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敏;王凌;周旺辉;程荆徽;杨才义
目的 探讨血清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C-反应蛋白(CRP)对胎膜早破宫内感染及预后的评价作用.方法 选择2014年2月-2016年5月医院158例胎膜早破孕妇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于产前空腹抽取静脉血5 ml,经离心处理后采用免疫分析法检测孕妇β-hCG及CRP水平,待产妇分娩后留取其胎膜组织及胎盘组织,根据检查判断是否存在组织绒毛膜炎,然后将研究对象分为非感染组(102例)与感染组(56例);然后再对两组血清β-hCG及CRP加以比较与分析,并评估两组预后情况.结果 感染组β-hCG及CRP水平分别为(22.27±8.71)mol/ml、(29.41±9.42)mg/L,明显高于非感染组(16.15±7.18)mol/ml、(11.15±7.68)mg/L,t分别为4.74、13.17,P=0.00;血清β-hCG与CRP水平预测胎膜早破宫内感染的敏感度、准确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β-hCG阳性及CRP阳性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住院时间明显长于血清β-hCG阴性及CRP阴性患者,P<0.05.结论 检测胎膜早破孕妇血清β-hCG与CRP水平可较好的诊断胎膜早破宫内感染,对患者预后也有一定预测价值.
作者:张霞晖;陈一婉;龙晓茜;吴均;蔡菊芳;祝巧阳;陈丹青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blaC T X-M基因分型及相应耐药特征,以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 选取2014年1月到2016年1月医院细菌室分离出的大肠埃希菌69株;对上述菌株进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表型及耐药特征的检测;统计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及其基因型的分布;对比不同基因型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结果 69株菌株中,37株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其中36株为blaC T X-M型基因,占97.30%;单独检出blaC T X-M-1有10株,占27.78%,单独检出blaC T X-M-9有24株,占66.67%,同时检出blaC T X-M-1和blaC T X-M-9有2株,占5.56%.C T X-M-1菌株和CTX-M-9菌株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均为0,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唑林的耐药率均为100%.CTX-M-1菌株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氨曲南的耐药率均显著高于CTX-M-9菌株(P<0.05).结论 blaCTX-M是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常见的基因型,且以blaC T X-M-9型为主.blaC T X-M-1型菌株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以及氨曲南的耐药性显著高于blaC T X-M-9型菌株.
作者:孙文萱;田鹏飞;李轶;刘玲;王洪新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感染性胰腺坏死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测定的临床价值,为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感染性胰腺坏死的临床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6年8月在医院住院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60例,根据是否合并感染性胰腺坏死,将60例患者分为感染组21例,非感染组39例,分别于入院第1、4、7、14天采集静脉血测定血清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并选择50例同期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各时间点血清PCT和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CT和CRP水平在第4天均达到顶峰,之后逐渐下降;感染组各时间点血清PCT和CRP水平显著高于非感染组(P<0.05),血清PCT和CRP水平在第4天均显著升高,在第7、14天较第4天均显著下降.结论 血清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的联合动态监测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感染性胰腺坏死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并有助于对病情的判断及疾病预后的评估.
作者:徐益萍;骆方军;郑军;江克翔;陈铁炯;刘学成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继发胰腺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感染特点.方法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80例,进行腹腔穿刺及细菌培养,在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是否继发胰腺感染的相关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继发胰腺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分析感染特点.结果 共25例继发胰腺感染,感染率为31.25%;患者中机械通气时间≥6h、禁食时间≥15d、胃肠功能障碍时间≥2d、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时间≥6d、有心血管并发症、胰腺外部感染、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低氧血症、有多器官功能衰竭及入院WBC计数≥20×109/L的,继发胰腺炎感染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急性胰腺炎继发胰腺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胃肠功能障碍、低氧血症、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时间较长、禁食时间较长及入院WBC计数、C-反应蛋白较高;25例感染患者分离出30株菌株,阴沟肠杆菌12株占40.00%、铜绿假单胞菌8株占26.67%、大肠埃希菌5株占16.67%、金黄色葡萄球菌4株占13.33%、肺炎克雷伯菌1株占3.33%.结论 重症急性胰腺炎继发胰腺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胃肠功能障碍、低氧血症、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时间较长、禁食时间较长及入院WBC计数较高,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治疗,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有利于预防或减少胰腺感染,改善预后.
作者:谭伟超;李林鹏;赵建波;郭德洋;赵晓旭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乳腺手术非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与乳腺术后伤口感染关系,旨在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提高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非感染性乳腺手术患者120例,根据围术期使用抗菌药物与否分为甲乙两组,其中,70例围术期未使用抗菌药物患者作为甲组,50例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为乙组,比较住院时间、费用、切口感染等因素,评估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结果 患者年龄、手术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甲组患者住院时间(12.30±3.4)天、住院费用(5982.3±1292)元,显著低于乙组相应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体温逐渐增高,手术后48h达峰,72h恢复正常水平;两组患者全身麻醉比例、术后切口感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针对非感染性乳腺手术患者,通常情况下无需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若需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需严格掌握手术预防用药指征,达到预防术后感染的目的,做好术前准备、严格无菌操作、规范手术操作、精心术后护理均可减少术后伤口感染,减轻患者痛苦,保障手术治疗效果.
作者:申秋香;孟凡杰;李晓燕;陈玲;朱晓庆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调查医院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种类,分析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该类手术感染的早期预防和术后治疗方案提供策略.方法 收集2014年6月~2016年6月在医院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患者800例,对术后感染患者采集感染部位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耐药性分析.结果 800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患者共发生术后医院感染35例,感染率为4.38%,感染部位有切口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以及呼吸系统感染.35例医院感染患者脓液培养获得病原菌69株,革兰阳性菌43株,占62.32%,革兰阴性菌25株,占36.23%.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和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耐药性高,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亚胺培南和阿米卡星均有较高的敏感性,耐药率均较低;鲍曼不动杆菌对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均表现出高度的耐药性;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对头孢他啶、亚胺培南、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以及氨苄西林均敏感,耐药率均较低.结论 医院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感染以革兰阳性菌等为主,病原菌对不同抗菌药物表现出不同耐药性,耐药情况有普遍加强的趋势,该类临床手术应在治疗前予以联合抗菌用药,术后有针对性的及时调整,预防术后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高春玲;刘晓慧;朱文嘉;彭二娟;闫保功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精神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情况,并分析其发病影响因素,据此提出防治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精神科2012年6月-2016年6月1108例精神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对医院感染患者发病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有意义因素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分析发现1108例精神疾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者48例,感染率4.33%;对48例医院感染患者行细菌培养,共收集血、尿、粪便等标本60份,检出病原菌38株,阳性率63.33%;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共26株,占68.42%;革兰阳性球菌10株,占26.32%;真菌2株,占5.26%;经单因素分析,抗菌药物使用、年龄、精神疾病类型、基础疾病、住院时间、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和季节为精神疾病患者医院感染发病影响因素,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住院时间(OR=2.114)、年龄(OR=1.624)、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OR=1.586)为精神疾病患者医院感染高危因素,P<0.05.结论 精神疾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因素主要为年龄和住院时间及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可据此加以干预降低其医院感染率,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潘秀娟;刘林晶;刘家洪;潘安乐;陈呈祥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医院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后的合理使用的情况及持续效果,为医院规范围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及建立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调查医院2016年1-7月全院清洁手术出院病历1432份,对清洁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使用率、用药品种选择规范率、抗菌药物使用频率与类别、术前给药时机符合率及预防用药总时间进行评价.结果 2016年1-7月某院妇产科、肝胆外科、骨科二病区、骨科一病区、普外科、乳腺外科、泌尿外科及脑外科清洁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分别为58.46%、16.22%、49.47%、55.90%、7.94%、16.22%、73.33%及76.47%,预防用药品种规范率分别为97.37%、72.22%、74.19%、75.93%、90.00%、91.67%、72.73%及96.15%,全院清洁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为41.55%,预防用药品种规范率为78.66%;2016年1-7月某院抗菌药物使用频率较高的为头孢菌素类,其中排名前三的为头孢呋辛占34.62%、头孢硫脒占33.45%及头孢他啶占18.66%,分别属于第二代、第一代与第三代头孢菌素;全院清洁手术术前给药时机在0.5-1h占总数的88.57%,其中24h停药率为14.12%,48h停药率为25.38%.结论 清洁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机情况较好,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品种的选择及使用疗程都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作者:乔进;陆群;石禹;缪应祥;陈敏;王征宇;孟萍;陈霞;窦志华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硬膜外自控镇痛对于肺叶切除术后肺部感染病患的影响,分析镇痛方式对于肺叶切除术后肺部感染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择医院2013年11月-2016年4月择期行肺叶切除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84例早期肺癌病患为观察病例,根据术后镇痛方法分成硬膜外自控镇痛(即硬膜外组)41例和静脉自控镇痛组(即静脉组)43例,观察手术前后病患肺功能、应激指标变化,对比两组镇痛效果和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 手术后相同时间点,硬膜外组VAS评分显著低于静脉组(P<0.05);手术后,两组MVV、FEV1、FVC先降后升,与术前相比变化明显,但硬膜外组变化幅度显著低于静脉组(P<0.05);术后两组IL-6、hs-CRP和PEG2先升后降且硬膜外组变换范围明显低于静脉组(P<0.05);硬膜外组并发症发生率(26.83%)显著低于静脉组(46.51%),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硬膜外自控镇痛不仅镇痛效果显著,而且能够促进肺叶切除术后肺部感染病患肺功能恢复,而且对与应激性指标干扰更小.
作者:刘向东;郭琼;蒲运刚;万金城;赵青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老年痴呆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医院住院的老年痴呆患者12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血管性痴呆(VD)患者66例,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60例;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分析老年痴呆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率及危险因素.结果 126例患者中42例发生肺部感染,感染率为33.3%,其中上呼吸道感染10例,下呼吸道感染32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进食困难、长期卧床、吸烟史、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合并肿瘤、低蛋白血症是血管性痴呆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吸烟史、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病程长、合并肿瘤、低蛋白血症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痴呆患者容易并发肺部感染,不同痴呆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存在差异,而糖尿病、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合并肿瘤及低蛋白血症等是血管性痴呆与阿尔茨海默病共同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王建玲;闫志新;贾爱兰;苏琳琳;黄贞;熊芬霞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血清炎性指标与降钙素原危急值在抗菌药物对心血管内科感染重症患者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3年6月-2015年12月心血管内科感染重症患者18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根据血清降钙素原危急值监测结果给予抗菌药物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使用率;分析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 N F-α)水平变化.结果 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4.44%,显著高于对照组8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总计(3.1±1.2)d,显著低于对照组(5.8±2.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未见复发病例,对照组复发6例,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S-CRP水平均有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6、IL-8与T N F-α水平均有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心血管内科感染重症患者,可根据血清降钙素原危急值的变化情况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治疗,且疗效较好;通过合理控制抗菌药物用法用量,可减少对患者的伤害,安全性较高.
作者:亓俊杰;刘建花;周凡;李世勋;王岩;王津生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C T影像学检查在血液肿瘤患者发生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6年5月选择医院接诊的68例血液肿瘤患者,所有患者采用C T影像学进行检查.分析X线胸片诊断与CT诊断发生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率比较、肺部真菌感染类型、病原菌分布构成比、患者的CT影像学特征表现.结果 35例患者发生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感染率为51.47%;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经C T影像学检测,肺部真菌感染的类型主要有弥漫型、曲菌球型、实变型和结节型,分别占37.14%、25.71%、22.86%和14.29%;35例患者按照枟全国临床检查操作规程枠进行病原学诊断,均呈现阳性,阳性率为100.00%;X线胸片诊断8例呈阳性,阳性率22.85%;C T影像诊断31例,阳性率88.57%,C T影像诊断阳性率明显高于X线胸片诊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原菌分布主要是以曲霉菌属为主,其次为假丝酵母菌属、隐球酵母菌属;CT影像学特征包括结节或肿块影、晕征、空洞.结论 CT影像学检查在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提供有效的诊断依据,特别是在肺部真菌感染的早期治疗中,结合患者临床的基础疾病,可以初步的诊断肺部真菌感染,具有良好的临床参考价值,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作者:刘宇亭;段早晖;夏瑞明;姚克林;赵森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血清IL-6、IL-8与T N F-α联合检测在胎膜早破早期宫内感染预测中的价值,为胎膜早破早期宫内感染的诊断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2月医院收治40例胎膜早破早期宫内感染者为A组,40例胎膜早破未发生早期宫内感染者为B组,40例健康孕妇为C组,然后比较三组血清IL-6、IL-8与TNF-α水平,并比较A组与B组足月与未足月者的检测结果、A组不同严重程度绒毛膜羊膜炎者的检测结果.结果 A组血清IL-6、IL-8与TNF-α水平分别为(13.56±1.42)pg/ml、(15.78±1.69)pg/ml与(2.29±0.24)ng/ml,均高于B组(10.04±1.20)pg/ml、(12.53±1.42)pg/ml、(1.66±0.18)ng/ml及C组的(6.42±0.67)pg/ml、(7.85±0.78)pg/ml、(0.91±0.13)ng/ml,B组的检测水平则高于C组,同时A组足月与未足月者的检测结果均高于B组,A组不同严重程度绒毛膜羊膜炎者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IL-6、IL-8与T N F-α联合检测在胎膜早破早期宫内感染及其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较高.
作者:田丰;王冀康;王新彩;薛伍洋;牛斌;郭新胜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神经内科医院感染病原菌感染部位与多药耐药菌感染情况,为神经内科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神经内科2011年1月-12月85例感染患者为A组,2012年1月-12月88例感染患者为B组,2013年1月-12月89例感染患者为C组,2014年1月-12月91例感染患者为D组,2015年1月-12月90例感染患者为E组,然后统计及比较五组患者的标本分布、病原菌感染部位及多药耐药菌感染情况.结果 五组患者痰标本所占比例分别为52.94%、51.14%、51.69%、51.68%及52.22%,均高于其他标本(P<0.05),肺部感染所占比例分别为53.41%、55.68%、55.06%、54.95%及56.67%,均明显高于其他感染部位(P<0.05),D组及E组多药耐药菌比例均高于A组、B组及C组,C组则高于A组及B组(P<0.05).结论 2011-2015年神经内科医院感染病原菌感染部位均以肺部为主,且多药耐药菌所占比例呈现升高趋势,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及干预.
作者:孙明丽;鲁大云;周芳;崔聪聪;申曼曼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腹部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与免疫功能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I L-6)、肿瘤坏死因子-α(T N F-α)水平的影响.方法 2015年10月-2016年10月选取150例腹部外科手术患者,分为吸入麻醉组50例(A组),全凭静脉麻醉组50例(B组),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组50例(C组),比较各组患者麻醉效果、术后感染、免疫功能及血清IL-6、TNF-α水平.结果 C组患者术后感染率低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苏醒及拔管时间短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术后感染率、苏醒及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术后6 h、1 d CD3+、CD4+、CD4+/CD8+水平较术前低,而术后3 d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而C组术后6 h、1 d CD3+、CD4+、CD4+/CD8+水平高于A组、B组,而A组、B组术后6 h、1 d、3 d CD3+、CD4+、CD4+/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患者术后6 h、1 d、血清IL-6、T N F-α水平低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B组术后6 h、1 d血清IL-6、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有利于外科手术患者早期拔管,减轻患者免疫抑制,降低患者术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有助于降低术后感染.
作者:何相好;郭霞;何智勇;禹磊;薛伍洋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其病原菌分布情况.方法 针对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 I)、是否吸烟、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是否合并糖尿病、腹部手术史等对2013年6月-2015年5月548例结直肠癌术后感染患者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同时根据病原菌检测结果分析病原菌分布.结果 548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感染93例占16.97%,患者在年龄、BM I、吸烟、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合并糖尿病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示:高龄、吸烟、导尿管留置时间长、住院时间长、合并糖尿病均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检出病原菌243株,以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常见.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感染率较高,其病原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高龄、吸烟、导尿管留置时间长、住院时间长、合并糖尿病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张德重;王丽丽;陈炳合;孙培胜;房祥杰;闫争强;张彬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感染后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有效性,为老年糖尿病合并感染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6年1月1日-6月30日诊治100例老年糖尿病合并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观察组给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照组常规胰岛素强化皮下注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d时血糖(FPG、2h PG)、炎性因子(WBC、CRP、PCT)变化,以及治疗后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日用量、感染控制时间、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FPG、2h PG、WBC、CRP、PCT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日用量、感染控制时间分别为(4.75±2.22)d、(34.67±5.31)U/d、(5.61±2.04)d短于对照组(6.43±2.76)d、(42.94±6.65)U/d、(7.67±2.2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8例低血糖发生,观察组有1例低血糖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糖尿病合并感染患者给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利于感染及血糖水平的及时控制,减少胰岛素用量,降低低血糖发生,是老年糖尿病合并感染时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戴慧芳;苏小游;吴朝明;李海;朱烈烈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早期二次缝合联合负压引流对肝胆外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控制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7月-2016年7月在医院行肝胆外科手术患者1078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负压引流和每日换药,观察组患者给予早期二次缝合联合负压引流,比较两组患者发生感染的情况和住院时间,统计两组患者的病原菌和耐药性分布.结果 观察组患者感染比例(4.5%)显著低于对照组(9.6%),观察组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52例感染患者中共培养出病原菌61例,其中单一感染43例,混合感染9例,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38株占62.3%,观察组24例患者共培养出31株病原菌,其中单一感染患者17例,混合感染7例,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19株占61.3%;对照组中金黄色葡萄球菌9株,对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不敏感,对环丙沙星、苄卡西林、万古霉素敏感;观察组中金黄色葡萄球菌5株,对青霉素、阿莫西林不敏感,对环丙沙星、苄卡西林、万古霉素敏感.结论 早期二次缝合联合负压引流可以有效降低肝胆外科患者手术部位的感染率,缩短住院时间.患者感染主要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对于不同病原菌的感染要给予针对性治疗,以降低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率.
作者:陈永胜;熊聪;陆惠波;段建文;周丹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究不同肠外营养方式对其营养状况的临床实际影响,为早产合并感染患儿的临床研究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早产合并感染患儿88例,根据肠外营养的方式不同将患儿分成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各44例;以两组患儿的住院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后体质量增长、肠外营养时间、出院体质量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为观察指标.结果 高剂量组患儿住院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和肠外营养时间分别为(12.43±2.51)d、(6.41±1.41)d和(7.41±1.11)d,明显少于低剂量组(14.98±3.49)d、(10.18±3.02)d和(10.29±3.20)d;高剂量组恢复出生体质量后体质量增长情况和出院体质量分别为(28.71±2.51)g/kg/d和(2066.43±244.32)g,明显高于低剂量组(17.02±4.32)g/kg/d和(1901.23±300.21)g;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00%和1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给予患儿抗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高剂量氨基酸和脂肪乳的肠外营养方式可以显著改善早产合并感染患儿的营养状况,提升临床的综合治疗效果.
作者:曹献云;李岩;剧松丽;宋菲;徐雁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保护性隔离对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感染的防控价值,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收治118例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5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预防感染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保护性隔离措施;统计全部感染患者的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及构成比,比较两组的感染、发热、口腔溃疡、败血症等发生率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118例患者中有17例化疗后发生感染,感染率为14.4%,呼吸道(41.2%)、口腔黏膜(17.6%)是常见的感染部位,革兰阴性菌是常见的病原菌(45.5%);观察组患者感染率为6.8%,显著低于对照组22.0%,发热、口腔溃疡、败血症等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评价结果、总满意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而言,保护性隔离措施显著降低了感染的发生风险,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高薇;汤琪春;朱海霞;孙静;卢玉仙 刊期: 201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