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医院感染风险分析

孙吉花;于苏国;赵爱荣;姜雪锦;邱会芬;陈建伟;纪冰;邢敏

关键词:耐碳青霉稀类鲍氏不动杆菌, 医院感染, 感染风险
摘要:目的 识别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CRAB)医院感染的风险关键控制点 ,为有效预防控制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 ,收集2014年5月-2015年5月CRAB医院感染患者37例以及碳青霉烯类敏感鲍氏不动杆菌(CSAB)医院感染患者30例的临床资料 ,构建非条件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预测CRAB医院感染风险.结果 68株医院感染鲍氏不动杆菌中CRAB 38株占55 .88% ;CRAB感染的科室及感染部位分布均比较集中 ,ICU及神经外科在48 .64% 和43 .24% ,下呼吸道感染占71 .05% ;入住ICU (OR=26 .244)和感染前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OR=9 .488)与CRAB医院感染之间存在关联(P<0 .05).结论 入住ICU和感染前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是CRAB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强化ICU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合理应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是预防CRAB的重要方式.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外阴湿疣及宫颈炎症与宫颈HPV亚临床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外阴湿疣和宫颈炎症与宫颈人乳头状瘤病毒(HPV)亚临床感染(SPI)之间的相关性 ,为预防HPV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9月126例接受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病因分为外阴湿疣组69例和宫颈炎症组57例 ,选取同期正常女性50名作为对照组 ;采用阴道镜检查并镜下取组织进行病理诊断 ,以判断是否有 HPV亚临床感染 ;同时对3组个体镜下所取组织标本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HC2-HPV-DNA检测 ,以判断个体是否有高危型 HPV感染 ,并对患者进行密切随访.结果 外阴湿疣组与宫颈炎症组患者 HPV亚临床感染分别为36、13例 ,感染率52 .17% 、22 .81% ,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 ,两组感染率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30 .95、7 .82 ,P<0 .01 );通过杂交捕获试验 ,外阴湿疣组、宫颈炎症组与对照组高危H PV感染分别为29、15、4例 ,高危H PV感染率分别为42 .03% 、26 .32% 与8 .00% ,外阴湿疣组与宫颈炎症组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6 .75、6 .12 ,P<0 .05 ).结论 外阴湿疣、宫颈炎症患者宫颈HPV亚临床感染率和高危 HPV感染率高于正常人群 ,要高度关注外阴湿疣和宫颈炎症患者 ,做好随访和宣传工作 ,以预防由 H PV感染引起的其他妇科疾病的发生.

    作者:叶杏红;李晓燕;魏海燕;徐丹;徐剑凤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不同抗菌药物诱导革兰阴性菌释放内毒素的体外试验研究

    目的 检测不同抗菌药物作用不同时间诱导革兰阴性菌释放内毒素(LPS )的浓度 ,为抗感染治疗预防内毒素血症提供依据.方法 试验于2014年8-10月进行 ,将1麦氏浊度各菌株菌悬液0 .5 ml与不同浓度的抗菌药物0.5ml溶液混匀 ,得到0.5个麦氏浊度的待测溶液 ,将待测菌悬液0.2ml直接加入反应主剂中溶解 ,使用微量加样器转移至10 m m × 75 m m标准玻璃反应管中 ,用M B-80微生物快速动态检测系统检测内毒素浓度 ,使用SPSS17 .0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阿米卡星(0 .125 mg/L)与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作用1 min释放的LP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阿米卡星浓度为2、8 mg/L时大肠埃希菌释放LPS与其他3种菌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 ,美罗培南0 .125 mg/L、阿米卡星2 mg/L、头孢哌酮/舒巴坦64 mg/L与大肠埃希菌作用3 min与1 min时的LPS检测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 ,美罗培南0 .125 mg/L、阿米卡星2 mg/L、哌拉西林/他唑巴坦16 mg/L、头孢他啶32 mg/L、头孢哌酮/舒巴坦64 mg/L与肺炎克雷伯菌分别作用3、5、10 min检测的LPS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抗菌药物浓度、不同作用时间诱导革兰阴性菌内毒素释放的水平有影响 ,同一抗菌药物对不同革兰阴性细菌诱导释放内毒素的能力也不同 ,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治疗革兰阴性菌引起的感染时 ,应尽量减少抗菌药物诱导内毒素升高引起的内毒素血症危害.

    作者:史利克;王悦;王世博;王黎一;郭璐;张弛;高冰;宋文杰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贵州省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调查

    目的 距我国医院消毒供应中心(CSSD)行业标准实施3年后 ,调查贵州省医院CSSD建设及人力资源管理现况 ,为贵州省卫生行政部门加强消毒灭菌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2013年3月贵州省医院感染管理培训基地集中培训后发放调查表 ,对贵州省二级(含二级)以上医院CSSD建设及人力资源管理现况进行调查.结果 共调查149所医院 ,三级及二级医院平均手术间分别为9、4间 ;2012年平均月手术量分别为417、130台 ;78 .13% 三级及80 .53% 二级医院对CSSD进行建设 ,平均投入资金分别为320万元、70万元 ;96 .00% 三级及82 .42% 二级医院在建设过程中对CSSD进行图纸设计 ,1所三级及23所二级医院未进行图纸的审核论证 ,92 .00% 三级医院及71 .43% 二级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科参与图纸设计 ;71 .88% 三级医院及54 .87% 二级医院CSSD由护理部直接领导 ;三级医院及二级医院设置护士长的比例分别为96 .88% 、92 .04% ,护士具有执业资格人数比例分别为96 .52% 、90 .65% ,45岁以上护士人数比例分别为41 .14% 、50 .22% ;三级及二级医院CSSD消毒员具有上岗证比例分别为98 .72% 、91 .29% .结论 CSSD行业标准实施后 ,贵州省多数医院积极对CSSD进行资金投入与建设 ,建议进一步加强贵州省二级医院CSSD的建设及管理 ,加强对消毒员的培训力度 ,保障医疗安全.

    作者:徐艳;杨怀;牟霞;王萍;陈京;孙云婷;张满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全国多中心ICU抗菌药物使用与多药耐药菌监测分析

    目的 通过加强多药耐药菌(MDROs)监测及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 ,了解其对MDROs检出及感染的影响 ,为控制病原菌耐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13年10月-2014年9月我国多地区46所医院进行调查 ,使用统一的监测方法、调查表 ,经过统一培训 ,对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及MDROs检出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共监测患者34 081例 ,住院日302 818 d;MDROs检出率以鲍氏不动杆菌高 ,为44 .08% ,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检出率为28 .02% ;MDROs检出率较低的病原菌为肠球菌属、大肠埃希菌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较高的地区为华北及西南(DDD>163) ,较低的为华东(DDD=114 .13);通过加强MDROs监测及预防控制 ,MDROs检出率显著降低(χ2 =45 .109 ,P<0 .001);医院感染MDROs株数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均呈下降趋势 ,二者有明显相关性(相关系数=0 .864 ,P=0 .01).结论 通过加强MDROs监测及控制 ,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 ,可有效减少MDROs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赵艳春;胡必杰;吴安华;徐英春;张秀月;侯铁英;宗志勇;李卫光;杨怀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肺炎链球菌自溶素对感染性肺炎的诊断价值

    目的 通过基因原核表达技术获取肺炎链球菌自溶素LytA重组蛋白(rLytA) ,探讨其对感染性肺炎患者的血清学诊断价值.方法 根据Genbank中肺炎链球菌 M66菌株 lytA基因序列(FN549899 .1)设计合成特异性引物 ;采用PCR技术以肺炎链球菌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 lytA基因序列 ;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32a(+ )/lytA ,经由IPTG诱导后通过等电点洗脱方法获取纯化的重组蛋白LytA ;Western blot测定表达蛋白的抗体结合活性 ;以rLytA为抗原 ,建立ELISA反应模式 ,测定2013年3-6月36例临床诊断为CAP并经细菌学确定的患者血清标本中相应IgG和IgM抗体 ,评价对肺炎链球菌感染性肺炎的诊断价值.结果 成功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ET32a(+ )/lytA ,表达的rLytA具有较好的抗体结合活性;CAP患者血清IgM和IgG类抗LytA的抗体滴度均高于健康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其诊断的敏感性均高于常规的痰培养和血培养(P< 0 .01).结论 以重组蛋白LytA为抗原建立ELISA反应模式可用于肺炎链球菌感染的血清学诊断 ,快速、客观 ,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邹琴;孙文平;杨光;周杰;罗红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ICU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特征与预防控制

    目的 了解近年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 ,为实施感染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系统 ,对2002年1月-2013年12月ICU发生的医院感染暴发或疑似暴发事件进行检索 ,逐一阅读文献填写调查表 ,将调查内容录入Excel表建立数据库 ,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ICU医院感染暴发事件64起 ,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多 ,56起占 87 .50% ;感染病原菌分布以鲍氏不动杆菌多 ,检出31株占48 .44% ;其次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12起占18 .75% ;对病原菌进行分子生物学同源分析的仅有11起 ,占17 .19% ;科室分布以综合ICU多46起 ,占71 .88% ,其次为呼吸内科ICU和神经外科ICU ,各4起 ,分别占6 .25% ;其中60起暴发事件与接触传播有关 ,34起暴发事件与工作人员手卫生有关 , 21起暴发事件与床头柜污染相关 ;17起暴发事件与床栏相关.结论 ICU医院感染暴发事件以接触传播为主 ,多与医务人员的手和患者周围环境有关 ,因此 ,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和无菌操作 ,重视环境、物体表面消毒工作 ,可以有效降低ICU医院感染暴发的发生.

    作者:程丽峰;李春辉;任南;吴红曼;张莹;吴安华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医院感染风险分析

    目的 识别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CRAB)医院感染的风险关键控制点 ,为有效预防控制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 ,收集2014年5月-2015年5月CRAB医院感染患者37例以及碳青霉烯类敏感鲍氏不动杆菌(CSAB)医院感染患者30例的临床资料 ,构建非条件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预测CRAB医院感染风险.结果 68株医院感染鲍氏不动杆菌中CRAB 38株占55 .88% ;CRAB感染的科室及感染部位分布均比较集中 ,ICU及神经外科在48 .64% 和43 .24% ,下呼吸道感染占71 .05% ;入住ICU (OR=26 .244)和感染前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OR=9 .488)与CRAB医院感染之间存在关联(P<0 .05).结论 入住ICU和感染前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是CRAB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强化ICU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合理应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是预防CRAB的重要方式.

    作者:孙吉花;于苏国;赵爱荣;姜雪锦;邱会芬;陈建伟;纪冰;邢敏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风险评估在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风险评估在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 ,为更好的预防VAP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0-2013年在ICU开展目标性监测 ,从2014年开始在目标性监测的基础上 ,成立控制VAP风险评估小组 ,风险评估管理员对使用呼吸机患者进行调查评估 ,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进行督查和指导 ,对每例发生的VAP患者进行分析 ,风险评估小组每月根据VAP风险评估表找出新的风险点 ,将发现的问题通过反复的评估督查改进 ,降低 VAP的发生.结果 2010-2014年共监测ICU患者4 949例 ,医院感染率从6 .23% 下降至3 .91% ;患者ASIS评分平均值从2 .51分上升至3 .45分 ,调整后的医院感染率从2 .48% 下降至1 .13% ;2010-2014年呼吸机使用率35 .59% 上升至37 .75% ,VAP发生率从96 .77‰下降至9 .15‰ .结论 在ICU目标性监测的基础上持续开展风险评估可降低 VAP的发生率.

    作者:黄云芝;单明真;赵倩;王本才;孙雅慧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两种方法调查医院感染现患率结果比较与分析

    目的 综合评价采用床旁调查+查阅病历相结合的方法(手工调查)与利用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调取数据的方法(RT-NISS调查)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的效果 ,为改进现患率调查方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运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 ,选取2014年11月26日1 657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 ,分别采用手工调查和RT-NISS调查方法进行调查 ,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利用Excel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汇总 ,并采用SPSS13 .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共调查住院患者1 657例 ,实际发生医院感染70例 ,医院感染现患率为4 .22% ;手工调查医院感染现患率为3 .98% ,RT-NISS调查医院感染现患率为4 .34% ,两种方法所得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手工调查和RT-NISS调查所得结果与调查当日实际医院感染一致性均较好 ,其Kappa值分别为0 .816、0 .85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RT-NISS调查方法的灵敏度、总符合率、Youden指数和比数积均高于手工调查方法 ,漏诊率低于手工调查方法 ;而特异度和误诊率与手工调查方法近似.结论 RT-NISS调查方法效率高、准确性好 ,有利于提高医院感染监测水平.

    作者:李海峰;郑东春;于力娜;左玥;张岩东;段利平;孙晋科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老年创伤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老年创伤患者术后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感染病原菌分布 ,以降低肺部感染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2月老年创伤手术患者705例临床资料 ,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卧床时间、吸烟、麻醉方式、手术时间、基础疾病数、呼吸道病史、受伤至就诊的时间等各种不同因素与其发生肺部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705例老年创伤手术患者中发生肺部感染68例感染率为9 .65% ,检出病原菌89株 ,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感染居多 ,分别占28 .09% 、14 .61% 、24 .72% 、12 .36% ;老年创伤手术患者年龄、糖尿病史、住院时间、麻醉方法、手术时间等多种因素与肺部感染相关(P<0 .05) ,其中手术时间对发生肺部感染的影响大(OR值为12 .81).结论 老年患者年龄越大、手术时间长、全身麻醉、糖尿病、卧床时间等多种危险因素与肺部感染相关 ,尽量缩短手术时间、选择合适麻醉方式、加强护理等措施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 .

    作者:蒋厅;薛飞;丁冠军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某三级综合医院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经济损失分析

    目的 了解某三级综合医院多药耐药菌(MDROs)医院感染对住院日及住院费用的影响 ,评价其导致的经济损失.方法 回顾性调查 2013 -2014 年 MDROs 医院感染及非 MDROs 医院感染患者相关资料 ,采用SPSS17 .0对医院感染发生、两年患者的住院日及住院费用进行统计.结果 2013年 MDROs医院感染率为37 .43% ,2014年降至37 .24% ,2013、2014年MDROs医院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MDR/PDRPA 医院感染所占比例两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1 .414 ,P<0 .01) ,2013、2014年MDROs医院感染患者平均住院日分别为45 .16、38 .62 d ,均显著高于同年非MDROs医院感染21 .19、22 .79 d ;MDROs医院感染住院总费用2013年为96 351 .30元、2014年为94 843 .64元,均显著高于同年非MDROs医院感染13 543 .46元、18 762 .04元.结论 MDROs医院感染可明显增加患者的住院日及经济损失 ,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势在必行.

    作者:邢敏;邱会芬;姜雪锦;王琳;张霞;陈建伟;赵爱荣;孙吉花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抗菌药物应用研究

    目的 分析医院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抗菌药物使用及其耐药性 ,指导临床对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感染合理用药.方法 2014年6月在微生物检测结果基础上 ,查阅病历对某医院2011 -2013年感染肺炎克雷伯菌及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由肺炎克雷伯菌导致的感染患者223例 ,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血液、泌尿道较高 ,分别占49 .78% 、23 .32% 、7 .17% ;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类、青霉素+ 酶抑制剂类抗菌药物使用率较高 ,依次为29 .60% 、21 .52% 、18 .83% ;肺炎克雷伯菌对哌拉西林、头孢噻肟、头孢呋辛、庆大霉素及环丙沙星耐药率高 ,分别为61 .0% 、57 .4% 、55 .2% 、49 .8% 及38 .6% ;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3 .4%和5.4% .结论 针对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感染应注意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防止耐药菌的发生.

    作者:马文杰;曹晋桂;陈勇;吴镝;刘芳;张虎;何晓锋;杨得明;韩黎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初始治疗给药时机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荟萃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初始抗菌药物治疗的时机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预后的影响 ,以改善患者预后.方法 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1995 -2013年国内外发表的相关文献 ,对符合标准的文献采用Revoew Manager 5 .2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4篇 ,共313例患者 ,其中干预组(早期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组)158例 ,对照组(延迟针对性抗感染治疗组)155例 ,荟萃分析结果显示 ,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 ,在降低V A P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 .52 ,95% CI 0 .39~0 .70 ,P<0 .01) ,但机械通气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能显著降低VAP的病死率 ,而对机械通气天数并无显著影响.

    作者:刘昱;郭利涛;张蕾;王雪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对减少肠道多重感染的研究

    目的 研究肠内营养混悬液(SP)对减少重型颅脑损伤(SCI)患者肠道多重感染(IMI)的效果 ,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医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患者268例作为研究对象 ,以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134例 ,对照组患者给予肠外营养 ,观察组患者给予百普力肠内营养混悬液进行肠内营养 ,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腹泻、便秘、肠道多重感染等发生率、患者ICU住院、首次排便、肠内营养达标时间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质量指数(BMI)以及腹壁皮皱厚度等.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腹泻、便秘、肠道多重感染等发生率分别为8 .96% 、8 .21% 、30 .60%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 .66% 、20 .15% 、50 .0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观察组患者 ICU住院、首次排便及肠内营养达标时间分别为(7 .52 ± 3 .23 ) (4 .13 ± 1 .26 )(3 .89 ± 0 .62 )d ,均显著少于对照组的(11 .31 ± 6 .85 )(6 .98 ± 1 .15 )(6 .31 ± 3 .08 )d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患者的BMI及腹壁皮皱厚度在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百普力肠内营养能够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患者肠道多重感染发生率 ,减少患者腹泻、便秘症状发生.

    作者:吴木莹;张为民;杜凯磊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尿白细胞介素-6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尿路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尿白细胞介素-6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尿路感染的相关性 ,为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门诊糖尿病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 ,选取同期门诊健康体检人员60名作为对照组 ,所选样本受试者均为更年期女性 ,测量比较两组受试者的基线白细胞介素-6的水平差异 ,对样本受试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结果 对照组在随访中发生尿路感染为16例 ,感染率为26 .67% ,观察组尿路感染为34例 ,感染率为56 .67% ,两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1 .11 ,P<0 .05 );对照组与观察组尿路感染的尿白细胞介素-6水平分别为(142 .65 ± 17 .49) (118 .86 ± 18 .72)pg/ml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 .38 ,P<0 .05 ).结论 更年期糖尿病女性患者尿路感染率高于正常更年期女性尿路感染率 ,发病时两者尿白细胞介素-6水平具有明显差异 ,且正常人群高于糖尿病患者.

    作者:肖红珍;俞芳;项岫秀;李伟娟;李莎;徐奕;刘阁玲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PCR-荧光探针法快速诊断分枝杆菌属感染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PCR-荧光探针法相对于传统分枝杆菌属培养及抗酸染色在辅助诊断分枝杆菌属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2-10月北京协和医院563份送检标本采用 PCR-荧光探针法检测结核/非结核分枝杆菌核酸 ,将其检测结果与培养及镜检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563份不同临床标本PCR-荧光探针法检出分枝杆菌属阳性60份 ,阳性率10 .66% ,其中结核分枝杆菌(MTB)54株、非结核分枝杆菌(NTM )6株 ;培养和镜检检出阳性率分别为7 .46% 、7 .64% ,PCR-荧光探针法阳性检出率略高于传统培养及镜检方法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CR-荧光探针法将检出时间缩短至3 h ,且可以区分结核或非结核分枝杆菌 ,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以培养为金标准 ,PCR-荧光探针法阳性预测值为43 .33% 、阴性预测值为96 .82% .结论 PCR-荧光探针法灵敏度高、操作简便、耗时短 ,可作为实验室辅助诊断分枝杆菌属感染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郭莉娜;徐英春;孙宏莉;宋红梅;王瑶;赵颖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品管圈对多药耐药菌预防控制的作用与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品管圈(QCC )在重症医学科多药耐药菌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3年12月成立QCC小组 ,调查重症医学科多药耐药菌隔离控制措施现状、多药耐药菌知识知晓率及多药耐药菌检出率 ;根据科室存在的问题 ,通过头脑风暴和查阅文献 ,分析原因并实施对应的干预措施后再次调查多药耐药菌隔离控制措施现状、知识知晓率及多药耐药菌的检出率 ;对QCC活动前后数据进行对照 ,计数资料采用 χ2 检验统计分析.结果 开展QCC活动后 ,多药耐药菌隔离控制措施知晓率由67 .20% 上升至93 .33% ,隔离措施执行率由52 .27% 上升至82 .5% ;多耐药菌检出率由50 .42% 降低至26 .9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分别由80 .00% 、55 .77% 、62 .26% 降低至23 .77% 、19 .23% 、26 .4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鲍氏不动杆菌检出率由55 .71% 降低至53 .95% ( P=0 .908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由91 .67%降低至33 .33% (P=0 .054).结论 开展QCC可提高多药耐药菌隔离措施执行率 ,降低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发生率和检出率 ,是一种较好的管理工具.

    作者:郑丽英;何文英;孙洁;李静;李新梅;张焱;杨晓燕;黄新玲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影响分析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精确置管对危重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影响 ,以降低血流感染率.方法 随机选取ICU 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危重患者260例 ,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每组各130例 ,对照组采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进行深静脉置管 ,试验组采用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置管法进行深静脉置管 ,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平均穿刺所需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平均导管留置时间及患者置管后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穿刺所需时间为(8 .76 ± 3 .68 )min ,一次穿刺成功为112例 ,成功率为86 .15% ,导管留置时间为(58 .34 ± 6 .78 )d ,患者置管后发生血流感染8例 ,感染率为6 .15% ;试验组患者穿刺所需时间为(9 .34 ± 3 .17)min ,一次穿刺成功124例 ,成功率为95 .38% ,导管留置时间为(59 .07 ± 5 .97)d ,置管后发生血流感染1例 ,感染率为0 .77% ,两组患者置管穿刺所需时间和导管留置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要高于对照组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精确置管能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 ,减少危重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

    作者:黄文娣;蒋帆;莫妙军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信息化建设在医院传染病管理中的作用

    目的 在医院信息系统的基础上 ,充分整合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检验报告管理系统(LIS)、医学影像信息系统(PACS)存量信息 ,建立网络上报传染病系统 ,实现对传染病的及时准确上报.方法 2002年5月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和对传染病的管理经验 ,医院依托现有医院管理信息系统 ,利用Oracle9i数据库、使用SQL/plus Developer应用工具和Power Builder前台开发语言等开发了目前的传染病网络上报系统 ,通过设置在医师工作站的电子传染病报告卡 ,方便医师24 h及时上报传染病信息.结果 电子报告卡有助于传染病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潜在的疫情信息 ;加强了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和管理工作 ,使传染病疫情管理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结论 实现传染病的网络直报是信息时代医院发展的必然趋势 ,电子传染病报告卡系统是医疗质量控制系统之一 ,提高医务人员对传染病上报的积极性和认知水平 ,使报卡信息的准确性得到保证 ,通过信息系统对传染病疫情的实时监控 ,可以提高传染病管理工作的效率.

    作者:王静;张越巍;王韬;白波;周志男;刘丽萍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2010-2014年血培养检出病原菌分布与耐药特征

    目的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0年2月-2014年2月送检血培养阳性分离菌的临床分布以及耐药特征 ,以提高疾病治愈率.方法 采用血培养瓶采样 ,Bact/Alert 3D全自动血培养仪进行培养 ,VITEK-2 Compact对所有菌株进行鉴定与药敏试验 ,参照CLSI2013年版判读结果 ,使用WHONET5 .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年中临床送检6 261份非重复患者血培养标本 ,分离出661株病原菌 ,分离率为10 .6% ,包括革兰阴性菌452株占68 .4% 、革兰阳性菌190株占28 .7% 、真菌19株占2 .9% ;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表皮葡萄球菌检出率分别列前4位 ,总体污染率为4.2% ;亚胺培南对革兰阴性菌仍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葡萄球菌属中未检出对利奈唑胺、喹奴普汀/达福普汀和万古霉素耐药株.结论 医院临床血流感染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但真菌感染的机会增多 ,鉴于双份血培养具有提高培养检出率和一定鉴别污染的能力 ,应提高双瓶双侧血培养送检率.

    作者:邵卫勇;陈淑丹;许玲敏;于小妹;周欢琴;肖震;马晓云;范芳华 刊期: 2015年第21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