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福煌;林碧泉;吴宁;李斯锐;陈峰;陈美丹
目的 探讨围绝经期女性生殖道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择2012年-2015年医院体检的500例围绝经期女性患者为围绝经期组和500例生育年龄女性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检测外阴、阴道、宫颈、盆腔的感染情况. 结果 围绝经期组患者阴道炎发生率为20.4%,宫颈炎的发生率为32.4%,高于对照组患者的9.6%、15.2%(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正规治疗和卫生习惯是围绝经期女性生殖道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 结论 围绝经期女性阴道炎和宫颈炎的发生率高于生育年龄女性,年龄是围绝经期女性生殖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文化程度、正规治疗和卫生习惯是围绝经期女性生殖道感染的独立保护因素.
作者:顾明芳;俞延波;夏佳娜;凌芝;喻芳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湿性敷料与活性银离子抗菌液(银尔洁)联合使用在小阴唇整形术后感染中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并分析对比采用传统的高锰酸钾溶液在小阴唇整形术后冲洗会阴部预防术后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2015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60例小阴唇整形术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湿性敷料外敷与活性银离子抗菌液(银尔洁抗菌液)冲洗填塞联合使用于小阴唇整形术后预防感染;对照组在小阴唇整形术后采用传统的高锰酸钾溶液冲洗会阴预防术后感染;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切口肿胀程度、疼痛程度、切口感染、切口愈合时间以及切口愈合率.结果 观察组术后切口肿胀9例,对照组术后切口肿胀18例;观察组术后切口疼痛7例,对照组术后切口疼痛17例;观察组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1例,对照组术后切口感染4例:观察组术后切口愈合时间平均为3.81天,对照组术后切口愈合时间平均为6.12天;观察组术后切口愈合率为96.7%,对照组术后切口愈合率为86.7%;以上数据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达到预期的治疗结果.结论 采用湿性敷料与银尔洁联合预防术后感染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高锰酸钾溶液在小阴唇整形术后冲洗会阴部预防术后感染的治疗效果.
作者:刘世畅;支彩英;张菊芳;杜春燕;管恩玲;罗枫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研究影响乳腺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对患者术后的切口给予不同的敷料,对愈合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选择2012-2015年于医院行乳腺癌治疗的1680例患者基本情况,对发生感染患者进行多因素分析,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的患者分为3组,各14例,感染Ⅰ组给予常规无菌纱布敷贴,感染Ⅱ组给予银离子藻酸盐抗菌敷贴,感染Ⅲ组患者给予康惠尔伤口护理敷料治疗,分析不同敷贴对患者术后切口的愈合效果.结果 1 680例乳腺癌患者,其中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42例,感染率为2.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合并基础疾病,手术方式为根治术,病理类型为浸润癌,乳腺癌发生转移及患者切口引流天数≥10 d是乳腺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患者不同的敷贴治疗,其在各时间段上,感染Ⅲ组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其他两组患者(P<0.05).结论 乳腺患者术后切口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患者术后使用康惠尔伤口敷料可明显改善切口局部的高渗状态,这对于抑制切口处细菌的繁殖,改善细胞代谢、提高患者皮肤抵抗力以及促进伤口愈合作用显著.
作者:谭翠莲;汪德清;邱丽;游多多;廖艳敏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特点,为本地区儿童MPP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10年-2015年在医院收治住院1 369例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年龄分为<1岁组892例、1~3岁组353例、4~12岁124例,另选择106例正常体检儿童为对照组;比较不同组别患儿临床症状及检查结果. 结果 共检测标本数4 741例,其中诊断为MPP的患儿1 369例,平均检出率为28.88%,冬季检出率高,与其他季节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 369例MPP中,有1 140例出现发热症状,发热率为83.27%,热型多以不规则热为主;喘息症状的比较,<1岁组与1~3岁组和4~12岁组相比较,高于其他两个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肺炎支原体肺炎在本地区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冬季发病率高;同时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症状、体征还有实验室检查为本地区MPP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许沙沙;郭连峰;吴妍;张建东;马忠正;张长庚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超声在术后盆腔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术后盆腔感染的诊断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6年1-10月期间临床拟诊为术后盆腔感染的100例患者,行超声检查,并与确诊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确诊盆腔感染92例占92.00%;超声检查71例诊断盆腔感染占71.00%,其中30例输卵管炎占30.00%、15例子宫内膜炎占15.00%、4例宫腔积脓占4.00%、6例输卵管炎合并子宫内膜炎占6.00%、16例盆腔脓肿占16.00%、8例卵巢囊肿占8.00%、2例子宫肌瘤占2.00%、3例恶性肿瘤占3.00%、12例单纯盆腔积液占12.00%、4例未见异常占4.00%;超声诊断术后盆腔感染的敏感度为73.91%、特异度为62.50%、阳性预测值为95.77%、诊断符合率为73.00%. 结论 超声用于术后盆腔感染的诊断敏感度及特异性较低,超声下表现无特异性,容易误诊为其他疾病,应结合病理及其他检查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冉青;王华;甄艳华;郭琦;孙雪;王燕华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了解本地区肿瘤患者医院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的临床分布及基因型,以指导临床医师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方法 对2014年3月-2016 年10月医院恶性肿瘤患者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338 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分布进行分析,同时随机抽取其中60株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分别扩增产ESBLs大肠埃希菌常见的β-内酰胺酶基因:TEM、CTX-M和SHV. 结果 分离的498 株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s 338株,占67.87%;科室分布以妇瘤科为主,共94株占27.81%;PCR扩增显示,60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中,TEM 55株, 占91.67%, CTX-M1 42株, 占70.00%, CTX-M13 42株, 占70.00%, SHV 24株占40.00%;且携带≥两种耐药基因53株占88.33%. 结论 本地区肿瘤患者医院感染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主要分布在妇瘤科及胃肠科等科室;基因型以TEM、CTX-M1、CTX-M13型为主.
作者:李晖;陈艳华;江宗蔚;黄文成;陆一平;舒宏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叩击支气管解剖位置进行排痰对预防住院呼吸内科患者肺部感染的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4月-2016年6月于医院治疗的124例住院呼吸内科排痰困难患者,按照随机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叩背排痰法,观察组患者使用支气管解剖位置叩击排痰法,在排痰完后对患者进行吸痰处理,记录两组患者前5天的排痰量,比较两组患者排痰的有效率及比较两组患者吸痰后血气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前5天排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排痰有效43例,有效率69.4%,观察组患者排痰有效56例,有效率90.3%,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吸痰前血气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吸痰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肺部感染情况:铜绿假单胞菌感染5例(8.1%)、肺炎克雷伯菌3例(4.8%)、白念珠菌4例(6.5%)、曲霉菌属3例(4.8%),总肺部感染例数15例(24.2%),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情况:铜绿假单胞菌2例(3.3%)、肺炎克雷伯菌1例(1.6%)、白念珠菌1例(1.6%),总肺部感染例数4例(6.5%),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支气管解剖位置叩击排痰比传统叩击排痰法更有效果,排痰的有效率更高,有利于患者恢复,能够有效预防住院呼吸内科患者肺部感染.
作者:赵静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分析干扰素对慢性丙肝患者CD4+CD25+ Treg细胞及甲状腺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取医院2012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80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予以干扰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率.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CD4+CD25+Treg细胞为(7.52±1.10)% 、对照组为(8.21±1.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干扰素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确切,对甲状腺的功能影响较小,能够明显地改善患者的肝功能,降低CD4+CD25+Treg细胞水平,调节机体免疫应答反应,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陈瑞红;梁强;王妍雪;陈彦博;翟峰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精细管理护理策略对提高神经介入导管室洁净程度及降低介入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率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医院神经介入导管室行择期神经介入手术治疗的患者840例,按入院时间分为两组,2015年6月-12月420例施行手术室常规护理的患者设为A组,2016年1月-6月420例施行精细管理护理策略的患者设为B组,记录两组医护人员正确洗手及无接触戴手套情况,记录介入室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部、介入室空气质量、消毒剂、无菌物品采样结果,统计两组患者术后感染率及住院时间.结果 B组医护人员的正确外科洗手、无接触戴手套、介入室的空气质量、物体表面、消毒剂、无菌物品的抽样合格率分别为92.5%、96.7%、99.5%、95.0%、96.0%、96.3%,均显著高于A组的76.1%、82.5%、85.0%、79.8%、84.5%、78.6%,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感染率为1.5%,住院时间为(3.1±4)天,均显著低于A组的感染率7.8%,住院时间(4.6±0.5)天,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精细护理策略与传统护理方式相比在提高神经介入手术室医护人员无菌操作依从性及介入室物品抽样合格率的同时还能降低神经介入手术患者的术后感染率和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赵永青;雷利华;李瑞博;胡梦强;陈洁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研究分析3.0TMR血管成像技术对乳腺癌周围血供诊断及不同置管方式对患者术后化疗感染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6年11月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210例,对所有患者先行MR检查,根据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A组105例,行超声导引下PICC置管,B组105例,行常规PICC置管.结果 210例乳腺癌患者中癌灶周围有肿瘤血管异常增加者共176例,其表现为供给肿瘤相邻乳腺的血管直径变粗,肿瘤周围新生血管行走形状呈僵直或迂曲状,呈癌肿围绕分布,肿瘤侧周围血管异常增加数量和癌灶类型无显著差异;癌肿侧周围血管异常增加数量和癌灶的大小及ADC值有明显差异(P<0.05);癌肿直径和癌灶周围血管异常增加数量呈正相关性;置管后A组各类感染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置管过程中的出血量为少量者明显多于B组,而大量、中量出血量者明显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3.0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可以发现乳腺癌患者患侧病灶相关异常血管数量的增加与癌灶的直径、ADC值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单次成功率高,术后化疗感染率更低,并发症相对更少,对血管损伤程度较小,出血量较小,适合临床诊断治疗医师选择应用.
作者:罗志琴;费正华;方向明;李志;周林江;陈莉杰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探究冲吸式口腔干预对住院ICU患者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择2015年3月-2016年3月医院ICU住院患者8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棉球擦拭进行口腔处理,干预组给予患者冲吸式口腔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 结果 经治疗,两组患者第三天起干预组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组的白细胞计数低于对照组,降钙素原显著低于对照组;干预组的PaO2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干预组IL-6、IL-8、IL-10、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干预组的肺部感染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肺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冲吸式口腔干预能够有效降低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提高住院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张璞;乔东鸽;范鲁鼎;张文宗;石霞;王佳佳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了解不同级别医院感染(传染)性疾病科室设置情况、医疗质量控制及运行现状.方法 设计调查表对201家医院感染(传染)性疾病科室的设置情况及2014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医疗质量控制基础数据进行调查.结果 感染科设置率55.22%,感染科门诊、发热门诊、肠道门诊设置比率分别为96.02%、95.52%、93.53%;在111家感染科病房中,配备空调系统或净化设备的医院占32.43%,设负压隔离房间的医院有21家,占18.92%;科主任为感染性疾病专业占75.68%,科护士长为中级以上职称占87.39 %,感染科医师接受过系统的感染性疾病诊疗知识培训占61.68 %;感染科医师平均5.62人/医院,护士平均8.04人/医院;年龄<45岁医师人数占78.05%,护龄10年以上人数占62.21 %;传染科门诊和病房收治病种以法定传染病为主,收治病种主要为呼吸系统疾病和慢性乙型肝炎;感染专科门诊平均5721.10人次/年,发热门诊平均510.58人次/年,肠道门诊平均272.79人次/年,发热待查平均1303.96人次/年,出院患者平均501.33人次/年,院内感染科会诊平均317.67人次/年,院外感染科会诊平均7.37人次/年,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12.84天,出院患者平均费用9346.13元,感染科出院患者平均发生感染8.77例;感染科床位使用率105.83%,感染住院患者抗菌药使用率54.64%,感染科抗菌药治疗微生物送检率57.69%.结论 同级别医院之间高学历医师人数和患者就诊人数分布不均匀;接受过系统感染性疾病培训的医师总数偏少,应加大培训力度、增加培训次数.总体来说,各级医院结构设置基本合理、医疗质量运行良好,但仍需不断完善和提升.
作者:吕小芳;王娟;白浪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探究低剂量甲泼尼龙对急性化脓性骨髓炎伴脓毒血症患儿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将医院在2015年6月-2016年11月收治的79例急性化脓性骨髓炎伴脓毒血症的患儿,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激素组39例和常规组40例;观察两组患儿免疫功能改善及预后情况. 结果 79例患儿中血培养出86株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共80株占93.02%;治疗前,两组患儿的CD4+与CD8+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后,激素组的CD4+与CD8+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激素组患儿向慢性骨髓炎发展的共占5.13%,死亡可完全避免,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低剂量甲泼尼龙辅助治疗急性化脓性骨髓炎伴脓毒血症的患儿,可明显调节免疫功能,显著改善预后,且常规行细菌培养及药敏分析,利于对接下来的诊治.
作者:甘先民;侯悦媚;黄乙勇;黎行宙;符凯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对一起学校肠聚集性大肠杆菌暴发疫情进行调查,分析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征以及危险因素,为疫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6年10月10日-11月2日学校急性胃肠炎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未发病的学生,按照同班级、同性别1:2进行匹配作为对照组,分析引起急性胃肠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本次疫情共核实病例63例,其中47.46%病例发病时间在上午6~9时,男性28例,女性35例;其中60例学生病例分布在三个年级23个班,41间宿舍;临床特征以腹泻、腹痛为主;发病前1日、2日、3日晚餐摄入污染米饭、发病前3日午餐摄入污染鱼丸的相对危险度(OR值)分别为3.54(95%CI:1.43,8.77);2.97(95%CI:1.36,6.50);4.37(95%CI:1.81,10.54);2.80(95%CI:1.20,6.53).结论 该事件为肠聚集性大肠杆菌(EAEC)引起的暴发疫情,早期病例校内摄入受EAEC污染的食物是疫情暴发的危险因素.
作者:鲁影;杨超;邝浩成;王大虎;汪慧;李铁钢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飞行检查对住院危重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效果.方法 对医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实施飞行检查预防控制管理医院感染,2008年1月-2011年12月为未实施阶段;比较实施飞行检查前后医院感染率,手卫生依从率、洗手正确率、手卫生知识知晓率、医院感染知识知晓率,环境卫生抽查监测合格率和医务人员手监测合格率;医院感染患儿进行病原菌检测.结果 飞行检查实施前NICU入住患儿共4588例,医院感染202例,感染率为4.40%;飞行检查实施后NICU入住患儿共5754例,医院感染160例,感染率为2.78%;飞行检查实施后NICU医院感染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飞行检查实施前202例医院感染患儿,共检出257例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106株,占41.25%,革兰阴性菌141株,占54.86%,真菌10株,占3.89%;飞行检查实施后160例医院感染患儿,共检出199例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80株,占40.20%,革兰阴性菌111株,占55.78%,真菌8株,占4.02%,实施前后,医院感染病原菌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飞行检查实施前相比,飞行检查实施后手卫生依从率、洗手正确率、手卫生知识知晓率、医院感染知识知晓率,环境卫生抽查监测合格率和医务人员手监测合格率均显著提高(P<0.05).结论 飞行检查方法用于住院危重症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管理,有助于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状况和相关知识知晓率,从而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吴玉梅;付莹莹;王红娟;董蒙蒙;王秀菊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血清hs-CRP/ALB对低体质量儿早发感染的诊断效果,以减少低体质量儿早发感染的发生.方法 选取2014年5月-2016年8月出生6h入住医院NICU合并宫内感染围生期高危因素的低体质量儿112例,依据早产儿感染的结局状况,将患者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7例,观察组又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对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所有患儿入新生儿病房时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的结果、患儿入新生儿病房0、24、48和72h时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数值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的比值进行收集和比较,对死亡组和存活组白蛋白、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的比值进行对比,对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进行分析.结果 感染组患儿48、72h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和48h超敏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比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儿白蛋白低于存活组,48h时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数值高于存活组,故死亡组超敏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比值较存活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ROC曲线分析,48h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比值预测早产儿早发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即AUC)为0.764;佳临界值时敏感度为85.01%.结论 血清hs-CRP/ALB对低体质量儿早发感染具有很好的诊断价值,对患儿临床预测、评估、治疗具有较好的帮助,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曾学文;林烈桔;麦朗君;符学兴;赵二侬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体外探讨万古霉素联合利福平、左氧氟沙星、夫西地酸三种抗菌药物后,对异质性万古霉素中介金黄色葡萄球菌(hVISA)耐药突变选择窗的影响.方法 应用菌群分析曲线法,从临床115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中筛选出6株hVISA,体外E-test法测定6株hVISA及标准菌株Mu3对万古霉素的低抑菌浓度(MIC),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上述菌株对万古霉素单药及联合利福平、左氧氟沙星、夫西地酸三种抗菌药物后防耐药突变浓度(MPC),分别计算联合前后的选择指数(SI),根据选择指数的变化,观察万古霉素与其它抗菌药物联合后对hVISA耐药突变选择窗的影响.结果 万古霉素单独使用对6株 hVISA 和 Mu3 标准株的MPC 值范围为 64~256μg/ml,SI分别为64~256;万古霉素分别联合利福平、左氧氟沙星及夫西地酸对6株 hVISA及Mu3标准菌株的MPC 值范围分别为32~64μg/ml,32~64μg/ml 和 8~16μg/ml,SI范围分别为:16~64,16~64,8~16,SI较万古霉素单独使用时分别下降了2~8倍、2~4倍、8~16倍.结论 万古霉素单药对 hVISA 的MPC较高,突变选择窗较宽,容易筛选出耐药突变菌株,万古霉素联合其他抗菌药物可有效降低其对hVISA的MPC及SI,缩小耐药突变选择窗,减少耐药突变体的产生,以联合夫西地酸效果更明显.
作者:刘明涛;常刚;李凯述;欧阳修河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调节性B细胞(Breg)在儿童手足口病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取2015年4月-2015年7月就诊的手足口病患儿71例为观察组,另选取5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治疗康复后的62例为康复组;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手足口病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表达情况.同时用ELISA方法分析血清白细胞介素(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分泌水平. 结果 手足口病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CD3+CD8+CD28+细胞毒T细胞的表达,重症患儿和普通型患儿组较对照组增高(P<0.01),重症患儿又显著高于普通型患儿组(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手足口病患儿Breg细胞表达水平与血清IL-10呈显著正相关(r=0.75,P<0.01),与血清TGF-β无相关性,与CD3+CD8+CD28+细胞毒T细胞表达水平呈显著性负相关(r=-0.74,P<0.01). 结论 手足口病患儿存在显著免疫失衡,即CD3+CD8+CD28+细胞毒T细胞显著增多,可能与Breg细胞表达减低导致的免疫抑制功能不足有关;Breg细胞表达水平分析有助于手足口病的诊断、进展和预后评估.
作者:王跃飞;林邦长;何哲航;郑瑞;陈葆国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在骨科患者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6年3月医院骨科进行I类手术的患者6253例,发生感染患者为感染组,在未发生感染的患者中随机选取300例作为非感染组,术后1 d,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和NAP,对感染患者进行病原菌检测.结果 6253例患者中共282例发生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率为4.5%;感染组NAP阳性率、NAP积分、CRP和PCT均显著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82例感染患者共检出病原菌282 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26株,占44.68%,革兰阴性菌120株,占42.55%,支原体14株,占4.96%,病毒12株,占4.26%,其他菌株10株,占3.55%;革兰阴性菌感染患者NAP阳性率(99.53±0.15)和积分(452.36±65.28)均显著高于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的(86.33±5.17)和(292.15±46.37),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CRP和PC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CRP(246.18±50.52)mg/L和PCT(1.25±0.26)ug/L显著高于支原体感染患者的(135.35±35.15)mg/L和PCT(1.01±0.33)ug/L,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革兰阳性菌和支原体感染患者NAP阳性率和积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NAP活性检测在骨科患者感染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对于快速诊断和疗效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范国明;贾少华;周红梅;张中伟;沈杰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血流动力学的特点,分析Hp感染对于脑梗死的影响. 方法 选取医院2014年1月-2016年2月间确诊的93例脑梗死伴有Hp感染病例作为观察组,且根据Hp感染类型分为Ⅰ型亚组患者54例和Ⅱ型亚组患者39例,同时选取60例未感染Hp的脑梗死病例作为病例对照组,选取同期体检55例健康成年人作为健康对照组,分析各组间在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方面的异同点. 结果 观察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和病例对照组(P<0.05),且病例对照组以上指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Ⅰ型亚组以上指标均显著高于Ⅱ型亚组,且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颈内动脉末端(TICA)血流速度以及红细胞变形指数显著低于Ⅱ型亚组(P<0.05). 结论 Hp感染能够影响脑梗死患者的血流变及血流动力,其可能与脑梗死发病机制具有密切相关性.
作者:林淑琴;魏晓晶;徐黔;谢国民;王海峰 刊期: 2017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