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的疗效

汪官富;徐颖鹤;苏杭;罗波;韩子华;朱汝健;章灵芝;詹石斐;徐伟铭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 幽门螺杆菌,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 胃动素, 生长抑素
摘要:目的 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及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70例Hp阳性的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以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三联疗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1.5g,3次/d,连用4周.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症状缓解率和溃疡愈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Hp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血浆胃动素(MTL)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血浆生长抑素(SS)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上升,且观察组血浆MTL水平下降或SS上升的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观察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PPI三联疗法治疗Hp阳性的消化性溃疡患者能明显提高Hp根除率,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MTL的分泌或释放,促进SS的分泌或释放有关.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开胸手术围术期低体温与手术部位感染的关系研究

    目的 观察开胸手术围术期低体温与手术部位感染(SSI)之间的关系,制定干预措施,以降低术后SSI发生率.方法 选择医院2011年9-12月择期开胸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60例;试验组在常规围术期护理基础上加以保温措施,观察两组低体温及SSI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患者SSI发生率8.3%低于对照组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低体温发生率100.0%,而试验组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开胸手术围术期低体温与手术部位感染有关,并且成正相关,保温措施可预防轻度低体温发生,降低术后SSI发生率.

    作者:吴桂芬;周学颖;李静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临床现状及病原菌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县级医院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现状及病原菌耐药性特点,为防范及控制脑卒中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提供实验室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分析医院2006年1月-2011年12月2717例脑卒中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原菌培养及鉴定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药敏试验和药敏结果的判读采用CLSI推荐的K-B法及新折点进行.结果 2717例脑卒中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289例,感染率为10.6%;289例医院感染患者共发生感染334例次,例次感染率12.3%;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常见,占57.2%,其次泌尿道占23.0%、皮肤黏膜占6.9%、消化道占6.3%;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70.0%;其次是革兰阳性球菌占21.9%;真菌占8.1%;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所有革兰阳性球菌对糖肽类抗菌药物敏感率为100.0%,其余病原菌对其他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均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中泛耐药菌株分别达到9.2%和17.4%;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检出率为44.2%.结论 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高,病原菌耐药性强,医护人员应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吴静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非淋菌性泌尿生殖道感染病原学及耐药性的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非淋菌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病原学及其耐药性的流行病学特征,以积累经验,为临床治疗提供支持.方法 应用回顾性研究与前瞻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收集5643例非淋菌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的相关资料,应用SAS 6.1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检出病原体7765株,其中支原体属检出4275株占55.05%,衣原体属检出3490株占44.95%;检出病原体对四环素耐药率低,为1.15%,其次为米诺霉素、多西环素,耐药率分别为16.10%、25.58%,而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阿奇霉素、红霉素、克拉霉素耐药率较高,均>50.0%.结论 非淋菌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应重点监测,参照分泌物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菌药物.

    作者:李丽萍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干预前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横断面调查对比分析

    目的 评价某综合医院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成效,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调查2010年12月30日(干预前)及2011年12月14日(干预后)某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及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 抗菌药物使用率由48.4%降至38.3%(x2 =12.07,P<0.005);预防使用比例由39.4%降至28.9%(x2=6.04,P<0.025);联合用药比例由37.5%降至27.2%(x2=6.01,P<0.025);治疗使用抗菌药物病原学送检率由36.3%上升52.7%(x2=8.93,P<0.005);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使用率由98.8%降至90.4%(x2=11.8,P<0.005),其中Ⅰ类切口的预防使用率由99.0%降至85.7%(x2=12,P<0.005);术前30 min开始用药比例由72.0%上升至83.9%(x2=6.66,P<0.01);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使用率由32.6%降至2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加强多部门联动监管,可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合理性.

    作者:嵇晓红;肖琴;邹雪峰;李湘;张婷婷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监测与质量控制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重要性

    目的 分析监测与质量控制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改善对医院感染的控制效果.方法 2011年7-12月采用常规监测与质量控制方法进行感染管理,为常规组;2012年1-6月则采用强化监测与质量控制的方法,为强化组;对比两组的环境监测合格率、感染发生率及医护人员对感染知识的掌握情况.结果 强化组空气、物体表面及医护人员手的合格率分别为98.67%、97.00%和99.33%,常规组分别为91.67%、89.33%、87.33%;感染率强化组为0.33%、常规组为1.00%;医护人员对感染知识的掌握率强化组为90.00%、常规组为76.00%,两组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强化监测与质量控制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方群;章玲玲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中医院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

    目的 探讨中医院肿瘤患者医院感染常见的部位、病原菌的种类及耐药性,为临床医师抗感染治疗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细菌培养鉴定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药敏试验采用CLSI推荐的K-B法.结果 医院154例肿瘤患者下呼吸道感染100例占64.9%,其次为泌尿系感染27例占17.5%;各类感染性标本中分离出171株病原菌,其中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共检出116株占67.8%,其次是革兰阳性球菌,检出39株占22.8%;大部分病原菌表现出严重的多药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泛耐药菌株检出率分别为15.4%、25.0%;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出率为42.9%,未检出对糖肽类耐药的革兰阳性球菌.结论 导致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多为耐药细菌,感染的部位多见于下呼吸道和泌尿系,建议采取防治措施,预防和控制肿瘤患者发生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

    作者:都青;张有忠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助理护士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助理护士管理模式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作用,以提高护理质量,降低医院感染的风险.方法 2011年1月起在ICU、新生儿室、供应室、内镜室4个医院感染重点部门设立助理护士,取代护工,承担基础护理和清洁消毒工作;院感科分别于2010年12月和2012年1月对以上科室的护工或助理护士进行手卫生依从性和医院感染基础知识的调查,并比较实施助理护士管理模式前后的差异.结果 实施助理护士管理模式前后平均年龄分别是55岁和20岁,实施助理护士管理模式前文化程度以小学为主,实施助理护士管理模式后均为护理学中专;实施助理护士管理模式前后手卫生依从性分别为34.3%、69.2%,医院感染基础知识合格率为31.6%、89.5%;实施助理护士管理模式前后手卫生依从性和医院感染基础知识合格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实施助理护士的管理模式,可提高护理质量,降低医院感染的风险,并为中专护士就业难找到了一条出路,值得推广.

    作者:董叶丽;钟征翔;徐善超;金钰梅;邵翠颖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新生儿室医院感染调查分析

    目的 探讨新生儿监护室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及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以期能为更好地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提供一定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2年1-6月在新生儿监护室收治的770例新生儿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医院感染及病原菌培养结果、感染危险因素等.结果 发生医院感染新生儿39例,感染率5.06%;感染部位分布为呼吸系统21例、血液系统6例、皮肤4例、泌尿系统2例、其他部位6例,各占53.85%、15.38%、10.26%、5.13%、15.38%;医院感染新生儿在血液、分泌物、粪便、导管头中共培养出29株病原菌,其中大肠埃希菌17株,鲍氏不动杆菌5株,无乳链球菌3株,肺炎克雷伯菌2株,铜绿假单胞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各1株,分别占58.62%、17.24%、10.35%、6.90%、3.45%、3.45%;不同胎龄、出生体重、住院时间、有无侵入性操作及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等因素之间感染率明显存在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是医院感染的高发对象,呼吸系统是感染常见部位,大肠埃希菌是常见感染病原菌,应针对导致新生儿医院感染的胎龄、出生体重、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等高危因素采取必要的预防控制措施,以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李士娜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127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血液学检查结果分析

    目的 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血液学特点,为其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127例临床确诊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观察组)的血液检查结果,包括血清MP抗体、冷凝集试验、红细胞沉降速率(ESR)、C反应蛋白(CRP)及血清酶学检测,并与100例小儿细菌性肺炎(对照组)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血清MP抗体阳性92例,阳性率72.4%;对照组阳性5例,阳性率5.0%;观察组血清冷凝剂试验阳性78例,阳性率61.4%;对照组阳性31例,阳性率31.0%;观察组ESR、CRP分别为(22.5±2.5)mm/h、(12.5±3.5)mg/L,对照组分别为(50.5±8.5)mm/h、(57.5±5.5) mg/L;观察组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分别为(134.8±25.5)、(125.6±32.5)、(60.5±10.4)U/L,对照组分别为(45.3±7.4)、(45.3±7.4)、(27.5±11.3)U/L,两组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P抗体阳性率、血清冷凝剂试验阳性阳性率及血清ALT、AST、CK-MB水平升高,而ESR、CRP升高不明显,是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血液学特点.

    作者:胡海雷;钱泽全;周兴辉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氟康唑在复发性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中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目的 探讨氟康唑在复发性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中的疗效及安全性,以了解其在该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09年2月-2011年12月于医院采用制霉菌素治疗的62例复发性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患者为对照组,同期采用氟康唑治疗的62例患者为观察组,将两组治疗后2、4、8周的治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和3、6个月的复发率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2、4、8周的治愈率分别为88.71%、95.16%和98.39%,均高于对照组的80.65%、85.48%和90.32%,3、6个月的复发率分别为1.61%和3.23%,均低于对照组的6.45%和9.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氟康唑在治疗复发性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中的疗效及安全性均值得肯定.

    作者:何永清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2011年医院临床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2011年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1年医院临床标本细菌鉴定结果及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分离病原菌2143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为1413株占65.94%,真菌372株占17.36%,革兰阳性球菌358株占16.70%,前5位病原菌依次为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21.42%、16.99%、14.84%9.47%、2.38%;标本分布中分离自呼吸道标本的病原菌多,1472株占69.53%、血液311株占14.51%、尿液187株占8.73%;多数革兰阴性杆菌对酶抑制剂较敏感,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分别占71.43%和50.00%.结论 目前医院感染性疾病仍然以呼吸道感染为主,且以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为主,鲍氏不动杆菌较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更为严重,未检出耐万古霉素、耐利奈唑胺革兰阳性球菌.

    作者:陈素梅;王胜;王飞;刘东声;祁红;张秋红;叶蕾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护生掌握艾滋病感染知识现状及个人防护意识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护生掌握艾滋病知识现状,针对个人防护意识薄弱的护生加强标准预防教育,提高对艾滋病职业暴露的个人防护意识,降低护生艾滋病感染职业危害.方法 采用问卷方法调查2011年90名不同学历的护生对艾滋病知识掌握现状及个人防护意识.结果 不同学历护生掌握艾滋病知识及个人防护水平存在差异,护生艾滋病知识得分:本科(19.3±1.9)分、大专(16.8±1.8)分、中专(14.3±1.7)分,个人防护知识碍分:本科(17.7±1.7)分、大专(15.1±1.4)分、中专(12.9±2.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生艾滋病知识和个人防护知识回答正确率调查:艾滋病基本知识、艾滋病传播途径、艾滋病危害范围、标准预防的定义、洗手及手消毒指征、标准预防措施、戴手套指征、戴口罩指征、防护用品注意事项、医疗废物的处置及锐器伤处理流程分别为86.7%、84.4%、83.3%、66.7%、78.9%、72.2%、92.2%、97.8%、82.2%、76.7%及83.3%,护生在个人防护方面知识薄弱.结论 护生在护理艾滋病感染患者时个人防护意识差,存在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应全面启动护生职业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严格按照标准预防进行操作,有效减低艾滋病感染.

    作者:林群英;薛水兰;黄丽娥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脑外伤患者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危险因素探讨及护理对策

    目的 探讨脑外伤患者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对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为其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共纳入356例入住医院神经外科的脑外伤患者,所有患者根据病情均需行气管切开,收集所有患者的基本信息及相关病史,根据其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应用多因素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356例脑外伤患者中有120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感染率为33.7%;脑外伤患者发生肺部感染患者的气管切开时间、有糖尿病史、有吸烟史、留置胃管、抗菌药物的使用、激素的使用、有合并伤分别为(10.4±3.2)d、56.7%、58.3%、54.2%、58.3%、64.2%、56.7%,明显高于未感染组患者的(7.7±3.3)d、44.9%、46.6%、40.7%、44.9%、44.9%、42.8%,而GCS评分(3.2±0.9)及白蛋白水平(29.0±3.2)g/L明显低于未感染组患者的(6.8±1.3)分、(36.9±4.2)g/L,气管切开时间的延长、存在糖尿病史、吸烟史、合并伤及白蛋白水平的低下、GCS评分越低、有留置胃管、抗菌药物及激素使用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肺部感染,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外伤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气管切开时间的延长、糖尿病史、GCS评分低下及使用激素是脑外伤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脑外伤患者发生肺部感染与气管切开时间的延长、糖尿病史、GCS评分低下及使用激素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在临床工作中,对于上述危险因素进行必要的干预有重要意义.

    作者:郭春燕;李东峰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基层医院麻醉科工作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的分析

    目的 分析基层医院麻醉科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制定麻醉科工作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的管理对策.方法 以麻醉科工作人员为中心,分析麻醉科工作人员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制定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结果 麻醉科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包括麻醉科本身的因素,机械性及生物性危险因素、空气污染、X射线.结论 麻醉科的职业安全防护应得到医院领导及科室主任的重视,及时配备医护人员、改善工作环境、加强职业安全教育、规范操作等多方面考虑,改善职业安全防护.

    作者:蔡建明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皮肤科感染病原菌的构成及耐药性调查

    目的 探讨皮肤科感染病原菌的种类构成及耐药性,为临床医师治疗皮肤科感染选择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的实验室依据.方法 196株感染病原菌来自皮肤科感染患者的脓性分泌物或伤口引流液,依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病原菌培养与鉴定;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推荐的K-B法和判读标准进行药敏监测.结果 皮肤科感染病原菌中,革兰阳性球菌分离多87株占49.2%;革兰阴性杆菌75株占42.3%;真菌15株占8.5%;检出前3位的菌株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41株占23.2%,铜绿假单胞菌26株占14.7%,大肠埃希菌16株占9.0%;所有病原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均产生了一定的耐药性,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分离率为11.5%;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率为34.1%;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分离率为30.8%,但革兰阴性杆菌中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革兰阳性菌对糖肽类抗菌药物敏感率为100.0%;A群链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敏感性较高.结论 皮肤科感染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耐药特性,因此,应注重感染性标本的病原学检查,参照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姚岚;张才仕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定量荧光PCR法验证流式细胞术测定人类白细胞抗原B27临界值标本的研究

    目的 观察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来验证流式细胞术(FCM)检测人类白细胞抗原表达为临界值标本,评价其在强直性脊柱炎(AS)的临床诊治价值.方法 分别对482例患者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人类白细胞抗原表达为阳性、临界值、阴性的样本及100名健康人群样本,以实时定量荧光PCR检测外周血HLA-B27DNA,确定样本的阳性率.结果 PCR法检测出阳性组调查282例阳性率100.00%、临界值组调查80例阳性率91.25%、阴性组调查120例阳性率为0.83%;健康对照组调查100名,阳性率3.00%.结论 以定量荧光PCR检测>103为标准,FCM检测临界值组阳性率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存在假阳性;阳性组和阴性组无明显差异,但阴性组有假阴性产生,定量PCR法对流式细胞术检测为临界值标本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可防止假阳性和假阴性的产生,进一步提高AS诊断率和可靠性.

    作者:徐冉行;李宇宁;姚亚萍;刘东海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肺部感染对血浆D-二聚体及心梗3项的影响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肺部感染对血浆D-二聚体及心梗3项的影响,为AMI发生肺部感染早期诊断提供临床参考依据.方法 共纳入120例AMI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并给予积极的治疗,根据其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两组,分别于入院时、发生感染后、感染控制后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浆D-二聚体及心梗3项[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b)].结果 120例AMI患者中有20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发生率为16.7%;AMI患者肺部感染对血浆D-二聚体及心梗3项影响的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两组患者血清D-二聚体、cTnT、CKMB、Mb水平比较差异不明显;感染发生后,感染组患者的D-二聚体、cTnT、CKMB、Mb均明显升高,而未感染组患者的D-二聚体、cTnT、CKMB、Mb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感染组患者感染得到控制,D-二聚体、cTnT、CKMB、Mb下降,但未感染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并发肺部感染可以明显升高血浆D-二聚体、cTnT、CKMB、Mb水平,在增加血栓发生风险的同时,影响了实验室检查对AMI的诊断,在临床工作中需要给予积极的鉴别.

    作者:王鑫华;周兴辉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国产与进口灭菌器灭菌后发生湿包的比较

    目的 探讨两种灭菌器对湿包影响程度的差异,提出控制对策,减少湿包的发生.方法 国产与进口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各灭菌350锅次,灭菌程序结束10、20、30 min后分别对灭菌包进行观察.结果 湿包差异主要与灭菌后冷却时间的长短有关,冷却时间<10 min,国产灭菌器与进口灭菌器对物品的干燥程度有明显差异,湿包率分别为16.00%和1.80%,炉内冷却20 min时,湿包率分别为1.28%和0.15%,其湿包率差异明显减少;当炉内冷却>30 min时,国产灭菌器与进口灭菌器湿包率分别为0.06%和0.05%,其湿包率无差异.结论 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在充分冷却的前提下,国产灭菌器与进口灭菌器灭菌后湿包率无明显的差异.

    作者:刘礼霞;张小林;吴婷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非淋菌性尿道炎解脲脲支原体感染及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非淋菌性(NGU)泌尿生殖道支原体属感染状况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支原体属培养鉴别试剂盒对12 820例患者进行解脲脲支原体(Uu)培养,并对7811份阳性标本进行3组12种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性检测:1组四环素类,含多西环素、米诺霉素、四环素;2组大环内酯类,含交沙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红霉素;3组喹诺酮类,含司帕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结果 12 820例NGU中Uu检出7811株阳性率60.93%,男性1885例,Uu检出760株阳性率40.32%,女性10 935例,Uu检出7051株阳性率64.49%,女性感染率显著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u对四环素类平均耐药率为3.84%,且4年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环内酯类平均耐药率达32.89%,而喹诺酮类药物的平均耐药率则高达61.55%.结论 Uu是泌尿生殖道的主要感染菌,女性的感染率显著高于男性,Uu对多种抗菌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建议丽水市治疗Uu感染应首选四环素类和交沙霉素,对喹诺酮类应慎用,有条件者临床应结合药敏试验结果合理用药.

    作者:叶振斌;刘五高;徐伟珍;王艳;叶佩;宋志纯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中医医院清洁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中医医院清洁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为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对5所中医医院2011年5-12月98例清洁手术病例的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与评价.结果 98例清洁手术患者全部预防使用了抗菌药物,比例为100.0%,其中品种选择合格7例合格率为7.14%,用药时机合格24例合格率为24.49%,使用疗程合格4例合格率为4.08%;单一用药96例占97.96%,二联用药2例占2.04%.结论 应重点加强清洁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和控制,加强教育培训,树立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理念,正确、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杨飞;张平 刊期: 2013年第09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