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分析创伤性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危险因素,为今后相关类型骨折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基础. 方法 选择2012年8月-2016年8月医院收治的创伤性胫骨平台骨折且行手术治疗患者150例,术后切口感染者12例;对于切口感染患者分泌液行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并研究分析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2例感染患者共培养出25株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共16株占64.00%;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的耐药率为0,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0;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开放性骨折、Schatzker中的Ⅳ~Ⅵ型骨折伴有骨筋膜室综合症,急诊行手术治疗均是创伤性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 结论 分析创伤性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根据研究内容需给予对症的治疗方法,尽可能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提高病人整体临床疗效,为治疗医师提供参考基础.
作者:曾杉;贺振年;戴波;徐远林;徐三中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2010-2015年医院住院败血症患儿的致病菌与耐药性状况,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2月在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386例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2010-2011年、2012-2013年、2014-2015年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结果 2010-2011年162例患儿血培养分离出170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占52.4%,革兰阴性菌占46.5%,真菌占1.2%;2012-2013年121例患儿分离培养出12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占62.7%,革兰阴性菌占36.5%,真菌占0.8%,2014-2015年103例患儿共分离培养出105例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占65.7%,革兰阴性菌占33.3%,真菌占1.0%;2010-2011年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耐药率86.2%,对万古霉素耐药率0,2012-2013年,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率分别为96.0%和84.0%,对环丙沙星和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分别8.0%和0,2014-2015年,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00.0%和91.7%,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8.3%、8.3%和0;2010-2011年、2012-2013年、2014-2015年,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90.5%、100.0%和100.0%,表皮葡萄球菌对阿莫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85.7%、100.0%和100.0%,耐药性呈逐年上升趋势,表皮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均为0%.2010-2011年,2012-2013年,2014-2015年,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性分别为80.0%、93.3%、100.0%,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8.0%、6.7%和9.1%,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性均为0;2010-2011年、2012-2013年、2014-2015年,沙门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性均为0,沙门属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性分别为28.6%、76.9%和88.9%.结论 医院住院败血症患儿血培养中病原菌以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且病原菌的耐药性均呈逐年上升趋势,青霉素、红霉素不能再作为治疗革兰阳性菌的常规治疗选择,氨苄西林对革兰阴性菌的耐药性较高,均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并针对检出的病原菌选择合适抗菌药物,提升住院败血症患儿的治疗效果.
作者:蔡晓燕;王朝媛;谭薇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牙周炎患者口腔幽门螺杆菌(Hp)的分布特点及与牙周炎、胃Hp感染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择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慢性牙周炎患者150例作为牙周炎组和牙周健康者150例作为对照组,牙周炎组分为轻度牙周炎患者93例、中度牙周炎患者31例,重度牙周炎患者26例;检测口腔Hp和胃Hp感染情况. 结果 牙周炎组口腔Hp阳性率为82.7%显著高于对照组48.0%(P<0.05);牙周炎组胃Hp阳性率为85.3%高于对照组43.3%(P<0.05);轻度牙周炎患者、中度牙周炎患者、重度牙周炎患者口腔Hp阳性率分别为78.5%、87.1%、92.3%均高于对照组患者48.0%(P<0.05);重度牙周炎患者口腔Hp阳性率高于中度牙周炎患者,中度牙周炎患者口腔Hp阳性率高于轻度牙周炎患者,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口腔Hp阳性患者胃Hp阳性率为91.1%高于口腔Hp阴性患者57.7%(P<0.05). 结论 慢性牙周炎患者口腔Hp阳性率高,口腔Hp感染和牙周炎及胃Hp感染关系密切.
作者:宣桂红;王海花;尹敏;金巧霞;周叶青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急诊严重胸外伤患者切口感染影响因素及病原学特征,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及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3年5月-2016年5月于医院就诊的220例胸外伤患者,分析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同时搜集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220例急诊严重胸外伤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26例,感染率为11.82%;切口感染患者分泌物培养共分离出5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35株,占60.34%,革兰阳性菌23株,占39.66%;主要革兰阴性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25.86%、15.52%和6.90%;主要革兰阳性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分别占18.97%和10.34%;革兰阴性菌对青霉素类、喹诺酮类、第三代以下头孢菌素、四环素类、部分氨基糖苷类等抗菌药物耐药性较高,部分可达100.00%,而对碳青霉烯类、青霉素类+酶抑制剂、头孢菌素类+酶抑制剂及阿米卡星等仍然较敏感;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类、克林霉素等普遍耐药,但对部分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福平、部分喹诺酮类等仍然较敏感;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病史、术中输血、切口类型、留置引流管、患者意识状态及静脉营养与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具有相关性(P<0.05);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病史、切口类型及留置引流管是引起急诊严重胸外伤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临床应重视对切口感染的监测,并针对引起急诊严重胸外伤患者合并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进行有效控制.
作者:施永周;宋斌;廖金平;陈明志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研究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临床防治措施,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2月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695例采用留置导管的患者进行研究,分析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情况,以及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和危险因素,并总结相应的防治措施. 结果 695例患者中发生感染的患者共103例,感染率为14.82%;共检出病原菌154株,主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83株占53.90%;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 Ⅱ评分)≥17分、血清白蛋白含量<30 g/L、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时间≥14 d,导管留置时间≥7 d,合并基础疾病均是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诱发患者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治疗过程中应根据相应情况给予具体的防治措施以减少该类患者的感染.
作者:杨燕芳;张洪波;胡靓;何涛涛;胡红宣;曹樟全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分析感染性肠炎患者的病原菌特点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医院收治的382例感染性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粪便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统计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引发感染性肠炎的主要诱因.结果 共检出病原菌47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92株占19.29%,革兰阴性菌351株占73.58%,真菌34株,占7.13%;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和志贺氏菌属对头孢唑林、头孢噻肟、阿莫西林耐药性较强,耐药率分别为95.97%、91.28%、97.32%和94.02%、97.44%、92.31%,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美罗培南等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较高;革兰阳性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属对青霉素、红霉素、阿奇霉素等耐药性较强,耐药率分别为93.62%、63.83%、63.83%和100.00%、58.33%、58.33%,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的敏感性较高;生吃食物、感染性肠炎患者接触史及外出就餐史是引起感染性肠炎的主要诱因.结论 感染性肠炎的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常见敏感药物为头孢哌酮/舒巴坦、美罗培南等,生吃食物、感染性肠炎患者接触史及外出就餐史为引发感染性肠炎的主要诱因;因此,临床对怀疑感染性肠炎患者,应立即进行粪便培养,明确病原菌类型,选择敏感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以提高感染性肠炎的治疗效果.
作者:张展;吴勇;胡芳琴;张磊;方园圆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选择2015年3月-2016年10月期间医院收治的2 871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其中医院感染305例,分析病原菌分布、耐药率及感染因素. 结果 305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痰液中共检出病原菌148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93株占62.84%;铜绿假单胞菌多,其对庆大霉素、头孢他啶、头孢唑林、氨苄西林耐药率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年龄>50岁、吸烟、接触粉尘和化学物质及感染为COPD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COPD急性加重期医院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且危险因素较多,应针对其危险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其发病.
作者:叶华;戴元荣;徐显;李继法;郑隆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研究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免疫水平,为临床患儿免疫学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择2011年3月-2016年3月于医院就诊的108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急性期患儿58例为急性期组,恢复期患儿50例为恢复期组,同时选择100名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投射比浊法对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进行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患者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进行测定;采用流式细胞仪对患者的CD4+和CD8+进行测定. 结果急性期组的CD3+、CD4+、CD4+/CD8+水平均较对照组和恢复期组低,且恢复期组的CD3+、CD4+、CD4+/CD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急性期组的CRP和WBC水平均较对照组和恢复期组高,且恢复期组的CRP和WBC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恢复期组的IgM、IgA、IgG和IgE水平均较对照组和急性期组显著升高,且急性期组IgM、Ig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存在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以及细胞因子免疫水平的异常,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应加强对患儿的免疫状态改善,进而改善其疾病状态.
作者:李沫民;柳旎;张淼;赵丽丽;张义堂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阿奇霉素治疗孕妇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医院2015年7月-2016年7月医院产科收治的6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孕妇,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配合进行相关检查,予以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阿奇霉素进行治疗,对照组予以红霉素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咳嗽咳痰好转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不良反应及治疗后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VC/FEV1、深吸气量(IC).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痊愈率53.33%及总有效率为93.33%均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咳嗽咳痰好转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轻微腹痛、恶心呕吐、注射部位疼痛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FVC、FEV1、VC/FEV1及IC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奇霉素对妊娠期妇女伴肺炎支原体感染治疗效果良好,临床症状缓解较快,不良反应较少,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作者:吴胜本;郭建峰;马锐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胎膜早破孕妇血清脂多糖结合蛋白(LBP)、白细胞介素-6(IL-6)变化情况及与绒毛膜羊膜炎的关系. 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足月胎膜早破孕妇80例为观察组1,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80例为观察组2,同期正常足月孕妇8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血清LBP和IL-6水平. 结果 观察组1和观察组2血清LBP和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2血清LBP和IL-6水平高于观察组1(P<0.05);观察组1和观察组2孕妇绒毛膜羊膜炎的感染率分别为25.0%、36.3%高于对照组3.8%;胎膜早破患者中,绒毛膜羊膜炎孕妇血清LBP和IL-6水平高于无绒毛膜羊膜炎组(P<0.05);绒毛膜羊膜炎Ⅱ级和Ⅲ级孕妇血清LBP水平高于绒毛膜羊膜炎Ⅰ级(P<0.05),绒毛膜羊膜炎Ⅲ级孕妇血清LBP水平高于绒毛膜羊膜炎Ⅱ级(P<0.05). 结论 胎膜早破孕妇血清LBP和IL-6水平升高,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血清LBP和IL-6水平升高更显著;胎膜早破合并绒毛膜羊膜炎孕妇血清LBP水平升高,且与绒毛膜羊膜炎的程度有关.
作者:颜蓉;陈秀堂;杨青;王丹;涂飞霞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宫颈癌(CC)和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Ⅱ)、巨细胞病毒(HCMV)及16、18及35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关系,为CC的发病机制研究和防治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方法 选取医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接诊的130例宫颈疾病患者,按照患者宫颈病情不同,将64例患有良性宫颈疾病的患者归为良性组,66例CC患者归为CC组,另选取60例宫颈正常的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HPV、HCMV、HSVⅡ检出率. 结果 对照组未检测出HPV 16、HPV18、HPV35阳性,CC组HCMV检出率分别为77.27%、74.24%、72.73%,HSVⅡ检出率分别为74.24%、72.73%、72.73%,阳性检出率在不同检测点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良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HSVⅡ、HPV 16、HPV18、HCMV感染均能够提高CC发病率,其与CC的病情进展有重要关联,及早对HCMV、HSVⅡ、HPV 16、HPV18高危群体进行筛查有利于宫颈癌的诊断治疗.
作者:李艳芳;王运贤;黄雪梅;王洁;赵爽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观察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为降低感染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医院2012年5月-2016年6月收治的1 020例GDM孕妇,对其中发生尿路感染的187例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分析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 结果 1 020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共发生尿路感染187例,感染率18.33%;共检出237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173株占73.00%;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30岁、空腹血糖≥8 mmol/L、糖化血红蛋白≥7%、24 h尿蛋白≥80 mg、血尿素氮≥6 mmol/L、合并≥2种其他慢性疾病和未使用抗菌药物是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尿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GDM孕妇尿路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且该类患者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应根据患者病情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同时进行及时地治疗.
作者:强春香;付欣;王丽霞;朱晓慧;韩静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于呼吸重症监护室或呼吸内科住院的210例AECOPD患者,依据痰培养结果将患者分为痰培养阳性组(PC组)86例及痰培养阴性组(NC组)124例,检测两组患者临床指标,依据ROC曲线计算PCT、CRP大约登指数对应的灵敏度及特异度. 结果 PC组患者PCO2(58.6±11.7)mmHg显著高于NC组(53.1±10.8)mmHg,而SaO2(87.2±5.5)%则显著低于NC组(89.4±4.6)%(P<0.05);PC组患者PCT(2.43±0.44)ng/mL、CRP浓度(108.5±18.4)mg/L均显著高于NC组(1.47±0.60)ng/mL、(95.5±12.5)mg/L(P<0.05);PCT浓度ROC曲线结果显示,PCT大约登指数为0.701,对应敏感度为91.9%,特异度为78.2%. 结论 PCT对AECOPD患者细菌感染具有一定诊断价值,而CRP对AECOPD患者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尚待评估.
作者:李海峰;陈成水;李略;竺王玉;王辉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影响心脏搭桥手术患者术后感染因素,并制定预防措施.方法 选择2013年6月-2016年6月在医院接受心脏搭桥手术治疗的3 498例患者,采集术后感染患者血液、伤口分泌物、尿液、咽拭子、组织液等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并对影响心脏搭桥手术患者术后感染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3 498例患者中有96例发生术后感染,感染率为2.74%;感染部位以手术切口为主,共分离出12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41株占32.03%,革兰阴性菌74株占57.81%,真菌13株占10.16%;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红霉素的耐药率>50.00%,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非常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头孢曲松具有较高耐药率,对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耐药率<50.00%,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非常敏感;年龄≥60岁、有合并症、二次手术、术中出血量≥1 200 ml、手术时间>5 h、术前住院时间≥7 d、胸腔引流时间≥3 d、气管插管时间≥3 d、导尿管留置时间≥3 d、心功能NYHA≥Ⅲ级、切口实施皮下连续缝合、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是心脏搭桥手术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多种因素均可引起心脏搭桥手术患者术后感染,针对相关因素应积极采取有效预防对策,以降低术后感染率.
作者:齐鑫;赵岳;李杰;周文娟;王勇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研究老年患者在全身麻醉术后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病原学特点及危险因素,为积极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4年2月-2016年12月在医院行全身麻醉后的486例老年患者,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探究呼吸道感染率及病原学特点,调查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肺部手术史、麻醉时间、插管途径、拔管时间、喉镜消毒方式、术前抗菌药物或激素使用、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及术后使用呼吸机等基本情况,对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呼吸道感染患者63例,感染率12.96%,痰培养检出病原菌64株,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20株占31.25%、铜绿假单胞菌19株占29.69%、鲍氏不动杆菌16株占25.00%,金黄色葡萄球菌9株占14.0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有吸烟史或肺部手术史、麻醉时间≥2.5 h、经口气管插管、拔管时间≥2 h、普通喉镜消毒方式、术前使用抗菌药物或激素、有糖尿病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术后使用呼吸机等是老年患者全身麻醉后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吸烟、肺部手术、麻醉时间、插管方式、喉镜消毒方式、使用呼吸机、使用抗菌药物以及合并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为老年患者全麻后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证实了以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多见的病原学特点,由此形成有效的预防控制感染措施.
作者:陈文海;项敬国;甘怀玉;余建军;王丹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急性感染致社区获得性肺部感染成年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耐药性.方法 选取医院2014年1月-2016年7月收治的502例社区获得性肺部感染(CAP)成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感染肺炎支原体(MP)分为MP感染组和非MP感染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502例CAP患者中共检出MP感染患者170例(MP感染组),MP感染率为33.86%;MP感染组和非MP感染组患者在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比例(LY%)、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血红蛋白浓度(HB)等指标无明显差异;MP感染组感染部位位于左中下肺叶的患者明显多于非MP感染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感染组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以四环素类高,其次为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低,其中以强力霉素(92.35%)敏感性佳.结论 MP感染所致CAP成年患者在临床上多具有纵隔淋巴结肿大的影像学特征,由于该类患者对于不同抗菌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因此建议临床治疗考虑首选四环素类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作者:孙蓉媛;杨万杰;孙莉萍;张柏文;徐英洁;张蕊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多媒体技术对心脏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预防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6年6月在医院行心脏手术患者1 126例;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6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健康教育,采用口头叮嘱形式,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多媒体技术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和平均住院时间;采用自制调查问卷方式,对手术前后注意事项、感染相关知识、疾病知识等知晓率进行统计;对感染患者的痰液、尿液、血等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结果 研究组6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07%,对照组27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4.80%,显著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感染知识知晓率为95.20%、术前注意事项知晓率为90.23%、术后注意事项知晓率为95.91%,疾病知识知晓率为88.9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8.08%、68.38%、70.34%、66.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3例感染患者的送检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4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3株,占50.00%,革兰阳性菌19株,占40.43%,真菌4株, 占8.70%;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20.39±4.45)d高于研究组(14.34±4.59)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媒体技术能够显著降低心脏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率,提高患者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知晓率,降低患者的住院时间,对比常规健康教育具有较好的优越性.
作者:侯芳;张琪芳;曹晓晴;徐德臻;张梅菊;王玉玖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通过对血液科病房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致3例血流感染病例的调查及感控干预,为预防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13年6月事件发生期间设定为A组107例,2013年7月-12月设置为B组629例, 2014年设置为C组1 081例,2015年设置为D组1 161例;对2013年6月3例CRKP致血流感染的患者进行临床及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并采取消毒隔离等干预措施,根据事件发生期、干预后分组并追踪30个月,运用χ2检验分析不同组间感染发生率差异. 结果 3例菌株属同一基因克隆,经启动消毒隔离等干预措施,观察干预后仅发生1例CRKP新病例,事件发生期、干预后CRKP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暴发流行事件. 结论 接触传播是此次事件的主要疑似因素;落实接触隔离措施、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加强环境及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强化终末消毒,将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同俏静;赵晋;陈冬容;王海萍;赵锋;俞云松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8月-2016年9月医院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癌患者104例作为研究组及同期健康体检者104名为对照组,比较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癌患者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及健康人群正常肝组织IL-10、IL-17表达及甲胎蛋白含量等.结果 IL-10在肝癌组织、癌旁组织中mRNA水平表达分别为(0.472±0.050)Gapdh、(0.022±0.004)Gapdh,高于健康人群的(0.010±0.002)Gapdh, IL-17 在肝癌组织、癌旁组织中mRNA水平表达分别为(0.620±.0.087)Gapdh、(0.024±0.005)Gapdh,高于健康人群的(0.011±0.004)Gapdh,肝癌组织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组织、癌旁组织中蛋白水平表达高于健康人群,肝癌组织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肝癌细胞株BEL-7402、HepG2中的水平高于正常肝细胞HL-7702,BEL-7402高于HepG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0、IL-17在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与甲胎蛋白含量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 IL-10、IL-17高表达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癌发生发展具有密切相关性,加强二者检测与干预,有助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癌的诊断与疾病治疗,改善预后.
作者:刘桂玲;李连花;牛梦铱;康茹;刘晓娜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重症感染急性肾损伤的诊断价值,为重症感染急性肾损伤的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在医院内住院诊断重症感染患者60例,所有患者在入院第1天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将检查结果与确诊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60例患者在入院第1天时42例确诊有急性肾损伤,发生率为70.00%,45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中36例发生急性肾损伤、15例脓毒症患者中6例发生急性肾损伤,急性肾损伤发生率分别为80.00%、40.00%,不同感染疾病类型患者急性肾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感染、腹腔感染、其他部位感染患者急性肾损伤发生率分别为68.75%、71.43%、71.43%,不同原发感染部位患者急性肾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入院第1天时有36例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存在急性肾损伤,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重症感染患者急性肾损伤诊断的敏感度为76.19%、特异度为77.78%、阳性预测值为88.89%、诊断符合率为76.67%;急性肾损伤与无急性肾损伤的重症感染患者肾长径、肾横径、肾实质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肾损伤患者肾叶间动脉阻力指数(RI)与搏动指数(PI)分别为0.71±0.09、1.38±0.07,高于无急性肾损伤患者0.65±0.06、1.33±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症感染患者容易发生急性肾损伤,急性肾损伤患者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下可表现肾叶间动脉RI与PI升高,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重症感染急性肾损伤的诊断有一定临床价值.
作者:方丽妮;冯岚;陶阳;邢秀红;黄泽健;云永子;洪海燕;王军莲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医院感染与社区感染的基本临床特点和病原菌分布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医院感染病例与社区感染病例的临床特点,并分析感染相关病原菌的分布特征.结果 35 563例住院患者中发生感染655例,总感染率为1.8%;其中医院感染345例,感染率为1.0%,社区感染310例,感染率为0.9%;医院感染组男性构成比低于社区感染组(P<0.05);医院感染组中年龄>60岁、51~60岁、41~50岁的构成比较高,分别占28.1%、19.7%、17.4%;社区感染组年龄>60岁、51~60岁、0~10岁的构成比较高,分别占40.0%、17.1%、16.5%;医院感染组患者中下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的构成比分别占29.0%、25.8%、23.2%;社区感染组患者中泌尿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的构成比分别占40.0%、20.6%、12.6%;医院感染组送检标本中,痰液和尿液构成比较高,分别占49.3%和10.1%;社区感染组送检标本中,痰液和中耳道分泌物构成比较高,分别占44.3%和30.0%;医院感染组病原菌分离率占前3位的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白念珠菌,分别占21.4%、14.1%、10.5%;社区感染组病原菌分离率占前3位的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分别占14.7%、13.6%、12.8%.结论 中老年人群医院感染率较高,主要以呼吸道感染为主,感染标本类型以痰液为主,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老年和小儿人群中社区感染感染率较高,主要以泌尿道感染为主,感染标本类型主要为尿液,病原菌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
作者:陈恩利;李俊晓;王镇;谢萌;叶银艳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感染性休克患者采用双泵双通路和双泵单通路对于血管活性药物注射泵更换期间的血压变化.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住院治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11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2例患者随机分为双通路组和单通路组,每组各5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和液体复苏,双通路组和单通路组分别采用双泵双通路和双泵单通路换泵方式;采集患者标本,进行菌株鉴定;记录患者血流动力学基本稳定时的收缩压、血压波动大幅度和血压波动时间;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双通路组56例患者分离出病原菌6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3株占69.35%,革兰阳性菌16株占25.81%,真菌3株占4.84%,单通路组56例患者分离出病原菌6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1株占64.06%,革兰阳性菌19株占29.69%,真菌4株占6.25%,双通路组和单通路组病原菌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通路组和单通路组初始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通路组血压波动大幅度和血压波动时间均显著低于双通路组(P<0.01);双通路组和单通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双泵双通路换泵方式相比,双泵单通路换泵方式可降低感染性休克患者血压波动,可以考虑作为血管活性药物的标准换泵方式.
作者:高照渝;崔轮盟;张瑶;宫叶琴;马丽秋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研究及观察非甾体抗炎药对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风湿病患者胃肠激素及不良消化道情况的影响,以了解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该类患者消化系统的危害.方法 选取2015年5月-2016年4月医院诊治的38例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风湿病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时间段的35例无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风湿病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不良消化道情况发生率,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的血清胃肠激素水平进行前瞻性研究及比较.结果 观察组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及糜烂性胃炎发生率为18.42%、13.16%、13.16%,均高于对照组的2.86%、0、0(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餐前及餐后血清胃肠激素水平均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不同时间观察组的餐前及餐后血清胃肠激素GAS、MTL、VIP及CKK水平分别为(102.52±10.47)ng/L、(229.89±21.65)ng/L、(120.75±11.01)ng/L、(14.88±1.49)pg/ml,(110.23±11.35)ng/L、(268.48±25.95)ng/L、(137.37±12.54)ng/L、(12.58±1.32)pg/ml;(108.69±12.56)ng/L、(248.58±22.97)ng/L、(130.17±12.84)ng/L、(16.32±1.68)pg/ml,(123.56±14.68)ng/L、(283.93±26.75)ng/L、(140.77±13.92)ng/L、(14.93±1.52)pg/ml,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非甾体抗炎药物对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风湿病患者胃肠激素及不良消化道情况的影响较大,应对该类患者进行积极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
作者:李海剑;刘慧;陶雅非;王建刚;李玉东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对比哺乳期与非哺乳期乳腺脓肿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方法 选取医院2013年6月-2016年3月142例哺乳期乳腺脓肿患者为哺乳期组,76例非哺乳期乳腺脓肿患者为非哺乳期组,行细菌培养、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对比两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情况.结果 哺乳期患者检出病原菌株167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160株占95.81%,革兰阴性杆菌7株占4.19%,非哺乳期患者检出病原菌株86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62株占72.09%,革兰阴性杆菌22株占25.58%,真菌2株占2.33%;哺乳期患者革兰阳性球菌检出率显著高于非哺乳期(P<0.01),革兰阴性杆菌及真菌检出率显著低于非哺乳期患者(P<0.05);哺乳期患者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79.04%显著高于非哺乳期患者34.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哺乳期患者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左氧氟沙星、红霉素、克林霉素、利福平的耐药性显著低于非哺乳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哺乳期与非哺乳期乳腺脓肿患者致病菌检出率以及对某些药物的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应针对不同患者选择敏感抗菌药物,以提高治疗效果,避免抗菌药物滥用现象的发生.
作者:周艳敏;周艳丽;张雪芹;薛慧英;陈建萍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分析200例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儿EB病毒IgG、IgA、IgM抗体和EB-DNA表达及年龄状况. 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收治的200例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儿为观察组和同期100例无呼吸道感染的患儿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儿的EB病毒IgG、IgA、IgM,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患儿的EB-DNA;观察两组患儿EB病毒IgG、IgA、IgM抗体和EB-DNA表达情况以及年龄分布状况. 结果 观察组EBV-IgG、EBV-IgA、EBV-IgM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EB-DNA显著低于对照组,且EBV-IgG、EBV-IgA、EBV-IgM和EB-DNA检测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8岁的患儿EBV-IgG、EBV-IgA、EBV-IgM和EB-DNA的阳性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但>8岁患儿的EB-DNA检测阳性率有小幅度的下降,EBV-IgG、EBV-IgA、EBV-IgM检查阳性率仍呈上升趋势. 结论 EB病毒IgG、IgA、IgM抗体和EB-DNA性疾病患儿中的表达较无呼吸道感染患儿表达不同,且根据年龄不同而存在差异,对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检测复发具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王培养;顾承萍;李珍;顾海红;翁蕾蕾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分析直肠癌患者开腹术后感染的病原菌特点及T细胞亚群、免疫功能变化情况. 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医院收治的直肠癌术后切口感染患者8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开腹手术治疗,术后均伴有感染并发症出现,观察感染患者T细胞亚群指标改变、免疫功能情况及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 结果 80例感染患者共检出病原菌193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114株占59.07%;术后1周 T细胞亚群指标均显示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的免疫球蛋白A(LgA)、免疫球蛋白G(LgG)、免疫球蛋白M(LgM)、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均略低于术前,而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PR)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开腹手术方式对直肠癌患者术后的T细胞亚群指标及免疫功能均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临床医师需对开腹手术治疗直肠癌患者术后的相关免疫功能指标给予足够重视,且针对术后易导致感染的细菌菌群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降低直肠癌术后感染率.
作者:陈彬;朱未波;侯一民;张红琳;王荣芳;俞露娜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分析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诱导缓解期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因素,为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的AML诱导缓解期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对感染患者分泌物标本中的病原菌分布进行检测和分析,对与AML诱导缓解期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研究和分析. 结果 49例于诱导缓解期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感染率为81.7%;共检出17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11株占64.7%;肺部影像学特点主要以双肺病变为主,占59.2%;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化疗方案(IA)、血红蛋白(≤60 g/L)、白蛋白(≤30 g/L)是发生AML诱导缓解期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AML诱导缓解期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相关因素和临床影像学特点均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临床医师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和有效的干预,以提高医院感染控制效果、确保化疗疗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邓黎黎;曾鹏云;马丽辉;罗伟;张壮苗;吴传充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究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对海口市儿童乙肝病毒感染的影响. 方法 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法从海口市的各小区各家庭随机选取1~15岁城市儿童,选取于2002年之前(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前)出生的512名城市儿童为对照组,于2002年之后(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后)出生的806名城市儿童为观察组;统计两组儿童接种免疫的情况,观察组运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方法测定儿童血清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的阳性情况,计算两组儿童乙肝病毒感染情况. 结果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后的城市儿童首针及时接种率、全程接种率、全程及时接种率优于对照组(P<0.05);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前儿童的抗-HBs阳性率较低,观察组免疫效果较好(P<0.05);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后儿童的HBsAg阳性率和抗-HBc的阳性率降低,观察组的乙肝病毒携带率降低(P<0.05);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后的儿童乙肝病毒感染率为5.71%,相比于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前显著降低(P<0.05). 结论 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利于儿童及时全面接种免疫,减少了乙肝病毒携带情况,降低了乙肝病毒感染率,有利于对乙肝进行预防和控制.
作者:郑促影;符丽英;庞利;郭芬;邢增才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X线和多层螺旋CT对新型隐球菌肺炎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76例新型隐球菌肺炎患者,40例为螺旋CT检查组,行X线检查的患者36例为X线检查组,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价值. 结果 76例新型隐球菌肺炎患者微生物培养阳性65例,阳性率85.53%;76例隐球菌肺炎中病变位于双侧肺部41例,肺叶下部43例,肺部外周46例;CT检查组在磨玻璃影、空洞、晕征、空气支气管征、肿大淋巴结、分叶及合并网格影等征象的检出率方面均显著高于X线检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组在结节/肿块型、实变型、肺炎样浸润型、空洞型、混合型等方面的检出率高于X线检查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微生物培养阳性率高,可以作为新型隐球菌肺炎的一种诊断方法;CT 检查在新型隐球菌肺炎中诊断价值高于胸部 X 线检查,更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确诊有赖于纤维支气管镜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
作者:吴敏芳;黄求理;张杰;蔡志琴;李峰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比较不同手术时机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腹腔感染及预后情况,并比较围术期血清炎症指标和血清淀粉酶的变化,为临床SAP患者手术时机的选择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2014年2月-2016年8月医院收治的108例SAP患者,按照手术时机分组,34例患者为早期手术组,36例患者为中期手术组,38例患者为晚期手术组,比较3组患者临床指标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 早期手术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高于中期、晚期手术组,术后2d、6d、1个月3组患者血清CRP、PCT、AMS均较术前显著下降,术后2d、6d,早期手术组CRP、AMS下降幅度显著低于中期、晚期手术组(P<0.05);早期手术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率显著高于中期、晚期手术组,中期手术组高于晚期手术组(P<0.05);早期手术组住院时间、再手术率均显著高于中期、晚期手术组,晚期手术组上述指标高于中期手术组,中期手术组患者死亡率显著低于早期手术组和晚期手术组,晚期手术组低于早期手术组(P<0.05). 结论 SAP患者病情复杂,变化较快,综合不同病程分期实施手术的预后情况,在患者感染控制良好的情况下,选择全身感染期行手术治疗,能取得较好的预后.
作者:卢云锋;李治国;王加一;赵合庆;蔡秀珍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研究肺部感染致心律失常结果以及心电图检查在其诊疗中的价值,旨在及时控制感染,从而降低耐药菌产生、纠正心律失常,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6年8月医院肺部感染心律失常患者138例,观察病原菌分布情况、心电图异常、心律失常类型以及感染控制前后心律失常变化情况,分析其间的关系. 结果 肺炎链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者,心电图ST-T改变率均高于异常P波、Q波和QS波(P<0.05);肺炎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感染者房性期前收缩率高于其他类型,肺炎克雷伯杆菌室性期前收缩率高于其他类型,金黄色葡萄球菌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率高于其他类型(P<0.05);肺部感染控制后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0.87%,低于控制前的100.00%(P<0.05);窦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束支阻滞和房室传导阻滞(Ⅰ型、Ⅱ型)发生率均低于控制前(P<0.05). 结论 肺部感染致心律失常以室性期前收缩与房性期前收缩为多见,心电图以ST-T改变为主;加强心电图检查有助于掌握肺部感染者心律失常类型、评价病情,从而选取较为敏感抗菌药物及时控制感染、降低耐药菌产生.
作者:王秀芳;庞明武;梁渝萍;胡琳;李霞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分析探讨肝癌患者肝部分切除术后感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 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6月医院收治的262例行肝部分切除术的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患者术后感染发生情况分为感染患者73例与未感染患者189例,对比感染与未感染患者的临床基础资料、术前各项指标的检查结果和相关手术指标等情况,分析引发患者感染的相关因素. 结果 有73例患者发生术后感染,感染率为27.8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白蛋白水平、术前是否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是否发生胆瘘、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均是患者发生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 结论 对于行肝部分切除术的肝癌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有效控制患者的白蛋白水平、改善患者的糖尿病情况、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术后胆瘘发生率、缩短留置引流管的时间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感染发生情况,预防危险因素的发生以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刘清;惠永丰;卜稳平;刘迪;李楠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分析手术麻醉相关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制定应对措施,为预防下呼吸道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的500例手术麻醉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术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情况,采集感染患者的痰液标本进行培养鉴定,分析病原菌的分布特征,同时对手术麻醉相关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500例手术麻醉患者中,发生下呼吸道感染51例,感染率为10.2%;感染患者的基础疾病分布,以神经系统疾病所占比例高,占35.29%;51份痰液标本中共分离出69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39株占56.52%,革兰阳性菌27株占39.13%,其他菌2株占4.3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麻醉方式、麻醉时间、麻醉机消毒方式、抗菌药物使用、麻醉机过滤器的使用与手术麻醉相关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麻醉方式、麻醉时间、消毒方式、抗菌药物的使用及麻醉机过滤器的使用是引发下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手术麻醉相关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上应对以上不利因素早期进行预防控制,以降低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作者:王璐;倪婷婷;陈石玉;陆琪娟;周莹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及淀粉样蛋白(SAA)水平与感染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医院行PICC的458例恶性肿瘤患者为临床研究对象,并比较和分析感染与非感染患者、不同感染类型患者及不同感染部位患者血清CRP、PCT及SAA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 458例恶性肿瘤PICC患者中发生感染74例,感染率为16.16%;细菌感染56例,占75.68%;病毒感染18例,占24.32%;血行感染16例,占21.62%;局部感染58例,占78.38%;与非感染患者相比,恶性肿瘤PICC感染患者血清CRP(70.56±8.92)mg/L、PCT(3.61±0.45)ng/ml、SAA(246.78±21.36)mg/L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病毒感染患者相比,恶性肿瘤PICC细菌感染患者血清CRP(103.35±12.41)mg/L、PCT(6.59±0.64)ng/ml、SAA(359.20±40.53)mg/L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局部感染患者相比,恶性肿瘤PICC血行感染患者血清CRP(115.40±10.27)mg/L、PCT(7.62±0.48)ng/ml、SAA(383.71±42.50)mg/L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CRP、PCT、SAA水平与恶性肿瘤PICC感染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对于恶性肿瘤PICC感染的诊断和鉴别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作者:王冬云;史健;李艳荣;孟宝福;杨英;申静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锁定加压钢板(LCP)外固定对股骨远端骨折术后感染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3月-2015年4月医院骨科利用LCP外固定技术结合置管冲洗负压引流技术,对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手术后发生感染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2例骨折患者中,平均(44.00±10.50)岁;首次手术后到发生感染行LCP外固定的平均间隔时间为(16.17±2.73)d;所有患者均完成整个随访过程,随访时间平均为(15.50±1.51)月;患者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19.17±2.25)周,全部病例均为骨性愈合,感染也全部得到有效控制;患者在手术后6个月膝关节屈曲角度平均为(110.17±10.66)°,伸直角度平均为(2.83±2.29)°;手术后1年的膝关节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平均 (90.17±5.56)分.结论 利用LCP外固定技术结合置管冲洗负压引流技术对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手术后的感染进行控制和治疗,具有创伤比较小,在Ⅱ期并不需要进行内固定更换,手术后并发症少而且节省住院费用等优点,作为一种对感染性骨折的治疗方法,有效性和安全性较高.
作者:彭文平;汤华林;毛海蛟;史增元;董文韦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骨科带内植物的Ⅰ类手术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药敏结果,为切口感染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1年1月-2016年10月在医院实施骨科带内植物的2 382例Ⅰ类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术后发生切口感染患者局部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2 382例Ⅰ类手术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65例,感染率2.73%;65例切口感染患者送检标本中54例阳性,阳性率为83.08%,培养出病原菌58株,其中单一病原菌感染50例占92.59%,2种病原菌混合感染4例占7.41%;58株感染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35株占60.34%,革兰阴性菌22株占37.93%,真菌1株占1.72%;检出的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均完全耐药,对万古霉素完全敏感,革兰阴性菌普遍对青霉素、头孢唑林完全耐药,对亚胺培南及万古霉素完全敏感,对其他抗菌药物敏感性高低不一.结论 葡萄球菌属及大肠埃希菌是引起骨科带内植物的Ⅰ类切口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检出病原菌普遍对青霉素完全耐药,但对万古霉素、亚胺培南尚完全敏感,对其他抗菌药物敏感性高低不一,应对感染切口尽早采集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根据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治疗.
作者:袁付成;白文晶;徐军丽;徐振华;岳春彦;许万洲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输尿管上段结石微创治疗术后医院感染患者的影响因素,提出预防对策. 方法 选择2013年12月-2016年6月期间在医院行输尿管上段结石微创治疗的患者889例,对其术后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对于发生感染的患者采用医院自制的调查表进行统计,内容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术后情况等对其进行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针对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制定预防对策. 结果 术后发生感染的患者共有92例,感染发生率为10.35%,不同手术方案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出血、术后疼痛、发生肾损伤以及结石残余是术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对于输尿管上段结石微创治疗术后医院感染患者,其影响感染发生的因素为术后出血、术后肾损伤、术后疼痛以及结石残余,因此可根据以上因素给予合适的预防对策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许思怡;邓琴;蒙小琴;蔡文妍;商颖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血清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对尿源性脓毒血症患者的检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14例腔镜手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同期医院行腔镜手术未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患者100例为对照组;入院24 h后、术后1 h、术后1、3、7 d检测sTREM-1、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水平;同时根据患者入院24 h内各项指标的差值进行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评分标准Ⅱ(APACHEⅡ)评分,记录两组患者30 d内存活情况.结果 入院24 h后、术后1 h、术后1、3、7 d研究组sTREM-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PCT、CRP和IL-6相比,sTREM-1诊断尿脓毒血症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较高;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TREM-1(r=0.859,P<0.01)、PCT(r=0.732,P<0.01)、CRP(r=0.502,P=0.025)和IL-6(r=0.431,P=0.032)与APACHEⅡ均存在明显正相关性;114例尿源性脓毒血症患者30 d内死亡31例,病死率为27.19%;死亡组sTREM-1、PCT、CRP和IL-6峰值浓度均显著高于存活组(P<0.05);sTREM-1浓度与尿源性脓毒血症死亡患者生存时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TREM-1峰值浓度(r=-0.651,P<0.01)与预后呈负相关.结论 sTREM-1在尿源性脓毒血症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中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陈化磊;卓小岸;肖劲逐;车宪平;古军;胡鑫明;徐磊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调查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肺炎克雷伯菌(DRK)获得性耐药基因及相关可移动遗传元件的携带状况及菌株间的亲缘关系.
作者:鲁艳;李从荣;刘东华;胡小平;穆海霞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分析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分娩后会阴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于医院阴道分娩并行会阴侧切术的253例妊娠期糖尿病产妇为研究对象,回顾性调查并详细记录产妇年龄、孕周、体质量指数、第二产程、术后住院时间、切口长度、血糖控制情况、术前是否有生殖道感染、是否有胎膜早破等基本情况,同时采集感染产妇的切口分泌物标本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并对引发产妇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53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行会阴侧切术后,有19例产妇发生术后切口感染,感染率为7.51%;对相关的危险因素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产妇年龄>35岁,体质量指数(BMI)>28 kg/m2、第二产程>8 h、术后住院时间>5 d、切口长度>3 cm、血糖控制不达标、术前存在生殖道感染、胎膜早破是造成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产后会阴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感染产妇切口分泌物中共分离出病原菌19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3 株,革兰阴性菌5 株,真菌1 株.结论 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分娩后会阴切口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引起切口感染的因素较多,医务工作者应当熟悉妊娠糖尿病孕妇产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做好感染的预防和治疗,避免或者减少感染的发生,提高妊娠糖尿病产妇产后的生活质量.
作者:池鸿斐;叶可君;陈雅;张盛燕;王沁芳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438例早产儿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结果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438例早产儿中发生医院感染49例,感染率为11.19%;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医院感染基础疾病以新生儿肺炎和呼吸窘迫综合征为主,分别占44.90%和36.73%;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医院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和皮肤为主,分别占40.82%和22.45%;感染患儿共检出病原菌4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4株占52.17%,革兰阳性菌16株,占34.78%,真菌6株占13.04%;胎龄≤32周、出生体质量≤1 500 g、机械通气>72 h、胃肠外营养>7 d、留置胃管、应用抗菌药物、喂养不耐受、住院天数>14 d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机械通气>72 h、出生体质量≤1 500 g、胎龄<32周、胃肠外营养是早产儿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导致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相对较多,发生医院感染的患儿其基础疾病以新生儿肺炎和呼吸窘迫综合征为主,肺炎克雷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引起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加强对早产儿医院感染管理,合理化应用抗菌药物,对于降低早产儿医院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应红;陈洪;闵宗素;龙云;叶素琴;刘彩霞;钟珊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观察监测-培训-计划法(MTP)联合关键绩效指标法(KPI)干预模式在儿童Ⅰ类手术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中的应用效果,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合理使用.方法 将2014年1-12月的344例Ⅰ类手术切口患儿纳入对照组,2015年1-12月的456例Ⅰ类手术切口患儿纳入干预Ⅰ组,2016年1-12月的426例Ⅰ类手术切口患儿纳入干预Ⅱ组,根据对照组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点评结果,建立清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评价指标(预防用药率、选用抗菌药物合理率、给药时机合理率、用药疗程合理率和术后感染率),干预Ⅰ组采用MTP干预模式,干预Ⅱ组采用MTP-KPI干预模式,比较干预前后合理性评价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 通过MTP-KPI模式干预,干预Ⅱ组Ⅰ类手术切口的预防用药率为9.86%,低于对照组37.79%,低于干预Ⅰ组1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Ⅱ组的选用抗菌药物合理率、给药时机合理率、用药疗程合理率分别为95.24%、95.24%、88.10%,高于对照组0.8%、75.31%、72.38%,高于干预Ⅰ组58.46%,90.77%,86.15%,同时腹外疝手术的预防用药评价指标均有显著改善;对照组、干预Ⅰ组、干预Ⅱ组的术后感染率分别为0.29%、0.44%和0.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TP-KPI干预模式对提高Ⅰ类手术切口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有显著效果,可行性高.
作者:廖莉;刘伟光;许晓强;王萍萍;陈晓瑾;严俊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究腓肠肌外侧头肌瓣联合植皮对胫骨外侧平台骨折术后切口感染的预后及炎性因子的水平影响分析.方法 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于医院骨科进行手术治疗的胫骨外侧平台骨折且术后出现切口感染患者60例,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彻底清创,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腓肠肌外侧头肌瓣联合植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预后及炎性因子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切口感染治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观察组患者美观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色泽弹性差异明显(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Enneking下肢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率为96.67%,对照组为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腓肠肌外侧头肌瓣联合植皮治疗胫骨外侧平台骨折术后切口感染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秀超;闫磊;胡斌;张战峰;谢文聪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两种取材方法在妊娠早期及晚期孕妇生殖道B族溶血性链球菌监测的意义. 方法 随机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于医院门诊建册的早孕孕妇(妊娠8~12周)1 5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1及B1组,各750例,在常规妇检时,分别取其宫颈和阴道下三分之一分泌物进行B族溶血性链球菌检测,统计其阳性率;至妊娠37周后复查并统计其阳性率,依次相应分为A2及B2组.分别比较不同时期及不同途径检测GBS的结果,并追踪围产结局. 结果 四组GBS阳性率分别为5.5%,8.1%,11.2%及5.7%;A1及B1组流产率分别为10.4%及7.5%;A2及B2组早产发生率分别23.7%及19.0%;新生儿感染发生率分别为8.5%及4.6%.指标对比中A1、B1组相比较及A2与B2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与A2组,B1组与B2组各项指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妊娠早期及晚期不同部位取材筛查孕妇生殖道GBS阳性率、流产及早产的结局有所不同.妊娠早期及晚期取阴道下三分之一分泌物做GBS筛查更适宜临床应用.
作者:易辉;王云霞;郑丽君;何慧芳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分析艾滋病患者医院感染多药耐药菌控制效果,探讨预防与控制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方法. 方法 总结2013年-2016年艾滋病患者医院感染多药耐药菌情况,设2013-2014年病例为观察组,2015年-2016年病例为控制组;观察组采取常规防控措施,控制组在常规控制措施基础上针对艾滋病患者医院感染多药耐药菌的易感细菌和易感部位,采取降阶梯防控及PDCA循环管理等主动防控措施;对比分析两组之间的艾滋病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及多药耐药菌感染情况. 结果 观察组艾滋病患者医院感染40例,医院感染发病率1.60%,其中医院感染多药耐药菌31例,占77.5%;控制组艾滋病患者医院感染39例,医院感染发病率1.01%,其中医院感染多药耐药菌18例,占46.1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取主动防控的方法可以减少艾滋病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减少艾滋病患者医院感染多药耐药菌的机会.
作者:李小龙;赵鲜丽;任伟;张霞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究在介入手术前应用广谱杀菌剂洗必泰对患者术后介入手术部位感染的防治作用,为更好地防治介入手术后介入部位感染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2015年9月-2016年9月于医院接受各类介入手术的患者1 198例,所有患者均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99例;观察组在介入手术前应用广谱杀菌剂洗必泰,在患者接受介入手术后,对患者进行介入手术部位检查,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感染例数及感染率. 结果 观察组的血管造影术、冠状动脉造影术、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永久或临时起搏器安装/更换术、射频消融术、血管造影(介入治疗)、TACE术感染率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介入手术部位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术前应用广谱杀菌剂擦浴能够有效防止患者在术后介入手术部位的感染.
作者:胡芳;周霞;杨波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究优化腔镜清洗消毒流程对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影响.方法 选取医院2014-2015年开展的内镜检查639台,依据腔镜清洗消毒流程不同将患者划分为观察组(2015年1-12月322台)和对照组(2014年1-12月317台),观察组给予优化腔镜清洗消毒流程,对照组给予常规腔镜清洗消毒流程;对两组腔镜检测合格率、医院感染率、腔镜使用满意度、术后相关指标、细菌监测情况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细菌学检测合格率、肉眼检测合格率分别为95.96%、97.20%,对照组则分别为80.76%、86.44%,观察组的细菌学检测合格率、肉眼检测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医院感染率分别为1.24%、8.52%,观察组医院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满意度、平均满意度评分分别为88.20%、(96.43±2.01)分,对照组分别为80.75%、(86.79±4.34)分,观察组总满意度及平均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98±0.45)d、(5.98±2.95)d,对照组分别为(4.78±1.55)d、(9.57±2.78)d,观察组患者的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类细菌检出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优化腔镜清洗消毒流程可以提高腔镜清洗消毒的质量,明显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和身体健康.
作者:刘芳兰;刘萍;王桂红;杨兰英;周霞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了解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的污染现状,探讨改进措施. 方法 选择某市60所三级综合医院口腔科,对口腔医疗机构综合治疗台牙科手机和洁牙机出水端水样进行采样,分析微生物污染状况. 结果 口腔综合治疗台牙科手机水样120份,细菌总数范围为0~1.61×105 CFU/ml,合格率为15.00%;洁牙机水样118份,细菌总数范围为0~1.56×105 CFU/ml,合格率为18.00%. 结论 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存在严重的微生物污染,建议尽快制定相关标准规范,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指导,规范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的清洗消毒管理,切实改善口腔治疗用水的卫生质量.
作者:苏静;辛鹏举;黄凝;李玥;韩冰;马慧;刘希茹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了解二级以下医疗机构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使用现状,以便规范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管理.方法 通过问卷、现场调查和监测的方法,对2016年湖北省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管理和使用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结果 调查不同级别医疗机构117所,共132台灭菌器,其中下排气式灭菌器占54.55%,灭菌器械类型中,手术器械占40.51%;消毒员专业中,护士、工人、其他专业分别占71.79%、10.26%、17.95%,消毒员经培训持证上岗率为29.06%;二级、一级及民营医疗机构中,注册证持有率分别为45.28%、25.45%、22.22%,说明书持有率分别有75.47%、43.64%、55.56%,均未安装高效过滤器;灭菌器1、3、5年年检率分别为7.69%、3.42%、2.56%,其中86.32%的医疗机构灭菌器无年检,日常维护由厂家维护占12.82%,医院负责占32.48%,科室负责占42.74%,无维护占11.97%;81.20%的医疗机构持有操作规程;灭菌温度、灭菌压力、灭菌时间及干燥时间合格率分别为90.60%、79.49%、85.47%及62.39%;物理、化学及化学监测开展率分别为49.57%、64.96%及32.47%,进行现场生物监测100例次,合格98例次,合格率为98.00%.结论 二级以下医疗机构尤其是民营医院和一级医疗机构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管理不规范,在人员培训及资质、灭菌器操作和监测方面存在缺陷,经加强培训及督导,加大供应室硬件设施投入,促进工作改进,取得了明显成效.
作者:刘艳;柯荣;李玮;丁才智;张大明;谈涛;梁建生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分析复用医疗器械使用环节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总结其针对性防范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感染科存档的270份复用医疗器械生物监测原始资料,分析复用医疗器械使用环节可能存在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采取的针对性防范措施,并与2015年1月-2015年12月的240份原始资料的空气生物监测、物表生物和工作人员手监测合格率进行比较. 结果 通过分析医院2016年度复用医疗器械使用环节发现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主要为空气污染、物体表面污染和工作人员手污染等,针对性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后,2016年度空气生物监测、物表生物和工作人员手监测合格率较2015年度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防范措施实施后医护人员对复用医疗器械满意度98.86%显著高于实施前的89.77%. 结论 复用医疗器械使用环节中周围空气环境、承载物体表面以及工作人员均具有一定程度的诱发感染危险因素,临床需加强感染培训及监管力度,从而有效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戴李中;朱亚君;倪佳音;于美芳;马红丽;王志娟 刊期: 2017年第16期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为常见的医源性感染,有70%~80%的院内尿路感染是留置导尿管而引起,已有证据表明,缩短置管时间和减少置管可使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因此,缩短留置时间、大程度地减少不必要的导尿置管,成为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主要策略和手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将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策略、留置导尿的提醒和定期评估、国内外在定期评估预防的差异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提供规范管理策略,有效降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作者:侯铁英;张玉;李正康 刊期: 2017年第16期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内镜技术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使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变得更为简便准确,但由内镜导致的医院感染暴发时有发生,分析其主要原因是清洗消毒不严格,导致寄居于内镜及附件上的致病菌侵入患者而发生感染,已成为医学界、患者和社会媒体关注的问题,为此,各国纷纷制订内镜清洗消毒操作指南.本文详细介绍了我国《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WS507-2016)编制任务来源、规范主要内容的编写依据及说明、标准的可行性与实施建议等,并对规范宣传贯彻执行中常见的问题进行说明.
作者:刘运喜;邢玉斌;索继江;巩玉秀;田晓丽;李兆申;王力红;张流波;李六亿;方英;孔金艳;邓敏;张宇;张京利;杨云生;任旭;张澍田;姜泊;郭学刚 刊期: 2017年第16期
针对医院感染专业人员学历教育中缺乏医院感染知识教育,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要求,制定了医院感染专业人员岗位培训指南;该指南适用于医院感染专业人员的岗位知识规范化培训,以使其了解医院感染相关政策,掌握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为目标;指南从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与医疗机构在培训中的职责,培训机构应具备的条件和分阶段培训等四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岗位知识培训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基础培训、实践培训与提高培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培训方式多样化,考核合格发证.
作者:吴安华;李春辉;黄勋 刊期: 2017年第16期
为了进一步说明《经空气传播疾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的背景、目的、意义以及关键条款的含义,加强执行和监督机构对本标准的理解,以确保标准顺利落实;本文根据起草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宣贯过程中出现的疑问,对标准进行了解读;阐述了标准起草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对标准主要内容中的10个关键条款进行了解读和说明,以强调重点和解答疑问.
作者:李六亿;姚希 刊期: 2017年第16期
医院感染暴发严重影响患者的医疗和健康安全,且危害性较大;为有效预防与控制该事件的发生,大限度降低危害,保障医患的安全,本研究对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6年颁布的《医院感染暴发控制指南》进行解读,包括背景、目的、主要内容如暴发相关术语与理解重点、主要问题、管理要求、流行病学调查、评估与处置、不足和建议等,旨在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控能力,为医疗机构及时有效地识别处置医院感染暴发提供技术指导,减少因医院感染暴发带来的巨大损失,保证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的生命财产安全.
作者:钟振锋;荣丽娟;侯铁英 刊期: 2017年第16期
通过对9省市开展标准实施情况追踪评价,了解标准实施进展,存在问题及各地对标准修订的意见与建议,为三项标准的修订提供依据;自2009年颁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三项标准以来,规范了CSSD管理,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与灭菌的处置和效果监测走上规范化轨道;对CSSD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对器械相关感染防控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医院在集中管理、外来器械管理、采用院外消毒服务机构提供消毒供应的管理、以及灭菌设备、灭菌监测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针对管理行业技术方面的问题,三项标准做了相应的修改和补充.
作者:任伍爱;巩玉秀;李六亿;张宇 刊期: 2017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