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惠芬;许晓妹;毛晓红;王鸣;费晓;马立彬
目的 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乳腺癌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07年3月-2012年3月97例乳腺癌住院患者作为研究组,对照组为同期住院治疗的85例乳腺增生患者,采用原位杂交法对两组患者HPV16、18表达及不同组织分型的乳腺癌与HPV16、18表达之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组HPV16和(或)HPV18表达阳性率为74.23%,对照组HPV16和(或)HPV18表达阳性率为15.30%,研究组患者HPV16和(或)HPV18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0.473,P<0.05);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中HPV16和(或)HPV18表达阳性率80.85%,单纯癌患者中HPV16和(或)HPV18表达阳性率69.56%,其他类型患者中HPV16和(或)HPV18表达阳性率74.07%,各组间患者HPV16和(或)HPV18表达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乳腺癌患者HPV16、18感染阳性率较高,与乳腺癌发生密切相关,不同分型的乳腺癌患者间HPV16、18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丁小文;莫文菊;陈杰;谢尚闹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γ干扰素释放实验(interferon-γ release assay,IGRA)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有助于提高结核检出率.方法 348例结核病和非结核病患者常规进行痰涂片、结核菌素皮试(TST)及IGRA检测,以临床明确诊断为准,比较分析评价IGRA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用于结核感染的诊断,IGRA检测的敏感性优于 TST,分别为71.0%和51.3%;IGRA检测的特异性也优于TST,分别为81.2%和66.9%;用于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IGRA检测的敏感性优于TST,分别为72.9%和35.6%,特异性也优于TST,分别为84.6%和61.5%;用于肺外结核的诊断,IGRA检测的敏感性优于TST,分别为68.0%和36.0%,特异性也优于TST,分别为85.7%和57.1%,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对于涂阴结核患者,IGRA检出率明显高于TST,分别为66.7%和43.4%,P<0.05,IGRA阳性还可能与抗结核治疗转归相关.结论 IGRA有助于提高结核检出率,可作为临床鉴别结核感染尤其是菌阴结核、肺外结核的重要辅助诊断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李月翠;周晶;臧颖惠;李成行;胡伟跃;李进;骆红霞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蠊缨滴虫肺部感染的临床表现,以提高对这一疾病的认识与明确诊断和有效治疗手段.方法 分析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确诊的2例蠊缨滴虫肺部感染的病例资料,结合文献报道的119例资料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2例患者中,1例无基础疾病,另1例为血液系统肿瘤化疗后;2例均表现为发热伴咳嗽,胸部CT示肺部渗出、实变、结节及胸腔积液,2例经多种抗菌药物治疗均无效,支气管肺泡灌洗液镜检明确诊断,终甲硝唑治疗有效;文献报道的病例症状轻重差异较大,可有发热、咳嗽、呼吸困难,血嗜酸粒细胞升高,影像学表现多样;痰液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直接涂片检查是明确病原体的方法.结论 肺部蠊缨滴虫感染可发生在免疫功能正常及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支气管肺泡灌洗液镜检是明确诊断蠊缨滴虫肺部感染的重要手段.
作者:周颖;谢于鹏;李玉苹;金旭如;李小龙 刊期: 2013年第12期
新生儿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有文献报道,新生儿病房的医院感染率为4.5%~11.4%.有调查表明,在我国医院感染的暴发事件中,新生儿医院感染占整个感染的60.0%,感染后病情发展迅速,死亡率高,给一些家庭带来了精神心理上的创伤,西安交大医院8例新生儿的死亡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相关研究表明,医院感染已成为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为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率,提高新生儿的存活率,提高护理质量,许多临床工作者在这一领域做了较多的探索,现将新生儿病房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控制措施综述如下.
作者:郭健英;郭秀妹;钟双玲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 BV)血清标志物HBeAg与HBeAb同时阳性患者的病毒复制、肝功能状况,并探讨该类模式的产生原因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微粒子化学发光法检测HBV血清标志物,从中筛选出HBeAg与HBeAb同时阳性的标本,检测该类标本HBV-DNA定量值和肝功能结果及肿瘤标志物AFP值.结果 检测17 895例患者HBV血清标志物,HBeAg与HBeAb同时阳性73例,阳性率7.4%;73例HBeAg和HBeAb阳性患者中,HBV-DNA>1×E+004拷贝/ml者占55.0%;肝功能指标的异常率为58.3%,肿瘤标志物AFP异常率21.9%.结论 乙型肝炎患者出现HBeAg与HBeAb同时阳性,提示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处于低水平状态,体内病毒较少,传染性弱,但是也容易造成肝功能的慢性损伤,应当引起实验室和临床的高度重视.
作者:徐冬梅;朱艳;张晓梅;李爱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引起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预防医院感染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2009年1月-2011年12月医院神经内科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住院患者的下呼吸道分泌物并送检,应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Bact/Alert 3D120全自动血培养仪及VITEK-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系统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分析.结果 2009年1月-2011年12月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并发下呼吸道感染207例,共培养出菌株516株;检出的病原菌中,以革兰阴性菌为主437株占84.69%,主要以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菌85株占11.24%,主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21株占4.21%,主要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抗菌药物敏感,敏感率分别为98.14%、100.00%、100.00%,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等抗菌药物耐药,耐药率为98.76%、70.19%,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对头孢唑林、头孢呋辛酯、头孢呋辛钠敏感,敏感率均为100.00%,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耐药率为98.65%,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莫西沙星敏感,敏感率为78.05%,对红霉素、克林霉素等药物耐药,耐药率均为100.00%,真菌对氟康唑、两性霉素B等抗真菌药物普遍敏感,敏感率均为100.00%.结论 医院感染是神经内科常见的并发症,引起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加强神经内科患者及抗菌药物的管理,监测感染病原菌的构成及耐药性,对预防医院感染非常重要.
作者:谭双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丁型肝炎病毒(HDV)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相关性,为其临床防治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 连续收集120例入住医院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采用统一的调查表详细记录其病史及相关信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HDV血清标记物HDAg、抗HD、抗HDIgM及HBV血清标记物HBsAg、抗HBs、HBeAg、抗HBe、HBcAg、抗HBc;同时检测所有患者的肝功能、HBV-DNA水平及肝硬化Child-Pugh评分.结果 120例HBV感染的患者中有20例患者同时存在HDV感染的影响,HDV感染的发生率为16.7%,8例为HDAg阳性,11例为抗HD阳性,1例为抗HDIgM阳性;HBV感染联合HDV感染的患者,其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为(178.9±8.6) U/L,总胆红素(TBil)为(61.9±9.2)μmol/L水平明显高于单独HBV感染组患者的(78.4±9.4)U/L、(41.4±9.1) μmol/L,而白蛋白(ALB)水平(26.7±7.6) g/L明显低于单独HBV感染组患者的(29.9±7.3) g/L,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HBV感染联合HDV感染的患者,其肝硬化Child-Pugh评分(10.7±1.6)分明显高于单独HBV感染组患者(8.9±1.3)分,而HBV-DNA拷贝数(4.1±0.4)log10拷贝/ml低于单独HBV感染组患者(5.2±0.7) log10拷贝/ml,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感染患者易并发HDV感染,进一步加重肝功能的损伤,进而加重患者的病情,且HDV感染可以抑制HBV的复制,减低其水平,临床对于HBV联合HDV感染患者要积极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措施.
作者:颜卫荣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去乙酰毛花苷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以改善患儿心肌损伤.方法 86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去乙酰毛花苷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心肌酶的变化,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08,P<0.05);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分别为(97.35±2.63)次/min、(29.97±4.74)次/min、(98.1±1.61)%,且临床症状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心肌损伤显著改善,乳酸脱氢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分别为(97.35±2.63)、(29.97±4.74)U/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去乙酰毛花苷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临床效果明显,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和心肌损伤,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卢宏华;方小燕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植物生存状态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原因和护理管理,为临床降低和预防植物生存状态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取回顾性方法分析2009年4月-2011年4月收录的48例神经外科植物生存状态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发生医院感染的原因与护理管理对策.结果 48例神经外科植物生存状态患者有32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66.7%;感染部位主要为下呼吸道、泌尿系统、肠胃道、上呼吸道、皮肤与软组织、手术切口,分别占40.6%、31.2%、9.4%、9.4%、6.3%、3.1%;感染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真菌,分别占27.5%、22.5%、20.0%、12.5%、10.0%、7.5%;住院时间>30 d、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使用和伴有基础疾病患者的医院感染率明显的高于住院时间<30 d、无侵入性操作、未使用抗菌药物和无基础性疾病患者的医院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外科植物生存状态患者在临床中很容易发生医院感染,并且感染原因较多,临床应采取针对性地护理措施,从而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林红平;李洪波;易利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1 构建执行力文化是提升执行力的基础1.1构建服务文化 科内积极宣传并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使员工明确消毒供应中心各项工作直接关系到、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危,树立医院感染零宽容理念.1.2构建人本文化 护士长在工作中应适时给予关心、鼓励和表扬,激发员工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1.3构建环境文化 在区域内悬挂相应的工作制度、职责及流程图等;在生活区内张贴具有生活情趣的图案及生活常识、集体活动照片等,营造一个规范的工作环境和轻松愉快的工作生活氛围.
作者:魏红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脑血管疾病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并对其临床意义提出分析,为其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调查医院脑血管疾病合并肺部感染的住院患者120例,详细记录所有患者的病史及相关信息,并进行痰培养及药敏分析,分析病原菌与疾病的相关性.结果 120例患者共分离检出病原菌14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78株占54.2%,以肺炎克雷伯菌多占15.3%,革兰阳性菌46株占31.9%,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多占15.3%,真菌20株占13.9%,均为白色假丝酵母菌;所有发生感染的患者中,局部定植71例、局部感染33例、菌血症16例;肺部感染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率高为84.6%,其次亚胺培南敏感率为78.2%;革兰阳性菌对利奈唑胺敏感率高为97.8%,其次万古霉素敏感率为87.0%;真菌对氟康唑敏感,敏感率为90.0%,其次为伏立康唑敏感率为80.0%.结论 脑血管疾病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多,其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革兰阳性菌对利奈唑胺敏感,真菌感染对氟康唑敏感;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在药敏试验之前,可以根据经验给予患者相应的治疗措施.
作者:张慧敏 刊期: 2013年第12期
根据2009年12月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规范》、结合科室的实际情况,不断修订重复使用的腔镜器械清洗及检测流程,进而提高腔镜器械清洗质量,确保手术患者安全.1方法1.1 清洗前准备 修订现有清洗程序做到定专人清洗、定标准清洗、定步骤检查、定专人管理.同时制作简要的清洗及职业暴露处理等流程图粘贴于去污区,方便人员及时学习与防范.每日助理护士需于清洗工作开始前清洁消毒各清洗槽、检查超声清洗器等设备性能、准备各种腔镜清洗用具及清洗润滑保养剂等.
作者:朱宏颖;柯雅娟;俞诗娃;韩得玉;蔡淑琼;刘海英 刊期: 2013年第12期
随着全球范围暴发禽流感疫情,人感染H7N9禽流感是由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主要传播途径为呼吸道、密切接触、母婴传播,属于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易在医院内播散引发院内交叉感染,医疗卫生部门应高度重视,采取及时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
作者:张琼;王运平;张礼;甄高鹤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支气管扩张症感染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以期为支气管扩张症的抗菌治疗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方法 将收治的188例支气管扩张症感染加重期患者进行病原菌及药物敏感试验检测.结果 188例患者痰液标本阳性96例,阳性率为51.06%,分离出菌株10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74株占72.55%,革兰阳性菌28株占27.45%,首位是铜绿假单胞菌占31.37%,其次为流感嗜血菌占13.73%;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氨苄西林、头孢呋辛、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均>50.0%.结论 支气管扩张症急性加重期患者细菌感染主要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应根据细菌培养、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及治疗反应及时调整抗菌药物.
作者:肖中;池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将护理程序应用于基层医院术前访视对提高手术配合质量.方法 改进手术前访视记录单,增加手术护理程序内容,完善实施流程管理,选择2011年3200例三、四类手术患者分改进前和改进后两组进行术前访视,通过对手术体位正确率、特殊用物准备完好率、术中意外处置及时率、手术医师对手术配合主动性的满意率比较评估访视结果对提高手术配合质量.结果 手术体位正确率在改进后为96.6%,改进前为81.4%;特殊用物准备完好率在改进后为99.3%,改进前为88.5%;手术配合主动性满意率在改进后为100.0%,改进前为97.2%,上述指标在改进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中意外处置及时率在改进后为100.0%,改进前为88.5%,由于手术中发率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将护理程序应用于术前访视可以提高手术配合质量,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实施.
作者:王琼;杨红霞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呼吸道清除系统(Vest系统)预防老年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作用,为临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医院老年腹部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实施Vest系统排痰法,对照组采用人工叩击排痰法,对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排痰量、心率、血压等血流动力学、伤口引流量、患者疼痛以及体位舒适度等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试验组患者在第1~4天的排痰量分别为(24.35±2.14)、(36.08±2.44)、(21.23±1.99)、(32.38±2.25)ml/d,对照组分别为(14.20±1.59)、(17.31±1.67)、(15.05±2.19)、(17.21±2.46)ml/d,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发生切口疼痛患者7例、VAS评分(4.2±0.3)分,对照组22例、(7.1±0.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体位舒适率90.o%、配合率92.5%,对照组为47.5%、5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血流动力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术后发生肺部感染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Vest系统对老年手术患者具有良好的排痰效果,可有效预防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
作者:楼秋月;王莉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医院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现状,为合理、快速、有效地治疗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9年1月-2010年2月112例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评价分析.结果 鲍氏不动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呋辛敏感率较低,分别为10.71%、11.90%,对其他几种常用抗菌药物敏感率均>50.00%,其中,敏感率高的是美罗培南,为91.76%;使用多的抗菌药物是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为24.85%、头孢菌素类为24.54%、青霉素类为14.42%、头霉素类为8.28%和氟喹诺酮类为7.06%;抗菌药物使用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其中用法用量不当、联用不当、换药过于频繁、预防用药疗程偏长、选药不当分别占41.98%、33.33%、11.11%、7.41%.结论 用药过程中,医师应严格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药;联合用药应有明确的指证;按说明书和药物特性使用抗菌药物,避免不合理用药.
作者:杨荣;孙安修 刊期: 2013年第12期
葡萄球菌属是医院和社区获得性感染的常见病原菌,成为医院感染中严重问题.2008年1月-2011年6月对烧伤患者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1材料与方法1.1 菌株来源 2008年1月-2011年6月对烧伤(火灼伤、沸水烫伤或其他)感染患者培养出葡萄球菌属80株.1.2病原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 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标本培养分离,药敏试验采用K-B扩散法,并参照CLSI新版本标准操作和判断结果,质控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由卫生部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
作者:邓蓉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干部病房老年患者下呼吸道医院感染主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月560例≥60岁老年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的调查,对医院感染患者的痰标本进行菌落涂片、分纯、培养,在VITEK-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仪中进行细菌菌种鉴定,对病原学种类和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共发生下呼吸道医院感染20例,送检110份痰培养标本分离出病原菌49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34株占69.4%,革兰阳性球菌7株占14.3%,真菌8株占16.3%;革兰阴性杆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等敏感性较高,均为100.0%,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敏感,敏感率均为100.0%,真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等常用的抗真菌药均敏感.结论 老年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多药耐药菌株比例较高,真菌感染呈上升趋势,临床上应加强病原菌监测,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赵惠荣;王秀艳;郑秀芬;刘春红;郭晶;李静;张淑青 刊期: 2013年第12期
为提供抗菌药物使用依据,总结了2010年1月-2012年10月化脓性关节炎患者的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1材料与方法标本来源于医院门诊与住院化脓性关节炎患者,共355例.将标本进行涂片、革兰染色,同时采用厌氧菌培养,长菌分纯证实为专性厌氧菌后,分别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2结果355例标本有174例培养出厌氧菌,阳性率49.0%;174份标本共分离出厌氧菌181株,见表1.181株厌氧菌对8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见表2.
作者:李立华 刊期: 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