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MTP-KPI干预模式在患儿Ⅰ类手术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中的应用评价

廖莉;刘伟光;许晓强;王萍萍;陈晓瑾;严俊

关键词:Ⅰ类手术切口, 抗菌药物, 监测-培训-计划法, 关键绩效指标法
摘要:目的 观察监测-培训-计划法(MTP)联合关键绩效指标法(KPI)干预模式在儿童Ⅰ类手术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中的应用效果,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合理使用.方法 将2014年1-12月的344例Ⅰ类手术切口患儿纳入对照组,2015年1-12月的456例Ⅰ类手术切口患儿纳入干预Ⅰ组,2016年1-12月的426例Ⅰ类手术切口患儿纳入干预Ⅱ组,根据对照组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点评结果,建立清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评价指标(预防用药率、选用抗菌药物合理率、给药时机合理率、用药疗程合理率和术后感染率),干预Ⅰ组采用MTP干预模式,干预Ⅱ组采用MTP-KPI干预模式,比较干预前后合理性评价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 通过MTP-KPI模式干预,干预Ⅱ组Ⅰ类手术切口的预防用药率为9.86%,低于对照组37.79%,低于干预Ⅰ组1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Ⅱ组的选用抗菌药物合理率、给药时机合理率、用药疗程合理率分别为95.24%、95.24%、88.10%,高于对照组0.8%、75.31%、72.38%,高于干预Ⅰ组58.46%,90.77%,86.15%,同时腹外疝手术的预防用药评价指标均有显著改善;对照组、干预Ⅰ组、干预Ⅱ组的术后感染率分别为0.29%、0.44%和0.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TP-KPI干预模式对提高Ⅰ类手术切口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有显著效果,可行性高.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北京市三级综合医院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污染调查及改进措施探讨

    目的 了解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的污染现状,探讨改进措施. 方法 选择某市60所三级综合医院口腔科,对口腔医疗机构综合治疗台牙科手机和洁牙机出水端水样进行采样,分析微生物污染状况. 结果 口腔综合治疗台牙科手机水样120份,细菌总数范围为0~1.61×105 CFU/ml,合格率为15.00%;洁牙机水样118份,细菌总数范围为0~1.56×105 CFU/ml,合格率为18.00%. 结论 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存在严重的微生物污染,建议尽快制定相关标准规范,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指导,规范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的清洗消毒管理,切实改善口腔治疗用水的卫生质量.

    作者:苏静;辛鹏举;黄凝;李玥;韩冰;马慧;刘希茹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手术麻醉相关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

    目的 分析手术麻醉相关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制定应对措施,为预防下呼吸道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的500例手术麻醉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术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情况,采集感染患者的痰液标本进行培养鉴定,分析病原菌的分布特征,同时对手术麻醉相关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500例手术麻醉患者中,发生下呼吸道感染51例,感染率为10.2%;感染患者的基础疾病分布,以神经系统疾病所占比例高,占35.29%;51份痰液标本中共分离出69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39株占56.52%,革兰阳性菌27株占39.13%,其他菌2株占4.3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麻醉方式、麻醉时间、麻醉机消毒方式、抗菌药物使用、麻醉机过滤器的使用与手术麻醉相关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麻醉方式、麻醉时间、消毒方式、抗菌药物的使用及麻醉机过滤器的使用是引发下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手术麻醉相关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上应对以上不利因素早期进行预防控制,以降低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作者:王璐;倪婷婷;陈石玉;陆琪娟;周莹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微创治疗术后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与预防

    目的 探讨输尿管上段结石微创治疗术后医院感染患者的影响因素,提出预防对策. 方法 选择2013年12月-2016年6月期间在医院行输尿管上段结石微创治疗的患者889例,对其术后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对于发生感染的患者采用医院自制的调查表进行统计,内容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术后情况等对其进行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针对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制定预防对策. 结果 术后发生感染的患者共有92例,感染发生率为10.35%,不同手术方案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出血、术后疼痛、发生肾损伤以及结石残余是术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对于输尿管上段结石微创治疗术后医院感染患者,其影响感染发生的因素为术后出血、术后肾损伤、术后疼痛以及结石残余,因此可根据以上因素给予合适的预防对策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许思怡;邓琴;蒙小琴;蔡文妍;商颖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医院感染的研究

    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438例早产儿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结果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438例早产儿中发生医院感染49例,感染率为11.19%;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医院感染基础疾病以新生儿肺炎和呼吸窘迫综合征为主,分别占44.90%和36.73%;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医院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和皮肤为主,分别占40.82%和22.45%;感染患儿共检出病原菌4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4株占52.17%,革兰阳性菌16株,占34.78%,真菌6株占13.04%;胎龄≤32周、出生体质量≤1 500 g、机械通气>72 h、胃肠外营养>7 d、留置胃管、应用抗菌药物、喂养不耐受、住院天数>14 d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机械通气>72 h、出生体质量≤1 500 g、胎龄<32周、胃肠外营养是早产儿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导致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相对较多,发生医院感染的患儿其基础疾病以新生儿肺炎和呼吸窘迫综合征为主,肺炎克雷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引起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加强对早产儿医院感染管理,合理化应用抗菌药物,对于降低早产儿医院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应红;陈洪;闵宗素;龙云;叶素琴;刘彩霞;钟珊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不同换泵方案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压的影响分析

    目的 探讨感染性休克患者采用双泵双通路和双泵单通路对于血管活性药物注射泵更换期间的血压变化.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住院治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11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2例患者随机分为双通路组和单通路组,每组各5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和液体复苏,双通路组和单通路组分别采用双泵双通路和双泵单通路换泵方式;采集患者标本,进行菌株鉴定;记录患者血流动力学基本稳定时的收缩压、血压波动大幅度和血压波动时间;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双通路组56例患者分离出病原菌6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3株占69.35%,革兰阳性菌16株占25.81%,真菌3株占4.84%,单通路组56例患者分离出病原菌6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1株占64.06%,革兰阳性菌19株占29.69%,真菌4株占6.25%,双通路组和单通路组病原菌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通路组和单通路组初始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通路组血压波动大幅度和血压波动时间均显著低于双通路组(P<0.01);双通路组和单通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双泵双通路换泵方式相比,双泵单通路换泵方式可降低感染性休克患者血压波动,可以考虑作为血管活性药物的标准换泵方式.

    作者:高照渝;崔轮盟;张瑶;宫叶琴;马丽秋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经空气传播疾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释义

    为了进一步说明《经空气传播疾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的背景、目的、意义以及关键条款的含义,加强执行和监督机构对本标准的理解,以确保标准顺利落实;本文根据起草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宣贯过程中出现的疑问,对标准进行了解读;阐述了标准起草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对标准主要内容中的10个关键条款进行了解读和说明,以强调重点和解答疑问.

    作者:李六亿;姚希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血清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对COPD急性期患者肺部细菌感染的临床诊断研究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于呼吸重症监护室或呼吸内科住院的210例AECOPD患者,依据痰培养结果将患者分为痰培养阳性组(PC组)86例及痰培养阴性组(NC组)124例,检测两组患者临床指标,依据ROC曲线计算PCT、CRP大约登指数对应的灵敏度及特异度. 结果 PC组患者PCO2(58.6±11.7)mmHg显著高于NC组(53.1±10.8)mmHg,而SaO2(87.2±5.5)%则显著低于NC组(89.4±4.6)%(P<0.05);PC组患者PCT(2.43±0.44)ng/mL、CRP浓度(108.5±18.4)mg/L均显著高于NC组(1.47±0.60)ng/mL、(95.5±12.5)mg/L(P<0.05);PCT浓度ROC曲线结果显示,PCT大约登指数为0.701,对应敏感度为91.9%,特异度为78.2%. 结论 PCT对AECOPD患者细菌感染具有一定诊断价值,而CRP对AECOPD患者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尚待评估.

    作者:李海峰;陈成水;李略;竺王玉;王辉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2010-2015年败血症患儿病原菌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2010-2015年医院住院败血症患儿的致病菌与耐药性状况,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2月在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386例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2010-2011年、2012-2013年、2014-2015年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结果 2010-2011年162例患儿血培养分离出170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占52.4%,革兰阴性菌占46.5%,真菌占1.2%;2012-2013年121例患儿分离培养出12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占62.7%,革兰阴性菌占36.5%,真菌占0.8%,2014-2015年103例患儿共分离培养出105例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占65.7%,革兰阴性菌占33.3%,真菌占1.0%;2010-2011年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耐药率86.2%,对万古霉素耐药率0,2012-2013年,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率分别为96.0%和84.0%,对环丙沙星和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分别8.0%和0,2014-2015年,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00.0%和91.7%,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8.3%、8.3%和0;2010-2011年、2012-2013年、2014-2015年,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90.5%、100.0%和100.0%,表皮葡萄球菌对阿莫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85.7%、100.0%和100.0%,耐药性呈逐年上升趋势,表皮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均为0%.2010-2011年,2012-2013年,2014-2015年,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性分别为80.0%、93.3%、100.0%,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8.0%、6.7%和9.1%,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性均为0;2010-2011年、2012-2013年、2014-2015年,沙门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性均为0,沙门属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性分别为28.6%、76.9%和88.9%.结论 医院住院败血症患儿血培养中病原菌以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且病原菌的耐药性均呈逐年上升趋势,青霉素、红霉素不能再作为治疗革兰阳性菌的常规治疗选择,氨苄西林对革兰阴性菌的耐药性较高,均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并针对检出的病原菌选择合适抗菌药物,提升住院败血症患儿的治疗效果.

    作者:蔡晓燕;王朝媛;谭薇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手术时机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腹腔感染与相关血清指标的影响研究

    目的 比较不同手术时机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腹腔感染及预后情况,并比较围术期血清炎症指标和血清淀粉酶的变化,为临床SAP患者手术时机的选择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2014年2月-2016年8月医院收治的108例SAP患者,按照手术时机分组,34例患者为早期手术组,36例患者为中期手术组,38例患者为晚期手术组,比较3组患者临床指标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 早期手术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高于中期、晚期手术组,术后2d、6d、1个月3组患者血清CRP、PCT、AMS均较术前显著下降,术后2d、6d,早期手术组CRP、AMS下降幅度显著低于中期、晚期手术组(P<0.05);早期手术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率显著高于中期、晚期手术组,中期手术组高于晚期手术组(P<0.05);早期手术组住院时间、再手术率均显著高于中期、晚期手术组,晚期手术组上述指标高于中期手术组,中期手术组患者死亡率显著低于早期手术组和晚期手术组,晚期手术组低于早期手术组(P<0.05). 结论 SAP患者病情复杂,变化较快,综合不同病程分期实施手术的预后情况,在患者感染控制良好的情况下,选择全身感染期行手术治疗,能取得较好的预后.

    作者:卢云锋;李治国;王加一;赵合庆;蔡秀珍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急性髓系白血病诱导缓解期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与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诱导缓解期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因素,为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的AML诱导缓解期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对感染患者分泌物标本中的病原菌分布进行检测和分析,对与AML诱导缓解期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研究和分析. 结果 49例于诱导缓解期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感染率为81.7%;共检出17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11株占64.7%;肺部影像学特点主要以双肺病变为主,占59.2%;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化疗方案(IA)、血红蛋白(≤60 g/L)、白蛋白(≤30 g/L)是发生AML诱导缓解期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AML诱导缓解期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相关因素和临床影像学特点均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临床医师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和有效的干预,以提高医院感染控制效果、确保化疗疗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邓黎黎;曾鹏云;马丽辉;罗伟;张壮苗;吴传充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多媒体宣教对心脏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效果

    目的 探讨多媒体技术对心脏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预防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6年6月在医院行心脏手术患者1 126例;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6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健康教育,采用口头叮嘱形式,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多媒体技术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和平均住院时间;采用自制调查问卷方式,对手术前后注意事项、感染相关知识、疾病知识等知晓率进行统计;对感染患者的痰液、尿液、血等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结果 研究组6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07%,对照组27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4.80%,显著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感染知识知晓率为95.20%、术前注意事项知晓率为90.23%、术后注意事项知晓率为95.91%,疾病知识知晓率为88.9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8.08%、68.38%、70.34%、66.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3例感染患者的送检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4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3株,占50.00%,革兰阳性菌19株,占40.43%,真菌4株, 占8.70%;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20.39±4.45)d高于研究组(14.34±4.59)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媒体技术能够显著降低心脏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率,提高患者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知晓率,降低患者的住院时间,对比常规健康教育具有较好的优越性.

    作者:侯芳;张琪芳;曹晓晴;徐德臻;张梅菊;王玉玖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哺乳期与非哺乳期患者乳腺脓肿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对比哺乳期与非哺乳期乳腺脓肿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方法 选取医院2013年6月-2016年3月142例哺乳期乳腺脓肿患者为哺乳期组,76例非哺乳期乳腺脓肿患者为非哺乳期组,行细菌培养、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对比两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情况.结果 哺乳期患者检出病原菌株167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160株占95.81%,革兰阴性杆菌7株占4.19%,非哺乳期患者检出病原菌株86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62株占72.09%,革兰阴性杆菌22株占25.58%,真菌2株占2.33%;哺乳期患者革兰阳性球菌检出率显著高于非哺乳期(P<0.01),革兰阴性杆菌及真菌检出率显著低于非哺乳期患者(P<0.05);哺乳期患者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79.04%显著高于非哺乳期患者34.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哺乳期患者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左氧氟沙星、红霉素、克林霉素、利福平的耐药性显著低于非哺乳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哺乳期与非哺乳期乳腺脓肿患者致病菌检出率以及对某些药物的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应针对不同患者选择敏感抗菌药物,以提高治疗效果,避免抗菌药物滥用现象的发生.

    作者:周艳敏;周艳丽;张雪芹;薛慧英;陈建萍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社区获得性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急性感染致社区获得性肺部感染成年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耐药性.方法 选取医院2014年1月-2016年7月收治的502例社区获得性肺部感染(CAP)成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感染肺炎支原体(MP)分为MP感染组和非MP感染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502例CAP患者中共检出MP感染患者170例(MP感染组),MP感染率为33.86%;MP感染组和非MP感染组患者在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比例(LY%)、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血红蛋白浓度(HB)等指标无明显差异;MP感染组感染部位位于左中下肺叶的患者明显多于非MP感染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感染组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以四环素类高,其次为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低,其中以强力霉素(92.35%)敏感性佳.结论 MP感染所致CAP成年患者在临床上多具有纵隔淋巴结肿大的影像学特征,由于该类患者对于不同抗菌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因此建议临床治疗考虑首选四环素类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作者:孙蓉媛;杨万杰;孙莉萍;张柏文;徐英洁;张蕊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妊娠早期及晚期孕妇生殖道B族溶血性链球菌监测的对比分析

    目的 探讨两种取材方法在妊娠早期及晚期孕妇生殖道B族溶血性链球菌监测的意义. 方法 随机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于医院门诊建册的早孕孕妇(妊娠8~12周)1 5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1及B1组,各750例,在常规妇检时,分别取其宫颈和阴道下三分之一分泌物进行B族溶血性链球菌检测,统计其阳性率;至妊娠37周后复查并统计其阳性率,依次相应分为A2及B2组.分别比较不同时期及不同途径检测GBS的结果,并追踪围产结局. 结果 四组GBS阳性率分别为5.5%,8.1%,11.2%及5.7%;A1及B1组流产率分别为10.4%及7.5%;A2及B2组早产发生率分别23.7%及19.0%;新生儿感染发生率分别为8.5%及4.6%.指标对比中A1、B1组相比较及A2与B2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与A2组,B1组与B2组各项指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妊娠早期及晚期不同部位取材筛查孕妇生殖道GBS阳性率、流产及早产的结局有所不同.妊娠早期及晚期取阴道下三分之一分泌物做GBS筛查更适宜临床应用.

    作者:易辉;王云霞;郑丽君;何慧芳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锁定加压钢板外固定对股骨远端骨折手术后感染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讨锁定加压钢板(LCP)外固定对股骨远端骨折术后感染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3月-2015年4月医院骨科利用LCP外固定技术结合置管冲洗负压引流技术,对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手术后发生感染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2例骨折患者中,平均(44.00±10.50)岁;首次手术后到发生感染行LCP外固定的平均间隔时间为(16.17±2.73)d;所有患者均完成整个随访过程,随访时间平均为(15.50±1.51)月;患者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19.17±2.25)周,全部病例均为骨性愈合,感染也全部得到有效控制;患者在手术后6个月膝关节屈曲角度平均为(110.17±10.66)°,伸直角度平均为(2.83±2.29)°;手术后1年的膝关节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平均 (90.17±5.56)分.结论 利用LCP外固定技术结合置管冲洗负压引流技术对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手术后的感染进行控制和治疗,具有创伤比较小,在Ⅱ期并不需要进行内固定更换,手术后并发症少而且节省住院费用等优点,作为一种对感染性骨折的治疗方法,有效性和安全性较高.

    作者:彭文平;汤华林;毛海蛟;史增元;董文韦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感染性肠炎的病原学特点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析感染性肠炎患者的病原菌特点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医院收治的382例感染性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粪便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统计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引发感染性肠炎的主要诱因.结果 共检出病原菌47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92株占19.29%,革兰阴性菌351株占73.58%,真菌34株,占7.13%;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和志贺氏菌属对头孢唑林、头孢噻肟、阿莫西林耐药性较强,耐药率分别为95.97%、91.28%、97.32%和94.02%、97.44%、92.31%,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美罗培南等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较高;革兰阳性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属对青霉素、红霉素、阿奇霉素等耐药性较强,耐药率分别为93.62%、63.83%、63.83%和100.00%、58.33%、58.33%,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的敏感性较高;生吃食物、感染性肠炎患者接触史及外出就餐史是引起感染性肠炎的主要诱因.结论 感染性肠炎的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常见敏感药物为头孢哌酮/舒巴坦、美罗培南等,生吃食物、感染性肠炎患者接触史及外出就餐史为引发感染性肠炎的主要诱因;因此,临床对怀疑感染性肠炎患者,应立即进行粪便培养,明确病原菌类型,选择敏感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以提高感染性肠炎的治疗效果.

    作者:张展;吴勇;胡芳琴;张磊;方园圆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医院感染与社区感染的临床基本信息与病原菌情况分析

    目的 探讨医院感染与社区感染的基本临床特点和病原菌分布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医院感染病例与社区感染病例的临床特点,并分析感染相关病原菌的分布特征.结果 35 563例住院患者中发生感染655例,总感染率为1.8%;其中医院感染345例,感染率为1.0%,社区感染310例,感染率为0.9%;医院感染组男性构成比低于社区感染组(P<0.05);医院感染组中年龄>60岁、51~60岁、41~50岁的构成比较高,分别占28.1%、19.7%、17.4%;社区感染组年龄>60岁、51~60岁、0~10岁的构成比较高,分别占40.0%、17.1%、16.5%;医院感染组患者中下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的构成比分别占29.0%、25.8%、23.2%;社区感染组患者中泌尿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的构成比分别占40.0%、20.6%、12.6%;医院感染组送检标本中,痰液和尿液构成比较高,分别占49.3%和10.1%;社区感染组送检标本中,痰液和中耳道分泌物构成比较高,分别占44.3%和30.0%;医院感染组病原菌分离率占前3位的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白念珠菌,分别占21.4%、14.1%、10.5%;社区感染组病原菌分离率占前3位的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分别占14.7%、13.6%、12.8%.结论 中老年人群医院感染率较高,主要以呼吸道感染为主,感染标本类型以痰液为主,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老年和小儿人群中社区感染感染率较高,主要以泌尿道感染为主,感染标本类型主要为尿液,病原菌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

    作者:陈恩利;李俊晓;王镇;谢萌;叶银艳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IL-10与IL-17水平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癌中的表达及临床价值研究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8月-2016年9月医院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癌患者104例作为研究组及同期健康体检者104名为对照组,比较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癌患者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及健康人群正常肝组织IL-10、IL-17表达及甲胎蛋白含量等.结果 IL-10在肝癌组织、癌旁组织中mRNA水平表达分别为(0.472±0.050)Gapdh、(0.022±0.004)Gapdh,高于健康人群的(0.010±0.002)Gapdh, IL-17 在肝癌组织、癌旁组织中mRNA水平表达分别为(0.620±.0.087)Gapdh、(0.024±0.005)Gapdh,高于健康人群的(0.011±0.004)Gapdh,肝癌组织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组织、癌旁组织中蛋白水平表达高于健康人群,肝癌组织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肝癌细胞株BEL-7402、HepG2中的水平高于正常肝细胞HL-7702,BEL-7402高于HepG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0、IL-17在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与甲胎蛋白含量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 IL-10、IL-17高表达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癌发生发展具有密切相关性,加强二者检测与干预,有助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癌的诊断与疾病治疗,改善预后.

    作者:刘桂玲;李连花;牛梦铱;康茹;刘晓娜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创伤性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切口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与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创伤性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危险因素,为今后相关类型骨折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基础. 方法 选择2012年8月-2016年8月医院收治的创伤性胫骨平台骨折且行手术治疗患者150例,术后切口感染者12例;对于切口感染患者分泌液行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并研究分析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2例感染患者共培养出25株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共16株占64.00%;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的耐药率为0,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0;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开放性骨折、Schatzker中的Ⅳ~Ⅵ型骨折伴有骨筋膜室综合症,急诊行手术治疗均是创伤性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 结论 分析创伤性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根据研究内容需给予对症的治疗方法,尽可能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提高病人整体临床疗效,为治疗医师提供参考基础.

    作者:曾杉;贺振年;戴波;徐远林;徐三中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湖北省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使用现状调查

    目的 了解二级以下医疗机构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使用现状,以便规范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管理.方法 通过问卷、现场调查和监测的方法,对2016年湖北省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管理和使用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结果 调查不同级别医疗机构117所,共132台灭菌器,其中下排气式灭菌器占54.55%,灭菌器械类型中,手术器械占40.51%;消毒员专业中,护士、工人、其他专业分别占71.79%、10.26%、17.95%,消毒员经培训持证上岗率为29.06%;二级、一级及民营医疗机构中,注册证持有率分别为45.28%、25.45%、22.22%,说明书持有率分别有75.47%、43.64%、55.56%,均未安装高效过滤器;灭菌器1、3、5年年检率分别为7.69%、3.42%、2.56%,其中86.32%的医疗机构灭菌器无年检,日常维护由厂家维护占12.82%,医院负责占32.48%,科室负责占42.74%,无维护占11.97%;81.20%的医疗机构持有操作规程;灭菌温度、灭菌压力、灭菌时间及干燥时间合格率分别为90.60%、79.49%、85.47%及62.39%;物理、化学及化学监测开展率分别为49.57%、64.96%及32.47%,进行现场生物监测100例次,合格98例次,合格率为98.00%.结论 二级以下医疗机构尤其是民营医院和一级医疗机构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管理不规范,在人员培训及资质、灭菌器操作和监测方面存在缺陷,经加强培训及督导,加大供应室硬件设施投入,促进工作改进,取得了明显成效.

    作者:刘艳;柯荣;李玮;丁才智;张大明;谈涛;梁建生 刊期: 2017年第16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