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梅;付莹莹;王红娟;董蒙蒙;王秀菊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抗病毒方案调整情况及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15年8月接受PEG-IFN治疗的HBeAg阳性CHB患者98例,分别依据抗病毒方案调整情况及时间、干扰素治疗时间等进行分组,了解各种治疗方案调整的人数、原因,并比较各组基线情况及累计HBeAg血清学转换率.结果 98例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使用时间为平均12个月,随访时间为平均24个月,累积HBeAg血清转换率达到51%;在12个月内单用干扰素,改用或者联用NAs的患者分别有56例、15例及27例,其中3例为干扰素副作用而调整,改用和联用核苷(酸)类似物(NAs)的种类多样;无论按照是否改用或联用NAs分组、干扰素使用时间长短分组、更改为NAs时间分组或开始联合治疗时间分组,各种分组的基线指标(ALT、HBeAg和HBV DNA等)均无统计学差异,经生存曲线分析后发现,各种分组患者治疗随访期间累计HBeA转换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EG-IFN治疗HBeAg阳性CHB的各抗病毒调整方案存在且随意性较大,各种调整方案的血清学转换率差异较小.
作者:李卫;李丽军;李永华;王长泰;刘雯;谭林;李铭;张振华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调查天津市消化内镜基本信息,监测内镜再处理质量.方法 采用普查的方法调查2016年4月-10月天津市消化内镜基本信息,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内镜管腔冲洗水和终末漂洗水进行采样,检测细菌菌落总数及病原菌分布.结果 全市16个区共有44家公立医院开展内镜诊疗业务,共有胃镜221条、肠镜139条;调查共采集胃镜22条,肠镜20条,管腔冲洗水水样合格率为64.3%,终末漂洗水水样合格率为50%,医院级别、是否开展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和使用集菌设备采样对内镜再处理结果有影响;检出有铜绿假单胞菌等条件病原菌.结论 被调查的内镜再处理合格率较低,三级医院对于内镜再处理落实较好,应落实终末漂洗水要求,进一步加强培训与监测,落实相关标准.
作者:纪学悦;费春楠;刘军;刘贺;宋佳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了解医院新生儿败血症菌群分布和细菌耐药情况,为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分娩时诊断为败血症,且血培养阳性的198例新生儿的基本资料和血培养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分析不同组别之间的临床基本特征差异.结果 医院198例新生儿败血症的血液标本培养分离出病原菌263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28株,占86.7%,且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为主,其对青霉素G、红霉素、克林霉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有较高的耐药性;革兰阴性菌检出19株,占7.2%,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低;真菌检出16株,占6.1%,仅一株耐药菌.结论 在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引起的败血症,定期对医院常见病原菌耐药性进行分析,根据其药敏情况合理地选择抗菌药物.
作者:吴菠;张瑞;徐虹;林蓉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并分析抗乙肝病毒治疗对乙肝病毒(HBV)相关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肿瘤复发转移和免疫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取医院2014年3月-2015年6月应用TACE术后接受抗病毒治疗的70例患者为抗病毒组,将TACE术后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76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同时随访12个月以上,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和肿瘤复发转移情况. 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抗病毒组CD3+、CD4+/CD8+、NK显著上升,治疗后抗病毒组CD3+、CD4+/CD8+、NK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抗病毒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68.57%显著高于对照组51.32%,复发率为48.57%显著低于对照组67.11%(P<0.05). 结论 抗乙肝病毒治疗能够有效防止乙肝病毒被激活,对于改善HBV相关性肝癌预后具有促进效果.
作者:林福煌;林碧泉;吴宁;李斯锐;陈峰;陈美丹 刊期: 2017年第14期
消毒学是一门应用、交叉性学科,其在研究消毒作用机制的同时重点研究消毒新技术、新方法及其评价检测技术,消毒灭菌技术在医疗机构的应用可有效预防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空气消毒、物体表面消毒、水消毒、手卫生、医疗器械等消毒技术在医疗机构应用,并随相关医疗机构感染管理标准规范的实施得以规范化、快速化发展.邻苯二甲醛、过氧乙酸等高水平消毒剂、清洗消毒机、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器、低温甲醛蒸汽灭菌器等消毒灭菌器械、以及指示物逐步广泛应用于医疗机构消毒灭菌.近年来,新型诊疗手段的出现,消毒学科与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协同促进发展,对于控制医院感染、预防外源性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涛;班海群;沈瑾;王佳奇;段弘扬;张流波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川崎病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儿童的试验室检查数据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6年6月医院儿科确诊为川崎病的683例患儿,将3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列为观察组,未感染653例列为对照组,记录患儿临床资料及试验室检查结果、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采空腹静脉血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沉降率ESR、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血清降钙素PCT、血清免疫球蛋白、T细胞亚群等;应用全自动血培养仪及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分别进行细菌培养及鉴定;对两组患儿进行血清 MP-IgM检测,使用血液抗凝法检测患儿血清中的肺炎支原体抗体;根据患儿超声心动图探查冠状动脉诊断冠状动脉损伤(CAL).结果 全体患儿送检血液样本共检出革兰阳性菌23株、革兰阴性菌48株、肺炎支原体30例以及肺炎衣原体3例,病原体分布;检测肺炎支原体感染率为4.4%;全体患儿治疗后复查WBC、PLT、ESR、Hs-CRP、PCT等实验室检测,治疗后WBC、PLT、Hs-CRP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PCT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Hs-CRP及PCT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IgG、C3、CD8+与CD4+/CD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AD发生率为86.7%,对照组CAD发生率为42.9%.结论 川崎病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增加了并发冠状动脉损伤(CAD)的概率,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较未并发感染MP的KD患儿更为紊乱,建议临床上加强重视,避免漏诊延误病情.
作者:蓝莹;陈洋;熊越华;蔡小芳;蓝荣芳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预混胰岛素在2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治疗中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择医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60例进行研究,按照入院顺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抗感染治疗,对照组采用二甲双胍控制血糖治疗,研究组给予预混胰岛素控制血糖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以及血糖控制情况. 结果 研究组治疗后C-反应蛋白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采用预混胰岛素控制血糖治疗能有效控制血糖,有利于提高肺部感染治疗的有效率.
作者:凌丽;栾增强;阳晓燕;向登菊;胡慧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分析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探究其相关因素,为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择2006年1月-2016年11月于ICU行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的患者610例,采用医院微生物半自动鉴定系统进行细菌分离及鉴定,通过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分析患者感染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及药敏试验结果,同时搜集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果 610例ICU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出现血流感染的患者31例,感染率为5.08%,共分离出76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46株占60.53%;革兰阴性菌对青霉素类、喹诺酮类、第三代以下头孢菌素、四环素类、部分氨基糖甙类等抗菌药物耐药性较高,部分可达100.00%;logistic多元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患者的意识状态、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及静脉营养是引起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出现相关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应注意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独立危险因素,血培养分离的病原菌中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存在较严重的耐药现象,应针对病原菌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何清;冯喆;刘韬滔;常志刚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叩击支气管解剖位置进行排痰对预防住院呼吸内科患者肺部感染的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4月-2016年6月于医院治疗的124例住院呼吸内科排痰困难患者,按照随机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叩背排痰法,观察组患者使用支气管解剖位置叩击排痰法,在排痰完后对患者进行吸痰处理,记录两组患者前5天的排痰量,比较两组患者排痰的有效率及比较两组患者吸痰后血气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前5天排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排痰有效43例,有效率69.4%,观察组患者排痰有效56例,有效率90.3%,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吸痰前血气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吸痰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肺部感染情况:铜绿假单胞菌感染5例(8.1%)、肺炎克雷伯菌3例(4.8%)、白念珠菌4例(6.5%)、曲霉菌属3例(4.8%),总肺部感染例数15例(24.2%),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情况:铜绿假单胞菌2例(3.3%)、肺炎克雷伯菌1例(1.6%)、白念珠菌1例(1.6%),总肺部感染例数4例(6.5%),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支气管解剖位置叩击排痰比传统叩击排痰法更有效果,排痰的有效率更高,有利于患者恢复,能够有效预防住院呼吸内科患者肺部感染.
作者:赵静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分析干扰素对慢性丙肝患者CD4+CD25+ Treg细胞及甲状腺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取医院2012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80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予以干扰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率.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CD4+CD25+Treg细胞为(7.52±1.10)% 、对照组为(8.21±1.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干扰素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确切,对甲状腺的功能影响较小,能够明显地改善患者的肝功能,降低CD4+CD25+Treg细胞水平,调节机体免疫应答反应,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陈瑞红;梁强;王妍雪;陈彦博;翟峰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了解本地区肿瘤患者医院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的临床分布及基因型,以指导临床医师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方法 对2014年3月-2016 年10月医院恶性肿瘤患者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338 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分布进行分析,同时随机抽取其中60株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分别扩增产ESBLs大肠埃希菌常见的β-内酰胺酶基因:TEM、CTX-M和SHV. 结果 分离的498 株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s 338株,占67.87%;科室分布以妇瘤科为主,共94株占27.81%;PCR扩增显示,60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中,TEM 55株, 占91.67%, CTX-M1 42株, 占70.00%, CTX-M13 42株, 占70.00%, SHV 24株占40.00%;且携带≥两种耐药基因53株占88.33%. 结论 本地区肿瘤患者医院感染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主要分布在妇瘤科及胃肠科等科室;基因型以TEM、CTX-M1、CTX-M13型为主.
作者:李晖;陈艳华;江宗蔚;黄文成;陆一平;舒宏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探究碳酸氢钠联合氟康唑治疗糖尿病患者口腔真菌感染的疗效评价.方法 对医院2013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83例糖尿病合并口腔真菌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感染真菌类型分布及构成;按照随机双盲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2例及对照组41例;观察组使用碳酸氢钠联合氟康唑治疗,而对照组仅使用氟康唑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对83例糖尿病合并口腔真菌感染患者行口腔真菌涂片检查共发现致病菌92株,其中白假丝酵母菌多占51.09%;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口腔PH及白斑面积相差较小,经过不同治疗后,观察组口腔PH及白斑面积分别为(7.52±0.24)及(2.21±1.14)mm2,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愈率为50.00%,总有效率为92.86%,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患者合并口腔真菌感染时,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要致病菌,使用碳酸氢钠联合氟康唑可显著改善口腔环境,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朱珊;田玉岭;宋绍华;边少峰;李学玉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在骨科患者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6年3月医院骨科进行I类手术的患者6253例,发生感染患者为感染组,在未发生感染的患者中随机选取300例作为非感染组,术后1 d,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和NAP,对感染患者进行病原菌检测.结果 6253例患者中共282例发生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率为4.5%;感染组NAP阳性率、NAP积分、CRP和PCT均显著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82例感染患者共检出病原菌282 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26株,占44.68%,革兰阴性菌120株,占42.55%,支原体14株,占4.96%,病毒12株,占4.26%,其他菌株10株,占3.55%;革兰阴性菌感染患者NAP阳性率(99.53±0.15)和积分(452.36±65.28)均显著高于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的(86.33±5.17)和(292.15±46.37),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CRP和PC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CRP(246.18±50.52)mg/L和PCT(1.25±0.26)ug/L显著高于支原体感染患者的(135.35±35.15)mg/L和PCT(1.01±0.33)ug/L,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革兰阳性菌和支原体感染患者NAP阳性率和积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NAP活性检测在骨科患者感染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对于快速诊断和疗效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范国明;贾少华;周红梅;张中伟;沈杰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糖尿病足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探讨患者感染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以及与感染的相关性. 方法 分析2015年1月-2016年6月在医院接受就诊的147例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是否并发感染将患者分为感染组71例及非感染组76例,同时纳入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82例,进行病原菌鉴定分型,比较各组外周血炎症指标. 结果 71例感染组患者共分离致病菌91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52株占57.1%;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患者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7(IL-17)、白介素-6(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感染组患者外周血TNF-α、IL-17、IL-6水平均高于非感染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糖尿病足病感染患者严重程度与血清IL-6、IL-17、TNF-α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结论 感染性糖尿病足患者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并且患者感染后TNF-α、IL-17、IL-6水平高于非感染组,且随着病情的严重程度而升高.
作者:王永红;张驰;乐岭;陈佩琦;张珠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350例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病原菌类型以及感染部位分布情况;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归纳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果 本研究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为29.14%,培养出致病菌4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4株、占52.17%,革兰阳性菌13株、占28.26%,真菌9株、占19.57%.呼吸道感染为常见,有40例、占39.22%,其次为腹腔感染31例、占30.39%;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血红蛋白水平低、血清蛋白水平低、Child-pugh评分高、未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有腹水、未使用三腔两囊管压迫止血以及未使用胃镜套扎止血是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 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高,临床应加强预防措施,降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
作者:薛伟红;王友春;韩宏锋;李志宾;杨静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探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并发单一假丝酵母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与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等炎症指标的相关性. 方法 选择2008年1月-2016年3月医院收治的149例VAP患者,根据假丝酵母菌感染的相关诊断标准,分为假丝酵母菌属组65例、其他病菌组84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结果 在65例伴有假丝酵母菌感染的VAP患者中,以白假丝酵母菌感染为主,共40株占61.54%;在假丝酵母菌属组中,β-葡聚糖阳性患者的PCT、IL-6以及CRP水平均显著高于β-葡聚糖阴性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导致VAP患者发生的假丝酵母菌感染的易感因素众多,在临床治疗期间需积极消除各种易感因素,及时给予其相应的抗真菌感染治疗;β-葡聚糖在评价假丝酵母菌感染以及感染程度上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长志;司佳亚;陈新胜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调节性B细胞(Breg)在儿童手足口病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取2015年4月-2015年7月就诊的手足口病患儿71例为观察组,另选取5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治疗康复后的62例为康复组;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手足口病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表达情况.同时用ELISA方法分析血清白细胞介素(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分泌水平. 结果 手足口病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CD3+CD8+CD28+细胞毒T细胞的表达,重症患儿和普通型患儿组较对照组增高(P<0.01),重症患儿又显著高于普通型患儿组(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手足口病患儿Breg细胞表达水平与血清IL-10呈显著正相关(r=0.75,P<0.01),与血清TGF-β无相关性,与CD3+CD8+CD28+细胞毒T细胞表达水平呈显著性负相关(r=-0.74,P<0.01). 结论 手足口病患儿存在显著免疫失衡,即CD3+CD8+CD28+细胞毒T细胞显著增多,可能与Breg细胞表达减低导致的免疫抑制功能不足有关;Breg细胞表达水平分析有助于手足口病的诊断、进展和预后评估.
作者:王跃飞;林邦长;何哲航;郑瑞;陈葆国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研究影响乳腺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对患者术后的切口给予不同的敷料,对愈合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选择2012-2015年于医院行乳腺癌治疗的1680例患者基本情况,对发生感染患者进行多因素分析,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的患者分为3组,各14例,感染Ⅰ组给予常规无菌纱布敷贴,感染Ⅱ组给予银离子藻酸盐抗菌敷贴,感染Ⅲ组患者给予康惠尔伤口护理敷料治疗,分析不同敷贴对患者术后切口的愈合效果.结果 1 680例乳腺癌患者,其中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42例,感染率为2.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合并基础疾病,手术方式为根治术,病理类型为浸润癌,乳腺癌发生转移及患者切口引流天数≥10 d是乳腺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患者不同的敷贴治疗,其在各时间段上,感染Ⅲ组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其他两组患者(P<0.05).结论 乳腺患者术后切口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患者术后使用康惠尔伤口敷料可明显改善切口局部的高渗状态,这对于抑制切口处细菌的繁殖,改善细胞代谢、提高患者皮肤抵抗力以及促进伤口愈合作用显著.
作者:谭翠莲;汪德清;邱丽;游多多;廖艳敏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统计分析胃肠肿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监测数据,探讨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选择,以降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提高手术质量.方法 对医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525例胃肠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收集术后切口感染患者的实验室检测、病原菌培养、分离、鉴定及药敏数据,整理分析胃肠肿瘤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及主要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合胃肠肿瘤术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胃肠道肿瘤术患者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选择方案.结果 525例胃肠道手术患者切口分泌物中36例患者病原菌培养阳性,切口感染率6.86%,36份标本共检出4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32株占76.19%,革兰阴性菌7株占16.67%,真菌3株占7.14%;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头孢唑林、头孢拉定耐药率>50%,而对替考拉宁、头孢噻吩、头孢氨苄、利奈唑胺、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有较高的敏感性;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对替考拉宁、头孢噻吩有较高的耐药率>50%,对氨苄西林、头孢曲松、阿莫西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性较高;患者经敏感抗菌药物治疗后,感染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定期总结胃肠肿瘤术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性数据,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延缓院内病原菌耐药性发展进程,以降低胃肠肿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
作者:董丹;李佳佳;尚宜星;张晓晓;杜星霖;王豫川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超声在术后盆腔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术后盆腔感染的诊断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6年1-10月期间临床拟诊为术后盆腔感染的100例患者,行超声检查,并与确诊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确诊盆腔感染92例占92.00%;超声检查71例诊断盆腔感染占71.00%,其中30例输卵管炎占30.00%、15例子宫内膜炎占15.00%、4例宫腔积脓占4.00%、6例输卵管炎合并子宫内膜炎占6.00%、16例盆腔脓肿占16.00%、8例卵巢囊肿占8.00%、2例子宫肌瘤占2.00%、3例恶性肿瘤占3.00%、12例单纯盆腔积液占12.00%、4例未见异常占4.00%;超声诊断术后盆腔感染的敏感度为73.91%、特异度为62.50%、阳性预测值为95.77%、诊断符合率为73.00%. 结论 超声用于术后盆腔感染的诊断敏感度及特异性较低,超声下表现无特异性,容易误诊为其他疾病,应结合病理及其他检查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冉青;王华;甄艳华;郭琦;孙雪;王燕华 刊期: 2017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