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李中;朱亚君;倪佳音;于美芳;马红丽;王志娟
目的 探讨两种取材方法在妊娠早期及晚期孕妇生殖道B族溶血性链球菌监测的意义. 方法 随机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于医院门诊建册的早孕孕妇(妊娠8~12周)1 5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1及B1组,各750例,在常规妇检时,分别取其宫颈和阴道下三分之一分泌物进行B族溶血性链球菌检测,统计其阳性率;至妊娠37周后复查并统计其阳性率,依次相应分为A2及B2组.分别比较不同时期及不同途径检测GBS的结果,并追踪围产结局. 结果 四组GBS阳性率分别为5.5%,8.1%,11.2%及5.7%;A1及B1组流产率分别为10.4%及7.5%;A2及B2组早产发生率分别23.7%及19.0%;新生儿感染发生率分别为8.5%及4.6%.指标对比中A1、B1组相比较及A2与B2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与A2组,B1组与B2组各项指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妊娠早期及晚期不同部位取材筛查孕妇生殖道GBS阳性率、流产及早产的结局有所不同.妊娠早期及晚期取阴道下三分之一分泌物做GBS筛查更适宜临床应用.
作者:易辉;王云霞;郑丽君;何慧芳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急性感染致社区获得性肺部感染成年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耐药性.方法 选取医院2014年1月-2016年7月收治的502例社区获得性肺部感染(CAP)成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感染肺炎支原体(MP)分为MP感染组和非MP感染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502例CAP患者中共检出MP感染患者170例(MP感染组),MP感染率为33.86%;MP感染组和非MP感染组患者在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比例(LY%)、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血红蛋白浓度(HB)等指标无明显差异;MP感染组感染部位位于左中下肺叶的患者明显多于非MP感染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感染组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以四环素类高,其次为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低,其中以强力霉素(92.35%)敏感性佳.结论 MP感染所致CAP成年患者在临床上多具有纵隔淋巴结肿大的影像学特征,由于该类患者对于不同抗菌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因此建议临床治疗考虑首选四环素类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作者:孙蓉媛;杨万杰;孙莉萍;张柏文;徐英洁;张蕊 刊期: 2017年第16期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内镜技术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使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变得更为简便准确,但由内镜导致的医院感染暴发时有发生,分析其主要原因是清洗消毒不严格,导致寄居于内镜及附件上的致病菌侵入患者而发生感染,已成为医学界、患者和社会媒体关注的问题,为此,各国纷纷制订内镜清洗消毒操作指南.本文详细介绍了我国《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WS507-2016)编制任务来源、规范主要内容的编写依据及说明、标准的可行性与实施建议等,并对规范宣传贯彻执行中常见的问题进行说明.
作者:刘运喜;邢玉斌;索继江;巩玉秀;田晓丽;李兆申;王力红;张流波;李六亿;方英;孔金艳;邓敏;张宇;张京利;杨云生;任旭;张澍田;姜泊;郭学刚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观察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为降低感染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医院2012年5月-2016年6月收治的1 020例GDM孕妇,对其中发生尿路感染的187例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分析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 结果 1 020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共发生尿路感染187例,感染率18.33%;共检出237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173株占73.00%;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30岁、空腹血糖≥8 mmol/L、糖化血红蛋白≥7%、24 h尿蛋白≥80 mg、血尿素氮≥6 mmol/L、合并≥2种其他慢性疾病和未使用抗菌药物是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尿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GDM孕妇尿路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且该类患者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应根据患者病情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同时进行及时地治疗.
作者:强春香;付欣;王丽霞;朱晓慧;韩静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重症感染急性肾损伤的诊断价值,为重症感染急性肾损伤的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在医院内住院诊断重症感染患者60例,所有患者在入院第1天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将检查结果与确诊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60例患者在入院第1天时42例确诊有急性肾损伤,发生率为70.00%,45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中36例发生急性肾损伤、15例脓毒症患者中6例发生急性肾损伤,急性肾损伤发生率分别为80.00%、40.00%,不同感染疾病类型患者急性肾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感染、腹腔感染、其他部位感染患者急性肾损伤发生率分别为68.75%、71.43%、71.43%,不同原发感染部位患者急性肾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入院第1天时有36例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存在急性肾损伤,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重症感染患者急性肾损伤诊断的敏感度为76.19%、特异度为77.78%、阳性预测值为88.89%、诊断符合率为76.67%;急性肾损伤与无急性肾损伤的重症感染患者肾长径、肾横径、肾实质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肾损伤患者肾叶间动脉阻力指数(RI)与搏动指数(PI)分别为0.71±0.09、1.38±0.07,高于无急性肾损伤患者0.65±0.06、1.33±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症感染患者容易发生急性肾损伤,急性肾损伤患者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下可表现肾叶间动脉RI与PI升高,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重症感染急性肾损伤的诊断有一定临床价值.
作者:方丽妮;冯岚;陶阳;邢秀红;黄泽健;云永子;洪海燕;王军莲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通过对血液科病房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致3例血流感染病例的调查及感控干预,为预防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13年6月事件发生期间设定为A组107例,2013年7月-12月设置为B组629例, 2014年设置为C组1 081例,2015年设置为D组1 161例;对2013年6月3例CRKP致血流感染的患者进行临床及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并采取消毒隔离等干预措施,根据事件发生期、干预后分组并追踪30个月,运用χ2检验分析不同组间感染发生率差异. 结果 3例菌株属同一基因克隆,经启动消毒隔离等干预措施,观察干预后仅发生1例CRKP新病例,事件发生期、干预后CRKP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暴发流行事件. 结论 接触传播是此次事件的主要疑似因素;落实接触隔离措施、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加强环境及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强化终末消毒,将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同俏静;赵晋;陈冬容;王海萍;赵锋;俞云松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438例早产儿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结果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438例早产儿中发生医院感染49例,感染率为11.19%;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医院感染基础疾病以新生儿肺炎和呼吸窘迫综合征为主,分别占44.90%和36.73%;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医院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和皮肤为主,分别占40.82%和22.45%;感染患儿共检出病原菌4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4株占52.17%,革兰阳性菌16株,占34.78%,真菌6株占13.04%;胎龄≤32周、出生体质量≤1 500 g、机械通气>72 h、胃肠外营养>7 d、留置胃管、应用抗菌药物、喂养不耐受、住院天数>14 d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机械通气>72 h、出生体质量≤1 500 g、胎龄<32周、胃肠外营养是早产儿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导致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相对较多,发生医院感染的患儿其基础疾病以新生儿肺炎和呼吸窘迫综合征为主,肺炎克雷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引起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加强对早产儿医院感染管理,合理化应用抗菌药物,对于降低早产儿医院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应红;陈洪;闵宗素;龙云;叶素琴;刘彩霞;钟珊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骨科带内植物的Ⅰ类手术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药敏结果,为切口感染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1年1月-2016年10月在医院实施骨科带内植物的2 382例Ⅰ类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术后发生切口感染患者局部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2 382例Ⅰ类手术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65例,感染率2.73%;65例切口感染患者送检标本中54例阳性,阳性率为83.08%,培养出病原菌58株,其中单一病原菌感染50例占92.59%,2种病原菌混合感染4例占7.41%;58株感染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35株占60.34%,革兰阴性菌22株占37.93%,真菌1株占1.72%;检出的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均完全耐药,对万古霉素完全敏感,革兰阴性菌普遍对青霉素、头孢唑林完全耐药,对亚胺培南及万古霉素完全敏感,对其他抗菌药物敏感性高低不一.结论 葡萄球菌属及大肠埃希菌是引起骨科带内植物的Ⅰ类切口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检出病原菌普遍对青霉素完全耐药,但对万古霉素、亚胺培南尚完全敏感,对其他抗菌药物敏感性高低不一,应对感染切口尽早采集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根据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治疗.
作者:袁付成;白文晶;徐军丽;徐振华;岳春彦;许万洲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牙周炎患者口腔幽门螺杆菌(Hp)的分布特点及与牙周炎、胃Hp感染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择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慢性牙周炎患者150例作为牙周炎组和牙周健康者150例作为对照组,牙周炎组分为轻度牙周炎患者93例、中度牙周炎患者31例,重度牙周炎患者26例;检测口腔Hp和胃Hp感染情况. 结果 牙周炎组口腔Hp阳性率为82.7%显著高于对照组48.0%(P<0.05);牙周炎组胃Hp阳性率为85.3%高于对照组43.3%(P<0.05);轻度牙周炎患者、中度牙周炎患者、重度牙周炎患者口腔Hp阳性率分别为78.5%、87.1%、92.3%均高于对照组患者48.0%(P<0.05);重度牙周炎患者口腔Hp阳性率高于中度牙周炎患者,中度牙周炎患者口腔Hp阳性率高于轻度牙周炎患者,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口腔Hp阳性患者胃Hp阳性率为91.1%高于口腔Hp阴性患者57.7%(P<0.05). 结论 慢性牙周炎患者口腔Hp阳性率高,口腔Hp感染和牙周炎及胃Hp感染关系密切.
作者:宣桂红;王海花;尹敏;金巧霞;周叶青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究优化腔镜清洗消毒流程对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影响.方法 选取医院2014-2015年开展的内镜检查639台,依据腔镜清洗消毒流程不同将患者划分为观察组(2015年1-12月322台)和对照组(2014年1-12月317台),观察组给予优化腔镜清洗消毒流程,对照组给予常规腔镜清洗消毒流程;对两组腔镜检测合格率、医院感染率、腔镜使用满意度、术后相关指标、细菌监测情况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细菌学检测合格率、肉眼检测合格率分别为95.96%、97.20%,对照组则分别为80.76%、86.44%,观察组的细菌学检测合格率、肉眼检测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医院感染率分别为1.24%、8.52%,观察组医院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满意度、平均满意度评分分别为88.20%、(96.43±2.01)分,对照组分别为80.75%、(86.79±4.34)分,观察组总满意度及平均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98±0.45)d、(5.98±2.95)d,对照组分别为(4.78±1.55)d、(9.57±2.78)d,观察组患者的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类细菌检出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优化腔镜清洗消毒流程可以提高腔镜清洗消毒的质量,明显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和身体健康.
作者:刘芳兰;刘萍;王桂红;杨兰英;周霞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阿奇霉素治疗孕妇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医院2015年7月-2016年7月医院产科收治的6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孕妇,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配合进行相关检查,予以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阿奇霉素进行治疗,对照组予以红霉素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咳嗽咳痰好转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不良反应及治疗后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VC/FEV1、深吸气量(IC).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痊愈率53.33%及总有效率为93.33%均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咳嗽咳痰好转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轻微腹痛、恶心呕吐、注射部位疼痛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FVC、FEV1、VC/FEV1及IC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奇霉素对妊娠期妇女伴肺炎支原体感染治疗效果良好,临床症状缓解较快,不良反应较少,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作者:吴胜本;郭建峰;马锐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究腓肠肌外侧头肌瓣联合植皮对胫骨外侧平台骨折术后切口感染的预后及炎性因子的水平影响分析.方法 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于医院骨科进行手术治疗的胫骨外侧平台骨折且术后出现切口感染患者60例,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彻底清创,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腓肠肌外侧头肌瓣联合植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预后及炎性因子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切口感染治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观察组患者美观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色泽弹性差异明显(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Enneking下肢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率为96.67%,对照组为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腓肠肌外侧头肌瓣联合植皮治疗胫骨外侧平台骨折术后切口感染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秀超;闫磊;胡斌;张战峰;谢文聪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究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对海口市儿童乙肝病毒感染的影响. 方法 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法从海口市的各小区各家庭随机选取1~15岁城市儿童,选取于2002年之前(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前)出生的512名城市儿童为对照组,于2002年之后(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后)出生的806名城市儿童为观察组;统计两组儿童接种免疫的情况,观察组运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方法测定儿童血清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的阳性情况,计算两组儿童乙肝病毒感染情况. 结果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后的城市儿童首针及时接种率、全程接种率、全程及时接种率优于对照组(P<0.05);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前儿童的抗-HBs阳性率较低,观察组免疫效果较好(P<0.05);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后儿童的HBsAg阳性率和抗-HBc的阳性率降低,观察组的乙肝病毒携带率降低(P<0.05);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后的儿童乙肝病毒感染率为5.71%,相比于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前显著降低(P<0.05). 结论 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利于儿童及时全面接种免疫,减少了乙肝病毒携带情况,降低了乙肝病毒感染率,有利于对乙肝进行预防和控制.
作者:郑促影;符丽英;庞利;郭芬;邢增才 刊期: 2017年第16期
医院感染暴发严重影响患者的医疗和健康安全,且危害性较大;为有效预防与控制该事件的发生,大限度降低危害,保障医患的安全,本研究对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6年颁布的《医院感染暴发控制指南》进行解读,包括背景、目的、主要内容如暴发相关术语与理解重点、主要问题、管理要求、流行病学调查、评估与处置、不足和建议等,旨在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控能力,为医疗机构及时有效地识别处置医院感染暴发提供技术指导,减少因医院感染暴发带来的巨大损失,保证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的生命财产安全.
作者:钟振锋;荣丽娟;侯铁英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观察监测-培训-计划法(MTP)联合关键绩效指标法(KPI)干预模式在儿童Ⅰ类手术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中的应用效果,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合理使用.方法 将2014年1-12月的344例Ⅰ类手术切口患儿纳入对照组,2015年1-12月的456例Ⅰ类手术切口患儿纳入干预Ⅰ组,2016年1-12月的426例Ⅰ类手术切口患儿纳入干预Ⅱ组,根据对照组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点评结果,建立清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评价指标(预防用药率、选用抗菌药物合理率、给药时机合理率、用药疗程合理率和术后感染率),干预Ⅰ组采用MTP干预模式,干预Ⅱ组采用MTP-KPI干预模式,比较干预前后合理性评价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 通过MTP-KPI模式干预,干预Ⅱ组Ⅰ类手术切口的预防用药率为9.86%,低于对照组37.79%,低于干预Ⅰ组1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Ⅱ组的选用抗菌药物合理率、给药时机合理率、用药疗程合理率分别为95.24%、95.24%、88.10%,高于对照组0.8%、75.31%、72.38%,高于干预Ⅰ组58.46%,90.77%,86.15%,同时腹外疝手术的预防用药评价指标均有显著改善;对照组、干预Ⅰ组、干预Ⅱ组的术后感染率分别为0.29%、0.44%和0.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TP-KPI干预模式对提高Ⅰ类手术切口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有显著效果,可行性高.
作者:廖莉;刘伟光;许晓强;王萍萍;陈晓瑾;严俊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分析手术麻醉相关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制定应对措施,为预防下呼吸道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的500例手术麻醉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术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情况,采集感染患者的痰液标本进行培养鉴定,分析病原菌的分布特征,同时对手术麻醉相关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500例手术麻醉患者中,发生下呼吸道感染51例,感染率为10.2%;感染患者的基础疾病分布,以神经系统疾病所占比例高,占35.29%;51份痰液标本中共分离出69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39株占56.52%,革兰阳性菌27株占39.13%,其他菌2株占4.3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麻醉方式、麻醉时间、麻醉机消毒方式、抗菌药物使用、麻醉机过滤器的使用与手术麻醉相关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麻醉方式、麻醉时间、消毒方式、抗菌药物的使用及麻醉机过滤器的使用是引发下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手术麻醉相关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上应对以上不利因素早期进行预防控制,以降低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作者:王璐;倪婷婷;陈石玉;陆琪娟;周莹 刊期: 2017年第16期
通过对9省市开展标准实施情况追踪评价,了解标准实施进展,存在问题及各地对标准修订的意见与建议,为三项标准的修订提供依据;自2009年颁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三项标准以来,规范了CSSD管理,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与灭菌的处置和效果监测走上规范化轨道;对CSSD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对器械相关感染防控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医院在集中管理、外来器械管理、采用院外消毒服务机构提供消毒供应的管理、以及灭菌设备、灭菌监测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针对管理行业技术方面的问题,三项标准做了相应的修改和补充.
作者:任伍爱;巩玉秀;李六亿;张宇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2010-2015年医院住院败血症患儿的致病菌与耐药性状况,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2月在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386例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2010-2011年、2012-2013年、2014-2015年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结果 2010-2011年162例患儿血培养分离出170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占52.4%,革兰阴性菌占46.5%,真菌占1.2%;2012-2013年121例患儿分离培养出12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占62.7%,革兰阴性菌占36.5%,真菌占0.8%,2014-2015年103例患儿共分离培养出105例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占65.7%,革兰阴性菌占33.3%,真菌占1.0%;2010-2011年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耐药率86.2%,对万古霉素耐药率0,2012-2013年,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率分别为96.0%和84.0%,对环丙沙星和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分别8.0%和0,2014-2015年,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00.0%和91.7%,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8.3%、8.3%和0;2010-2011年、2012-2013年、2014-2015年,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90.5%、100.0%和100.0%,表皮葡萄球菌对阿莫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85.7%、100.0%和100.0%,耐药性呈逐年上升趋势,表皮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均为0%.2010-2011年,2012-2013年,2014-2015年,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性分别为80.0%、93.3%、100.0%,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8.0%、6.7%和9.1%,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性均为0;2010-2011年、2012-2013年、2014-2015年,沙门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性均为0,沙门属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性分别为28.6%、76.9%和88.9%.结论 医院住院败血症患儿血培养中病原菌以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且病原菌的耐药性均呈逐年上升趋势,青霉素、红霉素不能再作为治疗革兰阳性菌的常规治疗选择,氨苄西林对革兰阴性菌的耐药性较高,均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并针对检出的病原菌选择合适抗菌药物,提升住院败血症患儿的治疗效果.
作者:蔡晓燕;王朝媛;谭薇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研究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临床防治措施,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2月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695例采用留置导管的患者进行研究,分析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情况,以及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和危险因素,并总结相应的防治措施. 结果 695例患者中发生感染的患者共103例,感染率为14.82%;共检出病原菌154株,主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83株占53.90%;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 Ⅱ评分)≥17分、血清白蛋白含量<30 g/L、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时间≥14 d,导管留置时间≥7 d,合并基础疾病均是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诱发患者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治疗过程中应根据相应情况给予具体的防治措施以减少该类患者的感染.
作者:杨燕芳;张洪波;胡靓;何涛涛;胡红宣;曹樟全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分析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分娩后会阴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于医院阴道分娩并行会阴侧切术的253例妊娠期糖尿病产妇为研究对象,回顾性调查并详细记录产妇年龄、孕周、体质量指数、第二产程、术后住院时间、切口长度、血糖控制情况、术前是否有生殖道感染、是否有胎膜早破等基本情况,同时采集感染产妇的切口分泌物标本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并对引发产妇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53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行会阴侧切术后,有19例产妇发生术后切口感染,感染率为7.51%;对相关的危险因素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产妇年龄>35岁,体质量指数(BMI)>28 kg/m2、第二产程>8 h、术后住院时间>5 d、切口长度>3 cm、血糖控制不达标、术前存在生殖道感染、胎膜早破是造成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产后会阴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感染产妇切口分泌物中共分离出病原菌19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3 株,革兰阴性菌5 株,真菌1 株.结论 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分娩后会阴切口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引起切口感染的因素较多,医务工作者应当熟悉妊娠糖尿病孕妇产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做好感染的预防和治疗,避免或者减少感染的发生,提高妊娠糖尿病产妇产后的生活质量.
作者:池鸿斐;叶可君;陈雅;张盛燕;王沁芳 刊期: 2017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