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抗菌药物应用研究

马文杰;曹晋桂;陈勇;吴镝;刘芳;张虎;何晓锋;杨得明;韩黎

关键词:肺炎克雷伯菌, 感染, 抗菌药物
摘要:目的 分析医院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抗菌药物使用及其耐药性 ,指导临床对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感染合理用药.方法 2014年6月在微生物检测结果基础上 ,查阅病历对某医院2011 -2013年感染肺炎克雷伯菌及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由肺炎克雷伯菌导致的感染患者223例 ,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血液、泌尿道较高 ,分别占49 .78% 、23 .32% 、7 .17% ;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类、青霉素+ 酶抑制剂类抗菌药物使用率较高 ,依次为29 .60% 、21 .52% 、18 .83% ;肺炎克雷伯菌对哌拉西林、头孢噻肟、头孢呋辛、庆大霉素及环丙沙星耐药率高 ,分别为61 .0% 、57 .4% 、55 .2% 、49 .8% 及38 .6% ;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3 .4%和5.4% .结论 针对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感染应注意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防止耐药菌的发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卧位角度在重症患者机械通气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同卧位角度在重症患者机械通气中的应用效果 ,指导临床采用合理体位 ,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及胃内容物反流(GER)发生率 ,并提高压疮预防有效率和患者舒适度.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 -2014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使用机械通气的357例成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抬高床头角度不同 ,随机分为0°、30°、45°3组进行观察 ,每组各119例 ,比较不同组VAP、GER以及压疮预防有效率、并进行患者舒适度的调查 ,采用SPSS19 .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0°组、30°组、45°组VAP发生率分别为14 .29% 、4 .20% 、3 .36% ,0°组VAP发生率与30°组、45°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 ,其中30°组与45°组的VAP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均能有效降低VAP的发生率 ;0°组、30°组、45°组GER发生率分别为19 .33% 、7 .56% 、13 .45% ,压疮预防有效率分别为 60 .50% 、84 .87% 、77 .31% ,舒适度分别为 37 .82% 、81 .51% 、62 .18% ,3组间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30°床头角度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和胃内容物反流发生的同时 ,又能保证压疮的有效预防和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是机械通气患者较理想的体位.

    作者:李福琴;高姗;杨阳;湛玉晓;黄云鹏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两种方法调查医院感染现患率结果比较与分析

    目的 综合评价采用床旁调查+查阅病历相结合的方法(手工调查)与利用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调取数据的方法(RT-NISS调查)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的效果 ,为改进现患率调查方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运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 ,选取2014年11月26日1 657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 ,分别采用手工调查和RT-NISS调查方法进行调查 ,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利用Excel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汇总 ,并采用SPSS13 .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共调查住院患者1 657例 ,实际发生医院感染70例 ,医院感染现患率为4 .22% ;手工调查医院感染现患率为3 .98% ,RT-NISS调查医院感染现患率为4 .34% ,两种方法所得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手工调查和RT-NISS调查所得结果与调查当日实际医院感染一致性均较好 ,其Kappa值分别为0 .816、0 .85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RT-NISS调查方法的灵敏度、总符合率、Youden指数和比数积均高于手工调查方法 ,漏诊率低于手工调查方法 ;而特异度和误诊率与手工调查方法近似.结论 RT-NISS调查方法效率高、准确性好 ,有利于提高医院感染监测水平.

    作者:李海峰;郑东春;于力娜;左玥;张岩东;段利平;孙晋科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肺炎链球菌自溶素对感染性肺炎的诊断价值

    目的 通过基因原核表达技术获取肺炎链球菌自溶素LytA重组蛋白(rLytA) ,探讨其对感染性肺炎患者的血清学诊断价值.方法 根据Genbank中肺炎链球菌 M66菌株 lytA基因序列(FN549899 .1)设计合成特异性引物 ;采用PCR技术以肺炎链球菌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 lytA基因序列 ;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32a(+ )/lytA ,经由IPTG诱导后通过等电点洗脱方法获取纯化的重组蛋白LytA ;Western blot测定表达蛋白的抗体结合活性 ;以rLytA为抗原 ,建立ELISA反应模式 ,测定2013年3-6月36例临床诊断为CAP并经细菌学确定的患者血清标本中相应IgG和IgM抗体 ,评价对肺炎链球菌感染性肺炎的诊断价值.结果 成功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ET32a(+ )/lytA ,表达的rLytA具有较好的抗体结合活性;CAP患者血清IgM和IgG类抗LytA的抗体滴度均高于健康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其诊断的敏感性均高于常规的痰培养和血培养(P< 0 .01).结论 以重组蛋白LytA为抗原建立ELISA反应模式可用于肺炎链球菌感染的血清学诊断 ,快速、客观 ,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邹琴;孙文平;杨光;周杰;罗红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多模式干预措施改进手卫生依从性的研究

    目的 调查分析多模式干预措施持续改进三级甲等医院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效果 ,确保患者医疗安全.方法 对河南省5所三级甲等医院 ,按照WHO的手卫生调查方法 ,于2013年12月-2014年9月采取直接观察法调查干预前后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干预方法为转变手卫生管理模式、物资供应、培训教育、工作场所提醒、督导反馈 ,并对干预前后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实施多模式干预措施后 ,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由干预前的77 .5% 提升至干预后的86 .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39 .532 ,P<0 .01 );各类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均显著提升(P<0 .05);接触患者前、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后及周围环境后的手卫生依从性均较前明显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神经内科ICU、急诊ICU、呼吸ICU手卫生依从性较干预前显著提升(P<0 .05).结论 多模式干预措施对提升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切实有效 ,值得推广.

    作者:冯亚静;李福琴;高姗;张梦华;林江;文建国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创面与中段尿标本中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 比较分析创面与中段尿标本中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差异 ,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14年1月-2015年6月临床创面分泌物与中段尿标本中分离出的448株肠杆菌科细菌进行对比分析 ,病原菌鉴定采用VITEK-32微生物分析系统 ,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法 ,结果统计应用SPSS19 .0软件.结果 创面264株与中段尿标本中184株肠杆菌科细菌对头孢唑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 ,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等耐药率较低 ,分别为13 .77% 、11 .41% 、9 .40% 、0 .47% 、0 .28% ;中段尿标本耐药率明显高于创口分泌物标本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泌尿道感染的中段尿标本中检出的肠杆菌科细菌耐药率明显高于创面感染 ,因此应加强抗菌药物管理 ,防止耐药性快速上升.

    作者:谢朝云;熊芸;孙静;胡杨;杨忠玲;杨怀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抗菌药物应用研究

    目的 分析医院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抗菌药物使用及其耐药性 ,指导临床对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感染合理用药.方法 2014年6月在微生物检测结果基础上 ,查阅病历对某医院2011 -2013年感染肺炎克雷伯菌及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由肺炎克雷伯菌导致的感染患者223例 ,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血液、泌尿道较高 ,分别占49 .78% 、23 .32% 、7 .17% ;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类、青霉素+ 酶抑制剂类抗菌药物使用率较高 ,依次为29 .60% 、21 .52% 、18 .83% ;肺炎克雷伯菌对哌拉西林、头孢噻肟、头孢呋辛、庆大霉素及环丙沙星耐药率高 ,分别为61 .0% 、57 .4% 、55 .2% 、49 .8% 及38 .6% ;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3 .4%和5.4% .结论 针对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感染应注意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防止耐药菌的发生.

    作者:马文杰;曹晋桂;陈勇;吴镝;刘芳;张虎;何晓锋;杨得明;韩黎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老年创伤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老年创伤患者术后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感染病原菌分布 ,以降低肺部感染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2月老年创伤手术患者705例临床资料 ,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卧床时间、吸烟、麻醉方式、手术时间、基础疾病数、呼吸道病史、受伤至就诊的时间等各种不同因素与其发生肺部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705例老年创伤手术患者中发生肺部感染68例感染率为9 .65% ,检出病原菌89株 ,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感染居多 ,分别占28 .09% 、14 .61% 、24 .72% 、12 .36% ;老年创伤手术患者年龄、糖尿病史、住院时间、麻醉方法、手术时间等多种因素与肺部感染相关(P<0 .05) ,其中手术时间对发生肺部感染的影响大(OR值为12 .81).结论 老年患者年龄越大、手术时间长、全身麻醉、糖尿病、卧床时间等多种危险因素与肺部感染相关 ,尽量缩短手术时间、选择合适麻醉方式、加强护理等措施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 .

    作者:蒋厅;薛飞;丁冠军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集束化管理措施对降低ICU物体表面多药耐药菌检出率的效果分析

    目的 研究集束化管理措施对减少重症监护病房(ICU)物体表面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CRAB)的效果 ,以寻找提高ICU物体表面清洁程度 ,降低多药耐药菌感染风险的有效可行的方式.方法 于2014年7-9月在ICU实施一系列集束化管理措施 ,在干预前、后的物体表面各采样270份并进行培养 ,比较MRSA和CRAB物体表面检出结果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共采集ICU高频接触物体表面样本540份 ,除呼吸内科ICU外 ,其余科室ICU物体表面MRSA和CRAB检出率较干预前均不同程度下降 ;采取集束化策略可显著降低ICU内MRSA和CRAB检出阳性率 ,其中 ,MRSA检出阳性率由干预前的13 .70%下降至干预后的7 .03% ,CRAB由9 .26% 下降至4 .07%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且此期间多药耐药菌感染呈明显下降趋势.结论 在ICU采取集束化综合管理方案能有效降低物体表面MRSA和CRAB的污染 ,有利于多药耐药菌的防治.

    作者:王振玲;赖晓全;徐敏;韩颖;许川;熊薇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全膀胱切除术后尿流改道患者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全膀胱切除术后尿流改道患者的真菌感染 ,提高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241例全膀胱切除术后尿流改道患者临床资料 ,根据病原菌感染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其中观察组17例为真菌感染 ,对照组24例为其他病原菌感染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感染时间与血细胞成分 ;采用SPSS21 .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全膀胱切除术后尿流改道患者真菌感染率为7 .10% ,其中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常见占52 .94% ,真菌感染与其他感染在出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而在术后感染时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白细胞计数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真菌感染患者采用抗真菌药物治疗 ,氟康唑治愈率88 .24% .结论 全膀胱切除术后尿流改道患者真菌感染率较高 ,抗菌药物应用时间越长 ,真菌感染率越高 ,采用氟康唑等药物进行抗真菌治疗有效.

    作者:梁骏;杨惠雯;陈英华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ICU多药耐药菌主动筛查结果与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多药耐药菌(MDROs)主动筛查结果 ,为制定预防控制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前瞻性研究2013年7月1日-2014年12月31日869例综合ICU住院患者临床资料 ,主动筛查其出入ICU时MDROs阳性率 ,分析MDROs定植/感染的危险因素 ,所有数据采用SPSS18 .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64例患者入ICU时检出MDROs阳性率为41 .89% ,出ICU时增至500例检出MDROs阳性率为57 .54% (P<0 .01);细菌种类均以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ESBLs-ECO)为主 ,多因素 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 ,ICU住院时间、患者来源、导尿管的使用、入住非感染控制护士管理的床位为MDROs定植/感染的危险因素(P<0 .05).结论 MDROs极易在ICU 传播 ,住院时间、患者来源、导尿管的使用、入住非感染控制护士管理的床位与MDROs定植/感染有关.

    作者:陈琳;顾吉娜;刘鹏;蔡挺;邬兴炳;潘红;赵伟和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左氧氟沙星与头孢哌酮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评价

    目的 探讨左氧氟沙星与头孢哌酮治疗急性轻度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4月 -2014年3月193例急性轻度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A组95例给予左氧氟沙星治疗 ,B组98例给予头孢哌酮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3 d后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 ,并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患者治疗有效率A组为90 .53% 、B组为75 .51% ;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为2 .11% 、B组为5 .10% ;A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 ,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左氧氟沙星用于治疗急性轻度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且较少发生不良反应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菌药物.

    作者:陈飞飞;乔亚红;刘俊刚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2010-2014年胆汁培养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研究

    目的 了解临床胆汁培养的主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变迁 ,为胆道感染患者的治疗与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2010年1月-2014年12月1116例住院患者胆汁培养分离的病原菌类型及药敏结果 ;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细菌鉴定 ,采用WHONET5 .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116例住院患者胆汁培养标本非重复分离的病原菌725株 ,其中以革兰阴性菌多544株占75 .0% ,前5位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和阴沟肠杆菌 ,分别占39 .9% 、11 .0% 、9 .2% 、5 .5% 、4 .6% ;分离革兰阳性菌172株占23 .7% ,主要以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为主 ;真菌9株占1.3% ;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较低0~30 .0% ,可作为胆道感染的预防和经验用药.结论 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了解胆道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和耐药特点 ,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是控制胆道感染和提高治愈率的有效措施.

    作者:卢晋英;张健东;张富玉;王宇凡;张磊;刘树业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急性前列腺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 调查和分析急性前列腺炎(AP)患者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ESBLs)肠杆菌科细菌分布及耐药性 ,为制定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的120例A 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集患者的尿液或前列腺液 ,对标本中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 ,并对其中产 ESBLs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进行检测.结果 共检出病原菌81株 ,检出率为67 .5% ,其中 ,革兰阴性菌56株占69 .1% ,革兰阳性菌17株占21 .0% ,真菌3株占3 .7% ;共检出11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占52 .4% ,检出5株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占26 .3% ,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药物的耐药性均达到100 .0% ,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阿米卡星等药物较敏感.结论 导致AP的肠杆菌科细菌中 ,产ESBLs菌株的检出率、耐药性较高 ,在AP的临床治疗中 ,临床医师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

    作者:鄢鸿;徐长妍;马鸿雁;张冬艳;杨滨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组合应用管理工具提高感染控制工作效能

    目的 探讨管理工具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组合应用及效果 ,以降低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LABSI)发病率.方法 选取2014年第一季度神经内科ICU及普外科ICU74例置管患者常规监测数据显示出的感染控制缺陷项目作为干预对象 ,组合应用根因分析法、因果图及PDCA循环等管理工具 ,针对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及根因 ,针对根因制定整改措施并落实 ,借助《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对整改效果动态评估 ,总结经验 ,完善相关制度及流程.结果 组合应用管理工具干预后 ,神经内科ICU及普外科ICU的CLABSI发病率 ,分别由2014年第一季度的3 .24例/1000导管日及5 .51例/1000导管日降至2015年第一季度的0例/1000导管日及1 .68例/1000导管日.结论 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组合应用管理工具 ,利于发现系统隐患 ,可提高整改工作的精准度和效率 ,增强整改效果及管理效能.

    作者:张京利;王力红;马文晖;赵霞;赵会杰;刘芳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效果与效益分析

    目的 对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08年与2013年的医院感染情况进行比较 ,评价该院5年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所取得的效果和效益 ,以探究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价值.方法 查阅2008年与2013年该院前瞻性目标监测的数据 ,分别调查40368例和71 294例患者 ,分析医院感染率的变化趋势 ,评价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效果 ,结合医院感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将效果转化为效益.结果 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工作效果和效益显著 ,调整后医院感染率从2008年的2 .3% 下降至2013年的1 .0% ;2013年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共避免了918例医院感染的发生 ;2013年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避免了患者2739 .9万元的经济损失 ,为医院带来了1552 .7万元的经济效益.结论 开展有组织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可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 ,具有显著的效果和效益 ,是一项值得推进的工作.

    作者:殷环;贾建侠;赵艳春;赵秀莉;任军红;贾会学;姚希;李六亿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肝脏脂肪变性对肝脏切除术后感染的影响分析

    目的 研究分析肝脏脂肪变性对肝脏切除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的影响 ,为临床预防感染提供指导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首次接受肝脏切除术肝癌患者78例 ,将其作为观察组 ;另取同期医院收治的接受肝脏切除术非肝脏脂肪变性肝癌患者78例 ,作为对照组 ,两组患者均通过肝脏切除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以及死亡发生情况 ,评价并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发生感染程度 ,并对两组术后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 (IL-6 )及前白蛋白等指标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为71 .79%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 .56% ;观察组术后发生2级和3级感染的患者分别为30例与9例 ,显著多于对照组的16例与2例 ;观察组患者术后 TNF-α、IL-1β、IL-6 ,均显著高于治疗前 ,也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水平 ;观察组患者术后前白蛋白水平为(0 .10 ± 0 .03 )pg/ml ,显著低于治疗前的(0 .25 ± 0 .06)pg/ml ,也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0 .15 ± 0 .05)pg/m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肝脏脂肪变性加大肝脏切除术后感染发生率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 ,需特别关注.

    作者:汪学华;刘付宝;赵义军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肿瘤患者腹腔复杂感染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分析肿瘤患者腹腔复杂感染的特点 ,为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12月144例肿瘤患者腹腔感染的临床资料 ,用SPSS19 .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结果 144例腹腔复杂感染肿瘤患者中有114例行手术治疗 ,其余30例为化疗或放疗等非手术治疗 ;共有102例患者发展为脓毒症 ,发生率为70 .8% ,20例发展为严重脓毒症 ,发生率为13 .9% ,22例发展为脓毒症休克 ,发生率为15 .3% ,死亡25例病死率为17 .4% ;所有患者感染标本共检出病原菌253株 ,检出革兰阴性菌高占46 .1% ,其次革兰阳性菌占29 .5% 、真菌占24 .4% .结论 肿瘤患者腹腔复杂感染以术后吻合口瘘导致的感染常见 ,且易发展为严重的腹腔感染 ,预后较差 ;感染多由肠道混合菌群感染所致 ,其耐药率较高.

    作者:章宝云;赵擎宇;方翼;徐大志;顾葆春;王慧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幽门螺杆菌在胃黏膜中不同形态感染的病理研究

    目的 探讨胃黏膜中不同形态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胃部疾病的病理特点 ,降低胃部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方法 选取2011年4月-2014年3月行胃黏膜活检的患者219例 ,采用不同的染色方法观察幽门螺杆菌的形态 ,并观察胃黏膜的形影病理学改变 ;采用SPSS13 .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螺旋状伴球形幽门螺杆菌男性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单纯球形幽门螺杆菌患者 ,两种形态幽门螺杆菌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种形态幽门螺杆菌患者黏膜类型、炎症类型以及是否伴有异型增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螺旋状伴球形幽门螺杆菌有炎症活动、重度炎症、有滤泡形成者分别占79 .35% 、55 .43% 和50 .00% ;单纯球形幽门螺杆菌患者分别占43 .75% 、25 .00% 和25 .00% ,螺旋状伴球形幽门螺杆菌明显高于单纯球形螺杆菌 ,两种形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结论 球形幽门螺杆菌与螺旋状幽门螺杆菌均对胃黏膜具有致病性 ,且螺旋状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性更强 ,而男性存在该形态螺杆菌相对较多 ,临床应予以注意.

    作者:余宗林;张晓玲;王盛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风险评估在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风险评估在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 ,为更好的预防VAP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0-2013年在ICU开展目标性监测 ,从2014年开始在目标性监测的基础上 ,成立控制VAP风险评估小组 ,风险评估管理员对使用呼吸机患者进行调查评估 ,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进行督查和指导 ,对每例发生的VAP患者进行分析 ,风险评估小组每月根据VAP风险评估表找出新的风险点 ,将发现的问题通过反复的评估督查改进 ,降低 VAP的发生.结果 2010-2014年共监测ICU患者4 949例 ,医院感染率从6 .23% 下降至3 .91% ;患者ASIS评分平均值从2 .51分上升至3 .45分 ,调整后的医院感染率从2 .48% 下降至1 .13% ;2010-2014年呼吸机使用率35 .59% 上升至37 .75% ,VAP发生率从96 .77‰下降至9 .15‰ .结论 在ICU目标性监测的基础上持续开展风险评估可降低 VAP的发生率.

    作者:黄云芝;单明真;赵倩;王本才;孙雅慧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医院与社区患者感染鲍氏不动杆菌临床特征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比较医院与社区患者感染鲍氏不动杆菌的临床特点和耐药特性 ,为开展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以2014年1月1日-12月31日在河南省5所三级甲等医院内科的6间重症监护病房(ICU )住院的201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鲍氏不动杆菌医院获得性感染患者48例为病例组 ,鲍氏不动杆菌社区获得性感染患者97例为对照组 ,对两组患者进行鲍氏不动杆菌医院感染影响因素进行 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 鲍氏不动杆菌肺部感率染病例组为60 .42% 、对照组患者为100 .00% ;与对照组相比 ,病例组患者感染鲍氏不动杆菌中非耐药菌的分布率更高 ,为27 .87% 与0 .99% ,而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则低于对照组 ,为34 .43% 与55 .45% .结论 鲍氏不动杆菌医院获得性感染患者与社区获得性感染患者在疾病诊断、感染部位、细菌耐药性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应重视对社区来源的多药耐药菌定植或感染患者开展有效预防控制措施.

    作者:高姗;李福琴;梁进娟;吴睿;张莉霞;李红梅;文建国 刊期: 2015年第21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