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思怡;邓琴;蒙小琴;蔡文妍;商颖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为常见的医源性感染,有70%~80%的院内尿路感染是留置导尿管而引起,已有证据表明,缩短置管时间和减少置管可使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因此,缩短留置时间、大程度地减少不必要的导尿置管,成为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主要策略和手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将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策略、留置导尿的提醒和定期评估、国内外在定期评估预防的差异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提供规范管理策略,有效降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作者:侯铁英;张玉;李正康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研究老年患者在全身麻醉术后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病原学特点及危险因素,为积极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4年2月-2016年12月在医院行全身麻醉后的486例老年患者,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探究呼吸道感染率及病原学特点,调查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肺部手术史、麻醉时间、插管途径、拔管时间、喉镜消毒方式、术前抗菌药物或激素使用、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及术后使用呼吸机等基本情况,对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呼吸道感染患者63例,感染率12.96%,痰培养检出病原菌64株,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20株占31.25%、铜绿假单胞菌19株占29.69%、鲍氏不动杆菌16株占25.00%,金黄色葡萄球菌9株占14.0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有吸烟史或肺部手术史、麻醉时间≥2.5 h、经口气管插管、拔管时间≥2 h、普通喉镜消毒方式、术前使用抗菌药物或激素、有糖尿病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术后使用呼吸机等是老年患者全身麻醉后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吸烟、肺部手术、麻醉时间、插管方式、喉镜消毒方式、使用呼吸机、使用抗菌药物以及合并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为老年患者全麻后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证实了以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多见的病原学特点,由此形成有效的预防控制感染措施.
作者:陈文海;项敬国;甘怀玉;余建军;王丹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医院感染与社区感染的基本临床特点和病原菌分布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医院感染病例与社区感染病例的临床特点,并分析感染相关病原菌的分布特征.结果 35 563例住院患者中发生感染655例,总感染率为1.8%;其中医院感染345例,感染率为1.0%,社区感染310例,感染率为0.9%;医院感染组男性构成比低于社区感染组(P<0.05);医院感染组中年龄>60岁、51~60岁、41~50岁的构成比较高,分别占28.1%、19.7%、17.4%;社区感染组年龄>60岁、51~60岁、0~10岁的构成比较高,分别占40.0%、17.1%、16.5%;医院感染组患者中下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的构成比分别占29.0%、25.8%、23.2%;社区感染组患者中泌尿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的构成比分别占40.0%、20.6%、12.6%;医院感染组送检标本中,痰液和尿液构成比较高,分别占49.3%和10.1%;社区感染组送检标本中,痰液和中耳道分泌物构成比较高,分别占44.3%和30.0%;医院感染组病原菌分离率占前3位的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白念珠菌,分别占21.4%、14.1%、10.5%;社区感染组病原菌分离率占前3位的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分别占14.7%、13.6%、12.8%.结论 中老年人群医院感染率较高,主要以呼吸道感染为主,感染标本类型以痰液为主,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老年和小儿人群中社区感染感染率较高,主要以泌尿道感染为主,感染标本类型主要为尿液,病原菌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
作者:陈恩利;李俊晓;王镇;谢萌;叶银艳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观察监测-培训-计划法(MTP)联合关键绩效指标法(KPI)干预模式在儿童Ⅰ类手术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中的应用效果,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合理使用.方法 将2014年1-12月的344例Ⅰ类手术切口患儿纳入对照组,2015年1-12月的456例Ⅰ类手术切口患儿纳入干预Ⅰ组,2016年1-12月的426例Ⅰ类手术切口患儿纳入干预Ⅱ组,根据对照组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点评结果,建立清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评价指标(预防用药率、选用抗菌药物合理率、给药时机合理率、用药疗程合理率和术后感染率),干预Ⅰ组采用MTP干预模式,干预Ⅱ组采用MTP-KPI干预模式,比较干预前后合理性评价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 通过MTP-KPI模式干预,干预Ⅱ组Ⅰ类手术切口的预防用药率为9.86%,低于对照组37.79%,低于干预Ⅰ组1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Ⅱ组的选用抗菌药物合理率、给药时机合理率、用药疗程合理率分别为95.24%、95.24%、88.10%,高于对照组0.8%、75.31%、72.38%,高于干预Ⅰ组58.46%,90.77%,86.15%,同时腹外疝手术的预防用药评价指标均有显著改善;对照组、干预Ⅰ组、干预Ⅱ组的术后感染率分别为0.29%、0.44%和0.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TP-KPI干预模式对提高Ⅰ类手术切口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有显著效果,可行性高.
作者:廖莉;刘伟光;许晓强;王萍萍;陈晓瑾;严俊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了解二级以下医疗机构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使用现状,以便规范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管理.方法 通过问卷、现场调查和监测的方法,对2016年湖北省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管理和使用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结果 调查不同级别医疗机构117所,共132台灭菌器,其中下排气式灭菌器占54.55%,灭菌器械类型中,手术器械占40.51%;消毒员专业中,护士、工人、其他专业分别占71.79%、10.26%、17.95%,消毒员经培训持证上岗率为29.06%;二级、一级及民营医疗机构中,注册证持有率分别为45.28%、25.45%、22.22%,说明书持有率分别有75.47%、43.64%、55.56%,均未安装高效过滤器;灭菌器1、3、5年年检率分别为7.69%、3.42%、2.56%,其中86.32%的医疗机构灭菌器无年检,日常维护由厂家维护占12.82%,医院负责占32.48%,科室负责占42.74%,无维护占11.97%;81.20%的医疗机构持有操作规程;灭菌温度、灭菌压力、灭菌时间及干燥时间合格率分别为90.60%、79.49%、85.47%及62.39%;物理、化学及化学监测开展率分别为49.57%、64.96%及32.47%,进行现场生物监测100例次,合格98例次,合格率为98.00%.结论 二级以下医疗机构尤其是民营医院和一级医疗机构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管理不规范,在人员培训及资质、灭菌器操作和监测方面存在缺陷,经加强培训及督导,加大供应室硬件设施投入,促进工作改进,取得了明显成效.
作者:刘艳;柯荣;李玮;丁才智;张大明;谈涛;梁建生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研究肺部感染致心律失常结果以及心电图检查在其诊疗中的价值,旨在及时控制感染,从而降低耐药菌产生、纠正心律失常,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6年8月医院肺部感染心律失常患者138例,观察病原菌分布情况、心电图异常、心律失常类型以及感染控制前后心律失常变化情况,分析其间的关系. 结果 肺炎链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者,心电图ST-T改变率均高于异常P波、Q波和QS波(P<0.05);肺炎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感染者房性期前收缩率高于其他类型,肺炎克雷伯杆菌室性期前收缩率高于其他类型,金黄色葡萄球菌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率高于其他类型(P<0.05);肺部感染控制后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0.87%,低于控制前的100.00%(P<0.05);窦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束支阻滞和房室传导阻滞(Ⅰ型、Ⅱ型)发生率均低于控制前(P<0.05). 结论 肺部感染致心律失常以室性期前收缩与房性期前收缩为多见,心电图以ST-T改变为主;加强心电图检查有助于掌握肺部感染者心律失常类型、评价病情,从而选取较为敏感抗菌药物及时控制感染、降低耐药菌产生.
作者:王秀芳;庞明武;梁渝萍;胡琳;李霞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究优化腔镜清洗消毒流程对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影响.方法 选取医院2014-2015年开展的内镜检查639台,依据腔镜清洗消毒流程不同将患者划分为观察组(2015年1-12月322台)和对照组(2014年1-12月317台),观察组给予优化腔镜清洗消毒流程,对照组给予常规腔镜清洗消毒流程;对两组腔镜检测合格率、医院感染率、腔镜使用满意度、术后相关指标、细菌监测情况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细菌学检测合格率、肉眼检测合格率分别为95.96%、97.20%,对照组则分别为80.76%、86.44%,观察组的细菌学检测合格率、肉眼检测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医院感染率分别为1.24%、8.52%,观察组医院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满意度、平均满意度评分分别为88.20%、(96.43±2.01)分,对照组分别为80.75%、(86.79±4.34)分,观察组总满意度及平均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98±0.45)d、(5.98±2.95)d,对照组分别为(4.78±1.55)d、(9.57±2.78)d,观察组患者的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类细菌检出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优化腔镜清洗消毒流程可以提高腔镜清洗消毒的质量,明显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和身体健康.
作者:刘芳兰;刘萍;王桂红;杨兰英;周霞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及淀粉样蛋白(SAA)水平与感染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医院行PICC的458例恶性肿瘤患者为临床研究对象,并比较和分析感染与非感染患者、不同感染类型患者及不同感染部位患者血清CRP、PCT及SAA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 458例恶性肿瘤PICC患者中发生感染74例,感染率为16.16%;细菌感染56例,占75.68%;病毒感染18例,占24.32%;血行感染16例,占21.62%;局部感染58例,占78.38%;与非感染患者相比,恶性肿瘤PICC感染患者血清CRP(70.56±8.92)mg/L、PCT(3.61±0.45)ng/ml、SAA(246.78±21.36)mg/L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病毒感染患者相比,恶性肿瘤PICC细菌感染患者血清CRP(103.35±12.41)mg/L、PCT(6.59±0.64)ng/ml、SAA(359.20±40.53)mg/L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局部感染患者相比,恶性肿瘤PICC血行感染患者血清CRP(115.40±10.27)mg/L、PCT(7.62±0.48)ng/ml、SAA(383.71±42.50)mg/L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CRP、PCT、SAA水平与恶性肿瘤PICC感染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对于恶性肿瘤PICC感染的诊断和鉴别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作者:王冬云;史健;李艳荣;孟宝福;杨英;申静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2010-2015年医院住院败血症患儿的致病菌与耐药性状况,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2月在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386例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2010-2011年、2012-2013年、2014-2015年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结果 2010-2011年162例患儿血培养分离出170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占52.4%,革兰阴性菌占46.5%,真菌占1.2%;2012-2013年121例患儿分离培养出12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占62.7%,革兰阴性菌占36.5%,真菌占0.8%,2014-2015年103例患儿共分离培养出105例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占65.7%,革兰阴性菌占33.3%,真菌占1.0%;2010-2011年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耐药率86.2%,对万古霉素耐药率0,2012-2013年,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率分别为96.0%和84.0%,对环丙沙星和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分别8.0%和0,2014-2015年,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00.0%和91.7%,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8.3%、8.3%和0;2010-2011年、2012-2013年、2014-2015年,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90.5%、100.0%和100.0%,表皮葡萄球菌对阿莫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85.7%、100.0%和100.0%,耐药性呈逐年上升趋势,表皮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均为0%.2010-2011年,2012-2013年,2014-2015年,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性分别为80.0%、93.3%、100.0%,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8.0%、6.7%和9.1%,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性均为0;2010-2011年、2012-2013年、2014-2015年,沙门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性均为0,沙门属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性分别为28.6%、76.9%和88.9%.结论 医院住院败血症患儿血培养中病原菌以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且病原菌的耐药性均呈逐年上升趋势,青霉素、红霉素不能再作为治疗革兰阳性菌的常规治疗选择,氨苄西林对革兰阴性菌的耐药性较高,均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并针对检出的病原菌选择合适抗菌药物,提升住院败血症患儿的治疗效果.
作者:蔡晓燕;王朝媛;谭薇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8月-2016年9月医院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癌患者104例作为研究组及同期健康体检者104名为对照组,比较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癌患者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及健康人群正常肝组织IL-10、IL-17表达及甲胎蛋白含量等.结果 IL-10在肝癌组织、癌旁组织中mRNA水平表达分别为(0.472±0.050)Gapdh、(0.022±0.004)Gapdh,高于健康人群的(0.010±0.002)Gapdh, IL-17 在肝癌组织、癌旁组织中mRNA水平表达分别为(0.620±.0.087)Gapdh、(0.024±0.005)Gapdh,高于健康人群的(0.011±0.004)Gapdh,肝癌组织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组织、癌旁组织中蛋白水平表达高于健康人群,肝癌组织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肝癌细胞株BEL-7402、HepG2中的水平高于正常肝细胞HL-7702,BEL-7402高于HepG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0、IL-17在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与甲胎蛋白含量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 IL-10、IL-17高表达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癌发生发展具有密切相关性,加强二者检测与干预,有助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癌的诊断与疾病治疗,改善预后.
作者:刘桂玲;李连花;牛梦铱;康茹;刘晓娜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通过对血液科病房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致3例血流感染病例的调查及感控干预,为预防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13年6月事件发生期间设定为A组107例,2013年7月-12月设置为B组629例, 2014年设置为C组1 081例,2015年设置为D组1 161例;对2013年6月3例CRKP致血流感染的患者进行临床及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并采取消毒隔离等干预措施,根据事件发生期、干预后分组并追踪30个月,运用χ2检验分析不同组间感染发生率差异. 结果 3例菌株属同一基因克隆,经启动消毒隔离等干预措施,观察干预后仅发生1例CRKP新病例,事件发生期、干预后CRKP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暴发流行事件. 结论 接触传播是此次事件的主要疑似因素;落实接触隔离措施、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加强环境及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强化终末消毒,将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同俏静;赵晋;陈冬容;王海萍;赵锋;俞云松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血清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对尿源性脓毒血症患者的检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14例腔镜手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同期医院行腔镜手术未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患者100例为对照组;入院24 h后、术后1 h、术后1、3、7 d检测sTREM-1、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水平;同时根据患者入院24 h内各项指标的差值进行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评分标准Ⅱ(APACHEⅡ)评分,记录两组患者30 d内存活情况.结果 入院24 h后、术后1 h、术后1、3、7 d研究组sTREM-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PCT、CRP和IL-6相比,sTREM-1诊断尿脓毒血症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较高;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TREM-1(r=0.859,P<0.01)、PCT(r=0.732,P<0.01)、CRP(r=0.502,P=0.025)和IL-6(r=0.431,P=0.032)与APACHEⅡ均存在明显正相关性;114例尿源性脓毒血症患者30 d内死亡31例,病死率为27.19%;死亡组sTREM-1、PCT、CRP和IL-6峰值浓度均显著高于存活组(P<0.05);sTREM-1浓度与尿源性脓毒血症死亡患者生存时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TREM-1峰值浓度(r=-0.651,P<0.01)与预后呈负相关.结论 sTREM-1在尿源性脓毒血症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中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陈化磊;卓小岸;肖劲逐;车宪平;古军;胡鑫明;徐磊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感染性休克患者采用双泵双通路和双泵单通路对于血管活性药物注射泵更换期间的血压变化.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住院治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11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2例患者随机分为双通路组和单通路组,每组各5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和液体复苏,双通路组和单通路组分别采用双泵双通路和双泵单通路换泵方式;采集患者标本,进行菌株鉴定;记录患者血流动力学基本稳定时的收缩压、血压波动大幅度和血压波动时间;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双通路组56例患者分离出病原菌6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3株占69.35%,革兰阳性菌16株占25.81%,真菌3株占4.84%,单通路组56例患者分离出病原菌6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1株占64.06%,革兰阳性菌19株占29.69%,真菌4株占6.25%,双通路组和单通路组病原菌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通路组和单通路组初始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通路组血压波动大幅度和血压波动时间均显著低于双通路组(P<0.01);双通路组和单通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双泵双通路换泵方式相比,双泵单通路换泵方式可降低感染性休克患者血压波动,可以考虑作为血管活性药物的标准换泵方式.
作者:高照渝;崔轮盟;张瑶;宫叶琴;马丽秋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分析复用医疗器械使用环节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总结其针对性防范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感染科存档的270份复用医疗器械生物监测原始资料,分析复用医疗器械使用环节可能存在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采取的针对性防范措施,并与2015年1月-2015年12月的240份原始资料的空气生物监测、物表生物和工作人员手监测合格率进行比较. 结果 通过分析医院2016年度复用医疗器械使用环节发现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主要为空气污染、物体表面污染和工作人员手污染等,针对性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后,2016年度空气生物监测、物表生物和工作人员手监测合格率较2015年度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防范措施实施后医护人员对复用医疗器械满意度98.86%显著高于实施前的89.77%. 结论 复用医疗器械使用环节中周围空气环境、承载物体表面以及工作人员均具有一定程度的诱发感染危险因素,临床需加强感染培训及监管力度,从而有效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戴李中;朱亚君;倪佳音;于美芳;马红丽;王志娟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锁定加压钢板(LCP)外固定对股骨远端骨折术后感染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3月-2015年4月医院骨科利用LCP外固定技术结合置管冲洗负压引流技术,对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手术后发生感染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2例骨折患者中,平均(44.00±10.50)岁;首次手术后到发生感染行LCP外固定的平均间隔时间为(16.17±2.73)d;所有患者均完成整个随访过程,随访时间平均为(15.50±1.51)月;患者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19.17±2.25)周,全部病例均为骨性愈合,感染也全部得到有效控制;患者在手术后6个月膝关节屈曲角度平均为(110.17±10.66)°,伸直角度平均为(2.83±2.29)°;手术后1年的膝关节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平均 (90.17±5.56)分.结论 利用LCP外固定技术结合置管冲洗负压引流技术对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手术后的感染进行控制和治疗,具有创伤比较小,在Ⅱ期并不需要进行内固定更换,手术后并发症少而且节省住院费用等优点,作为一种对感染性骨折的治疗方法,有效性和安全性较高.
作者:彭文平;汤华林;毛海蛟;史增元;董文韦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究腓肠肌外侧头肌瓣联合植皮对胫骨外侧平台骨折术后切口感染的预后及炎性因子的水平影响分析.方法 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于医院骨科进行手术治疗的胫骨外侧平台骨折且术后出现切口感染患者60例,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彻底清创,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腓肠肌外侧头肌瓣联合植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预后及炎性因子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切口感染治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观察组患者美观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色泽弹性差异明显(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Enneking下肢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率为96.67%,对照组为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腓肠肌外侧头肌瓣联合植皮治疗胫骨外侧平台骨折术后切口感染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秀超;闫磊;胡斌;张战峰;谢文聪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胎膜早破孕妇血清脂多糖结合蛋白(LBP)、白细胞介素-6(IL-6)变化情况及与绒毛膜羊膜炎的关系. 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足月胎膜早破孕妇80例为观察组1,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80例为观察组2,同期正常足月孕妇8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血清LBP和IL-6水平. 结果 观察组1和观察组2血清LBP和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2血清LBP和IL-6水平高于观察组1(P<0.05);观察组1和观察组2孕妇绒毛膜羊膜炎的感染率分别为25.0%、36.3%高于对照组3.8%;胎膜早破患者中,绒毛膜羊膜炎孕妇血清LBP和IL-6水平高于无绒毛膜羊膜炎组(P<0.05);绒毛膜羊膜炎Ⅱ级和Ⅲ级孕妇血清LBP水平高于绒毛膜羊膜炎Ⅰ级(P<0.05),绒毛膜羊膜炎Ⅲ级孕妇血清LBP水平高于绒毛膜羊膜炎Ⅱ级(P<0.05). 结论 胎膜早破孕妇血清LBP和IL-6水平升高,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血清LBP和IL-6水平升高更显著;胎膜早破合并绒毛膜羊膜炎孕妇血清LBP水平升高,且与绒毛膜羊膜炎的程度有关.
作者:颜蓉;陈秀堂;杨青;王丹;涂飞霞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重症感染急性肾损伤的诊断价值,为重症感染急性肾损伤的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在医院内住院诊断重症感染患者60例,所有患者在入院第1天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将检查结果与确诊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60例患者在入院第1天时42例确诊有急性肾损伤,发生率为70.00%,45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中36例发生急性肾损伤、15例脓毒症患者中6例发生急性肾损伤,急性肾损伤发生率分别为80.00%、40.00%,不同感染疾病类型患者急性肾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感染、腹腔感染、其他部位感染患者急性肾损伤发生率分别为68.75%、71.43%、71.43%,不同原发感染部位患者急性肾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入院第1天时有36例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存在急性肾损伤,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重症感染患者急性肾损伤诊断的敏感度为76.19%、特异度为77.78%、阳性预测值为88.89%、诊断符合率为76.67%;急性肾损伤与无急性肾损伤的重症感染患者肾长径、肾横径、肾实质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肾损伤患者肾叶间动脉阻力指数(RI)与搏动指数(PI)分别为0.71±0.09、1.38±0.07,高于无急性肾损伤患者0.65±0.06、1.33±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症感染患者容易发生急性肾损伤,急性肾损伤患者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下可表现肾叶间动脉RI与PI升高,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重症感染急性肾损伤的诊断有一定临床价值.
作者:方丽妮;冯岚;陶阳;邢秀红;黄泽健;云永子;洪海燕;王军莲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究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对海口市儿童乙肝病毒感染的影响. 方法 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法从海口市的各小区各家庭随机选取1~15岁城市儿童,选取于2002年之前(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前)出生的512名城市儿童为对照组,于2002年之后(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后)出生的806名城市儿童为观察组;统计两组儿童接种免疫的情况,观察组运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方法测定儿童血清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的阳性情况,计算两组儿童乙肝病毒感染情况. 结果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后的城市儿童首针及时接种率、全程接种率、全程及时接种率优于对照组(P<0.05);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前儿童的抗-HBs阳性率较低,观察组免疫效果较好(P<0.05);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后儿童的HBsAg阳性率和抗-HBc的阳性率降低,观察组的乙肝病毒携带率降低(P<0.05);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后的儿童乙肝病毒感染率为5.71%,相比于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前显著降低(P<0.05). 结论 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利于儿童及时全面接种免疫,减少了乙肝病毒携带情况,降低了乙肝病毒感染率,有利于对乙肝进行预防和控制.
作者:郑促影;符丽英;庞利;郭芬;邢增才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宫颈癌(CC)和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Ⅱ)、巨细胞病毒(HCMV)及16、18及35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关系,为CC的发病机制研究和防治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方法 选取医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接诊的130例宫颈疾病患者,按照患者宫颈病情不同,将64例患有良性宫颈疾病的患者归为良性组,66例CC患者归为CC组,另选取60例宫颈正常的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HPV、HCMV、HSVⅡ检出率. 结果 对照组未检测出HPV 16、HPV18、HPV35阳性,CC组HCMV检出率分别为77.27%、74.24%、72.73%,HSVⅡ检出率分别为74.24%、72.73%、72.73%,阳性检出率在不同检测点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良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HSVⅡ、HPV 16、HPV18、HCMV感染均能够提高CC发病率,其与CC的病情进展有重要关联,及早对HCMV、HSVⅡ、HPV 16、HPV18高危群体进行筛查有利于宫颈癌的诊断治疗.
作者:李艳芳;王运贤;黄雪梅;王洁;赵爽 刊期: 2017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