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丹;李佳佳;尚宜星;张晓晓;杜星霖;王豫川
目的 统计分析胃肠肿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监测数据,探讨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选择,以降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提高手术质量.方法 对医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525例胃肠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收集术后切口感染患者的实验室检测、病原菌培养、分离、鉴定及药敏数据,整理分析胃肠肿瘤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及主要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合胃肠肿瘤术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胃肠道肿瘤术患者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选择方案.结果 525例胃肠道手术患者切口分泌物中36例患者病原菌培养阳性,切口感染率6.86%,36份标本共检出4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32株占76.19%,革兰阴性菌7株占16.67%,真菌3株占7.14%;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头孢唑林、头孢拉定耐药率>50%,而对替考拉宁、头孢噻吩、头孢氨苄、利奈唑胺、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有较高的敏感性;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对替考拉宁、头孢噻吩有较高的耐药率>50%,对氨苄西林、头孢曲松、阿莫西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性较高;患者经敏感抗菌药物治疗后,感染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定期总结胃肠肿瘤术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性数据,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延缓院内病原菌耐药性发展进程,以降低胃肠肿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
作者:董丹;李佳佳;尚宜星;张晓晓;杜星霖;王豫川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超声在术后盆腔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术后盆腔感染的诊断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6年1-10月期间临床拟诊为术后盆腔感染的100例患者,行超声检查,并与确诊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确诊盆腔感染92例占92.00%;超声检查71例诊断盆腔感染占71.00%,其中30例输卵管炎占30.00%、15例子宫内膜炎占15.00%、4例宫腔积脓占4.00%、6例输卵管炎合并子宫内膜炎占6.00%、16例盆腔脓肿占16.00%、8例卵巢囊肿占8.00%、2例子宫肌瘤占2.00%、3例恶性肿瘤占3.00%、12例单纯盆腔积液占12.00%、4例未见异常占4.00%;超声诊断术后盆腔感染的敏感度为73.91%、特异度为62.50%、阳性预测值为95.77%、诊断符合率为73.00%. 结论 超声用于术后盆腔感染的诊断敏感度及特异性较低,超声下表现无特异性,容易误诊为其他疾病,应结合病理及其他检查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冉青;王华;甄艳华;郭琦;孙雪;王燕华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了解麻醉机通气系统细菌感染与全身麻醉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相关性,预防全身麻醉患者术后出现肺部医院感染. 方法 选择2013年-2015年收治的384例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菌落检出结果相应的对患者进行分组,分为感染组64例与非感染组320例,比较两组病例术后肺部医院感染发生情况. 结果 384例患者术后出现肺部医院感染20例,感染率为5.21%;在所有患者使用的麻醉机通气系统取1 536份标本,检出细菌的有64份,阳性率为4.17%;由64份细菌阳性标本中共检出69株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共42株占60.87%;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术前麻醉机通气系统感染和术后肺部医院感染呈正相关(r=0.514, P<0.05). 结论 麻醉机通气系统经消毒之后仍存在较低比例的细菌感染,通过控制麻醉机通气系统的细菌感染能预防全身麻醉患者术后肺部感染.
作者:曹平;熊响清;占卫新;李茜茜;卓谦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部感染严重程度与患者肺功能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取2007年9月-2016年3月医院收治的360例COPD合并肺部感染患者根据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将所有患者分为Ⅰ级组(轻度)124例、Ⅱ级组(中度)102例、Ⅲ级组(重度)86例、IV级组(极重度)48例,比较4组患者临床指标. 结果 血清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随肺功能的变差而显著增高(P<0.01),且肺功能IV级患者血清PCT、IL-6、TNF-α、CRP水平均显著高于Ⅲ级者(P<0.05),Ⅲ级者显著高于Ⅱ级者(P<0.05),Ⅱ级者显著高于Ⅰ级者(P<0.05);血清PCT、IL-6、TNF-α、CRP水平与COPD合并肺部感染患者FEV1水平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 结论 COPD患者较易发生肺部感染,患者肺功能与肺部感染病情严重程度呈显著负相关,应积极防治COPD患者肺部感染,尽大可能保护患者肺功能,改善患者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作者:潘丽娟;毛毅敏;孙瑜霞;夏云龙;王向迎;王秋颖 刊期: 2017年第14期
国内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历经30年的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辉煌成就,但依然存在许多困难,院感专职人员的职称晋升问题便是其中之一.由于目前国内缺乏专一针对院感专职人员的专业技术职称系列,院感专职人员通过背景专业序列晋升障碍重重;同时,职称晋升难题也是阻碍优秀中青年医务人员加入院感队伍的一大障碍.针对国内职称晋升管理体系和感控专职人员职称晋升现状,江苏省率先在国内探索解决院感专职人员职称晋升问题,通过主攻高级职称晋升、临床医生优先、量身打造考评要求等程序逐步探索解决专职感控医生高级职称晋升.针对院感团队中临床医生缺乏的现状,国内部分地区也进行了探索,主要有感染科、感染管理科、微生物室合并和临床医生兼职感控两种模式,同时,如何真正发挥感控医生在感染防控中的作用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课题.为彻底解决院感团队中所有人员的职称晋升问题,还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比如在医学院校开设医院感染管理专业,设立独立的院感专业技术职称晋升序列等,从而保证我国医院感染管理事业不断蓬勃发展.
作者:刘波;张永祥;陈文森;张卫红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分析干扰素对慢性丙肝患者CD4+CD25+ Treg细胞及甲状腺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取医院2012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80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予以干扰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率.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CD4+CD25+Treg细胞为(7.52±1.10)% 、对照组为(8.21±1.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干扰素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确切,对甲状腺的功能影响较小,能够明显地改善患者的肝功能,降低CD4+CD25+Treg细胞水平,调节机体免疫应答反应,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陈瑞红;梁强;王妍雪;陈彦博;翟峰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伴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病原菌分布,为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6年6月于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COPD患者642例,按是否感染分为肺部感染组310例和非肺部感染组332例;全面评估患者肺部感染情况,对患者进行相关病原学检查,对结果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 肺部感染组患者在使用呼吸机、合并糖尿病、卧床方面分布率均高于非肺部感染组;肺部感染组患者在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用力肺活量(FVC1)、第1秒用力呼气容量(FEV1)、FEV1/FVC、动脉氧分压方面与非肺部感染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送检肺部感染患者痰液标本310份,共检出251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158株占62.95%. 结论 COPD患者肺部感染率较高,肺部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所占比重更大.
作者:周敏;余祖琳;王美芳;朱立颖;罗金剑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无缝合固定方法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取2014年-2016年外科ICU、内科ICU、内科CCU入院后留置中心静脉导管≥2 d的患者3 680例,2014年1月-2015年6月采用传统缝合固定导管集束化作为对照组1 730例,2015年7月-2016年12月采用无缝合固定导管集束化作为干预组1 950例,比较两组患者CRBSI的发生率. 结果 对照组患者千日导管感染率为4.08‰、高于对照组的1.54‰;对照组针刺伤发生15例,发生率为0.87%,干预组未发生针刺伤;对照组导管维护时间为(17.26±2.56)min,干预组导管维护时间为(12.00±1.65)min,经统计分析,两组患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无缝合集束化干预能有效降低针刺伤、缩短导管维护时间.
作者:林金香;陈湘威;黄秀艳;范祖燕;方蘅英;陈妙霞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调查我国三级甲等医院急诊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的现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网络问卷,对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共114家三级甲等医院急诊医务人员2015年3-5月至2016年3-5月内锐器伤发生的情况进行调查. 结果 1 212名调查对象中,383人在过去12个月内发生过锐器伤,平均发生密度为0.88次(人·年);不同职业、年龄、地区医务人员锐器伤的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瓿瓶、头皮钢针、注射器针头、采血针是造成医务人员锐器伤的主要器具,发生率分别为51.2%、49.3%、33.7%、25.3%;发生锐器伤后,94.3%的医务人员能够正确做好即时处理措施;锐器伤上报率为2.8%;发生锐器伤的医务人员中有25.8%的人暴露前未注射过乙肝疫苗. 结论 应该加强急诊护士、年轻急诊医务人员、中部急诊医务人员的管理及培训,加大危险环节的监督及管理;提高安全器具的普及率;健全职业暴露上报体系.
作者:封秀琴;方萍萍;张波;葛宝兰;周文华;黄素芳;李玫;金静芬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研究分析3.0TMR血管成像技术对乳腺癌周围血供诊断及不同置管方式对患者术后化疗感染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6年11月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210例,对所有患者先行MR检查,根据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A组105例,行超声导引下PICC置管,B组105例,行常规PICC置管.结果 210例乳腺癌患者中癌灶周围有肿瘤血管异常增加者共176例,其表现为供给肿瘤相邻乳腺的血管直径变粗,肿瘤周围新生血管行走形状呈僵直或迂曲状,呈癌肿围绕分布,肿瘤侧周围血管异常增加数量和癌灶类型无显著差异;癌肿侧周围血管异常增加数量和癌灶的大小及ADC值有明显差异(P<0.05);癌肿直径和癌灶周围血管异常增加数量呈正相关性;置管后A组各类感染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置管过程中的出血量为少量者明显多于B组,而大量、中量出血量者明显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3.0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可以发现乳腺癌患者患侧病灶相关异常血管数量的增加与癌灶的直径、ADC值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单次成功率高,术后化疗感染率更低,并发症相对更少,对血管损伤程度较小,出血量较小,适合临床诊断治疗医师选择应用.
作者:罗志琴;费正华;方向明;李志;周林江;陈莉杰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分析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探究其相关因素,为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择2006年1月-2016年11月于ICU行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的患者610例,采用医院微生物半自动鉴定系统进行细菌分离及鉴定,通过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分析患者感染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及药敏试验结果,同时搜集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果 610例ICU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出现血流感染的患者31例,感染率为5.08%,共分离出76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46株占60.53%;革兰阴性菌对青霉素类、喹诺酮类、第三代以下头孢菌素、四环素类、部分氨基糖甙类等抗菌药物耐药性较高,部分可达100.00%;logistic多元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患者的意识状态、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及静脉营养是引起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出现相关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应注意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独立危险因素,血培养分离的病原菌中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存在较严重的耐药现象,应针对病原菌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何清;冯喆;刘韬滔;常志刚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分析造成手术患者腹部切口感染的手术室相关因素并探讨预防其发生的对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0月医院住院接受腹部手术治疗的1 5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分析感染切口的病原菌;对患者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结果 1 568例患者中,出现切口感染的患者有34例,感染率为2.17%;多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患者年龄≥60岁、急诊手术、普通手术室、参观手术人数≥3人、手术时间≥2 h、接台手术是腹部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共检出34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17例占50.00%. 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腹部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究引起腹部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和病原学特点,以帮助临床医师根据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措施,以预防感染的发生.
作者:庄小琴;张小如;陈玉红;庄小原;刘立英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探究碳酸氢钠联合氟康唑治疗糖尿病患者口腔真菌感染的疗效评价.方法 对医院2013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83例糖尿病合并口腔真菌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感染真菌类型分布及构成;按照随机双盲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2例及对照组41例;观察组使用碳酸氢钠联合氟康唑治疗,而对照组仅使用氟康唑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对83例糖尿病合并口腔真菌感染患者行口腔真菌涂片检查共发现致病菌92株,其中白假丝酵母菌多占51.09%;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口腔PH及白斑面积相差较小,经过不同治疗后,观察组口腔PH及白斑面积分别为(7.52±0.24)及(2.21±1.14)mm2,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愈率为50.00%,总有效率为92.86%,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患者合并口腔真菌感染时,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要致病菌,使用碳酸氢钠联合氟康唑可显著改善口腔环境,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朱珊;田玉岭;宋绍华;边少峰;李学玉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了解不同级别医院感染(传染)性疾病科室设置情况、医疗质量控制及运行现状.方法 设计调查表对201家医院感染(传染)性疾病科室的设置情况及2014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医疗质量控制基础数据进行调查.结果 感染科设置率55.22%,感染科门诊、发热门诊、肠道门诊设置比率分别为96.02%、95.52%、93.53%;在111家感染科病房中,配备空调系统或净化设备的医院占32.43%,设负压隔离房间的医院有21家,占18.92%;科主任为感染性疾病专业占75.68%,科护士长为中级以上职称占87.39 %,感染科医师接受过系统的感染性疾病诊疗知识培训占61.68 %;感染科医师平均5.62人/医院,护士平均8.04人/医院;年龄<45岁医师人数占78.05%,护龄10年以上人数占62.21 %;传染科门诊和病房收治病种以法定传染病为主,收治病种主要为呼吸系统疾病和慢性乙型肝炎;感染专科门诊平均5721.10人次/年,发热门诊平均510.58人次/年,肠道门诊平均272.79人次/年,发热待查平均1303.96人次/年,出院患者平均501.33人次/年,院内感染科会诊平均317.67人次/年,院外感染科会诊平均7.37人次/年,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12.84天,出院患者平均费用9346.13元,感染科出院患者平均发生感染8.77例;感染科床位使用率105.83%,感染住院患者抗菌药使用率54.64%,感染科抗菌药治疗微生物送检率57.69%.结论 同级别医院之间高学历医师人数和患者就诊人数分布不均匀;接受过系统感染性疾病培训的医师总数偏少,应加大培训力度、增加培训次数.总体来说,各级医院结构设置基本合理、医疗质量运行良好,但仍需不断完善和提升.
作者:吕小芳;王娟;白浪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抗病毒方案调整情况及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15年8月接受PEG-IFN治疗的HBeAg阳性CHB患者98例,分别依据抗病毒方案调整情况及时间、干扰素治疗时间等进行分组,了解各种治疗方案调整的人数、原因,并比较各组基线情况及累计HBeAg血清学转换率.结果 98例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使用时间为平均12个月,随访时间为平均24个月,累积HBeAg血清转换率达到51%;在12个月内单用干扰素,改用或者联用NAs的患者分别有56例、15例及27例,其中3例为干扰素副作用而调整,改用和联用核苷(酸)类似物(NAs)的种类多样;无论按照是否改用或联用NAs分组、干扰素使用时间长短分组、更改为NAs时间分组或开始联合治疗时间分组,各种分组的基线指标(ALT、HBeAg和HBV DNA等)均无统计学差异,经生存曲线分析后发现,各种分组患者治疗随访期间累计HBeA转换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EG-IFN治疗HBeAg阳性CHB的各抗病毒调整方案存在且随意性较大,各种调整方案的血清学转换率差异较小.
作者:李卫;李丽军;李永华;王长泰;刘雯;谭林;李铭;张振华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350例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病原菌类型以及感染部位分布情况;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归纳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果 本研究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为29.14%,培养出致病菌4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4株、占52.17%,革兰阳性菌13株、占28.26%,真菌9株、占19.57%.呼吸道感染为常见,有40例、占39.22%,其次为腹腔感染31例、占30.39%;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血红蛋白水平低、血清蛋白水平低、Child-pugh评分高、未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有腹水、未使用三腔两囊管压迫止血以及未使用胃镜套扎止血是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 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高,临床应加强预防措施,降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
作者:薛伟红;王友春;韩宏锋;李志宾;杨静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血清hs-CRP/ALB对低体质量儿早发感染的诊断效果,以减少低体质量儿早发感染的发生.方法 选取2014年5月-2016年8月出生6h入住医院NICU合并宫内感染围生期高危因素的低体质量儿112例,依据早产儿感染的结局状况,将患者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7例,观察组又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对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所有患儿入新生儿病房时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的结果、患儿入新生儿病房0、24、48和72h时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数值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的比值进行收集和比较,对死亡组和存活组白蛋白、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的比值进行对比,对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进行分析.结果 感染组患儿48、72h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和48h超敏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比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儿白蛋白低于存活组,48h时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数值高于存活组,故死亡组超敏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比值较存活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ROC曲线分析,48h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比值预测早产儿早发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即AUC)为0.764;佳临界值时敏感度为85.01%.结论 血清hs-CRP/ALB对低体质量儿早发感染具有很好的诊断价值,对患儿临床预测、评估、治疗具有较好的帮助,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曾学文;林烈桔;麦朗君;符学兴;赵二侬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精细管理护理策略对提高神经介入导管室洁净程度及降低介入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率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医院神经介入导管室行择期神经介入手术治疗的患者840例,按入院时间分为两组,2015年6月-12月420例施行手术室常规护理的患者设为A组,2016年1月-6月420例施行精细管理护理策略的患者设为B组,记录两组医护人员正确洗手及无接触戴手套情况,记录介入室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部、介入室空气质量、消毒剂、无菌物品采样结果,统计两组患者术后感染率及住院时间.结果 B组医护人员的正确外科洗手、无接触戴手套、介入室的空气质量、物体表面、消毒剂、无菌物品的抽样合格率分别为92.5%、96.7%、99.5%、95.0%、96.0%、96.3%,均显著高于A组的76.1%、82.5%、85.0%、79.8%、84.5%、78.6%,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感染率为1.5%,住院时间为(3.1±4)天,均显著低于A组的感染率7.8%,住院时间(4.6±0.5)天,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精细护理策略与传统护理方式相比在提高神经介入手术室医护人员无菌操作依从性及介入室物品抽样合格率的同时还能降低神经介入手术患者的术后感染率和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赵永青;雷利华;李瑞博;胡梦强;陈洁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了解本地区肿瘤患者医院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的临床分布及基因型,以指导临床医师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方法 对2014年3月-2016 年10月医院恶性肿瘤患者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338 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分布进行分析,同时随机抽取其中60株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分别扩增产ESBLs大肠埃希菌常见的β-内酰胺酶基因:TEM、CTX-M和SHV. 结果 分离的498 株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s 338株,占67.87%;科室分布以妇瘤科为主,共94株占27.81%;PCR扩增显示,60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中,TEM 55株, 占91.67%, CTX-M1 42株, 占70.00%, CTX-M13 42株, 占70.00%, SHV 24株占40.00%;且携带≥两种耐药基因53株占88.33%. 结论 本地区肿瘤患者医院感染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主要分布在妇瘤科及胃肠科等科室;基因型以TEM、CTX-M1、CTX-M13型为主.
作者:李晖;陈艳华;江宗蔚;黄文成;陆一平;舒宏 刊期: 2017年第14期
消毒学是一门应用、交叉性学科,其在研究消毒作用机制的同时重点研究消毒新技术、新方法及其评价检测技术,消毒灭菌技术在医疗机构的应用可有效预防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空气消毒、物体表面消毒、水消毒、手卫生、医疗器械等消毒技术在医疗机构应用,并随相关医疗机构感染管理标准规范的实施得以规范化、快速化发展.邻苯二甲醛、过氧乙酸等高水平消毒剂、清洗消毒机、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器、低温甲醛蒸汽灭菌器等消毒灭菌器械、以及指示物逐步广泛应用于医疗机构消毒灭菌.近年来,新型诊疗手段的出现,消毒学科与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协同促进发展,对于控制医院感染、预防外源性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涛;班海群;沈瑾;王佳奇;段弘扬;张流波 刊期: 2017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