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肺部真菌感染CT影像学分析

李飞;陈英华;杨惠雯

关键词:肺部疾病, 真菌感染, 断层摄影术, 影像学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CT影像学在肺部真菌感染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为临床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医院2012年4月-2014年3月收治的68例肺部真菌感染确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68例患者CT影像学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8例患者CT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 ,肺部真菌感染可主要分为4个类型 :曲菌球型21例、实变型12例、结节型6例、弥漫型29例 ;支气管扩张症和肺囊肿的患者CT影像学检查结果主要表现为曲菌球型 ;肺癌、免疫性疾病和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患者CT影像学检查结果多数表现为弥漫型 ,少量表现为实变型 ;肺结核患者CT影像学检查结果主要表现为曲菌球型 ,也有少量的其他3种类型 ;糖尿病患者CT影像学检查结果表现为实变型和结节型 ,且两种类型所占比例相同.结论 对研究中的CT影像学分析 ,同时结合患者临床基础疾病 ,可以初步的诊断肺部真菌感染 ,为临床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量化质量控制在医院感染预警化管理的应用

    目的 利用量化质量控制的手段 ,建立分级量化管理指标体系 ,使用警戒值和阈值对比临床科室的量化考核情况 ,实现对临床科室医院感染质量的警示和调控.方法 该研究引入量化质量控制和预警化管理理念 ,通过专家咨询法 ,于2012-2013年建立医院感染管理三级量化考核指标体系 ;通过实证研究 ,设计出医院感染质量控制的警戒值和阈值 ,并利用该预警体制对医院2014年各临床科室进行考核评价 ,终实现医院感染的预警化管理.结果 建立三级量化指标考核体系 ,共计5个项目26个指标 ,将26个指标分成关键指标、重要指标以及一般指标 ;根据计算得出9个临床科室2012 -2013年医院感染考核得分的月平均值在75~87分 ,总体均值为81 .46分;质量控制平均警戒值为75 .48分 ,质量控制平均阈值为73 .59分 ;医院利用该警戒值和阈值对2014年各临床科室进行考核评价 ,及时发现并控制一起疑似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结论 利用量化质量控制的手段 ,可以对各科室医院感染质量及时予以警示和调控 ,预警化管理方式是医院感染风险管理的佳表现模式.

    作者:黄庆宁;刘丁;陈萍;成瑶;王豪;李茂圆;南玲;方清永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2010-2014年血培养检出病原菌分布与耐药特征

    目的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0年2月-2014年2月送检血培养阳性分离菌的临床分布以及耐药特征 ,以提高疾病治愈率.方法 采用血培养瓶采样 ,Bact/Alert 3D全自动血培养仪进行培养 ,VITEK-2 Compact对所有菌株进行鉴定与药敏试验 ,参照CLSI2013年版判读结果 ,使用WHONET5 .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年中临床送检6 261份非重复患者血培养标本 ,分离出661株病原菌 ,分离率为10 .6% ,包括革兰阴性菌452株占68 .4% 、革兰阳性菌190株占28 .7% 、真菌19株占2 .9% ;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表皮葡萄球菌检出率分别列前4位 ,总体污染率为4.2% ;亚胺培南对革兰阴性菌仍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葡萄球菌属中未检出对利奈唑胺、喹奴普汀/达福普汀和万古霉素耐药株.结论 医院临床血流感染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但真菌感染的机会增多 ,鉴于双份血培养具有提高培养检出率和一定鉴别污染的能力 ,应提高双瓶双侧血培养送检率.

    作者:邵卫勇;陈淑丹;许玲敏;于小妹;周欢琴;肖震;马晓云;范芳华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外阴湿疣及宫颈炎症与宫颈HPV亚临床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外阴湿疣和宫颈炎症与宫颈人乳头状瘤病毒(HPV)亚临床感染(SPI)之间的相关性 ,为预防HPV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9月126例接受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病因分为外阴湿疣组69例和宫颈炎症组57例 ,选取同期正常女性50名作为对照组 ;采用阴道镜检查并镜下取组织进行病理诊断 ,以判断是否有 HPV亚临床感染 ;同时对3组个体镜下所取组织标本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HC2-HPV-DNA检测 ,以判断个体是否有高危型 HPV感染 ,并对患者进行密切随访.结果 外阴湿疣组与宫颈炎症组患者 HPV亚临床感染分别为36、13例 ,感染率52 .17% 、22 .81% ,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 ,两组感染率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30 .95、7 .82 ,P<0 .01 );通过杂交捕获试验 ,外阴湿疣组、宫颈炎症组与对照组高危H PV感染分别为29、15、4例 ,高危H PV感染率分别为42 .03% 、26 .32% 与8 .00% ,外阴湿疣组与宫颈炎症组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6 .75、6 .12 ,P<0 .05 ).结论 外阴湿疣、宫颈炎症患者宫颈HPV亚临床感染率和高危 HPV感染率高于正常人群 ,要高度关注外阴湿疣和宫颈炎症患者 ,做好随访和宣传工作 ,以预防由 H PV感染引起的其他妇科疾病的发生.

    作者:叶杏红;李晓燕;魏海燕;徐丹;徐剑凤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全膀胱切除术后尿流改道患者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全膀胱切除术后尿流改道患者的真菌感染 ,提高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241例全膀胱切除术后尿流改道患者临床资料 ,根据病原菌感染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其中观察组17例为真菌感染 ,对照组24例为其他病原菌感染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感染时间与血细胞成分 ;采用SPSS21 .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全膀胱切除术后尿流改道患者真菌感染率为7 .10% ,其中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常见占52 .94% ,真菌感染与其他感染在出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而在术后感染时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白细胞计数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真菌感染患者采用抗真菌药物治疗 ,氟康唑治愈率88 .24% .结论 全膀胱切除术后尿流改道患者真菌感染率较高 ,抗菌药物应用时间越长 ,真菌感染率越高 ,采用氟康唑等药物进行抗真菌治疗有效.

    作者:梁骏;杨惠雯;陈英华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创面与中段尿标本中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 比较分析创面与中段尿标本中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差异 ,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14年1月-2015年6月临床创面分泌物与中段尿标本中分离出的448株肠杆菌科细菌进行对比分析 ,病原菌鉴定采用VITEK-32微生物分析系统 ,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法 ,结果统计应用SPSS19 .0软件.结果 创面264株与中段尿标本中184株肠杆菌科细菌对头孢唑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 ,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等耐药率较低 ,分别为13 .77% 、11 .41% 、9 .40% 、0 .47% 、0 .28% ;中段尿标本耐药率明显高于创口分泌物标本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泌尿道感染的中段尿标本中检出的肠杆菌科细菌耐药率明显高于创面感染 ,因此应加强抗菌药物管理 ,防止耐药性快速上升.

    作者:谢朝云;熊芸;孙静;胡杨;杨忠玲;杨怀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大肠埃希菌的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大肠埃希菌在临床各种标本中的分布及耐药性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统计分析2013年1-12月医院各种临床标本分离出的140株大肠埃希菌分布及耐药性 ,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琼脂扩散法 ,采用WHONET 5 .4-5 .5软件分析数据.结果 2013年3 304份临床各种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共1 062株 ,其中大肠埃希菌140株 ,占13 .18% ;大肠埃希菌在中段尿、血液、分泌物、痰液等不同临床标本中分别占44 .44% 、22 .22% 、19 .08% 、6 .81% ;大肠埃希菌耐药性严重 ,除对亚胺培南100 .00% 敏感外 ,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头孢西丁的耐药率均较低 ,分别为1 .89% 、3 .77% 、11 .32% 和20 .75% ;而对其他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及氨基糖苷类等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较高 ;产ELBLs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为55 .70% .结论 标本来源不同 ,大肠埃希菌的分布和耐药性不同 ,临床医师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侯利剑;颜霞;梁毅;章红英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ICU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特征与预防控制

    目的 了解近年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 ,为实施感染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系统 ,对2002年1月-2013年12月ICU发生的医院感染暴发或疑似暴发事件进行检索 ,逐一阅读文献填写调查表 ,将调查内容录入Excel表建立数据库 ,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ICU医院感染暴发事件64起 ,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多 ,56起占 87 .50% ;感染病原菌分布以鲍氏不动杆菌多 ,检出31株占48 .44% ;其次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12起占18 .75% ;对病原菌进行分子生物学同源分析的仅有11起 ,占17 .19% ;科室分布以综合ICU多46起 ,占71 .88% ,其次为呼吸内科ICU和神经外科ICU ,各4起 ,分别占6 .25% ;其中60起暴发事件与接触传播有关 ,34起暴发事件与工作人员手卫生有关 , 21起暴发事件与床头柜污染相关 ;17起暴发事件与床栏相关.结论 ICU医院感染暴发事件以接触传播为主 ,多与医务人员的手和患者周围环境有关 ,因此 ,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和无菌操作 ,重视环境、物体表面消毒工作 ,可以有效降低ICU医院感染暴发的发生.

    作者:程丽峰;李春辉;任南;吴红曼;张莹;吴安华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肝脏肿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肝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研究肝脏肿瘤患者行射频消融(RFA )后引起肝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3年3月住院行RFA治疗的142例肝癌患者 ,记录其性别、年龄、既往手术史、射频消融术式、抗菌药物预防感染、肿瘤类型以及Child-Pugh分级等 ,统计分析上述变量对射频消融术后发生肝内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142例患者行186例次射频消融术 ,其中发生肝内感染10例次 ,性别、年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抗菌药物预防感染使用对肝脏射频消融术后肝内感染的发生率无显著相关 ,而多发性肿瘤、转移性肝癌、有腹部手术史 ,尤其是胆肠吻合术和开腹射频消融术的肝内感染率显著高于多发性肿瘤(12 .96% 与 2 .27% ;χ2 =6 .636;P=0 .010 )、原发性肝癌(13 .16% 与3 .38% ;χ2 =3 .925;P=0 .048 )、无腹部手术史(9 .78% 与 1 .06% ;χ2 =3 .925 ;P=0 .048 )和经皮射频消融(10 .00% 与1 .89% ;χ2 =4 .412;P=0 .036 );转移性肝癌、既往胆肠吻合术、多发肝脏肿瘤和开腹RFA这4个因素均为引起RFA后肝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继发性肝癌、多发性肝脏肿瘤、既往有腹部手术史和开腹术式是肝脏肿瘤射频消融后发生肝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作者:孙阿妮;刘燕;于凌波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效果与效益分析

    目的 对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08年与2013年的医院感染情况进行比较 ,评价该院5年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所取得的效果和效益 ,以探究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价值.方法 查阅2008年与2013年该院前瞻性目标监测的数据 ,分别调查40368例和71 294例患者 ,分析医院感染率的变化趋势 ,评价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效果 ,结合医院感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将效果转化为效益.结果 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工作效果和效益显著 ,调整后医院感染率从2008年的2 .3% 下降至2013年的1 .0% ;2013年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共避免了918例医院感染的发生 ;2013年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避免了患者2739 .9万元的经济损失 ,为医院带来了1552 .7万元的经济效益.结论 开展有组织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可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 ,具有显著的效果和效益 ,是一项值得推进的工作.

    作者:殷环;贾建侠;赵艳春;赵秀莉;任军红;贾会学;姚希;李六亿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某三级综合医院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经济损失分析

    目的 了解某三级综合医院多药耐药菌(MDROs)医院感染对住院日及住院费用的影响 ,评价其导致的经济损失.方法 回顾性调查 2013 -2014 年 MDROs 医院感染及非 MDROs 医院感染患者相关资料 ,采用SPSS17 .0对医院感染发生、两年患者的住院日及住院费用进行统计.结果 2013年 MDROs医院感染率为37 .43% ,2014年降至37 .24% ,2013、2014年MDROs医院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MDR/PDRPA 医院感染所占比例两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1 .414 ,P<0 .01) ,2013、2014年MDROs医院感染患者平均住院日分别为45 .16、38 .62 d ,均显著高于同年非MDROs医院感染21 .19、22 .79 d ;MDROs医院感染住院总费用2013年为96 351 .30元、2014年为94 843 .64元,均显著高于同年非MDROs医院感染13 543 .46元、18 762 .04元.结论 MDROs医院感染可明显增加患者的住院日及经济损失 ,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势在必行.

    作者:邢敏;邱会芬;姜雪锦;王琳;张霞;陈建伟;赵爱荣;孙吉花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幽门螺杆菌在胃黏膜中不同形态感染的病理研究

    目的 探讨胃黏膜中不同形态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胃部疾病的病理特点 ,降低胃部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方法 选取2011年4月-2014年3月行胃黏膜活检的患者219例 ,采用不同的染色方法观察幽门螺杆菌的形态 ,并观察胃黏膜的形影病理学改变 ;采用SPSS13 .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螺旋状伴球形幽门螺杆菌男性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单纯球形幽门螺杆菌患者 ,两种形态幽门螺杆菌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种形态幽门螺杆菌患者黏膜类型、炎症类型以及是否伴有异型增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螺旋状伴球形幽门螺杆菌有炎症活动、重度炎症、有滤泡形成者分别占79 .35% 、55 .43% 和50 .00% ;单纯球形幽门螺杆菌患者分别占43 .75% 、25 .00% 和25 .00% ,螺旋状伴球形幽门螺杆菌明显高于单纯球形螺杆菌 ,两种形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结论 球形幽门螺杆菌与螺旋状幽门螺杆菌均对胃黏膜具有致病性 ,且螺旋状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性更强 ,而男性存在该形态螺杆菌相对较多 ,临床应予以注意.

    作者:余宗林;张晓玲;王盛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N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与干预研究

    目的 探讨目标性监测及干预措施对预防和降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医院感染率的效果.方法 通过对2013年10月-2014年9月入住NICU>48 h的所有患儿3693例进行目标性监测 ,分析干预措施的依从性和干预前后NICU医院感染率的变化.结果 NICU 3693例新生儿中共有100例发生医院感染 ,感染率2 .71% ,千日感染率为2 .44‰ ;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 ,占41 .00% ,病原菌主要是革兰阴性杆菌 ;出生体质量越低 ,感染率越高 ,体质量≤ 1000 g组患儿中心静脉置管和呼吸机使用率分别高达67 .47% 和51 .04% ,总千日感染例率则达6 .57‰ ;干预后各项操作流程合格率达到 95 .00% 以上 ,手卫生依从性从和正确率则分别从77 .52% 、69 .75% 上升至89 .33% 、91 .57% ,感染率则有下降趋势.结论 开展目标性监测、规范操作流程 ,能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并提升感控人员的管理能力和临床的预防控制能力.

    作者:徐华;李卫光;顾安曼;范书山;孙吉花;张光海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初始治疗给药时机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荟萃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初始抗菌药物治疗的时机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预后的影响 ,以改善患者预后.方法 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1995 -2013年国内外发表的相关文献 ,对符合标准的文献采用Revoew Manager 5 .2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4篇 ,共313例患者 ,其中干预组(早期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组)158例 ,对照组(延迟针对性抗感染治疗组)155例 ,荟萃分析结果显示 ,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 ,在降低V A P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 .52 ,95% CI 0 .39~0 .70 ,P<0 .01) ,但机械通气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能显著降低VAP的病死率 ,而对机械通气天数并无显著影响.

    作者:刘昱;郭利涛;张蕾;王雪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影响分析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精确置管对危重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影响 ,以降低血流感染率.方法 随机选取ICU 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危重患者260例 ,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每组各130例 ,对照组采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进行深静脉置管 ,试验组采用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置管法进行深静脉置管 ,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平均穿刺所需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平均导管留置时间及患者置管后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穿刺所需时间为(8 .76 ± 3 .68 )min ,一次穿刺成功为112例 ,成功率为86 .15% ,导管留置时间为(58 .34 ± 6 .78 )d ,患者置管后发生血流感染8例 ,感染率为6 .15% ;试验组患者穿刺所需时间为(9 .34 ± 3 .17)min ,一次穿刺成功124例 ,成功率为95 .38% ,导管留置时间为(59 .07 ± 5 .97)d ,置管后发生血流感染1例 ,感染率为0 .77% ,两组患者置管穿刺所需时间和导管留置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要高于对照组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精确置管能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 ,减少危重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

    作者:黄文娣;蒋帆;莫妙军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小儿心脏外科ICU多药耐药菌主动筛查与干预效果分析

    目的 了解心脏外科ICU患儿多药耐药菌(MDROs)的定植情况 ,为临床预防和控制MDROs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以2014年6-12月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入住ICU的238例患儿为观察组 ,采集患儿鼻前庭和直肠拭子进行MDROs的主动筛查 ,并对定植阳性者采取严格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前瞻性监测观察组医院感染发生率和多药耐药菌检出率 ,与2013年6-12月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256例为对照组进行分析 ,采用SPSS 19 .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主动筛查患儿238例 ,共有93例发生 MDROs定植 ,总定植率为39 .1% ,其中检出MRSA 21株 ,定植率为8 .8% ;产ESBLs菌72 株 ,定植率为30 .3% ;观察组发生医院感染15例 ,其中MDROs感染5例 ,医院感染率和MDROs感染率分别为6 .3% 和33 .3% ;对照组256例 ,发生医院感染30例 ,其中MDROs感染21例 ,医院感染率和MDROs感染率分别为11 .7% 和70 .0% ,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开展MDROs的主动筛查 ,并采取严格的隔离、手卫生、彻底清洁消毒、降低患儿体表细菌负荷等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可以有效降低MDROs感染率.

    作者:孟黎辉;熊莹;王静;贺彦;侯晓彤;贾明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风险评估在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风险评估在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 ,为更好的预防VAP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0-2013年在ICU开展目标性监测 ,从2014年开始在目标性监测的基础上 ,成立控制VAP风险评估小组 ,风险评估管理员对使用呼吸机患者进行调查评估 ,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进行督查和指导 ,对每例发生的VAP患者进行分析 ,风险评估小组每月根据VAP风险评估表找出新的风险点 ,将发现的问题通过反复的评估督查改进 ,降低 VAP的发生.结果 2010-2014年共监测ICU患者4 949例 ,医院感染率从6 .23% 下降至3 .91% ;患者ASIS评分平均值从2 .51分上升至3 .45分 ,调整后的医院感染率从2 .48% 下降至1 .13% ;2010-2014年呼吸机使用率35 .59% 上升至37 .75% ,VAP发生率从96 .77‰下降至9 .15‰ .结论 在ICU目标性监测的基础上持续开展风险评估可降低 VAP的发生率.

    作者:黄云芝;单明真;赵倩;王本才;孙雅慧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艰难梭菌毒素基因研究

    目的 探讨同时检测艰难梭菌毒素A、B基因和二元毒素基因的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方法 收集2014年1-9月医院120例住院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 ,用艰难梭菌选择性培养基CCFA分离培养艰难梭菌 ;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厌氧菌鉴定试剂盒鉴定 ;采用酶免夹心与终点荧光检测相结合技术(ELFA ) ,检测艰难梭菌毒素A、B基因 ,并分析其毒素特征 ;将艰难梭菌纯培养出的菌落用多重PCR方法测定艰难梭菌的毒素A、B基因和二元毒素基因.结果 120例腹泻患者送检粪便标本中 ,分离培养出19株艰难梭菌 ,艰难梭菌分离率达15 .8% ;应用免疫学方法检测毒素检出率为52 .63% ;用多重PCR方法艰难梭菌A、B毒素基因检出率为94 .7% ;15例患者送检粪便标本检测艰难梭菌A、B毒素阳性中 ,10株分离培养并鉴定出艰难梭菌 ;105例患者送检粪便标本检测艰难梭菌A、B毒素阴性中 ,有9例分离培养并鉴定出艰难梭菌.结论 利用多重 PCR检测艰难梭菌毒素A、B基因和二元毒素基因 ,较传统的免疫学方法敏感性高 ,能够准确地区分艰难梭菌毒素基因的类型 ,多重PC R是一种快速、特异的一步筛选艰难梭菌毒素基因的方法.

    作者:潘少敏;黄东红;谢若腾;蔡俊锋;章宏斌;曾秀玉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老年胃肠肿瘤患者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 研究老年胃肠肿瘤患者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临床资料 ,并对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进行分析 ,为预防和治疗老年胃肠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1年3月-2014年3月就诊的老年胃肠肿瘤并行PICC置管患者共238例作为研究对象 ,对患者感染部位送检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研究菌群分布和耐药性.结果 80岁以上患者、高APACHEⅡ评分、股静脉置管、置管时间长、置管次数多、静脉营养患者发生感染的比例较高( P<0 .05 );共分离病原菌92株 ,其中革兰阳性菌51株占55 .4% ,革兰阴性菌36株占39 .1% ,真菌5株占5 .5%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 ,敏感率为100 .0% ,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较敏感.结论 针对高龄、高APACHEⅡ评分、股静脉置管、置管时间长次数多、静脉营养的老年胃肠肿瘤患者给予加强监护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进行针对性治疗.

    作者:高雪杉;刘云;左小信;张玉梅;侯营营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支原体肺炎患儿阿奇霉素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及心肌酶变化的临床研究

    目的 分析支原体肺炎患儿阿奇霉素治疗前后 C-反应蛋白及心肌酶含量 ,为其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11月收治的支原体肺炎患儿共89例 ,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4例 ,其中观察组采用阿奇霉素治疗、对照组采用红霉素治疗.结果 患儿治疗有效率观察组为95 .6% 、对照组为84 .1%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在接受治疗后 ,C-反应蛋白含量均显著下降 ,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而观察组患儿C-反应蛋白含量明显要比对照组患儿含量要低 ,分别是(6 .7±0 .9) mg/L和(15 .6 ± 1 .4)mg/L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和治疗组患儿在接受治疗后心肌酶谱各项指标均出现显著下降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阿奇霉素治疗支原体肺炎能够取得满意的效果 ,并且能有效降低患儿C-反应蛋白和心肌酶含量 ,减少支原体属感染后对患儿心肌的损伤.

    作者:焦素敏;沙玉英;冯雪莉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培训需求调查与管理对策

    目的 为了解某市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培训需求 ,有针对性的确定医院感染培训模式和制定医院感染培训计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某市120所基层医疗机构 ,采用自行设计的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需求调查表 ,于2015年1月完成调查 ,调查数据采用EpiData3 .1录入 ,应用SPSS21 .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发放2 167份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1956 份 ,回收率90 .3% ,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8份占6 .0% ,民营医院132份占6 .7% ,乡镇卫生院958份占49 .0% ,县区级医院748份 ,占38 .2% ;多数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参加院内外医院感染知识培训频次较低 ,对医院感染相关知识掌握严重不足 ,且不同类别的医院培训频次和感染知识掌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98 .3% 的人员愿意主动参与医院感染知识培训.结论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大对基层医院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力度 ,并加强培训效果的评价 ,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水平.

    作者:周晓平;黄继峥;罗腾达;任阿可;韩明锋;马红秋 刊期: 2015年第21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