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淑敏;邵仲凡;戴建华;陈光辉;孙海军
目的 探讨颅底肿瘤患者鼻内镜颅底手术术后颅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7年1月期间医院收治的行鼻内镜颅内手术的颅底肿瘤患者943例;对发生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进行观察分析;对发生术后颅内感染患者脑脊液中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943例患者中发生术后颅内感染的患者47例,感染率4.98%;47例感染患者分离培养病原菌69株,其中革兰阳性菌41株占59.42%,革兰阴性菌28株占40.558%;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红霉素、利福平耐药率较高,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红霉素和青霉素G耐药率较高;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头孢他啶耐药率较高,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和美罗培南耐药率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颅底重建、脑脊液鼻漏、颅底手术史、术前应用抗菌药物为术后颅内感染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颅底肿瘤患者鼻内镜颅底手术术后颅内感染以革兰阳性菌为主,术后颅内感染相关因素较多.应按照病原学类型采取针对性预防感染措施,且有效监测存在的感染因素,降低感染率.
作者:王琼;赖永金;李斌;胡福军;何福根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 探究采用医用CT技术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重建个性股骨假体并进行置换术后感染病原菌的分布、耐药性、感染部位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1年7月-2016年6月于医院接受股骨假体置换术的患者202例,回顾患者的临床资料,个性化分析股骨假体置换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经无菌操作,对感染患者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分离和鉴定,并经药敏试验了解其耐药性.结果 股骨假体置换术的202例患者中有36例感染患者,感染率为17.82%;36例股骨假体置换术感染患者分离出病原菌46株,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共31株占67.39%;主要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头孢克洛、头孢呋辛、头孢唑林的耐药率较高,均≥50.00%,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较低;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引流时间、是否长期使用抗菌药物、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是股骨假体置换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个性股骨假体置换术后患者的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且耐药率较高.
作者:李亢;姜燕;田大为;刘娜;王长波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 观察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在胎膜早破(PROM)孕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破膜时间和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于医院妇产科检查并住院分娩的200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其中PROM孕妇140例为实验组,足月未胎膜早破的正常分娩孕妇60例为对照组;实验组包括足月前胎膜早破(PPROM)孕妇70例和足月胎膜早破(TPROM)孕妇70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结果 实验组血清WBC、CRP和IL-6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宫内感染率29.3%,高于对照组宫内感染率1.7%(P<0.05);实验组中合并宫内感染者血清WBC、CRP和IL-6表达均高于无宫内感染者(P<0.05);TPROM合并宫内感染者血清WBC和CRP表达高于无宫内感染者(P<0.05);PPROM合并宫内感染者血清WBC、CRP和IL-6表达高于无宫内感染者(P<0.05);与破膜时间<24h的孕妇比较,宫内感染发生率、血清CRP和IL-6表达在破膜时间>24h的孕妇明显增高(P<0.05).结论 血清IL-6水平与PROM孕妇宫内感染、破膜时间长短密切相关.
作者:赵文龙;吴崧;楼颖素;楼云霞;张晓青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 调查分析121例肾盂及输尿管取石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多种耐药菌耐药性情况,以期为预防感染的发生及感染的后期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5年7月医院收治的肾盂及输尿管取石术患者489例,对其中121例术后切口感染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取其标本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分析术后感染多种耐药菌分布及其耐药性情况.结果 489例肾盂及输尿管取石术患者中121例发生术后切口感染,感染率为24.74%;传统开放性切开术后切口感染率高,感染率为40.32%;121例送检标本分离出病原菌128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94株占73.44%;128株病原菌中多药耐药菌72株,占56.25%;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和磺胺甲嗯唑/甲氧苄啶耐药率较低,克雷伯杆菌对亚胺培南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较低.结论 为减少肾盂及输尿管取石术后切口感染率,需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根据药敏实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有效控制感染.
作者:郭姝馨;苏晓萍;张燕美;施美珍;蔡翠珊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 调查研究患儿感染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耐药性及基因分型,为MRCNS感染的抗菌药物选择、NRCNS感染的防治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1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儿科164例感染性疾病患儿送检的164份临床标本,行菌株培养、表型筛选;采用标准琼脂倍比稀释法对MRCNS进行抗菌药物低抑菌浓度(MIC)检测,确定耐药状况;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基因检测葡萄球菌染色体mec基因盒(SCCmec)各分型.结果 164份标本中共检出78株MRCNS,检出率为47.56%;其中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 35株占44.87%,耐甲氧西林溶血性葡萄球菌(MRSH) 19株占24.36%,耐甲氧西林人葡萄球菌(MRSHo) 10株占12.82%;MRCNS对青霉素、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噻肟、亚胺培南均完全耐药,耐药率为100.00%,对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均>80.00%,对万古霉素完全敏感,耐药率为0;MRCNS的SCCmec基因分型Ⅰ~Ⅵ型有检出,Ⅶ~Ⅷ型未检出,其中Ⅲ型基因38株占48.72%,混合型19株占24.36%,7株Ⅳ型占8.97%.结论 患儿感染性疾病时MRCNS检出率较高,MRCNS对临床常用的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率高,具有多药耐药性,MRCNS所携带的SCCmec基因型主要为Ⅲ型及混合型,以上基因可能与MRCNS耐药关系密切.
作者:蒲海波;杨乐;李海涛;薄延桥;徐东克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慢阻肺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老年患者发生肺感染的影响因素和病原菌状态,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0月期间医院收治呼吸内科和ICU病房的慢阻肺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老年患者654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肺部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对肺部感染患者的分泌物样本进行病原菌检测和药敏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回归的分析方法统计分析导致患者发生肺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654例患者中发生肺部感染的患者有163例,感染率为24.92%;163例肺部感染患者共检出病原菌198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132株占66.67%;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较高,均> 90.00%;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住院时间、呼吸机微生物污染、心力衰竭、意识状态是慢阻肺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老年患者肺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慢阻肺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老年患者肺感染情况应给予高度重视,革兰阴性菌是导致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年龄、住院时间、呼吸机微生物污染、心力衰竭、意识状态是慢阻肺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老年患者肺感染的危险因素.
作者:郎燕芳;俞志红;陆晓玲;吴亮;张海燕;陈继花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白内障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相关因素并评价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其预防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5月-2016年1月医院进行白内障手术治疗的患者1 900例(2 458眼)作为对照组,选择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患者术中情况以及所患基础疾病等因素,统计患者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并进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另选取2016年1月-2016年8月医院进行白内障手术的1 051例(1 518眼)患者作为研究组,在围手术期给予护理干预措施,记录患者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情况,并与对照组眼内炎发生情况比较.结果 对照组共有22例患者发生感染性眼内炎,感染率为1.16%,研究组术后无感染性眼内炎发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70岁、糖尿病、高血压、手术时间≥1h以及术中玻璃体溢出是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年龄≥70岁、手术时间>1h以及术中出现玻璃体溢出为眼内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发病的危险因素较多,而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对预防感染性眼内炎有明显效果,适合推广使用.
作者:鲁为凤;彭洁;曹勍;刘昕昱;李福宣;白晓霞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 分析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临床特点,为研究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相应的预防措施提供参考依据,同时评价围手术期保温措施对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于医院各科室接受手术治疗的7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出现手术部位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从750例患者中随机选取24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0例,研究组围手术期采取适当的保温措施,对照组按常规方式实施手术,对比分析两组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情况,评价围手术期保温措施对感染的预防效果.结果 750例患者共实施手术772例次,发生手术部位感染34例、38例次,感染率为4.5%、例次感染率为4.9%;38例次手术部位感染中,位于表浅切口部位的较高为28例次占73.7%;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率较高的科室依次为烧伤科、泌尿外科和骨科;对照组术中平均体温低于研究组(P<0.05);研究组的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率为3.0%低于对照组的5.8%.结论 手术部位感染主要发生于表浅切口,常见于烧伤科,围手术期采取适当的保温措施能够有效地预防患者手术部位的感染,减少患者的病痛,建议临床上在围手术期采用合理的保温方式,尽可能地减少手术部位的感染.
作者:许淑平;张余芳;陈碧珠;吴小芳;陈辉云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 分析右美托咪定对全麻苏醒期患者躁动及围手术期医院感染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2月-2016年5月期间于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脑膜瘤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分析两组在术前与苏醒期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及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指标水平,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手术前后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术前与苏醒期的HR、MAP、SpO2、SBP、DBP指标水平有差异(P<0.05),且试验组苏醒期的HR、MAP、SpO2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全麻苏醒期,试验组躁动发生率11.67%低于对照组的31.67%(P<0.05);术后试验组的TNF-α、CRP与IL-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试验组患者总不良反应发生率率为8.23%,低于对照组的23.33% (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可以降低全麻苏醒期患者的躁动率及改善脉搏指标水平,同时可以降低围手术期患者的医院感染率,并改善预后,有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
作者:余建英;张明晓;王充;邵亮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 本研究分析多氯联苯(PCB77)暴露致胚胎发育异常斑马鱼分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对本课题组养殖的40条斑马鱼进行研究,20条进行PCB77暴露,20条作为对照组;对PCB77暴露致胚胎发育异常斑马鱼感染病原菌进行分析,用灭菌的棉拭子采集感染部位及周围组织脓状样本获得培养物,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分析仪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分型,药敏纸片分析分离病原菌的抗菌药物敏感性,并分析感染斑马鱼体内斑马鱼otu基因(Z-OTU)及Culin4蛋白(CUL4)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蛋白的表达;以未暴露PCB77斑马鱼和PCB77暴露致胚胎发育异常但未感染病原菌斑马鱼为对照.结果 256株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120株占46.9%,革兰阴性菌136株占53.1%;分离的革兰阳性菌对多数抗菌药物均有耐药性,但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和诺氟沙星较敏感,革兰阴性菌对多数抗菌药物均有耐药性,但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和多黏菌素较敏感;感染后体内胚胎发育相关蛋白Z-OTU和CUL4及SAA蛋白表达降低,且与对照组及未感染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CB77暴露致胚胎发育异常斑马鱼易受病原菌感染,且能引起胚胎发育相关蛋白Z-OTU和CUL4及SAA蛋白表达异常.
作者:刘泽婵;杨娟;杨禹涵;陈超英;陈铖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手术室感染控制策略对术后感染及手术室空气洁净度的影响,为术后感染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6年6月-12月期间医院2间面积、层流分级等条件相同的层流手术室,其中1间手术室内所行手术的330例患者设定为干预组,共行手术330台,另外1间手术室所行手术的341例患者设定为对照组,共行手术341台,对照组采取传统的手术室质量及术后感染防控管理,干预组采取感染控制策略对手术室质量及术后感染进行防控,观察患者术后感染发生情况、感染部位,在每一台手术开始前5 min、手术结束后5 min对手术室内菌落采样进行细菌培养.结果 干预组术后感染率为2.12%,低于对照组术后感染率的5.57%(P<0.05);干预组术后切口感染感染率为0.91%,低于对照组术后切口感染感染率的3.52%(P<0.05);术后5 min,两组术后手术室含菌量均高于术前,术后干预组手术室空气含菌量为(10.94±3.10) CFU/cm3,低于对照组的(15.37±3.51)CFU/cm3 (P<0.05).结论 手术室感染控制策略有助于提高手术室空气洁净度,有效预防及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
作者:郭瑞萍;秦红英;黄米娜;杨瑞;李璇;吕东东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急诊感染患者凝血障碍与脓毒血症之间的关系及其参考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医院收治的128例急性感染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根据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评分及序贯器官衰竭评分将患者随机分为单纯感染组46例、脓毒血症组50例、重度脓毒血症组32例,并分别对三组急诊感染患者的死亡情况、凝血指标变化情况、抗凝指标变化情况、炎症指标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与单纯感染组病死率6.52%、脓毒血症组病死率10.00%比较,重度脓毒血症组的病死率上升为3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感染组、脓毒血症组比较,重度脓毒血症组的血小板计数(PLT)和D-二聚体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感染组、脓毒血症组比较,重度脓毒血症组的抗凝血酶Ⅲ抗体(AT-Ⅲ)、活化蛋白C(APC)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感染组、脓毒血症组比较,重度脓毒血症组的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诊感染患者凝血障碍与脓毒血症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对凝血功能的检测必将为准确判断患者脓毒血症病情的严重程度提供具有价值的参考.
作者:俞聪波;叶映月;华双益;冯雪芳;张铁营;范锦娣;李芸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 分析切开挂线联合甲硝唑、左氧氟沙星对肛周脓肿感染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及病原菌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9月-2016年9月期间医院收治的肛周脓肿感染患者70例,按照随机、对照、双盲试验原则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甲硝唑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试验组患者联合切开挂线治疗,观察分析病原菌、血浆内毒素、治疗有效率、复发率等指标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病原菌菌落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1.43%,高于对照组68.57% (P<0.05);试验组复发率为2.86%,低于对照组11.43% (P<0.05).结论 对肛周脓肿感染患者,切开挂线联合甲硝唑、左氧氟沙星治疗,有利于改善肛周病原菌数量,防止血浆内毒素水平升高,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积极推广和应用.
作者:杨志鹏;宋寿安;姜叶舟;潘雷;王智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 通过对银离子抗菌敷料对感染性压疮患者临床治疗研究,分析其效果,以期为寻找有效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2014年10月-2016年10月于医院进行治疗的感染性压疮患者68例,并根据治疗所用敷料的不同,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试验组患者接受银离子抗菌敷料护理方案治疗,而对照组则接受传统纱布敷料护理方案治疗;详细记录两组患者压疮伤口感染控制时间,分别记录治疗前、首次治疗第二天和末次治疗第二天的患者伤口愈合情况,两组患者换药次数和换药费用,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试验组伤口控制时间为(14.02±1.95)d,短于对照组的(25.31±2.43)d(P<0.05);试验组患者在末次治疗后第二天PUSH评分为(5.03±1.21)分,低于对照组的(10.56±3.69)分(P<0.05);试验组换药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压疮伤口感染得到有效控制的比例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73.47%(P<0.05).结论 与传统纱布敷料相比,银离子抗菌敷料可更快地控制伤口感染情况,更好地改善伤口愈合情况,且换药次数少,临床疗效好.
作者:王丽;周晓玲;林陶玉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肺炎衣原体感染、炎症反应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于医院诊断及治疗的冠心病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40例,心绞痛组40例,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40名为对照组;检测并分析各组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g)以及肺炎衣原体特异性抗体IgM以及IgG水平的差异,分析IL-6、CRP、Fg与心绞痛危险评分的关系,分析肺炎衣原体特异性抗体与IL-6、CRP、Fg的关系.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组IL-6、CRP及Fg水平高于心绞痛组及对照组,心绞痛组高于对照组(P<0.05);心绞痛患者随着危险分数的升高,IL-6、CRP及Fg水平也呈上升的趋势(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与心绞痛组肺炎衣原体特异抗体IgG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IgG阳性患者IL-6及CRP水平高于阴性患者(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肺炎衣原体特异性抗体IgG阳性与IL-6、CRP及Fg呈正相关关系(r=0.441,0.472,0.395,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肺炎衣原体特异性抗体IgG水平升高,并且IgG与炎性指标有正相关关系,因此推断肺炎衣原体感染在冠心病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杨海燕;毛静飞;吴常裕;俞晓军;俞怡;沈凯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和分析妇科肿瘤手术患者泌尿系感染的相关因素及病原菌分布情况.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于医院进行妇科肿瘤手术的1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分别对妇科肿瘤手术患者的年龄、手术方式、手术持续时间、合并糖尿病、应用抗菌药物、留置导尿管、住院时间等相关因素以及病原菌分布和耐药等情况予以全面深入的统计和分析.结果 150例妇科肿瘤手术患者中发生泌尿系感染28例,感染率为18.67%;28例妇科肿瘤手术泌尿系感染患者中共检出病原菌34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24株占70.5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式、应用抗菌药物及留置导尿管是妇科肿瘤手术患者泌尿系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主要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哌拉西林均表现出较高的耐药性,耐药率均≥50%.结论 应注意引起妇科肿瘤手术患者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阴性菌分布为主,临床上应根据具体耐药情况科学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郑芝;李小萍;淮丽;金小青;赵宇;胡越;王丽芳;姚招男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 评估头孢呋辛与他类抗菌药物在骨科手术感染中的效果及效价.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6年1月于医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患者300例,随机分为头孢呋辛组和头孢他啶组、头孢唑林组、阿奇霉素组、磺苄西林钠组和克林霉素组,每组50例,比较六组患者治疗效果、术后发热率、切口感染率、药物不良事件、成本-效果比(C/E).结果 头孢呋辛组、头孢他啶组、头孢唑林组、阿奇霉素组、磺苄西林钠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8.00%、94.00%、94.00%、96.00%、96.00%,均高于克林霉素组的74.00%,术后发热率14.00%、18.00%、16.00%、14.00%、14.00%和切口感染率6.00%、6.00%、4.00%、6.00%、6.00%,均低于克林霉素组术后发热率的32.00%、切口感染率的12.00% (P<0.05);头孢呋辛组、头孢他啶组、头孢唑林组、磺苄西林钠组、克林霉素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阿奇霉素组(P<0.05);头孢呋辛组的C/E低于头孢他啶组、头孢唑林组、阿奇霉素组、磺苄西林钠组(P<0.05).结论 骨科手术感染防控中,头孢呋辛与他类抗菌药物相比,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且更为经济,建议优先推广采用.
作者:吴昊;石展英;李兵;胡居正;黄站珠;唐经励;韦盛旺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在骨科创伤感染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3月-2015年3月于医院进行治疗的60例骨科创伤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常规的清洗换药方法,治疗组患者采用VSD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治愈率56.7%与有效率3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0.0%、26.7%;治疗组创伤面的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对照组的住院时间显著高于治疗组;治疗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20.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3.33%;治疗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显著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常规的清洗换药治疗方法相比,VSD治疗效果更佳,应在骨科创伤感染治疗中得到推广.
作者:范卫星;韩飞;陈亮;刘骏;李战春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联合抗菌药物对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为进行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6年1月-12月期间住院的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抗菌药物治疗,联合组联合rhG-GSF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结果 联合组中性粒细胞恢复正常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d后,中性粒细胞高于治疗前(P<0.05),PCT、CRP、IL-6低于治疗前(P<0.05),且以上指标水平联合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rhG-GSF联合抗菌药物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有助于快速改善炎症反应,缩短症状改善时间.
作者:郑洁;杨素;石杨茹;潘益琳;潘疆疆;林晓骥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 通过分析医院获得性屎肠球菌血流感染的临床分布特征和耐药情况,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医院2011年1月-2015年12月165例诊断为医院获得性屎肠球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科室分布、基础疾病、感染来源和分离菌株的药物敏感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医院获得性屎肠球菌血流性感染患者165例,其中内科病房69例占41.82%,外科病房49例占29.70%,重症监护室47例占28.48%,消化内科32例占19.39%,肝胆外科19例占11.52%;基础疾病以恶性实体肿瘤82例占49.70%多见;主要的感染来源为腹腔感染共63例占38.18%;屎肠球菌对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均敏感,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4.38%.结论 医院获得性屎肠球菌血流感染患者多见于重症监护室和消化内科,治疗可选用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或利奈唑胺.
作者:张洋洋;杜明梅;刘运喜;吴珍;梁志欣 刊期: 2017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