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食管癌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结果分析

龚光明;徐俊炜;孙丽;周红芳;吴晓燕

关键词:食管癌, 手术部位感染, 目标性监测
摘要:目的:了解食管癌手术部位感染(SSI)发病率,探讨相关危险因素,以采取预防与控制措施,降低 SSI 发生。方法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对2013年1-12月食管癌手术患者填写统一表格,并通过现场查看手术切口、病原学检查、调阅相关病历、出院后电话随访等方式,了解 SSI 发生情况。结果2013年1-12月共监测食管癌手术患者318例,发生 SSI 9例,感染率为2.83%;手术危险指数(NNIS)主要集中在0分与1分,手术患者感染率分别为2.19%、4.54%;主刀医师甲、乙、丙、丁、戊经过 NNIS 校正后,手术患者感染率分别为9.38%、41.70%、19.68%、0、0(χ2=51.88,P<0.01);感染部位以器官腔隙为主,占66.67%;感染病例标本送检率100.00%,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76.92%;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越临近手术开始时间感染率越低,术前未使用抗菌药物者感染率高于术前使用抗菌药物者,延长抗菌药物术后使用时间并不能减少 SSI 的发生。结论实施目标性监测,加强危险因素管理,采取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 SSI 的发生率。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对心内科患者医院感染的预防效果评价

    目的:研究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对心内科患者医院感染的预防效果,为降低感染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心内科患者4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2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则在此基础上运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感染率及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结果患者医院感染率对照组为9.00%、试验组为5.50%,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护理人员的洗手率为58.20%及正确洗手率为62.89%,明显低于试验组护理人员95.20%及96.43%,两组护理人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心内科住院患者中的应用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感染率,提高护理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

    作者:吴素华;李芹;吴艳芳;刘敏;孙景仙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与肺炎衣原体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与院内肺炎衣原体感染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5月-2014年3月住院的95例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住院的87例非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采集其脑脊液标本检测肺炎衣原体特异性抗体(IgA 、IgG),对比分析两组患者 IgA 、IgG 阳性率,采用 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结果对照组男性、女性 IgG 阳性率分别为48.78%、52.17%,对照组男性、女性 IgA 阳性率分别为21.95%、17.39%,两组患者性别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 IgA 阳性率64.21%显著高于对照组 IgA 阳性率26.4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 IgG 阳性率67.37%,显著高于对照组 IgG 阳性率36.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男性、女性IgA 阳性率分别为60.47%、63.4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男性、女性 IgG 阳性率分别为67.44%、61.5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的发生与肺炎衣原体感染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肺炎衣原体指标 IgA 、IgG 有可能成为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许晓辉;马聪敏;韩月珍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糖尿病肾病患者感染导致急性肾损伤临床分析

    目的:调查分析糖尿病肾病患者因感染导致急性肾损伤(AKI)的临床资料,以保护肾功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3年4月医院收治的83例糖尿病肾病伴 AKI 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确诊糖尿病肾病,病程3~17年;对其发生感染、病因、预后及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结果83例 AKI 患者中有51例为感染患者,占61.4%,均为肾前性肾病患者;糖尿病肾病患者发生 AKI 1、2、3期分别占14.5%、44.6%、41.0%;59例患者肾小球滤过率<60 ml/min ,占71.7%;67例患者24 h 尿白蛋白定量>150 mg/24 h ,占80.7%;接受透析治疗27例,占32.5%;住院期间死亡16例,病死率19.3%;出院后维持性血液透析23例,占27.7%。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感染是导致糖尿病肾病患者 AKI 的首要因素,药物也是导致糖尿病肾病患者 AKI 的重要因素,对糖尿病肾病患者伴有感染及使用高危药物前,应充分评估肾脏功能,及时采取对策。

    作者:张旭环;方辉;王辉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超声引导介入对囊实性肿物手术感染影响的研究

    目的:研究联合超声引导介入对各种囊实性肿物手术感染的影响,以降低感染率。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入院诊治的卵巢囊肿患者120例,根据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试验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试验组应用超声引导介入手术,对照组应用传统的开腹手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治疗效果、手术感染发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囊肿清除率;术后常规随访一年,观察两组患者卵巢囊肿复发率。结果总有效率试验组为96.67%、对照组为75.00%;手术感染率试验组1.67%、对照组23.33%;试验组手术时间为(27.7±10.5) min 、术中出血量为(5.7±2.8)ml 、住院时间为(3.5±1.4)d ,对照组分别为(36.2±9.3)min 、(43.9±6.6)ml 、(4.4±1.8)d ;试验组单次手术囊肿清除率为95.00%、对照组为71.67%;1年内囊肿复发率试验组为3.33%、对照组为3.33%。结论联合超声引导治疗各种囊实性肿物,可有效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同时缩短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显著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治疗效果与单次手术囊肿清除率。

    作者:程荣;黎静;纪莉;朱莉敏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放射性核素与影像学用于人工关节置换假体松动及感染诊断分析

    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联合影像学用于人工关节置换后假体松动及感染的诊断价值,以提高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3月医院收治的32例疑似人工关节置换后假体松动及髋关节置换感染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过放射性核素骨显像、X 线、CT 诊断,以术中所见、术后病理、细菌培养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3种方法检查诊断结果的一致性以及相关的诊断学评价指标。结果术中所见共诊断24例假体松动患者,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发现22例假体松动患者,两种检查方法的一致性检验为 Kappa 值=0.385,P=0.028;细菌培养及病理检查诊断感染患者21例,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诊断20例,两种检查方法的一致性检验为 Kappa 值=0.390,P=0.027;放射性核素骨显像、X 线、CT 检查共发现24例假体松动患者,与术中所见结果检查方法的一致性检验为 Kappa 值=0.667,P<0.01;放射性核素骨显像、X 线、CT 检查共发现22例感染患者,与细菌培养及病理检查诊断检查方法的一致性检验为 Kappa 值=0.646,P<0.01。结论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联合影像学手段用于人工关节置换后假体松动及感染,能够显著提高诊断结果的灵敏度、特异度,降低漏诊率和误诊率。

    作者:胡斌;黄诚;王锦锋;曹晓征;成莉霞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肝细胞性肝癌患者早期复发转移与感染乙型肝炎核心抗体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肝细胞性肝癌患者早期复发转移与感染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4月-2013年11月收治的73例干细胞性肝癌患者,根据术后复发转移的时间分为早期复发组38例和非早期复发组35例,对两组患者的肝炎状态、术中肿瘤进行记录,采取 ELISA 法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抗‐HBc 水平,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因素和肿瘤因素,观察两组患者血清抗‐HBc 的阴阳性情况。结果早期复发组与非早期复发组患者的肝硬化以及 ALT 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早期肝硬化程度为阳性的患者占81.58%,明显多于非早期复发组肝硬化程度为阳性患者的54.29%,ALT ≥80 U /L 的早期复发组患者占47.37%,显著多于非早期复发组患者的17.14%;早期复发组与非早期复发组患者的微血管侵犯以及肿瘤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肿瘤直径≥5 cm 的早期复发组占81.58%,明显高于非早期复发组的34.29%,有微血管侵犯的患者早期复发组占34.21%,显著高于非早期复发组的5.71%。结论肝细胞性肝癌早期复发转移危险因素有多种不同样,尤其是 HBc 作为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重要指标,为此需要在术后对患者保持密切的随访,提高术后复发转移的早期诊断率。

    作者:禹康;张韬;彭小萍;张跃新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产妇围产期医院感染临床特征与病原菌监测分析

    目的:探讨妊娠期孕妇围产期医院感染临床特征及病原菌耐药性,为控制医院围产期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2013年11月医院分娩的1800例产妇临床资料,统计医院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及对抗菌药物耐药率;采用 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800例产妇发生医院感染32例,感染率1.8%;医院感染主要发生部位为呼吸道8例占25.0%,手术切口6例占18.8%,会阴伤口5例占15.6%,泌尿道5例占15.6%;阴道手术产者医院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阴道自然分娩和剖宫产(P<0.05);32例医院感染患者分离出71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27株占38.0%、革兰阴性菌41株占57.8%、真菌3株占4.2%;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利福平、利奈唑胺耐药率为0。结论妊娠期孕妇产后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了解产妇医院感染临床特征及病原菌耐药率,并制定预防措施降低产妇医院感染率,从而提高产妇及新生儿预后。

    作者:袁琦文;庄圆;陈勇;洪婷;姜芳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失败后不同补救治疗方案的评价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首治失败后不同补救治疗方案疗效及安全性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月120例 Hp 感染首治失败患者,按数学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克拉霉素+潘妥拉唑肠溶片+阿莫西林三联疗法,观察组实施左氧氟沙星+潘妥拉唑肠溶片+阿莫西林三联疗法,对比两组患者 Hp 根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患者 Hp 根除率观察组为93.33%、对照组为5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46,P <0.01);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照组为8.33%、观察组为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34,P<0.05)。结论以左氧氟沙星为主的三联疗法作为 Hp 感染首治失败的补救方案临床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高东;魏顺英;宁玉凤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胆道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胆道感染患者胆汁中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变化,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09年1月-2013年12月诊断为胆道感染、胆结石患者的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结果。结果218份胆汁标本病原菌培养阳性137例,阳性率为62.84%;分离培养病原菌16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88株占52.69%、革兰阳性菌65株占38.92%、真菌14株占8.39%,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妥布霉素、呋喃妥因、头孢西丁耐药率较低,分别为2.27%、17.05%、27.27%、36.36%,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呋喃妥因、莫西沙星的耐药率较低。结论胆汁中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肠球菌属、真菌的比例也较高,临床应加强病原菌检测,依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作者:李超丹;朱明利;潘熠健;俞冠赟;张霞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外科医院感染两年现患率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外科医院感染现患率与控制现状,为持续质量改进和建立目标监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2年7月25日和2013年8月28日0∶00-24∶00调查在外科11个病区住院患者临床资料,采用统计软件SPSS16.0汇总、比较外科两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个案资料,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两年外科住院患者共945例,发生医院感染25例现患率为2.65%,2013年医院感染现患率为1.65%,较2012年的3.70%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医院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道和手术切口感染,其中下呼吸道感染占28.00%、上呼吸道感染占24.00%、手术切口感染占16.00%;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占66.67%,真菌感染次之占23.81%;两年抗菌药物的应用率为62.22%,其中预防性用药占53.40%高于治疗性用药的31.29%,以一联用药为主,占75.85%。结论外科应以呼吸道感染、手术切口感染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为目标,开展监测和采取预防与控制措施,努力降低和控制外科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确保外科手术治疗质量和效果。

    作者:薛菊兰;高祖梅;詹嘉琪;王向荣;宋红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开放性骨折患者创口感染临床分析与预防对策

    目的:探讨开放性骨折患者创口感染及其病原菌分布,为临床防治创口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医院骨科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206例开放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患者创口感染率及其病原菌分布,病原菌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鉴定,数据统计采用 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进行录入分析。结果共166例发生创口感染,感染率为13.8%;不同 Gustilo 分型骨折患者Ⅰ型感染率为2.1%、Ⅱ型感染率为12.9%、Ⅲ型感染率为18.4%,创口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258,P<0.01);上肢骨折感染率为9.4%、下肢骨折感染率为17.3%、颈肩骨折感染率为10.9%、腰髋骨折感染率为13.4%,不同骨折部位患者创口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22,P<0.05);共分离鉴定出病原菌125株,其中革兰阳性菌50株占40.0%,革兰阴性菌69株占55.2%,真菌6株占4.8%。结论开放性骨折患者创口感染发生率较高,创口感染与骨折 Gustilo 分型和骨折部位明显相关,其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

    作者:许敏;石焱;任晓明;杭灵燕;沈佳俐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不同抗病毒方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对比不同抗病毒治疗方案针对不同时期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寻找乙型肝炎治疗的更优方案,提高治疗水平。方法收集2010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0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慢性乙型肝炎分期标准分为免疫清除期5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免疫耐受期5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干扰素‐α法、恩替卡韦法及联合治疗3种不同的抗病毒治疗方法,疗程均为48周;观察两组患者采用3种方法治疗后肝功能、HBV‐DNA 定量及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等指标,对比3种方法的治疗效果,采用 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种方法治疗后24、48周观察组患者血清 HBV‐DNA 水平、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治疗方法治疗后48周观察组患者肝功复常率及 HBV‐DNA 、HBeAg 转阴率均优于两种单独的治疗方案(P<0.05)。结论免疫清除期是接受治疗的重要时期,药物恩替卡韦和干扰素联合使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一种抗病毒药物的治疗,同时可以避免出现耐药性,因此选择免疫清除期采用联合给药方法有利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作者:应晓波;王丹民;吕国浦;盛玲慧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开腹手术患者肺部感染的干预路径预防效果

    目的:探究对开腹手术患者肺部感染的干预路径预防效果,以预防肺部感染发生率。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4年12月于普外科与肛肠外科接受开腹式手术的100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划分为干预组500例和对照组500例,对干预组患者实施围术期感染干预路径,对照组则采取常规干预路径,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肺部感染、患者的术后感染防护知识掌握等,分析围术期感染干预路径对开腹手术患者肺部感染的预防效果。结果干预组患者预防感染知识掌握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组患者的痰液黏稠度、咳嗽程度以及排痰难度等呼吸功能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肺部感染患者为38例,感染率为7.6%,干预组术后医院感染患者12例,感染率为2.4%,感染率有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围术期采用感染干预路径,有利于开腹手术患者更好的掌握预防感染的知识,对术后肺部感染起到了有效的预防作用。

    作者:单慧娟;张晓黎;王晓娜;杨军;焦纯杰;刘佃温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品管圈活动对降低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感染的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应用效果,确保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运用品管圈活动方法,收集2012年9-12月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的情况,分析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原因,并制定对策,实施改善方案。结果活动前22例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8例,发生率为36.3%,其中菌血症3例、隧道感染2例、导管出口感染3例;而活动后发生导管相关感染2例,发生率为9.0%,其中导管隧道感染和出口感染各1例,可见活动后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活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品管圈活动后不仅感染率明显下降,而且感染的严重程度也有明显的改善,均为局部感染,全身感染得到了控制。结论品管圈活动可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充分发挥个人创造性,同时也提升了团队的合作精神,品管圈活动使参与者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工作积极性,达到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目的。

    作者:吴健谊;彭爱民;杨克举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尿路结石患者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尿路结石患者尿路感染主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特点,为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2011年1月-2013年12月对724例尿路结石并尿路感染患者行中段尿培养,使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 PhoeniX 100进行细菌药敏分析。结果724份标本共检出56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391株占68.9%;革兰阳性菌128株占22.5%,真菌49株占8.6%;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等抗菌药物的敏感率较高,分别为98.9%、99.6%、97.7%,而对青霉素类、头孢类、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率>30.0%;粪肠球菌对青霉素、半合成青霉素复方制剂、头孢西丁、左氧氟沙星等较敏感,≥93.7%;而对氨基糖苷类耐药率较高,为59.4%~100.0%;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也达到了14.1%。结论大肠埃希菌和粪肠球菌为尿路结石患者尿路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二者的耐药性明显不同,临床应依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徐述雄;罗湘容;石华;李凯;储铸钢;王元林;孙兆林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冠心病肺部感染患者双源CT血管成像在诊断中的应用评价

    目的:探讨双源 CT 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e ,CTA )在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1月 CHD 合并肺部感染患者65例,均经冠状动脉造影术证实为 CHD 且均在双源 CT 行冠状动脉的 CTA 扫描,分析冠状动脉 CTA 的图像质量和血管的病变。结果所有患者均出现肺部感染的临床症状;CTA 图像质量达到1级的46例占70.8%、2级的有11例占16.9%、3级7例占10.8%、4级1例占1.5%;148支主要血管出现不同程度狭窄,其中轻度狭窄的有8例占12.3%,21例呈中度狭窄占32.3%,36例呈重度狭窄占55.4%;26例以钙化斑块为主占40.0%,12例以脂斑为主占18.5%,27例以混合斑块为主占41.5%;24例以右心冠状动脉状动脉作为主病变血管占36.9%,39例以前降支作为主病变血管的占60.0%,2例以左回旋支作为主病变血管占3.1%。结论肺部感染可加重 CHD 的症状,双源 CTA 可明显降低肺部感染对图像质量和诊断的影响。

    作者:朱丙烟;付风魁;朱荣广;尹洪花;陈斐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加强环节管理在消毒供应中心控制医院感染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消毒供应中心中加强环节管理,以提高无菌物品质量、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按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要求,于2012年在消毒供应中心成立质量控制小组,加强各环节管理,随机调查2011-2013年实施环节管理前后的消毒灭菌包各10000例,对器械包合格率和医院感染发生率等相关数据统计分析,对其结果进行评价。结果通过成立质控小组、加强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与管理后,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达到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器械合格率提高到98.45%,医院感染发生率降至0.17%。结论在消毒供应中心成立质量控制小组,加强各环节管理,能发挥潜能,改进团队合作,提高工作人员积极性,是降低医院感染率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裕;黎珍妹;丁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结肠癌急性肠梗阻患者术后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监测

    目的:研究结肠癌急性肠梗阻患者术后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结肠癌急性肠梗阻术后发生切口感染248例患者,采集切口感染样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并进行鉴定及药敏分析。结果4925例患者有248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占5.03%,248例患者共检出病原菌234株,革兰阴性菌检出125株,占53.42%,革兰阳性菌检出98株,占41.88%,白色假丝酵母菌11株,占4.70%;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以及头孢哌酮的敏感率较高,分别为95.20%、92.80%以及88.00,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及头孢拉唑的敏感率较低,分别为10.40%和9.60%;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的敏感率极高,分别为97.96%及92.86%,对青霉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敏感率较低,分别为8.16%、7.14%。结论治疗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术后感染患者,应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合理应用有效的抗菌药物。

    作者:谢晓;司剑炜;李好朝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泌尿系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分析泌尿系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治疗。方法对医院2011年7月-2013年12月采集的2401份尿液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并进行病原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分析,采用 Whonet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2401份尿液标本检出病原菌638株,阳性检出率为26.6%;检出的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452株占70.8%,革兰阳性菌159株占24.9%,真菌27株占4.3%;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头孢类抗菌药物具有较高的耐药性,耐药率均>49.0%,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0;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 G 、红霉素普遍耐药,耐药率均>65.0%,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0。结论重视泌尿系感染病原菌耐药性的检测,有助于临床医师对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性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使用药物提供依据。

    作者:叶昶;刘小兵;祝存海;宋勇波;王进恩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尿路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2月医院门诊和住院的708例尿路感染患者尿液标本检出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试验结果,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 ATB New 微生物分析系统及配套试剂进行细菌鉴定与药敏试验。结果共分离出708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56.1%,大肠埃希菌居所有病原菌的首位,占31.5%;革兰阴性杆菌特别是产 ESBLs 株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普遍较高,但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仍保持敏感,耐药率均<40.0%;革兰阳性球菌对青霉素、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呈高度耐药>90.0%,对利奈唑胺、米诺环素、夫西地酸、呋喃妥因的耐药率较低,均<20.0%;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和肠球菌。结论尿路感染病原菌呈现多样性且耐药性较高,加强对尿路感染病原菌的耐药监测,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彩萍;周茂亮;胡晓燕 刊期: 2015年第14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