出病原体174株,其中31株多药耐药菌,占17.8%.χ2检验单因素分析,骨科创伤感染患者发生多药耐药与住院时间、血清白蛋白、机械通气、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使用糖皮质激素、使用碳青霉烯类、合并糖尿病和使用3种及以上抗菌药物呈明显相关性(χ2=3.935、8.052、5.637、8.519、10.018、4.806、8.261及34.887,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血清白蛋白、使用糖皮质激素、使用3种及以上抗菌药物是骨科创伤感染患者发生多药耐药的独立危险因素(OR=4.891、4.442、8.541,P<0.05).结论 医院骨科创伤感染患者多药耐药现象较为严重,血清白蛋白、使用糖皮质激素、使用3种及以上抗菌药物是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黄冬红;蒋云甫;陈英;陈城;马锦虹;王燕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究感染性休克合并急性肺损伤(ALI)患者运用液体负平衡对其早期复苏和预后影响的分析.方法 选择2013年4月-2015年12月在医院住院治疗感染性休克合并急性肺损伤(ALI)的患者9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在治疗上均给予抗炎抑菌、控制血糖以及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同时,治疗组患者进行液体负平衡管理模式,而对照组主要是维持患者液体出入量的平衡或适当达到正平衡进行液体的管理模式,对两组患者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心指数(CI)、氧合指数(PaO2/FiO2)以及血管外肺脏水指数(ELWI)、APACHEII的评分等进行比较.结果 入院治疗后的第5 d、7 d治疗组患者MAP较对照组患者明显降低,而PaO2/FiO2和ELWI与对照组患者比较明显升高(P<0.05)而CVP治疗后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组(25.5±4.6)和对照组(23.8±4.0)APACHEII评分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入院治疗6h后,两组患者在APACHEII评分上治疗组(23.3±4.2)和对照组(22.9±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患者在入院治疗后24h、48h,治疗组患者APACHEI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尤以48h后治疗组(13.1±3.6)和对照组(17.8±3.2)比较(P<0.05);治疗组患者在机械通气时间、患者入住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MODS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感染性休克合并ALI患者运用液体负平衡不仅有利于患者肺功能的改善,其临床效果也是值得肯定的,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胡妙仙;林根友;林相彬;陶福正;莫恩君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究不同肠外营养方式对其营养状况的临床实际影响,为早产合并感染患儿的临床研究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早产合并感染患儿88例,根据肠外营养的方式不同将患儿分成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各44例;以两组患儿的住院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后体质量增长、肠外营养时间、出院体质量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为观察指标.结果 高剂量组患儿住院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和肠外营养时间分别为(12.43±2.51)d、(6.41±1.41)d和(7.41±1.11)d,明显少于低剂量组(14.98±3.49)d、(10.18±3.02)d和(10.29±3.20)d;高剂量组恢复出生体质量后体质量增长情况和出院体质量分别为(28.71±2.51)g/kg/d和(2066.43±244.32)g,明显高于低剂量组(17.02±4.32)g/kg/d和(1901.23±300.21)g;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00%和1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给予患儿抗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高剂量氨基酸和脂肪乳的肠外营养方式可以显著改善早产合并感染患儿的营养状况,提升临床的综合治疗效果.
作者:曹献云;李岩;剧松丽;宋菲;徐雁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C T影像学检查在血液肿瘤患者发生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6年5月选择医院接诊的68例血液肿瘤患者,所有患者采用C T影像学进行检查.分析X线胸片诊断与CT诊断发生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率比较、肺部真菌感染类型、病原菌分布构成比、患者的CT影像学特征表现.结果 35例患者发生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感染率为51.47%;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经C T影像学检测,肺部真菌感染的类型主要有弥漫型、曲菌球型、实变型和结节型,分别占37.14%、25.71%、22.86%和14.29%;35例患者按照枟全国临床检查操作规程枠进行病原学诊断,均呈现阳性,阳性率为100.00%;X线胸片诊断8例呈阳性,阳性率22.85%;C T影像诊断31例,阳性率88.57%,C T影像诊断阳性率明显高于X线胸片诊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原菌分布主要是以曲霉菌属为主,其次为假丝酵母菌属、隐球酵母菌属;CT影像学特征包括结节或肿块影、晕征、空洞.结论 CT影像学检查在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提供有效的诊断依据,特别是在肺部真菌感染的早期治疗中,结合患者临床的基础疾病,可以初步的诊断肺部真菌感染,具有良好的临床参考价值,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作者:刘宇亭;段早晖;夏瑞明;姚克林;赵森 刊期: 2017年第05期
衣原体是一种专性胞内寄生的病原微生物,种间组织嗜性有差异,有些还是人兽共患病病原菌;其感染部位广泛、途径多,临床以沙眼、肺炎和泌尿生殖道感染多见;鹦鹉热衣原体还曾作为经典的生物战剂;衣原体由于胞内寄生,致病机制复杂,本文从三型分泌系统、衣原体质粒、脂多糖、新发现毒力因子CT135和CPAF蛋白这五个方面简要综述了衣原体的致病机制,提出以鹦鹉热衣原体为模型研究衣原体属致病机制的优越性,为进一步深入分析衣原体的致病机制提供参考.
作者:李鹏;张琪;苗晋华;宋立华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与研究自体血液回输对全麻手术患者免疫状态及感染的影响情况,了解自体血液回输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6月于医院进行全麻手术5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7例,对照组进行异体输血,观察组进行自体血液回输,检测及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红细胞免疫状态及术后感染率.结果 观察组术后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不同时间两组CD3+CD4+、CD4/CD8、CD3+及CD4+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而CD8+则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且术后2 d及5 d时观察组CD3+CD4+、CD4/CD8、CD3+及CD4+均高于对照组,CD8+则低于对照组(P<0.05);RBC-C3bR、FEER、ATER及NTER表达水平均呈现先降后升的状态,FEIR则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且术后2 d及5 d时观察组RBC-C3bR、FEER、A T ER及N T ER均高于对照组,FEIR则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自体血液回输对全麻手术患者免疫状态的影响相对好于异体输血,对患者术后感染具有积极的控制作用,自体血液回输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夏敏;王凌;周旺辉;程荆徽;杨才义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硬膜外自控镇痛对于肺叶切除术后肺部感染病患的影响,分析镇痛方式对于肺叶切除术后肺部感染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择医院2013年11月-2016年4月择期行肺叶切除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84例早期肺癌病患为观察病例,根据术后镇痛方法分成硬膜外自控镇痛(即硬膜外组)41例和静脉自控镇痛组(即静脉组)43例,观察手术前后病患肺功能、应激指标变化,对比两组镇痛效果和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 手术后相同时间点,硬膜外组VAS评分显著低于静脉组(P<0.05);手术后,两组MVV、FEV1、FVC先降后升,与术前相比变化明显,但硬膜外组变化幅度显著低于静脉组(P<0.05);术后两组IL-6、hs-CRP和PEG2先升后降且硬膜外组变换范围明显低于静脉组(P<0.05);硬膜外组并发症发生率(26.83%)显著低于静脉组(46.51%),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硬膜外自控镇痛不仅镇痛效果显著,而且能够促进肺叶切除术后肺部感染病患肺功能恢复,而且对与应激性指标干扰更小.
作者:刘向东;郭琼;蒲运刚;万金城;赵青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急诊术后切口感染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术后康复,本文旨在分析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急诊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学和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急诊术后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1年1月-2016年6月医院收治的结肠癌合并肠梗阻的患者189例,所有患者均行急诊结肠癌切除术,观察切口感染率,分析患者的病原学和临床特征,并分析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35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共培养出48株细菌,其中革兰阴性菌占62.50%,革兰阳性菌占37.50%;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切口感染率显著增高(44.44%vs14.20%,P=0.000),手术时间≥150min的患者切口感染率显著增高(24.07%vs 11.11%,P=0.013),术前白细胞≥109/L的患者切口感染率显著增高(26.56%v s14.40%,P=0.042);C-反应蛋白≥10mg/L的患者切口感染率显著增加(22.88%vs11.27%,P=0.047);白蛋白<30g/L的患者切口感染率显著增加(29.09%vs14.18%,P=0.01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术前白细胞≥109/L、C-反应蛋白≥10mg/L和白蛋白<30g/L是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急诊术后以革兰阴性菌常见,糖尿病、白细胞增高、C-反应蛋白增高和白蛋白降低是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急诊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作者:项海;项秉该;林振亮;赵章程;温江涛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深静脉置管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CRI)的危险因素及不同干预措施的效果,为临床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医院收治194例行深静脉置管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出现CRI将患者分为感染组及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及置管资料,分析CRI发生的危险因素,比较是否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全身)、抗菌药物封管、柠檬酸钠封管对CRI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194例患者中,48例患者出现CRI,发生率24.74%;糖尿病、年龄>75岁、ALB<35 g/L、Hb<90 g/L、重复置管及长期置管与CRI的发生显著相关(P<0.05);柠檬酸钠封管及抗菌药物封管能降低CRI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预防性全身使用抗菌药物对CRI的发生无明显影响.结论 深静脉置管患者CRI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上加强对高危患者的干预.
作者:张文玉;胡凤华;徐宁;高斌;涂阳科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早期二次缝合联合负压引流对肝胆外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控制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7月-2016年7月在医院行肝胆外科手术患者1078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负压引流和每日换药,观察组患者给予早期二次缝合联合负压引流,比较两组患者发生感染的情况和住院时间,统计两组患者的病原菌和耐药性分布.结果 观察组患者感染比例(4.5%)显著低于对照组(9.6%),观察组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52例感染患者中共培养出病原菌61例,其中单一感染43例,混合感染9例,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38株占62.3%,观察组24例患者共培养出31株病原菌,其中单一感染患者17例,混合感染7例,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19株占61.3%;对照组中金黄色葡萄球菌9株,对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不敏感,对环丙沙星、苄卡西林、万古霉素敏感;观察组中金黄色葡萄球菌5株,对青霉素、阿莫西林不敏感,对环丙沙星、苄卡西林、万古霉素敏感.结论 早期二次缝合联合负压引流可以有效降低肝胆外科患者手术部位的感染率,缩短住院时间.患者感染主要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对于不同病原菌的感染要给予针对性治疗,以降低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率.
作者:陈永胜;熊聪;陆惠波;段建文;周丹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降钙素原及白介素-6测定在小儿急性扁桃体炎并脓毒症患儿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5年7月急性扁桃体炎并脓毒症患儿86例为脓毒症组,急性扁桃体炎患儿90例为扁桃体炎组、健康儿童44例为对照组;分别对患儿进行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值(N)水平以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测定,比较其结果在三组中治疗前、第3天、第5天及治疗结束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前,脓毒症组、扁桃体炎组PC T为(14.92±3.84)ng/mL、(11.10±1.00)ng/mL、IL-6为(365.20±78.00)ng/L、(262.20±47.00)ng/L)、CRP为(19.48±2.00)mg/L、(16.20±2.32)mg/L、WBC为(18.50±7.40)×109/L、(11.60±2.40)×109/L、N为(85.00±4.70)%、(78.00±2.15)%水平以及APACHEⅡ评分(20.60±4.20)分、(14.61±2.10)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组,治疗第3天各项指标(PCT(25.12±4.10)ng/mL、IL-6(468.20±64.00)ng/L、CRP(24.60±3.10)mg/L、WBC(22.72±2.10)×109/L、N(89.00±3.84)%水平以及APACHEⅡ评分(27.10±3.10)分,均高于治疗前;治疗第5天(PCT(13.05±2.16)ng/mL、IL-6(80.50±4.10)ng/L、CRP(14.20±3.30)mg/L、WBC(7.20±1.00)×109/L、N(89.00±3.84)%水平以及APACHEⅡ评分(14.20±3.30)分,低于治疗第3天;治疗第3天和第5天,各项指标高于扁桃体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与扁桃体炎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C T及IL-6检测有助于小儿急性扁桃体炎合并脓毒症的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和临床指导,且PCT、IL-6的截断值14.50ng/mL、365.50ng/L,能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参考.
作者:张志颖;赵云红;周沛然;邹娜娜;张翔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肝病住院患者真菌感染情况,并分析其药敏结果.方法 选择医院2011年1月-2015年12月收集标本中培养出真菌1000例住院肝病患者进行研究,收集患者的真菌培养结果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1000例肝病患者分离出1410株真菌中,酵母样真菌1189株占84.3%,丝状真菌221株占15.7%;1189株酵母样真菌中,痰及咽拭子感染737株占62.0%,胸腹水和尿感染分别为146株占12.3%和140株占11.8%;221株丝状真菌中,痰及咽拭子感染202株占91.4%.酵母样真菌中,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和伏立康唑的耐药率分别为12.1%、2.3%、0.3%和1.9%;丝状真菌中,对氟康唑、良性霉素、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的耐药率分别为93.7%、16.7%、5.9%和4.5%;酵母样真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良性霉素和伏立康唑的耐药率均低于丝状真菌(P<0.05).结论 住院肝病患者以酵母样真菌感染为主,白假丝酵母菌的感染率高,且对抗真菌药的耐药率均低于热带假丝酵母菌.
作者:季柏林;雷永良;徐丽霞;林群;周飞雪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心脏外科术后患者深部胸骨切口感染的临床特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的情况,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收治的心脏外科手术后深部胸骨切口感染患者69例;对比不同临床分型的深部胸骨切口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 ;分析深部胸骨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性情况.结果 Ⅲ型深部胸骨切口感染体温≥38℃的比例、自发性疼痛的比例、白细胞计数>10×109/L的比例均显著低于Ⅰ型和Ⅱ型深部胸部切口感染(P<0.05);Ⅲ型深部胸骨切口感染术口裂开或见脓性分泌物的比例显著低于Ⅱ型深部胸骨切口感染(P<0.05);Ⅲ型深部胸骨切口感染低蛋白血症的比例显著低于Ⅰ型深部胸骨切口感染(P<0.05);本研究共培养出病原菌7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2株(55.26%),革兰阳性菌30株(39.47%),真菌4株(5.26%);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均有较高的敏感性,耐药率均为16.67%;鲍曼不动杆菌对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均表现出高度的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和克拉霉素均表现出高度的耐药性,而对替加环素、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均敏感,耐药率均为0.00%.结论 心脏外科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早发现深部胸骨切口感染并规范应用抗菌药物,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周丹;陶凉;陈绪发;周宏;杨凯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腹部创伤合并肝破裂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学和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自2007年1月-2016年1月,回顾性收集医院收治的腹部创伤导致的肝破裂患者325例,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切口感染,将患者分为感染组42例和非感染组283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探讨腹部创伤致肝破裂患者术后切口的危险因素;同时对切口感染患者的病原学进行分析.结果 与非感染组比较,感染组患者年龄显著增加(45.94±13.82 v s.42.59±12.82,P=0.015);糖尿病显著增加(28.57%v s.6.01%,P=0.000);多发伤显著增加(19.50%v s.8.13%,P=0.025);出血量显著增加(584.48±258.38 v s.476.37±215.73 m l,P=0.000);创伤指数显著增加(13.58±5.39vs.9.85±4.62,P=0.000);白细胞显著增加(12.58±3.48vs.8.14±2.87109/L,P=0.000);C-反应蛋白显著增加(23.48±7.38vs.18.82±6.16mg/L,P=0.000);白蛋白显著降低(28.82±9.12 vs.33.85±6.63 g/L,P=0.000);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创伤指数增加、白细胞增加、C-反应蛋白增加和白细胞降低是肝破裂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42例切口感染的患者中,共培养出48株细菌.结论 糖尿病、创伤指数增加、白细胞增加、C-反应蛋白增加和白蛋白降低是肝破裂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常见的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
作者:宋胜江;林勇;张素惠;金凯;陈震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干扰素-γCA重复基因多态性与成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相关性,为成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医院收治18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者,根据检查结果分为RSV感染毛细支气管炎(RSV组)78例和非RSV感染毛细支气管炎(非RSV组)102例,另选择同期在医院体检的60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毛细管电泳检测IFN-γCA基因多态性.结果 RSV组患者中(CA12)+/(CA12)+、(CA12)+/(CA12)-基因型PSI评分显著低于(CA12)-/(CA12)-基因型,IFN-γ浓度显著高于(CA12)-/(CA12)-基因型(P<0.05).RSV组(CA12)+/(CA12)+基因型显著低于非RSV组和对照组,(CA12)-/(CA12)-基因型显著高于非RSV组和对照组(P<0.05),非RSV组与对照组组间各基因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干扰素-γCA重复基因多态性与成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当IFN-γCA基因重复12次时,IFN-γ表达量降低,机体对病毒的清除能力减弱,临床症状加重.对RS V感染患者进行优质护理对加快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高云秀;王晶;刘爱云;葛永春;商全梅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其病原菌分布情况.方法 针对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 I)、是否吸烟、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是否合并糖尿病、腹部手术史等对2013年6月-2015年5月548例结直肠癌术后感染患者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同时根据病原菌检测结果分析病原菌分布.结果 548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感染93例占16.97%,患者在年龄、BM I、吸烟、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合并糖尿病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示:高龄、吸烟、导尿管留置时间长、住院时间长、合并糖尿病均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检出病原菌243株,以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常见.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感染率较高,其病原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高龄、吸烟、导尿管留置时间长、住院时间长、合并糖尿病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张德重;王丽丽;陈炳合;孙培胜;房祥杰;闫争强;张彬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幽门螺杆菌(H.pylori)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方案很多,其中铋剂+质子泵抑制剂+2种抗菌药物组成的四联疗法仍是当前国内外公认的一线治疗方法;由于H.pylori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使根除率有所下降,其中对克拉霉素耐药成为根除失败主要的原因;从分子水平来研究H.pylori对克拉霉素的耐药性成为近年来广大胃肠病工作者研究的热点,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克拉霉素耐药性的检测都是基于对H.pylori 23S rRNA基因突变的检测.因此,寻求一种简便、高效、经济、非侵入性的分子耐药性检测方法,对于选择个体化的幽门螺杆菌根除方案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薇;吴李培;宣世海 刊期: 201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