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部感染程度与肺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潘丽娟;毛毅敏;孙瑜霞;夏云龙;王向迎;王秋颖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部感染, 肺功能, 相关性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部感染严重程度与患者肺功能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取2007年9月-2016年3月医院收治的360例COPD合并肺部感染患者根据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将所有患者分为Ⅰ级组(轻度)124例、Ⅱ级组(中度)102例、Ⅲ级组(重度)86例、IV级组(极重度)48例,比较4组患者临床指标. 结果 血清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随肺功能的变差而显著增高(P<0.01),且肺功能IV级患者血清PCT、IL-6、TNF-α、CRP水平均显著高于Ⅲ级者(P<0.05),Ⅲ级者显著高于Ⅱ级者(P<0.05),Ⅱ级者显著高于Ⅰ级者(P<0.05);血清PCT、IL-6、TNF-α、CRP水平与COPD合并肺部感染患者FEV1水平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 结论 COPD患者较易发生肺部感染,患者肺功能与肺部感染病情严重程度呈显著负相关,应积极防治COPD患者肺部感染,尽大可能保护患者肺功能,改善患者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抗乙肝病毒对肝癌TACE术后复发转移的治疗效果与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

    目的 观察并分析抗乙肝病毒治疗对乙肝病毒(HBV)相关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肿瘤复发转移和免疫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取医院2014年3月-2015年6月应用TACE术后接受抗病毒治疗的70例患者为抗病毒组,将TACE术后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76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同时随访12个月以上,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和肿瘤复发转移情况. 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抗病毒组CD3+、CD4+/CD8+、NK显著上升,治疗后抗病毒组CD3+、CD4+/CD8+、NK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抗病毒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68.57%显著高于对照组51.32%,复发率为48.57%显著低于对照组67.11%(P<0.05). 结论 抗乙肝病毒治疗能够有效防止乙肝病毒被激活,对于改善HBV相关性肝癌预后具有促进效果.

    作者:林福煌;林碧泉;吴宁;李斯锐;陈峰;陈美丹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围绝经期女性生殖道感染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围绝经期女性生殖道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择2012年-2015年医院体检的500例围绝经期女性患者为围绝经期组和500例生育年龄女性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检测外阴、阴道、宫颈、盆腔的感染情况. 结果 围绝经期组患者阴道炎发生率为20.4%,宫颈炎的发生率为32.4%,高于对照组患者的9.6%、15.2%(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正规治疗和卫生习惯是围绝经期女性生殖道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 结论 围绝经期女性阴道炎和宫颈炎的发生率高于生育年龄女性,年龄是围绝经期女性生殖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文化程度、正规治疗和卫生习惯是围绝经期女性生殖道感染的独立保护因素.

    作者:顾明芳;俞延波;夏佳娜;凌芝;喻芳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飞行检查对危重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效果研究

    目的 探讨飞行检查对住院危重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效果.方法 对医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实施飞行检查预防控制管理医院感染,2008年1月-2011年12月为未实施阶段;比较实施飞行检查前后医院感染率,手卫生依从率、洗手正确率、手卫生知识知晓率、医院感染知识知晓率,环境卫生抽查监测合格率和医务人员手监测合格率;医院感染患儿进行病原菌检测.结果 飞行检查实施前NICU入住患儿共4588例,医院感染202例,感染率为4.40%;飞行检查实施后NICU入住患儿共5754例,医院感染160例,感染率为2.78%;飞行检查实施后NICU医院感染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飞行检查实施前202例医院感染患儿,共检出257例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106株,占41.25%,革兰阴性菌141株,占54.86%,真菌10株,占3.89%;飞行检查实施后160例医院感染患儿,共检出199例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80株,占40.20%,革兰阴性菌111株,占55.78%,真菌8株,占4.02%,实施前后,医院感染病原菌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飞行检查实施前相比,飞行检查实施后手卫生依从率、洗手正确率、手卫生知识知晓率、医院感染知识知晓率,环境卫生抽查监测合格率和医务人员手监测合格率均显著提高(P<0.05).结论 飞行检查方法用于住院危重症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管理,有助于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状况和相关知识知晓率,从而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吴玉梅;付莹莹;王红娟;董蒙蒙;王秀菊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消毒学与医院感染管理的相互促进

    消毒学是一门应用、交叉性学科,其在研究消毒作用机制的同时重点研究消毒新技术、新方法及其评价检测技术,消毒灭菌技术在医疗机构的应用可有效预防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空气消毒、物体表面消毒、水消毒、手卫生、医疗器械等消毒技术在医疗机构应用,并随相关医疗机构感染管理标准规范的实施得以规范化、快速化发展.邻苯二甲醛、过氧乙酸等高水平消毒剂、清洗消毒机、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器、低温甲醛蒸汽灭菌器等消毒灭菌器械、以及指示物逐步广泛应用于医疗机构消毒灭菌.近年来,新型诊疗手段的出现,消毒学科与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协同促进发展,对于控制医院感染、预防外源性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涛;班海群;沈瑾;王佳奇;段弘扬;张流波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胎膜早破与急性绒毛膜羊膜炎的关系及绒毛膜羊膜炎致病菌群研究

    目的 探讨胎膜早破与急性绒毛膜羊膜炎的关系及绒毛膜羊膜炎病原菌分布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择医院2014年-2015年足月胎膜早破孕妇98例和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98例作为胎膜早破组,未胎膜早破足月产孕妇98例和早产孕妇98例作为未胎膜早破组,收集孕妇的临床资料、急性绒毛膜羊膜炎发生情况及细菌培养结果. 结果 足月胎膜早破患者急性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率低于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胎膜早破组患者急性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率高于未胎膜早破组;足月胎膜早破急性绒毛膜羊膜炎患者的发生率高于足月产患者;未足月胎膜早破急性绒毛膜羊膜炎患者的发生率高于早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培养出病原菌24株,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共13株占54.2%. 结论 胎膜早破孕妇急性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率升高,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的急性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率高于足月胎膜早破孕妇,急性绒毛膜羊膜炎的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

    作者:梁辉标;叶知昀;高洁;蓝晓林;许群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江苏医院感染领域医师职称晋升的探索与尝试

    国内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历经30年的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辉煌成就,但依然存在许多困难,院感专职人员的职称晋升问题便是其中之一.由于目前国内缺乏专一针对院感专职人员的专业技术职称系列,院感专职人员通过背景专业序列晋升障碍重重;同时,职称晋升难题也是阻碍优秀中青年医务人员加入院感队伍的一大障碍.针对国内职称晋升管理体系和感控专职人员职称晋升现状,江苏省率先在国内探索解决院感专职人员职称晋升问题,通过主攻高级职称晋升、临床医生优先、量身打造考评要求等程序逐步探索解决专职感控医生高级职称晋升.针对院感团队中临床医生缺乏的现状,国内部分地区也进行了探索,主要有感染科、感染管理科、微生物室合并和临床医生兼职感控两种模式,同时,如何真正发挥感控医生在感染防控中的作用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课题.为彻底解决院感团队中所有人员的职称晋升问题,还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比如在医学院校开设医院感染管理专业,设立独立的院感专业技术职称晋升序列等,从而保证我国医院感染管理事业不断蓬勃发展.

    作者:刘波;张永祥;陈文森;张卫红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川崎病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观察川崎病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儿童的试验室检查数据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6年6月医院儿科确诊为川崎病的683例患儿,将3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列为观察组,未感染653例列为对照组,记录患儿临床资料及试验室检查结果、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采空腹静脉血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沉降率ESR、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血清降钙素PCT、血清免疫球蛋白、T细胞亚群等;应用全自动血培养仪及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分别进行细菌培养及鉴定;对两组患儿进行血清 MP-IgM检测,使用血液抗凝法检测患儿血清中的肺炎支原体抗体;根据患儿超声心动图探查冠状动脉诊断冠状动脉损伤(CAL).结果 全体患儿送检血液样本共检出革兰阳性菌23株、革兰阴性菌48株、肺炎支原体30例以及肺炎衣原体3例,病原体分布;检测肺炎支原体感染率为4.4%;全体患儿治疗后复查WBC、PLT、ESR、Hs-CRP、PCT等实验室检测,治疗后WBC、PLT、Hs-CRP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PCT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Hs-CRP及PCT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IgG、C3、CD8+与CD4+/CD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AD发生率为86.7%,对照组CAD发生率为42.9%.结论 川崎病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增加了并发冠状动脉损伤(CAD)的概率,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较未并发感染MP的KD患儿更为紊乱,建议临床上加强重视,避免漏诊延误病情.

    作者:蓝莹;陈洋;熊越华;蔡小芳;蓝荣芳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磁共振成像在感染性胰腺炎合并肝脏损伤患者中的诊断评价

    目的 探究磁共振成像(MRI)对感染性胰腺炎合并肝脏损伤患者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6月医院收治的感染性胰腺炎合并肝损伤疑似病例162例,所有患者均进行CT和MRI检查,观察两种检查方法的检查结果,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阳性率、诊断灵敏度、特异度等. 结果 CT检查结果显示真阳性结果120例,真阴性15例,假阳性3例,假阴性24例;MRI检查结果显示真阳性结果135例,真阴性21例,假阳性2例,假阴性4例;CT的阳性率、阴性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为75.93%、24.07%、97.56%、83.33%、5.85%、0.03%;MRI为84.57%、15.43%、98.54%、91.30%、11.326%、0.016%;MRI检查阳性率与病理检查阳性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CT检查阳性率与病理检查阳性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MRI用于诊断急性胰腺炎合并肝脏损伤时具有更好的特异度,能够做到精确诊断,可做为临床上诊断急性胰腺炎合并肝脏损伤的重要依据.

    作者:唐文杰;郭若汨;张丽娜;陈景标;邹艳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并发假丝酵母菌感染患者PCT、IL-6和CRP水平分析

    目的 探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并发单一假丝酵母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与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等炎症指标的相关性. 方法 选择2008年1月-2016年3月医院收治的149例VAP患者,根据假丝酵母菌感染的相关诊断标准,分为假丝酵母菌属组65例、其他病菌组84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结果 在65例伴有假丝酵母菌感染的VAP患者中,以白假丝酵母菌感染为主,共40株占61.54%;在假丝酵母菌属组中,β-葡聚糖阳性患者的PCT、IL-6以及CRP水平均显著高于β-葡聚糖阴性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导致VAP患者发生的假丝酵母菌感染的易感因素众多,在临床治疗期间需积极消除各种易感因素,及时给予其相应的抗真菌感染治疗;β-葡聚糖在评价假丝酵母菌感染以及感染程度上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长志;司佳亚;陈新胜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回顾性分析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方案调整分析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抗病毒方案调整情况及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15年8月接受PEG-IFN治疗的HBeAg阳性CHB患者98例,分别依据抗病毒方案调整情况及时间、干扰素治疗时间等进行分组,了解各种治疗方案调整的人数、原因,并比较各组基线情况及累计HBeAg血清学转换率.结果 98例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使用时间为平均12个月,随访时间为平均24个月,累积HBeAg血清转换率达到51%;在12个月内单用干扰素,改用或者联用NAs的患者分别有56例、15例及27例,其中3例为干扰素副作用而调整,改用和联用核苷(酸)类似物(NAs)的种类多样;无论按照是否改用或联用NAs分组、干扰素使用时间长短分组、更改为NAs时间分组或开始联合治疗时间分组,各种分组的基线指标(ALT、HBeAg和HBV DNA等)均无统计学差异,经生存曲线分析后发现,各种分组患者治疗随访期间累计HBeA转换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EG-IFN治疗HBeAg阳性CHB的各抗病毒调整方案存在且随意性较大,各种调整方案的血清学转换率差异较小.

    作者:李卫;李丽军;李永华;王长泰;刘雯;谭林;李铭;张振华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3.0TMR血管成像技术对乳腺癌周围血供及不同置管方式对患者术后化疗感染的影响分析

    目的 研究分析3.0TMR血管成像技术对乳腺癌周围血供诊断及不同置管方式对患者术后化疗感染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6年11月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210例,对所有患者先行MR检查,根据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A组105例,行超声导引下PICC置管,B组105例,行常规PICC置管.结果 210例乳腺癌患者中癌灶周围有肿瘤血管异常增加者共176例,其表现为供给肿瘤相邻乳腺的血管直径变粗,肿瘤周围新生血管行走形状呈僵直或迂曲状,呈癌肿围绕分布,肿瘤侧周围血管异常增加数量和癌灶类型无显著差异;癌肿侧周围血管异常增加数量和癌灶的大小及ADC值有明显差异(P<0.05);癌肿直径和癌灶周围血管异常增加数量呈正相关性;置管后A组各类感染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置管过程中的出血量为少量者明显多于B组,而大量、中量出血量者明显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3.0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可以发现乳腺癌患者患侧病灶相关异常血管数量的增加与癌灶的直径、ADC值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单次成功率高,术后化疗感染率更低,并发症相对更少,对血管损伤程度较小,出血量较小,适合临床诊断治疗医师选择应用.

    作者:罗志琴;费正华;方向明;李志;周林江;陈莉杰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肠易激综合征及分型的影响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肠易激综合征及其分型的影响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浙江省荣军医院消化内科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189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幽门螺杆菌阳性组)135例和对照组(幽门螺杆菌阴性组)54例;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率及不同分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率,观察幽门螺杆菌根除对肠易激综合征症状的影响. 结果 观察组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率为40.7%,显著高于对照组24.1%(P<0.05);观察组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不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幽门螺杆菌根除成功组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缓解率为76.9%,高于失败组43.8%(P<0.05). 结论 幽门螺杆菌感染增加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率,对肠易激综合征的分型无影响,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可以提高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缓解率.

    作者:陈涛;沈丽丽;吴长明;唐凯;金利民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198例新生儿败血症病原学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新生儿败血症菌群分布和细菌耐药情况,为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分娩时诊断为败血症,且血培养阳性的198例新生儿的基本资料和血培养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分析不同组别之间的临床基本特征差异.结果 医院198例新生儿败血症的血液标本培养分离出病原菌263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28株,占86.7%,且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为主,其对青霉素G、红霉素、克林霉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有较高的耐药性;革兰阴性菌检出19株,占7.2%,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低;真菌检出16株,占6.1%,仅一株耐药菌.结论 在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引起的败血症,定期对医院常见病原菌耐药性进行分析,根据其药敏情况合理地选择抗菌药物.

    作者:吴菠;张瑞;徐虹;林蓉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流行性腮腺炎感染儿童腮腺及腹部的声像图研究

    目的 探讨流行性腮腺炎感染儿童腮腺和腹部的声像图研究.方法 筛选2011年10月-2016年10月医院儿科收治的流行性腮腺炎感染患儿94例作为观察组,同期来医院进行检查的正常儿童86名作为对照组;应用高频超声和腹部超声对两组进行儿童的腮腺、周围淋巴结、脾脏、肝脏和胆囊进行超声检查和观察血流情况,并对观察组患儿进行实验室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淀粉酶和转氨酶的水平.结果 超声腮腺测值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左侧腮腺厚径、长径以及右侧腮腺厚径和长径均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其中观察组均呈现左侧腮腺长径明显增长的症状;而两组在脾脏厚径、长径、门静脉内径和脾静脉内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腮腺声像图像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腮腺内结节≥3个、外结节数量≥3个的患儿比例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且患儿的腮腺轮廓多呈现模糊、实质回声增粗,且出现血流分布增多的情况(P<0.05);两组在腹部声像图中脾脏、胆囊壁、门静脉内径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而观察组患儿门静脉管壁多呈现回声增粗增强(P<0.05),其中有的患儿呈双边影征;实验室检验结果显示大多数患儿出现超敏C-反应蛋白,占67.02%、血清淀粉酶占93.62%,尿淀粉酶占74.47%,均升高,其中94例患儿中88位都出现血清淀粉酶升高,比例高达93.62%.结论 对患儿进行超声检查,可有效的检查患儿患病时腮腺和腹部的声像图变化,综合实验室检测数据,尤其关注血和尿中淀粉酶的水平,对临床的诊断具有一定应用意义.

    作者:袁汝亮;冯岚;吴丽琴;洪海燕;王军莲;何丽瑾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孕28周后妊娠合并细菌性阴道病发病分析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目的 探讨孕28周后妊娠合并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病情况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2014-2015年医院孕28周后孕妇1 000例的临床资料,选择妊娠合并细菌性阴道病孕妇145例作为细菌性阴道病组,选择同期正常健康孕妇145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孕妇的阴道分泌物检查结果、妊娠结局等资料. 结果 1 000例孕28周后孕妇中,细菌性阴道病、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的发生率分别为14.5%、0.7%、7.2%;孕28~33+6周、孕34~39+6周和孕40~42周妊娠合并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34~39+6周妊娠合并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生率高,为18.8%;细菌性阴道病组治疗患者胎膜早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低于未治疗患者(P<0.05),分娩孕周和新生儿体重高于未治疗患者(P<0.05). 结论 孕晚期孕妇妊娠合并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病率比较高,对妊娠结局带来不良影响,对妊娠合并细菌性阴道病进行正规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妊娠结局.

    作者:王西叶;蒋益炯;金晶;丁携云;王凯萍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走中国特色的医院感染管理学科发展之路

    探讨走中国特色的医院感染管理学科发展之路;通过分析国际发达国家和我国30年来医院感染管理学的发展与现状,研究并分析我国医院感染管理学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医院感染管理学发展迅速;医院感染管理学内涵基本明晰.我国医院感染管理学科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医院感染管理学有明确的内涵,我国的医院感染管理学已初步形成具有管理和业务双重职能的新兴交叉学科,是一门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学科.

    作者:李六亿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201所医院感染科运行现状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不同级别医院感染(传染)性疾病科室设置情况、医疗质量控制及运行现状.方法 设计调查表对201家医院感染(传染)性疾病科室的设置情况及2014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医疗质量控制基础数据进行调查.结果 感染科设置率55.22%,感染科门诊、发热门诊、肠道门诊设置比率分别为96.02%、95.52%、93.53%;在111家感染科病房中,配备空调系统或净化设备的医院占32.43%,设负压隔离房间的医院有21家,占18.92%;科主任为感染性疾病专业占75.68%,科护士长为中级以上职称占87.39 %,感染科医师接受过系统的感染性疾病诊疗知识培训占61.68 %;感染科医师平均5.62人/医院,护士平均8.04人/医院;年龄<45岁医师人数占78.05%,护龄10年以上人数占62.21 %;传染科门诊和病房收治病种以法定传染病为主,收治病种主要为呼吸系统疾病和慢性乙型肝炎;感染专科门诊平均5721.10人次/年,发热门诊平均510.58人次/年,肠道门诊平均272.79人次/年,发热待查平均1303.96人次/年,出院患者平均501.33人次/年,院内感染科会诊平均317.67人次/年,院外感染科会诊平均7.37人次/年,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12.84天,出院患者平均费用9346.13元,感染科出院患者平均发生感染8.77例;感染科床位使用率105.83%,感染住院患者抗菌药使用率54.64%,感染科抗菌药治疗微生物送检率57.69%.结论 同级别医院之间高学历医师人数和患者就诊人数分布不均匀;接受过系统感染性疾病培训的医师总数偏少,应加大培训力度、增加培训次数.总体来说,各级医院结构设置基本合理、医疗质量运行良好,但仍需不断完善和提升.

    作者:吕小芳;王娟;白浪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低剂量甲泼尼龙对急性化脓性骨髓炎伴脓毒血症患儿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究低剂量甲泼尼龙对急性化脓性骨髓炎伴脓毒血症患儿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将医院在2015年6月-2016年11月收治的79例急性化脓性骨髓炎伴脓毒血症的患儿,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激素组39例和常规组40例;观察两组患儿免疫功能改善及预后情况. 结果 79例患儿中血培养出86株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共80株占93.02%;治疗前,两组患儿的CD4+与CD8+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后,激素组的CD4+与CD8+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激素组患儿向慢性骨髓炎发展的共占5.13%,死亡可完全避免,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低剂量甲泼尼龙辅助治疗急性化脓性骨髓炎伴脓毒血症的患儿,可明显调节免疫功能,显著改善预后,且常规行细菌培养及药敏分析,利于对接下来的诊治.

    作者:甘先民;侯悦媚;黄乙勇;黎行宙;符凯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手术室腹部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与预防对策

    目的 分析造成手术患者腹部切口感染的手术室相关因素并探讨预防其发生的对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0月医院住院接受腹部手术治疗的1 5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分析感染切口的病原菌;对患者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结果 1 568例患者中,出现切口感染的患者有34例,感染率为2.17%;多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患者年龄≥60岁、急诊手术、普通手术室、参观手术人数≥3人、手术时间≥2 h、接台手术是腹部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共检出34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17例占50.00%. 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腹部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究引起腹部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和病原学特点,以帮助临床医师根据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措施,以预防感染的发生.

    作者:庄小琴;张小如;陈玉红;庄小原;刘立英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天津市消化内镜使用情况调查及消毒灭菌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调查天津市消化内镜基本信息,监测内镜再处理质量.方法 采用普查的方法调查2016年4月-10月天津市消化内镜基本信息,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内镜管腔冲洗水和终末漂洗水进行采样,检测细菌菌落总数及病原菌分布.结果 全市16个区共有44家公立医院开展内镜诊疗业务,共有胃镜221条、肠镜139条;调查共采集胃镜22条,肠镜20条,管腔冲洗水水样合格率为64.3%,终末漂洗水水样合格率为50%,医院级别、是否开展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和使用集菌设备采样对内镜再处理结果有影响;检出有铜绿假单胞菌等条件病原菌.结论 被调查的内镜再处理合格率较低,三级医院对于内镜再处理落实较好,应落实终末漂洗水要求,进一步加强培训与监测,落实相关标准.

    作者:纪学悦;费春楠;刘军;刘贺;宋佳 刊期: 2017年第14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