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部创伤致肝破裂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学与危险因素分析

宋胜江;林勇;张素惠;金凯;陈震

关键词:创伤, 肝破裂, 切口感染, 危险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腹部创伤合并肝破裂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学和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自2007年1月-2016年1月,回顾性收集医院收治的腹部创伤导致的肝破裂患者325例,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切口感染,将患者分为感染组42例和非感染组283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探讨腹部创伤致肝破裂患者术后切口的危险因素;同时对切口感染患者的病原学进行分析.结果 与非感染组比较,感染组患者年龄显著增加(45.94±13.82 v s.42.59±12.82,P=0.015);糖尿病显著增加(28.57%v s.6.01%,P=0.000);多发伤显著增加(19.50%v s.8.13%,P=0.025);出血量显著增加(584.48±258.38 v s.476.37±215.73 m l,P=0.000);创伤指数显著增加(13.58±5.39vs.9.85±4.62,P=0.000);白细胞显著增加(12.58±3.48vs.8.14±2.87109/L,P=0.000);C-反应蛋白显著增加(23.48±7.38vs.18.82±6.16mg/L,P=0.000);白蛋白显著降低(28.82±9.12 vs.33.85±6.63 g/L,P=0.000);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创伤指数增加、白细胞增加、C-反应蛋白增加和白细胞降低是肝破裂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42例切口感染的患者中,共培养出48株细菌.结论 糖尿病、创伤指数增加、白细胞增加、C-反应蛋白增加和白蛋白降低是肝破裂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常见的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神经内科医院感染病原菌感染特点与多药耐药菌感染研究

    目的 研究神经内科医院感染病原菌感染部位与多药耐药菌感染情况,为神经内科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神经内科2011年1月-12月85例感染患者为A组,2012年1月-12月88例感染患者为B组,2013年1月-12月89例感染患者为C组,2014年1月-12月91例感染患者为D组,2015年1月-12月90例感染患者为E组,然后统计及比较五组患者的标本分布、病原菌感染部位及多药耐药菌感染情况.结果 五组患者痰标本所占比例分别为52.94%、51.14%、51.69%、51.68%及52.22%,均高于其他标本(P<0.05),肺部感染所占比例分别为53.41%、55.68%、55.06%、54.95%及56.67%,均明显高于其他感染部位(P<0.05),D组及E组多药耐药菌比例均高于A组、B组及C组,C组则高于A组及B组(P<0.05).结论 2011-2015年神经内科医院感染病原菌感染部位均以肺部为主,且多药耐药菌所占比例呈现升高趋势,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及干预.

    作者:孙明丽;鲁大云;周芳;崔聪聪;申曼曼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早期二次缝合联合负压引流对肝胆外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效果

    目的 探讨早期二次缝合联合负压引流对肝胆外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控制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7月-2016年7月在医院行肝胆外科手术患者1078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负压引流和每日换药,观察组患者给予早期二次缝合联合负压引流,比较两组患者发生感染的情况和住院时间,统计两组患者的病原菌和耐药性分布.结果 观察组患者感染比例(4.5%)显著低于对照组(9.6%),观察组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52例感染患者中共培养出病原菌61例,其中单一感染43例,混合感染9例,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38株占62.3%,观察组24例患者共培养出31株病原菌,其中单一感染患者17例,混合感染7例,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19株占61.3%;对照组中金黄色葡萄球菌9株,对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不敏感,对环丙沙星、苄卡西林、万古霉素敏感;观察组中金黄色葡萄球菌5株,对青霉素、阿莫西林不敏感,对环丙沙星、苄卡西林、万古霉素敏感.结论 早期二次缝合联合负压引流可以有效降低肝胆外科患者手术部位的感染率,缩短住院时间.患者感染主要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对于不同病原菌的感染要给予针对性治疗,以降低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率.

    作者:陈永胜;熊聪;陆惠波;段建文;周丹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老年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率,为临床防治细菌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126例,对患者的病原菌进行临床检验分析.结果 通过痰培养共检出9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是引起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共分离出53株,构成比为57.61%,所占比例从低到高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革兰阳性球菌共分离出33株,构成比为35.87%,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所占比例高;真菌共分离出6株,构成比为6.52%,白假丝酵母菌和热带假丝酵母菌所占比例高;2013年-2015年铜绿假单胞菌的ESBLs菌株检出率逐年上升,分别为33.33%,40.00%和50.00%,2013年-2015年肺炎克雷伯菌的ESBLs菌株检出率也逐年上升,分别为25.00%,42.86%和57.14%.结论 老年患者容易受环境和自身因素影响,导致呼吸道感染发生,随着抗菌药物的普遍使用,耐药菌株迅速增加;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症状、感染情况、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治疗.

    作者:卢仁辉;陈婉婷;孙晓丽;杜莎莎;巩雅舒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感染后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有效性研究

    目的 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感染后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有效性,为老年糖尿病合并感染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6年1月1日-6月30日诊治100例老年糖尿病合并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观察组给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照组常规胰岛素强化皮下注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d时血糖(FPG、2h PG)、炎性因子(WBC、CRP、PCT)变化,以及治疗后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日用量、感染控制时间、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FPG、2h PG、WBC、CRP、PCT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日用量、感染控制时间分别为(4.75±2.22)d、(34.67±5.31)U/d、(5.61±2.04)d短于对照组(6.43±2.76)d、(42.94±6.65)U/d、(7.67±2.2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8例低血糖发生,观察组有1例低血糖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糖尿病合并感染患者给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利于感染及血糖水平的及时控制,减少胰岛素用量,降低低血糖发生,是老年糖尿病合并感染时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戴慧芳;苏小游;吴朝明;李海;朱烈烈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降钙素原及白介素-6测定在急性扁桃体炎合并脓毒症患儿中的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 研究降钙素原及白介素-6测定在小儿急性扁桃体炎并脓毒症患儿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5年7月急性扁桃体炎并脓毒症患儿86例为脓毒症组,急性扁桃体炎患儿90例为扁桃体炎组、健康儿童44例为对照组;分别对患儿进行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值(N)水平以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测定,比较其结果在三组中治疗前、第3天、第5天及治疗结束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前,脓毒症组、扁桃体炎组PC T为(14.92±3.84)ng/mL、(11.10±1.00)ng/mL、IL-6为(365.20±78.00)ng/L、(262.20±47.00)ng/L)、CRP为(19.48±2.00)mg/L、(16.20±2.32)mg/L、WBC为(18.50±7.40)×109/L、(11.60±2.40)×109/L、N为(85.00±4.70)%、(78.00±2.15)%水平以及APACHEⅡ评分(20.60±4.20)分、(14.61±2.10)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组,治疗第3天各项指标(PCT(25.12±4.10)ng/mL、IL-6(468.20±64.00)ng/L、CRP(24.60±3.10)mg/L、WBC(22.72±2.10)×109/L、N(89.00±3.84)%水平以及APACHEⅡ评分(27.10±3.10)分,均高于治疗前;治疗第5天(PCT(13.05±2.16)ng/mL、IL-6(80.50±4.10)ng/L、CRP(14.20±3.30)mg/L、WBC(7.20±1.00)×109/L、N(89.00±3.84)%水平以及APACHEⅡ评分(14.20±3.30)分,低于治疗第3天;治疗第3天和第5天,各项指标高于扁桃体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与扁桃体炎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C T及IL-6检测有助于小儿急性扁桃体炎合并脓毒症的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和临床指导,且PCT、IL-6的截断值14.50ng/mL、365.50ng/L,能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参考.

    作者:张志颖;赵云红;周沛然;邹娜娜;张翔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三甲医院2015年多药耐药菌检出现状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三甲医院2015年多药耐药菌(MDROs)的检出情况及耐药性,为多药耐药菌管理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对三甲医院2015年1月-12月送检的分离株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根据药敏结果判断是否为多药耐药菌,采用统计学方法对MDROs检出率、标本来源、科室分布及其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 2015年MDROs检出率、MDROs感染发生率和MDROs日检出率分别为33.66%,2.03%,0.24%;日检出率多的科室为重症医学科占2.76%;检出多的多药耐药菌为大肠埃希菌551株,占46.66%;多药耐药菌部位来源多的为尿液,357株占30.23%;多药耐药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厄他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别为0.54%,0.54%,0.91%,1.45%;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厄他培南的耐药率为0.00%;多药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利奈唑胺、替加环素、万古霉素耐药率均为0.00%.结论 开展多药耐药菌及其耐药性监测,可为MDROs管理措施的实施以及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作者:李寅环;刘小燕;林晓晖;冼翠尧;王法霞;刘香莲;周卫红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心脏外科术后深部胸骨切口感染临床特点及病原学分析

    目的 分析心脏外科术后深部胸骨切口感染临床特点及病原学,为临床预防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5年12月在医院行心脏手术患者3479例,其中术后发生深部胸骨切口感染的患者73例;分析不同临床分型的心脏外科术后深部胸骨切口感染临床特点,病原学及药敏分析结果.结果 年龄30~55岁患者发生术后深部胸骨切口感染率更高,与<30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型15例,占20.5%,Ⅱ型43例,占58.9%,Ⅲ 型15例,占20.5%.Ⅲ型患者T≥38℃ 、伤口裂开或者脓性分泌物、自发性疼痛、WBC>10×109/L、低蛋白血症比例显著低于Ⅰ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型X线或者C T显示纵膈增宽比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3例患者32例病原菌诊断明确,分离出病原菌8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4株,占54.3%,革兰阳性菌32株,占39.5%,真菌5株,占6.2%;革兰阴性菌耐药结果分析显示三种细菌对头孢唑林、头孢呋辛的耐药率均达到了100%;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G的耐药率达到了100%,而替加环素、利奈唑胺、万古霉素的敏感性较高.结论 高龄患者心脏外科术后容易并发深部胸骨切口感染,其中以Ⅱ型多见.临床预防及治疗应结合临床特征以及病原学结果.

    作者:张继凤;杨侃;夏海娜;杜守峰;齐博;曹博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肝病住院患者真菌感染调查与药敏分析

    目的 观察肝病住院患者真菌感染情况,并分析其药敏结果.方法 选择医院2011年1月-2015年12月收集标本中培养出真菌1000例住院肝病患者进行研究,收集患者的真菌培养结果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1000例肝病患者分离出1410株真菌中,酵母样真菌1189株占84.3%,丝状真菌221株占15.7%;1189株酵母样真菌中,痰及咽拭子感染737株占62.0%,胸腹水和尿感染分别为146株占12.3%和140株占11.8%;221株丝状真菌中,痰及咽拭子感染202株占91.4%.酵母样真菌中,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和伏立康唑的耐药率分别为12.1%、2.3%、0.3%和1.9%;丝状真菌中,对氟康唑、良性霉素、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的耐药率分别为93.7%、16.7%、5.9%和4.5%;酵母样真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良性霉素和伏立康唑的耐药率均低于丝状真菌(P<0.05).结论 住院肝病患者以酵母样真菌感染为主,白假丝酵母菌的感染率高,且对抗真菌药的耐药率均低于热带假丝酵母菌.

    作者:季柏林;雷永良;徐丽霞;林群;周飞雪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急诊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学与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急诊术后切口感染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术后康复,本文旨在分析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急诊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学和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急诊术后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1年1月-2016年6月医院收治的结肠癌合并肠梗阻的患者189例,所有患者均行急诊结肠癌切除术,观察切口感染率,分析患者的病原学和临床特征,并分析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35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共培养出48株细菌,其中革兰阴性菌占62.50%,革兰阳性菌占37.50%;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切口感染率显著增高(44.44%vs14.20%,P=0.000),手术时间≥150min的患者切口感染率显著增高(24.07%vs 11.11%,P=0.013),术前白细胞≥109/L的患者切口感染率显著增高(26.56%v s14.40%,P=0.042);C-反应蛋白≥10mg/L的患者切口感染率显著增加(22.88%vs11.27%,P=0.047);白蛋白<30g/L的患者切口感染率显著增加(29.09%vs14.18%,P=0.01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术前白细胞≥109/L、C-反应蛋白≥10mg/L和白蛋白<30g/L是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急诊术后以革兰阴性菌常见,糖尿病、白细胞增高、C-反应蛋白增高和白蛋白降低是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急诊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作者:项海;项秉该;林振亮;赵章程;温江涛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不同麻醉方式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感染与免疫功能及血清IL-6和TNF-α水平的影响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腹部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与免疫功能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I L-6)、肿瘤坏死因子-α(T N F-α)水平的影响.方法 2015年10月-2016年10月选取150例腹部外科手术患者,分为吸入麻醉组50例(A组),全凭静脉麻醉组50例(B组),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组50例(C组),比较各组患者麻醉效果、术后感染、免疫功能及血清IL-6、TNF-α水平.结果 C组患者术后感染率低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苏醒及拔管时间短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术后感染率、苏醒及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术后6 h、1 d CD3+、CD4+、CD4+/CD8+水平较术前低,而术后3 d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而C组术后6 h、1 d CD3+、CD4+、CD4+/CD8+水平高于A组、B组,而A组、B组术后6 h、1 d、3 d CD3+、CD4+、CD4+/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患者术后6 h、1 d、血清IL-6、T N F-α水平低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B组术后6 h、1 d血清IL-6、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有利于外科手术患者早期拔管,减轻患者免疫抑制,降低患者术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有助于降低术后感染.

    作者:何相好;郭霞;何智勇;禹磊;薛伍洋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综合干预方案对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

    目的 探讨应用综合干预方案对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预防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 IC U)收治的行机械通气(M V)的新生儿10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53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给予密闭式湿化方法联合细致化口腔护理的综合干预方案,统计VAP患儿的病原菌分布,比较两组VAP、MV时间、NICU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病死率及患儿家属对口腔护理的满意度.结果 106例患儿共发生V A P23例,发生率为21.7%,其中革兰阴性菌感染多见(94.4%);观察组患儿VAP发生率、MV时间、NICU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评价结果及总满意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行MV的NICU新生儿而言,采用综合干预方案能降低VAP的发生风险,缩短MV时间和住院时间,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郑瑜萍;汪勇芬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脑外伤后颅内感染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观察

    目的 观察脑外伤后患者颅内感染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情况,为脑外伤后颅内感染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3年7月-2015年8月医院收治的脑外伤后颅内感染患者43例为观察组,并以同时期的脑外伤后未发生颅内感染的患者43例为对照组,然后将两组患者的高切、中切及低切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及其他血流变指标进行比较,并比较轻度、中度及重度颅内感染者的上述检测结果.结果 观察组高切、中切及低切全血黏度分别为(5.33±0.45)mPa·s、(6.28±0.62)mPa·s及(12.83±1.37)mPa·s,均高于对照组(4.20±0.33)mPa·s、(5.11±0.50)mPa·s及(8.98±1.13)mPa·s;观察组高切、中切及低切全血还原黏度及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血细胞比容(%)为(8.72±0.75)mPa·s、(11.90±1.25)mPa·s、(24.54±2.20)mPa·s、103.63±10.67、16.48±3.23、(45.35±3.7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16±0.59)mPa·s、(8.86±0.88)mPa·s、(17.67±1.55)m Pa·s、88.35±7.27、11.35±2.25、(39.89±3.32)%;同时,中度感染、重度感染患者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全血还原黏度(高切、中切、低切)、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血细胞比容(%),均高于轻度感染,且重度感染患者相关指标均高于中度感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外伤后颅内感染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较为明显,且颅内感染严重程度对其检测水平影响较大.

    作者:李琳;李旭;高飞;饶克成;酒晓盈;王璇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尿毒症住院患者感染部位与病原菌分析

    目的 探讨尿毒症住院患者感染部位与病原菌分布,为预防和控制患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于医院血液净化科住院治疗,确诊为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并发感染的患者154例为研究对象,统计感染部位构成比,病原菌分布和药敏结果 ,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多,占57.14%;分离出病原菌17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43.01%,革兰阳性菌占45.81%,真菌占11.18%;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在不同部位的占比不同,下呼吸道两类细菌占比相似,腹膜和导管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分别占62.07%和75.00%,泌尿系革兰阴性菌占70.83%;耐药性分析中,革兰阳性菌耐药率较高,溶血葡萄球菌对青霉素、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耐药率为100%,革兰阳性菌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美满霉素、利奈唑胺耐药率低于10%;革兰阴性菌对哌拉西林、阿米卡星、美满霉素耐药率低于20%,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四环素耐药率>50%;真菌耐药率均低于15%.结论 尿毒症患者感染发生部位广泛,病原菌多为院内常见致病菌,耐药性高,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作者:李博;王立华;董红业;孟甲;魏芳;姜埃利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三种葡萄糖酸氯己定复方手消毒剂杀菌效果和临床实验研究

    目的 测试三种葡萄糖酸氯己定复方手消毒剂临床消毒效果,为临床科室提供安全有效的手消毒剂.方法 根据枟消毒技术规范枠对三种葡萄糖酸氯己定复方手消毒剂进行检测.结果 三种葡萄糖酸氯己定复方手消毒剂pH值,泡沫抗菌洗手液为6.50、泡沫外科消毒剂为6.38,外科手消毒凝胶为6.70,有效成分葡萄糖酸氯己定含量分别为0.185%、1.23%、1.19%,泡沫和凝胶手消毒液乙醇含量分别为:38.2%、54.7%,泡沫抗菌洗手液细菌总数、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菌落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泡沫抗菌洗手液对大肠杆菌杀灭对数值均>5.00,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杀菌不合格;泡沫外科消毒剂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1.5min,对白念珠菌、铜绿假单胞菌作用3.0min,可达到消毒合格;外科手消毒凝胶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念珠菌、铜绿假单胞菌作用1.0min,可达到消毒合格;使用葡萄糖酸氯己定泡沫抗菌洗手液后用葡萄糖酸泡沫外科消毒剂或葡萄糖酸氯己定外科手消毒凝胶5ml,消毒作用3min,对临床科室医务人员手上自然菌杀灭对数>1.0,手上残留菌数<1cfu/cm2.结论 三种葡萄糖酸氯己定复方手消毒剂消毒配合使用消毒效果达到临床消毒要求,可以在临床科室使用.

    作者:李昱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blaCTX-M基因分型及耐药特征研究

    目的 探讨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blaC T X-M基因分型及相应耐药特征,以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 选取2014年1月到2016年1月医院细菌室分离出的大肠埃希菌69株;对上述菌株进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表型及耐药特征的检测;统计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及其基因型的分布;对比不同基因型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结果 69株菌株中,37株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其中36株为blaC T X-M型基因,占97.30%;单独检出blaC T X-M-1有10株,占27.78%,单独检出blaC T X-M-9有24株,占66.67%,同时检出blaC T X-M-1和blaC T X-M-9有2株,占5.56%.C T X-M-1菌株和CTX-M-9菌株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均为0,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唑林的耐药率均为100%.CTX-M-1菌株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氨曲南的耐药率均显著高于CTX-M-9菌株(P<0.05).结论 blaCTX-M是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常见的基因型,且以blaC T X-M-9型为主.blaC T X-M-1型菌株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以及氨曲南的耐药性显著高于blaC T X-M-9型菌株.

    作者:孙文萱;田鹏飞;李轶;刘玲;王洪新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腹部创伤致肝破裂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学与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腹部创伤合并肝破裂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学和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自2007年1月-2016年1月,回顾性收集医院收治的腹部创伤导致的肝破裂患者325例,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切口感染,将患者分为感染组42例和非感染组283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探讨腹部创伤致肝破裂患者术后切口的危险因素;同时对切口感染患者的病原学进行分析.结果 与非感染组比较,感染组患者年龄显著增加(45.94±13.82 v s.42.59±12.82,P=0.015);糖尿病显著增加(28.57%v s.6.01%,P=0.000);多发伤显著增加(19.50%v s.8.13%,P=0.025);出血量显著增加(584.48±258.38 v s.476.37±215.73 m l,P=0.000);创伤指数显著增加(13.58±5.39vs.9.85±4.62,P=0.000);白细胞显著增加(12.58±3.48vs.8.14±2.87109/L,P=0.000);C-反应蛋白显著增加(23.48±7.38vs.18.82±6.16mg/L,P=0.000);白蛋白显著降低(28.82±9.12 vs.33.85±6.63 g/L,P=0.000);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创伤指数增加、白细胞增加、C-反应蛋白增加和白细胞降低是肝破裂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42例切口感染的患者中,共培养出48株细菌.结论 糖尿病、创伤指数增加、白细胞增加、C-反应蛋白增加和白蛋白降低是肝破裂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常见的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

    作者:宋胜江;林勇;张素惠;金凯;陈震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衣原体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衣原体是一种专性胞内寄生的病原微生物,种间组织嗜性有差异,有些还是人兽共患病病原菌;其感染部位广泛、途径多,临床以沙眼、肺炎和泌尿生殖道感染多见;鹦鹉热衣原体还曾作为经典的生物战剂;衣原体由于胞内寄生,致病机制复杂,本文从三型分泌系统、衣原体质粒、脂多糖、新发现毒力因子CT135和CPAF蛋白这五个方面简要综述了衣原体的致病机制,提出以鹦鹉热衣原体为模型研究衣原体属致病机制的优越性,为进一步深入分析衣原体的致病机制提供参考.

    作者:李鹏;张琪;苗晋华;宋立华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与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及乳酸变化的研究

    目的 研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病原菌分布情况,并对患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和乳酸水平进行检测,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并讨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对策.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医院确诊并治疗的103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为感染组,根据患者疾病预后分为好转组(54例)和恶化组(49例);并分别选择同期于医院进行呼吸机治疗未合并感染的112名患者为未感染组,选择进行健康体检的98例患者为健康组;对感染组患者进行病原菌分布情况分析,同时对所有对象进行CRP、PCT和乳酸水平的检测.结果 感染组患者中共分离出病原菌118株,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构成比分别为57.63%和41.53%;感染组患者CRP和PCT水平均明显高于未感染组和健康组(P<0.05),感染组中病情好转患者CRP和PCI水平明显低于恶化组(P<0.05),好转组患者在进行插管治疗后各时间点的乳酸水平均明显低于恶化组(P<0.05).结论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病原菌分布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患者PCT、CRP和乳酸水平均明显升高.

    作者:吉晓霞;吴少芳;侯亚南;杨金莲;朱莉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抗菌药物在专项整治过程中清洁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调查

    目的 了解医院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后的合理使用的情况及持续效果,为医院规范围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及建立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调查医院2016年1-7月全院清洁手术出院病历1432份,对清洁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使用率、用药品种选择规范率、抗菌药物使用频率与类别、术前给药时机符合率及预防用药总时间进行评价.结果 2016年1-7月某院妇产科、肝胆外科、骨科二病区、骨科一病区、普外科、乳腺外科、泌尿外科及脑外科清洁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分别为58.46%、16.22%、49.47%、55.90%、7.94%、16.22%、73.33%及76.47%,预防用药品种规范率分别为97.37%、72.22%、74.19%、75.93%、90.00%、91.67%、72.73%及96.15%,全院清洁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为41.55%,预防用药品种规范率为78.66%;2016年1-7月某院抗菌药物使用频率较高的为头孢菌素类,其中排名前三的为头孢呋辛占34.62%、头孢硫脒占33.45%及头孢他啶占18.66%,分别属于第二代、第一代与第三代头孢菌素;全院清洁手术术前给药时机在0.5-1h占总数的88.57%,其中24h停药率为14.12%,48h停药率为25.38%.结论 清洁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机情况较好,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品种的选择及使用疗程都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作者:乔进;陆群;石禹;缪应祥;陈敏;王征宇;孟萍;陈霞;窦志华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深静脉置管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

    目的 分析深静脉置管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CRI)的危险因素及不同干预措施的效果,为临床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医院收治194例行深静脉置管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出现CRI将患者分为感染组及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及置管资料,分析CRI发生的危险因素,比较是否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全身)、抗菌药物封管、柠檬酸钠封管对CRI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194例患者中,48例患者出现CRI,发生率24.74%;糖尿病、年龄>75岁、ALB<35 g/L、Hb<90 g/L、重复置管及长期置管与CRI的发生显著相关(P<0.05);柠檬酸钠封管及抗菌药物封管能降低CRI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预防性全身使用抗菌药物对CRI的发生无明显影响.结论 深静脉置管患者CRI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上加强对高危患者的干预.

    作者:张文玉;胡凤华;徐宁;高斌;涂阳科 刊期: 2017年第05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