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麻醉机通气系统细菌感染与全身麻醉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相关性

曹平;熊响清;占卫新;李茜茜;卓谦

关键词:麻醉机通气系统, 细菌感染, 全身麻醉, 术后肺部感染
摘要:目的 了解麻醉机通气系统细菌感染与全身麻醉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相关性,预防全身麻醉患者术后出现肺部医院感染. 方法 选择2013年-2015年收治的384例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菌落检出结果相应的对患者进行分组,分为感染组64例与非感染组320例,比较两组病例术后肺部医院感染发生情况. 结果 384例患者术后出现肺部医院感染20例,感染率为5.21%;在所有患者使用的麻醉机通气系统取1 536份标本,检出细菌的有64份,阳性率为4.17%;由64份细菌阳性标本中共检出69株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共42株占60.87%;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术前麻醉机通气系统感染和术后肺部医院感染呈正相关(r=0.514, P<0.05). 结论 麻醉机通气系统经消毒之后仍存在较低比例的细菌感染,通过控制麻醉机通气系统的细菌感染能预防全身麻醉患者术后肺部感染.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碳酸氢钠联合氟康唑治疗糖尿病患者口腔真菌感染的疗效评价

    目的 探究碳酸氢钠联合氟康唑治疗糖尿病患者口腔真菌感染的疗效评价.方法 对医院2013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83例糖尿病合并口腔真菌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感染真菌类型分布及构成;按照随机双盲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2例及对照组41例;观察组使用碳酸氢钠联合氟康唑治疗,而对照组仅使用氟康唑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对83例糖尿病合并口腔真菌感染患者行口腔真菌涂片检查共发现致病菌92株,其中白假丝酵母菌多占51.09%;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口腔PH及白斑面积相差较小,经过不同治疗后,观察组口腔PH及白斑面积分别为(7.52±0.24)及(2.21±1.14)mm2,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愈率为50.00%,总有效率为92.86%,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患者合并口腔真菌感染时,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要致病菌,使用碳酸氢钠联合氟康唑可显著改善口腔环境,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朱珊;田玉岭;宋绍华;边少峰;李学玉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输尿管支架相关尿路感染患者肾脏形态与红细胞形态变化研究

    目的 观察总结输尿管支架相关尿路感染患者肾脏形态与红细胞形态的变化特点,为临床准确评价输尿管支架相关尿路感染病情提供可靠信息.方法 选取医院泌尿外科2013年2月-2015年12月期间输尿管支架留置术后并发尿路感染的患者61例作为感染组,同时选取同期接受输尿管支架留置后无感染的63名患者作为未感染组,在泌尿外科手术前后分别进行肾静态显像检查和尿红细胞形态分析,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肾脏形态、尿红细胞形态的变化特点.结果 手术前两组尿红细胞形态均以均一型为主,且未见肾脏炎性病变,组间尿红细胞形态异常率、肾炎病变率无显著性差异;手术后,感染组红细胞形态异常率(80.3%)、肾脏阳性改变率(57.4%)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输尿管支架相关尿路感染患者多存在尿红细胞形态异常、尿白细胞增多、肾实质炎性病变等病理性改变,输尿管支架管并发尿路感染患者应积极进行尿红细胞分析和肾静态显像检查,尽早准确评估肾实质受累情况.

    作者:牛俊豪;王俊勇;张莹;张君;王朝阳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物联网技术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进展

    研究物联网技术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提高医院感染检测与管理水平.物联网技术是通过超高频射频识别技术等现代信息手段,实现全方位、全时空监控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所涉及的每个细节,对医院的人员、设备、环境、流程实施实时智能识别和智慧管理,从而达到快速发现、智能预警和有效处理医院感染事件的目的.本研究对物联网及其技术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和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医院感染的精准感控,建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各种医院感染管理子系统.

    作者:姚宏武;刘伯伟;索继江;贾宁;杜明梅;谢丽君;任世旺;李璐;戴彦榛;张大川;邢玉斌;刘运喜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神经介入导管室应用精细护理预防医院感染的评价

    目的 探讨精细管理护理策略对提高神经介入导管室洁净程度及降低介入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率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医院神经介入导管室行择期神经介入手术治疗的患者840例,按入院时间分为两组,2015年6月-12月420例施行手术室常规护理的患者设为A组,2016年1月-6月420例施行精细管理护理策略的患者设为B组,记录两组医护人员正确洗手及无接触戴手套情况,记录介入室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部、介入室空气质量、消毒剂、无菌物品采样结果,统计两组患者术后感染率及住院时间.结果 B组医护人员的正确外科洗手、无接触戴手套、介入室的空气质量、物体表面、消毒剂、无菌物品的抽样合格率分别为92.5%、96.7%、99.5%、95.0%、96.0%、96.3%,均显著高于A组的76.1%、82.5%、85.0%、79.8%、84.5%、78.6%,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感染率为1.5%,住院时间为(3.1±4)天,均显著低于A组的感染率7.8%,住院时间(4.6±0.5)天,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精细护理策略与传统护理方式相比在提高神经介入手术室医护人员无菌操作依从性及介入室物品抽样合格率的同时还能降低神经介入手术患者的术后感染率和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赵永青;雷利华;李瑞博;胡梦强;陈洁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部感染程度与肺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部感染严重程度与患者肺功能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取2007年9月-2016年3月医院收治的360例COPD合并肺部感染患者根据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将所有患者分为Ⅰ级组(轻度)124例、Ⅱ级组(中度)102例、Ⅲ级组(重度)86例、IV级组(极重度)48例,比较4组患者临床指标. 结果 血清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随肺功能的变差而显著增高(P<0.01),且肺功能IV级患者血清PCT、IL-6、TNF-α、CRP水平均显著高于Ⅲ级者(P<0.05),Ⅲ级者显著高于Ⅱ级者(P<0.05),Ⅱ级者显著高于Ⅰ级者(P<0.05);血清PCT、IL-6、TNF-α、CRP水平与COPD合并肺部感染患者FEV1水平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 结论 COPD患者较易发生肺部感染,患者肺功能与肺部感染病情严重程度呈显著负相关,应积极防治COPD患者肺部感染,尽大可能保护患者肺功能,改善患者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作者:潘丽娟;毛毅敏;孙瑜霞;夏云龙;王向迎;王秋颖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3.0TMR血管成像技术对乳腺癌周围血供及不同置管方式对患者术后化疗感染的影响分析

    目的 研究分析3.0TMR血管成像技术对乳腺癌周围血供诊断及不同置管方式对患者术后化疗感染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6年11月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210例,对所有患者先行MR检查,根据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A组105例,行超声导引下PICC置管,B组105例,行常规PICC置管.结果 210例乳腺癌患者中癌灶周围有肿瘤血管异常增加者共176例,其表现为供给肿瘤相邻乳腺的血管直径变粗,肿瘤周围新生血管行走形状呈僵直或迂曲状,呈癌肿围绕分布,肿瘤侧周围血管异常增加数量和癌灶类型无显著差异;癌肿侧周围血管异常增加数量和癌灶的大小及ADC值有明显差异(P<0.05);癌肿直径和癌灶周围血管异常增加数量呈正相关性;置管后A组各类感染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置管过程中的出血量为少量者明显多于B组,而大量、中量出血量者明显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3.0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可以发现乳腺癌患者患侧病灶相关异常血管数量的增加与癌灶的直径、ADC值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单次成功率高,术后化疗感染率更低,并发症相对更少,对血管损伤程度较小,出血量较小,适合临床诊断治疗医师选择应用.

    作者:罗志琴;费正华;方向明;李志;周林江;陈莉杰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乳腺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及不同敷贴对其愈合效果评价

    目的 研究影响乳腺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对患者术后的切口给予不同的敷料,对愈合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选择2012-2015年于医院行乳腺癌治疗的1680例患者基本情况,对发生感染患者进行多因素分析,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的患者分为3组,各14例,感染Ⅰ组给予常规无菌纱布敷贴,感染Ⅱ组给予银离子藻酸盐抗菌敷贴,感染Ⅲ组患者给予康惠尔伤口护理敷料治疗,分析不同敷贴对患者术后切口的愈合效果.结果 1 680例乳腺癌患者,其中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42例,感染率为2.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合并基础疾病,手术方式为根治术,病理类型为浸润癌,乳腺癌发生转移及患者切口引流天数≥10 d是乳腺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患者不同的敷贴治疗,其在各时间段上,感染Ⅲ组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其他两组患者(P<0.05).结论 乳腺患者术后切口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患者术后使用康惠尔伤口敷料可明显改善切口局部的高渗状态,这对于抑制切口处细菌的繁殖,改善细胞代谢、提高患者皮肤抵抗力以及促进伤口愈合作用显著.

    作者:谭翠莲;汪德清;邱丽;游多多;廖艳敏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回顾性分析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方案调整分析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抗病毒方案调整情况及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15年8月接受PEG-IFN治疗的HBeAg阳性CHB患者98例,分别依据抗病毒方案调整情况及时间、干扰素治疗时间等进行分组,了解各种治疗方案调整的人数、原因,并比较各组基线情况及累计HBeAg血清学转换率.结果 98例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使用时间为平均12个月,随访时间为平均24个月,累积HBeAg血清转换率达到51%;在12个月内单用干扰素,改用或者联用NAs的患者分别有56例、15例及27例,其中3例为干扰素副作用而调整,改用和联用核苷(酸)类似物(NAs)的种类多样;无论按照是否改用或联用NAs分组、干扰素使用时间长短分组、更改为NAs时间分组或开始联合治疗时间分组,各种分组的基线指标(ALT、HBeAg和HBV DNA等)均无统计学差异,经生存曲线分析后发现,各种分组患者治疗随访期间累计HBeA转换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EG-IFN治疗HBeAg阳性CHB的各抗病毒调整方案存在且随意性较大,各种调整方案的血清学转换率差异较小.

    作者:李卫;李丽军;李永华;王长泰;刘雯;谭林;李铭;张振华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天津市消化内镜使用情况调查及消毒灭菌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调查天津市消化内镜基本信息,监测内镜再处理质量.方法 采用普查的方法调查2016年4月-10月天津市消化内镜基本信息,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内镜管腔冲洗水和终末漂洗水进行采样,检测细菌菌落总数及病原菌分布.结果 全市16个区共有44家公立医院开展内镜诊疗业务,共有胃镜221条、肠镜139条;调查共采集胃镜22条,肠镜20条,管腔冲洗水水样合格率为64.3%,终末漂洗水水样合格率为50%,医院级别、是否开展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和使用集菌设备采样对内镜再处理结果有影响;检出有铜绿假单胞菌等条件病原菌.结论 被调查的内镜再处理合格率较低,三级医院对于内镜再处理落实较好,应落实终末漂洗水要求,进一步加强培训与监测,落实相关标准.

    作者:纪学悦;费春楠;刘军;刘贺;宋佳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干扰素对慢性丙肝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甲状腺功能的影响

    目的 分析干扰素对慢性丙肝患者CD4+CD25+ Treg细胞及甲状腺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取医院2012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80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予以干扰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率.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CD4+CD25+Treg细胞为(7.52±1.10)% 、对照组为(8.21±1.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干扰素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确切,对甲状腺的功能影响较小,能够明显地改善患者的肝功能,降低CD4+CD25+Treg细胞水平,调节机体免疫应答反应,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陈瑞红;梁强;王妍雪;陈彦博;翟峰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胃肠肿瘤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监测与预防性抗菌药物的选择分析

    目的 统计分析胃肠肿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监测数据,探讨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选择,以降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提高手术质量.方法 对医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525例胃肠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收集术后切口感染患者的实验室检测、病原菌培养、分离、鉴定及药敏数据,整理分析胃肠肿瘤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及主要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合胃肠肿瘤术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胃肠道肿瘤术患者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选择方案.结果 525例胃肠道手术患者切口分泌物中36例患者病原菌培养阳性,切口感染率6.86%,36份标本共检出4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32株占76.19%,革兰阴性菌7株占16.67%,真菌3株占7.14%;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头孢唑林、头孢拉定耐药率>50%,而对替考拉宁、头孢噻吩、头孢氨苄、利奈唑胺、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有较高的敏感性;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对替考拉宁、头孢噻吩有较高的耐药率>50%,对氨苄西林、头孢曲松、阿莫西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性较高;患者经敏感抗菌药物治疗后,感染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定期总结胃肠肿瘤术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性数据,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延缓院内病原菌耐药性发展进程,以降低胃肠肿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

    作者:董丹;李佳佳;尚宜星;张晓晓;杜星霖;王豫川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肠聚集性大肠杆菌暴发疫情病例调查分析

    目的 对一起学校肠聚集性大肠杆菌暴发疫情进行调查,分析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征以及危险因素,为疫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6年10月10日-11月2日学校急性胃肠炎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未发病的学生,按照同班级、同性别1:2进行匹配作为对照组,分析引起急性胃肠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本次疫情共核实病例63例,其中47.46%病例发病时间在上午6~9时,男性28例,女性35例;其中60例学生病例分布在三个年级23个班,41间宿舍;临床特征以腹泻、腹痛为主;发病前1日、2日、3日晚餐摄入污染米饭、发病前3日午餐摄入污染鱼丸的相对危险度(OR值)分别为3.54(95%CI:1.43,8.77);2.97(95%CI:1.36,6.50);4.37(95%CI:1.81,10.54);2.80(95%CI:1.20,6.53).结论 该事件为肠聚集性大肠杆菌(EAEC)引起的暴发疫情,早期病例校内摄入受EAEC污染的食物是疫情暴发的危险因素.

    作者:鲁影;杨超;邝浩成;王大虎;汪慧;李铁钢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走中国特色的医院感染管理学科发展之路

    探讨走中国特色的医院感染管理学科发展之路;通过分析国际发达国家和我国30年来医院感染管理学的发展与现状,研究并分析我国医院感染管理学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医院感染管理学发展迅速;医院感染管理学内涵基本明晰.我国医院感染管理学科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医院感染管理学有明确的内涵,我国的医院感染管理学已初步形成具有管理和业务双重职能的新兴交叉学科,是一门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学科.

    作者:李六亿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抗乙肝病毒对肝癌TACE术后复发转移的治疗效果与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

    目的 观察并分析抗乙肝病毒治疗对乙肝病毒(HBV)相关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肿瘤复发转移和免疫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取医院2014年3月-2015年6月应用TACE术后接受抗病毒治疗的70例患者为抗病毒组,将TACE术后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76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同时随访12个月以上,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和肿瘤复发转移情况. 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抗病毒组CD3+、CD4+/CD8+、NK显著上升,治疗后抗病毒组CD3+、CD4+/CD8+、NK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抗病毒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68.57%显著高于对照组51.32%,复发率为48.57%显著低于对照组67.11%(P<0.05). 结论 抗乙肝病毒治疗能够有效防止乙肝病毒被激活,对于改善HBV相关性肝癌预后具有促进效果.

    作者:林福煌;林碧泉;吴宁;李斯锐;陈峰;陈美丹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飞行检查对危重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效果研究

    目的 探讨飞行检查对住院危重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效果.方法 对医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实施飞行检查预防控制管理医院感染,2008年1月-2011年12月为未实施阶段;比较实施飞行检查前后医院感染率,手卫生依从率、洗手正确率、手卫生知识知晓率、医院感染知识知晓率,环境卫生抽查监测合格率和医务人员手监测合格率;医院感染患儿进行病原菌检测.结果 飞行检查实施前NICU入住患儿共4588例,医院感染202例,感染率为4.40%;飞行检查实施后NICU入住患儿共5754例,医院感染160例,感染率为2.78%;飞行检查实施后NICU医院感染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飞行检查实施前202例医院感染患儿,共检出257例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106株,占41.25%,革兰阴性菌141株,占54.86%,真菌10株,占3.89%;飞行检查实施后160例医院感染患儿,共检出199例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80株,占40.20%,革兰阴性菌111株,占55.78%,真菌8株,占4.02%,实施前后,医院感染病原菌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飞行检查实施前相比,飞行检查实施后手卫生依从率、洗手正确率、手卫生知识知晓率、医院感染知识知晓率,环境卫生抽查监测合格率和医务人员手监测合格率均显著提高(P<0.05).结论 飞行检查方法用于住院危重症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管理,有助于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状况和相关知识知晓率,从而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吴玉梅;付莹莹;王红娟;董蒙蒙;王秀菊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医院获得性肺炎预后及鲍氏不动杆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对医院患者感染鲍氏不动杆菌(AB)发生的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危险因素和HAP患者的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为预防和治疗医院获得性肺炎尤其是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HAP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HAP患者114例,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因素进行分析,评价HAP患者感染鲍氏不动杆菌的危险因素与HAP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114例HAP患者中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5例,痰培养为鲍氏不动杆菌29例, 患者病死率为43.0%;感染前30天内入住ICU、机械通气、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为感染鲍氏不动杆菌的HAP独立危险因素;感染时APACHEII评分>18、合并ARDS、合并休克是HAP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ICU患者、有机械通气史患者要警惕鲍氏不动杆菌感染风险,尽量减少ICU住院日及机械通气时间;临床上滥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会增加住院患者感染鲍氏不动杆菌风险,HAP患者感染时APACHEⅡ评分可以预估患者的预后.

    作者:张晨露;肖永红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我国三级甲等医院急诊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现状与对策分析

    目的 调查我国三级甲等医院急诊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的现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网络问卷,对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共114家三级甲等医院急诊医务人员2015年3-5月至2016年3-5月内锐器伤发生的情况进行调查. 结果 1 212名调查对象中,383人在过去12个月内发生过锐器伤,平均发生密度为0.88次(人·年);不同职业、年龄、地区医务人员锐器伤的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瓿瓶、头皮钢针、注射器针头、采血针是造成医务人员锐器伤的主要器具,发生率分别为51.2%、49.3%、33.7%、25.3%;发生锐器伤后,94.3%的医务人员能够正确做好即时处理措施;锐器伤上报率为2.8%;发生锐器伤的医务人员中有25.8%的人暴露前未注射过乙肝疫苗. 结论 应该加强急诊护士、年轻急诊医务人员、中部急诊医务人员的管理及培训,加大危险环节的监督及管理;提高安全器具的普及率;健全职业暴露上报体系.

    作者:封秀琴;方萍萍;张波;葛宝兰;周文华;黄素芳;李玫;金静芬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中国医院感染管理学科发展政策思考

    立足中国医院感染管理30年发展成果,完善和优化促进医院感染管理学科化发展的政策.深入思考、理性客观回答中国的医院感染管理学科发展阶段,以及学科化发展动因、目标、方法、优先政策选择及基本路径等一系列问题.中国医院感染管理已走上学科化发展道路,明确学科化发展目标、方向及实践策略是此发展阶段的首要任务,要完成这一系列任务迫切需要对学科发展具有强大推动和促进作用的政策措施作为引导和支撑.树立长远和全局意识,着眼健康中国战略大背景、大平台、大格局,依靠自身有所作为的努力争取有利的学科化发展政策.

    作者:付强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肿瘤患者医院感染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临床分布与基因分析

    目的 了解本地区肿瘤患者医院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的临床分布及基因型,以指导临床医师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方法 对2014年3月-2016 年10月医院恶性肿瘤患者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338 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分布进行分析,同时随机抽取其中60株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分别扩增产ESBLs大肠埃希菌常见的β-内酰胺酶基因:TEM、CTX-M和SHV. 结果 分离的498 株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s 338株,占67.87%;科室分布以妇瘤科为主,共94株占27.81%;PCR扩增显示,60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中,TEM 55株, 占91.67%, CTX-M1 42株, 占70.00%, CTX-M13 42株, 占70.00%, SHV 24株占40.00%;且携带≥两种耐药基因53株占88.33%. 结论 本地区肿瘤患者医院感染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主要分布在妇瘤科及胃肠科等科室;基因型以TEM、CTX-M1、CTX-M13型为主.

    作者:李晖;陈艳华;江宗蔚;黄文成;陆一平;舒宏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肝癌介入化疗患者医院感染风险因素分析与防控对策研究

    目的 回顾性分析肝癌介入化疗患者医院感染风险因素并研究防控对策.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942例肝癌介入化疗患者,回顾性调查一般资料、介入手术情况、医院感染、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住院时间等,引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肝癌介入化疗者医院感染风险因素,总结防控对策.结果 942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50例,感染率为5.30%;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年龄>60岁、糖尿病、白细胞计数<2.5×109/L、白蛋白水平≤30g/L、皮肤或黏膜溃损、侵入性操作、介入手术时间>180min、抗菌药物使用时间≥7天、术中出血量≥500ml、伤口疼痛明显和住院时间≥21天是肝癌介入化疗者医院感染的独立风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断加强肝癌介入化疗者医院感染风险因素回顾性调查,明确风险,早期改进防控对策能大程度控制医院感染,提升医院感染管理质量.

    作者:夏海娜;牛桂林;孙晓林;历冰;高竹筠 刊期: 2017年第14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