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杰;张楠;刘勤富;白吉佳;张珺;王晓红;杨晓军;马希刚
目的 观察布拉氏酵母菌对轮状病毒感染儿童血清IL-6和T NF-α表达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月 -2016年12月医院儿科病房或急诊收治的轮状病毒感染患儿9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6例,试验组采用布拉氏酵母菌干预治疗,对照组常规疗法干预,治疗7天后,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及血清IL-6(白介素-6)和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水平,并统计两组患儿终住院时间.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1.31%,对照组为67.39%,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IL-6及TNF-α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患儿的IL-6及 TNF-α表达水平均降低,试验组患儿IL-6及 T NF-α改善水平优于对照组;试验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为(4.33 ± 1.54)天,对照组为(7.56 ± 1.99)天,试验组患儿的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布拉氏酵母菌治疗儿童轮状病毒腹泻临床效果好,可减轻腹泻症状,减少患儿住院时间,同时抑制患儿免疫及炎症反应,降低血清T NF-α和IL-6的表达.
作者:赵雨芳;邵晓婷;徐斌;周笑;卢俏春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 研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和内毒素(ET)在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并发感染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6月10月医院白血病化疗患者170例,其中化疗后并发感染98例设为感染组,非感染患者72例设为非感染组,同期再选取健康体检者50例作对照组,检测感染患者化疗时、感染时、感染控制后和完全缓解后以及非感染患者化疗期间、健康体检人群入选时血清hs-CRP、PCT、ET水平.结果感染组hs-CRP、PCT、ET水平感染时、感染控制后高于化疗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控制后、完全缓解后水平低于感染时,完全缓解后水平低于感染控制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感染组、对照组hs-CRP、PCT、ET水平低于感染组感染时、感染控制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 曲线下面积(AUC) 0.940,高于 hs-CRP、E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CT 截断值0.745 ng/mL,特异性91.67%、敏感度87.76%.结论 血清PCT、hs-CRP、ET水平检测在临床诊断白血病化疗后感染中具有一定价值且有助于病情评估、指导临床治疗,尤其PCT具有较高诊断敏感度与特异性,而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白血病化疗后并发感染诊断准确率.
作者:宋春鸽;马若巾;杨晓煜;王琰;庞素蕾;马云云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 研究糖尿病肾病单中心腹膜透析合并感染患者血清铁蛋白(SF)、血清铁(IRON)、总铁结合力(TIBC)以及血红蛋白(Hb)水平,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2年12月 -2015年12月医院诊治的50例糖尿病肾病单中心腹膜透析合并感染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将患者根据是否发生贫血分为贫血组和非贫血组,每组25例,比较两组患者SF水平、IRON水平、TIBC水平及 Hb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 TIB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贫血组SF、IRON水平,显著低于非贫血组(P<0.05);贫血组铁缺乏发生率为84.00%,显著高于非贫血组的40.00%(P<0.05);贫血组心功能分级II级、IV级铁缺乏发生率,低于非贫血组(P<0.05);贫血组心功能分级III级铁缺乏发生率,高于非贫血组(P<0.05);两组患者在不同心功能分级下 T IB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贫血组在Ⅱ级、Ⅲ级以及Ⅳ级SF、IRON水平,显著低于非贫血组(P<0.05);两组患者随着心功能级别的升高,SF、IRON出现下降趋势.结论 糖尿病肾病单中心腹膜透析合并感染患者SF、IRON、TIBC、Hb水平显著降低,且铁缺乏发生率显著高于贫血发生率,应加强患者铁代谢监测,降低临床感染率.
作者:张宇律;邢玉波;华燕吟;宋迎香;沈洁;王丽君;任燕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脑肿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病原学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医院2013年5月 -2016年5月收治的脑肿瘤手术患者920例,统计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分析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脑肿瘤术后患者颅内感染48例,感染率为5.22%,感染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46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4株,占30.44%,革兰阴性菌31株,占67.39%,真菌1株,占2.17%;革兰阴性菌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较高,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红霉素、利福平耐药率较高;脑脊液漏、手术持续时间≥3h、后颅窝手术为脑肿瘤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因素;脑脊液漏、手术持续时间≥3h和后颅窝手术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革兰阴性菌为脑肿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主要病原菌,颅内感染危险因素较多,应针对病原菌特点及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颅内感染.
作者:赵四军;赵明;徐欣;尤宇;韩磊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 通过对外来手术器械不同清洗方法效果的探讨,来提高外来手术器械的清洗质量.方法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12月使用的373件外来手术器械分为A、B两组,A组56件,B组317件,选取同期67件带有管腔的外来手术器械分为C、D两组,C组47件,D组20件,A组采用液态的多酶清洁剂进行手工清洗,B组和C组采用增加预洗环节的即效泡沫多酶清洁剂进行手工清洗,D组采用增加预洗环节的全自动清洗机清洗,并利用目测法和ATP荧光检测法进行清洗效果评价.结果 A、B两组器械清洗后目测法评价合格率分别为89.29%、96.85%,两组器械清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 T P荧光检测法评价合格率分别为53.57%、89.90%,清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两组管腔器械清洗后目测法评价合格率分别为91.49%、95.00%,清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 T P 荧光检测法评价合格率分别为76.60%、35.00%,清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预处理可有效提高外来手术器械的清洗质量,手工清洗可提高管腔类器械的清洗效果.
作者:任燕;陈辉;杨琳;陆琳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 研究高龄患者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术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危险因素,制定相关预防控制措施,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6年01月-2017年01月医院收治的400例全麻气管插管术高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病原学特点及危险因素.结果 400例高龄患者中48例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感染率为12.0%;感染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中分离出41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11株,占26.83%,革兰阴性菌28株,占68.29%,真菌2株,占4.99%;其中患者吸烟、气管插管途径、气管插管深度、手术时间、术后拔管时间、合并基础疾病均与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密切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气管插管途径、气管插管深度、手术时间、拔管时间、合并基础疾病为全身麻醉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高龄患者行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术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概率高、危险因素多,针对相关危险因素临床应进行干预,以预防下呼吸道感染发生.
作者:程太平;张杰;孔令军;王强;戴海新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 分析ICU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医院感染情况及耐药特点.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ICU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患者318例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年份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率、标本来源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结果 2012年-2016年入住ICU患者共6339例,其中318例发生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感染率为5.0%;近5年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呈上升趋势,2016年感染率为7.0%,显著高于2012 -2015年的3.3%,3.7%,4.3%,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2年-2016年ICU洋葱伯克霍尔德菌主要以痰液分离为主,占59.12%,显著高于血、腹水、尿、分泌物、脓液等其他标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2年-2016年ICU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患者原发病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主,占33.02%,显著高于恶性肿瘤及其他原发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敏感试验显示近年来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耐药菌株逐渐增加,耐药率有上升的趋势,其中2016年其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氨苄西林、头孢曲松、头孢替坦、呋喃妥因的耐药率均>90%,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芐啶的耐药率低.结论 重症监护室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率逐年上升,耐药株也有上升的趋势,临床上应选择敏感药物及时给予治疗.
作者:杨兵;马海丽;寿雨薇;张雪灵;秦超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 研究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病原学特点及其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选取2015年1月 -2016年1月医院收治的321例产妇,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率、病原学特点及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剖宫产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83例,感染率25.86%;83例切口感染患者血培养出病原菌98株,革兰阴性菌43株、占43.88%,革兰阳性菌50株、占51.02%,真菌5株、占5.10%;大肠埃希菌对左氧氟沙星、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西丁以及诺氟沙星具有较强敏感性,而对阿莫西林、磺胺甲噁唑/甲氧芐啶具有较强耐药性;屎肠球菌及粪肠球菌对左氧氟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美罗培南、头孢西丁具有较强敏感性,而对阿莫西林、头孢曲松、磺胺甲噁唑/甲氧芐啶具有较强耐药性;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肥胖、妊娠伴合并症、留置尿管时间、术前导尿为影响剖宫产术后发生切口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通过 logistic分析,年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肥胖、妊娠伴合并症、留置尿管时间、术前导尿及胎膜早破均是剖宫产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导致剖宫产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因素很多,临床上需及时关注孕妇潜在的危险因素,及时行个体化防护,并尽量减少手术时间、控制术中出血量、严控术前导尿及留置尿管时间等,从而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
作者:郑小玲;胡莉娜;孙亚青;危先江;刘玲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 分析脾氨肽冻干粉口服治疗肺炎支原体(MP)感染所致哮喘发作患者的临床疗效,为MP感染哮喘发作患者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5年3月-2016年3月医院治疗的M P感染致哮喘发作患者10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对症治疗及抗菌药物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脾氨肽冻干粉口服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入组、治疗后免疫球蛋白IgG、IgA、IgM、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 /CD8+ 变化情况,并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结果 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IgG、IgA较治疗前均升高,IgM 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试验组患者治疗后IgG、IgA高于对照组患者,IgM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D3+、CD4+、CD4+ /CD8+较治疗前升高(P<0.05),CD8+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试验组患者治疗后CD3+、CD4+、CD4+ /CD8+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CD8+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哮喘临床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但治疗后试验组哮喘临床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脾氨肽冻干粉口服辅助治疗可有效降低MP感染致哮喘发作患者哮喘临床症状评分,改善患者 T淋巴细胞亚群构成,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对MP感染致哮喘患者的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韩利红;李海燕;郑有光;刘艳琰;陈书文;高莉;麻佑锋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 探究哺乳期化脓性乳腺炎患者感染病原菌的分布情况以及对患者进行药敏试验后病原菌的耐药情况.方法 选取医院2013年1月-2016年7月收治的处于哺乳期化脓性乳腺炎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所有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结果 120例患者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75株,检出率为62.5%,以金黄色葡萄球菌66株为主,占88.0%,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具有多药耐药菌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为24株,检出率为36.4%;药敏试验显示,分离出的66株金黄色葡萄球对于青霉素的耐药率高,高达96.9%,对万古霉素及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低,均为0;24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苯唑西林以及阿莫西林的耐药率高,均为100.0%,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以及磺胺甲噁唑/甲氧芐啶的耐药率低,均为0.结论 化脓性乳腺炎患者感染病原菌主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且存在一定比例的多药耐药菌,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的关键.
作者:曹博;朱晓萍;江琴;夏光发;朱娟英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 分析呼吸道感染患儿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病原菌的耐药情况及基因表型,以便提高治疗效率.方法 收集2016年6月-12月104例呼吸道感染患儿痰液标本分离的ESBLS病原菌,检测ESBLS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并采用PCR技术分析ESBLS病原菌的耐药基因.结果 104份痰液标本共分离出产ESBLs病原菌32株,其中肺炎克雷伯菌14株,大肠埃希菌14株,其他4株;32株产ESBLs细菌对头孢类抗菌药物高度耐药,对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头孢曲松的耐药率达100.00%,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酶抑制剂复合物耐药率为21.88% ~34.38%,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0;CT X-M-9型菌株检出率高,检出率为31.25%,其次为TEM型菌株,检出率为25.00%,未检出OXA-10型、CTX-M-2型与CTX-M-8型菌株.结论呼吸道感染患儿产ESBLs细菌具有多药耐药的表型特征,对头孢类抗菌药物高度耐药,对酶抑制剂复合物部分耐药,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高度敏感,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用药.
作者:夏科君;单淑琴;赵蓓;干冬梅;施苏林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 探究血液净化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选取于2014年12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的120例血液净化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中心静脉置管,置管方式为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或股静脉置管,收集所有患者详细资料,观察患者是否发生导管感染,将感染患者导管血培养并进行病原菌分析,统计感染率,对可能引发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次120例血液净化患者中,共22例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感染率18.33%;检出病原菌22株其中革兰阳性菌为14株,以表皮葡萄球菌占27.27% 为主;革兰阴性菌7株,以铜绿假单胞菌占13.63% 为主;真菌1株,占4.55%;年龄>65岁、穿刺≥2次、留置导管时间≥4周、有侵入性操作史、血清白蛋白≤35g/L、血红蛋白≤90g/L、医护人员插管技术低、住院时间≥2周、未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及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是诱发血液净化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高危影响因素.结论 诱发血液净化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应坚持严格无菌操作原则,对有高危因素的患者预先采取针对性措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王玲;张小红;刘芳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连续传代培养对产ESBLs多药耐药菌恢复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临床产ESBLs的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各21株,以血液增菌肉汤连续30代接种传代.对连续传代且无杂菌污染的菌株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 共获得纯化的产ESBLs的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分别为15株和18株,传30代结果显示共有21株51种次的抗菌药物由耐药变成敏感,其敏感性恢复了,4株6种次由敏感变成耐药.结论血液增菌肉汤连续30代接种传代可诱导部分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恢复药物敏感性.
作者:田恒忠;孟祥清;王健;孙丹;邢浩莉;赵淑海;倪宁;宋慧;康栗;李倩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 探究规范化操作对内窥镜室患者医院感染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2月 -2017年1月医院内窥镜室接受诊断治疗的患者339例,2016年2月 -2016年7月177例患者纳入非规范操作组,2016年8月 -2017年1月162例患者纳入规范操作组,非规范操作组实施常规管理,规范操作组实施规范化管理,观察两组患者感染率,比较两组消毒合格率、内窥镜室空气质量、物体表面、医务工作人员手部、安全意识以及消毒剂的合格状况.结果 规范操作组内窥镜消毒合格率、空气质量消毒合格率、物体表面消毒合格率分别占98.15%、96.91%、95.06% 明显高于非规范操作组的90.40%、91.53%、89.27%,规范操作组医务工作人员手部消毒合格率、消毒剂合格率、具有高度安全意识的医务工作人员分别占93.83%、98.77%、80.95% 明显高于非规范操作组的88.14%、86.44%、52.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规范操作组患者感染11例感染率为6.21%,明显高于规范操作组的感染率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窥镜室的规范化操作能够降低患者的感染率,对诊断及治疗的同时保证患者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丽萍;胡姣娣;徐婷;金娟;吴复琴;应苏回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 抗菌药物的滥用加重了病原菌对药物的耐药性,也增加了临床治疗病原菌感染的难度.近年来鲍氏不动杆菌引发的病原菌感染病例逐年上升,所以研究鲍氏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研究对鲍氏不动杆菌外排泵系统的分子结构,蛋白家族,耐药基因所在遗传元件的转移方式以及外排泵抑制剂进行了总结,重点对外排泵超家族和与其对应的抑制剂进行了阐述.通过对外排泵系统介导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的作用机制的分析,为治疗鲍氏不动杆菌引起的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陆煜人;袁振亚;温洪宇;高霞莉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 旨在探讨护士同情心负荷与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相关性.方法 选取医院内分泌科2015年6月-2016年12月200名在岗护士作为研究对象,用Stamm设计专业生活品质量表(Pro QOL)中文版调查其同情心负荷,回顾性分析入选200名护士负责糖尿病患者3475例临床资料,统计每名护士负责患者感染例数及时间、抗菌药物使用剂量、住院时间、发热时间、联用抗菌药物次数、特殊类抗菌药物使用次数、导管相关感染例数及时间,Person相关分析护士同情心负荷和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各项指标相关性,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同情心负性影响因素.结果 内分泌科护士同情心负荷各维度分别为二次创伤(22.97 ± 4.22)分、倦怠(23.72 ± 3.84)分和同情心满足(31.71 ± 5.08)分,二次创伤>17分、倦怠>18分比例显著高于二次创伤≤17分、倦怠≤18分(P<0.01),同情心满足<33分比例显著高于同情心满足≥33分(P<0.01);糖尿病患者感染指标均与二次创伤、倦怠呈现显著负相关性(P<0.05),糖尿病患者感染指标与同情心满足呈现显著正相关性(P<0.05);护士年龄、职称、学历、工作时间均进入同情心负荷多因素 logistic回归方程(P<0.05).结论 护士同情心负荷可显著影响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
作者:王棋红;余善招;周会珍;邢亚利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和流感B型病毒感染存在相关性及季节、年龄、性别分布特点,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2016年1月-12月医院确诊的2951例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11种常见呼吸道病原体IgM抗体的检测,并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结果 2951例患者中,流感病毒B型阳性率为20.2%,肺炎支原体阳性率为13.0%;<16岁儿童青少年易感肺炎支原体,17~30岁人群易感流感B型病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感B型病毒冬春季较夏秋两季高发,肺炎支原体夏季发病率高于其他季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支原体和流感B型病毒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肺炎支原体和流感B型病毒感染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214.结论 肺炎支原体和流感B型病毒感染患者存在年龄、季节和性别间的差异,二者感染存在相关性.
作者:田伟;尹蕾;李守霞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米力农雾化疗法在重症肺部感染并发心力衰竭儿童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2013年6月-2016年6月医院就诊的重症肺部感染并发心力衰竭患儿86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基础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米力农雾化疗法,观测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心率、面色转红润时间、精神状况、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哺乳时间、肝脏缩小时间等体征情况;比较两组患儿症状、体征改善时间、治疗有效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药物副作用,测量两组患儿左室收缩末径(LVSD)、左室舒张末径(LVDD)、房室瓣EA峰比值(E/A)、左室短轴缩短率(LVSF)、动脉收缩压(SAP)、平均肺动脉压(MPAP)、氧合指数(OI).结果 研究组患者面色转红润41例占95.35%、肝脏回缩41例占95.35%、哺乳时间缩短40例占93.02%、湿啰音消失41例占95.35%、烦躁消失39例占90.70%,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病原菌检测共检测出147株病原菌,其中检测出革兰阴性菌86株,占58.50%,革兰阳性菌53株,占36.05%,真菌8株,占5.45%;治疗后,研究组LVSF、LVEF、E/A、SAP水平高于对照组,LVDD、LVSD、MPAP、OI等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5.35%,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1.40%,显著低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米力农雾化疗法能够显著缩短重症肺部感染并发心力衰竭儿童体征症状改善时间,有效改善其心功能,提高治疗有效率,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柳旎;韩旭;王书举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 研究目标设定结合互动宣教对住院骨科患者肺部感染的预防控制效果,降低骨科住院患者的肺部感染率.方法 选择2015年1月-12月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骨科患者2158例作为对照组,选择2016年1月-12月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骨科患者2115例作为试验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宣教,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目标设定结合互动宣教,比较两组患者的肺部感染率、呼吸功能锻炼依从性、呼吸功能和干预满意度,分析其病原菌构成.结果 对照组患者2158例,发生肺部感染31例,感染率为1.44%,试验组患者2115例,发生肺部感染6例,感染率为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7例肺部感染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49株,其中真菌10株,占20.41%,革兰阳性菌13株,占26.53%,革兰阴性菌27株,占55.10%;试验组患者按时做缩唇呼吸锻炼例数占90.97%,明显多于对照组,深呼吸锻炼按时做例数占90.59%,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呼吸功能指标评分,肺部啰音、咳嗽程度和痰液黏稠度评分分别为(0.53 ± 0.44)分、(0.41 ± 0.36)分、(0.72 ± 0.49)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总满意率为95.84%,对照组患者总满意率为85.03%(P<0.05).结论 住院骨科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目标设定结合互动宣教可以降低住院骨科患者的肺部感染率,提高患者的呼吸功能锻炼依从性和呼吸功能,患者对干预满意度较高.
作者:李正碧;朱晓镝;李云琴;陈玲;彭忠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 分析肠内营养混悬液改善结直肠癌手术患者术后免疫功能及降低术后感染的效果,以期为降低患者结直肠癌术后感染率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5年2月-2016年3月医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手术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术后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肠内营养混悬液,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一个月免疫球蛋白IgG、IgA、IgM 及 T 淋巴细胞CD3+、CD4+、CD8+、CD4+ /CD8+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术后一个月内感染率及病原菌构成.结果 试验组患者术后感染率为9.3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IgG、IgA、IgM、CD3+、CD4+、CD4+ /CD8+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CD8+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试验组患者以上指标较术前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术后IgG、IgA、IgM、CD3+、CD4+、CD4+ /CD8+高于对照组患者,CD8+ 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率为16.28%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9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术后予以肠内营养混悬液,可有效保护患者免疫功能,降低患者术后感染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吕保良;刘新江;潘玲;黄贺梅;张雪灵 刊期: 2017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