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专家参与下的医院感染监测模式研究

喻玲丽;张平;王鹏;古力夏提;韦艳;丁丽丽

关键词:临床专家, 医院感染, 监控模式
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专家参与下的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模式 ,为进一步从临床角度降低感染风险奠定基础.方法 2014年4-12月建立感染疑难病例专家团队 ,2015年1-4月专家对感染疑难病例进行审阅 ,从临床的角度发现医院感染诊断与预防控制中的问题与难点进行分析.结果 建立了8个专业领域分工专家团队 ,对268份疑难病例进行审阅 ,发现漏报病例28例漏报率为10 .44% ,误报病例18例误报率6 .71% ,临床医院感染诊断中存在相关指标提示感染病程中对临床症状不描述 ,未依据培养结果使用或调整抗菌药物、过度使用抗菌药物等造成医院感染诊断困难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存在基础疾病及免疫状态控制不佳、导管留置时间过长、侵入性操作护理不当等问题.结论 专家参与模式下的医院感染监测模式 ,可以从临床角度探讨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工作 ,提高临床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能力.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微生物快速检测报告在医院感染预防控制中的经济效益评价

    目的 分析微生物快速检测报告在医院感染预防控制中的作用以及经济效益 ,为微生物快速检测报告在医院感染预防控制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将标本周转时间(TAT)改造前后两年入院的患者分为 :干预前(2012年1月1日-12月30日)和干预后(2013年1月1日 -12月30日)两组 ,干预期间采用多项措施缩短TAT ,干预前、后患者标本均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鉴定和药敏分析.结果 629份标本纳入分析 ,干预前和干预后分别为320份和309份 ,干预后的TAT较干预前降低13 h ( P<0 .001 );住院时间干预后较干预前降低了3 d(P=0 .023) ,平均总费用和抗菌药物费用均显著降低(P<0 .05);两组患者的病死率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碳青霉烯类、酶抑制剂类以及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DDDs干预后有显著降低 ,其余抗菌药物干预前后变化无差异.结论 快速微生物检测报告可显著降低TAT ,有助于降低碳青霉烯类等抗菌药物的DDDs ,缩短住院时间 ,减少患者住院费用.

    作者:侯铁英;张玉;张莉艳;刘素玲;李正康;凌勇;刘伟江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某三级综合医院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经济损失分析

    目的 了解某三级综合医院多药耐药菌(MDROs)医院感染对住院日及住院费用的影响 ,评价其导致的经济损失.方法 回顾性调查 2013 -2014 年 MDROs 医院感染及非 MDROs 医院感染患者相关资料 ,采用SPSS17 .0对医院感染发生、两年患者的住院日及住院费用进行统计.结果 2013年 MDROs医院感染率为37 .43% ,2014年降至37 .24% ,2013、2014年MDROs医院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MDR/PDRPA 医院感染所占比例两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1 .414 ,P<0 .01) ,2013、2014年MDROs医院感染患者平均住院日分别为45 .16、38 .62 d ,均显著高于同年非MDROs医院感染21 .19、22 .79 d ;MDROs医院感染住院总费用2013年为96 351 .30元、2014年为94 843 .64元,均显著高于同年非MDROs医院感染13 543 .46元、18 762 .04元.结论 MDROs医院感染可明显增加患者的住院日及经济损失 ,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势在必行.

    作者:邢敏;邱会芬;姜雪锦;王琳;张霞;陈建伟;赵爱荣;孙吉花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信息化建设在医院传染病管理中的作用

    目的 在医院信息系统的基础上 ,充分整合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检验报告管理系统(LIS)、医学影像信息系统(PACS)存量信息 ,建立网络上报传染病系统 ,实现对传染病的及时准确上报.方法 2002年5月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和对传染病的管理经验 ,医院依托现有医院管理信息系统 ,利用Oracle9i数据库、使用SQL/plus Developer应用工具和Power Builder前台开发语言等开发了目前的传染病网络上报系统 ,通过设置在医师工作站的电子传染病报告卡 ,方便医师24 h及时上报传染病信息.结果 电子报告卡有助于传染病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潜在的疫情信息 ;加强了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和管理工作 ,使传染病疫情管理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结论 实现传染病的网络直报是信息时代医院发展的必然趋势 ,电子传染病报告卡系统是医疗质量控制系统之一 ,提高医务人员对传染病上报的积极性和认知水平 ,使报卡信息的准确性得到保证 ,通过信息系统对传染病疫情的实时监控 ,可以提高传染病管理工作的效率.

    作者:王静;张越巍;王韬;白波;周志男;刘丽萍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国外医院感染管理技术类文件体系现况研究

    目的 通过研究有代表性的国际组织和国家医院感染管理技术类文件管理的现状与特点 ,为建立我国技术类文件体系提供重要参考.方法 2014年5 -12月通过专家访谈和文献回顾的方法调查并整理了美国、英国、德国3个国家 ,国际标准化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和欧洲联盟3个国际组织医院感染管理技术类文件体系及发布形式、发布机构等特点.结果 美国、德国、英国3个国家的医院感染管理技术类文件第一层级均为法律、法规等强制执行的文件 ;在法律法规之下有两类文件 ,第一类规范医院感染控制的技术和促进措施落实的指南类文件 ,第二类是医院感染管理标准 ;国际组织根据组织的职能和性质发布特定类别的医院感染管理技术类文件.结论 国外医院感染管理技术类文件体系是结合各国的卫生体制特点 ,同时遵循一般规则建立 ,对完善、梳理我国医院感染管理技术类文件体系有重要借鉴价值.

    作者:姚希;巩玉秀;张宇;陈美恋;李六亿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支原体肺炎患儿阿奇霉素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及心肌酶变化的临床研究

    目的 分析支原体肺炎患儿阿奇霉素治疗前后 C-反应蛋白及心肌酶含量 ,为其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11月收治的支原体肺炎患儿共89例 ,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4例 ,其中观察组采用阿奇霉素治疗、对照组采用红霉素治疗.结果 患儿治疗有效率观察组为95 .6% 、对照组为84 .1%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在接受治疗后 ,C-反应蛋白含量均显著下降 ,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而观察组患儿C-反应蛋白含量明显要比对照组患儿含量要低 ,分别是(6 .7±0 .9) mg/L和(15 .6 ± 1 .4)mg/L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和治疗组患儿在接受治疗后心肌酶谱各项指标均出现显著下降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阿奇霉素治疗支原体肺炎能够取得满意的效果 ,并且能有效降低患儿C-反应蛋白和心肌酶含量 ,减少支原体属感染后对患儿心肌的损伤.

    作者:焦素敏;沙玉英;冯雪莉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N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与干预研究

    目的 探讨目标性监测及干预措施对预防和降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医院感染率的效果.方法 通过对2013年10月-2014年9月入住NICU>48 h的所有患儿3693例进行目标性监测 ,分析干预措施的依从性和干预前后NICU医院感染率的变化.结果 NICU 3693例新生儿中共有100例发生医院感染 ,感染率2 .71% ,千日感染率为2 .44‰ ;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 ,占41 .00% ,病原菌主要是革兰阴性杆菌 ;出生体质量越低 ,感染率越高 ,体质量≤ 1000 g组患儿中心静脉置管和呼吸机使用率分别高达67 .47% 和51 .04% ,总千日感染例率则达6 .57‰ ;干预后各项操作流程合格率达到 95 .00% 以上 ,手卫生依从性从和正确率则分别从77 .52% 、69 .75% 上升至89 .33% 、91 .57% ,感染率则有下降趋势.结论 开展目标性监测、规范操作流程 ,能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并提升感控人员的管理能力和临床的预防控制能力.

    作者:徐华;李卫光;顾安曼;范书山;孙吉花;张光海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2010-2014年血培养检出病原菌分布与耐药特征

    目的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0年2月-2014年2月送检血培养阳性分离菌的临床分布以及耐药特征 ,以提高疾病治愈率.方法 采用血培养瓶采样 ,Bact/Alert 3D全自动血培养仪进行培养 ,VITEK-2 Compact对所有菌株进行鉴定与药敏试验 ,参照CLSI2013年版判读结果 ,使用WHONET5 .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年中临床送检6 261份非重复患者血培养标本 ,分离出661株病原菌 ,分离率为10 .6% ,包括革兰阴性菌452株占68 .4% 、革兰阳性菌190株占28 .7% 、真菌19株占2 .9% ;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表皮葡萄球菌检出率分别列前4位 ,总体污染率为4.2% ;亚胺培南对革兰阴性菌仍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葡萄球菌属中未检出对利奈唑胺、喹奴普汀/达福普汀和万古霉素耐药株.结论 医院临床血流感染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但真菌感染的机会增多 ,鉴于双份血培养具有提高培养检出率和一定鉴别污染的能力 ,应提高双瓶双侧血培养送检率.

    作者:邵卫勇;陈淑丹;许玲敏;于小妹;周欢琴;肖震;马晓云;范芳华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抗菌药物应用研究

    目的 分析医院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抗菌药物使用及其耐药性 ,指导临床对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感染合理用药.方法 2014年6月在微生物检测结果基础上 ,查阅病历对某医院2011 -2013年感染肺炎克雷伯菌及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由肺炎克雷伯菌导致的感染患者223例 ,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血液、泌尿道较高 ,分别占49 .78% 、23 .32% 、7 .17% ;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类、青霉素+ 酶抑制剂类抗菌药物使用率较高 ,依次为29 .60% 、21 .52% 、18 .83% ;肺炎克雷伯菌对哌拉西林、头孢噻肟、头孢呋辛、庆大霉素及环丙沙星耐药率高 ,分别为61 .0% 、57 .4% 、55 .2% 、49 .8% 及38 .6% ;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3 .4%和5.4% .结论 针对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感染应注意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防止耐药菌的发生.

    作者:马文杰;曹晋桂;陈勇;吴镝;刘芳;张虎;何晓锋;杨得明;韩黎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血清降钙素原诊断医院细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实验室检查血清降钙素原(PCT )水平对临床判断医院细菌感染的价值 ,为临床诊断医院细菌感染提供实验室测定方法.方法 对2013年5月-2014年4月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427例 ,将其分为非重症感染291例(A组)、重症感染136例(B组) ,同时选取非医院感染的住院患者277例作为对照组 ,通过半定量免疫色谱法测定PCT水平 ,通过高敏免疫比浊法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 ,通过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白细胞(WBC )计数.结果 A、B和对照组患者 PCT>10 .0 μg/L者分别为14 .09% 、67 .65% 和0 ,A组明显低于B组 ,但是明显高于对照组 ;A、B、对照组患者PC T阳性率分别为36 .00% 、89 .71% 、7 .49% ,A组明显低于B组、高于对照组 ,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A、B、对照组患者hs-CRP、WBC水平 ,A、B两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5) ,A、B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实验室测定PCT水平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发生了医院细菌感染以及感染的严重程度 ,从而为早期采取治疗并判断患者预后提供依据.

    作者:赵鹃;曾雪斌;彭端亮;缪晓燕;陈敏敏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多模式干预措施改进手卫生依从性的研究

    目的 调查分析多模式干预措施持续改进三级甲等医院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效果 ,确保患者医疗安全.方法 对河南省5所三级甲等医院 ,按照WHO的手卫生调查方法 ,于2013年12月-2014年9月采取直接观察法调查干预前后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干预方法为转变手卫生管理模式、物资供应、培训教育、工作场所提醒、督导反馈 ,并对干预前后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实施多模式干预措施后 ,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由干预前的77 .5% 提升至干预后的86 .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39 .532 ,P<0 .01 );各类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均显著提升(P<0 .05);接触患者前、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后及周围环境后的手卫生依从性均较前明显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神经内科ICU、急诊ICU、呼吸ICU手卫生依从性较干预前显著提升(P<0 .05).结论 多模式干预措施对提升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切实有效 ,值得推广.

    作者:冯亚静;李福琴;高姗;张梦华;林江;文建国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ICU患者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ICU患者发生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制定感染预防干预措施 ,以期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 调查上海某三级综合医院2013-2014年ICU内发生的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医院感染患者共11例(病例组) ,采用病例对照方法展开研究 ,按1:3配对 ,对照组选择2013-2014年入住该医院ICU>48 h且未发生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医院感染的患者共33例 ,对ICU发生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病例组患者使用过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占90 .91% ,对照组患者中占45 .45%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病例组患者与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住同病区平均天数12d,对照组患者为4.45d,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使用尤其长时间使用 ,以及长时间与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患者住同病区 ,是IC U内发生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应适当调整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选取以及使用时长 ,针对病区内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做好有效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以减少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医院感染的发生 ,延缓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传播.

    作者:蔡冰超;顾崎;沈瑞红;陆峰;傅小芳;胡必杰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集束化管理措施对降低ICU物体表面多药耐药菌检出率的效果分析

    目的 研究集束化管理措施对减少重症监护病房(ICU)物体表面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CRAB)的效果 ,以寻找提高ICU物体表面清洁程度 ,降低多药耐药菌感染风险的有效可行的方式.方法 于2014年7-9月在ICU实施一系列集束化管理措施 ,在干预前、后的物体表面各采样270份并进行培养 ,比较MRSA和CRAB物体表面检出结果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共采集ICU高频接触物体表面样本540份 ,除呼吸内科ICU外 ,其余科室ICU物体表面MRSA和CRAB检出率较干预前均不同程度下降 ;采取集束化策略可显著降低ICU内MRSA和CRAB检出阳性率 ,其中 ,MRSA检出阳性率由干预前的13 .70%下降至干预后的7 .03% ,CRAB由9 .26% 下降至4 .07%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且此期间多药耐药菌感染呈明显下降趋势.结论 在ICU采取集束化综合管理方案能有效降低物体表面MRSA和CRAB的污染 ,有利于多药耐药菌的防治.

    作者:王振玲;赖晓全;徐敏;韩颖;许川;熊薇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医院感染风险分析

    目的 识别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CRAB)医院感染的风险关键控制点 ,为有效预防控制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 ,收集2014年5月-2015年5月CRAB医院感染患者37例以及碳青霉烯类敏感鲍氏不动杆菌(CSAB)医院感染患者30例的临床资料 ,构建非条件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预测CRAB医院感染风险.结果 68株医院感染鲍氏不动杆菌中CRAB 38株占55 .88% ;CRAB感染的科室及感染部位分布均比较集中 ,ICU及神经外科在48 .64% 和43 .24% ,下呼吸道感染占71 .05% ;入住ICU (OR=26 .244)和感染前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OR=9 .488)与CRAB医院感染之间存在关联(P<0 .05).结论 入住ICU和感染前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是CRAB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强化ICU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合理应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是预防CRAB的重要方式.

    作者:孙吉花;于苏国;赵爱荣;姜雪锦;邱会芬;陈建伟;纪冰;邢敏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结核感染的临床诊治

    目的 探讨盐酸氨溴索与异烟肼雾化给药方式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2月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结核感染100例 ,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抗结核抗感染综合治疗 ,观察组在传统常规抗结核、抗感染的基础上 ,采用盐酸氨溴索与异烟肼雾化给药方式治疗 ,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机体免疫系统 T 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变化和细胞因子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治疗有效率观察组为88 .0% 、对照组为70 .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 .88 ,P<0 .05 );观察组患者的CD4 + 、CD4 + /CD8 +比值及IL-1、TNF-α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患者 ,而CD8 +及sIL-2R含量均低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采用盐酸氨溴索与异烟肼雾化给药方式进行抗结核抗感染的综合治疗 ,能提高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感染治疗的临床疗效.

    作者:刘俊;王丹华;喻成波;张秋芬;叶玲玲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骨科医保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经济与社会效益损失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骨科医保住院患者医院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 ,为医院管理部门和医疗保险部门合理制定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5月骨科医保住院患者5 558例 ,将发生医院感染患者为感染组 ,同期未发生感染的患者为对照组 ,两组患者分别按条件1:1配比 ,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患者配对成功96对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患者配对成功65对 ,共计161对 ,统计分析两组两类医保患者主要经济指标和社会效益指标的差异.结果 医院感染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平均住院费用、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患者、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患者平均住院费用分别为 47 796 .06元、22 269 .93元 , 48 340 .52元、22 494 .52元 , 46 991 .93元、21 938 .19元 ;医院感染组平均每例患者多支出25 526 .13元 ,是对照组的2 .15倍 ,平均每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患者分别多支出25 526 .13元、25 053 .74元 ,两组间两类患者及其总费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1).结论 要加强医院感染管理 ,加大对医院感染的投入 ,给予政策支持 ,形成医保、医院、科室与患者共同承担且合理的医院感染管理成本分担机制.

    作者:张萍;谢朝云;杨继红;罗燕;熊永发;杨怀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2011-2014年ICU医院感染监测分析评价

    目的 分析评价医院2011-2014年ICU医院感染发生率与侵入性操作的关系 ,并与医院感染进行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2014年ICU监测的相关数据 ,分析医院感染与侵入性操作相关性 ,使用 Excel2007建立数据库 ;所有数据采用统计处理使用SPSS17 .0软件.结果 2011-2014年共监测ICU住院患者297例 ,累计住院日3 293 d ,其中医院感染发生率2011年为36 .96% 、2012年为18 .92% 、2013年为43 .55% 、2014年为18 .26% ;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中发生率高的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4年共检出多药耐药菌82株 ,其中常见的为M RS A占37 .80% 、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占25 .61% 、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占13 .41% 、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占10 .98% 、多药耐药大肠埃希菌占7 .32% 、其他类型占4 .88% .结论 ICU医院感染率较高 ,特别是患者大多要接受各种侵入性操作的诊疗易发生医院感染 ,应继续加强对ICU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

    作者:董宏亮;庞咪;范珊红;许文;张锋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肿瘤患者腹腔复杂感染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分析肿瘤患者腹腔复杂感染的特点 ,为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12月144例肿瘤患者腹腔感染的临床资料 ,用SPSS19 .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结果 144例腹腔复杂感染肿瘤患者中有114例行手术治疗 ,其余30例为化疗或放疗等非手术治疗 ;共有102例患者发展为脓毒症 ,发生率为70 .8% ,20例发展为严重脓毒症 ,发生率为13 .9% ,22例发展为脓毒症休克 ,发生率为15 .3% ,死亡25例病死率为17 .4% ;所有患者感染标本共检出病原菌253株 ,检出革兰阴性菌高占46 .1% ,其次革兰阳性菌占29 .5% 、真菌占24 .4% .结论 肿瘤患者腹腔复杂感染以术后吻合口瘘导致的感染常见 ,且易发展为严重的腹腔感染 ,预后较差 ;感染多由肠道混合菌群感染所致 ,其耐药率较高.

    作者:章宝云;赵擎宇;方翼;徐大志;顾葆春;王慧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组合应用管理工具提高感染控制工作效能

    目的 探讨管理工具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组合应用及效果 ,以降低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LABSI)发病率.方法 选取2014年第一季度神经内科ICU及普外科ICU74例置管患者常规监测数据显示出的感染控制缺陷项目作为干预对象 ,组合应用根因分析法、因果图及PDCA循环等管理工具 ,针对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及根因 ,针对根因制定整改措施并落实 ,借助《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对整改效果动态评估 ,总结经验 ,完善相关制度及流程.结果 组合应用管理工具干预后 ,神经内科ICU及普外科ICU的CLABSI发病率 ,分别由2014年第一季度的3 .24例/1000导管日及5 .51例/1000导管日降至2015年第一季度的0例/1000导管日及1 .68例/1000导管日.结论 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组合应用管理工具 ,利于发现系统隐患 ,可提高整改工作的精准度和效率 ,增强整改效果及管理效能.

    作者:张京利;王力红;马文晖;赵霞;赵会杰;刘芳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食管癌患者化疗后感染分析与预后研究

    目的 研究分析食管癌患者经化疗方案治疗后的感染分析及预后 ,为临床治疗食管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2013年5月-2014年5月医院治疗的食管癌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数字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8例 ,观察组予以紫杉醇与顺铂联合化疗 ,对照组予以顺铂与氟尿嘧啶联合化疗 ,治疗3个周期 ,对比两组的疗效、化疗后的感染率及预后.结果 观察组的有效率为73 .68%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4 .7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观察组化疗后的感染率为73 .68% 、癌细胞转移率为13 .16% 、1年生存率为94 .74% ,分别与对照组的78 .95% 、21 .05% 、86 .84% 相比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感染部位为呼吸系统的比例高 ,为39 .66% ,其次分别为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及皮肤等.结论 紫杉醇与顺铂联合化疗治疗食管癌效果较好 ,但应注意预防感染.

    作者:许正年;胡长路;胡冰;季楚舒 刊期: 2015年第21期

  • 幽门螺杆菌在胃黏膜中不同形态感染的病理研究

    目的 探讨胃黏膜中不同形态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胃部疾病的病理特点 ,降低胃部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方法 选取2011年4月-2014年3月行胃黏膜活检的患者219例 ,采用不同的染色方法观察幽门螺杆菌的形态 ,并观察胃黏膜的形影病理学改变 ;采用SPSS13 .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螺旋状伴球形幽门螺杆菌男性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单纯球形幽门螺杆菌患者 ,两种形态幽门螺杆菌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种形态幽门螺杆菌患者黏膜类型、炎症类型以及是否伴有异型增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螺旋状伴球形幽门螺杆菌有炎症活动、重度炎症、有滤泡形成者分别占79 .35% 、55 .43% 和50 .00% ;单纯球形幽门螺杆菌患者分别占43 .75% 、25 .00% 和25 .00% ,螺旋状伴球形幽门螺杆菌明显高于单纯球形螺杆菌 ,两种形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结论 球形幽门螺杆菌与螺旋状幽门螺杆菌均对胃黏膜具有致病性 ,且螺旋状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性更强 ,而男性存在该形态螺杆菌相对较多 ,临床应予以注意.

    作者:余宗林;张晓玲;王盛 刊期: 2015年第21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