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朝云;杨怀;熊芸;孙静;杨忠玲;胡阳
目的 研究老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况,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并探讨血液实验室检查指标在细菌感染中的预警价值.方法 选择医院2015-2016年年龄≥60岁老年住院患者4 795例为研究对象,发生医院感染79例,按照1∶1配对法分为病例组及对照组,各79例,分析其感染因素及预警指标.结果 共79例发生医院感染,96例次感染,感染率为1.65%,例次感染率为2.00%;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共33例次,占34.38%;检出72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43株占59.72%;GLU和NLR是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NLR用于老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预警的界值为4.39,对应的灵敏度为79.75%,特异度为74.68%. 结论 老年医院感染病例需要关注高龄人群,积极监测并防控感染相关因素,NLR对于老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具有较好的预警意义.
作者:曹洋;刘坤;纪少博;杨雪松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与其他炎性因子的表达水平在ICU导尿管留置并发泌尿系统感染(CAUTI)患者中的意义,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5月-2016年2月158例医院收治的ICU病房留置导尿管患者,按照患者CAUTI感染的情况分为两组,CAUTI组82例,非CAUTI组76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结果 CAUTI组不同时间节点CRP、TNF-α与PCT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非CAUTI组(P<0.05);留置尿管3 d后和7 d后比,CAUTI组留置尿管3 d各项指标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7 d后(P<0.05);尿管留置3 d后与7 d后相比,CAUTI组尿管留置3 d后IL-2、IL-6、IL-8均显著低于7 d后(P<0.05),非CAUTI组尿管留置3 d后与7d 后IL-2、IL-6、IL-8表达无显著变化.结论 TNF-α、PCT、IL-2、CRP、IL-6、IL-8的表达水平均在ICU医院感染CAUTI患者中有一定表达意义.
作者:李艳玲;安山;冯文静;王娜;李景景;安可九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无间隙护理干预在妇产科的应用对感染相关因素控制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抽选出2013年7月-2016年10月妇产科收入治疗的2 0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编号录入随机系统按照随机奇偶数字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 000例;研究组采用无间隙护理干预,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不同护理方案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护理综合质量评定、基础理论、专科理论、基础操作、专科操作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组的医护态度、医护水平、健康宣教、心理干预满意度均高于95.00%,对照组均高于83.00%;研究组感染率为5.00%,低于对照组的15.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间隙护理能够优化护理环节,具有全面性,降低妇科感染发生率,符合现代护理发展需求,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芹;王莉;凌希莲;李霞;王玲玲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通过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患者进行呼吸机集束化策略(VCB)干预,并利用综合措施提高医护人员对VCB的执行率,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发生率.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分别选取2015年5-7月和2015年9月-2016年8月入住重症ICU且行机械通气≥48 h的患者37例和151例,分为干预前组和干预后组;基线调查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找出综合ICU医护人员对VCB不执行的原因,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后比较两组医护人员对机械通气患者VCB的执行率及患者VAP发生率,评价干预效果.结果 ICU医护人员中认为VAP是可预防的仅占43.5%,对各项防控措施的知晓率为21.7%~52.2%,所有人员均认为表格繁琐是VAP防控措施未执行的主要原因;干预前后患者呼吸机使用率分别为26.8%和2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前VCB整体执行达标率为19.2%,干预后达到76.5%;床头抬高30~45°、每日拔管撤机评估、洗必泰口腔护理、气囊压力≥20 cmH2O和手卫生的执行达标率干预前与干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U医护人员对VAP防控措施知晓率及规范执行率较低,综合措施可提高ICU医护人员对患者VCB的执行率,降低VAP发病率,但呼吸机使用率未见显著降低.
作者:李颖;许文;戈伟;曹小琴;马黎黎;伍艳兰;王逸;范珊红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调查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时病原菌分布特点以及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2014年7月-2016年10月在医院施行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4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感染率,检测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结果;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发生医院感染72例,感染率为16.82%;共检出201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95株占47.26%,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共77株占38.31%,真菌29株,占14.43%;革兰阴性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较高,均>30.00%.结论 三切口术后患者发生院内感染后,病原菌分布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而革兰阳性菌所占比重较大,依据常见药物的耐药性,推荐使用较为敏感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联合利奈唑胺进行经验性治疗.
作者:陈崇翔;袁健烨;肖云云;熊蕊;赵擎宇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究医院感染患者其自身及在医学诊疗过程中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分布特点,以明确医院感染监控的高危人群和重点环节.方法 采用医院信息系统提取2013-2016年全部208 050例住院患者,感染患者病例信息3934例,对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病原菌分布、感染部位分布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医院感染患者中,基础疾病以恶性肿瘤、血液病、糖尿病为主,分别占18.45%、18.25%、17.92%;生理状态以低蛋白血症为主,共1155例占29.36%;基础疾病、异常生理状态、侵入性操作、发生医院感染前治疗用抗菌药物是医院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P<0.05);共检出2675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1536株占57.41%;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共2 114例占53.74%.结论 临床应针对医院感染高危因素制定并采取科学防控措施,以避免或减轻医院感染对患者的损害.
作者:尹丹萍;何多多;张玉强;张爱芹;胡小忆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术后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学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3-2015年在医院行急诊冠脉介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住院患者268例为临床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患者住院期间的医院感染情况、感染部位分布、病原菌分布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68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46例,感染率17.16%;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为主,共26例占56.52%;共分离出224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170株占75.89%;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和环丙沙星等抗菌药物耐药,对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氨曲南、亚胺培南及左氧氟沙星等抗菌药物敏感.结论 在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中,应增加患者的营养补给,提高自身免疫力,规范手术操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进而降低患者医院感染率.
作者:赵文利;贾晓辉;张建红;杨滢瑞;孙明洁;王宁;张红梅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调查老年住院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发病情况,分析其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医院2016年老年住院手术患者7 084例进行横断面调查,其中术后感染225例,采集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老年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老年住院患者术后医院感染发病率为3.18%,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占47.49%;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高龄、术前住院天数长、曾住ICU、使用呼吸机、中心静脉置管、留置导尿、手术时间长、急诊手术、NNIS评分越高、ASA评分级别越高、术前外周血白细胞数越高、手术切口分类污染程度增加是老年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老年手术患者发生术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应针对危险因素进行早期干预,预防术后医院感染的发生,从而提高原发病的治愈率.
作者:赵霞;王力红;张京利;马文晖;赵会杰;韩叙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通过加强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评价管理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11月30日医院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前后出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经济学效益、患者的病死率等的变化情况.结果 加强管理后总抗菌药物中位使用率分别为42.76%、43.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位碳青霉烯类药物使用率由4.27%降至2.53%(P<0.05);加强管理前后中位平均住院日、人均抗菌药物使用日未见明显增加;中位人均抗菌药物费用较前有下降趋势,分别为1663.46元、1704.12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加强管理后抗菌药物费用占总费用及药品费用比例较前下降(P<0.05);加强管理后使用抗菌药物患者病死率较前有下降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加强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管理显著降低碳青霉烯类药物的使用率,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均抗菌药物费用、病死率,但平均用药时间及平均住院日无明显变化.
作者:陈琳;杨小燕;许小敏;孙一民;蔡挺;胡耀仁;顾吉娜;曾呈军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感染评分及小野寺指数在老年结直肠癌术后感染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为术后感染的防治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3年1月-8月在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老年结直肠癌患者163例,术前计算感染评分及小野寺指数;观察患者术后感染情况,追踪随访患者生存率.结果 术后感染患者37例,感染率为22.70%,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共17例占45.94%;患者术后1年时随访到患者152例,生存132例,生存率86.84%;3年时随访到患者102例,生存64例,生存率为62.75%;术前小野寺指数营养良好与营养不良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分别为95.74%、72.41%,3年生存率分别为79.03%、37.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感染评分高及小野寺指数值低的老年结直肠癌术后感染风险明显增高,感染评分对术后生存时间无影响,小野寺指数值用于患者预后评估有一定价值.
作者:刘文文;喻婷;刘佳;汲广岩;杜东霖;丁福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医院临床科室医务人员鼻前庭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情况,并探讨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的主要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6年12月-2017年1月,研究人员对医院临床科室工龄≥1年的医务人员进行鼻前庭采样,根据MSSA检出排名分重点科室和普通科室;采样后对标本进行细菌学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标本使用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进一步判定是否为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或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收集数据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调查11个临床科室,349名医务人员,采集标本349份,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8株,其中MSSA12株,医务人员人群定植率3.44%;MRSA6株,医务人员人群定植率1.72%;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定植与医务人员年龄、性别、工龄、职业无关;重点科室医务人员鼻前庭的金黄色葡萄球(MSSA和MRSA)定植率均高于普通科室医务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医务人员鼻前庭定植率较低,重点科室医务人员鼻前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特别是MRSA的定植需要关注.
作者:董宏亮;张默吟;范珊红;任碧云;周捷;索瑶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在鉴别血流感染病原体类型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11月1日-2016年10月31日血培养阳性的血流感染患者685例,分为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和真菌组,观察不同病原体之间降钙素原检测的差异性.结果 入组118例血培养阳性的单一血流感染患者共检出病原菌118株,其中革兰阳性菌48株占40.68%、革兰阴性菌64株占54.24%和真菌6株占5.08%,三组降钙素原检测均值分别为2.46 ng/ml、7.08 ng/ml、1.94 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肠埃希菌与其他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比较,降钙素原检测值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ROC曲线分析,PCT的阈值在大肠埃希菌区别其他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敏感度约为85.00%,但特异度<60.00%.结论 血清降钙素原检测不能成为鉴别单纯血流感染病原体类型的指标,临床工作中应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等进行综合分析.
作者:刘波;张苏明;李琳;刘娟;张永祥;陈文森;张卫红;李军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肺泡灌洗对于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的影响,分析肺泡灌洗的治疗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5月-2015年4月医院接受肺泡灌洗治疗的78例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为灌洗组,选取78例未接受肺泡灌洗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为对照组,对比分析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炎症标志物以及临床肺部感染评分的变化,同时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 治疗后,灌洗组血清CRP[(4.25±2.57)mg/L]、WBC[(13.62±3.09)×109/L]、PCT[(1.18±0.54)ng/ml]、CPIS评分[(0.74±0.2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灌洗组临床有效率(83.3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肺泡灌洗能够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减轻感染程度等途径对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预后产生促进作用,是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高效的治疗手段之一.
作者:高喜春;刘中元;谢武表;励宇祥;赵剑峰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系统评价我国阿尔兹海默病(AD)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为制定医院感染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万方、VIP、CBM、CNKI数据库文献,由两名研究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质量评价后,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15个研究,共2 456例老年痴呆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老年痴呆患者合并低蛋白血症、合并吞咽障碍、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留置导尿、抗菌药物使用时间≥7 d、病房床位数≥3张是重要的医院感染危险因素(P<0.05).结论 AD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繁多,需要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控制AD患者的医院感染.
作者:胡潇云;龙盛双;邱隆敏;张啟鹏;钟鸣;王勰;吕鑫;周远忠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调查医院鲍氏不动杆菌(Ab)肺炎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和耐药性,探讨其传播途径,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信息系统收集2013年7月-2015年6月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Ab进行分子分型,采用琼脂扩散法(K-B)测定抗菌药物敏感性.结果 114名医院获得性Ab肺炎患者的病死率为43.86%;菌株共分为A~Q 17种基因型,包括:99株流行株(A~E)和15株散发株(F~Q),主要分布于重症监护室(ICU);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流行株均为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AB),其中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CRAB)占95.96%,仅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替加环素保持较高敏感性.结论 医院存在Ab多克隆流行,对多数抗菌药物耐药率高;感染者间存在交叉传播,途径可能为患者间传播和环境传播;Ab引起的医院获得性肺炎预后差,需采取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预防耐药菌的播散.
作者:王伊伦;胡必杰;陈洪友;高晓东;单玉璋;史庆丰;周春妹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罹患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病变高龄退伍老兵重症患者发生吸入性肺炎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纳入了2015年医院神经内科以及呼吸科住院的患有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病变的重症高龄退伍老兵73例,根据患者有无发生吸入性肺炎分为两组,吸入性肺炎组35例及无吸入性肺炎组38例,将患者基本资料以及管饲喂养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73名患者中有35人发生了吸入性肺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为47.9%;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误吸、喂养持续时间及喂养时床头抬高角度<30°是发生吸入性肺炎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 建议在这类患者护理管理中,优化喂养持续时间以及床头抬高30~45 °以减少误吸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作者:王志燕;高艳红;黄莉;方向群;王建荣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评价口腔护理方案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效果,为临床应用口腔护理方案预防口腔并发症及VAP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检索2007年3月-2016年3月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等数据库中所有关于口腔护理方案在预防VAP中应用的相关研究,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共有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的文献23篇及口腔护理方案应用于气管插管的危重患者2345例纳入研究;分析结果显示:VAP发生率低、口腔异味发生率低、口腔溃疡发生率低、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能缩短患者住院时间(P<0.01);但对口腔感染率、患者住ICU时间、患者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有效的口腔护理方案是:详细的操作流程、对操作者的要求、床头抬高、气囊管理、口腔护理方法、口腔护理液的选择、每天口腔护理的次数、操作注意事项、恰当镇静等应用对于ICU气管插管的危重患者而言,能够显著降低VAP及口腔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机械通气的时间,减少住院时间.
作者:赵兰菊;李云阳;徐翠莲;芦鸿雁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引起医院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各类影响因素及其关联强度和预防分值,为制定控制多药耐药菌感染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取医院2013-2015年住院患者137 691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多药耐药菌感染率;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调查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营养不良、住院时间长、使用抗菌药物、手卫生执行不到位、物表清洁不合格、空气消毒效果不合格、泌尿道插管、患肺部疾病、动静脉插管、放置引流管、使用呼吸机和使用激素为多药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中动静脉插管、手术、使用呼吸机的病因分值比较高,手术、住院时间长和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归因分值较高.结论 加强对手术、动静脉插管和使用呼吸机人群的管理和对住院患者严把手术适应证、缩短其住院天数和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对多药耐药菌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邵华;李春玲;李栋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为探究外科系统医院感染管理风险,明确医院感染防控重点,有效利用感控资源,实现精细化感控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设计风险评估表对2017年1月某三级甲等综合性教学医院外科系统进行风险识别、风险估计及风险评价.结果 按照百分位的不同,根据评估分值进行风险等级划分,神经外科为极高风险科室,外科ICU、急诊外科、普外科为高风险科室;不同的科室其风险指标的特点有所不同,耳鼻喉科、肝胆外科和颌面外科管理指标风险高;外科ICU、神经外科和乳腺外科过程指标风险高;神经外科、外科ICU和普外科结果指标风险高.结论 客观、科学、循证的风险评估方法,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指明方向,找到风险防范重点,提升感控效能.
作者:徐艳;杨怀;张曼;贺玲;刘玮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颈部吻合食管癌切除术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建立感染预测模型,为预防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5年5月医院行颈部吻合食管癌切除术患者711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感染因素.结果 146例患者发生感染,感染率为20.53%;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发生吻合口瘘、术前0.5~2 h未使用抗菌药物、术后0~3 d血清白蛋白<30 g/L、术后0~3 d血清前白蛋白<20 g/L是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根据以上结果进一步建立预测模型,经评估预测价值较高(AUC=0.8993).结论 本研究筛选了颈部吻合食管癌切除术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了手术部位感染预测模型,为实现手术部位精准感控提供依据及方法.
作者:尹丽霞;陈宝敏;袁启峰;赵格非;许轲 刊期: 2017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