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静
立足中国医院感染管理30年发展成果,完善和优化促进医院感染管理学科化发展的政策.深入思考、理性客观回答中国的医院感染管理学科发展阶段,以及学科化发展动因、目标、方法、优先政策选择及基本路径等一系列问题.中国医院感染管理已走上学科化发展道路,明确学科化发展目标、方向及实践策略是此发展阶段的首要任务,要完成这一系列任务迫切需要对学科发展具有强大推动和促进作用的政策措施作为引导和支撑.树立长远和全局意识,着眼健康中国战略大背景、大平台、大格局,依靠自身有所作为的努力争取有利的学科化发展政策.
作者:付强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预混胰岛素在2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治疗中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择医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60例进行研究,按照入院顺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抗感染治疗,对照组采用二甲双胍控制血糖治疗,研究组给予预混胰岛素控制血糖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以及血糖控制情况. 结果 研究组治疗后C-反应蛋白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采用预混胰岛素控制血糖治疗能有效控制血糖,有利于提高肺部感染治疗的有效率.
作者:凌丽;栾增强;阳晓燕;向登菊;胡慧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孕28周后妊娠合并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病情况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2014-2015年医院孕28周后孕妇1 000例的临床资料,选择妊娠合并细菌性阴道病孕妇145例作为细菌性阴道病组,选择同期正常健康孕妇145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孕妇的阴道分泌物检查结果、妊娠结局等资料. 结果 1 000例孕28周后孕妇中,细菌性阴道病、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的发生率分别为14.5%、0.7%、7.2%;孕28~33+6周、孕34~39+6周和孕40~42周妊娠合并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34~39+6周妊娠合并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生率高,为18.8%;细菌性阴道病组治疗患者胎膜早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低于未治疗患者(P<0.05),分娩孕周和新生儿体重高于未治疗患者(P<0.05). 结论 孕晚期孕妇妊娠合并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病率比较高,对妊娠结局带来不良影响,对妊娠合并细菌性阴道病进行正规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妊娠结局.
作者:王西叶;蒋益炯;金晶;丁携云;王凯萍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湿性敷料与活性银离子抗菌液(银尔洁)联合使用在小阴唇整形术后感染中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并分析对比采用传统的高锰酸钾溶液在小阴唇整形术后冲洗会阴部预防术后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2015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60例小阴唇整形术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湿性敷料外敷与活性银离子抗菌液(银尔洁抗菌液)冲洗填塞联合使用于小阴唇整形术后预防感染;对照组在小阴唇整形术后采用传统的高锰酸钾溶液冲洗会阴预防术后感染;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切口肿胀程度、疼痛程度、切口感染、切口愈合时间以及切口愈合率.结果 观察组术后切口肿胀9例,对照组术后切口肿胀18例;观察组术后切口疼痛7例,对照组术后切口疼痛17例;观察组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1例,对照组术后切口感染4例:观察组术后切口愈合时间平均为3.81天,对照组术后切口愈合时间平均为6.12天;观察组术后切口愈合率为96.7%,对照组术后切口愈合率为86.7%;以上数据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达到预期的治疗结果.结论 采用湿性敷料与银尔洁联合预防术后感染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高锰酸钾溶液在小阴唇整形术后冲洗会阴部预防术后感染的治疗效果.
作者:刘世畅;支彩英;张菊芳;杜春燕;管恩玲;罗枫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研究分析3.0TMR血管成像技术对乳腺癌周围血供诊断及不同置管方式对患者术后化疗感染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6年11月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210例,对所有患者先行MR检查,根据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A组105例,行超声导引下PICC置管,B组105例,行常规PICC置管.结果 210例乳腺癌患者中癌灶周围有肿瘤血管异常增加者共176例,其表现为供给肿瘤相邻乳腺的血管直径变粗,肿瘤周围新生血管行走形状呈僵直或迂曲状,呈癌肿围绕分布,肿瘤侧周围血管异常增加数量和癌灶类型无显著差异;癌肿侧周围血管异常增加数量和癌灶的大小及ADC值有明显差异(P<0.05);癌肿直径和癌灶周围血管异常增加数量呈正相关性;置管后A组各类感染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置管过程中的出血量为少量者明显多于B组,而大量、中量出血量者明显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3.0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可以发现乳腺癌患者患侧病灶相关异常血管数量的增加与癌灶的直径、ADC值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单次成功率高,术后化疗感染率更低,并发症相对更少,对血管损伤程度较小,出血量较小,适合临床诊断治疗医师选择应用.
作者:罗志琴;费正华;方向明;李志;周林江;陈莉杰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分析造成手术患者腹部切口感染的手术室相关因素并探讨预防其发生的对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0月医院住院接受腹部手术治疗的1 5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分析感染切口的病原菌;对患者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结果 1 568例患者中,出现切口感染的患者有34例,感染率为2.17%;多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患者年龄≥60岁、急诊手术、普通手术室、参观手术人数≥3人、手术时间≥2 h、接台手术是腹部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共检出34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17例占50.00%. 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腹部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究引起腹部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和病原学特点,以帮助临床医师根据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措施,以预防感染的发生.
作者:庄小琴;张小如;陈玉红;庄小原;刘立英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探究低剂量甲泼尼龙对急性化脓性骨髓炎伴脓毒血症患儿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将医院在2015年6月-2016年11月收治的79例急性化脓性骨髓炎伴脓毒血症的患儿,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激素组39例和常规组40例;观察两组患儿免疫功能改善及预后情况. 结果 79例患儿中血培养出86株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共80株占93.02%;治疗前,两组患儿的CD4+与CD8+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后,激素组的CD4+与CD8+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激素组患儿向慢性骨髓炎发展的共占5.13%,死亡可完全避免,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低剂量甲泼尼龙辅助治疗急性化脓性骨髓炎伴脓毒血症的患儿,可明显调节免疫功能,显著改善预后,且常规行细菌培养及药敏分析,利于对接下来的诊治.
作者:甘先民;侯悦媚;黄乙勇;黎行宙;符凯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并分析抗乙肝病毒治疗对乙肝病毒(HBV)相关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肿瘤复发转移和免疫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取医院2014年3月-2015年6月应用TACE术后接受抗病毒治疗的70例患者为抗病毒组,将TACE术后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76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同时随访12个月以上,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和肿瘤复发转移情况. 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抗病毒组CD3+、CD4+/CD8+、NK显著上升,治疗后抗病毒组CD3+、CD4+/CD8+、NK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抗病毒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68.57%显著高于对照组51.32%,复发率为48.57%显著低于对照组67.11%(P<0.05). 结论 抗乙肝病毒治疗能够有效防止乙肝病毒被激活,对于改善HBV相关性肝癌预后具有促进效果.
作者:林福煌;林碧泉;吴宁;李斯锐;陈峰;陈美丹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探究冲吸式口腔干预对住院ICU患者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择2015年3月-2016年3月医院ICU住院患者8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棉球擦拭进行口腔处理,干预组给予患者冲吸式口腔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 结果 经治疗,两组患者第三天起干预组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组的白细胞计数低于对照组,降钙素原显著低于对照组;干预组的PaO2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干预组IL-6、IL-8、IL-10、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干预组的肺部感染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肺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冲吸式口腔干预能够有效降低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提高住院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张璞;乔东鸽;范鲁鼎;张文宗;石霞;王佳佳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川崎病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儿童的试验室检查数据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6年6月医院儿科确诊为川崎病的683例患儿,将3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列为观察组,未感染653例列为对照组,记录患儿临床资料及试验室检查结果、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采空腹静脉血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沉降率ESR、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血清降钙素PCT、血清免疫球蛋白、T细胞亚群等;应用全自动血培养仪及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分别进行细菌培养及鉴定;对两组患儿进行血清 MP-IgM检测,使用血液抗凝法检测患儿血清中的肺炎支原体抗体;根据患儿超声心动图探查冠状动脉诊断冠状动脉损伤(CAL).结果 全体患儿送检血液样本共检出革兰阳性菌23株、革兰阴性菌48株、肺炎支原体30例以及肺炎衣原体3例,病原体分布;检测肺炎支原体感染率为4.4%;全体患儿治疗后复查WBC、PLT、ESR、Hs-CRP、PCT等实验室检测,治疗后WBC、PLT、Hs-CRP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PCT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Hs-CRP及PCT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IgG、C3、CD8+与CD4+/CD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AD发生率为86.7%,对照组CAD发生率为42.9%.结论 川崎病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增加了并发冠状动脉损伤(CAD)的概率,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较未并发感染MP的KD患儿更为紊乱,建议临床上加强重视,避免漏诊延误病情.
作者:蓝莹;陈洋;熊越华;蔡小芳;蓝荣芳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飞行检查对住院危重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效果.方法 对医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实施飞行检查预防控制管理医院感染,2008年1月-2011年12月为未实施阶段;比较实施飞行检查前后医院感染率,手卫生依从率、洗手正确率、手卫生知识知晓率、医院感染知识知晓率,环境卫生抽查监测合格率和医务人员手监测合格率;医院感染患儿进行病原菌检测.结果 飞行检查实施前NICU入住患儿共4588例,医院感染202例,感染率为4.40%;飞行检查实施后NICU入住患儿共5754例,医院感染160例,感染率为2.78%;飞行检查实施后NICU医院感染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飞行检查实施前202例医院感染患儿,共检出257例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106株,占41.25%,革兰阴性菌141株,占54.86%,真菌10株,占3.89%;飞行检查实施后160例医院感染患儿,共检出199例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80株,占40.20%,革兰阴性菌111株,占55.78%,真菌8株,占4.02%,实施前后,医院感染病原菌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飞行检查实施前相比,飞行检查实施后手卫生依从率、洗手正确率、手卫生知识知晓率、医院感染知识知晓率,环境卫生抽查监测合格率和医务人员手监测合格率均显著提高(P<0.05).结论 飞行检查方法用于住院危重症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管理,有助于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状况和相关知识知晓率,从而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吴玉梅;付莹莹;王红娟;董蒙蒙;王秀菊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血流动力学的特点,分析Hp感染对于脑梗死的影响. 方法 选取医院2014年1月-2016年2月间确诊的93例脑梗死伴有Hp感染病例作为观察组,且根据Hp感染类型分为Ⅰ型亚组患者54例和Ⅱ型亚组患者39例,同时选取60例未感染Hp的脑梗死病例作为病例对照组,选取同期体检55例健康成年人作为健康对照组,分析各组间在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方面的异同点. 结果 观察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和病例对照组(P<0.05),且病例对照组以上指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Ⅰ型亚组以上指标均显著高于Ⅱ型亚组,且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颈内动脉末端(TICA)血流速度以及红细胞变形指数显著低于Ⅱ型亚组(P<0.05). 结论 Hp感染能够影响脑梗死患者的血流变及血流动力,其可能与脑梗死发病机制具有密切相关性.
作者:林淑琴;魏晓晶;徐黔;谢国民;王海峰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肠易激综合征及其分型的影响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浙江省荣军医院消化内科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189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幽门螺杆菌阳性组)135例和对照组(幽门螺杆菌阴性组)54例;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率及不同分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率,观察幽门螺杆菌根除对肠易激综合征症状的影响. 结果 观察组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率为40.7%,显著高于对照组24.1%(P<0.05);观察组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不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幽门螺杆菌根除成功组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缓解率为76.9%,高于失败组43.8%(P<0.05). 结论 幽门螺杆菌感染增加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率,对肠易激综合征的分型无影响,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可以提高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缓解率.
作者:陈涛;沈丽丽;吴长明;唐凯;金利民 刊期: 2017年第14期
国内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历经30年的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辉煌成就,但依然存在许多困难,院感专职人员的职称晋升问题便是其中之一.由于目前国内缺乏专一针对院感专职人员的专业技术职称系列,院感专职人员通过背景专业序列晋升障碍重重;同时,职称晋升难题也是阻碍优秀中青年医务人员加入院感队伍的一大障碍.针对国内职称晋升管理体系和感控专职人员职称晋升现状,江苏省率先在国内探索解决院感专职人员职称晋升问题,通过主攻高级职称晋升、临床医生优先、量身打造考评要求等程序逐步探索解决专职感控医生高级职称晋升.针对院感团队中临床医生缺乏的现状,国内部分地区也进行了探索,主要有感染科、感染管理科、微生物室合并和临床医生兼职感控两种模式,同时,如何真正发挥感控医生在感染防控中的作用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课题.为彻底解决院感团队中所有人员的职称晋升问题,还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比如在医学院校开设医院感染管理专业,设立独立的院感专业技术职称晋升序列等,从而保证我国医院感染管理事业不断蓬勃发展.
作者:刘波;张永祥;陈文森;张卫红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围绝经期女性生殖道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择2012年-2015年医院体检的500例围绝经期女性患者为围绝经期组和500例生育年龄女性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检测外阴、阴道、宫颈、盆腔的感染情况. 结果 围绝经期组患者阴道炎发生率为20.4%,宫颈炎的发生率为32.4%,高于对照组患者的9.6%、15.2%(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正规治疗和卫生习惯是围绝经期女性生殖道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 结论 围绝经期女性阴道炎和宫颈炎的发生率高于生育年龄女性,年龄是围绝经期女性生殖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文化程度、正规治疗和卫生习惯是围绝经期女性生殖道感染的独立保护因素.
作者:顾明芳;俞延波;夏佳娜;凌芝;喻芳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350例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病原菌类型以及感染部位分布情况;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归纳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果 本研究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为29.14%,培养出致病菌4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4株、占52.17%,革兰阳性菌13株、占28.26%,真菌9株、占19.57%.呼吸道感染为常见,有40例、占39.22%,其次为腹腔感染31例、占30.39%;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血红蛋白水平低、血清蛋白水平低、Child-pugh评分高、未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有腹水、未使用三腔两囊管压迫止血以及未使用胃镜套扎止血是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 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高,临床应加强预防措施,降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
作者:薛伟红;王友春;韩宏锋;李志宾;杨静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研究物联网技术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提高医院感染检测与管理水平.物联网技术是通过超高频射频识别技术等现代信息手段,实现全方位、全时空监控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所涉及的每个细节,对医院的人员、设备、环境、流程实施实时智能识别和智慧管理,从而达到快速发现、智能预警和有效处理医院感染事件的目的.本研究对物联网及其技术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和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医院感染的精准感控,建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各种医院感染管理子系统.
作者:姚宏武;刘伯伟;索继江;贾宁;杜明梅;谢丽君;任世旺;李璐;戴彦榛;张大川;邢玉斌;刘运喜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伴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病原菌分布,为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6年6月于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COPD患者642例,按是否感染分为肺部感染组310例和非肺部感染组332例;全面评估患者肺部感染情况,对患者进行相关病原学检查,对结果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 肺部感染组患者在使用呼吸机、合并糖尿病、卧床方面分布率均高于非肺部感染组;肺部感染组患者在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用力肺活量(FVC1)、第1秒用力呼气容量(FEV1)、FEV1/FVC、动脉氧分压方面与非肺部感染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送检肺部感染患者痰液标本310份,共检出251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158株占62.95%. 结论 COPD患者肺部感染率较高,肺部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所占比重更大.
作者:周敏;余祖琳;王美芳;朱立颖;罗金剑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对一起学校肠聚集性大肠杆菌暴发疫情进行调查,分析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征以及危险因素,为疫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6年10月10日-11月2日学校急性胃肠炎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未发病的学生,按照同班级、同性别1:2进行匹配作为对照组,分析引起急性胃肠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本次疫情共核实病例63例,其中47.46%病例发病时间在上午6~9时,男性28例,女性35例;其中60例学生病例分布在三个年级23个班,41间宿舍;临床特征以腹泻、腹痛为主;发病前1日、2日、3日晚餐摄入污染米饭、发病前3日午餐摄入污染鱼丸的相对危险度(OR值)分别为3.54(95%CI:1.43,8.77);2.97(95%CI:1.36,6.50);4.37(95%CI:1.81,10.54);2.80(95%CI:1.20,6.53).结论 该事件为肠聚集性大肠杆菌(EAEC)引起的暴发疫情,早期病例校内摄入受EAEC污染的食物是疫情暴发的危险因素.
作者:鲁影;杨超;邝浩成;王大虎;汪慧;李铁钢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了解本地区肿瘤患者医院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的临床分布及基因型,以指导临床医师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方法 对2014年3月-2016 年10月医院恶性肿瘤患者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338 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分布进行分析,同时随机抽取其中60株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分别扩增产ESBLs大肠埃希菌常见的β-内酰胺酶基因:TEM、CTX-M和SHV. 结果 分离的498 株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s 338株,占67.87%;科室分布以妇瘤科为主,共94株占27.81%;PCR扩增显示,60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中,TEM 55株, 占91.67%, CTX-M1 42株, 占70.00%, CTX-M13 42株, 占70.00%, SHV 24株占40.00%;且携带≥两种耐药基因53株占88.33%. 结论 本地区肿瘤患者医院感染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主要分布在妇瘤科及胃肠科等科室;基因型以TEM、CTX-M1、CTX-M13型为主.
作者:李晖;陈艳华;江宗蔚;黄文成;陆一平;舒宏 刊期: 2017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