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尿源性感染导致脓毒血症患者血清sTREM-1的检测评价

陈化磊;卓小岸;肖劲逐;车宪平;古军;胡鑫明;徐磊

关键词: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 尿源性脓毒血症, 诊断, 预后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对尿源性脓毒血症患者的检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14例腔镜手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同期医院行腔镜手术未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患者100例为对照组;入院24 h后、术后1 h、术后1、3、7 d检测sTREM-1、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水平;同时根据患者入院24 h内各项指标的差值进行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评分标准Ⅱ(APACHEⅡ)评分,记录两组患者30 d内存活情况.结果 入院24 h后、术后1 h、术后1、3、7 d研究组sTREM-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PCT、CRP和IL-6相比,sTREM-1诊断尿脓毒血症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较高;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TREM-1(r=0.859,P<0.01)、PCT(r=0.732,P<0.01)、CRP(r=0.502,P=0.025)和IL-6(r=0.431,P=0.032)与APACHEⅡ均存在明显正相关性;114例尿源性脓毒血症患者30 d内死亡31例,病死率为27.19%;死亡组sTREM-1、PCT、CRP和IL-6峰值浓度均显著高于存活组(P<0.05);sTREM-1浓度与尿源性脓毒血症死亡患者生存时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TREM-1峰值浓度(r=-0.651,P<0.01)与预后呈负相关.结论 sTREM-1在尿源性脓毒血症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中具有指导意义.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社区获得性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急性感染致社区获得性肺部感染成年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耐药性.方法 选取医院2014年1月-2016年7月收治的502例社区获得性肺部感染(CAP)成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感染肺炎支原体(MP)分为MP感染组和非MP感染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502例CAP患者中共检出MP感染患者170例(MP感染组),MP感染率为33.86%;MP感染组和非MP感染组患者在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比例(LY%)、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血红蛋白浓度(HB)等指标无明显差异;MP感染组感染部位位于左中下肺叶的患者明显多于非MP感染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感染组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以四环素类高,其次为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低,其中以强力霉素(92.35%)敏感性佳.结论 MP感染所致CAP成年患者在临床上多具有纵隔淋巴结肿大的影像学特征,由于该类患者对于不同抗菌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因此建议临床治疗考虑首选四环素类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作者:孙蓉媛;杨万杰;孙莉萍;张柏文;徐英洁;张蕊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心脏搭桥手术患者术后感染因素分析与预防

    目的 探讨影响心脏搭桥手术患者术后感染因素,并制定预防措施.方法 选择2013年6月-2016年6月在医院接受心脏搭桥手术治疗的3 498例患者,采集术后感染患者血液、伤口分泌物、尿液、咽拭子、组织液等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并对影响心脏搭桥手术患者术后感染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3 498例患者中有96例发生术后感染,感染率为2.74%;感染部位以手术切口为主,共分离出12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41株占32.03%,革兰阴性菌74株占57.81%,真菌13株占10.16%;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红霉素的耐药率>50.00%,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非常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头孢曲松具有较高耐药率,对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耐药率<50.00%,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非常敏感;年龄≥60岁、有合并症、二次手术、术中出血量≥1 200 ml、手术时间>5 h、术前住院时间≥7 d、胸腔引流时间≥3 d、气管插管时间≥3 d、导尿管留置时间≥3 d、心功能NYHA≥Ⅲ级、切口实施皮下连续缝合、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是心脏搭桥手术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多种因素均可引起心脏搭桥手术患者术后感染,针对相关因素应积极采取有效预防对策,以降低术后感染率.

    作者:齐鑫;赵岳;李杰;周文娟;王勇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采取提醒和定期评估管理对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影响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为常见的医源性感染,有70%~80%的院内尿路感染是留置导尿管而引起,已有证据表明,缩短置管时间和减少置管可使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因此,缩短留置时间、大程度地减少不必要的导尿置管,成为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主要策略和手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将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策略、留置导尿的提醒和定期评估、国内外在定期评估预防的差异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提供规范管理策略,有效降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作者:侯铁英;张玉;李正康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急诊严重胸外伤患者切口感染影响因素及病原学分析

    目的 探讨急诊严重胸外伤患者切口感染影响因素及病原学特征,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及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3年5月-2016年5月于医院就诊的220例胸外伤患者,分析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同时搜集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220例急诊严重胸外伤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26例,感染率为11.82%;切口感染患者分泌物培养共分离出5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35株,占60.34%,革兰阳性菌23株,占39.66%;主要革兰阴性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25.86%、15.52%和6.90%;主要革兰阳性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分别占18.97%和10.34%;革兰阴性菌对青霉素类、喹诺酮类、第三代以下头孢菌素、四环素类、部分氨基糖苷类等抗菌药物耐药性较高,部分可达100.00%,而对碳青霉烯类、青霉素类+酶抑制剂、头孢菌素类+酶抑制剂及阿米卡星等仍然较敏感;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类、克林霉素等普遍耐药,但对部分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福平、部分喹诺酮类等仍然较敏感;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病史、术中输血、切口类型、留置引流管、患者意识状态及静脉营养与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具有相关性(P<0.05);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病史、切口类型及留置引流管是引起急诊严重胸外伤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临床应重视对切口感染的监测,并针对引起急诊严重胸外伤患者合并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进行有效控制.

    作者:施永周;宋斌;廖金平;陈明志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医院感染暴发控制指南》解读

    医院感染暴发严重影响患者的医疗和健康安全,且危害性较大;为有效预防与控制该事件的发生,大限度降低危害,保障医患的安全,本研究对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6年颁布的《医院感染暴发控制指南》进行解读,包括背景、目的、主要内容如暴发相关术语与理解重点、主要问题、管理要求、流行病学调查、评估与处置、不足和建议等,旨在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控能力,为医疗机构及时有效地识别处置医院感染暴发提供技术指导,减少因医院感染暴发带来的巨大损失,保证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的生命财产安全.

    作者:钟振锋;荣丽娟;侯铁英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2010-2015年败血症患儿病原菌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2010-2015年医院住院败血症患儿的致病菌与耐药性状况,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2月在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386例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2010-2011年、2012-2013年、2014-2015年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结果 2010-2011年162例患儿血培养分离出170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占52.4%,革兰阴性菌占46.5%,真菌占1.2%;2012-2013年121例患儿分离培养出12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占62.7%,革兰阴性菌占36.5%,真菌占0.8%,2014-2015年103例患儿共分离培养出105例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占65.7%,革兰阴性菌占33.3%,真菌占1.0%;2010-2011年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耐药率86.2%,对万古霉素耐药率0,2012-2013年,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率分别为96.0%和84.0%,对环丙沙星和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分别8.0%和0,2014-2015年,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00.0%和91.7%,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8.3%、8.3%和0;2010-2011年、2012-2013年、2014-2015年,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90.5%、100.0%和100.0%,表皮葡萄球菌对阿莫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85.7%、100.0%和100.0%,耐药性呈逐年上升趋势,表皮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均为0%.2010-2011年,2012-2013年,2014-2015年,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性分别为80.0%、93.3%、100.0%,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8.0%、6.7%和9.1%,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性均为0;2010-2011年、2012-2013年、2014-2015年,沙门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性均为0,沙门属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性分别为28.6%、76.9%和88.9%.结论 医院住院败血症患儿血培养中病原菌以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且病原菌的耐药性均呈逐年上升趋势,青霉素、红霉素不能再作为治疗革兰阳性菌的常规治疗选择,氨苄西林对革兰阴性菌的耐药性较高,均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并针对检出的病原菌选择合适抗菌药物,提升住院败血症患儿的治疗效果.

    作者:蔡晓燕;王朝媛;谭薇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复用医疗器械使用环节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复用医疗器械使用环节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总结其针对性防范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感染科存档的270份复用医疗器械生物监测原始资料,分析复用医疗器械使用环节可能存在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采取的针对性防范措施,并与2015年1月-2015年12月的240份原始资料的空气生物监测、物表生物和工作人员手监测合格率进行比较. 结果 通过分析医院2016年度复用医疗器械使用环节发现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主要为空气污染、物体表面污染和工作人员手污染等,针对性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后,2016年度空气生物监测、物表生物和工作人员手监测合格率较2015年度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防范措施实施后医护人员对复用医疗器械满意度98.86%显著高于实施前的89.77%. 结论 复用医疗器械使用环节中周围空气环境、承载物体表面以及工作人员均具有一定程度的诱发感染危险因素,临床需加强感染培训及监管力度,从而有效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戴李中;朱亚君;倪佳音;于美芳;马红丽;王志娟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儿EB病毒抗体和EB-DNA表达分析

    目的 分析200例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儿EB病毒IgG、IgA、IgM抗体和EB-DNA表达及年龄状况. 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收治的200例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儿为观察组和同期100例无呼吸道感染的患儿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儿的EB病毒IgG、IgA、IgM,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患儿的EB-DNA;观察两组患儿EB病毒IgG、IgA、IgM抗体和EB-DNA表达情况以及年龄分布状况. 结果 观察组EBV-IgG、EBV-IgA、EBV-IgM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EB-DNA显著低于对照组,且EBV-IgG、EBV-IgA、EBV-IgM和EB-DNA检测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8岁的患儿EBV-IgG、EBV-IgA、EBV-IgM和EB-DNA的阳性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但>8岁患儿的EB-DNA检测阳性率有小幅度的下降,EBV-IgG、EBV-IgA、EBV-IgM检查阳性率仍呈上升趋势. 结论 EB病毒IgG、IgA、IgM抗体和EB-DNA性疾病患儿中的表达较无呼吸道感染患儿表达不同,且根据年龄不同而存在差异,对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检测复发具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王培养;顾承萍;李珍;顾海红;翁蕾蕾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阿奇霉素治疗孕妇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疗效观察及不良反应监测分析

    目的 探讨阿奇霉素治疗孕妇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医院2015年7月-2016年7月医院产科收治的6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孕妇,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配合进行相关检查,予以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阿奇霉素进行治疗,对照组予以红霉素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咳嗽咳痰好转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不良反应及治疗后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VC/FEV1、深吸气量(IC).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痊愈率53.33%及总有效率为93.33%均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咳嗽咳痰好转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轻微腹痛、恶心呕吐、注射部位疼痛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FVC、FEV1、VC/FEV1及IC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奇霉素对妊娠期妇女伴肺炎支原体感染治疗效果良好,临床症状缓解较快,不良反应较少,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作者:吴胜本;郭建峰;马锐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艾滋病患者医院感染多药耐药菌控制效果分析

    目的 分析艾滋病患者医院感染多药耐药菌控制效果,探讨预防与控制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方法. 方法 总结2013年-2016年艾滋病患者医院感染多药耐药菌情况,设2013-2014年病例为观察组,2015年-2016年病例为控制组;观察组采取常规防控措施,控制组在常规控制措施基础上针对艾滋病患者医院感染多药耐药菌的易感细菌和易感部位,采取降阶梯防控及PDCA循环管理等主动防控措施;对比分析两组之间的艾滋病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及多药耐药菌感染情况. 结果 观察组艾滋病患者医院感染40例,医院感染发病率1.60%,其中医院感染多药耐药菌31例,占77.5%;控制组艾滋病患者医院感染39例,医院感染发病率1.01%,其中医院感染多药耐药菌18例,占46.1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取主动防控的方法可以减少艾滋病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减少艾滋病患者医院感染多药耐药菌的机会.

    作者:李小龙;赵鲜丽;任伟;张霞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胎膜早破孕妇血清脂多糖结合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的变化情况与绒毛膜羊膜炎的关系分析

    目的 探讨胎膜早破孕妇血清脂多糖结合蛋白(LBP)、白细胞介素-6(IL-6)变化情况及与绒毛膜羊膜炎的关系. 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足月胎膜早破孕妇80例为观察组1,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80例为观察组2,同期正常足月孕妇8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血清LBP和IL-6水平. 结果 观察组1和观察组2血清LBP和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2血清LBP和IL-6水平高于观察组1(P<0.05);观察组1和观察组2孕妇绒毛膜羊膜炎的感染率分别为25.0%、36.3%高于对照组3.8%;胎膜早破患者中,绒毛膜羊膜炎孕妇血清LBP和IL-6水平高于无绒毛膜羊膜炎组(P<0.05);绒毛膜羊膜炎Ⅱ级和Ⅲ级孕妇血清LBP水平高于绒毛膜羊膜炎Ⅰ级(P<0.05),绒毛膜羊膜炎Ⅲ级孕妇血清LBP水平高于绒毛膜羊膜炎Ⅱ级(P<0.05). 结论 胎膜早破孕妇血清LBP和IL-6水平升高,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血清LBP和IL-6水平升高更显著;胎膜早破合并绒毛膜羊膜炎孕妇血清LBP水平升高,且与绒毛膜羊膜炎的程度有关.

    作者:颜蓉;陈秀堂;杨青;王丹;涂飞霞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湖北省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使用现状调查

    目的 了解二级以下医疗机构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使用现状,以便规范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管理.方法 通过问卷、现场调查和监测的方法,对2016年湖北省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管理和使用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结果 调查不同级别医疗机构117所,共132台灭菌器,其中下排气式灭菌器占54.55%,灭菌器械类型中,手术器械占40.51%;消毒员专业中,护士、工人、其他专业分别占71.79%、10.26%、17.95%,消毒员经培训持证上岗率为29.06%;二级、一级及民营医疗机构中,注册证持有率分别为45.28%、25.45%、22.22%,说明书持有率分别有75.47%、43.64%、55.56%,均未安装高效过滤器;灭菌器1、3、5年年检率分别为7.69%、3.42%、2.56%,其中86.32%的医疗机构灭菌器无年检,日常维护由厂家维护占12.82%,医院负责占32.48%,科室负责占42.74%,无维护占11.97%;81.20%的医疗机构持有操作规程;灭菌温度、灭菌压力、灭菌时间及干燥时间合格率分别为90.60%、79.49%、85.47%及62.39%;物理、化学及化学监测开展率分别为49.57%、64.96%及32.47%,进行现场生物监测100例次,合格98例次,合格率为98.00%.结论 二级以下医疗机构尤其是民营医院和一级医疗机构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管理不规范,在人员培训及资质、灭菌器操作和监测方面存在缺陷,经加强培训及督导,加大供应室硬件设施投入,促进工作改进,取得了明显成效.

    作者:刘艳;柯荣;李玮;丁才智;张大明;谈涛;梁建生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创伤性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切口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与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创伤性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危险因素,为今后相关类型骨折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基础. 方法 选择2012年8月-2016年8月医院收治的创伤性胫骨平台骨折且行手术治疗患者150例,术后切口感染者12例;对于切口感染患者分泌液行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并研究分析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2例感染患者共培养出25株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共16株占64.00%;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的耐药率为0,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0;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开放性骨折、Schatzker中的Ⅳ~Ⅵ型骨折伴有骨筋膜室综合症,急诊行手术治疗均是创伤性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 结论 分析创伤性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根据研究内容需给予对症的治疗方法,尽可能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提高病人整体临床疗效,为治疗医师提供参考基础.

    作者:曾杉;贺振年;戴波;徐远林;徐三中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经空气传播疾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释义

    为了进一步说明《经空气传播疾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的背景、目的、意义以及关键条款的含义,加强执行和监督机构对本标准的理解,以确保标准顺利落实;本文根据起草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宣贯过程中出现的疑问,对标准进行了解读;阐述了标准起草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对标准主要内容中的10个关键条款进行了解读和说明,以强调重点和解答疑问.

    作者:李六亿;姚希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北京市三级综合医院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污染调查及改进措施探讨

    目的 了解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的污染现状,探讨改进措施. 方法 选择某市60所三级综合医院口腔科,对口腔医疗机构综合治疗台牙科手机和洁牙机出水端水样进行采样,分析微生物污染状况. 结果 口腔综合治疗台牙科手机水样120份,细菌总数范围为0~1.61×105 CFU/ml,合格率为15.00%;洁牙机水样118份,细菌总数范围为0~1.56×105 CFU/ml,合格率为18.00%. 结论 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存在严重的微生物污染,建议尽快制定相关标准规范,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指导,规范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的清洗消毒管理,切实改善口腔治疗用水的卫生质量.

    作者:苏静;辛鹏举;黄凝;李玥;韩冰;马慧;刘希茹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医院感染与社区感染的临床基本信息与病原菌情况分析

    目的 探讨医院感染与社区感染的基本临床特点和病原菌分布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医院感染病例与社区感染病例的临床特点,并分析感染相关病原菌的分布特征.结果 35 563例住院患者中发生感染655例,总感染率为1.8%;其中医院感染345例,感染率为1.0%,社区感染310例,感染率为0.9%;医院感染组男性构成比低于社区感染组(P<0.05);医院感染组中年龄>60岁、51~60岁、41~50岁的构成比较高,分别占28.1%、19.7%、17.4%;社区感染组年龄>60岁、51~60岁、0~10岁的构成比较高,分别占40.0%、17.1%、16.5%;医院感染组患者中下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的构成比分别占29.0%、25.8%、23.2%;社区感染组患者中泌尿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的构成比分别占40.0%、20.6%、12.6%;医院感染组送检标本中,痰液和尿液构成比较高,分别占49.3%和10.1%;社区感染组送检标本中,痰液和中耳道分泌物构成比较高,分别占44.3%和30.0%;医院感染组病原菌分离率占前3位的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白念珠菌,分别占21.4%、14.1%、10.5%;社区感染组病原菌分离率占前3位的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分别占14.7%、13.6%、12.8%.结论 中老年人群医院感染率较高,主要以呼吸道感染为主,感染标本类型以痰液为主,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老年和小儿人群中社区感染感染率较高,主要以泌尿道感染为主,感染标本类型主要为尿液,病原菌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

    作者:陈恩利;李俊晓;王镇;谢萌;叶银艳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老年患者全身麻醉后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研究老年患者在全身麻醉术后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病原学特点及危险因素,为积极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4年2月-2016年12月在医院行全身麻醉后的486例老年患者,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探究呼吸道感染率及病原学特点,调查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肺部手术史、麻醉时间、插管途径、拔管时间、喉镜消毒方式、术前抗菌药物或激素使用、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及术后使用呼吸机等基本情况,对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呼吸道感染患者63例,感染率12.96%,痰培养检出病原菌64株,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20株占31.25%、铜绿假单胞菌19株占29.69%、鲍氏不动杆菌16株占25.00%,金黄色葡萄球菌9株占14.0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有吸烟史或肺部手术史、麻醉时间≥2.5 h、经口气管插管、拔管时间≥2 h、普通喉镜消毒方式、术前使用抗菌药物或激素、有糖尿病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术后使用呼吸机等是老年患者全身麻醉后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吸烟、肺部手术、麻醉时间、插管方式、喉镜消毒方式、使用呼吸机、使用抗菌药物以及合并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为老年患者全麻后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证实了以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多见的病原学特点,由此形成有效的预防控制感染措施.

    作者:陈文海;项敬国;甘怀玉;余建军;王丹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肝癌患者肝部分切除术后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探讨肝癌患者肝部分切除术后感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 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6月医院收治的262例行肝部分切除术的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患者术后感染发生情况分为感染患者73例与未感染患者189例,对比感染与未感染患者的临床基础资料、术前各项指标的检查结果和相关手术指标等情况,分析引发患者感染的相关因素. 结果 有73例患者发生术后感染,感染率为27.8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白蛋白水平、术前是否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是否发生胆瘘、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均是患者发生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 结论 对于行肝部分切除术的肝癌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有效控制患者的白蛋白水平、改善患者的糖尿病情况、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术后胆瘘发生率、缩短留置引流管的时间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感染发生情况,预防危险因素的发生以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刘清;惠永丰;卜稳平;刘迪;李楠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宫颈癌患者人乳头瘤病毒与巨细胞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Ⅱ型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宫颈癌(CC)和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Ⅱ)、巨细胞病毒(HCMV)及16、18及35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关系,为CC的发病机制研究和防治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方法 选取医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接诊的130例宫颈疾病患者,按照患者宫颈病情不同,将64例患有良性宫颈疾病的患者归为良性组,66例CC患者归为CC组,另选取60例宫颈正常的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HPV、HCMV、HSVⅡ检出率. 结果 对照组未检测出HPV 16、HPV18、HPV35阳性,CC组HCMV检出率分别为77.27%、74.24%、72.73%,HSVⅡ检出率分别为74.24%、72.73%、72.73%,阳性检出率在不同检测点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良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HSVⅡ、HPV 16、HPV18、HCMV感染均能够提高CC发病率,其与CC的病情进展有重要关联,及早对HCMV、HSVⅡ、HPV 16、HPV18高危群体进行筛查有利于宫颈癌的诊断治疗.

    作者:李艳芳;王运贤;黄雪梅;王洁;赵爽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不同换泵方案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压的影响分析

    目的 探讨感染性休克患者采用双泵双通路和双泵单通路对于血管活性药物注射泵更换期间的血压变化.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住院治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11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2例患者随机分为双通路组和单通路组,每组各5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和液体复苏,双通路组和单通路组分别采用双泵双通路和双泵单通路换泵方式;采集患者标本,进行菌株鉴定;记录患者血流动力学基本稳定时的收缩压、血压波动大幅度和血压波动时间;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双通路组56例患者分离出病原菌6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3株占69.35%,革兰阳性菌16株占25.81%,真菌3株占4.84%,单通路组56例患者分离出病原菌6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1株占64.06%,革兰阳性菌19株占29.69%,真菌4株占6.25%,双通路组和单通路组病原菌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通路组和单通路组初始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通路组血压波动大幅度和血压波动时间均显著低于双通路组(P<0.01);双通路组和单通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双泵双通路换泵方式相比,双泵单通路换泵方式可降低感染性休克患者血压波动,可以考虑作为血管活性药物的标准换泵方式.

    作者:高照渝;崔轮盟;张瑶;宫叶琴;马丽秋 刊期: 2017年第16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