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京利;王力红;马文晖;赵霞;赵会杰;刘芳
目的 调查全身麻醉后下呼吸道感染临床特征及预防抗菌药物的选择策略 ,以有效控制感染.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4年6月679例外科手术全身麻醉患者临床资料 ,调查其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和感染相关因素 ;对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进行分析 ,采用SPSS17 .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79例患者中全身麻醉后共有39例发生下呼吸道感染 ,感染率为5 .74% ;神经外科患者麻醉后下呼吸道感染率为11 .66% ,显著高于其他手术科室 ;679例样本中分离出615例病原菌 ,其中革兰阳性菌116株占18 .86% 、革兰阴性菌488株占79 .35% 、其他病原菌11株占1 .79% ;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和头孢曲松对下呼吸道感染革兰阴性菌耐药率较低 ;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阿米卡星对下呼吸道感染革兰阳性菌耐药率较低 .结论 了解麻醉后下呼吸道感染相关因素 ,并分析病原菌种类和耐药性 ,是制定合理预防药物的依据之一.
作者:王秀清;秦海艳;刘晓婧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 系统评价初始抗菌药物治疗的时机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预后的影响 ,以改善患者预后.方法 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1995 -2013年国内外发表的相关文献 ,对符合标准的文献采用Revoew Manager 5 .2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4篇 ,共313例患者 ,其中干预组(早期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组)158例 ,对照组(延迟针对性抗感染治疗组)155例 ,荟萃分析结果显示 ,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 ,在降低V A P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 .52 ,95% CI 0 .39~0 .70 ,P<0 .01) ,但机械通气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能显著降低VAP的病死率 ,而对机械通气天数并无显著影响.
作者:刘昱;郭利涛;张蕾;王雪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 研究分析肝脏脂肪变性对肝脏切除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的影响 ,为临床预防感染提供指导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首次接受肝脏切除术肝癌患者78例 ,将其作为观察组 ;另取同期医院收治的接受肝脏切除术非肝脏脂肪变性肝癌患者78例 ,作为对照组 ,两组患者均通过肝脏切除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以及死亡发生情况 ,评价并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发生感染程度 ,并对两组术后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 (IL-6 )及前白蛋白等指标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为71 .79%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 .56% ;观察组术后发生2级和3级感染的患者分别为30例与9例 ,显著多于对照组的16例与2例 ;观察组患者术后 TNF-α、IL-1β、IL-6 ,均显著高于治疗前 ,也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水平 ;观察组患者术后前白蛋白水平为(0 .10 ± 0 .03 )pg/ml ,显著低于治疗前的(0 .25 ± 0 .06)pg/ml ,也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0 .15 ± 0 .05)pg/m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肝脏脂肪变性加大肝脏切除术后感染发生率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 ,需特别关注.
作者:汪学华;刘付宝;赵义军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 利用量化质量控制的手段 ,建立分级量化管理指标体系 ,使用警戒值和阈值对比临床科室的量化考核情况 ,实现对临床科室医院感染质量的警示和调控.方法 该研究引入量化质量控制和预警化管理理念 ,通过专家咨询法 ,于2012-2013年建立医院感染管理三级量化考核指标体系 ;通过实证研究 ,设计出医院感染质量控制的警戒值和阈值 ,并利用该预警体制对医院2014年各临床科室进行考核评价 ,终实现医院感染的预警化管理.结果 建立三级量化指标考核体系 ,共计5个项目26个指标 ,将26个指标分成关键指标、重要指标以及一般指标 ;根据计算得出9个临床科室2012 -2013年医院感染考核得分的月平均值在75~87分 ,总体均值为81 .46分;质量控制平均警戒值为75 .48分 ,质量控制平均阈值为73 .59分 ;医院利用该警戒值和阈值对2014年各临床科室进行考核评价 ,及时发现并控制一起疑似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结论 利用量化质量控制的手段 ,可以对各科室医院感染质量及时予以警示和调控 ,预警化管理方式是医院感染风险管理的佳表现模式.
作者:黄庆宁;刘丁;陈萍;成瑶;王豪;李茂圆;南玲;方清永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 通过基因原核表达技术获取肺炎链球菌自溶素LytA重组蛋白(rLytA) ,探讨其对感染性肺炎患者的血清学诊断价值.方法 根据Genbank中肺炎链球菌 M66菌株 lytA基因序列(FN549899 .1)设计合成特异性引物 ;采用PCR技术以肺炎链球菌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 lytA基因序列 ;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32a(+ )/lytA ,经由IPTG诱导后通过等电点洗脱方法获取纯化的重组蛋白LytA ;Western blot测定表达蛋白的抗体结合活性 ;以rLytA为抗原 ,建立ELISA反应模式 ,测定2013年3-6月36例临床诊断为CAP并经细菌学确定的患者血清标本中相应IgG和IgM抗体 ,评价对肺炎链球菌感染性肺炎的诊断价值.结果 成功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ET32a(+ )/lytA ,表达的rLytA具有较好的抗体结合活性;CAP患者血清IgM和IgG类抗LytA的抗体滴度均高于健康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其诊断的敏感性均高于常规的痰培养和血培养(P< 0 .01).结论 以重组蛋白LytA为抗原建立ELISA反应模式可用于肺炎链球菌感染的血清学诊断 ,快速、客观 ,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邹琴;孙文平;杨光;周杰;罗红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某肿瘤专科医院医院感染现患率及变化趋势 ,为制定区域性肿瘤专科医院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分别于2012年11月14日、2013年11月27日、2014年11月26日对所有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 ,采用床旁调查与病历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结果 2012、2013、2014年全院医院感染现患率分别为2 .55% 、1 .70% 、2 .46% ,例次感染率分别为2 .55% 、1 .70% 、2 .60% ;医院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 ,占 37 .08% ;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 ,占48 .3% ;抗菌药物使用率连续 3年分别为15 .83% 、15 .71% 、14 .58% .结论 该院连续3年医院感染现患率无显著变化;放疗科头颈部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率2014年呈上升趋势 ,应加强放疗科头颈部肿瘤患者上呼吸道感染目标性监测.
作者:邹燕兰;周瑾;胡曦;孙彦婷;朱娟芳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盐酸氨溴索与异烟肼雾化给药方式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2月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结核感染100例 ,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抗结核抗感染综合治疗 ,观察组在传统常规抗结核、抗感染的基础上 ,采用盐酸氨溴索与异烟肼雾化给药方式治疗 ,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机体免疫系统 T 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变化和细胞因子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治疗有效率观察组为88 .0% 、对照组为70 .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 .88 ,P<0 .05 );观察组患者的CD4 + 、CD4 + /CD8 +比值及IL-1、TNF-α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患者 ,而CD8 +及sIL-2R含量均低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采用盐酸氨溴索与异烟肼雾化给药方式进行抗结核抗感染的综合治疗 ,能提高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感染治疗的临床疗效.
作者:刘俊;王丹华;喻成波;张秋芬;叶玲玲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目标性监测及干预措施对预防和降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医院感染率的效果.方法 通过对2013年10月-2014年9月入住NICU>48 h的所有患儿3693例进行目标性监测 ,分析干预措施的依从性和干预前后NICU医院感染率的变化.结果 NICU 3693例新生儿中共有100例发生医院感染 ,感染率2 .71% ,千日感染率为2 .44‰ ;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 ,占41 .00% ,病原菌主要是革兰阴性杆菌 ;出生体质量越低 ,感染率越高 ,体质量≤ 1000 g组患儿中心静脉置管和呼吸机使用率分别高达67 .47% 和51 .04% ,总千日感染例率则达6 .57‰ ;干预后各项操作流程合格率达到 95 .00% 以上 ,手卫生依从性从和正确率则分别从77 .52% 、69 .75% 上升至89 .33% 、91 .57% ,感染率则有下降趋势.结论 开展目标性监测、规范操作流程 ,能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并提升感控人员的管理能力和临床的预防控制能力.
作者:徐华;李卫光;顾安曼;范书山;孙吉花;张光海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 寻找能客观、真实评价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调查方法 ,为感染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14年12月1日-2015年2月28日某三级综合医院医务人员的手卫生行为进行考核 ,采用科室感染控制护士自查、医院感染专职人员检查及神秘客稽查3种不同的调查方法.结果 共调查医务人员2 321人次手卫生 ,手卫生依从率为70 .40% ,随着科室、岗位及操作不同而不同 ,3种调查方法手卫生依从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684 .21 ,P<0 .01 ) ,神秘客稽查法的手卫生依从率明显低于其他两种检查法 ,仅为40 .46% ;科室自查、医院感染专职人员检查及神秘客稽查法均显示护士的手卫生依从率高 ,分别为97 .71% 、78 .57% 及50 .72% ;接触血液体液后依从率高 ,分别为96 .00% 、78 .57% 及54 .24% .结论 医务人员实际手卫生依从性仍较低 ,科室自查法、医院感染抽查法获得的依从率可虚高20 .00% ~50 .00% ,而神秘客稽查法通过隐蔽观察 ,数据真实 ,建议采用该方法评估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作者:黄辉萍;连羡玉;张世阳;邱丽心;秦维霞;吴惠凤;冉静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 为了解某市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培训需求 ,有针对性的确定医院感染培训模式和制定医院感染培训计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某市120所基层医疗机构 ,采用自行设计的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需求调查表 ,于2015年1月完成调查 ,调查数据采用EpiData3 .1录入 ,应用SPSS21 .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发放2 167份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1956 份 ,回收率90 .3% ,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8份占6 .0% ,民营医院132份占6 .7% ,乡镇卫生院958份占49 .0% ,县区级医院748份 ,占38 .2% ;多数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参加院内外医院感染知识培训频次较低 ,对医院感染相关知识掌握严重不足 ,且不同类别的医院培训频次和感染知识掌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98 .3% 的人员愿意主动参与医院感染知识培训.结论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大对基层医院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力度 ,并加强培训效果的评价 ,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水平.
作者:周晓平;黄继峥;罗腾达;任阿可;韩明锋;马红秋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 了解心脏外科ICU患儿多药耐药菌(MDROs)的定植情况 ,为临床预防和控制MDROs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以2014年6-12月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入住ICU的238例患儿为观察组 ,采集患儿鼻前庭和直肠拭子进行MDROs的主动筛查 ,并对定植阳性者采取严格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前瞻性监测观察组医院感染发生率和多药耐药菌检出率 ,与2013年6-12月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256例为对照组进行分析 ,采用SPSS 19 .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主动筛查患儿238例 ,共有93例发生 MDROs定植 ,总定植率为39 .1% ,其中检出MRSA 21株 ,定植率为8 .8% ;产ESBLs菌72 株 ,定植率为30 .3% ;观察组发生医院感染15例 ,其中MDROs感染5例 ,医院感染率和MDROs感染率分别为6 .3% 和33 .3% ;对照组256例 ,发生医院感染30例 ,其中MDROs感染21例 ,医院感染率和MDROs感染率分别为11 .7% 和70 .0% ,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开展MDROs的主动筛查 ,并采取严格的隔离、手卫生、彻底清洁消毒、降低患儿体表细菌负荷等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可以有效降低MDROs感染率.
作者:孟黎辉;熊莹;王静;贺彦;侯晓彤;贾明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胃黏膜中不同形态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胃部疾病的病理特点 ,降低胃部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方法 选取2011年4月-2014年3月行胃黏膜活检的患者219例 ,采用不同的染色方法观察幽门螺杆菌的形态 ,并观察胃黏膜的形影病理学改变 ;采用SPSS13 .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螺旋状伴球形幽门螺杆菌男性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单纯球形幽门螺杆菌患者 ,两种形态幽门螺杆菌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种形态幽门螺杆菌患者黏膜类型、炎症类型以及是否伴有异型增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螺旋状伴球形幽门螺杆菌有炎症活动、重度炎症、有滤泡形成者分别占79 .35% 、55 .43% 和50 .00% ;单纯球形幽门螺杆菌患者分别占43 .75% 、25 .00% 和25 .00% ,螺旋状伴球形幽门螺杆菌明显高于单纯球形螺杆菌 ,两种形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结论 球形幽门螺杆菌与螺旋状幽门螺杆菌均对胃黏膜具有致病性 ,且螺旋状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性更强 ,而男性存在该形态螺杆菌相对较多 ,临床应予以注意.
作者:余宗林;张晓玲;王盛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风险评估在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 ,为更好的预防VAP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0-2013年在ICU开展目标性监测 ,从2014年开始在目标性监测的基础上 ,成立控制VAP风险评估小组 ,风险评估管理员对使用呼吸机患者进行调查评估 ,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进行督查和指导 ,对每例发生的VAP患者进行分析 ,风险评估小组每月根据VAP风险评估表找出新的风险点 ,将发现的问题通过反复的评估督查改进 ,降低 VAP的发生.结果 2010-2014年共监测ICU患者4 949例 ,医院感染率从6 .23% 下降至3 .91% ;患者ASIS评分平均值从2 .51分上升至3 .45分 ,调整后的医院感染率从2 .48% 下降至1 .13% ;2010-2014年呼吸机使用率35 .59% 上升至37 .75% ,VAP发生率从96 .77‰下降至9 .15‰ .结论 在ICU目标性监测的基础上持续开展风险评估可降低 VAP的发生率.
作者:黄云芝;单明真;赵倩;王本才;孙雅慧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管理工具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组合应用及效果 ,以降低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LABSI)发病率.方法 选取2014年第一季度神经内科ICU及普外科ICU74例置管患者常规监测数据显示出的感染控制缺陷项目作为干预对象 ,组合应用根因分析法、因果图及PDCA循环等管理工具 ,针对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及根因 ,针对根因制定整改措施并落实 ,借助《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对整改效果动态评估 ,总结经验 ,完善相关制度及流程.结果 组合应用管理工具干预后 ,神经内科ICU及普外科ICU的CLABSI发病率 ,分别由2014年第一季度的3 .24例/1000导管日及5 .51例/1000导管日降至2015年第一季度的0例/1000导管日及1 .68例/1000导管日.结论 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组合应用管理工具 ,利于发现系统隐患 ,可提高整改工作的精准度和效率 ,增强整改效果及管理效能.
作者:张京利;王力红;马文晖;赵霞;赵会杰;刘芳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 通过研究有代表性的国际组织和国家医院感染管理技术类文件管理的现状与特点 ,为建立我国技术类文件体系提供重要参考.方法 2014年5 -12月通过专家访谈和文献回顾的方法调查并整理了美国、英国、德国3个国家 ,国际标准化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和欧洲联盟3个国际组织医院感染管理技术类文件体系及发布形式、发布机构等特点.结果 美国、德国、英国3个国家的医院感染管理技术类文件第一层级均为法律、法规等强制执行的文件 ;在法律法规之下有两类文件 ,第一类规范医院感染控制的技术和促进措施落实的指南类文件 ,第二类是医院感染管理标准 ;国际组织根据组织的职能和性质发布特定类别的医院感染管理技术类文件.结论 国外医院感染管理技术类文件体系是结合各国的卫生体制特点 ,同时遵循一般规则建立 ,对完善、梳理我国医院感染管理技术类文件体系有重要借鉴价值.
作者:姚希;巩玉秀;张宇;陈美恋;李六亿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左氧氟沙星与头孢哌酮治疗急性轻度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4月 -2014年3月193例急性轻度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A组95例给予左氧氟沙星治疗 ,B组98例给予头孢哌酮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3 d后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 ,并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患者治疗有效率A组为90 .53% 、B组为75 .51% ;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为2 .11% 、B组为5 .10% ;A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 ,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左氧氟沙星用于治疗急性轻度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且较少发生不良反应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菌药物.
作者:陈飞飞;乔亚红;刘俊刚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 研究肠内营养混悬液(SP)对减少重型颅脑损伤(SCI)患者肠道多重感染(IMI)的效果 ,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医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患者268例作为研究对象 ,以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134例 ,对照组患者给予肠外营养 ,观察组患者给予百普力肠内营养混悬液进行肠内营养 ,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腹泻、便秘、肠道多重感染等发生率、患者ICU住院、首次排便、肠内营养达标时间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质量指数(BMI)以及腹壁皮皱厚度等.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腹泻、便秘、肠道多重感染等发生率分别为8 .96% 、8 .21% 、30 .60%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 .66% 、20 .15% 、50 .0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观察组患者 ICU住院、首次排便及肠内营养达标时间分别为(7 .52 ± 3 .23 ) (4 .13 ± 1 .26 )(3 .89 ± 0 .62 )d ,均显著少于对照组的(11 .31 ± 6 .85 )(6 .98 ± 1 .15 )(6 .31 ± 3 .08 )d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患者的BMI及腹壁皮皱厚度在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百普力肠内营养能够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患者肠道多重感染发生率 ,减少患者腹泻、便秘症状发生.
作者:吴木莹;张为民;杜凯磊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 比较分析创面与中段尿标本中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差异 ,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14年1月-2015年6月临床创面分泌物与中段尿标本中分离出的448株肠杆菌科细菌进行对比分析 ,病原菌鉴定采用VITEK-32微生物分析系统 ,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法 ,结果统计应用SPSS19 .0软件.结果 创面264株与中段尿标本中184株肠杆菌科细菌对头孢唑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 ,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等耐药率较低 ,分别为13 .77% 、11 .41% 、9 .40% 、0 .47% 、0 .28% ;中段尿标本耐药率明显高于创口分泌物标本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泌尿道感染的中段尿标本中检出的肠杆菌科细菌耐药率明显高于创面感染 ,因此应加强抗菌药物管理 ,防止耐药性快速上升.
作者:谢朝云;熊芸;孙静;胡杨;杨忠玲;杨怀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实验室检查血清降钙素原(PCT )水平对临床判断医院细菌感染的价值 ,为临床诊断医院细菌感染提供实验室测定方法.方法 对2013年5月-2014年4月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427例 ,将其分为非重症感染291例(A组)、重症感染136例(B组) ,同时选取非医院感染的住院患者277例作为对照组 ,通过半定量免疫色谱法测定PCT水平 ,通过高敏免疫比浊法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 ,通过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白细胞(WBC )计数.结果 A、B和对照组患者 PCT>10 .0 μg/L者分别为14 .09% 、67 .65% 和0 ,A组明显低于B组 ,但是明显高于对照组 ;A、B、对照组患者PC T阳性率分别为36 .00% 、89 .71% 、7 .49% ,A组明显低于B组、高于对照组 ,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A、B、对照组患者hs-CRP、WBC水平 ,A、B两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5) ,A、B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实验室测定PCT水平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发生了医院细菌感染以及感染的严重程度 ,从而为早期采取治疗并判断患者预后提供依据.
作者:赵鹃;曾雪斌;彭端亮;缪晓燕;陈敏敏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 分析口腔专科医院感染控制工作难点、寻找应对策略 ,推动医院感染管理的正态运行.方法 结合口腔诊疗的专科特点进行感染控制管理难点分析 ,并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干预策略.结果 提高对医院感染管理的认识 ,切实落实感染控制措施 ,确保口腔诊疗和护理安全.结论 高度重视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性 ,只有突破难点 ,找寻并落实对策 ,使医院感染管理逐步规范化 ,口腔专科医院感染管理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作者:李莉莉;柳淑杰;王丽芹;李楚;边杰 刊期: 2015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