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张越巍;王韬;白波;周志男;刘丽萍
目的 在医院信息系统的基础上 ,充分整合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检验报告管理系统(LIS)、医学影像信息系统(PACS)存量信息 ,建立网络上报传染病系统 ,实现对传染病的及时准确上报.方法 2002年5月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和对传染病的管理经验 ,医院依托现有医院管理信息系统 ,利用Oracle9i数据库、使用SQL/plus Developer应用工具和Power Builder前台开发语言等开发了目前的传染病网络上报系统 ,通过设置在医师工作站的电子传染病报告卡 ,方便医师24 h及时上报传染病信息.结果 电子报告卡有助于传染病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潜在的疫情信息 ;加强了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和管理工作 ,使传染病疫情管理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结论 实现传染病的网络直报是信息时代医院发展的必然趋势 ,电子传染病报告卡系统是医疗质量控制系统之一 ,提高医务人员对传染病上报的积极性和认知水平 ,使报卡信息的准确性得到保证 ,通过信息系统对传染病疫情的实时监控 ,可以提高传染病管理工作的效率.
作者:王静;张越巍;王韬;白波;周志男;刘丽萍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应用不同抗菌药物预防老年肿瘤生物治疗患者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为接受生物治疗肿瘤的老年患者选择合理的用药方案.方法 选取接受生物方法治疗肿瘤的老年患者445例 ,随机分为两组 ,A组218例给予0 .5% 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 ,B组227例给予头孢哌酮入0 .9% 生理盐水静脉滴注 ,对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及不良反应进行统计.结果 A组患者共有17例发生医院感染 ,感染率7 .80% ,其中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及其他部位感染率分别为3 .21% 、2 .29% 、1 .38% 和0 .92% ,B组患者共有19例发生医院感染 ,感染率8 .37% ,其中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及其他部位感染率分别为3 .52% 、2 .20% 、1 .76% 和0 .88% ,两组患者各部位感染率及医院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为2 .75% 、B组为5 .73% ,A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给予患者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 ,是一种有效、安全预防老年患者医院感染抗菌药物.
作者:全晓红;欧阳卫东;叶冬梅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 通过多中心研究评价多模式干预措施对提升新生儿病房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效果.方法 选择3个省5所医院5个新生儿病房 ,按照WHO推荐的手卫生调查方法 ,采用直接观察法 ,对病房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进行调查 ,2013年10月-2014年3月为手卫生基本情况调查(干预前) ,2014年4-9月为实施手卫生干预措施时期(干预后),并比较多模式干预前后手卫生依从性的变化.结果 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从干预前76 .62% 提升至干预后的82 .0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4 .921 ,P<0 .01 );医师、护士、保洁员手卫生依从性均显著提升(P<0 .05);进行清洁或无菌操作前手卫生依从性较干预前明显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A省手卫生依从性较干预前显著提升(P<0 .01).结论 多模式干预措施对提升新生儿病房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效果显著.
作者:贾建侠;赵秀莉;任军红;贾会学;赵艳春;冯亚静;杨怀;陆群;刘运喜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喉癌患者喉部分切除术后感染的临床特点 ,为喉癌患者手术治疗提供支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2月-2008年12月394例行手术的喉癌患者临床资料 ,调查统计术后感染分布、感染病菌种类、病原菌耐药性和术后病死率.结果 喉癌术后感染率为16 .8% ;术后感染分布主要为肺部感染、切口感染、咽瘘、褥疮、泌尿系统 ,以肺部感染为主 ,感染率为48 .5% ;术后感染革兰阴性菌为主 ,占59 .2% ;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性极低 ,耐药率分别为0和5 .0% 、15 .0% 和0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性极低 ,耐药率均为0 ;术后3个月内病死率为15 .2% ( P<0 .05 ) ,术后3个月至5年病死率为16 .1%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后感染率较高 ,对术后感染者及时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降低病死率.
作者:孙秀霞;丁元平;季民;赵立民;孙树军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 调查某综合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AB)的临床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为预防及控制MDRAB在医院内传播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4年2-8月某综合医院综合ICU、神经外科ICU和胸腔外科ICU住院患者临床标本分离出的MDRAB 51例 ,并同期对患者及其周围环境、医护人员进行标本采集 ,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法对所采集标本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2014年2-8月该院ICU发生的医院内MDRAB感染率为2 .60% ,51株MDRAB在痰液中高占70 .59% ;感染部位主要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占70 .59% ;ICU临床与医疗环境分离的64株MDRAB ,PFGE分为6型2个亚型 ,其中A型是主要流行株 ,与B型、C型在神经外科ICU与综合ICU引起流行.结论 MDRAB在该院部分ICU之间存在交叉感染 ,且医疗环境与临床菌株为同一克隆株 ,揭示接触传播可能是MDRAB的医院感染重要途径.
作者:许文;范珊红;金霞;戈伟;李颖;慕彩妮;闫永平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 通过基因原核表达技术获取肺炎链球菌自溶素LytA重组蛋白(rLytA) ,探讨其对感染性肺炎患者的血清学诊断价值.方法 根据Genbank中肺炎链球菌 M66菌株 lytA基因序列(FN549899 .1)设计合成特异性引物 ;采用PCR技术以肺炎链球菌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 lytA基因序列 ;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32a(+ )/lytA ,经由IPTG诱导后通过等电点洗脱方法获取纯化的重组蛋白LytA ;Western blot测定表达蛋白的抗体结合活性 ;以rLytA为抗原 ,建立ELISA反应模式 ,测定2013年3-6月36例临床诊断为CAP并经细菌学确定的患者血清标本中相应IgG和IgM抗体 ,评价对肺炎链球菌感染性肺炎的诊断价值.结果 成功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ET32a(+ )/lytA ,表达的rLytA具有较好的抗体结合活性;CAP患者血清IgM和IgG类抗LytA的抗体滴度均高于健康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其诊断的敏感性均高于常规的痰培养和血培养(P< 0 .01).结论 以重组蛋白LytA为抗原建立ELISA反应模式可用于肺炎链球菌感染的血清学诊断 ,快速、客观 ,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邹琴;孙文平;杨光;周杰;罗红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左氧氟沙星与头孢哌酮治疗急性轻度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4月 -2014年3月193例急性轻度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A组95例给予左氧氟沙星治疗 ,B组98例给予头孢哌酮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3 d后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 ,并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患者治疗有效率A组为90 .53% 、B组为75 .51% ;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为2 .11% 、B组为5 .10% ;A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 ,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左氧氟沙星用于治疗急性轻度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且较少发生不良反应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菌药物.
作者:陈飞飞;乔亚红;刘俊刚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医院感染直接相关死亡患者的危险因素 ,为控制医院感染 ,降低医院感染病死率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0-2015年3月医院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采用 χ2 检验和 logistic回归分析医院感染直接相关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2010-2015年3月医院感染死亡患者304例 ,其中与医院感染直接相关死亡患者37例 ,占12 .17% ;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68 .29% ,其次为血液占12 .20% ;单因素分析 :ICU、使用呼吸机、年龄>75岁、长期住院、透析、免疫功能低下对医院感染相关死亡的影响因素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多因素分析 :高龄、长期住院、免疫功能低、使用呼吸机和透析是发生医院感染相关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医院感染相关死亡患者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 ,预防下呼吸道感染 ,有助于降低感染死亡风险 ;应重点关注有高风险因素的患者 ,防范医院感染的发生 ,从而降低医院感染病死率.
作者:周春莲;陈惠清;邓明卓;王世英;周翠云;郭青青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 研究分析肝脏脂肪变性对肝脏切除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的影响 ,为临床预防感染提供指导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首次接受肝脏切除术肝癌患者78例 ,将其作为观察组 ;另取同期医院收治的接受肝脏切除术非肝脏脂肪变性肝癌患者78例 ,作为对照组 ,两组患者均通过肝脏切除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以及死亡发生情况 ,评价并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发生感染程度 ,并对两组术后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 (IL-6 )及前白蛋白等指标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为71 .79%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 .56% ;观察组术后发生2级和3级感染的患者分别为30例与9例 ,显著多于对照组的16例与2例 ;观察组患者术后 TNF-α、IL-1β、IL-6 ,均显著高于治疗前 ,也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水平 ;观察组患者术后前白蛋白水平为(0 .10 ± 0 .03 )pg/ml ,显著低于治疗前的(0 .25 ± 0 .06)pg/ml ,也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0 .15 ± 0 .05)pg/m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肝脏脂肪变性加大肝脏切除术后感染发生率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 ,需特别关注.
作者:汪学华;刘付宝;赵义军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目标性监测及干预措施对预防和降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医院感染率的效果.方法 通过对2013年10月-2014年9月入住NICU>48 h的所有患儿3693例进行目标性监测 ,分析干预措施的依从性和干预前后NICU医院感染率的变化.结果 NICU 3693例新生儿中共有100例发生医院感染 ,感染率2 .71% ,千日感染率为2 .44‰ ;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 ,占41 .00% ,病原菌主要是革兰阴性杆菌 ;出生体质量越低 ,感染率越高 ,体质量≤ 1000 g组患儿中心静脉置管和呼吸机使用率分别高达67 .47% 和51 .04% ,总千日感染例率则达6 .57‰ ;干预后各项操作流程合格率达到 95 .00% 以上 ,手卫生依从性从和正确率则分别从77 .52% 、69 .75% 上升至89 .33% 、91 .57% ,感染率则有下降趋势.结论 开展目标性监测、规范操作流程 ,能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并提升感控人员的管理能力和临床的预防控制能力.
作者:徐华;李卫光;顾安曼;范书山;孙吉花;张光海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盐酸氨溴索与异烟肼雾化给药方式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2月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结核感染100例 ,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抗结核抗感染综合治疗 ,观察组在传统常规抗结核、抗感染的基础上 ,采用盐酸氨溴索与异烟肼雾化给药方式治疗 ,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机体免疫系统 T 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变化和细胞因子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治疗有效率观察组为88 .0% 、对照组为70 .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 .88 ,P<0 .05 );观察组患者的CD4 + 、CD4 + /CD8 +比值及IL-1、TNF-α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患者 ,而CD8 +及sIL-2R含量均低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采用盐酸氨溴索与异烟肼雾化给药方式进行抗结核抗感染的综合治疗 ,能提高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感染治疗的临床疗效.
作者:刘俊;王丹华;喻成波;张秋芬;叶玲玲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 了解临床胆汁培养的主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变迁 ,为胆道感染患者的治疗与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2010年1月-2014年12月1116例住院患者胆汁培养分离的病原菌类型及药敏结果 ;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细菌鉴定 ,采用WHONET5 .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116例住院患者胆汁培养标本非重复分离的病原菌725株 ,其中以革兰阴性菌多544株占75 .0% ,前5位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和阴沟肠杆菌 ,分别占39 .9% 、11 .0% 、9 .2% 、5 .5% 、4 .6% ;分离革兰阳性菌172株占23 .7% ,主要以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为主 ;真菌9株占1.3% ;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较低0~30 .0% ,可作为胆道感染的预防和经验用药.结论 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了解胆道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和耐药特点 ,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是控制胆道感染和提高治愈率的有效措施.
作者:卢晋英;张健东;张富玉;王宇凡;张磊;刘树业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脑积水患儿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发生感染的影响因素 ,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1年1月-2013年4月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的74例脑积水患儿临床资料 ,分析患儿手术年龄、病因、术者水平等因素对术后发生感染的影响.结果 74例患儿中3例随访中断、3例因肿瘤复发死亡 ,其余68例患儿共行脑室腹腔分流术80次 ,其中分流术后感染8例 ,感染率为11 .76% ,分流管穿破空腔脏器合并颅内感染1例.结论 分流术后感染多发生于术后早期 ,手术年龄小是分流术后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 ,不同病因及不同术者分流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图柯拜·吐尔托合提;阿卜力克木·伊敏江;汪永新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 研究肝脏肿瘤患者行射频消融(RFA )后引起肝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3年3月住院行RFA治疗的142例肝癌患者 ,记录其性别、年龄、既往手术史、射频消融术式、抗菌药物预防感染、肿瘤类型以及Child-Pugh分级等 ,统计分析上述变量对射频消融术后发生肝内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142例患者行186例次射频消融术 ,其中发生肝内感染10例次 ,性别、年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抗菌药物预防感染使用对肝脏射频消融术后肝内感染的发生率无显著相关 ,而多发性肿瘤、转移性肝癌、有腹部手术史 ,尤其是胆肠吻合术和开腹射频消融术的肝内感染率显著高于多发性肿瘤(12 .96% 与 2 .27% ;χ2 =6 .636;P=0 .010 )、原发性肝癌(13 .16% 与3 .38% ;χ2 =3 .925;P=0 .048 )、无腹部手术史(9 .78% 与 1 .06% ;χ2 =3 .925 ;P=0 .048 )和经皮射频消融(10 .00% 与1 .89% ;χ2 =4 .412;P=0 .036 );转移性肝癌、既往胆肠吻合术、多发肝脏肿瘤和开腹RFA这4个因素均为引起RFA后肝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继发性肝癌、多发性肝脏肿瘤、既往有腹部手术史和开腹术式是肝脏肿瘤射频消融后发生肝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作者:孙阿妮;刘燕;于凌波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ICU患者发生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制定感染预防干预措施 ,以期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 调查上海某三级综合医院2013-2014年ICU内发生的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医院感染患者共11例(病例组) ,采用病例对照方法展开研究 ,按1:3配对 ,对照组选择2013-2014年入住该医院ICU>48 h且未发生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医院感染的患者共33例 ,对ICU发生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病例组患者使用过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占90 .91% ,对照组患者中占45 .45%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病例组患者与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住同病区平均天数12d,对照组患者为4.45d,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使用尤其长时间使用 ,以及长时间与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患者住同病区 ,是IC U内发生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应适当调整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选取以及使用时长 ,针对病区内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做好有效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以减少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医院感染的发生 ,延缓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传播.
作者:蔡冰超;顾崎;沈瑞红;陆峰;傅小芳;胡必杰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不同卧位角度在重症患者机械通气中的应用效果 ,指导临床采用合理体位 ,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及胃内容物反流(GER)发生率 ,并提高压疮预防有效率和患者舒适度.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 -2014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使用机械通气的357例成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抬高床头角度不同 ,随机分为0°、30°、45°3组进行观察 ,每组各119例 ,比较不同组VAP、GER以及压疮预防有效率、并进行患者舒适度的调查 ,采用SPSS19 .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0°组、30°组、45°组VAP发生率分别为14 .29% 、4 .20% 、3 .36% ,0°组VAP发生率与30°组、45°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 ,其中30°组与45°组的VAP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均能有效降低VAP的发生率 ;0°组、30°组、45°组GER发生率分别为19 .33% 、7 .56% 、13 .45% ,压疮预防有效率分别为 60 .50% 、84 .87% 、77 .31% ,舒适度分别为 37 .82% 、81 .51% 、62 .18% ,3组间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30°床头角度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和胃内容物反流发生的同时 ,又能保证压疮的有效预防和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是机械通气患者较理想的体位.
作者:李福琴;高姗;杨阳;湛玉晓;黄云鹏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实验室检查血清降钙素原(PCT )水平对临床判断医院细菌感染的价值 ,为临床诊断医院细菌感染提供实验室测定方法.方法 对2013年5月-2014年4月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427例 ,将其分为非重症感染291例(A组)、重症感染136例(B组) ,同时选取非医院感染的住院患者277例作为对照组 ,通过半定量免疫色谱法测定PCT水平 ,通过高敏免疫比浊法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 ,通过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白细胞(WBC )计数.结果 A、B和对照组患者 PCT>10 .0 μg/L者分别为14 .09% 、67 .65% 和0 ,A组明显低于B组 ,但是明显高于对照组 ;A、B、对照组患者PC T阳性率分别为36 .00% 、89 .71% 、7 .49% ,A组明显低于B组、高于对照组 ,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A、B、对照组患者hs-CRP、WBC水平 ,A、B两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5) ,A、B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实验室测定PCT水平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发生了医院细菌感染以及感染的严重程度 ,从而为早期采取治疗并判断患者预后提供依据.
作者:赵鹃;曾雪斌;彭端亮;缪晓燕;陈敏敏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 比较医院与社区患者感染鲍氏不动杆菌的临床特点和耐药特性 ,为开展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以2014年1月1日-12月31日在河南省5所三级甲等医院内科的6间重症监护病房(ICU )住院的201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鲍氏不动杆菌医院获得性感染患者48例为病例组 ,鲍氏不动杆菌社区获得性感染患者97例为对照组 ,对两组患者进行鲍氏不动杆菌医院感染影响因素进行 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 鲍氏不动杆菌肺部感率染病例组为60 .42% 、对照组患者为100 .00% ;与对照组相比 ,病例组患者感染鲍氏不动杆菌中非耐药菌的分布率更高 ,为27 .87% 与0 .99% ,而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则低于对照组 ,为34 .43% 与55 .45% .结论 鲍氏不动杆菌医院获得性感染患者与社区获得性感染患者在疾病诊断、感染部位、细菌耐药性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应重视对社区来源的多药耐药菌定植或感染患者开展有效预防控制措施.
作者:高姗;李福琴;梁进娟;吴睿;张莉霞;李红梅;文建国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精确置管对危重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影响 ,以降低血流感染率.方法 随机选取ICU 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危重患者260例 ,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每组各130例 ,对照组采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进行深静脉置管 ,试验组采用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置管法进行深静脉置管 ,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平均穿刺所需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平均导管留置时间及患者置管后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穿刺所需时间为(8 .76 ± 3 .68 )min ,一次穿刺成功为112例 ,成功率为86 .15% ,导管留置时间为(58 .34 ± 6 .78 )d ,患者置管后发生血流感染8例 ,感染率为6 .15% ;试验组患者穿刺所需时间为(9 .34 ± 3 .17)min ,一次穿刺成功124例 ,成功率为95 .38% ,导管留置时间为(59 .07 ± 5 .97)d ,置管后发生血流感染1例 ,感染率为0 .77% ,两组患者置管穿刺所需时间和导管留置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要高于对照组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精确置管能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 ,减少危重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
作者:黄文娣;蒋帆;莫妙军 刊期: 2015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PCR-荧光探针法相对于传统分枝杆菌属培养及抗酸染色在辅助诊断分枝杆菌属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2-10月北京协和医院563份送检标本采用 PCR-荧光探针法检测结核/非结核分枝杆菌核酸 ,将其检测结果与培养及镜检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563份不同临床标本PCR-荧光探针法检出分枝杆菌属阳性60份 ,阳性率10 .66% ,其中结核分枝杆菌(MTB)54株、非结核分枝杆菌(NTM )6株 ;培养和镜检检出阳性率分别为7 .46% 、7 .64% ,PCR-荧光探针法阳性检出率略高于传统培养及镜检方法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CR-荧光探针法将检出时间缩短至3 h ,且可以区分结核或非结核分枝杆菌 ,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以培养为金标准 ,PCR-荧光探针法阳性预测值为43 .33% 、阴性预测值为96 .82% .结论 PCR-荧光探针法灵敏度高、操作简便、耗时短 ,可作为实验室辅助诊断分枝杆菌属感染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郭莉娜;徐英春;孙宏莉;宋红梅;王瑶;赵颖 刊期: 2015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