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清;秦海艳;刘晓婧
目的 探讨患者自身因素与发生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CAUTI)的关系 ,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指导性意见.方法 采用前瞻性监测方法 ,剔除不合格数据后终对2013年10月 -2014年9月ICU行留置导尿持续2 d以上的12 367例住院患者进行调查 ,分析其发生CAUTI的相关因素 ,采用SPSS17 .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调查12 367例患者发生CAUTI809例 ,感染率为6 .54% ;其中男性占64 .65% 、女性占35 .35% ,不同性别患者发生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71岁年龄组患者的感染率(7 .63% )高 ,不同年龄组患者发生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比例差异显著 ,年龄越大、感染率越高 ;住院天数在21~40 d的患者发生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较高 ,感染率10 .70% ,其次是≥41 d的患者感染率17 .03% ;患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生CAU-TI感染率为8 .25% ,高于无基础疾病的患者的4 .17% ;随着患者基础疾病种类的增加 ,其发生CAUTI的概率也越大.结论 年龄大、基础疾病多等的高危患者是ICU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 ,对该类人群应尽量采取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集束化干预措施 ,有效降低CAUTI的发生率.
作者:程莉莉;张秀月;杨洪艳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 分析肿瘤患者腹腔复杂感染的特点 ,为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12月144例肿瘤患者腹腔感染的临床资料 ,用SPSS19 .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结果 144例腹腔复杂感染肿瘤患者中有114例行手术治疗 ,其余30例为化疗或放疗等非手术治疗 ;共有102例患者发展为脓毒症 ,发生率为70 .8% ,20例发展为严重脓毒症 ,发生率为13 .9% ,22例发展为脓毒症休克 ,发生率为15 .3% ,死亡25例病死率为17 .4% ;所有患者感染标本共检出病原菌253株 ,检出革兰阴性菌高占46 .1% ,其次革兰阳性菌占29 .5% 、真菌占24 .4% .结论 肿瘤患者腹腔复杂感染以术后吻合口瘘导致的感染常见 ,且易发展为严重的腹腔感染 ,预后较差 ;感染多由肠道混合菌群感染所致 ,其耐药率较高.
作者:章宝云;赵擎宇;方翼;徐大志;顾葆春;王慧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医院感染直接相关死亡患者的危险因素 ,为控制医院感染 ,降低医院感染病死率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0-2015年3月医院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采用 χ2 检验和 logistic回归分析医院感染直接相关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2010-2015年3月医院感染死亡患者304例 ,其中与医院感染直接相关死亡患者37例 ,占12 .17% ;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68 .29% ,其次为血液占12 .20% ;单因素分析 :ICU、使用呼吸机、年龄>75岁、长期住院、透析、免疫功能低下对医院感染相关死亡的影响因素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多因素分析 :高龄、长期住院、免疫功能低、使用呼吸机和透析是发生医院感染相关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医院感染相关死亡患者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 ,预防下呼吸道感染 ,有助于降低感染死亡风险 ;应重点关注有高风险因素的患者 ,防范医院感染的发生 ,从而降低医院感染病死率.
作者:周春莲;陈惠清;邓明卓;王世英;周翠云;郭青青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临床专家参与下的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模式 ,为进一步从临床角度降低感染风险奠定基础.方法 2014年4-12月建立感染疑难病例专家团队 ,2015年1-4月专家对感染疑难病例进行审阅 ,从临床的角度发现医院感染诊断与预防控制中的问题与难点进行分析.结果 建立了8个专业领域分工专家团队 ,对268份疑难病例进行审阅 ,发现漏报病例28例漏报率为10 .44% ,误报病例18例误报率6 .71% ,临床医院感染诊断中存在相关指标提示感染病程中对临床症状不描述 ,未依据培养结果使用或调整抗菌药物、过度使用抗菌药物等造成医院感染诊断困难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存在基础疾病及免疫状态控制不佳、导管留置时间过长、侵入性操作护理不当等问题.结论 专家参与模式下的医院感染监测模式 ,可以从临床角度探讨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工作 ,提高临床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能力.
作者:喻玲丽;张平;王鹏;古力夏提;韦艳;丁丽丽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 系统评价初始抗菌药物治疗的时机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预后的影响 ,以改善患者预后.方法 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1995 -2013年国内外发表的相关文献 ,对符合标准的文献采用Revoew Manager 5 .2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4篇 ,共313例患者 ,其中干预组(早期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组)158例 ,对照组(延迟针对性抗感染治疗组)155例 ,荟萃分析结果显示 ,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 ,在降低V A P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 .52 ,95% CI 0 .39~0 .70 ,P<0 .01) ,但机械通气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能显著降低VAP的病死率 ,而对机械通气天数并无显著影响.
作者:刘昱;郭利涛;张蕾;王雪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 对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08年与2013年的医院感染情况进行比较 ,评价该院5年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所取得的效果和效益 ,以探究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价值.方法 查阅2008年与2013年该院前瞻性目标监测的数据 ,分别调查40368例和71 294例患者 ,分析医院感染率的变化趋势 ,评价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效果 ,结合医院感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将效果转化为效益.结果 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工作效果和效益显著 ,调整后医院感染率从2008年的2 .3% 下降至2013年的1 .0% ;2013年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共避免了918例医院感染的发生 ;2013年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避免了患者2739 .9万元的经济损失 ,为医院带来了1552 .7万元的经济效益.结论 开展有组织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可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 ,具有显著的效果和效益 ,是一项值得推进的工作.
作者:殷环;贾建侠;赵艳春;赵秀莉;任军红;贾会学;姚希;李六亿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盐酸氨溴索与异烟肼雾化给药方式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2月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结核感染100例 ,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抗结核抗感染综合治疗 ,观察组在传统常规抗结核、抗感染的基础上 ,采用盐酸氨溴索与异烟肼雾化给药方式治疗 ,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机体免疫系统 T 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变化和细胞因子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治疗有效率观察组为88 .0% 、对照组为70 .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 .88 ,P<0 .05 );观察组患者的CD4 + 、CD4 + /CD8 +比值及IL-1、TNF-α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患者 ,而CD8 +及sIL-2R含量均低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采用盐酸氨溴索与异烟肼雾化给药方式进行抗结核抗感染的综合治疗 ,能提高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感染治疗的临床疗效.
作者:刘俊;王丹华;喻成波;张秋芬;叶玲玲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实验室检查血清降钙素原(PCT )水平对临床判断医院细菌感染的价值 ,为临床诊断医院细菌感染提供实验室测定方法.方法 对2013年5月-2014年4月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427例 ,将其分为非重症感染291例(A组)、重症感染136例(B组) ,同时选取非医院感染的住院患者277例作为对照组 ,通过半定量免疫色谱法测定PCT水平 ,通过高敏免疫比浊法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 ,通过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白细胞(WBC )计数.结果 A、B和对照组患者 PCT>10 .0 μg/L者分别为14 .09% 、67 .65% 和0 ,A组明显低于B组 ,但是明显高于对照组 ;A、B、对照组患者PC T阳性率分别为36 .00% 、89 .71% 、7 .49% ,A组明显低于B组、高于对照组 ,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A、B、对照组患者hs-CRP、WBC水平 ,A、B两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5) ,A、B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实验室测定PCT水平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发生了医院细菌感染以及感染的严重程度 ,从而为早期采取治疗并判断患者预后提供依据.
作者:赵鹃;曾雪斌;彭端亮;缪晓燕;陈敏敏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 研究老年胃肠肿瘤患者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临床资料 ,并对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进行分析 ,为预防和治疗老年胃肠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1年3月-2014年3月就诊的老年胃肠肿瘤并行PICC置管患者共238例作为研究对象 ,对患者感染部位送检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研究菌群分布和耐药性.结果 80岁以上患者、高APACHEⅡ评分、股静脉置管、置管时间长、置管次数多、静脉营养患者发生感染的比例较高( P<0 .05 );共分离病原菌92株 ,其中革兰阳性菌51株占55 .4% ,革兰阴性菌36株占39 .1% ,真菌5株占5 .5%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 ,敏感率为100 .0% ,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较敏感.结论 针对高龄、高APACHEⅡ评分、股静脉置管、置管时间长次数多、静脉营养的老年胃肠肿瘤患者给予加强监护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进行针对性治疗.
作者:高雪杉;刘云;左小信;张玉梅;侯营营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 调查全身麻醉后下呼吸道感染临床特征及预防抗菌药物的选择策略 ,以有效控制感染.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4年6月679例外科手术全身麻醉患者临床资料 ,调查其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和感染相关因素 ;对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进行分析 ,采用SPSS17 .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79例患者中全身麻醉后共有39例发生下呼吸道感染 ,感染率为5 .74% ;神经外科患者麻醉后下呼吸道感染率为11 .66% ,显著高于其他手术科室 ;679例样本中分离出615例病原菌 ,其中革兰阳性菌116株占18 .86% 、革兰阴性菌488株占79 .35% 、其他病原菌11株占1 .79% ;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和头孢曲松对下呼吸道感染革兰阴性菌耐药率较低 ;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阿米卡星对下呼吸道感染革兰阳性菌耐药率较低 .结论 了解麻醉后下呼吸道感染相关因素 ,并分析病原菌种类和耐药性 ,是制定合理预防药物的依据之一.
作者:王秀清;秦海艳;刘晓婧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老年颅脑损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脑脊液病原菌分布及对抗菌药物敏感性的变迁 ,为全程选择抗菌药物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1-2013年老年颅脑损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308例 ,其中2011年106例、2012年98例、2013年104例 ,对其检出的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2011、2012、2013年颅脑损伤中枢神经系统患者感染率分别为1 .33% 、1 .28% 、1 .26% ;2011、2012、2013年检出病原菌分别为103株、95株和101株 ,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7 .17% 、96 .94% 和97 .12% ,培养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年革兰阳性菌检出分别占73 .79% 、71 .58% 和65 .35% ,呈逐年减少的趋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 ,而真菌感染率3年分别占5 .83% 、6 .32% 和7 .92% ,呈逐年升高的趋势 ;3年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无明显改变 ,总体呈现出逐年降低的趋势.结论 3年导致老年颅脑损伤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有明显的改变 ,而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呈现出下降趋势 ,替考拉宁、万古霉素以及亚胺培南仍然是目前较为理想的经验性用药选择.
作者:袁小红;张华;孙利华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 了解临床胆汁培养的主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变迁 ,为胆道感染患者的治疗与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2010年1月-2014年12月1116例住院患者胆汁培养分离的病原菌类型及药敏结果 ;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细菌鉴定 ,采用WHONET5 .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116例住院患者胆汁培养标本非重复分离的病原菌725株 ,其中以革兰阴性菌多544株占75 .0% ,前5位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和阴沟肠杆菌 ,分别占39 .9% 、11 .0% 、9 .2% 、5 .5% 、4 .6% ;分离革兰阳性菌172株占23 .7% ,主要以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为主 ;真菌9株占1.3% ;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较低0~30 .0% ,可作为胆道感染的预防和经验用药.结论 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了解胆道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和耐药特点 ,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是控制胆道感染和提高治愈率的有效措施.
作者:卢晋英;张健东;张富玉;王宇凡;张磊;刘树业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PCR-荧光探针法相对于传统分枝杆菌属培养及抗酸染色在辅助诊断分枝杆菌属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2-10月北京协和医院563份送检标本采用 PCR-荧光探针法检测结核/非结核分枝杆菌核酸 ,将其检测结果与培养及镜检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563份不同临床标本PCR-荧光探针法检出分枝杆菌属阳性60份 ,阳性率10 .66% ,其中结核分枝杆菌(MTB)54株、非结核分枝杆菌(NTM )6株 ;培养和镜检检出阳性率分别为7 .46% 、7 .64% ,PCR-荧光探针法阳性检出率略高于传统培养及镜检方法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CR-荧光探针法将检出时间缩短至3 h ,且可以区分结核或非结核分枝杆菌 ,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以培养为金标准 ,PCR-荧光探针法阳性预测值为43 .33% 、阴性预测值为96 .82% .结论 PCR-荧光探针法灵敏度高、操作简便、耗时短 ,可作为实验室辅助诊断分枝杆菌属感染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郭莉娜;徐英春;孙宏莉;宋红梅;王瑶;赵颖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 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多药耐药菌(MDROs)主动筛查结果 ,为制定预防控制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前瞻性研究2013年7月1日-2014年12月31日869例综合ICU住院患者临床资料 ,主动筛查其出入ICU时MDROs阳性率 ,分析MDROs定植/感染的危险因素 ,所有数据采用SPSS18 .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64例患者入ICU时检出MDROs阳性率为41 .89% ,出ICU时增至500例检出MDROs阳性率为57 .54% (P<0 .01);细菌种类均以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ESBLs-ECO)为主 ,多因素 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 ,ICU住院时间、患者来源、导尿管的使用、入住非感染控制护士管理的床位为MDROs定植/感染的危险因素(P<0 .05).结论 MDROs极易在ICU 传播 ,住院时间、患者来源、导尿管的使用、入住非感染控制护士管理的床位与MDROs定植/感染有关.
作者:陈琳;顾吉娜;刘鹏;蔡挺;邬兴炳;潘红;赵伟和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 研究肝脏肿瘤患者行射频消融(RFA )后引起肝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3年3月住院行RFA治疗的142例肝癌患者 ,记录其性别、年龄、既往手术史、射频消融术式、抗菌药物预防感染、肿瘤类型以及Child-Pugh分级等 ,统计分析上述变量对射频消融术后发生肝内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142例患者行186例次射频消融术 ,其中发生肝内感染10例次 ,性别、年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抗菌药物预防感染使用对肝脏射频消融术后肝内感染的发生率无显著相关 ,而多发性肿瘤、转移性肝癌、有腹部手术史 ,尤其是胆肠吻合术和开腹射频消融术的肝内感染率显著高于多发性肿瘤(12 .96% 与 2 .27% ;χ2 =6 .636;P=0 .010 )、原发性肝癌(13 .16% 与3 .38% ;χ2 =3 .925;P=0 .048 )、无腹部手术史(9 .78% 与 1 .06% ;χ2 =3 .925 ;P=0 .048 )和经皮射频消融(10 .00% 与1 .89% ;χ2 =4 .412;P=0 .036 );转移性肝癌、既往胆肠吻合术、多发肝脏肿瘤和开腹RFA这4个因素均为引起RFA后肝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继发性肝癌、多发性肝脏肿瘤、既往有腹部手术史和开腹术式是肝脏肿瘤射频消融后发生肝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作者:孙阿妮;刘燕;于凌波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外阴湿疣和宫颈炎症与宫颈人乳头状瘤病毒(HPV)亚临床感染(SPI)之间的相关性 ,为预防HPV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9月126例接受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病因分为外阴湿疣组69例和宫颈炎症组57例 ,选取同期正常女性50名作为对照组 ;采用阴道镜检查并镜下取组织进行病理诊断 ,以判断是否有 HPV亚临床感染 ;同时对3组个体镜下所取组织标本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HC2-HPV-DNA检测 ,以判断个体是否有高危型 HPV感染 ,并对患者进行密切随访.结果 外阴湿疣组与宫颈炎症组患者 HPV亚临床感染分别为36、13例 ,感染率52 .17% 、22 .81% ,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 ,两组感染率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30 .95、7 .82 ,P<0 .01 );通过杂交捕获试验 ,外阴湿疣组、宫颈炎症组与对照组高危H PV感染分别为29、15、4例 ,高危H PV感染率分别为42 .03% 、26 .32% 与8 .00% ,外阴湿疣组与宫颈炎症组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6 .75、6 .12 ,P<0 .05 ).结论 外阴湿疣、宫颈炎症患者宫颈HPV亚临床感染率和高危 HPV感染率高于正常人群 ,要高度关注外阴湿疣和宫颈炎症患者 ,做好随访和宣传工作 ,以预防由 H PV感染引起的其他妇科疾病的发生.
作者:叶杏红;李晓燕;魏海燕;徐丹;徐剑凤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 分析评价医院2011-2014年ICU医院感染发生率与侵入性操作的关系 ,并与医院感染进行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2014年ICU监测的相关数据 ,分析医院感染与侵入性操作相关性 ,使用 Excel2007建立数据库 ;所有数据采用统计处理使用SPSS17 .0软件.结果 2011-2014年共监测ICU住院患者297例 ,累计住院日3 293 d ,其中医院感染发生率2011年为36 .96% 、2012年为18 .92% 、2013年为43 .55% 、2014年为18 .26% ;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中发生率高的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4年共检出多药耐药菌82株 ,其中常见的为M RS A占37 .80% 、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占25 .61% 、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占13 .41% 、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占10 .98% 、多药耐药大肠埃希菌占7 .32% 、其他类型占4 .88% .结论 ICU医院感染率较高 ,特别是患者大多要接受各种侵入性操作的诊疗易发生医院感染 ,应继续加强对ICU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
作者:董宏亮;庞咪;范珊红;许文;张锋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 距我国医院消毒供应中心(CSSD)行业标准实施3年后 ,调查贵州省医院CSSD建设及人力资源管理现况 ,为贵州省卫生行政部门加强消毒灭菌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2013年3月贵州省医院感染管理培训基地集中培训后发放调查表 ,对贵州省二级(含二级)以上医院CSSD建设及人力资源管理现况进行调查.结果 共调查149所医院 ,三级及二级医院平均手术间分别为9、4间 ;2012年平均月手术量分别为417、130台 ;78 .13% 三级及80 .53% 二级医院对CSSD进行建设 ,平均投入资金分别为320万元、70万元 ;96 .00% 三级及82 .42% 二级医院在建设过程中对CSSD进行图纸设计 ,1所三级及23所二级医院未进行图纸的审核论证 ,92 .00% 三级医院及71 .43% 二级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科参与图纸设计 ;71 .88% 三级医院及54 .87% 二级医院CSSD由护理部直接领导 ;三级医院及二级医院设置护士长的比例分别为96 .88% 、92 .04% ,护士具有执业资格人数比例分别为96 .52% 、90 .65% ,45岁以上护士人数比例分别为41 .14% 、50 .22% ;三级及二级医院CSSD消毒员具有上岗证比例分别为98 .72% 、91 .29% .结论 CSSD行业标准实施后 ,贵州省多数医院积极对CSSD进行资金投入与建设 ,建议进一步加强贵州省二级医院CSSD的建设及管理 ,加强对消毒员的培训力度 ,保障医疗安全.
作者:徐艳;杨怀;牟霞;王萍;陈京;孙云婷;张满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2% 葡萄糖酸氯己定醇(2% CHG)皮肤消毒液对预防胃肠手术部位感染(SSI)的消毒效果 ,以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方法 对2014年1-12月在手术室行胃肠手术的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将入选的90例行胃肠手术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 ,观察组45例患者使用2%CHG醇进行皮肤消毒 ,对照组45例患者使用5% 聚维酮碘进行皮肤消毒 ,分别在两组患者进行皮肤消毒前及皮肤消毒后6、48h对手术部位的皮肤采样 ,进行细菌监测并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2% CHG醇消毒液与聚维酮碘组相比 ,在皮肤消毒后及48 h皮肤菌落数低 ,而且干燥时间短(P<0 .05) ,观察组发生SSI1例 ,感染率2 .2% ;对照组SSI6例 ,感染率13 .3% (P<0 .05).结论 2% CHG醇皮肤消毒液杀菌效果可靠 ,可降低SSI的发生率 ,并可减少皮肤表面的暂居菌 ,抑制其生长从而降低SSI风险.
作者:吴晓琴;郭晶;彭传香;李琳;徐莉;杜永川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 了解某院医院感染主要病原菌对不同类型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其耐药趋势 ,为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美国BD PhoemixTM 100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对2012年1月 -2014年12月医院感染患者所有送检标本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 ,WHONET5 .6软件分析其耐药率 ,使用SPSS 13 .0统计软件进一步分析其耐药变化趋势.结果 3年共检出医院感染病原菌1 202株 ,检出前5名依次为大肠埃希菌、白色假丝酵母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其多药耐药菌所占比重较2013年有所上升 ;大肠埃希菌表现出对β-内酰胺类含酶抑制剂敏感性稍差 ,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为10 .10% ~21 .40% ;肺炎克雷伯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曲南等22种抗菌药物耐药率维持在75 .00% 以下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氨苄西林、青霉素G耐药率维持较高水平 ,均>75 .00% ,2013年检出2株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 医院感染主要病原菌耐药率总体维持在较高水平 ,需进一步加强对细菌耐药性监测 ,综合分析后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黄倩倩;朱小东;王萍;刘雪琴;林臻 刊期: 2015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