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海;项敬国;甘怀玉;余建军;王丹
针对医院感染专业人员学历教育中缺乏医院感染知识教育,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要求,制定了医院感染专业人员岗位培训指南;该指南适用于医院感染专业人员的岗位知识规范化培训,以使其了解医院感染相关政策,掌握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为目标;指南从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与医疗机构在培训中的职责,培训机构应具备的条件和分阶段培训等四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岗位知识培训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基础培训、实践培训与提高培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培训方式多样化,考核合格发证.
作者:吴安华;李春辉;黄勋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分析探讨肝癌患者肝部分切除术后感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 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6月医院收治的262例行肝部分切除术的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患者术后感染发生情况分为感染患者73例与未感染患者189例,对比感染与未感染患者的临床基础资料、术前各项指标的检查结果和相关手术指标等情况,分析引发患者感染的相关因素. 结果 有73例患者发生术后感染,感染率为27.8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白蛋白水平、术前是否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是否发生胆瘘、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均是患者发生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 结论 对于行肝部分切除术的肝癌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有效控制患者的白蛋白水平、改善患者的糖尿病情况、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术后胆瘘发生率、缩短留置引流管的时间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感染发生情况,预防危险因素的发生以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刘清;惠永丰;卜稳平;刘迪;李楠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究在介入手术前应用广谱杀菌剂洗必泰对患者术后介入手术部位感染的防治作用,为更好地防治介入手术后介入部位感染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2015年9月-2016年9月于医院接受各类介入手术的患者1 198例,所有患者均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99例;观察组在介入手术前应用广谱杀菌剂洗必泰,在患者接受介入手术后,对患者进行介入手术部位检查,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感染例数及感染率. 结果 观察组的血管造影术、冠状动脉造影术、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永久或临时起搏器安装/更换术、射频消融术、血管造影(介入治疗)、TACE术感染率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介入手术部位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术前应用广谱杀菌剂擦浴能够有效防止患者在术后介入手术部位的感染.
作者:胡芳;周霞;杨波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X线和多层螺旋CT对新型隐球菌肺炎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76例新型隐球菌肺炎患者,40例为螺旋CT检查组,行X线检查的患者36例为X线检查组,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价值. 结果 76例新型隐球菌肺炎患者微生物培养阳性65例,阳性率85.53%;76例隐球菌肺炎中病变位于双侧肺部41例,肺叶下部43例,肺部外周46例;CT检查组在磨玻璃影、空洞、晕征、空气支气管征、肿大淋巴结、分叶及合并网格影等征象的检出率方面均显著高于X线检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组在结节/肿块型、实变型、肺炎样浸润型、空洞型、混合型等方面的检出率高于X线检查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微生物培养阳性率高,可以作为新型隐球菌肺炎的一种诊断方法;CT 检查在新型隐球菌肺炎中诊断价值高于胸部 X 线检查,更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确诊有赖于纤维支气管镜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
作者:吴敏芳;黄求理;张杰;蔡志琴;李峰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胎膜早破孕妇血清脂多糖结合蛋白(LBP)、白细胞介素-6(IL-6)变化情况及与绒毛膜羊膜炎的关系. 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足月胎膜早破孕妇80例为观察组1,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80例为观察组2,同期正常足月孕妇8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血清LBP和IL-6水平. 结果 观察组1和观察组2血清LBP和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2血清LBP和IL-6水平高于观察组1(P<0.05);观察组1和观察组2孕妇绒毛膜羊膜炎的感染率分别为25.0%、36.3%高于对照组3.8%;胎膜早破患者中,绒毛膜羊膜炎孕妇血清LBP和IL-6水平高于无绒毛膜羊膜炎组(P<0.05);绒毛膜羊膜炎Ⅱ级和Ⅲ级孕妇血清LBP水平高于绒毛膜羊膜炎Ⅰ级(P<0.05),绒毛膜羊膜炎Ⅲ级孕妇血清LBP水平高于绒毛膜羊膜炎Ⅱ级(P<0.05). 结论 胎膜早破孕妇血清LBP和IL-6水平升高,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血清LBP和IL-6水平升高更显著;胎膜早破合并绒毛膜羊膜炎孕妇血清LBP水平升高,且与绒毛膜羊膜炎的程度有关.
作者:颜蓉;陈秀堂;杨青;王丹;涂飞霞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血清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对尿源性脓毒血症患者的检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14例腔镜手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同期医院行腔镜手术未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患者100例为对照组;入院24 h后、术后1 h、术后1、3、7 d检测sTREM-1、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水平;同时根据患者入院24 h内各项指标的差值进行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评分标准Ⅱ(APACHEⅡ)评分,记录两组患者30 d内存活情况.结果 入院24 h后、术后1 h、术后1、3、7 d研究组sTREM-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PCT、CRP和IL-6相比,sTREM-1诊断尿脓毒血症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较高;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TREM-1(r=0.859,P<0.01)、PCT(r=0.732,P<0.01)、CRP(r=0.502,P=0.025)和IL-6(r=0.431,P=0.032)与APACHEⅡ均存在明显正相关性;114例尿源性脓毒血症患者30 d内死亡31例,病死率为27.19%;死亡组sTREM-1、PCT、CRP和IL-6峰值浓度均显著高于存活组(P<0.05);sTREM-1浓度与尿源性脓毒血症死亡患者生存时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TREM-1峰值浓度(r=-0.651,P<0.01)与预后呈负相关.结论 sTREM-1在尿源性脓毒血症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中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陈化磊;卓小岸;肖劲逐;车宪平;古军;胡鑫明;徐磊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观察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为降低感染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医院2012年5月-2016年6月收治的1 020例GDM孕妇,对其中发生尿路感染的187例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分析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 结果 1 020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共发生尿路感染187例,感染率18.33%;共检出237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173株占73.00%;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30岁、空腹血糖≥8 mmol/L、糖化血红蛋白≥7%、24 h尿蛋白≥80 mg、血尿素氮≥6 mmol/L、合并≥2种其他慢性疾病和未使用抗菌药物是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尿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GDM孕妇尿路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且该类患者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应根据患者病情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同时进行及时地治疗.
作者:强春香;付欣;王丽霞;朱晓慧;韩静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选择2015年3月-2016年10月期间医院收治的2 871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其中医院感染305例,分析病原菌分布、耐药率及感染因素. 结果 305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痰液中共检出病原菌148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93株占62.84%;铜绿假单胞菌多,其对庆大霉素、头孢他啶、头孢唑林、氨苄西林耐药率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年龄>50岁、吸烟、接触粉尘和化学物质及感染为COPD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COPD急性加重期医院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且危险因素较多,应针对其危险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其发病.
作者:叶华;戴元荣;徐显;李继法;郑隆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研究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免疫水平,为临床患儿免疫学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择2011年3月-2016年3月于医院就诊的108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急性期患儿58例为急性期组,恢复期患儿50例为恢复期组,同时选择100名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投射比浊法对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进行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患者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进行测定;采用流式细胞仪对患者的CD4+和CD8+进行测定. 结果急性期组的CD3+、CD4+、CD4+/CD8+水平均较对照组和恢复期组低,且恢复期组的CD3+、CD4+、CD4+/CD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急性期组的CRP和WBC水平均较对照组和恢复期组高,且恢复期组的CRP和WBC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恢复期组的IgM、IgA、IgG和IgE水平均较对照组和急性期组显著升高,且急性期组IgM、Ig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存在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以及细胞因子免疫水平的异常,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应加强对患儿的免疫状态改善,进而改善其疾病状态.
作者:李沫民;柳旎;张淼;赵丽丽;张义堂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438例早产儿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结果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438例早产儿中发生医院感染49例,感染率为11.19%;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医院感染基础疾病以新生儿肺炎和呼吸窘迫综合征为主,分别占44.90%和36.73%;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医院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和皮肤为主,分别占40.82%和22.45%;感染患儿共检出病原菌4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4株占52.17%,革兰阳性菌16株,占34.78%,真菌6株占13.04%;胎龄≤32周、出生体质量≤1 500 g、机械通气>72 h、胃肠外营养>7 d、留置胃管、应用抗菌药物、喂养不耐受、住院天数>14 d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机械通气>72 h、出生体质量≤1 500 g、胎龄<32周、胃肠外营养是早产儿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导致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相对较多,发生医院感染的患儿其基础疾病以新生儿肺炎和呼吸窘迫综合征为主,肺炎克雷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引起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加强对早产儿医院感染管理,合理化应用抗菌药物,对于降低早产儿医院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应红;陈洪;闵宗素;龙云;叶素琴;刘彩霞;钟珊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对比哺乳期与非哺乳期乳腺脓肿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方法 选取医院2013年6月-2016年3月142例哺乳期乳腺脓肿患者为哺乳期组,76例非哺乳期乳腺脓肿患者为非哺乳期组,行细菌培养、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对比两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情况.结果 哺乳期患者检出病原菌株167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160株占95.81%,革兰阴性杆菌7株占4.19%,非哺乳期患者检出病原菌株86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62株占72.09%,革兰阴性杆菌22株占25.58%,真菌2株占2.33%;哺乳期患者革兰阳性球菌检出率显著高于非哺乳期(P<0.01),革兰阴性杆菌及真菌检出率显著低于非哺乳期患者(P<0.05);哺乳期患者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79.04%显著高于非哺乳期患者34.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哺乳期患者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左氧氟沙星、红霉素、克林霉素、利福平的耐药性显著低于非哺乳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哺乳期与非哺乳期乳腺脓肿患者致病菌检出率以及对某些药物的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应针对不同患者选择敏感抗菌药物,以提高治疗效果,避免抗菌药物滥用现象的发生.
作者:周艳敏;周艳丽;张雪芹;薛慧英;陈建萍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两种取材方法在妊娠早期及晚期孕妇生殖道B族溶血性链球菌监测的意义. 方法 随机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于医院门诊建册的早孕孕妇(妊娠8~12周)1 5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1及B1组,各750例,在常规妇检时,分别取其宫颈和阴道下三分之一分泌物进行B族溶血性链球菌检测,统计其阳性率;至妊娠37周后复查并统计其阳性率,依次相应分为A2及B2组.分别比较不同时期及不同途径检测GBS的结果,并追踪围产结局. 结果 四组GBS阳性率分别为5.5%,8.1%,11.2%及5.7%;A1及B1组流产率分别为10.4%及7.5%;A2及B2组早产发生率分别23.7%及19.0%;新生儿感染发生率分别为8.5%及4.6%.指标对比中A1、B1组相比较及A2与B2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与A2组,B1组与B2组各项指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妊娠早期及晚期不同部位取材筛查孕妇生殖道GBS阳性率、流产及早产的结局有所不同.妊娠早期及晚期取阴道下三分之一分泌物做GBS筛查更适宜临床应用.
作者:易辉;王云霞;郑丽君;何慧芳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锁定加压钢板(LCP)外固定对股骨远端骨折术后感染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3月-2015年4月医院骨科利用LCP外固定技术结合置管冲洗负压引流技术,对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手术后发生感染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2例骨折患者中,平均(44.00±10.50)岁;首次手术后到发生感染行LCP外固定的平均间隔时间为(16.17±2.73)d;所有患者均完成整个随访过程,随访时间平均为(15.50±1.51)月;患者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19.17±2.25)周,全部病例均为骨性愈合,感染也全部得到有效控制;患者在手术后6个月膝关节屈曲角度平均为(110.17±10.66)°,伸直角度平均为(2.83±2.29)°;手术后1年的膝关节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平均 (90.17±5.56)分.结论 利用LCP外固定技术结合置管冲洗负压引流技术对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手术后的感染进行控制和治疗,具有创伤比较小,在Ⅱ期并不需要进行内固定更换,手术后并发症少而且节省住院费用等优点,作为一种对感染性骨折的治疗方法,有效性和安全性较高.
作者:彭文平;汤华林;毛海蛟;史增元;董文韦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骨科带内植物的Ⅰ类手术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药敏结果,为切口感染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1年1月-2016年10月在医院实施骨科带内植物的2 382例Ⅰ类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术后发生切口感染患者局部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2 382例Ⅰ类手术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65例,感染率2.73%;65例切口感染患者送检标本中54例阳性,阳性率为83.08%,培养出病原菌58株,其中单一病原菌感染50例占92.59%,2种病原菌混合感染4例占7.41%;58株感染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35株占60.34%,革兰阴性菌22株占37.93%,真菌1株占1.72%;检出的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均完全耐药,对万古霉素完全敏感,革兰阴性菌普遍对青霉素、头孢唑林完全耐药,对亚胺培南及万古霉素完全敏感,对其他抗菌药物敏感性高低不一.结论 葡萄球菌属及大肠埃希菌是引起骨科带内植物的Ⅰ类切口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检出病原菌普遍对青霉素完全耐药,但对万古霉素、亚胺培南尚完全敏感,对其他抗菌药物敏感性高低不一,应对感染切口尽早采集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根据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治疗.
作者:袁付成;白文晶;徐军丽;徐振华;岳春彦;许万洲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8月-2016年9月医院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癌患者104例作为研究组及同期健康体检者104名为对照组,比较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癌患者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及健康人群正常肝组织IL-10、IL-17表达及甲胎蛋白含量等.结果 IL-10在肝癌组织、癌旁组织中mRNA水平表达分别为(0.472±0.050)Gapdh、(0.022±0.004)Gapdh,高于健康人群的(0.010±0.002)Gapdh, IL-17 在肝癌组织、癌旁组织中mRNA水平表达分别为(0.620±.0.087)Gapdh、(0.024±0.005)Gapdh,高于健康人群的(0.011±0.004)Gapdh,肝癌组织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组织、癌旁组织中蛋白水平表达高于健康人群,肝癌组织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肝癌细胞株BEL-7402、HepG2中的水平高于正常肝细胞HL-7702,BEL-7402高于HepG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0、IL-17在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与甲胎蛋白含量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 IL-10、IL-17高表达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癌发生发展具有密切相关性,加强二者检测与干预,有助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癌的诊断与疾病治疗,改善预后.
作者:刘桂玲;李连花;牛梦铱;康茹;刘晓娜 刊期: 2017年第16期
为了进一步说明《经空气传播疾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的背景、目的、意义以及关键条款的含义,加强执行和监督机构对本标准的理解,以确保标准顺利落实;本文根据起草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宣贯过程中出现的疑问,对标准进行了解读;阐述了标准起草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对标准主要内容中的10个关键条款进行了解读和说明,以强调重点和解答疑问.
作者:李六亿;姚希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重症感染急性肾损伤的诊断价值,为重症感染急性肾损伤的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在医院内住院诊断重症感染患者60例,所有患者在入院第1天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将检查结果与确诊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60例患者在入院第1天时42例确诊有急性肾损伤,发生率为70.00%,45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中36例发生急性肾损伤、15例脓毒症患者中6例发生急性肾损伤,急性肾损伤发生率分别为80.00%、40.00%,不同感染疾病类型患者急性肾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感染、腹腔感染、其他部位感染患者急性肾损伤发生率分别为68.75%、71.43%、71.43%,不同原发感染部位患者急性肾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入院第1天时有36例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存在急性肾损伤,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重症感染患者急性肾损伤诊断的敏感度为76.19%、特异度为77.78%、阳性预测值为88.89%、诊断符合率为76.67%;急性肾损伤与无急性肾损伤的重症感染患者肾长径、肾横径、肾实质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肾损伤患者肾叶间动脉阻力指数(RI)与搏动指数(PI)分别为0.71±0.09、1.38±0.07,高于无急性肾损伤患者0.65±0.06、1.33±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症感染患者容易发生急性肾损伤,急性肾损伤患者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下可表现肾叶间动脉RI与PI升高,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重症感染急性肾损伤的诊断有一定临床价值.
作者:方丽妮;冯岚;陶阳;邢秀红;黄泽健;云永子;洪海燕;王军莲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及淀粉样蛋白(SAA)水平与感染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医院行PICC的458例恶性肿瘤患者为临床研究对象,并比较和分析感染与非感染患者、不同感染类型患者及不同感染部位患者血清CRP、PCT及SAA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 458例恶性肿瘤PICC患者中发生感染74例,感染率为16.16%;细菌感染56例,占75.68%;病毒感染18例,占24.32%;血行感染16例,占21.62%;局部感染58例,占78.38%;与非感染患者相比,恶性肿瘤PICC感染患者血清CRP(70.56±8.92)mg/L、PCT(3.61±0.45)ng/ml、SAA(246.78±21.36)mg/L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病毒感染患者相比,恶性肿瘤PICC细菌感染患者血清CRP(103.35±12.41)mg/L、PCT(6.59±0.64)ng/ml、SAA(359.20±40.53)mg/L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局部感染患者相比,恶性肿瘤PICC血行感染患者血清CRP(115.40±10.27)mg/L、PCT(7.62±0.48)ng/ml、SAA(383.71±42.50)mg/L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CRP、PCT、SAA水平与恶性肿瘤PICC感染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对于恶性肿瘤PICC感染的诊断和鉴别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作者:王冬云;史健;李艳荣;孟宝福;杨英;申静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研究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临床防治措施,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2月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695例采用留置导管的患者进行研究,分析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情况,以及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和危险因素,并总结相应的防治措施. 结果 695例患者中发生感染的患者共103例,感染率为14.82%;共检出病原菌154株,主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83株占53.90%;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 Ⅱ评分)≥17分、血清白蛋白含量<30 g/L、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时间≥14 d,导管留置时间≥7 d,合并基础疾病均是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诱发患者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治疗过程中应根据相应情况给予具体的防治措施以减少该类患者的感染.
作者:杨燕芳;张洪波;胡靓;何涛涛;胡红宣;曹樟全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了解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的污染现状,探讨改进措施. 方法 选择某市60所三级综合医院口腔科,对口腔医疗机构综合治疗台牙科手机和洁牙机出水端水样进行采样,分析微生物污染状况. 结果 口腔综合治疗台牙科手机水样120份,细菌总数范围为0~1.61×105 CFU/ml,合格率为15.00%;洁牙机水样118份,细菌总数范围为0~1.56×105 CFU/ml,合格率为18.00%. 结论 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存在严重的微生物污染,建议尽快制定相关标准规范,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指导,规范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的清洗消毒管理,切实改善口腔治疗用水的卫生质量.
作者:苏静;辛鹏举;黄凝;李玥;韩冰;马慧;刘希茹 刊期: 2017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