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输尿管支架相关尿路感染患者肾脏形态与红细胞形态变化研究

牛俊豪;王俊勇;张莹;张君;王朝阳

关键词:输尿管支架, 尿路感染, 肾脏形态, 红细胞形态
摘要:目的 观察总结输尿管支架相关尿路感染患者肾脏形态与红细胞形态的变化特点,为临床准确评价输尿管支架相关尿路感染病情提供可靠信息.方法 选取医院泌尿外科2013年2月-2015年12月期间输尿管支架留置术后并发尿路感染的患者61例作为感染组,同时选取同期接受输尿管支架留置后无感染的63名患者作为未感染组,在泌尿外科手术前后分别进行肾静态显像检查和尿红细胞形态分析,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肾脏形态、尿红细胞形态的变化特点.结果 手术前两组尿红细胞形态均以均一型为主,且未见肾脏炎性病变,组间尿红细胞形态异常率、肾炎病变率无显著性差异;手术后,感染组红细胞形态异常率(80.3%)、肾脏阳性改变率(57.4%)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输尿管支架相关尿路感染患者多存在尿红细胞形态异常、尿白细胞增多、肾实质炎性病变等病理性改变,输尿管支架管并发尿路感染患者应积极进行尿红细胞分析和肾静态显像检查,尽早准确评估肾实质受累情况.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特点,为本地区儿童MPP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10年-2015年在医院收治住院1 369例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年龄分为<1岁组892例、1~3岁组353例、4~12岁124例,另选择106例正常体检儿童为对照组;比较不同组别患儿临床症状及检查结果. 结果 共检测标本数4 741例,其中诊断为MPP的患儿1 369例,平均检出率为28.88%,冬季检出率高,与其他季节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 369例MPP中,有1 140例出现发热症状,发热率为83.27%,热型多以不规则热为主;喘息症状的比较,<1岁组与1~3岁组和4~12岁组相比较,高于其他两个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肺炎支原体肺炎在本地区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冬季发病率高;同时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症状、体征还有实验室检查为本地区MPP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许沙沙;郭连峰;吴妍;张建东;马忠正;张长庚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围绝经期女性生殖道感染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围绝经期女性生殖道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择2012年-2015年医院体检的500例围绝经期女性患者为围绝经期组和500例生育年龄女性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检测外阴、阴道、宫颈、盆腔的感染情况. 结果 围绝经期组患者阴道炎发生率为20.4%,宫颈炎的发生率为32.4%,高于对照组患者的9.6%、15.2%(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正规治疗和卫生习惯是围绝经期女性生殖道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 结论 围绝经期女性阴道炎和宫颈炎的发生率高于生育年龄女性,年龄是围绝经期女性生殖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文化程度、正规治疗和卫生习惯是围绝经期女性生殖道感染的独立保护因素.

    作者:顾明芳;俞延波;夏佳娜;凌芝;喻芳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医院获得性肺炎预后及鲍氏不动杆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对医院患者感染鲍氏不动杆菌(AB)发生的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危险因素和HAP患者的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为预防和治疗医院获得性肺炎尤其是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HAP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HAP患者114例,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因素进行分析,评价HAP患者感染鲍氏不动杆菌的危险因素与HAP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114例HAP患者中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5例,痰培养为鲍氏不动杆菌29例, 患者病死率为43.0%;感染前30天内入住ICU、机械通气、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为感染鲍氏不动杆菌的HAP独立危险因素;感染时APACHEII评分>18、合并ARDS、合并休克是HAP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ICU患者、有机械通气史患者要警惕鲍氏不动杆菌感染风险,尽量减少ICU住院日及机械通气时间;临床上滥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会增加住院患者感染鲍氏不动杆菌风险,HAP患者感染时APACHEⅡ评分可以预估患者的预后.

    作者:张晨露;肖永红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198例新生儿败血症病原学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新生儿败血症菌群分布和细菌耐药情况,为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分娩时诊断为败血症,且血培养阳性的198例新生儿的基本资料和血培养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分析不同组别之间的临床基本特征差异.结果 医院198例新生儿败血症的血液标本培养分离出病原菌263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28株,占86.7%,且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为主,其对青霉素G、红霉素、克林霉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有较高的耐药性;革兰阴性菌检出19株,占7.2%,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低;真菌检出16株,占6.1%,仅一株耐药菌.结论 在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引起的败血症,定期对医院常见病原菌耐药性进行分析,根据其药敏情况合理地选择抗菌药物.

    作者:吴菠;张瑞;徐虹;林蓉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预混胰岛素在2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预混胰岛素在2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治疗中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择医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60例进行研究,按照入院顺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抗感染治疗,对照组采用二甲双胍控制血糖治疗,研究组给予预混胰岛素控制血糖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以及血糖控制情况. 结果 研究组治疗后C-反应蛋白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采用预混胰岛素控制血糖治疗能有效控制血糖,有利于提高肺部感染治疗的有效率.

    作者:凌丽;栾增强;阳晓燕;向登菊;胡慧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术后盆腔感染诊断中超声的应用分析

    目的 探讨超声在术后盆腔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术后盆腔感染的诊断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6年1-10月期间临床拟诊为术后盆腔感染的100例患者,行超声检查,并与确诊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确诊盆腔感染92例占92.00%;超声检查71例诊断盆腔感染占71.00%,其中30例输卵管炎占30.00%、15例子宫内膜炎占15.00%、4例宫腔积脓占4.00%、6例输卵管炎合并子宫内膜炎占6.00%、16例盆腔脓肿占16.00%、8例卵巢囊肿占8.00%、2例子宫肌瘤占2.00%、3例恶性肿瘤占3.00%、12例单纯盆腔积液占12.00%、4例未见异常占4.00%;超声诊断术后盆腔感染的敏感度为73.91%、特异度为62.50%、阳性预测值为95.77%、诊断符合率为73.00%. 结论 超声用于术后盆腔感染的诊断敏感度及特异性较低,超声下表现无特异性,容易误诊为其他疾病,应结合病理及其他检查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冉青;王华;甄艳华;郭琦;孙雪;王燕华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并发假丝酵母菌感染患者PCT、IL-6和CRP水平分析

    目的 探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并发单一假丝酵母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与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等炎症指标的相关性. 方法 选择2008年1月-2016年3月医院收治的149例VAP患者,根据假丝酵母菌感染的相关诊断标准,分为假丝酵母菌属组65例、其他病菌组84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结果 在65例伴有假丝酵母菌感染的VAP患者中,以白假丝酵母菌感染为主,共40株占61.54%;在假丝酵母菌属组中,β-葡聚糖阳性患者的PCT、IL-6以及CRP水平均显著高于β-葡聚糖阴性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导致VAP患者发生的假丝酵母菌感染的易感因素众多,在临床治疗期间需积极消除各种易感因素,及时给予其相应的抗真菌感染治疗;β-葡聚糖在评价假丝酵母菌感染以及感染程度上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长志;司佳亚;陈新胜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碳酸氢钠联合氟康唑治疗糖尿病患者口腔真菌感染的疗效评价

    目的 探究碳酸氢钠联合氟康唑治疗糖尿病患者口腔真菌感染的疗效评价.方法 对医院2013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83例糖尿病合并口腔真菌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感染真菌类型分布及构成;按照随机双盲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2例及对照组41例;观察组使用碳酸氢钠联合氟康唑治疗,而对照组仅使用氟康唑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对83例糖尿病合并口腔真菌感染患者行口腔真菌涂片检查共发现致病菌92株,其中白假丝酵母菌多占51.09%;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口腔PH及白斑面积相差较小,经过不同治疗后,观察组口腔PH及白斑面积分别为(7.52±0.24)及(2.21±1.14)mm2,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愈率为50.00%,总有效率为92.86%,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患者合并口腔真菌感染时,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要致病菌,使用碳酸氢钠联合氟康唑可显著改善口腔环境,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朱珊;田玉岭;宋绍华;边少峰;李学玉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特征及病原菌分布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伴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病原菌分布,为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6年6月于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COPD患者642例,按是否感染分为肺部感染组310例和非肺部感染组332例;全面评估患者肺部感染情况,对患者进行相关病原学检查,对结果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 肺部感染组患者在使用呼吸机、合并糖尿病、卧床方面分布率均高于非肺部感染组;肺部感染组患者在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用力肺活量(FVC1)、第1秒用力呼气容量(FEV1)、FEV1/FVC、动脉氧分压方面与非肺部感染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送检肺部感染患者痰液标本310份,共检出251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158株占62.95%. 结论 COPD患者肺部感染率较高,肺部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所占比重更大.

    作者:周敏;余祖琳;王美芳;朱立颖;罗金剑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神经介入导管室应用精细护理预防医院感染的评价

    目的 探讨精细管理护理策略对提高神经介入导管室洁净程度及降低介入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率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医院神经介入导管室行择期神经介入手术治疗的患者840例,按入院时间分为两组,2015年6月-12月420例施行手术室常规护理的患者设为A组,2016年1月-6月420例施行精细管理护理策略的患者设为B组,记录两组医护人员正确洗手及无接触戴手套情况,记录介入室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部、介入室空气质量、消毒剂、无菌物品采样结果,统计两组患者术后感染率及住院时间.结果 B组医护人员的正确外科洗手、无接触戴手套、介入室的空气质量、物体表面、消毒剂、无菌物品的抽样合格率分别为92.5%、96.7%、99.5%、95.0%、96.0%、96.3%,均显著高于A组的76.1%、82.5%、85.0%、79.8%、84.5%、78.6%,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感染率为1.5%,住院时间为(3.1±4)天,均显著低于A组的感染率7.8%,住院时间(4.6±0.5)天,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精细护理策略与传统护理方式相比在提高神经介入手术室医护人员无菌操作依从性及介入室物品抽样合格率的同时还能降低神经介入手术患者的术后感染率和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赵永青;雷利华;李瑞博;胡梦强;陈洁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肠易激综合征及分型的影响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肠易激综合征及其分型的影响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浙江省荣军医院消化内科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189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幽门螺杆菌阳性组)135例和对照组(幽门螺杆菌阴性组)54例;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率及不同分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率,观察幽门螺杆菌根除对肠易激综合征症状的影响. 结果 观察组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率为40.7%,显著高于对照组24.1%(P<0.05);观察组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不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幽门螺杆菌根除成功组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缓解率为76.9%,高于失败组43.8%(P<0.05). 结论 幽门螺杆菌感染增加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率,对肠易激综合征的分型无影响,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可以提高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缓解率.

    作者:陈涛;沈丽丽;吴长明;唐凯;金利民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胃肠肿瘤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监测与预防性抗菌药物的选择分析

    目的 统计分析胃肠肿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监测数据,探讨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选择,以降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提高手术质量.方法 对医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525例胃肠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收集术后切口感染患者的实验室检测、病原菌培养、分离、鉴定及药敏数据,整理分析胃肠肿瘤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及主要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合胃肠肿瘤术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胃肠道肿瘤术患者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选择方案.结果 525例胃肠道手术患者切口分泌物中36例患者病原菌培养阳性,切口感染率6.86%,36份标本共检出4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32株占76.19%,革兰阴性菌7株占16.67%,真菌3株占7.14%;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头孢唑林、头孢拉定耐药率>50%,而对替考拉宁、头孢噻吩、头孢氨苄、利奈唑胺、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有较高的敏感性;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对替考拉宁、头孢噻吩有较高的耐药率>50%,对氨苄西林、头孢曲松、阿莫西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性较高;患者经敏感抗菌药物治疗后,感染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定期总结胃肠肿瘤术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性数据,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延缓院内病原菌耐药性发展进程,以降低胃肠肿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

    作者:董丹;李佳佳;尚宜星;张晓晓;杜星霖;王豫川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腹腔镜治疗对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儿血清slCAM-1与IL-8和TNF-α水平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研究腹腔镜治疗小儿急性化脓感染阑尾炎患者的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lCAM-1)、白细胞介素8(IL-8)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指标变化和对免疫功能影响的分析.方法 选取2014年2月-2016年8月医院治疗的急性化脓感染的阑尾炎患儿213例,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对照组106例患者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107例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1周后比较两组患儿在治疗前后的血清slCAM-1、白细胞介素8(IL-8)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炎性指标和免疫细胞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T)、淋巴细胞(LY)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治疗1周后的血清slCAM-1为181.62±26.51ng/mL、IL-8为112.04±12.38 pg/mL及TNF-α为51.72±3.25 pg/mL,与对照组血清炎性指标值比较有明显下降;观察组治疗1周后免疫功能指标WBC为9.02±2.15×109/L、NEUT为6.04±2.46×109/L、LY为1.78±0.35×109/L明显低于对照组,以上数据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急性化脓感染的阑尾炎,对患儿的血清slCAM-1、IL-8以及TNF-α指标水平有显著改善,并且对患者相关的免疫功能有积极影响,是一种对阑尾炎急性化脓感染治疗的高效、理想的术式方法.

    作者:段春胜;周丽霞;王军辉;朱旭光;李媛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输尿管支架相关尿路感染患者肾脏形态与红细胞形态变化研究

    目的 观察总结输尿管支架相关尿路感染患者肾脏形态与红细胞形态的变化特点,为临床准确评价输尿管支架相关尿路感染病情提供可靠信息.方法 选取医院泌尿外科2013年2月-2015年12月期间输尿管支架留置术后并发尿路感染的患者61例作为感染组,同时选取同期接受输尿管支架留置后无感染的63名患者作为未感染组,在泌尿外科手术前后分别进行肾静态显像检查和尿红细胞形态分析,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肾脏形态、尿红细胞形态的变化特点.结果 手术前两组尿红细胞形态均以均一型为主,且未见肾脏炎性病变,组间尿红细胞形态异常率、肾炎病变率无显著性差异;手术后,感染组红细胞形态异常率(80.3%)、肾脏阳性改变率(57.4%)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输尿管支架相关尿路感染患者多存在尿红细胞形态异常、尿白细胞增多、肾实质炎性病变等病理性改变,输尿管支架管并发尿路感染患者应积极进行尿红细胞分析和肾静态显像检查,尽早准确评估肾实质受累情况.

    作者:牛俊豪;王俊勇;张莹;张君;王朝阳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天津市消化内镜使用情况调查及消毒灭菌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调查天津市消化内镜基本信息,监测内镜再处理质量.方法 采用普查的方法调查2016年4月-10月天津市消化内镜基本信息,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内镜管腔冲洗水和终末漂洗水进行采样,检测细菌菌落总数及病原菌分布.结果 全市16个区共有44家公立医院开展内镜诊疗业务,共有胃镜221条、肠镜139条;调查共采集胃镜22条,肠镜20条,管腔冲洗水水样合格率为64.3%,终末漂洗水水样合格率为50%,医院级别、是否开展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和使用集菌设备采样对内镜再处理结果有影响;检出有铜绿假单胞菌等条件病原菌.结论 被调查的内镜再处理合格率较低,三级医院对于内镜再处理落实较好,应落实终末漂洗水要求,进一步加强培训与监测,落实相关标准.

    作者:纪学悦;费春楠;刘军;刘贺;宋佳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无缝合集束化干预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研究

    目的 探讨无缝合固定方法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取2014年-2016年外科ICU、内科ICU、内科CCU入院后留置中心静脉导管≥2 d的患者3 680例,2014年1月-2015年6月采用传统缝合固定导管集束化作为对照组1 730例,2015年7月-2016年12月采用无缝合固定导管集束化作为干预组1 950例,比较两组患者CRBSI的发生率. 结果 对照组患者千日导管感染率为4.08‰、高于对照组的1.54‰;对照组针刺伤发生15例,发生率为0.87%,干预组未发生针刺伤;对照组导管维护时间为(17.26±2.56)min,干预组导管维护时间为(12.00±1.65)min,经统计分析,两组患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无缝合集束化干预能有效降低针刺伤、缩短导管维护时间.

    作者:林金香;陈湘威;黄秀艳;范祖燕;方蘅英;陈妙霞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回顾性分析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方案调整分析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抗病毒方案调整情况及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15年8月接受PEG-IFN治疗的HBeAg阳性CHB患者98例,分别依据抗病毒方案调整情况及时间、干扰素治疗时间等进行分组,了解各种治疗方案调整的人数、原因,并比较各组基线情况及累计HBeAg血清学转换率.结果 98例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使用时间为平均12个月,随访时间为平均24个月,累积HBeAg血清转换率达到51%;在12个月内单用干扰素,改用或者联用NAs的患者分别有56例、15例及27例,其中3例为干扰素副作用而调整,改用和联用核苷(酸)类似物(NAs)的种类多样;无论按照是否改用或联用NAs分组、干扰素使用时间长短分组、更改为NAs时间分组或开始联合治疗时间分组,各种分组的基线指标(ALT、HBeAg和HBV DNA等)均无统计学差异,经生存曲线分析后发现,各种分组患者治疗随访期间累计HBeA转换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EG-IFN治疗HBeAg阳性CHB的各抗病毒调整方案存在且随意性较大,各种调整方案的血清学转换率差异较小.

    作者:李卫;李丽军;李永华;王长泰;刘雯;谭林;李铭;张振华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探究其相关因素,为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择2006年1月-2016年11月于ICU行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的患者610例,采用医院微生物半自动鉴定系统进行细菌分离及鉴定,通过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分析患者感染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及药敏试验结果,同时搜集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果 610例ICU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出现血流感染的患者31例,感染率为5.08%,共分离出76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46株占60.53%;革兰阴性菌对青霉素类、喹诺酮类、第三代以下头孢菌素、四环素类、部分氨基糖甙类等抗菌药物耐药性较高,部分可达100.00%;logistic多元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患者的意识状态、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及静脉营养是引起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出现相关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应注意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独立危险因素,血培养分离的病原菌中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存在较严重的耐药现象,应针对病原菌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何清;冯喆;刘韬滔;常志刚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干扰素对慢性丙肝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甲状腺功能的影响

    目的 分析干扰素对慢性丙肝患者CD4+CD25+ Treg细胞及甲状腺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取医院2012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80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予以干扰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率.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CD4+CD25+Treg细胞为(7.52±1.10)% 、对照组为(8.21±1.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干扰素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确切,对甲状腺的功能影响较小,能够明显地改善患者的肝功能,降低CD4+CD25+Treg细胞水平,调节机体免疫应答反应,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陈瑞红;梁强;王妍雪;陈彦博;翟峰 刊期: 2017年第14期

  • T淋巴细胞亚群与调节性B细胞在儿童手足口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调节性B细胞(Breg)在儿童手足口病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取2015年4月-2015年7月就诊的手足口病患儿71例为观察组,另选取5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治疗康复后的62例为康复组;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手足口病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表达情况.同时用ELISA方法分析血清白细胞介素(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分泌水平. 结果 手足口病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CD3+CD8+CD28+细胞毒T细胞的表达,重症患儿和普通型患儿组较对照组增高(P<0.01),重症患儿又显著高于普通型患儿组(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手足口病患儿Breg细胞表达水平与血清IL-10呈显著正相关(r=0.75,P<0.01),与血清TGF-β无相关性,与CD3+CD8+CD28+细胞毒T细胞表达水平呈显著性负相关(r=-0.74,P<0.01). 结论 手足口病患儿存在显著免疫失衡,即CD3+CD8+CD28+细胞毒T细胞显著增多,可能与Breg细胞表达减低导致的免疫抑制功能不足有关;Breg细胞表达水平分析有助于手足口病的诊断、进展和预后评估.

    作者:王跃飞;林邦长;何哲航;郑瑞;陈葆国 刊期: 2017年第14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