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儿EB病毒抗体和EB-DNA表达分析

王培养;顾承萍;李珍;顾海红;翁蕾蕾

关键词:儿童, 呼吸道感染, EB病毒, EB-DNA, 年龄
摘要:目的 分析200例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儿EB病毒IgG、IgA、IgM抗体和EB-DNA表达及年龄状况. 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收治的200例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儿为观察组和同期100例无呼吸道感染的患儿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儿的EB病毒IgG、IgA、IgM,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患儿的EB-DNA;观察两组患儿EB病毒IgG、IgA、IgM抗体和EB-DNA表达情况以及年龄分布状况. 结果 观察组EBV-IgG、EBV-IgA、EBV-IgM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EB-DNA显著低于对照组,且EBV-IgG、EBV-IgA、EBV-IgM和EB-DNA检测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8岁的患儿EBV-IgG、EBV-IgA、EBV-IgM和EB-DNA的阳性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但>8岁患儿的EB-DNA检测阳性率有小幅度的下降,EBV-IgG、EBV-IgA、EBV-IgM检查阳性率仍呈上升趋势. 结论 EB病毒IgG、IgA、IgM抗体和EB-DNA性疾病患儿中的表达较无呼吸道感染患儿表达不同,且根据年龄不同而存在差异,对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检测复发具有一定的价值.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腓肠肌外侧头肌瓣联合植皮切口感染炎性因子表达对预后的影响分析

    目的 探究腓肠肌外侧头肌瓣联合植皮对胫骨外侧平台骨折术后切口感染的预后及炎性因子的水平影响分析.方法 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于医院骨科进行手术治疗的胫骨外侧平台骨折且术后出现切口感染患者60例,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彻底清创,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腓肠肌外侧头肌瓣联合植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预后及炎性因子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切口感染治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观察组患者美观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色泽弹性差异明显(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Enneking下肢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率为96.67%,对照组为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腓肠肌外侧头肌瓣联合植皮治疗胫骨外侧平台骨折术后切口感染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秀超;闫磊;胡斌;张战峰;谢文聪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解读与释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内镜技术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使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变得更为简便准确,但由内镜导致的医院感染暴发时有发生,分析其主要原因是清洗消毒不严格,导致寄居于内镜及附件上的致病菌侵入患者而发生感染,已成为医学界、患者和社会媒体关注的问题,为此,各国纷纷制订内镜清洗消毒操作指南.本文详细介绍了我国《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WS507-2016)编制任务来源、规范主要内容的编写依据及说明、标准的可行性与实施建议等,并对规范宣传贯彻执行中常见的问题进行说明.

    作者:刘运喜;邢玉斌;索继江;巩玉秀;田晓丽;李兆申;王力红;张流波;李六亿;方英;孔金艳;邓敏;张宇;张京利;杨云生;任旭;张澍田;姜泊;郭学刚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肺部感染致心律失常患者诊疗中心电图的应用研究

    目的 研究肺部感染致心律失常结果以及心电图检查在其诊疗中的价值,旨在及时控制感染,从而降低耐药菌产生、纠正心律失常,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6年8月医院肺部感染心律失常患者138例,观察病原菌分布情况、心电图异常、心律失常类型以及感染控制前后心律失常变化情况,分析其间的关系. 结果 肺炎链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者,心电图ST-T改变率均高于异常P波、Q波和QS波(P<0.05);肺炎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感染者房性期前收缩率高于其他类型,肺炎克雷伯杆菌室性期前收缩率高于其他类型,金黄色葡萄球菌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率高于其他类型(P<0.05);肺部感染控制后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0.87%,低于控制前的100.00%(P<0.05);窦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束支阻滞和房室传导阻滞(Ⅰ型、Ⅱ型)发生率均低于控制前(P<0.05). 结论 肺部感染致心律失常以室性期前收缩与房性期前收缩为多见,心电图以ST-T改变为主;加强心电图检查有助于掌握肺部感染者心律失常类型、评价病情,从而选取较为敏感抗菌药物及时控制感染、降低耐药菌产生.

    作者:王秀芳;庞明武;梁渝萍;胡琳;李霞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采取提醒和定期评估管理对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影响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为常见的医源性感染,有70%~80%的院内尿路感染是留置导尿管而引起,已有证据表明,缩短置管时间和减少置管可使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因此,缩短留置时间、大程度地减少不必要的导尿置管,成为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主要策略和手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将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策略、留置导尿的提醒和定期评估、国内外在定期评估预防的差异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提供规范管理策略,有效降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作者:侯铁英;张玉;李正康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优化腔镜清洗消毒流程对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影响

    目的 探究优化腔镜清洗消毒流程对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影响.方法 选取医院2014-2015年开展的内镜检查639台,依据腔镜清洗消毒流程不同将患者划分为观察组(2015年1-12月322台)和对照组(2014年1-12月317台),观察组给予优化腔镜清洗消毒流程,对照组给予常规腔镜清洗消毒流程;对两组腔镜检测合格率、医院感染率、腔镜使用满意度、术后相关指标、细菌监测情况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细菌学检测合格率、肉眼检测合格率分别为95.96%、97.20%,对照组则分别为80.76%、86.44%,观察组的细菌学检测合格率、肉眼检测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医院感染率分别为1.24%、8.52%,观察组医院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满意度、平均满意度评分分别为88.20%、(96.43±2.01)分,对照组分别为80.75%、(86.79±4.34)分,观察组总满意度及平均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98±0.45)d、(5.98±2.95)d,对照组分别为(4.78±1.55)d、(9.57±2.78)d,观察组患者的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类细菌检出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优化腔镜清洗消毒流程可以提高腔镜清洗消毒的质量,明显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和身体健康.

    作者:刘芳兰;刘萍;王桂红;杨兰英;周霞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CSSD)三项标准修订释义

    通过对9省市开展标准实施情况追踪评价,了解标准实施进展,存在问题及各地对标准修订的意见与建议,为三项标准的修订提供依据;自2009年颁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三项标准以来,规范了CSSD管理,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与灭菌的处置和效果监测走上规范化轨道;对CSSD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对器械相关感染防控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医院在集中管理、外来器械管理、采用院外消毒服务机构提供消毒供应的管理、以及灭菌设备、灭菌监测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针对管理行业技术方面的问题,三项标准做了相应的修改和补充.

    作者:任伍爱;巩玉秀;李六亿;张宇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不同换泵方案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压的影响分析

    目的 探讨感染性休克患者采用双泵双通路和双泵单通路对于血管活性药物注射泵更换期间的血压变化.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住院治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11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2例患者随机分为双通路组和单通路组,每组各5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和液体复苏,双通路组和单通路组分别采用双泵双通路和双泵单通路换泵方式;采集患者标本,进行菌株鉴定;记录患者血流动力学基本稳定时的收缩压、血压波动大幅度和血压波动时间;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双通路组56例患者分离出病原菌6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3株占69.35%,革兰阳性菌16株占25.81%,真菌3株占4.84%,单通路组56例患者分离出病原菌6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1株占64.06%,革兰阳性菌19株占29.69%,真菌4株占6.25%,双通路组和单通路组病原菌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通路组和单通路组初始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通路组血压波动大幅度和血压波动时间均显著低于双通路组(P<0.01);双通路组和单通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双泵双通路换泵方式相比,双泵单通路换泵方式可降低感染性休克患者血压波动,可以考虑作为血管活性药物的标准换泵方式.

    作者:高照渝;崔轮盟;张瑶;宫叶琴;马丽秋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血清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对COPD急性期患者肺部细菌感染的临床诊断研究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于呼吸重症监护室或呼吸内科住院的210例AECOPD患者,依据痰培养结果将患者分为痰培养阳性组(PC组)86例及痰培养阴性组(NC组)124例,检测两组患者临床指标,依据ROC曲线计算PCT、CRP大约登指数对应的灵敏度及特异度. 结果 PC组患者PCO2(58.6±11.7)mmHg显著高于NC组(53.1±10.8)mmHg,而SaO2(87.2±5.5)%则显著低于NC组(89.4±4.6)%(P<0.05);PC组患者PCT(2.43±0.44)ng/mL、CRP浓度(108.5±18.4)mg/L均显著高于NC组(1.47±0.60)ng/mL、(95.5±12.5)mg/L(P<0.05);PCT浓度ROC曲线结果显示,PCT大约登指数为0.701,对应敏感度为91.9%,特异度为78.2%. 结论 PCT对AECOPD患者细菌感染具有一定诊断价值,而CRP对AECOPD患者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尚待评估.

    作者:李海峰;陈成水;李略;竺王玉;王辉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感染性肠炎的病原学特点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析感染性肠炎患者的病原菌特点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医院收治的382例感染性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粪便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统计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引发感染性肠炎的主要诱因.结果 共检出病原菌47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92株占19.29%,革兰阴性菌351株占73.58%,真菌34株,占7.13%;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和志贺氏菌属对头孢唑林、头孢噻肟、阿莫西林耐药性较强,耐药率分别为95.97%、91.28%、97.32%和94.02%、97.44%、92.31%,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美罗培南等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较高;革兰阳性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属对青霉素、红霉素、阿奇霉素等耐药性较强,耐药率分别为93.62%、63.83%、63.83%和100.00%、58.33%、58.33%,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的敏感性较高;生吃食物、感染性肠炎患者接触史及外出就餐史是引起感染性肠炎的主要诱因.结论 感染性肠炎的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常见敏感药物为头孢哌酮/舒巴坦、美罗培南等,生吃食物、感染性肠炎患者接触史及外出就餐史为引发感染性肠炎的主要诱因;因此,临床对怀疑感染性肠炎患者,应立即进行粪便培养,明确病原菌类型,选择敏感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以提高感染性肠炎的治疗效果.

    作者:张展;吴勇;胡芳琴;张磊;方园圆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儿EB病毒抗体和EB-DNA表达分析

    目的 分析200例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儿EB病毒IgG、IgA、IgM抗体和EB-DNA表达及年龄状况. 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收治的200例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儿为观察组和同期100例无呼吸道感染的患儿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儿的EB病毒IgG、IgA、IgM,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患儿的EB-DNA;观察两组患儿EB病毒IgG、IgA、IgM抗体和EB-DNA表达情况以及年龄分布状况. 结果 观察组EBV-IgG、EBV-IgA、EBV-IgM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EB-DNA显著低于对照组,且EBV-IgG、EBV-IgA、EBV-IgM和EB-DNA检测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8岁的患儿EBV-IgG、EBV-IgA、EBV-IgM和EB-DNA的阳性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但>8岁患儿的EB-DNA检测阳性率有小幅度的下降,EBV-IgG、EBV-IgA、EBV-IgM检查阳性率仍呈上升趋势. 结论 EB病毒IgG、IgA、IgM抗体和EB-DNA性疾病患儿中的表达较无呼吸道感染患儿表达不同,且根据年龄不同而存在差异,对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检测复发具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王培养;顾承萍;李珍;顾海红;翁蕾蕾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新型隐球菌肺炎患者的X线与多层螺旋CT临床诊断分析

    目的 探讨X线和多层螺旋CT对新型隐球菌肺炎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76例新型隐球菌肺炎患者,40例为螺旋CT检查组,行X线检查的患者36例为X线检查组,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价值. 结果 76例新型隐球菌肺炎患者微生物培养阳性65例,阳性率85.53%;76例隐球菌肺炎中病变位于双侧肺部41例,肺叶下部43例,肺部外周46例;CT检查组在磨玻璃影、空洞、晕征、空气支气管征、肿大淋巴结、分叶及合并网格影等征象的检出率方面均显著高于X线检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组在结节/肿块型、实变型、肺炎样浸润型、空洞型、混合型等方面的检出率高于X线检查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微生物培养阳性率高,可以作为新型隐球菌肺炎的一种诊断方法;CT 检查在新型隐球菌肺炎中诊断价值高于胸部 X 线检查,更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确诊有赖于纤维支气管镜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

    作者:吴敏芳;黄求理;张杰;蔡志琴;李峰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胎膜早破孕妇血清脂多糖结合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的变化情况与绒毛膜羊膜炎的关系分析

    目的 探讨胎膜早破孕妇血清脂多糖结合蛋白(LBP)、白细胞介素-6(IL-6)变化情况及与绒毛膜羊膜炎的关系. 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足月胎膜早破孕妇80例为观察组1,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80例为观察组2,同期正常足月孕妇8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血清LBP和IL-6水平. 结果 观察组1和观察组2血清LBP和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2血清LBP和IL-6水平高于观察组1(P<0.05);观察组1和观察组2孕妇绒毛膜羊膜炎的感染率分别为25.0%、36.3%高于对照组3.8%;胎膜早破患者中,绒毛膜羊膜炎孕妇血清LBP和IL-6水平高于无绒毛膜羊膜炎组(P<0.05);绒毛膜羊膜炎Ⅱ级和Ⅲ级孕妇血清LBP水平高于绒毛膜羊膜炎Ⅰ级(P<0.05),绒毛膜羊膜炎Ⅲ级孕妇血清LBP水平高于绒毛膜羊膜炎Ⅱ级(P<0.05). 结论 胎膜早破孕妇血清LBP和IL-6水平升高,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血清LBP和IL-6水平升高更显著;胎膜早破合并绒毛膜羊膜炎孕妇血清LBP水平升高,且与绒毛膜羊膜炎的程度有关.

    作者:颜蓉;陈秀堂;杨青;王丹;涂飞霞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手术麻醉相关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

    目的 分析手术麻醉相关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制定应对措施,为预防下呼吸道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的500例手术麻醉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术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情况,采集感染患者的痰液标本进行培养鉴定,分析病原菌的分布特征,同时对手术麻醉相关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500例手术麻醉患者中,发生下呼吸道感染51例,感染率为10.2%;感染患者的基础疾病分布,以神经系统疾病所占比例高,占35.29%;51份痰液标本中共分离出69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39株占56.52%,革兰阳性菌27株占39.13%,其他菌2株占4.3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麻醉方式、麻醉时间、麻醉机消毒方式、抗菌药物使用、麻醉机过滤器的使用与手术麻醉相关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麻醉方式、麻醉时间、消毒方式、抗菌药物的使用及麻醉机过滤器的使用是引发下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手术麻醉相关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上应对以上不利因素早期进行预防控制,以降低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作者:王璐;倪婷婷;陈石玉;陆琪娟;周莹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湖北省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使用现状调查

    目的 了解二级以下医疗机构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使用现状,以便规范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管理.方法 通过问卷、现场调查和监测的方法,对2016年湖北省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管理和使用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结果 调查不同级别医疗机构117所,共132台灭菌器,其中下排气式灭菌器占54.55%,灭菌器械类型中,手术器械占40.51%;消毒员专业中,护士、工人、其他专业分别占71.79%、10.26%、17.95%,消毒员经培训持证上岗率为29.06%;二级、一级及民营医疗机构中,注册证持有率分别为45.28%、25.45%、22.22%,说明书持有率分别有75.47%、43.64%、55.56%,均未安装高效过滤器;灭菌器1、3、5年年检率分别为7.69%、3.42%、2.56%,其中86.32%的医疗机构灭菌器无年检,日常维护由厂家维护占12.82%,医院负责占32.48%,科室负责占42.74%,无维护占11.97%;81.20%的医疗机构持有操作规程;灭菌温度、灭菌压力、灭菌时间及干燥时间合格率分别为90.60%、79.49%、85.47%及62.39%;物理、化学及化学监测开展率分别为49.57%、64.96%及32.47%,进行现场生物监测100例次,合格98例次,合格率为98.00%.结论 二级以下医疗机构尤其是民营医院和一级医疗机构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管理不规范,在人员培训及资质、灭菌器操作和监测方面存在缺陷,经加强培训及督导,加大供应室硬件设施投入,促进工作改进,取得了明显成效.

    作者:刘艳;柯荣;李玮;丁才智;张大明;谈涛;梁建生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艾滋病患者医院感染多药耐药菌控制效果分析

    目的 分析艾滋病患者医院感染多药耐药菌控制效果,探讨预防与控制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方法. 方法 总结2013年-2016年艾滋病患者医院感染多药耐药菌情况,设2013-2014年病例为观察组,2015年-2016年病例为控制组;观察组采取常规防控措施,控制组在常规控制措施基础上针对艾滋病患者医院感染多药耐药菌的易感细菌和易感部位,采取降阶梯防控及PDCA循环管理等主动防控措施;对比分析两组之间的艾滋病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及多药耐药菌感染情况. 结果 观察组艾滋病患者医院感染40例,医院感染发病率1.60%,其中医院感染多药耐药菌31例,占77.5%;控制组艾滋病患者医院感染39例,医院感染发病率1.01%,其中医院感染多药耐药菌18例,占46.1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取主动防控的方法可以减少艾滋病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减少艾滋病患者医院感染多药耐药菌的机会.

    作者:李小龙;赵鲜丽;任伟;张霞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与预防措施

    目的 研究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临床防治措施,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2月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695例采用留置导管的患者进行研究,分析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情况,以及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和危险因素,并总结相应的防治措施. 结果 695例患者中发生感染的患者共103例,感染率为14.82%;共检出病原菌154株,主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83株占53.90%;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 Ⅱ评分)≥17分、血清白蛋白含量<30 g/L、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时间≥14 d,导管留置时间≥7 d,合并基础疾病均是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诱发患者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治疗过程中应根据相应情况给予具体的防治措施以减少该类患者的感染.

    作者:杨燕芳;张洪波;胡靓;何涛涛;胡红宣;曹樟全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骨科Ⅰ类手术患者内植物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药敏分析

    目的 探讨骨科带内植物的Ⅰ类手术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药敏结果,为切口感染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1年1月-2016年10月在医院实施骨科带内植物的2 382例Ⅰ类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术后发生切口感染患者局部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2 382例Ⅰ类手术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65例,感染率2.73%;65例切口感染患者送检标本中54例阳性,阳性率为83.08%,培养出病原菌58株,其中单一病原菌感染50例占92.59%,2种病原菌混合感染4例占7.41%;58株感染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35株占60.34%,革兰阴性菌22株占37.93%,真菌1株占1.72%;检出的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均完全耐药,对万古霉素完全敏感,革兰阴性菌普遍对青霉素、头孢唑林完全耐药,对亚胺培南及万古霉素完全敏感,对其他抗菌药物敏感性高低不一.结论 葡萄球菌属及大肠埃希菌是引起骨科带内植物的Ⅰ类切口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检出病原菌普遍对青霉素完全耐药,但对万古霉素、亚胺培南尚完全敏感,对其他抗菌药物敏感性高低不一,应对感染切口尽早采集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根据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治疗.

    作者:袁付成;白文晶;徐军丽;徐振华;岳春彦;许万洲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医院感染暴发控制指南》解读

    医院感染暴发严重影响患者的医疗和健康安全,且危害性较大;为有效预防与控制该事件的发生,大限度降低危害,保障医患的安全,本研究对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6年颁布的《医院感染暴发控制指南》进行解读,包括背景、目的、主要内容如暴发相关术语与理解重点、主要问题、管理要求、流行病学调查、评估与处置、不足和建议等,旨在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控能力,为医疗机构及时有效地识别处置医院感染暴发提供技术指导,减少因医院感染暴发带来的巨大损失,保证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的生命财产安全.

    作者:钟振锋;荣丽娟;侯铁英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尿源性感染导致脓毒血症患者血清sTREM-1的检测评价

    目的 探讨血清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对尿源性脓毒血症患者的检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14例腔镜手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同期医院行腔镜手术未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患者100例为对照组;入院24 h后、术后1 h、术后1、3、7 d检测sTREM-1、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水平;同时根据患者入院24 h内各项指标的差值进行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评分标准Ⅱ(APACHEⅡ)评分,记录两组患者30 d内存活情况.结果 入院24 h后、术后1 h、术后1、3、7 d研究组sTREM-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PCT、CRP和IL-6相比,sTREM-1诊断尿脓毒血症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较高;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TREM-1(r=0.859,P<0.01)、PCT(r=0.732,P<0.01)、CRP(r=0.502,P=0.025)和IL-6(r=0.431,P=0.032)与APACHEⅡ均存在明显正相关性;114例尿源性脓毒血症患者30 d内死亡31例,病死率为27.19%;死亡组sTREM-1、PCT、CRP和IL-6峰值浓度均显著高于存活组(P<0.05);sTREM-1浓度与尿源性脓毒血症死亡患者生存时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TREM-1峰值浓度(r=-0.651,P<0.01)与预后呈负相关.结论 sTREM-1在尿源性脓毒血症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中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陈化磊;卓小岸;肖劲逐;车宪平;古军;胡鑫明;徐磊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对海口市儿童乙肝病毒感染的影响分析

    目的 探究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对海口市儿童乙肝病毒感染的影响. 方法 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法从海口市的各小区各家庭随机选取1~15岁城市儿童,选取于2002年之前(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前)出生的512名城市儿童为对照组,于2002年之后(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后)出生的806名城市儿童为观察组;统计两组儿童接种免疫的情况,观察组运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方法测定儿童血清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的阳性情况,计算两组儿童乙肝病毒感染情况. 结果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后的城市儿童首针及时接种率、全程接种率、全程及时接种率优于对照组(P<0.05);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前儿童的抗-HBs阳性率较低,观察组免疫效果较好(P<0.05);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后儿童的HBsAg阳性率和抗-HBc的阳性率降低,观察组的乙肝病毒携带率降低(P<0.05);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后的儿童乙肝病毒感染率为5.71%,相比于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前显著降低(P<0.05). 结论 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利于儿童及时全面接种免疫,减少了乙肝病毒携带情况,降低了乙肝病毒感染率,有利于对乙肝进行预防和控制.

    作者:郑促影;符丽英;庞利;郭芬;邢增才 刊期: 2017年第16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