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国际刊号:82-747
  • 国内刊号:1005-4529
  • 影响因子:1.88
  • 创刊:1991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747
  • 全年订价:53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国家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剑桥科学文摘,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5年21期文献
  • 老年颅脑损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脑脊液病原菌分布与药敏变迁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颅脑损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脑脊液病原菌分布及对抗菌药物敏感性的变迁 ,为全程选择抗菌药物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1-2013年老年颅脑损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308例 ,其中2011年106例、2012年98例、2013年104例 ,对其检出的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2011、2012、2013年颅脑损伤中枢神经系统患者感染率分别为1 .33% 、1 .28% 、1 .26% ;2011、2012、2013年检出病原菌分别为103株、95株和101株 ,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7 .17% 、96 .94% 和97 .12% ,培养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年革兰阳性菌检出分别占73 .79% 、71 .58% 和65 .35% ,呈逐年减少的趋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 ,而真菌感染率3年分别占5 .83% 、6 .32% 和7 .92% ,呈逐年升高的趋势 ;3年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无明显改变 ,总体呈现出逐年降低的趋势.结论 3年导致老年颅脑损伤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有明显的改变 ,而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呈现出下降趋势 ,替考拉宁、万古霉素以及亚胺培南仍然是目前较为理想的经验性用药选择.

    作者:袁小红;张华;孙利华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ICU患者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ICU患者发生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制定感染预防干预措施 ,以期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 调查上海某三级综合医院2013-2014年ICU内发生的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医院感染患者共11例(病例组) ,采用病例对照方法展开研究 ,按1:3配对 ,对照组选择2013-2014年入住该医院ICU>48 h且未发生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医院感染的患者共33例 ,对ICU发生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病例组患者使用过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占90 .91% ,对照组患者中占45 .45%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病例组患者与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住同病区平均天数12d,对照组患者为4.45d,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使用尤其长时间使用 ,以及长时间与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患者住同病区 ,是IC U内发生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应适当调整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选取以及使用时长 ,针对病区内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做好有效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以减少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医院感染的发生 ,延缓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传播.

    作者:蔡冰超;顾崎;沈瑞红;陆峰;傅小芳;胡必杰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ICU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 调查某综合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AB)的临床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为预防及控制MDRAB在医院内传播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4年2-8月某综合医院综合ICU、神经外科ICU和胸腔外科ICU住院患者临床标本分离出的MDRAB 51例 ,并同期对患者及其周围环境、医护人员进行标本采集 ,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法对所采集标本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2014年2-8月该院ICU发生的医院内MDRAB感染率为2 .60% ,51株MDRAB在痰液中高占70 .59% ;感染部位主要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占70 .59% ;ICU临床与医疗环境分离的64株MDRAB ,PFGE分为6型2个亚型 ,其中A型是主要流行株 ,与B型、C型在神经外科ICU与综合ICU引起流行.结论 MDRAB在该院部分ICU之间存在交叉感染 ,且医疗环境与临床菌株为同一克隆株 ,揭示接触传播可能是MDRAB的医院感染重要途径.

    作者:许文;范珊红;金霞;戈伟;李颖;慕彩妮;闫永平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大肠埃希菌的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大肠埃希菌在临床各种标本中的分布及耐药性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统计分析2013年1-12月医院各种临床标本分离出的140株大肠埃希菌分布及耐药性 ,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琼脂扩散法 ,采用WHONET 5 .4-5 .5软件分析数据.结果 2013年3 304份临床各种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共1 062株 ,其中大肠埃希菌140株 ,占13 .18% ;大肠埃希菌在中段尿、血液、分泌物、痰液等不同临床标本中分别占44 .44% 、22 .22% 、19 .08% 、6 .81% ;大肠埃希菌耐药性严重 ,除对亚胺培南100 .00% 敏感外 ,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头孢西丁的耐药率均较低 ,分别为1 .89% 、3 .77% 、11 .32% 和20 .75% ;而对其他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及氨基糖苷类等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较高 ;产ELBLs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为55 .70% .结论 标本来源不同 ,大肠埃希菌的分布和耐药性不同 ,临床医师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侯利剑;颜霞;梁毅;章红英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医院感染风险分析

    目的 识别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CRAB)医院感染的风险关键控制点 ,为有效预防控制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 ,收集2014年5月-2015年5月CRAB医院感染患者37例以及碳青霉烯类敏感鲍氏不动杆菌(CSAB)医院感染患者30例的临床资料 ,构建非条件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预测CRAB医院感染风险.结果 68株医院感染鲍氏不动杆菌中CRAB 38株占55 .88% ;CRAB感染的科室及感染部位分布均比较集中 ,ICU及神经外科在48 .64% 和43 .24% ,下呼吸道感染占71 .05% ;入住ICU (OR=26 .244)和感染前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OR=9 .488)与CRAB医院感染之间存在关联(P<0 .05).结论 入住ICU和感染前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是CRAB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强化ICU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合理应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是预防CRAB的重要方式.

    作者:孙吉花;于苏国;赵爱荣;姜雪锦;邱会芬;陈建伟;纪冰;邢敏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不同抗菌药物诱导革兰阴性菌释放内毒素的体外试验研究

    目的 检测不同抗菌药物作用不同时间诱导革兰阴性菌释放内毒素(LPS )的浓度 ,为抗感染治疗预防内毒素血症提供依据.方法 试验于2014年8-10月进行 ,将1麦氏浊度各菌株菌悬液0 .5 ml与不同浓度的抗菌药物0.5ml溶液混匀 ,得到0.5个麦氏浊度的待测溶液 ,将待测菌悬液0.2ml直接加入反应主剂中溶解 ,使用微量加样器转移至10 m m × 75 m m标准玻璃反应管中 ,用M B-80微生物快速动态检测系统检测内毒素浓度 ,使用SPSS17 .0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阿米卡星(0 .125 mg/L)与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作用1 min释放的LP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阿米卡星浓度为2、8 mg/L时大肠埃希菌释放LPS与其他3种菌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 ,美罗培南0 .125 mg/L、阿米卡星2 mg/L、头孢哌酮/舒巴坦64 mg/L与大肠埃希菌作用3 min与1 min时的LPS检测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 ,美罗培南0 .125 mg/L、阿米卡星2 mg/L、哌拉西林/他唑巴坦16 mg/L、头孢他啶32 mg/L、头孢哌酮/舒巴坦64 mg/L与肺炎克雷伯菌分别作用3、5、10 min检测的LPS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抗菌药物浓度、不同作用时间诱导革兰阴性菌内毒素释放的水平有影响 ,同一抗菌药物对不同革兰阴性细菌诱导释放内毒素的能力也不同 ,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治疗革兰阴性菌引起的感染时 ,应尽量减少抗菌药物诱导内毒素升高引起的内毒素血症危害.

    作者:史利克;王悦;王世博;王黎一;郭璐;张弛;高冰;宋文杰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艰难梭菌毒素基因研究

    目的 探讨同时检测艰难梭菌毒素A、B基因和二元毒素基因的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方法 收集2014年1-9月医院120例住院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 ,用艰难梭菌选择性培养基CCFA分离培养艰难梭菌 ;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厌氧菌鉴定试剂盒鉴定 ;采用酶免夹心与终点荧光检测相结合技术(ELFA ) ,检测艰难梭菌毒素A、B基因 ,并分析其毒素特征 ;将艰难梭菌纯培养出的菌落用多重PCR方法测定艰难梭菌的毒素A、B基因和二元毒素基因.结果 120例腹泻患者送检粪便标本中 ,分离培养出19株艰难梭菌 ,艰难梭菌分离率达15 .8% ;应用免疫学方法检测毒素检出率为52 .63% ;用多重PCR方法艰难梭菌A、B毒素基因检出率为94 .7% ;15例患者送检粪便标本检测艰难梭菌A、B毒素阳性中 ,10株分离培养并鉴定出艰难梭菌 ;105例患者送检粪便标本检测艰难梭菌A、B毒素阴性中 ,有9例分离培养并鉴定出艰难梭菌.结论 利用多重 PCR检测艰难梭菌毒素A、B基因和二元毒素基因 ,较传统的免疫学方法敏感性高 ,能够准确地区分艰难梭菌毒素基因的类型 ,多重PC R是一种快速、特异的一步筛选艰难梭菌毒素基因的方法.

    作者:潘少敏;黄东红;谢若腾;蔡俊锋;章宏斌;曾秀玉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2010-2014年胆汁培养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研究

    目的 了解临床胆汁培养的主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变迁 ,为胆道感染患者的治疗与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2010年1月-2014年12月1116例住院患者胆汁培养分离的病原菌类型及药敏结果 ;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细菌鉴定 ,采用WHONET5 .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116例住院患者胆汁培养标本非重复分离的病原菌725株 ,其中以革兰阴性菌多544株占75 .0% ,前5位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和阴沟肠杆菌 ,分别占39 .9% 、11 .0% 、9 .2% 、5 .5% 、4 .6% ;分离革兰阳性菌172株占23 .7% ,主要以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为主 ;真菌9株占1.3% ;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较低0~30 .0% ,可作为胆道感染的预防和经验用药.结论 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了解胆道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和耐药特点 ,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是控制胆道感染和提高治愈率的有效措施.

    作者:卢晋英;张健东;张富玉;王宇凡;张磊;刘树业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创面与中段尿标本中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 比较分析创面与中段尿标本中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差异 ,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14年1月-2015年6月临床创面分泌物与中段尿标本中分离出的448株肠杆菌科细菌进行对比分析 ,病原菌鉴定采用VITEK-32微生物分析系统 ,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法 ,结果统计应用SPSS19 .0软件.结果 创面264株与中段尿标本中184株肠杆菌科细菌对头孢唑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 ,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等耐药率较低 ,分别为13 .77% 、11 .41% 、9 .40% 、0 .47% 、0 .28% ;中段尿标本耐药率明显高于创口分泌物标本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泌尿道感染的中段尿标本中检出的肠杆菌科细菌耐药率明显高于创面感染 ,因此应加强抗菌药物管理 ,防止耐药性快速上升.

    作者:谢朝云;熊芸;孙静;胡杨;杨忠玲;杨怀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尿白细胞介素-6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尿路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尿白细胞介素-6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尿路感染的相关性 ,为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门诊糖尿病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 ,选取同期门诊健康体检人员60名作为对照组 ,所选样本受试者均为更年期女性 ,测量比较两组受试者的基线白细胞介素-6的水平差异 ,对样本受试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结果 对照组在随访中发生尿路感染为16例 ,感染率为26 .67% ,观察组尿路感染为34例 ,感染率为56 .67% ,两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1 .11 ,P<0 .05 );对照组与观察组尿路感染的尿白细胞介素-6水平分别为(142 .65 ± 17 .49) (118 .86 ± 18 .72)pg/ml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 .38 ,P<0 .05 ).结论 更年期糖尿病女性患者尿路感染率高于正常更年期女性尿路感染率 ,发病时两者尿白细胞介素-6水平具有明显差异 ,且正常人群高于糖尿病患者.

    作者:肖红珍;俞芳;项岫秀;李伟娟;李莎;徐奕;刘阁玲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ICU多药耐药菌主动筛查结果与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多药耐药菌(MDROs)主动筛查结果 ,为制定预防控制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前瞻性研究2013年7月1日-2014年12月31日869例综合ICU住院患者临床资料 ,主动筛查其出入ICU时MDROs阳性率 ,分析MDROs定植/感染的危险因素 ,所有数据采用SPSS18 .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64例患者入ICU时检出MDROs阳性率为41 .89% ,出ICU时增至500例检出MDROs阳性率为57 .54% (P<0 .01);细菌种类均以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ESBLs-ECO)为主 ,多因素 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 ,ICU住院时间、患者来源、导尿管的使用、入住非感染控制护士管理的床位为MDROs定植/感染的危险因素(P<0 .05).结论 MDROs极易在ICU 传播 ,住院时间、患者来源、导尿管的使用、入住非感染控制护士管理的床位与MDROs定植/感染有关.

    作者:陈琳;顾吉娜;刘鹏;蔡挺;邬兴炳;潘红;赵伟和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肺炎链球菌自溶素对感染性肺炎的诊断价值

    目的 通过基因原核表达技术获取肺炎链球菌自溶素LytA重组蛋白(rLytA) ,探讨其对感染性肺炎患者的血清学诊断价值.方法 根据Genbank中肺炎链球菌 M66菌株 lytA基因序列(FN549899 .1)设计合成特异性引物 ;采用PCR技术以肺炎链球菌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 lytA基因序列 ;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32a(+ )/lytA ,经由IPTG诱导后通过等电点洗脱方法获取纯化的重组蛋白LytA ;Western blot测定表达蛋白的抗体结合活性 ;以rLytA为抗原 ,建立ELISA反应模式 ,测定2013年3-6月36例临床诊断为CAP并经细菌学确定的患者血清标本中相应IgG和IgM抗体 ,评价对肺炎链球菌感染性肺炎的诊断价值.结果 成功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ET32a(+ )/lytA ,表达的rLytA具有较好的抗体结合活性;CAP患者血清IgM和IgG类抗LytA的抗体滴度均高于健康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其诊断的敏感性均高于常规的痰培养和血培养(P< 0 .01).结论 以重组蛋白LytA为抗原建立ELISA反应模式可用于肺炎链球菌感染的血清学诊断 ,快速、客观 ,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邹琴;孙文平;杨光;周杰;罗红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2012-2014年医院感染主要病原菌耐药趋势分析

    目的 了解某院医院感染主要病原菌对不同类型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其耐药趋势 ,为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美国BD PhoemixTM 100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对2012年1月 -2014年12月医院感染患者所有送检标本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 ,WHONET5 .6软件分析其耐药率 ,使用SPSS 13 .0统计软件进一步分析其耐药变化趋势.结果 3年共检出医院感染病原菌1 202株 ,检出前5名依次为大肠埃希菌、白色假丝酵母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其多药耐药菌所占比重较2013年有所上升 ;大肠埃希菌表现出对β-内酰胺类含酶抑制剂敏感性稍差 ,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为10 .10% ~21 .40% ;肺炎克雷伯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曲南等22种抗菌药物耐药率维持在75 .00% 以下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氨苄西林、青霉素G耐药率维持较高水平 ,均>75 .00% ,2013年检出2株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 医院感染主要病原菌耐药率总体维持在较高水平 ,需进一步加强对细菌耐药性监测 ,综合分析后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黄倩倩;朱小东;王萍;刘雪琴;林臻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幽门螺杆菌在胃黏膜中不同形态感染的病理研究

    目的 探讨胃黏膜中不同形态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胃部疾病的病理特点 ,降低胃部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方法 选取2011年4月-2014年3月行胃黏膜活检的患者219例 ,采用不同的染色方法观察幽门螺杆菌的形态 ,并观察胃黏膜的形影病理学改变 ;采用SPSS13 .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螺旋状伴球形幽门螺杆菌男性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单纯球形幽门螺杆菌患者 ,两种形态幽门螺杆菌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种形态幽门螺杆菌患者黏膜类型、炎症类型以及是否伴有异型增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螺旋状伴球形幽门螺杆菌有炎症活动、重度炎症、有滤泡形成者分别占79 .35% 、55 .43% 和50 .00% ;单纯球形幽门螺杆菌患者分别占43 .75% 、25 .00% 和25 .00% ,螺旋状伴球形幽门螺杆菌明显高于单纯球形螺杆菌 ,两种形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结论 球形幽门螺杆菌与螺旋状幽门螺杆菌均对胃黏膜具有致病性 ,且螺旋状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性更强 ,而男性存在该形态螺杆菌相对较多 ,临床应予以注意.

    作者:余宗林;张晓玲;王盛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2010-2014年血培养检出病原菌分布与耐药特征

    目的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0年2月-2014年2月送检血培养阳性分离菌的临床分布以及耐药特征 ,以提高疾病治愈率.方法 采用血培养瓶采样 ,Bact/Alert 3D全自动血培养仪进行培养 ,VITEK-2 Compact对所有菌株进行鉴定与药敏试验 ,参照CLSI2013年版判读结果 ,使用WHONET5 .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年中临床送检6 261份非重复患者血培养标本 ,分离出661株病原菌 ,分离率为10 .6% ,包括革兰阴性菌452株占68 .4% 、革兰阳性菌190株占28 .7% 、真菌19株占2 .9% ;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表皮葡萄球菌检出率分别列前4位 ,总体污染率为4.2% ;亚胺培南对革兰阴性菌仍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葡萄球菌属中未检出对利奈唑胺、喹奴普汀/达福普汀和万古霉素耐药株.结论 医院临床血流感染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但真菌感染的机会增多 ,鉴于双份血培养具有提高培养检出率和一定鉴别污染的能力 ,应提高双瓶双侧血培养送检率.

    作者:邵卫勇;陈淑丹;许玲敏;于小妹;周欢琴;肖震;马晓云;范芳华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急性前列腺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 调查和分析急性前列腺炎(AP)患者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ESBLs)肠杆菌科细菌分布及耐药性 ,为制定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的120例A 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集患者的尿液或前列腺液 ,对标本中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 ,并对其中产 ESBLs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进行检测.结果 共检出病原菌81株 ,检出率为67 .5% ,其中 ,革兰阴性菌56株占69 .1% ,革兰阳性菌17株占21 .0% ,真菌3株占3 .7% ;共检出11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占52 .4% ,检出5株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占26 .3% ,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药物的耐药性均达到100 .0% ,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阿米卡星等药物较敏感.结论 导致AP的肠杆菌科细菌中 ,产ESBLs菌株的检出率、耐药性较高 ,在AP的临床治疗中 ,临床医师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

    作者:鄢鸿;徐长妍;马鸿雁;张冬艳;杨滨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医院与社区患者感染鲍氏不动杆菌临床特征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比较医院与社区患者感染鲍氏不动杆菌的临床特点和耐药特性 ,为开展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以2014年1月1日-12月31日在河南省5所三级甲等医院内科的6间重症监护病房(ICU )住院的201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鲍氏不动杆菌医院获得性感染患者48例为病例组 ,鲍氏不动杆菌社区获得性感染患者97例为对照组 ,对两组患者进行鲍氏不动杆菌医院感染影响因素进行 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 鲍氏不动杆菌肺部感率染病例组为60 .42% 、对照组患者为100 .00% ;与对照组相比 ,病例组患者感染鲍氏不动杆菌中非耐药菌的分布率更高 ,为27 .87% 与0 .99% ,而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则低于对照组 ,为34 .43% 与55 .45% .结论 鲍氏不动杆菌医院获得性感染患者与社区获得性感染患者在疾病诊断、感染部位、细菌耐药性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应重视对社区来源的多药耐药菌定植或感染患者开展有效预防控制措施.

    作者:高姗;李福琴;梁进娟;吴睿;张莉霞;李红梅;文建国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血清降钙素原诊断医院细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实验室检查血清降钙素原(PCT )水平对临床判断医院细菌感染的价值 ,为临床诊断医院细菌感染提供实验室测定方法.方法 对2013年5月-2014年4月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427例 ,将其分为非重症感染291例(A组)、重症感染136例(B组) ,同时选取非医院感染的住院患者277例作为对照组 ,通过半定量免疫色谱法测定PCT水平 ,通过高敏免疫比浊法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 ,通过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白细胞(WBC )计数.结果 A、B和对照组患者 PCT>10 .0 μg/L者分别为14 .09% 、67 .65% 和0 ,A组明显低于B组 ,但是明显高于对照组 ;A、B、对照组患者PC T阳性率分别为36 .00% 、89 .71% 、7 .49% ,A组明显低于B组、高于对照组 ,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A、B、对照组患者hs-CRP、WBC水平 ,A、B两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5) ,A、B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实验室测定PCT水平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发生了医院细菌感染以及感染的严重程度 ,从而为早期采取治疗并判断患者预后提供依据.

    作者:赵鹃;曾雪斌;彭端亮;缪晓燕;陈敏敏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PCR-荧光探针法快速诊断分枝杆菌属感染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PCR-荧光探针法相对于传统分枝杆菌属培养及抗酸染色在辅助诊断分枝杆菌属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2-10月北京协和医院563份送检标本采用 PCR-荧光探针法检测结核/非结核分枝杆菌核酸 ,将其检测结果与培养及镜检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563份不同临床标本PCR-荧光探针法检出分枝杆菌属阳性60份 ,阳性率10 .66% ,其中结核分枝杆菌(MTB)54株、非结核分枝杆菌(NTM )6株 ;培养和镜检检出阳性率分别为7 .46% 、7 .64% ,PCR-荧光探针法阳性检出率略高于传统培养及镜检方法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CR-荧光探针法将检出时间缩短至3 h ,且可以区分结核或非结核分枝杆菌 ,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以培养为金标准 ,PCR-荧光探针法阳性预测值为43 .33% 、阴性预测值为96 .82% .结论 PCR-荧光探针法灵敏度高、操作简便、耗时短 ,可作为实验室辅助诊断分枝杆菌属感染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郭莉娜;徐英春;孙宏莉;宋红梅;王瑶;赵颖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综合医院ICU患者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医院感染流行病学特点分析

    目的 通过多中心研究 ,了解我国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CRAB)医院感染流行病学特点 ,为CRAB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统一的调查方法和判定标准 ,对2013年10月-2014年9月全国12省市46所综合医院ICU住院患者进行前瞻性调查 ,病原学检测采用A PI鉴定系统或自动化鉴定仪 ,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或自动化仪器微量肉汤稀释法 ,所有资料采用STATA 9 .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调查46所医院59个ICU的住院患者32 077例 ,总住院日数276 909 d ,共发生CRAB医院感染683例 ,CRAB千日医院感染率2 .47‰ ;CRAB医院感染以东北地区高 ,综合 ICU 常见 ;CRAB医院感染送检标本主要为痰液 ,占77 .75% ,CRAB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 ,占79 .36% .结论 我国医院ICU 住院患者CRAB医院感染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医疗机构应根据CRAB医院感染流行特点 ,制定切实可行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并落实.

    作者:陈美恋;胡必杰;吴安华;徐英春;张秀月;侯铁英;宗志勇;李卫光;杨怀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骨科医保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经济与社会效益损失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骨科医保住院患者医院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 ,为医院管理部门和医疗保险部门合理制定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5月骨科医保住院患者5 558例 ,将发生医院感染患者为感染组 ,同期未发生感染的患者为对照组 ,两组患者分别按条件1:1配比 ,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患者配对成功96对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患者配对成功65对 ,共计161对 ,统计分析两组两类医保患者主要经济指标和社会效益指标的差异.结果 医院感染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平均住院费用、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患者、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患者平均住院费用分别为 47 796 .06元、22 269 .93元 , 48 340 .52元、22 494 .52元 , 46 991 .93元、21 938 .19元 ;医院感染组平均每例患者多支出25 526 .13元 ,是对照组的2 .15倍 ,平均每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患者分别多支出25 526 .13元、25 053 .74元 ,两组间两类患者及其总费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1).结论 要加强医院感染管理 ,加大对医院感染的投入 ,给予政策支持 ,形成医保、医院、科室与患者共同承担且合理的医院感染管理成本分担机制.

    作者:张萍;谢朝云;杨继红;罗燕;熊永发;杨怀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培训需求调查与管理对策

    目的 为了解某市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培训需求 ,有针对性的确定医院感染培训模式和制定医院感染培训计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某市120所基层医疗机构 ,采用自行设计的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需求调查表 ,于2015年1月完成调查 ,调查数据采用EpiData3 .1录入 ,应用SPSS21 .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发放2 167份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1956 份 ,回收率90 .3% ,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8份占6 .0% ,民营医院132份占6 .7% ,乡镇卫生院958份占49 .0% ,县区级医院748份 ,占38 .2% ;多数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参加院内外医院感染知识培训频次较低 ,对医院感染相关知识掌握严重不足 ,且不同类别的医院培训频次和感染知识掌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98 .3% 的人员愿意主动参与医院感染知识培训.结论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大对基层医院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力度 ,并加强培训效果的评价 ,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水平.

    作者:周晓平;黄继峥;罗腾达;任阿可;韩明锋;马红秋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3种不同方法调查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比较分析

    目的 寻找能客观、真实评价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调查方法 ,为感染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14年12月1日-2015年2月28日某三级综合医院医务人员的手卫生行为进行考核 ,采用科室感染控制护士自查、医院感染专职人员检查及神秘客稽查3种不同的调查方法.结果 共调查医务人员2 321人次手卫生 ,手卫生依从率为70 .40% ,随着科室、岗位及操作不同而不同 ,3种调查方法手卫生依从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684 .21 ,P<0 .01 ) ,神秘客稽查法的手卫生依从率明显低于其他两种检查法 ,仅为40 .46% ;科室自查、医院感染专职人员检查及神秘客稽查法均显示护士的手卫生依从率高 ,分别为97 .71% 、78 .57% 及50 .72% ;接触血液体液后依从率高 ,分别为96 .00% 、78 .57% 及54 .24% .结论 医务人员实际手卫生依从性仍较低 ,科室自查法、医院感染抽查法获得的依从率可虚高20 .00% ~50 .00% ,而神秘客稽查法通过隐蔽观察 ,数据真实 ,建议采用该方法评估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作者:黄辉萍;连羡玉;张世阳;邱丽心;秦维霞;吴惠凤;冉静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效果与效益分析

    目的 对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08年与2013年的医院感染情况进行比较 ,评价该院5年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所取得的效果和效益 ,以探究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价值.方法 查阅2008年与2013年该院前瞻性目标监测的数据 ,分别调查40368例和71 294例患者 ,分析医院感染率的变化趋势 ,评价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效果 ,结合医院感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将效果转化为效益.结果 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工作效果和效益显著 ,调整后医院感染率从2008年的2 .3% 下降至2013年的1 .0% ;2013年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共避免了918例医院感染的发生 ;2013年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避免了患者2739 .9万元的经济损失 ,为医院带来了1552 .7万元的经济效益.结论 开展有组织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可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 ,具有显著的效果和效益 ,是一项值得推进的工作.

    作者:殷环;贾建侠;赵艳春;赵秀莉;任军红;贾会学;姚希;李六亿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N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与干预研究

    目的 探讨目标性监测及干预措施对预防和降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医院感染率的效果.方法 通过对2013年10月-2014年9月入住NICU>48 h的所有患儿3693例进行目标性监测 ,分析干预措施的依从性和干预前后NICU医院感染率的变化.结果 NICU 3693例新生儿中共有100例发生医院感染 ,感染率2 .71% ,千日感染率为2 .44‰ ;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 ,占41 .00% ,病原菌主要是革兰阴性杆菌 ;出生体质量越低 ,感染率越高 ,体质量≤ 1000 g组患儿中心静脉置管和呼吸机使用率分别高达67 .47% 和51 .04% ,总千日感染例率则达6 .57‰ ;干预后各项操作流程合格率达到 95 .00% 以上 ,手卫生依从性从和正确率则分别从77 .52% 、69 .75% 上升至89 .33% 、91 .57% ,感染率则有下降趋势.结论 开展目标性监测、规范操作流程 ,能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并提升感控人员的管理能力和临床的预防控制能力.

    作者:徐华;李卫光;顾安曼;范书山;孙吉花;张光海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信息化建设在医院传染病管理中的作用

    目的 在医院信息系统的基础上 ,充分整合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检验报告管理系统(LIS)、医学影像信息系统(PACS)存量信息 ,建立网络上报传染病系统 ,实现对传染病的及时准确上报.方法 2002年5月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和对传染病的管理经验 ,医院依托现有医院管理信息系统 ,利用Oracle9i数据库、使用SQL/plus Developer应用工具和Power Builder前台开发语言等开发了目前的传染病网络上报系统 ,通过设置在医师工作站的电子传染病报告卡 ,方便医师24 h及时上报传染病信息.结果 电子报告卡有助于传染病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潜在的疫情信息 ;加强了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和管理工作 ,使传染病疫情管理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结论 实现传染病的网络直报是信息时代医院发展的必然趋势 ,电子传染病报告卡系统是医疗质量控制系统之一 ,提高医务人员对传染病上报的积极性和认知水平 ,使报卡信息的准确性得到保证 ,通过信息系统对传染病疫情的实时监控 ,可以提高传染病管理工作的效率.

    作者:王静;张越巍;王韬;白波;周志男;刘丽萍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微生物快速检测报告在医院感染预防控制中的经济效益评价

    目的 分析微生物快速检测报告在医院感染预防控制中的作用以及经济效益 ,为微生物快速检测报告在医院感染预防控制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将标本周转时间(TAT)改造前后两年入院的患者分为 :干预前(2012年1月1日-12月30日)和干预后(2013年1月1日 -12月30日)两组 ,干预期间采用多项措施缩短TAT ,干预前、后患者标本均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鉴定和药敏分析.结果 629份标本纳入分析 ,干预前和干预后分别为320份和309份 ,干预后的TAT较干预前降低13 h ( P<0 .001 );住院时间干预后较干预前降低了3 d(P=0 .023) ,平均总费用和抗菌药物费用均显著降低(P<0 .05);两组患者的病死率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碳青霉烯类、酶抑制剂类以及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DDDs干预后有显著降低 ,其余抗菌药物干预前后变化无差异.结论 快速微生物检测报告可显著降低TAT ,有助于降低碳青霉烯类等抗菌药物的DDDs ,缩短住院时间 ,减少患者住院费用.

    作者:侯铁英;张玉;张莉艳;刘素玲;李正康;凌勇;刘伟江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贵州省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调查

    目的 距我国医院消毒供应中心(CSSD)行业标准实施3年后 ,调查贵州省医院CSSD建设及人力资源管理现况 ,为贵州省卫生行政部门加强消毒灭菌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2013年3月贵州省医院感染管理培训基地集中培训后发放调查表 ,对贵州省二级(含二级)以上医院CSSD建设及人力资源管理现况进行调查.结果 共调查149所医院 ,三级及二级医院平均手术间分别为9、4间 ;2012年平均月手术量分别为417、130台 ;78 .13% 三级及80 .53% 二级医院对CSSD进行建设 ,平均投入资金分别为320万元、70万元 ;96 .00% 三级及82 .42% 二级医院在建设过程中对CSSD进行图纸设计 ,1所三级及23所二级医院未进行图纸的审核论证 ,92 .00% 三级医院及71 .43% 二级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科参与图纸设计 ;71 .88% 三级医院及54 .87% 二级医院CSSD由护理部直接领导 ;三级医院及二级医院设置护士长的比例分别为96 .88% 、92 .04% ,护士具有执业资格人数比例分别为96 .52% 、90 .65% ,45岁以上护士人数比例分别为41 .14% 、50 .22% ;三级及二级医院CSSD消毒员具有上岗证比例分别为98 .72% 、91 .29% .结论 CSSD行业标准实施后 ,贵州省多数医院积极对CSSD进行资金投入与建设 ,建议进一步加强贵州省二级医院CSSD的建设及管理 ,加强对消毒员的培训力度 ,保障医疗安全.

    作者:徐艳;杨怀;牟霞;王萍;陈京;孙云婷;张满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全国多中心ICU医务人员手卫生正确性分析

    目的 了解我国ICU医务人员手卫生的正确性 ,为进一步改善手卫生正确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3年10月-2014年9月采用多中心研究的方式 ,选取全国47所医院共66个ICU ,使用统一的调查表 ,依据《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判定 ,每月对医务人员手卫生正确性进行调查 ;所有数据录入 EXCEL表格 ,应用SPSS 17 .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7所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正确率为83 .48% ;其中华东地区的手卫生正确率高89 .08% ;内科ICU医务人员手卫生正确率高89 .05% ,其他ICU低为67 .34% ;2013年第四季度医务人员手卫生正确率低52 .83% ,2014年手卫生正确率提升较多且较稳定.结论 我国在不同地区、不同ICU类型、不同季度的医务人员手卫生正确率存在差异 ,医务人员手卫生正确性水平仍有可提升的空间 ,需在重点科室、重点环节加强手卫生管理.

    作者:徐丹慧;吴安华;胡必杰;徐英春;张秀月;侯铁英;宗志勇;李卫光;杨怀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临床专家参与下的医院感染监测模式研究

    目的 探讨临床专家参与下的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模式 ,为进一步从临床角度降低感染风险奠定基础.方法 2014年4-12月建立感染疑难病例专家团队 ,2015年1-4月专家对感染疑难病例进行审阅 ,从临床的角度发现医院感染诊断与预防控制中的问题与难点进行分析.结果 建立了8个专业领域分工专家团队 ,对268份疑难病例进行审阅 ,发现漏报病例28例漏报率为10 .44% ,误报病例18例误报率6 .71% ,临床医院感染诊断中存在相关指标提示感染病程中对临床症状不描述 ,未依据培养结果使用或调整抗菌药物、过度使用抗菌药物等造成医院感染诊断困难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存在基础疾病及免疫状态控制不佳、导管留置时间过长、侵入性操作护理不当等问题.结论 专家参与模式下的医院感染监测模式 ,可以从临床角度探讨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工作 ,提高临床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能力.

    作者:喻玲丽;张平;王鹏;古力夏提;韦艳;丁丽丽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氯己定醇皮肤消毒液在预防手术部位感染中的效果研究

    目的 探讨2% 葡萄糖酸氯己定醇(2% CHG)皮肤消毒液对预防胃肠手术部位感染(SSI)的消毒效果 ,以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方法 对2014年1-12月在手术室行胃肠手术的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将入选的90例行胃肠手术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 ,观察组45例患者使用2%CHG醇进行皮肤消毒 ,对照组45例患者使用5% 聚维酮碘进行皮肤消毒 ,分别在两组患者进行皮肤消毒前及皮肤消毒后6、48h对手术部位的皮肤采样 ,进行细菌监测并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2% CHG醇消毒液与聚维酮碘组相比 ,在皮肤消毒后及48 h皮肤菌落数低 ,而且干燥时间短(P<0 .05) ,观察组发生SSI1例 ,感染率2 .2% ;对照组SSI6例 ,感染率13 .3% (P<0 .05).结论 2% CHG醇皮肤消毒液杀菌效果可靠 ,可降低SSI的发生率 ,并可减少皮肤表面的暂居菌 ,抑制其生长从而降低SSI风险.

    作者:吴晓琴;郭晶;彭传香;李琳;徐莉;杜永川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多模式干预措施改进手卫生依从性的研究

    目的 调查分析多模式干预措施持续改进三级甲等医院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效果 ,确保患者医疗安全.方法 对河南省5所三级甲等医院 ,按照WHO的手卫生调查方法 ,于2013年12月-2014年9月采取直接观察法调查干预前后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干预方法为转变手卫生管理模式、物资供应、培训教育、工作场所提醒、督导反馈 ,并对干预前后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实施多模式干预措施后 ,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由干预前的77 .5% 提升至干预后的86 .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39 .532 ,P<0 .01 );各类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均显著提升(P<0 .05);接触患者前、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后及周围环境后的手卫生依从性均较前明显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神经内科ICU、急诊ICU、呼吸ICU手卫生依从性较干预前显著提升(P<0 .05).结论 多模式干预措施对提升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切实有效 ,值得推广.

    作者:冯亚静;李福琴;高姗;张梦华;林江;文建国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集束化管理措施对降低ICU物体表面多药耐药菌检出率的效果分析

    目的 研究集束化管理措施对减少重症监护病房(ICU)物体表面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CRAB)的效果 ,以寻找提高ICU物体表面清洁程度 ,降低多药耐药菌感染风险的有效可行的方式.方法 于2014年7-9月在ICU实施一系列集束化管理措施 ,在干预前、后的物体表面各采样270份并进行培养 ,比较MRSA和CRAB物体表面检出结果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共采集ICU高频接触物体表面样本540份 ,除呼吸内科ICU外 ,其余科室ICU物体表面MRSA和CRAB检出率较干预前均不同程度下降 ;采取集束化策略可显著降低ICU内MRSA和CRAB检出阳性率 ,其中 ,MRSA检出阳性率由干预前的13 .70%下降至干预后的7 .03% ,CRAB由9 .26% 下降至4 .07%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且此期间多药耐药菌感染呈明显下降趋势.结论 在ICU采取集束化综合管理方案能有效降低物体表面MRSA和CRAB的污染 ,有利于多药耐药菌的防治.

    作者:王振玲;赖晓全;徐敏;韩颖;许川;熊薇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量化质量控制在医院感染预警化管理的应用

    目的 利用量化质量控制的手段 ,建立分级量化管理指标体系 ,使用警戒值和阈值对比临床科室的量化考核情况 ,实现对临床科室医院感染质量的警示和调控.方法 该研究引入量化质量控制和预警化管理理念 ,通过专家咨询法 ,于2012-2013年建立医院感染管理三级量化考核指标体系 ;通过实证研究 ,设计出医院感染质量控制的警戒值和阈值 ,并利用该预警体制对医院2014年各临床科室进行考核评价 ,终实现医院感染的预警化管理.结果 建立三级量化指标考核体系 ,共计5个项目26个指标 ,将26个指标分成关键指标、重要指标以及一般指标 ;根据计算得出9个临床科室2012 -2013年医院感染考核得分的月平均值在75~87分 ,总体均值为81 .46分;质量控制平均警戒值为75 .48分 ,质量控制平均阈值为73 .59分 ;医院利用该警戒值和阈值对2014年各临床科室进行考核评价 ,及时发现并控制一起疑似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结论 利用量化质量控制的手段 ,可以对各科室医院感染质量及时予以警示和调控 ,预警化管理方式是医院感染风险管理的佳表现模式.

    作者:黄庆宁;刘丁;陈萍;成瑶;王豪;李茂圆;南玲;方清永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口腔专科医院感染管理难点与干预策略分析

    目的 分析口腔专科医院感染控制工作难点、寻找应对策略 ,推动医院感染管理的正态运行.方法 结合口腔诊疗的专科特点进行感染控制管理难点分析 ,并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干预策略.结果 提高对医院感染管理的认识 ,切实落实感染控制措施 ,确保口腔诊疗和护理安全.结论 高度重视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性 ,只有突破难点 ,找寻并落实对策 ,使医院感染管理逐步规范化 ,口腔专科医院感染管理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作者:李莉莉;柳淑杰;王丽芹;李楚;边杰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组合应用管理工具提高感染控制工作效能

    目的 探讨管理工具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组合应用及效果 ,以降低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LABSI)发病率.方法 选取2014年第一季度神经内科ICU及普外科ICU74例置管患者常规监测数据显示出的感染控制缺陷项目作为干预对象 ,组合应用根因分析法、因果图及PDCA循环等管理工具 ,针对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及根因 ,针对根因制定整改措施并落实 ,借助《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对整改效果动态评估 ,总结经验 ,完善相关制度及流程.结果 组合应用管理工具干预后 ,神经内科ICU及普外科ICU的CLABSI发病率 ,分别由2014年第一季度的3 .24例/1000导管日及5 .51例/1000导管日降至2015年第一季度的0例/1000导管日及1 .68例/1000导管日.结论 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组合应用管理工具 ,利于发现系统隐患 ,可提高整改工作的精准度和效率 ,增强整改效果及管理效能.

    作者:张京利;王力红;马文晖;赵霞;赵会杰;刘芳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国外医院感染管理技术类文件体系现况研究

    目的 通过研究有代表性的国际组织和国家医院感染管理技术类文件管理的现状与特点 ,为建立我国技术类文件体系提供重要参考.方法 2014年5 -12月通过专家访谈和文献回顾的方法调查并整理了美国、英国、德国3个国家 ,国际标准化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和欧洲联盟3个国际组织医院感染管理技术类文件体系及发布形式、发布机构等特点.结果 美国、德国、英国3个国家的医院感染管理技术类文件第一层级均为法律、法规等强制执行的文件 ;在法律法规之下有两类文件 ,第一类规范医院感染控制的技术和促进措施落实的指南类文件 ,第二类是医院感染管理标准 ;国际组织根据组织的职能和性质发布特定类别的医院感染管理技术类文件.结论 国外医院感染管理技术类文件体系是结合各国的卫生体制特点 ,同时遵循一般规则建立 ,对完善、梳理我国医院感染管理技术类文件体系有重要借鉴价值.

    作者:姚希;巩玉秀;张宇;陈美恋;李六亿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ICU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特征与预防控制

    目的 了解近年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 ,为实施感染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系统 ,对2002年1月-2013年12月ICU发生的医院感染暴发或疑似暴发事件进行检索 ,逐一阅读文献填写调查表 ,将调查内容录入Excel表建立数据库 ,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ICU医院感染暴发事件64起 ,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多 ,56起占 87 .50% ;感染病原菌分布以鲍氏不动杆菌多 ,检出31株占48 .44% ;其次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12起占18 .75% ;对病原菌进行分子生物学同源分析的仅有11起 ,占17 .19% ;科室分布以综合ICU多46起 ,占71 .88% ,其次为呼吸内科ICU和神经外科ICU ,各4起 ,分别占6 .25% ;其中60起暴发事件与接触传播有关 ,34起暴发事件与工作人员手卫生有关 , 21起暴发事件与床头柜污染相关 ;17起暴发事件与床栏相关.结论 ICU医院感染暴发事件以接触传播为主 ,多与医务人员的手和患者周围环境有关 ,因此 ,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和无菌操作 ,重视环境、物体表面消毒工作 ,可以有效降低ICU医院感染暴发的发生.

    作者:程丽峰;李春辉;任南;吴红曼;张莹;吴安华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肿瘤专科医院连续3年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

    目的 回顾性分析某肿瘤专科医院医院感染现患率及变化趋势 ,为制定区域性肿瘤专科医院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分别于2012年11月14日、2013年11月27日、2014年11月26日对所有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 ,采用床旁调查与病历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结果 2012、2013、2014年全院医院感染现患率分别为2 .55% 、1 .70% 、2 .46% ,例次感染率分别为2 .55% 、1 .70% 、2 .60% ;医院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 ,占 37 .08% ;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 ,占48 .3% ;抗菌药物使用率连续 3年分别为15 .83% 、15 .71% 、14 .58% .结论 该院连续3年医院感染现患率无显著变化;放疗科头颈部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率2014年呈上升趋势 ,应加强放疗科头颈部肿瘤患者上呼吸道感染目标性监测.

    作者:邹燕兰;周瑾;胡曦;孙彦婷;朱娟芳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老年胃肠肿瘤患者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 研究老年胃肠肿瘤患者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临床资料 ,并对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进行分析 ,为预防和治疗老年胃肠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1年3月-2014年3月就诊的老年胃肠肿瘤并行PICC置管患者共238例作为研究对象 ,对患者感染部位送检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研究菌群分布和耐药性.结果 80岁以上患者、高APACHEⅡ评分、股静脉置管、置管时间长、置管次数多、静脉营养患者发生感染的比例较高( P<0 .05 );共分离病原菌92株 ,其中革兰阳性菌51株占55 .4% ,革兰阴性菌36株占39 .1% ,真菌5株占5 .5%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 ,敏感率为100 .0% ,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较敏感.结论 针对高龄、高APACHEⅡ评分、股静脉置管、置管时间长次数多、静脉营养的老年胃肠肿瘤患者给予加强监护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进行针对性治疗.

    作者:高雪杉;刘云;左小信;张玉梅;侯营营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影响分析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精确置管对危重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影响 ,以降低血流感染率.方法 随机选取ICU 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危重患者260例 ,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每组各130例 ,对照组采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进行深静脉置管 ,试验组采用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置管法进行深静脉置管 ,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平均穿刺所需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平均导管留置时间及患者置管后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穿刺所需时间为(8 .76 ± 3 .68 )min ,一次穿刺成功为112例 ,成功率为86 .15% ,导管留置时间为(58 .34 ± 6 .78 )d ,患者置管后发生血流感染8例 ,感染率为6 .15% ;试验组患者穿刺所需时间为(9 .34 ± 3 .17)min ,一次穿刺成功124例 ,成功率为95 .38% ,导管留置时间为(59 .07 ± 5 .97)d ,置管后发生血流感染1例 ,感染率为0 .77% ,两组患者置管穿刺所需时间和导管留置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要高于对照组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精确置管能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 ,减少危重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

    作者:黄文娣;蒋帆;莫妙军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初始治疗给药时机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荟萃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初始抗菌药物治疗的时机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预后的影响 ,以改善患者预后.方法 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1995 -2013年国内外发表的相关文献 ,对符合标准的文献采用Revoew Manager 5 .2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4篇 ,共313例患者 ,其中干预组(早期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组)158例 ,对照组(延迟针对性抗感染治疗组)155例 ,荟萃分析结果显示 ,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 ,在降低V A P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 .52 ,95% CI 0 .39~0 .70 ,P<0 .01) ,但机械通气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能显著降低VAP的病死率 ,而对机械通气天数并无显著影响.

    作者:刘昱;郭利涛;张蕾;王雪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风险评估在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风险评估在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 ,为更好的预防VAP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0-2013年在ICU开展目标性监测 ,从2014年开始在目标性监测的基础上 ,成立控制VAP风险评估小组 ,风险评估管理员对使用呼吸机患者进行调查评估 ,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进行督查和指导 ,对每例发生的VAP患者进行分析 ,风险评估小组每月根据VAP风险评估表找出新的风险点 ,将发现的问题通过反复的评估督查改进 ,降低 VAP的发生.结果 2010-2014年共监测ICU患者4 949例 ,医院感染率从6 .23% 下降至3 .91% ;患者ASIS评分平均值从2 .51分上升至3 .45分 ,调整后的医院感染率从2 .48% 下降至1 .13% ;2010-2014年呼吸机使用率35 .59% 上升至37 .75% ,VAP发生率从96 .77‰下降至9 .15‰ .结论 在ICU目标性监测的基础上持续开展风险评估可降低 VAP的发生率.

    作者:黄云芝;单明真;赵倩;王本才;孙雅慧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两种方法调查医院感染现患率结果比较与分析

    目的 综合评价采用床旁调查+查阅病历相结合的方法(手工调查)与利用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调取数据的方法(RT-NISS调查)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的效果 ,为改进现患率调查方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运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 ,选取2014年11月26日1 657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 ,分别采用手工调查和RT-NISS调查方法进行调查 ,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利用Excel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汇总 ,并采用SPSS13 .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共调查住院患者1 657例 ,实际发生医院感染70例 ,医院感染现患率为4 .22% ;手工调查医院感染现患率为3 .98% ,RT-NISS调查医院感染现患率为4 .34% ,两种方法所得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手工调查和RT-NISS调查所得结果与调查当日实际医院感染一致性均较好 ,其Kappa值分别为0 .816、0 .85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RT-NISS调查方法的灵敏度、总符合率、Youden指数和比数积均高于手工调查方法 ,漏诊率低于手工调查方法 ;而特异度和误诊率与手工调查方法近似.结论 RT-NISS调查方法效率高、准确性好 ,有利于提高医院感染监测水平.

    作者:李海峰;郑东春;于力娜;左玥;张岩东;段利平;孙晋科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肺部真菌感染CT影像学分析

    目的 探讨CT影像学在肺部真菌感染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为临床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医院2012年4月-2014年3月收治的68例肺部真菌感染确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68例患者CT影像学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8例患者CT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 ,肺部真菌感染可主要分为4个类型 :曲菌球型21例、实变型12例、结节型6例、弥漫型29例 ;支气管扩张症和肺囊肿的患者CT影像学检查结果主要表现为曲菌球型 ;肺癌、免疫性疾病和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患者CT影像学检查结果多数表现为弥漫型 ,少量表现为实变型 ;肺结核患者CT影像学检查结果主要表现为曲菌球型 ,也有少量的其他3种类型 ;糖尿病患者CT影像学检查结果表现为实变型和结节型 ,且两种类型所占比例相同.结论 对研究中的CT影像学分析 ,同时结合患者临床基础疾病 ,可以初步的诊断肺部真菌感染 ,为临床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

    作者:李飞;陈英华;杨惠雯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留置导尿患者尿路感染相关性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患者自身因素与发生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CAUTI)的关系 ,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指导性意见.方法 采用前瞻性监测方法 ,剔除不合格数据后终对2013年10月 -2014年9月ICU行留置导尿持续2 d以上的12 367例住院患者进行调查 ,分析其发生CAUTI的相关因素 ,采用SPSS17 .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调查12 367例患者发生CAUTI809例 ,感染率为6 .54% ;其中男性占64 .65% 、女性占35 .35% ,不同性别患者发生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71岁年龄组患者的感染率(7 .63% )高 ,不同年龄组患者发生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比例差异显著 ,年龄越大、感染率越高 ;住院天数在21~40 d的患者发生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较高 ,感染率10 .70% ,其次是≥41 d的患者感染率17 .03% ;患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生CAU-TI感染率为8 .25% ,高于无基础疾病的患者的4 .17% ;随着患者基础疾病种类的增加 ,其发生CAUTI的概率也越大.结论 年龄大、基础疾病多等的高危患者是ICU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 ,对该类人群应尽量采取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集束化干预措施 ,有效降低CAUTI的发生率.

    作者:程莉莉;张秀月;杨洪艳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某三级医院医院感染死亡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 探讨医院感染直接相关死亡患者的危险因素 ,为控制医院感染 ,降低医院感染病死率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0-2015年3月医院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采用 χ2 检验和 logistic回归分析医院感染直接相关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2010-2015年3月医院感染死亡患者304例 ,其中与医院感染直接相关死亡患者37例 ,占12 .17% ;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68 .29% ,其次为血液占12 .20% ;单因素分析 :ICU、使用呼吸机、年龄>75岁、长期住院、透析、免疫功能低下对医院感染相关死亡的影响因素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多因素分析 :高龄、长期住院、免疫功能低、使用呼吸机和透析是发生医院感染相关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医院感染相关死亡患者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 ,预防下呼吸道感染 ,有助于降低感染死亡风险 ;应重点关注有高风险因素的患者 ,防范医院感染的发生 ,从而降低医院感染病死率.

    作者:周春莲;陈惠清;邓明卓;王世英;周翠云;郭青青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不同卧位角度在重症患者机械通气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同卧位角度在重症患者机械通气中的应用效果 ,指导临床采用合理体位 ,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及胃内容物反流(GER)发生率 ,并提高压疮预防有效率和患者舒适度.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 -2014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使用机械通气的357例成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抬高床头角度不同 ,随机分为0°、30°、45°3组进行观察 ,每组各119例 ,比较不同组VAP、GER以及压疮预防有效率、并进行患者舒适度的调查 ,采用SPSS19 .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0°组、30°组、45°组VAP发生率分别为14 .29% 、4 .20% 、3 .36% ,0°组VAP发生率与30°组、45°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 ,其中30°组与45°组的VAP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均能有效降低VAP的发生率 ;0°组、30°组、45°组GER发生率分别为19 .33% 、7 .56% 、13 .45% ,压疮预防有效率分别为 60 .50% 、84 .87% 、77 .31% ,舒适度分别为 37 .82% 、81 .51% 、62 .18% ,3组间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30°床头角度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和胃内容物反流发生的同时 ,又能保证压疮的有效预防和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是机械通气患者较理想的体位.

    作者:李福琴;高姗;杨阳;湛玉晓;黄云鹏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2011-2014年ICU医院感染监测分析评价

    目的 分析评价医院2011-2014年ICU医院感染发生率与侵入性操作的关系 ,并与医院感染进行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2014年ICU监测的相关数据 ,分析医院感染与侵入性操作相关性 ,使用 Excel2007建立数据库 ;所有数据采用统计处理使用SPSS17 .0软件.结果 2011-2014年共监测ICU住院患者297例 ,累计住院日3 293 d ,其中医院感染发生率2011年为36 .96% 、2012年为18 .92% 、2013年为43 .55% 、2014年为18 .26% ;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中发生率高的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4年共检出多药耐药菌82株 ,其中常见的为M RS A占37 .80% 、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占25 .61% 、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占13 .41% 、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占10 .98% 、多药耐药大肠埃希菌占7 .32% 、其他类型占4 .88% .结论 ICU医院感染率较高 ,特别是患者大多要接受各种侵入性操作的诊疗易发生医院感染 ,应继续加强对ICU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

    作者:董宏亮;庞咪;范珊红;许文;张锋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结核感染的临床诊治

    目的 探讨盐酸氨溴索与异烟肼雾化给药方式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2月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结核感染100例 ,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抗结核抗感染综合治疗 ,观察组在传统常规抗结核、抗感染的基础上 ,采用盐酸氨溴索与异烟肼雾化给药方式治疗 ,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机体免疫系统 T 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变化和细胞因子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治疗有效率观察组为88 .0% 、对照组为70 .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 .88 ,P<0 .05 );观察组患者的CD4 + 、CD4 + /CD8 +比值及IL-1、TNF-α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患者 ,而CD8 +及sIL-2R含量均低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采用盐酸氨溴索与异烟肼雾化给药方式进行抗结核抗感染的综合治疗 ,能提高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感染治疗的临床疗效.

    作者:刘俊;王丹华;喻成波;张秋芬;叶玲玲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食管癌患者化疗后感染分析与预后研究

    目的 研究分析食管癌患者经化疗方案治疗后的感染分析及预后 ,为临床治疗食管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2013年5月-2014年5月医院治疗的食管癌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数字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8例 ,观察组予以紫杉醇与顺铂联合化疗 ,对照组予以顺铂与氟尿嘧啶联合化疗 ,治疗3个周期 ,对比两组的疗效、化疗后的感染率及预后.结果 观察组的有效率为73 .68%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4 .7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观察组化疗后的感染率为73 .68% 、癌细胞转移率为13 .16% 、1年生存率为94 .74% ,分别与对照组的78 .95% 、21 .05% 、86 .84% 相比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感染部位为呼吸系统的比例高 ,为39 .66% ,其次分别为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及皮肤等.结论 紫杉醇与顺铂联合化疗治疗食管癌效果较好 ,但应注意预防感染.

    作者:许正年;胡长路;胡冰;季楚舒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老年创伤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老年创伤患者术后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感染病原菌分布 ,以降低肺部感染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2月老年创伤手术患者705例临床资料 ,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卧床时间、吸烟、麻醉方式、手术时间、基础疾病数、呼吸道病史、受伤至就诊的时间等各种不同因素与其发生肺部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705例老年创伤手术患者中发生肺部感染68例感染率为9 .65% ,检出病原菌89株 ,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感染居多 ,分别占28 .09% 、14 .61% 、24 .72% 、12 .36% ;老年创伤手术患者年龄、糖尿病史、住院时间、麻醉方法、手术时间等多种因素与肺部感染相关(P<0 .05) ,其中手术时间对发生肺部感染的影响大(OR值为12 .81).结论 老年患者年龄越大、手术时间长、全身麻醉、糖尿病、卧床时间等多种危险因素与肺部感染相关 ,尽量缩短手术时间、选择合适麻醉方式、加强护理等措施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 .

    作者:蒋厅;薛飞;丁冠军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对减少肠道多重感染的研究

    目的 研究肠内营养混悬液(SP)对减少重型颅脑损伤(SCI)患者肠道多重感染(IMI)的效果 ,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医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患者268例作为研究对象 ,以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134例 ,对照组患者给予肠外营养 ,观察组患者给予百普力肠内营养混悬液进行肠内营养 ,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腹泻、便秘、肠道多重感染等发生率、患者ICU住院、首次排便、肠内营养达标时间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质量指数(BMI)以及腹壁皮皱厚度等.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腹泻、便秘、肠道多重感染等发生率分别为8 .96% 、8 .21% 、30 .60%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 .66% 、20 .15% 、50 .0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观察组患者 ICU住院、首次排便及肠内营养达标时间分别为(7 .52 ± 3 .23 ) (4 .13 ± 1 .26 )(3 .89 ± 0 .62 )d ,均显著少于对照组的(11 .31 ± 6 .85 )(6 .98 ± 1 .15 )(6 .31 ± 3 .08 )d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患者的BMI及腹壁皮皱厚度在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百普力肠内营养能够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患者肠道多重感染发生率 ,减少患者腹泻、便秘症状发生.

    作者:吴木莹;张为民;杜凯磊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肝脏脂肪变性对肝脏切除术后感染的影响分析

    目的 研究分析肝脏脂肪变性对肝脏切除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的影响 ,为临床预防感染提供指导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首次接受肝脏切除术肝癌患者78例 ,将其作为观察组 ;另取同期医院收治的接受肝脏切除术非肝脏脂肪变性肝癌患者78例 ,作为对照组 ,两组患者均通过肝脏切除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以及死亡发生情况 ,评价并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发生感染程度 ,并对两组术后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 (IL-6 )及前白蛋白等指标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为71 .79%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 .56% ;观察组术后发生2级和3级感染的患者分别为30例与9例 ,显著多于对照组的16例与2例 ;观察组患者术后 TNF-α、IL-1β、IL-6 ,均显著高于治疗前 ,也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水平 ;观察组患者术后前白蛋白水平为(0 .10 ± 0 .03 )pg/ml ,显著低于治疗前的(0 .25 ± 0 .06)pg/ml ,也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0 .15 ± 0 .05)pg/m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肝脏脂肪变性加大肝脏切除术后感染发生率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 ,需特别关注.

    作者:汪学华;刘付宝;赵义军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肿瘤患者腹腔复杂感染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分析肿瘤患者腹腔复杂感染的特点 ,为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12月144例肿瘤患者腹腔感染的临床资料 ,用SPSS19 .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结果 144例腹腔复杂感染肿瘤患者中有114例行手术治疗 ,其余30例为化疗或放疗等非手术治疗 ;共有102例患者发展为脓毒症 ,发生率为70 .8% ,20例发展为严重脓毒症 ,发生率为13 .9% ,22例发展为脓毒症休克 ,发生率为15 .3% ,死亡25例病死率为17 .4% ;所有患者感染标本共检出病原菌253株 ,检出革兰阴性菌高占46 .1% ,其次革兰阳性菌占29 .5% 、真菌占24 .4% .结论 肿瘤患者腹腔复杂感染以术后吻合口瘘导致的感染常见 ,且易发展为严重的腹腔感染 ,预后较差 ;感染多由肠道混合菌群感染所致 ,其耐药率较高.

    作者:章宝云;赵擎宇;方翼;徐大志;顾葆春;王慧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肛周脓肿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 加强临床医师对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合并肛周脓肿的认识 ,提高治愈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合并肛周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表现、B超、病原学培养结果及治疗经过 ,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该例患者入院后肛周细菌培养为大肠埃希菌 ,给予头孢哌酮/他唑巴坦和依替米星抗感染 ,患者症状好转、肛周脓肿范围缩小 ,治疗7d后自动出院 ;两周后患者因肛周疼痛再次入院 ,应用原抗感染方案治疗无效 ,再次行肛周细菌培养 ,结果为弗氏柠檬酸杆菌和屎肠球菌 ,根据药敏结果给予美罗培南和替考拉宁抗感染 ,同时配合中药坐浴、升白细胞、输血等治疗 ,两周后肛周脓肿得以完全治愈.结论 及时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配合中药坐浴及积极支持治疗可提高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肛周脓肿的治愈率.

    作者:杨舟;杨琳;肖朝晖;刘文华;郝敬全;赵复锦;江劲波;王跃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喉癌患者喉部分切除术后感染调查研究

    目的 探讨喉癌患者喉部分切除术后感染的临床特点 ,为喉癌患者手术治疗提供支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2月-2008年12月394例行手术的喉癌患者临床资料 ,调查统计术后感染分布、感染病菌种类、病原菌耐药性和术后病死率.结果 喉癌术后感染率为16 .8% ;术后感染分布主要为肺部感染、切口感染、咽瘘、褥疮、泌尿系统 ,以肺部感染为主 ,感染率为48 .5% ;术后感染革兰阴性菌为主 ,占59 .2% ;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性极低 ,耐药率分别为0和5 .0% 、15 .0% 和0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性极低 ,耐药率均为0 ;术后3个月内病死率为15 .2% ( P<0 .05 ) ,术后3个月至5年病死率为16 .1%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后感染率较高 ,对术后感染者及时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降低病死率.

    作者:孙秀霞;丁元平;季民;赵立民;孙树军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全膀胱切除术后尿流改道患者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全膀胱切除术后尿流改道患者的真菌感染 ,提高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241例全膀胱切除术后尿流改道患者临床资料 ,根据病原菌感染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其中观察组17例为真菌感染 ,对照组24例为其他病原菌感染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感染时间与血细胞成分 ;采用SPSS21 .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全膀胱切除术后尿流改道患者真菌感染率为7 .10% ,其中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常见占52 .94% ,真菌感染与其他感染在出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而在术后感染时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白细胞计数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真菌感染患者采用抗真菌药物治疗 ,氟康唑治愈率88 .24% .结论 全膀胱切除术后尿流改道患者真菌感染率较高 ,抗菌药物应用时间越长 ,真菌感染率越高 ,采用氟康唑等药物进行抗真菌治疗有效.

    作者:梁骏;杨惠雯;陈英华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肝脏肿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肝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研究肝脏肿瘤患者行射频消融(RFA )后引起肝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3年3月住院行RFA治疗的142例肝癌患者 ,记录其性别、年龄、既往手术史、射频消融术式、抗菌药物预防感染、肿瘤类型以及Child-Pugh分级等 ,统计分析上述变量对射频消融术后发生肝内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142例患者行186例次射频消融术 ,其中发生肝内感染10例次 ,性别、年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抗菌药物预防感染使用对肝脏射频消融术后肝内感染的发生率无显著相关 ,而多发性肿瘤、转移性肝癌、有腹部手术史 ,尤其是胆肠吻合术和开腹射频消融术的肝内感染率显著高于多发性肿瘤(12 .96% 与 2 .27% ;χ2 =6 .636;P=0 .010 )、原发性肝癌(13 .16% 与3 .38% ;χ2 =3 .925;P=0 .048 )、无腹部手术史(9 .78% 与 1 .06% ;χ2 =3 .925 ;P=0 .048 )和经皮射频消融(10 .00% 与1 .89% ;χ2 =4 .412;P=0 .036 );转移性肝癌、既往胆肠吻合术、多发肝脏肿瘤和开腹RFA这4个因素均为引起RFA后肝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继发性肝癌、多发性肝脏肿瘤、既往有腹部手术史和开腹术式是肝脏肿瘤射频消融后发生肝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作者:孙阿妮;刘燕;于凌波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结直肠癌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荟萃分析

    目的 综合评价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 ,为制定结直肠癌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外文数据库(MEDLINE、EMBASE、Cochrane)和中文数据库(CNKI、万方、维普、CBM ) ,并辅以手工检索、文献追溯等方法 ,收集2000年1月 -2015年5月公开发表的关于结直肠癌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的研究文献 ,经 Newcastle-Ottawa Scale(NOS)标准质量评价后 ,对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定量(荟萃分析)和定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12篇文献 ,累计结直肠癌手术病例11064例 ;荟萃分析结果显示 ,合并糖尿病、术前白蛋白低、Ⅲ /Ⅳ期癌症、腹腔镜为感染因素 ;定性分析结果显示 ,体质量指数(BMI)高、手术持续时间长将增加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感染的风险.结论 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 ,但腹腔镜手术为保护因素.

    作者:先疆燕;何文英;黄新玲;刘欣;方鹏骞;王忠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喉癌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与预防

    目的 探讨喉癌患者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SSI)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 ,为临床预防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3年11月在医院行喉切除术治疗83例喉癌患者临床资料 ,分析喉癌患者术后SSI的危险因素 ,并提出相应护理对策.结果 83例患者中术后发生SSI 12例 ,发生率为14 .5% ;单因素分析显示 ,感染患者临床Ⅲ分期以上、术前有气管切开、手术时间> 4h、全喉切除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显示 ,患者临床Ⅲ分期以上、术前有气管切开、手术时间>4 h、全喉切除是术后发生SSI的独立危险因素(P<0 .05).结论 喉癌术后SSI的危险因素与临床分期、全喉切除等指标有关 ,对相应因素予以有效的护理干预对策 ,可减少术后SSI发生率.

    作者:李素芳;赵霞;张冬雁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小儿心脏外科ICU多药耐药菌主动筛查与干预效果分析

    目的 了解心脏外科ICU患儿多药耐药菌(MDROs)的定植情况 ,为临床预防和控制MDROs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以2014年6-12月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入住ICU的238例患儿为观察组 ,采集患儿鼻前庭和直肠拭子进行MDROs的主动筛查 ,并对定植阳性者采取严格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前瞻性监测观察组医院感染发生率和多药耐药菌检出率 ,与2013年6-12月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256例为对照组进行分析 ,采用SPSS 19 .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主动筛查患儿238例 ,共有93例发生 MDROs定植 ,总定植率为39 .1% ,其中检出MRSA 21株 ,定植率为8 .8% ;产ESBLs菌72 株 ,定植率为30 .3% ;观察组发生医院感染15例 ,其中MDROs感染5例 ,医院感染率和MDROs感染率分别为6 .3% 和33 .3% ;对照组256例 ,发生医院感染30例 ,其中MDROs感染21例 ,医院感染率和MDROs感染率分别为11 .7% 和70 .0% ,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开展MDROs的主动筛查 ,并采取严格的隔离、手卫生、彻底清洁消毒、降低患儿体表细菌负荷等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可以有效降低MDROs感染率.

    作者:孟黎辉;熊莹;王静;贺彦;侯晓彤;贾明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外阴湿疣及宫颈炎症与宫颈HPV亚临床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外阴湿疣和宫颈炎症与宫颈人乳头状瘤病毒(HPV)亚临床感染(SPI)之间的相关性 ,为预防HPV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9月126例接受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病因分为外阴湿疣组69例和宫颈炎症组57例 ,选取同期正常女性50名作为对照组 ;采用阴道镜检查并镜下取组织进行病理诊断 ,以判断是否有 HPV亚临床感染 ;同时对3组个体镜下所取组织标本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HC2-HPV-DNA检测 ,以判断个体是否有高危型 HPV感染 ,并对患者进行密切随访.结果 外阴湿疣组与宫颈炎症组患者 HPV亚临床感染分别为36、13例 ,感染率52 .17% 、22 .81% ,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 ,两组感染率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30 .95、7 .82 ,P<0 .01 );通过杂交捕获试验 ,外阴湿疣组、宫颈炎症组与对照组高危H PV感染分别为29、15、4例 ,高危H PV感染率分别为42 .03% 、26 .32% 与8 .00% ,外阴湿疣组与宫颈炎症组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6 .75、6 .12 ,P<0 .05 ).结论 外阴湿疣、宫颈炎症患者宫颈HPV亚临床感染率和高危 HPV感染率高于正常人群 ,要高度关注外阴湿疣和宫颈炎症患者 ,做好随访和宣传工作 ,以预防由 H PV感染引起的其他妇科疾病的发生.

    作者:叶杏红;李晓燕;魏海燕;徐丹;徐剑凤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脑积水患儿侧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感染的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脑积水患儿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发生感染的影响因素 ,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1年1月-2013年4月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的74例脑积水患儿临床资料 ,分析患儿手术年龄、病因、术者水平等因素对术后发生感染的影响.结果 74例患儿中3例随访中断、3例因肿瘤复发死亡 ,其余68例患儿共行脑室腹腔分流术80次 ,其中分流术后感染8例 ,感染率为11 .76% ,分流管穿破空腔脏器合并颅内感染1例.结论 分流术后感染多发生于术后早期 ,手术年龄小是分流术后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 ,不同病因及不同术者分流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图柯拜·吐尔托合提;阿卜力克木·伊敏江;汪永新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新生儿病房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多中心干预效果分析

    目的 通过多中心研究评价多模式干预措施对提升新生儿病房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效果.方法 选择3个省5所医院5个新生儿病房 ,按照WHO推荐的手卫生调查方法 ,采用直接观察法 ,对病房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进行调查 ,2013年10月-2014年3月为手卫生基本情况调查(干预前) ,2014年4-9月为实施手卫生干预措施时期(干预后),并比较多模式干预前后手卫生依从性的变化.结果 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从干预前76 .62% 提升至干预后的82 .0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4 .921 ,P<0 .01 );医师、护士、保洁员手卫生依从性均显著提升(P<0 .05);进行清洁或无菌操作前手卫生依从性较干预前明显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A省手卫生依从性较干预前显著提升(P<0 .01).结论 多模式干预措施对提升新生儿病房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效果显著.

    作者:贾建侠;赵秀莉;任军红;贾会学;赵艳春;冯亚静;杨怀;陆群;刘运喜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品管圈对多药耐药菌预防控制的作用与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品管圈(QCC )在重症医学科多药耐药菌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3年12月成立QCC小组 ,调查重症医学科多药耐药菌隔离控制措施现状、多药耐药菌知识知晓率及多药耐药菌检出率 ;根据科室存在的问题 ,通过头脑风暴和查阅文献 ,分析原因并实施对应的干预措施后再次调查多药耐药菌隔离控制措施现状、知识知晓率及多药耐药菌的检出率 ;对QCC活动前后数据进行对照 ,计数资料采用 χ2 检验统计分析.结果 开展QCC活动后 ,多药耐药菌隔离控制措施知晓率由67 .20% 上升至93 .33% ,隔离措施执行率由52 .27% 上升至82 .5% ;多耐药菌检出率由50 .42% 降低至26 .9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分别由80 .00% 、55 .77% 、62 .26% 降低至23 .77% 、19 .23% 、26 .4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鲍氏不动杆菌检出率由55 .71% 降低至53 .95% ( P=0 .908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由91 .67%降低至33 .33% (P=0 .054).结论 开展QCC可提高多药耐药菌隔离措施执行率 ,降低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发生率和检出率 ,是一种较好的管理工具.

    作者:郑丽英;何文英;孙洁;李静;李新梅;张焱;杨晓燕;黄新玲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某三级综合医院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经济损失分析

    目的 了解某三级综合医院多药耐药菌(MDROs)医院感染对住院日及住院费用的影响 ,评价其导致的经济损失.方法 回顾性调查 2013 -2014 年 MDROs 医院感染及非 MDROs 医院感染患者相关资料 ,采用SPSS17 .0对医院感染发生、两年患者的住院日及住院费用进行统计.结果 2013年 MDROs医院感染率为37 .43% ,2014年降至37 .24% ,2013、2014年MDROs医院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MDR/PDRPA 医院感染所占比例两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1 .414 ,P<0 .01) ,2013、2014年MDROs医院感染患者平均住院日分别为45 .16、38 .62 d ,均显著高于同年非MDROs医院感染21 .19、22 .79 d ;MDROs医院感染住院总费用2013年为96 351 .30元、2014年为94 843 .64元,均显著高于同年非MDROs医院感染13 543 .46元、18 762 .04元.结论 MDROs医院感染可明显增加患者的住院日及经济损失 ,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势在必行.

    作者:邢敏;邱会芬;姜雪锦;王琳;张霞;陈建伟;赵爱荣;孙吉花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抗菌药物应用研究

    目的 分析医院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抗菌药物使用及其耐药性 ,指导临床对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感染合理用药.方法 2014年6月在微生物检测结果基础上 ,查阅病历对某医院2011 -2013年感染肺炎克雷伯菌及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由肺炎克雷伯菌导致的感染患者223例 ,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血液、泌尿道较高 ,分别占49 .78% 、23 .32% 、7 .17% ;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类、青霉素+ 酶抑制剂类抗菌药物使用率较高 ,依次为29 .60% 、21 .52% 、18 .83% ;肺炎克雷伯菌对哌拉西林、头孢噻肟、头孢呋辛、庆大霉素及环丙沙星耐药率高 ,分别为61 .0% 、57 .4% 、55 .2% 、49 .8% 及38 .6% ;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3 .4%和5.4% .结论 针对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感染应注意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防止耐药菌的发生.

    作者:马文杰;曹晋桂;陈勇;吴镝;刘芳;张虎;何晓锋;杨得明;韩黎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应用不同抗菌药物预防老年肿瘤生物治疗患者感染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

    目的 探讨应用不同抗菌药物预防老年肿瘤生物治疗患者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为接受生物治疗肿瘤的老年患者选择合理的用药方案.方法 选取接受生物方法治疗肿瘤的老年患者445例 ,随机分为两组 ,A组218例给予0 .5% 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 ,B组227例给予头孢哌酮入0 .9% 生理盐水静脉滴注 ,对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及不良反应进行统计.结果 A组患者共有17例发生医院感染 ,感染率7 .80% ,其中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及其他部位感染率分别为3 .21% 、2 .29% 、1 .38% 和0 .92% ,B组患者共有19例发生医院感染 ,感染率8 .37% ,其中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及其他部位感染率分别为3 .52% 、2 .20% 、1 .76% 和0 .88% ,两组患者各部位感染率及医院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为2 .75% 、B组为5 .73% ,A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给予患者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 ,是一种有效、安全预防老年患者医院感染抗菌药物.

    作者:全晓红;欧阳卫东;叶冬梅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全麻术后下呼吸道感染调查与预防抗菌药物选择研究

    目的 调查全身麻醉后下呼吸道感染临床特征及预防抗菌药物的选择策略 ,以有效控制感染.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4年6月679例外科手术全身麻醉患者临床资料 ,调查其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和感染相关因素 ;对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进行分析 ,采用SPSS17 .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79例患者中全身麻醉后共有39例发生下呼吸道感染 ,感染率为5 .74% ;神经外科患者麻醉后下呼吸道感染率为11 .66% ,显著高于其他手术科室 ;679例样本中分离出615例病原菌 ,其中革兰阳性菌116株占18 .86% 、革兰阴性菌488株占79 .35% 、其他病原菌11株占1 .79% ;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和头孢曲松对下呼吸道感染革兰阴性菌耐药率较低 ;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阿米卡星对下呼吸道感染革兰阳性菌耐药率较低 .结论 了解麻醉后下呼吸道感染相关因素 ,并分析病原菌种类和耐药性 ,是制定合理预防药物的依据之一.

    作者:王秀清;秦海艳;刘晓婧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左氧氟沙星与头孢哌酮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评价

    目的 探讨左氧氟沙星与头孢哌酮治疗急性轻度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4月 -2014年3月193例急性轻度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A组95例给予左氧氟沙星治疗 ,B组98例给予头孢哌酮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3 d后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 ,并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患者治疗有效率A组为90 .53% 、B组为75 .51% ;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为2 .11% 、B组为5 .10% ;A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 ,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左氧氟沙星用于治疗急性轻度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且较少发生不良反应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菌药物.

    作者:陈飞飞;乔亚红;刘俊刚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全国多中心ICU抗菌药物使用与多药耐药菌监测分析

    目的 通过加强多药耐药菌(MDROs)监测及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 ,了解其对MDROs检出及感染的影响 ,为控制病原菌耐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13年10月-2014年9月我国多地区46所医院进行调查 ,使用统一的监测方法、调查表 ,经过统一培训 ,对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及MDROs检出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共监测患者34 081例 ,住院日302 818 d;MDROs检出率以鲍氏不动杆菌高 ,为44 .08% ,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检出率为28 .02% ;MDROs检出率较低的病原菌为肠球菌属、大肠埃希菌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较高的地区为华北及西南(DDD>163) ,较低的为华东(DDD=114 .13);通过加强MDROs监测及预防控制 ,MDROs检出率显著降低(χ2 =45 .109 ,P<0 .001);医院感染MDROs株数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均呈下降趋势 ,二者有明显相关性(相关系数=0 .864 ,P=0 .01).结论 通过加强MDROs监测及控制 ,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 ,可有效减少MDROs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赵艳春;胡必杰;吴安华;徐英春;张秀月;侯铁英;宗志勇;李卫光;杨怀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支原体肺炎患儿阿奇霉素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及心肌酶变化的临床研究

    目的 分析支原体肺炎患儿阿奇霉素治疗前后 C-反应蛋白及心肌酶含量 ,为其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11月收治的支原体肺炎患儿共89例 ,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4例 ,其中观察组采用阿奇霉素治疗、对照组采用红霉素治疗.结果 患儿治疗有效率观察组为95 .6% 、对照组为84 .1%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在接受治疗后 ,C-反应蛋白含量均显著下降 ,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而观察组患儿C-反应蛋白含量明显要比对照组患儿含量要低 ,分别是(6 .7±0 .9) mg/L和(15 .6 ± 1 .4)mg/L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和治疗组患儿在接受治疗后心肌酶谱各项指标均出现显著下降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阿奇霉素治疗支原体肺炎能够取得满意的效果 ,并且能有效降低患儿C-反应蛋白和心肌酶含量 ,减少支原体属感染后对患儿心肌的损伤.

    作者:焦素敏;沙玉英;冯雪莉 刊期: 2015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