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燕;毛静飞;吴常裕;俞晓军;俞怡;沈凯
目的 观察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在胎膜早破(PROM)孕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破膜时间和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于医院妇产科检查并住院分娩的200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其中PROM孕妇140例为实验组,足月未胎膜早破的正常分娩孕妇60例为对照组;实验组包括足月前胎膜早破(PPROM)孕妇70例和足月胎膜早破(TPROM)孕妇70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结果 实验组血清WBC、CRP和IL-6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宫内感染率29.3%,高于对照组宫内感染率1.7%(P<0.05);实验组中合并宫内感染者血清WBC、CRP和IL-6表达均高于无宫内感染者(P<0.05);TPROM合并宫内感染者血清WBC和CRP表达高于无宫内感染者(P<0.05);PPROM合并宫内感染者血清WBC、CRP和IL-6表达高于无宫内感染者(P<0.05);与破膜时间<24h的孕妇比较,宫内感染发生率、血清CRP和IL-6表达在破膜时间>24h的孕妇明显增高(P<0.05).结论 血清IL-6水平与PROM孕妇宫内感染、破膜时间长短密切相关.
作者:赵文龙;吴崧;楼颖素;楼云霞;张晓青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 探究血清降钙素原(PCT)、炎症细胞因子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检测对放射性肺炎合并肺部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于医院收治的放射性肺炎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55例,作为试验组;选取放射治疗后同时间段但未发生放射性肺炎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空腹抽取静脉血,测定两组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及hs-CRP的含量.结果 试验组患者血清PCT、hs-CRP及炎症因子(TNF-α、IL-6、IL-8)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PCT、hs-CRP和炎症因子联合检测对放射性肺炎合并肺部感染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均优于单独检测(P<0.05).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PCT、炎症细胞因子及hs-CRP能够提高放射性肺炎合并肺部感染诊断的灵敏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鹏;王永才;张喜报;关小川;刘亮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 研究家属探视模式对ICU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影响,为找到科学的人性化的探视方法做支撑,从而满足患者和家属的探视需求.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ICU收治的重症患者26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30例患者为对照组采取弹性探视制度;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30例患者为研究组采取限制性探视制度;记录并观察患者是否发生感染,对ICU空气环境进行监测,分析空气中病原菌菌株分布,研究限制性探视模式对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研究组有36例患者感染,感染率为27.69%,对照组34例患者感染,感染率为26.5%;研究组36例感染患者共检出菌株102株,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共72株占70.59%,对照组34例感染患者共检出菌株99株,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共72株占72.73%;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显示,每次探视时间、每天探视人数能够增加患者感染的风险,每天仪器表面消毒剂擦拭次数及每天动态空气消毒次数则能够降低患者感染的风险(P<0.05).结论 和弹性探视制度相比,限制性探视制度未增加医院感染的风险,为科学的人性化的探视方法.
作者:臧舒婷;芦良花;韩涵;王亚昌;张扬;胡明南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 回顾性研究神经外科监护病房分离的常见病原菌的分布变迁,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病原菌耐药率、有效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医院神经外科监护病房的送检标本1 316份,收集分离的各类病原菌种类和耐药性信息,回顾性分析这些病原菌的分布变迁及耐药率的变化.结果 1 316份送检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846株,以痰液标本为主,共495株占58.5%;菌种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489株占57.8%;革兰阴性菌呈上升趋势,革兰阳性菌呈下降趋势,真菌波动不明显;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保持较高的敏感;革兰阴性菌总体耐药率升高,尤其是对头孢曲松的耐药性逐年升高,甚至超过90.00%.结论 医院分离自NICU的病原菌仍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呈逐年升高趋势;病原菌的耐药率变化依其种类的不同而不同,了解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变化,利于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以帮助有效及时地控制感染.
作者:王秀英;张军;刘磊;冀蓁;陈玥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 分析开胸术后合并胸腔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耐药性及相关因素,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6年12月于医院接受开胸手术的61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分析患者术后胸腔感染的发生率,对发生胸腔感染患者的引流液体或胸水标本中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进行检测和分析,对与开胸手术合并胸腔感染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616例患者中有80例患者发生术后胸腔感染,感染率为13.0%,在感染患者的标本共检出病原菌80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52株占65.0%;革兰阴性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较高;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开胸手术合并胸腔感染的发生与手术时间、留置引流管时间、术前肺功能、术后创口污染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开胸手术合并胸腔感染的病原菌分布、耐药性及相关因素均具有一定的特征,临床医生应对其给予高度重视和密切监测,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并选取敏感性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以达到提高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效果、减少病原菌耐药的目的.
作者:董淑敏;邵仲凡;戴建华;陈光辉;孙海军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手术室感染控制策略对术后感染及手术室空气洁净度的影响,为术后感染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6年6月-12月期间医院2间面积、层流分级等条件相同的层流手术室,其中1间手术室内所行手术的330例患者设定为干预组,共行手术330台,另外1间手术室所行手术的341例患者设定为对照组,共行手术341台,对照组采取传统的手术室质量及术后感染防控管理,干预组采取感染控制策略对手术室质量及术后感染进行防控,观察患者术后感染发生情况、感染部位,在每一台手术开始前5 min、手术结束后5 min对手术室内菌落采样进行细菌培养.结果 干预组术后感染率为2.12%,低于对照组术后感染率的5.57%(P<0.05);干预组术后切口感染感染率为0.91%,低于对照组术后切口感染感染率的3.52%(P<0.05);术后5 min,两组术后手术室含菌量均高于术前,术后干预组手术室空气含菌量为(10.94±3.10) CFU/cm3,低于对照组的(15.37±3.51)CFU/cm3 (P<0.05).结论 手术室感染控制策略有助于提高手术室空气洁净度,有效预防及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
作者:郭瑞萍;秦红英;黄米娜;杨瑞;李璇;吕东东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 调查糖尿病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对患者的病原菌构成情况进行分析,并掌握感染患者的炎症因子变化情况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9月期间医院临床收治的糖尿病住院患者844例,统计糖尿病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回归的分析方法统计分析导致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对患者的血清样本进行病原菌检测,同时对感染患者和非感染患者的相关血清炎症因子指标水平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844例糖尿病住院患者中有116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3.74%;116例糖尿病住院感染患者共检出病原菌16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22株占72.62%、革兰阳性菌37株占22.02%、真菌9株占5.3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住院时间、病程、空腹血糖、抗菌药物使用、侵入操作是导致糖尿病住院患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感染患者的补体C3、C4,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WBC)等指标高于非感染患者,感染患者的CD3+ CD4+和CD3+ CD8+低于非感染患者(P<0.05).结论 糖尿病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应引起临床重视,导致患者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患者感染后的相关临床因子会发生异常改变.
作者:赵玲;楼波;金华;崔伟娟;孟祥君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 对手术麻醉患者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分析引起手术麻醉患者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护理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3年4月-2015年3月期间医院收集的采用麻醉手术治疗的28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对患者一般情况、用药情况、麻醉方式等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分析引起手术麻醉患者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预防和护理干预对策.结果 280例手术麻醉患者中,37例患者并发呼吸道感染,感染率13.2%;麻醉导致呼吸道感染患者对应的疾病类型中,神经中枢系统疾病16例占43.2%,胸外科疾病8例占21.6%;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麻醉方式、麻醉路径和抗菌药物使用是导致手术麻醉后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呼吸道感染与手术麻醉有密切的关系,强化对高龄、全身麻醉、插管麻醉等手术患者的监测,强化麻醉器材的消毒处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助于降低麻醉相关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提高手术效果,改善预后.
作者:余育斌;方韬;叶志坚;邵大清;林丽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急诊感染患者凝血障碍与脓毒血症之间的关系及其参考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医院收治的128例急性感染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根据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评分及序贯器官衰竭评分将患者随机分为单纯感染组46例、脓毒血症组50例、重度脓毒血症组32例,并分别对三组急诊感染患者的死亡情况、凝血指标变化情况、抗凝指标变化情况、炎症指标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与单纯感染组病死率6.52%、脓毒血症组病死率10.00%比较,重度脓毒血症组的病死率上升为3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感染组、脓毒血症组比较,重度脓毒血症组的血小板计数(PLT)和D-二聚体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感染组、脓毒血症组比较,重度脓毒血症组的抗凝血酶Ⅲ抗体(AT-Ⅲ)、活化蛋白C(APC)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感染组、脓毒血症组比较,重度脓毒血症组的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诊感染患者凝血障碍与脓毒血症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对凝血功能的检测必将为准确判断患者脓毒血症病情的严重程度提供具有价值的参考.
作者:俞聪波;叶映月;华双益;冯雪芳;张铁营;范锦娣;李芸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 调查分析121例肾盂及输尿管取石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多种耐药菌耐药性情况,以期为预防感染的发生及感染的后期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5年7月医院收治的肾盂及输尿管取石术患者489例,对其中121例术后切口感染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取其标本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分析术后感染多种耐药菌分布及其耐药性情况.结果 489例肾盂及输尿管取石术患者中121例发生术后切口感染,感染率为24.74%;传统开放性切开术后切口感染率高,感染率为40.32%;121例送检标本分离出病原菌128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94株占73.44%;128株病原菌中多药耐药菌72株,占56.25%;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和磺胺甲嗯唑/甲氧苄啶耐药率较低,克雷伯杆菌对亚胺培南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较低.结论 为减少肾盂及输尿管取石术后切口感染率,需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根据药敏实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有效控制感染.
作者:郭姝馨;苏晓萍;张燕美;施美珍;蔡翠珊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 综合分析痰热清在糖尿病合并呼吸道感染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6年11月期间医院收治的106例糖尿病合并呼吸道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实验组(采用对照组基础之上联合应用痰热清治疗方法)与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每组各53例,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两周;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 治疗后,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8.11%,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79.25% (P<0.05);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3.77%,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3.21% (P<0.05);实验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7.25±2.12)mg/L,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2.21±4.58)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痰热清在糖尿病合并呼吸道感染患者中具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及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等特点.
作者:刘波;黄建伟;孙式妍;杨欣;徐亚男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 分析右美托咪定对全麻苏醒期患者躁动及围手术期医院感染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2月-2016年5月期间于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脑膜瘤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分析两组在术前与苏醒期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及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指标水平,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手术前后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术前与苏醒期的HR、MAP、SpO2、SBP、DBP指标水平有差异(P<0.05),且试验组苏醒期的HR、MAP、SpO2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全麻苏醒期,试验组躁动发生率11.67%低于对照组的31.67%(P<0.05);术后试验组的TNF-α、CRP与IL-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试验组患者总不良反应发生率率为8.23%,低于对照组的23.33% (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可以降低全麻苏醒期患者的躁动率及改善脉搏指标水平,同时可以降低围手术期患者的医院感染率,并改善预后,有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
作者:余建英;张明晓;王充;邵亮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 探究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对糖尿病足患者感染的防控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于医院收治的986例糖尿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93例;对照组采用糖尿病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模式对糖尿病足的感染进行预防及控制;对比分析干预后两组风险优先数(RPN)、患者感染糖尿病足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 糖尿病足患者感染的风险因素有护理人员的隔离认识薄弱;未按规定对患者足部检查;隔离措施不及时;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家属发现患者皮肤破损或溃疡时未及时告知医护人员;诊治环境消毒不彻底;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以及对患者家属的宣教力度不足等共八项,分别针对以上风险因素进行RPN评分,并制定相应措施.经干预后八项风险因素的RPN评分均低于行动前,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感染率2.64%小于对照组的4.46%(P<0.05);试验组的治愈率100.00%大于对照组的95.45%(P<0.05).结论 行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对糖尿病足患者感染的防控效果优于普通治疗.
作者:郭秀婷;王笑青;张爱鸣;林怡梦;诸安蓉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慢阻肺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老年患者发生肺感染的影响因素和病原菌状态,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0月期间医院收治呼吸内科和ICU病房的慢阻肺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老年患者654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肺部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对肺部感染患者的分泌物样本进行病原菌检测和药敏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回归的分析方法统计分析导致患者发生肺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654例患者中发生肺部感染的患者有163例,感染率为24.92%;163例肺部感染患者共检出病原菌198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132株占66.67%;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较高,均> 90.00%;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住院时间、呼吸机微生物污染、心力衰竭、意识状态是慢阻肺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老年患者肺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慢阻肺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老年患者肺感染情况应给予高度重视,革兰阴性菌是导致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年龄、住院时间、呼吸机微生物污染、心力衰竭、意识状态是慢阻肺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老年患者肺感染的危险因素.
作者:郎燕芳;俞志红;陆晓玲;吴亮;张海燕;陈继花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强化手术室消毒隔离实施对耳鼻喉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防控效果,为医院感染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于医院手术室行耳鼻喉手术的423例患者,根据强化消毒隔离实施前后分组,在2016年1月-2016年6月为实施前组共205例、2016年7月-2016年12月为实施后组共218例,实施前组实施常规消毒措施,实施后组实施前后手术室消毒隔离措施,观察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手术前后手术室内病原菌菌落数量、感染病原菌的种类.结果 实施前组感染率为18.05%,实施后组感染率为9.63%(P<0.05);两组患者均以手术部位感染为主;实施前组术前、手术开始10 min、手术结束时病原菌菌落数均高于实施后组(P<0.05);实施前组医院感染患者检出病原菌25株,实施后组检出病原菌16株.结论 强化手术室消毒隔离实施可降低手术室内细菌数量,有助于降低耳鼻喉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应将强化手术室消毒隔离作为一项长效机制实施,以降低各科室手术患者的医院感染率.
作者:张贵;袁泉良;邵静;赵静;代密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 探究采用医用CT技术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重建个性股骨假体并进行置换术后感染病原菌的分布、耐药性、感染部位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1年7月-2016年6月于医院接受股骨假体置换术的患者202例,回顾患者的临床资料,个性化分析股骨假体置换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经无菌操作,对感染患者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分离和鉴定,并经药敏试验了解其耐药性.结果 股骨假体置换术的202例患者中有36例感染患者,感染率为17.82%;36例股骨假体置换术感染患者分离出病原菌46株,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共31株占67.39%;主要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头孢克洛、头孢呋辛、头孢唑林的耐药率较高,均≥50.00%,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较低;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引流时间、是否长期使用抗菌药物、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是股骨假体置换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个性股骨假体置换术后患者的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且耐药率较高.
作者:李亢;姜燕;田大为;刘娜;王长波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 观察头孢西丁预防肛肠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效果,以降低肛肠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率.方法 选择201 6年1月-2017年1月医院收治的120例肛肠外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60例;对照组按照肛肠外科手术临床路径于围术期采取相应措施预防术后切口感染,试验组在对照组预防切口措施基础上,再于术前、术后给予头孢西丁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分析比较两组术后一个月切口愈合、感染率、药物不良反应、术后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 术后1个月,试验组发生术后感染1例,感染率1.67%,对照组发生术后感染4例,感染率6.67%,试验组感染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大肠埃希菌构成比高于试验组(P<0.05).结论 头孢西丁能有效预防肛肠外科患者术后切口感染,且不增加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率,缩短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对肛肠手术患者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何莹;金纯;诸葛林敏;傅凌雪;王奕英;赵蔚蔚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联合抗菌药物对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为进行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6年1月-12月期间住院的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抗菌药物治疗,联合组联合rhG-GSF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结果 联合组中性粒细胞恢复正常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d后,中性粒细胞高于治疗前(P<0.05),PCT、CRP、IL-6低于治疗前(P<0.05),且以上指标水平联合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rhG-GSF联合抗菌药物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有助于快速改善炎症反应,缩短症状改善时间.
作者:郑洁;杨素;石杨茹;潘益琳;潘疆疆;林晓骥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 研究多准则决策分析法对住院骨折患者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6年5月于医院接受治疗的168例住院骨折患者,按治疗时间分为两组,于2013年6月-2014年11月接受治疗的87例住院骨折患者为常规组,于2015年12月-2016年5月接受治疗的81例住院骨折患者为试验组,常规组采用常规的治疗与干预方法,试验组采用多准则决策分析法为患者建立集束化干预策略;统计两组患者感染率,分析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分析比较两组机械通气时间、治疗依从性、治疗中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医护人员操作规范程度.结果 常规组感染19例感染率为21.83%,高于试验组感染9例感染率为11.11%(P<0.05);28例感染患者分离出168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141株占83.93%;试验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治疗依从性、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操作规范程度均优于常规组患者(P<0.05).结论 利用多准则决策分析法所做出的集束化干预策略对住院骨折患者的肺部感染有着较好的预防作用,通过科学决策制定较有效的干预策略,提高医护人员治疗操作规范程度,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治疗依从度,终达到降低住院骨折患者的肺部感染率的目的.
作者:吴洪霞;赵君静;李欣欣;王光敏;李梅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 研究老年患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流行病学及多位点序列分型.方法 随机选取医院检验科2016年5月-2017年5月间收集老年患者临床样本分离MRSA菌株30株,分别进行药敏鉴定试验,建立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并检测染色体7个管家基因,测序结果与MLST数据库网站已有序列比对,进行聚类分析,统计克隆系及ST菌株亲缘关系发育树,并分析MLST耐药性影响因素.结果 MRSA菌株分2大集群A和B,A群由USA100和USA800型组成,B群由USA300和USA700型菌株组成;所有分离菌株均为耐苯唑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菌株;10株耐药菌对万古霉素的低抑菌浓度(MIC)>1μg/mL;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VL阳性与万古霉素MIC增加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本研究数据表明老年患者MRSA分离株均为耐苯唑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菌,针对老年患者临床用药时,需考虑相关影响因素进行防控.
作者:赵雪松;吕岩;张斌;任明;单微 刊期: 2017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