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综合措施对eP T F E隆鼻术后感染的预防效果研究

朱彦凯;赵丽;李功哲;王银钰;郭明银

关键词:综合措施, ePTFE隆鼻术, 预防, 发生, 术后感染
摘要:目的 研究综合措施对ePT FE(膨体聚四氟乙烯)隆鼻术患者术后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2月-2016年2月医院临床检查后进行ePT FE隆鼻术治疗的86例患者,根据实施综合措施改进系统的时间前后分为两组,每组43例,对照组为2014年2月 -2015年1月未改进治疗的患者,试验组为2015年2月 -2016年2月实施综合措施改进治疗的患者,比较两组感染率、自我防护管理行为评价、抑郁、焦虑状态评分.结果 试验组术后感染率为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术后感染率13.95%,试验组患者治疗依从性(31.48 ± 2.89)分、生活改良行为(30.52 ± 2.46)分、自我管理行为(87.02 ± 8.13)分、HADS-D评分(7.33 ± 5.84)分、HADS-A评分(7.46 ± 5.28)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依从性(26.38 ± 2.73)分、生活改良行为(26.03 ± 2.13)分、自我管理行为(77.24 ± 8.52)分、HADS-D评分(10.75 ± 5.96)分、HADS-A评分(11.14 ± 5.5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治疗期间综合措施改进,临床应用效果确切,ePT FE隆鼻术患者实施优化的综合措施,有效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能够改善其心理状态,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糖尿病肾病单中心腹膜透析合并感染患者贫血及铁代谢的临床分析

    目的 研究糖尿病肾病单中心腹膜透析合并感染患者血清铁蛋白(SF)、血清铁(IRON)、总铁结合力(TIBC)以及血红蛋白(Hb)水平,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2年12月 -2015年12月医院诊治的50例糖尿病肾病单中心腹膜透析合并感染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将患者根据是否发生贫血分为贫血组和非贫血组,每组25例,比较两组患者SF水平、IRON水平、TIBC水平及 Hb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 TIB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贫血组SF、IRON水平,显著低于非贫血组(P<0.05);贫血组铁缺乏发生率为84.00%,显著高于非贫血组的40.00%(P<0.05);贫血组心功能分级II级、IV级铁缺乏发生率,低于非贫血组(P<0.05);贫血组心功能分级III级铁缺乏发生率,高于非贫血组(P<0.05);两组患者在不同心功能分级下 T IB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贫血组在Ⅱ级、Ⅲ级以及Ⅳ级SF、IRON水平,显著低于非贫血组(P<0.05);两组患者随着心功能级别的升高,SF、IRON出现下降趋势.结论 糖尿病肾病单中心腹膜透析合并感染患者SF、IRON、TIBC、Hb水平显著降低,且铁缺乏发生率显著高于贫血发生率,应加强患者铁代谢监测,降低临床感染率.

    作者:张宇律;邢玉波;华燕吟;宋迎香;沈洁;王丽君;任燕 刊期: 2017年第21期

  • 老年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术后医院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究老年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术后医院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选取2011年11月-2016年11月医院收治的267例老年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患者,观察术后发生医院感染情况,对感染患者行抽血培养,观察老年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术后医院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 267例患者发生术后医院感染69例,感染率25.84%;69例感染患者血培养共分离病原菌101株,主要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分别占28.71%、15.84%、13.86%,;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氯霉素耐药性较高,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曲松、克林霉素、苯唑西林、头孢噻肟耐药性高,两者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具有较高敏感性;溶血葡萄球菌对氯霉素耐药性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头孢曲松、氨苄西林、氯霉素耐药性较强,两者对万古霉素、左氧氟沙星、替考拉宁均较为敏感,受伤至手术时间、止血、清创、切口闭合、引流情况、术后抗菌药物使用均是导致老年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及时了解老年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术后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及病原学特点,有利于指导诊治及判断疾病发展、预后情况.

    作者:曲野;何和与;张新波;黄泽晓;万海山 刊期: 2017年第21期

  • 肠内营养混悬液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感染及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

    目的 分析肠内营养混悬液改善结直肠癌手术患者术后免疫功能及降低术后感染的效果,以期为降低患者结直肠癌术后感染率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5年2月-2016年3月医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手术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术后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肠内营养混悬液,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一个月免疫球蛋白IgG、IgA、IgM 及 T 淋巴细胞CD3+、CD4+、CD8+、CD4+ /CD8+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术后一个月内感染率及病原菌构成.结果 试验组患者术后感染率为9.3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IgG、IgA、IgM、CD3+、CD4+、CD4+ /CD8+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CD8+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试验组患者以上指标较术前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术后IgG、IgA、IgM、CD3+、CD4+、CD4+ /CD8+高于对照组患者,CD8+ 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率为16.28%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9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术后予以肠内营养混悬液,可有效保护患者免疫功能,降低患者术后感染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吕保良;刘新江;潘玲;黄贺梅;张雪灵 刊期: 2017年第21期

  • 高龄患者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研究高龄患者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术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危险因素,制定相关预防控制措施,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6年01月-2017年01月医院收治的400例全麻气管插管术高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病原学特点及危险因素.结果 400例高龄患者中48例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感染率为12.0%;感染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中分离出41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11株,占26.83%,革兰阴性菌28株,占68.29%,真菌2株,占4.99%;其中患者吸烟、气管插管途径、气管插管深度、手术时间、术后拔管时间、合并基础疾病均与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密切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气管插管途径、气管插管深度、手术时间、拔管时间、合并基础疾病为全身麻醉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高龄患者行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术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概率高、危险因素多,针对相关危险因素临床应进行干预,以预防下呼吸道感染发生.

    作者:程太平;张杰;孔令军;王强;戴海新 刊期: 2017年第21期

  •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菌特征与耐药性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 HA)后医院感染病原菌特征及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2年3月-2017年3月639例T HA患者,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以及病原菌检测,观察患者感染率,并分析病原菌特征及危险因素.结果 639例T HA患者共发生医院感染42例,感染率6.57%,感染46例次,例次感染率为7.20%,感染部位以手术切口感染为主,占41.30%;42例感染患者共分离病原菌5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9株,占33.33%,革兰阳性菌38株,占66.67%;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和阿米卡星敏感率高为100.00%,对头孢唑林敏感率低为0,阴沟肠杆菌对亚胺培南敏感率高为100.00%,对头孢唑林和氨苄西林敏感率低为0;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氨苄西林敏感率高为100.00%,对青霉素敏感率低为0,表皮葡萄球菌对氨苄西林敏感率高100.00%,对青霉素敏感率低为0;年龄、BM I、合并基础疾病、合并糖尿病、既往手术史、手术时间、引流管放置时间及抗菌药物使用种类是 T HA 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合并基础疾病≥2种、合并糖尿病、抗菌药物使用种类>3种、既往有手术史是T HA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T HA术后并发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较多,应针对性加强围手术期护理,降低感染率.

    作者:杨剑红;杨红波;毛慧萍;刘红宇;高琳 刊期: 2017年第21期

  • 聚维酮碘消毒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体外影响研究

    目的 观察聚维酮碘消毒剂对浮游状态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钛合金表面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体外抗菌效果,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细菌悬液定量杀灭实验,观察聚维酮碘对浮游状态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在钛合金盘表面构建24小时细菌生物膜模型,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细菌生物膜结构;采用活菌计数法,观察聚维酮碘对钛合金表面的细菌生物膜的抗菌活性.结果 实验室条件下,有效碘浓度为0.1%、0.2%、0.3%、0.4% 以及0.5% 的聚维酮碘溶液作用30秒均可全部杀灭浮游状态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下均观察到成熟的细菌生物膜;经过聚维酮碘浸泡作用5min后,同对照相比,随着聚维酮碘浓度的不断升高,钛合金盘上的CFU 活菌计数不断下降,0.5% 聚维酮碘对细菌生物膜浸泡作用10min后,CFU计数为0.结论 实验室条件下,聚维酮碘不仅对浮游状态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强大的抗菌活性,对钛合金表面的24小时金葡菌生物膜同样具有抗菌活性,且抗菌活性随着聚维酮碘浓度的增加及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强,提示应用0.5% 的聚维酮碘原液浸泡>10分钟才能彻底杀灭生物膜内的细菌.

    作者:罗延智;曾华;张志宏;孙效棠;王万明 刊期: 2017年第21期

  • 大肠埃希菌临床连续分离株常见耐药元件检测与分析

    目的 调查一组60株大肠埃希菌临床连续分离株常见耐药元件的携带情况和菌株间的亲缘性.方法收集2015年10月-12月医院住院患者分离的60株大肠埃希菌临床连续分离株,采用K-B法测定12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再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法分析15种β-内酰胺类、6种氨基糖苷类、3种磺胺类耐药相关基因以及4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并对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结果 60株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环丙沙星、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率>50%,对其它7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15%,对碳青霉烯类均敏感;60株菌共检出常见耐药元件基因15种,其中43株检出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检出率为71.7%,33株检出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检出率为55.0%,40株检出磺胺类耐药基因,检出率为66.7%,42株检出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基因,检出率为70.0%;共检出6种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4种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 3种磺胺类耐药基因,2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基因;样本聚类分析提示本组菌疑似存在8个克隆株,同一克隆内菌株携带着相同耐药元件,存在医院內感染.结论 blaT EM、aac(3)-Ⅱ、sul1、d f rA17、intⅠ1是导致本组菌株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和磺胺类药物耐药的重要原因,耐药表型与基因型相符率高.

    作者:茅孝莹;许小敏;陈琳;常燕子;糜祖煌 刊期: 2017年第21期

  • 2951例呼吸道感染人群共同感染肺炎支原体和B型流感病毒的流行病学特点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和流感B型病毒感染存在相关性及季节、年龄、性别分布特点,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2016年1月-12月医院确诊的2951例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11种常见呼吸道病原体IgM抗体的检测,并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结果 2951例患者中,流感病毒B型阳性率为20.2%,肺炎支原体阳性率为13.0%;<16岁儿童青少年易感肺炎支原体,17~30岁人群易感流感B型病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感B型病毒冬春季较夏秋两季高发,肺炎支原体夏季发病率高于其他季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支原体和流感B型病毒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肺炎支原体和流感B型病毒感染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214.结论 肺炎支原体和流感B型病毒感染患者存在年龄、季节和性别间的差异,二者感染存在相关性.

    作者:田伟;尹蕾;李守霞 刊期: 2017年第21期

  • 血液增菌肉汤连续传代对多药耐药菌恢复抗菌药物敏感性研究

    目的 探讨连续传代培养对产ESBLs多药耐药菌恢复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临床产ESBLs的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各21株,以血液增菌肉汤连续30代接种传代.对连续传代且无杂菌污染的菌株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 共获得纯化的产ESBLs的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分别为15株和18株,传30代结果显示共有21株51种次的抗菌药物由耐药变成敏感,其敏感性恢复了,4株6种次由敏感变成耐药.结论血液增菌肉汤连续30代接种传代可诱导部分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恢复药物敏感性.

    作者:田恒忠;孟祥清;王健;孙丹;邢浩莉;赵淑海;倪宁;宋慧;康栗;李倩 刊期: 2017年第21期

  • 米力农雾化疗法在重症肺部感染并发心力衰竭患儿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米力农雾化疗法在重症肺部感染并发心力衰竭儿童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2013年6月-2016年6月医院就诊的重症肺部感染并发心力衰竭患儿86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基础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米力农雾化疗法,观测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心率、面色转红润时间、精神状况、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哺乳时间、肝脏缩小时间等体征情况;比较两组患儿症状、体征改善时间、治疗有效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药物副作用,测量两组患儿左室收缩末径(LVSD)、左室舒张末径(LVDD)、房室瓣EA峰比值(E/A)、左室短轴缩短率(LVSF)、动脉收缩压(SAP)、平均肺动脉压(MPAP)、氧合指数(OI).结果 研究组患者面色转红润41例占95.35%、肝脏回缩41例占95.35%、哺乳时间缩短40例占93.02%、湿啰音消失41例占95.35%、烦躁消失39例占90.70%,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病原菌检测共检测出147株病原菌,其中检测出革兰阴性菌86株,占58.50%,革兰阳性菌53株,占36.05%,真菌8株,占5.45%;治疗后,研究组LVSF、LVEF、E/A、SAP水平高于对照组,LVDD、LVSD、MPAP、OI等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5.35%,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1.40%,显著低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米力农雾化疗法能够显著缩短重症肺部感染并发心力衰竭儿童体征症状改善时间,有效改善其心功能,提高治疗有效率,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柳旎;韩旭;王书举 刊期: 2017年第21期

  • 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及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大肠埃希菌分布及耐药情况,并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2月医院分离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并分析潜在的危险因素.结果 医院共检出大肠埃希菌813株,主要来自痰标本及尿液标本,各占43.54% 及37.90%;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亚胺培南)耐药率为2.1%,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为63.7%,与国家监测大肠埃希菌耐药率53.5%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及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与该两种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之间并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应进一步加强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管理,规范碳青霉烯类及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使用,避免出现碳青霉烯类及喹诺酮类耐药的大肠埃希菌.

    作者:石莹;刘亚男;李锐;罗廷刚;王晨宇;郝素云 刊期: 2017年第21期

  • 血浆Presepsin水平在脓毒症早期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目的 探讨血浆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4亚型(Presepsin)水平对脓毒症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9月 -12月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治疗的80例危重病患者,依据脓毒症诊断标准分为脓毒症组40例、脓毒症休克组40例,选择同期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入院时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浆Presepsin、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进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和序贯性器官功能衰竭(SOFA)评分,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Presepsin与PCT、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Presep-sin、PCT、hs-CRP对脓毒症的诊断价值.结果 脓毒症休克组血浆 Presepsin、PCT 及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脓毒症组和健康对照组(P< 0.01);脓毒症休克组 APACHEⅡ评分和 SOFA 评分高于脓毒症组(P< 0.0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resepsin与PCT呈显著正相关(r=0.517,P<0.01);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 Presepsin与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554,r=0.605,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Presepsin、PCT、hs-CRP诊断脓毒症时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17,P<0.001;0.691,P<0.001;0.625,P>0.05).结论 血浆Presepsin水平可作为脓毒症患者早期诊断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有效指标.

    作者:周文杰;张楠;刘勤富;白吉佳;张珺;王晓红;杨晓军;马希刚 刊期: 2017年第21期

  • 右美托咪定复合依托咪酯麻醉对直肠癌术后医院感染患者免疫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分析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依托咪酯麻醉对直肠癌术后医院感染患者免疫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医院行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医院感染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30名,对照组以依托咪酯麻醉进行直肠癌根治术,试验组以右美托咪定复合依托咪酯麻醉条件下进行直肠癌根治术,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情况,医院感染发生部位,免疫功能及炎性因子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麻醉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拔管时间、应答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60名患者,呼吸系统感染21例,占35.00%,泌尿系统感染18例,占30.00%;两组患者手术前后IgA、IgM比较无明显差异,而患者手术后IgG水平及CD3+、CD4+、CD8+ T细胞分数低于手术前(P<0.05);试验组术后1d Ig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CD3+、CD4+、CD8+ T细胞分数在术后1d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IL-6、TNF-α、CRP水平较术前均升高(P<0.05);但在术后即刻、术后1d、术后3d,试验组患者IL-6、TNF-α、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行直肠癌根治术时,采用右美托咪定复合依托咪酯麻醉,可减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可减轻麻醉对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缓解炎性应激反应.

    作者:王雷;牛志强;郑孟良;聂宇;吴水水 刊期: 2017年第21期

  • 父母单一感染患者辅助胚胎HBV DN A检测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父母单一感染者辅助生殖助孕废弃胚胎中 HBV DNA检测结果及影响因素,为 HBV垂直传播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0年1月 -2016年12月医院行辅助生殖助孕的200对夫妇废弃的胚胎200个,采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PCR)对 HBV DNA进行检测,以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检测父母感染者血清乙肝七项、荧光定量PCR法检测 HBVDNA载量.结果 HBV单一感染父母 HBsAg与HBcAb均为阳性,阳性率为100.00%,HBsAb、HBeAg、HBeAb、HBcAb-IgM、HBs1Ag阳性者分别有0例、59例、94例、7例、138例,阳性率为0.00%、29.50%、47.00%、3.50%、69.00%,HBVDNA阳性者200例,阳性率为100.00%,HBV DNA高载量者52例,阳性率为26.00%;200个胚胎,其中17个胚胎检测显示HBV DNA阳性,阳性率为8.50%;单因素分析,男方与女方年龄、受精方式、辅助生殖助孕次数、HBV感染者性别、HBs1Ag检测结果对胚胎 HBV DNA检测结果无影响,HBeAg阳性、HBeAb阳性、HBcAb-IgM 阳性、HBV DNA 高载量阳性时胚胎 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15.25%、13.83%、42.86%、19.23%,阴性时胚胎 HBV DNA 阳性率分别为5.67%、3.77%、7.25%、4.7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果显示 HBeAg、HBeAb、HBcAb-IgM、HBV DNA高载量检测结果对胚胎HBV DNA检测结果存在影响;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BV DNA高载量是胚胎 HBV DNA检测结果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HBV父母单一感染可引起胚胎 HBV DNA阳性,感染者 HBV DNA高载量是胚胎 HBV感染的高风险因素,建议在受孕前应进行针对性治疗,以降低胚胎感染HBV风险.

    作者:张明哲;杨智敏;刁英;罗克燕;杨之丽;彭先敏 刊期: 2017年第21期

  • 不同敷料对糖尿病足感染患者创面闭合指数及临床疗效的影响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敷料对糖尿病足感染患者创面闭合指数和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7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凡士林敷料,研究组患者给予纳米银抗菌敷料,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感染发生情况、病原菌分布、溃疡愈合指标、创面闭合指数及临床疗效.结果 研究组发生感染患者19例,感染率18.57% 显著低于对照组27例, 38.57%(P<0.05);研究组感染患者共检出病原菌19株,对照组感染患者共检出33株病原菌,两组病原菌均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研究组的各项溃疡愈合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治疗7、14、21、28d的创面闭合指数分别为(39.42 ± 5.32)、(56.02 ± 5.43)、(82.34 ± 4.93)和(97.45 ± 3.1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6.53 ± 6.53)、(54.32 ± 3.21)、(64.32 ± 3.03)和(86.53 ± 6.11)(P均<0.05);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0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29%(P<0.05).结论 纳米银抗菌敷料能有效预防糖尿病足患者感染,显著提升溃疡面的愈合效果及创面闭合指数.

    作者:刘京;徐曌;张庚良;陈秀荣;云凤;张亚丽 刊期: 2017年第21期

  • 血液净化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分析

    目的 探究血液净化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选取于2014年12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的120例血液净化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中心静脉置管,置管方式为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或股静脉置管,收集所有患者详细资料,观察患者是否发生导管感染,将感染患者导管血培养并进行病原菌分析,统计感染率,对可能引发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次120例血液净化患者中,共22例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感染率18.33%;检出病原菌22株其中革兰阳性菌为14株,以表皮葡萄球菌占27.27% 为主;革兰阴性菌7株,以铜绿假单胞菌占13.63% 为主;真菌1株,占4.55%;年龄>65岁、穿刺≥2次、留置导管时间≥4周、有侵入性操作史、血清白蛋白≤35g/L、血红蛋白≤90g/L、医护人员插管技术低、住院时间≥2周、未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及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是诱发血液净化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高危影响因素.结论 诱发血液净化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应坚持严格无菌操作原则,对有高危因素的患者预先采取针对性措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王玲;张小红;刘芳 刊期: 2017年第21期

  • 目标设定结合互动宣教对骨科住院患者肺部感染的预防效果研究

    目的 研究目标设定结合互动宣教对住院骨科患者肺部感染的预防控制效果,降低骨科住院患者的肺部感染率.方法 选择2015年1月-12月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骨科患者2158例作为对照组,选择2016年1月-12月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骨科患者2115例作为试验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宣教,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目标设定结合互动宣教,比较两组患者的肺部感染率、呼吸功能锻炼依从性、呼吸功能和干预满意度,分析其病原菌构成.结果 对照组患者2158例,发生肺部感染31例,感染率为1.44%,试验组患者2115例,发生肺部感染6例,感染率为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7例肺部感染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49株,其中真菌10株,占20.41%,革兰阳性菌13株,占26.53%,革兰阴性菌27株,占55.10%;试验组患者按时做缩唇呼吸锻炼例数占90.97%,明显多于对照组,深呼吸锻炼按时做例数占90.59%,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呼吸功能指标评分,肺部啰音、咳嗽程度和痰液黏稠度评分分别为(0.53 ± 0.44)分、(0.41 ± 0.36)分、(0.72 ± 0.49)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总满意率为95.84%,对照组患者总满意率为85.03%(P<0.05).结论 住院骨科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目标设定结合互动宣教可以降低住院骨科患者的肺部感染率,提高患者的呼吸功能锻炼依从性和呼吸功能,患者对干预满意度较高.

    作者:李正碧;朱晓镝;李云琴;陈玲;彭忠 刊期: 2017年第21期

  • 门诊口腔疾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引起口腔疾病患者门诊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口腔疾病患者门诊医院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6年6月-12月因口腔疾病在医院门诊就诊的658例患者临床资料,调查医院感染率并分析引起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658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51例,感染率为7.75%,感染部位以口腔黏膜30例为主,占58.82%;单因素分析,不同性别、不同诊疗措施治疗患者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就诊>5次、使用非一次性医疗器械、患者就诊日门诊量>100人次/d、诊治医生资质为医士及医师为门诊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就诊次数多、患者就诊日门诊量大是引起口腔疾病患者发生门诊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引起口腔疾病患者发生门诊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应通过控制血糖、减少门诊量等措施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丁建勇;叶先智;郭怡;彭红;王凤琴;代喆颖 刊期: 2017年第21期

  • 哺乳期化脓性乳腺炎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究哺乳期化脓性乳腺炎患者感染病原菌的分布情况以及对患者进行药敏试验后病原菌的耐药情况.方法 选取医院2013年1月-2016年7月收治的处于哺乳期化脓性乳腺炎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所有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结果 120例患者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75株,检出率为62.5%,以金黄色葡萄球菌66株为主,占88.0%,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具有多药耐药菌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为24株,检出率为36.4%;药敏试验显示,分离出的66株金黄色葡萄球对于青霉素的耐药率高,高达96.9%,对万古霉素及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低,均为0;24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苯唑西林以及阿莫西林的耐药率高,均为100.0%,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以及磺胺甲噁唑/甲氧芐啶的耐药率低,均为0.结论 化脓性乳腺炎患者感染病原菌主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且存在一定比例的多药耐药菌,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的关键.

    作者:曹博;朱晓萍;江琴;夏光发;朱娟英 刊期: 2017年第21期

  • 吞咽-摄食干预对脑出血患者吸入性肺部感染的影响研究

    目的 探讨吞咽-摄食干预对预防脑出血患者吸入性肺部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2月 -2016年2月医院收治的脑出血并伴有吞咽困难的患者822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11例,对照组使用营养神经、改善循环药物、电刺激和物理治疗等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吞咽-摄食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吞咽困难程度、治疗疗效、治疗过程中发生吸入性肺部感染的情况,以及吞咽困难程度与吸入性肺部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吞咽困难程度相差不大,无明显差异,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吞咽困难程度较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3.21%,对照组为67.6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吸入性肺部感染发生率及感染严重程度评分均较对照组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吞咽困难等级与吸入性肺部感染的发生呈正相关(研究组 r=0.774,P<0.05;对照组 r=0.806,P<0.05).结论 吞咽-摄食管理能促进脑出血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效果明显,对预防吞咽困难引起的吸入性肺部感染有良好的效果.

    作者:包龙梅;王燕艳;吕爱莉;高睿;蔡凯芳 刊期: 2017年第21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