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丁型肝炎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关系的探讨

颜卫荣

关键词:丁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 相关性
摘要:目的 探讨丁型肝炎病毒(HDV)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相关性,为其临床防治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 连续收集120例入住医院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采用统一的调查表详细记录其病史及相关信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HDV血清标记物HDAg、抗HD、抗HDIgM及HBV血清标记物HBsAg、抗HBs、HBeAg、抗HBe、HBcAg、抗HBc;同时检测所有患者的肝功能、HBV-DNA水平及肝硬化Child-Pugh评分.结果 120例HBV感染的患者中有20例患者同时存在HDV感染的影响,HDV感染的发生率为16.7%,8例为HDAg阳性,11例为抗HD阳性,1例为抗HDIgM阳性;HBV感染联合HDV感染的患者,其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为(178.9±8.6) U/L,总胆红素(TBil)为(61.9±9.2)μmol/L水平明显高于单独HBV感染组患者的(78.4±9.4)U/L、(41.4±9.1) μmol/L,而白蛋白(ALB)水平(26.7±7.6) g/L明显低于单独HBV感染组患者的(29.9±7.3) g/L,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HBV感染联合HDV感染的患者,其肝硬化Child-Pugh评分(10.7±1.6)分明显高于单独HBV感染组患者(8.9±1.3)分,而HBV-DNA拷贝数(4.1±0.4)log10拷贝/ml低于单独HBV感染组患者(5.2±0.7) log10拷贝/ml,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感染患者易并发HDV感染,进一步加重肝功能的损伤,进而加重患者的病情,且HDV感染可以抑制HBV的复制,减低其水平,临床对于HBV联合HDV感染患者要积极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措施.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人巨细胞病毒感染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CMV)在冠心病发病及发展中的作用及相关性,为冠心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58例冠心病患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者8例及不稳定心绞痛27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组)、稳定性心绞痛23例(稳定心绞痛组),随机选取同期门诊排除冠心病的30.例检查者作为对照组,检测HCMV-IgG、HCMV-IgM、hs-CRP、LPA及白细胞计数.结果 HCMV-IgG、HCMV-IgM阳性率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分别为91.43%、37.84%,稳定心绞痛组分别为82.61%、21.74%,对照组分别为60.00%、10.00%,急性冠脉综合征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CRP、LPA及白细胞计数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分别为(13.62±3.45) mg/L、(2.81±0.32)μmol/L、(10.31±1.95)×109/L,稳定心绞痛组分别为(6.87±3.05) mg/L、(2.49±0.30)μmol/L、(7.92±2.63)×109/L,对照组分别为(3.42±1.07) mg/L、(2.21±0.14)μmol/L、(7.02±2.16)×109/L,hsCRP、LPA水平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明显高于稳定心绞痛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心绞痛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计数急性冠脉综合征组与稳定心绞痛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冠脉综合征组HCMV-IgM抗体与hs-CRP、LPA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r=0.72,r=0.58,P<0.05).结论 HCMV感染严重程度与冠心病病情发展程度密切相关,是激发与加重冠心病炎症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陈志刚;孙海燕;岳兵;姚红波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股骨骨折髓内针固定术后感染的临床分析及对策

    目的 探讨股骨骨折髓内针固定术后发生感染的临床危险因素以及相应的治疗策略,为临床术后感染预防提供诊疗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3年治疗股骨骨折髓内针固定患者658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发生感染的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股骨骨折髓内针固定术后发生感染63例,感染率为9.58%;其中开放性骨折患者术后感染率为11.33%,闭合性骨折的6.58%;术后感染率血糖≥11.0mmol/L患者为24.82%、<7.0 mmol/L患者为10.66%、7.0~11.0 mmol/L患者为2.47%;年龄≥60岁、吸烟及吸烟>20支/d患者的感染率分别为13.90%、12.69%及14.62%,明显高于年龄<60岁、不吸烟、吸烟≤20支/d患者的7.86%、6.77%、7.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积极治疗后41例急性感染患者明显比22例亚急性或慢性感染者的愈合时间短、并发症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股骨骨折髓内针固定术后感染的发生与患者个人状况及病情密切相关,依据患者不同病情采取不同治疗,可及时控制感染促进骨折的愈合,减轻患者的痛苦.

    作者:屠永泉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乳腺癌的关系

    目的 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乳腺癌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07年3月-2012年3月97例乳腺癌住院患者作为研究组,对照组为同期住院治疗的85例乳腺增生患者,采用原位杂交法对两组患者HPV16、18表达及不同组织分型的乳腺癌与HPV16、18表达之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组HPV16和(或)HPV18表达阳性率为74.23%,对照组HPV16和(或)HPV18表达阳性率为15.30%,研究组患者HPV16和(或)HPV18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0.473,P<0.05);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中HPV16和(或)HPV18表达阳性率80.85%,单纯癌患者中HPV16和(或)HPV18表达阳性率69.56%,其他类型患者中HPV16和(或)HPV18表达阳性率74.07%,各组间患者HPV16和(或)HPV18表达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乳腺癌患者HPV16、18感染阳性率较高,与乳腺癌发生密切相关,不同分型的乳腺癌患者间HPV16、18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丁小文;莫文菊;陈杰;谢尚闹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肿瘤患者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 了解肿瘤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情况,为规范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相关数据.方法 调查2010年4月-2011年4月肿瘤住院患者2671份病历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抗菌药物使用率肿瘤一科为31.5%、肿瘤二科为38.85%、肿瘤三科33.46%、肿瘤四科为49.08%,抗菌药物药敏送检率为84.62%;结论 肿瘤手术患者机体自身抵抗力低,且感染因素较复杂并且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普遍存在,需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监管,尤其是预防用药,应针对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规范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作者:俞斐;李皓;俞臻;张婷婷;张兆利;束艳;黄倩倩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消毒供应室器械包装的质量缺陷及对策

    目的 分析消毒供应室器械包装环节出现质量缺陷的原因,探讨其防范对策,旨在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工作质量.方法 从不同方面分析消毒供应室器械包装质量缺陷的原因,并采取有效地防范对策.结果 有效地提高了消毒供应室的工作质量,控制与减少了医院感染的发生,为临床科室提高优质的服务.结论 针对器械包装出现质量缺陷的原因,采用相应有效地防范对策,可以控制和减少医院感染.

    作者:黄清娟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长期留置导管感染因素分析及预防策略

    目的 分析引起血液透析患者长期留置导管感染的相关因素,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并采取相应有效地预防措施,预防和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方法 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2月87例行颈内静脉长期留置导管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根据其导管是否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对各指标进行分析,找出引起感染的相关因素及导管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结果 共分离出病原菌8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79株占90.8%,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棒杆菌属,分别占49.4%、27.6%;革兰阴性菌8株占9.2%,未培养出真菌;在调查87例留置导管患者中,20例发生导管感染,感染率为23.0%;53例为糖尿病患者,其中发生感染19例,感染率为21.0%;感染组年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糖尿病分别为(77.4±11.5)岁、(77.4±13.4)g/L、(25.3±10.2)g/L、19例,非感染组分别为(64.3±15.5)岁、(89.5±17.6)g/L、(36.1±11.3)g/L、3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龄、2型糖尿病、低蛋白血症会导致血液透析患者免疫力低下,从而加重导管感染,延迟创面愈合;调查感染病原菌分布可指导临床的合理用药.

    作者:何惠芬;许晓妹;毛晓红;王鸣;费晓;马立彬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成年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成年血液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方法 对2010年1月-2012年10月5555例成年血液病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其中感染组712例,未感染组4843例,将因素分为患者自身因素和医源性因素,对各项指标进行分类分项,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成年血液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成年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率为12.82%,例次感染率为16.47%;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居首占57.81%,其次为血液系统占15.41%,感染部位不明患者也占一定的比例;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45.64%,真菌比例较高占25.28%;经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主要危险因素有造血干细胞移植、粒细胞缺乏、化疗、使用免疫抑制剂、中心静脉插管、白血病、院外感染等,ROC曲线下面积为0.821.结论 成年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率高,应加强医院感染监测,针对主要危险因素采取有效地预防措施,可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李鹏;陈立兵;杜明梅;邢玉斌;索继江;曹圣山;刘伯伟;刘运喜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烧伤患者葡萄球菌属的耐药性分析

    葡萄球菌属是医院和社区获得性感染的常见病原菌,成为医院感染中严重问题.2008年1月-2011年6月对烧伤患者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1材料与方法1.1 菌株来源 2008年1月-2011年6月对烧伤(火灼伤、沸水烫伤或其他)感染患者培养出葡萄球菌属80株.1.2病原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 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标本培养分离,药敏试验采用K-B扩散法,并参照CLSI新版本标准操作和判断结果,质控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由卫生部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

    作者:邓蓉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儿童血小板的影响研究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之间的相关性,为ITP的防治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医院儿科2010年1月-2012年6月诊治的ITP患儿100例,ITP患儿分为Hp阳性组31例和Hp阴性组69例,另取保健儿童门诊的健康儿童100名作为对照.结果 ITP组和对照组中Hp的感染率分别为31.0%和11.0%,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阴性与阳性组中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5.32±4.61)×109/L和(11.07±3.52)×109/L,Hp阴性组的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Hp阳性组(P<0.05);Hp阴性与阳性ITP患儿临床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84.1%和61.3%,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TP患儿存在较高的Hp感染率,根除Hp有望成为提高ITP患儿临床治疗效果的新措施.

    作者:赵婵;包云光;邵一薇;李小兵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与白介素-11对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与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对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60例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随机分为TPO组和IL-11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TPO组给予rhTPO:15 000 U皮下注射,一次/d,共7 d;IL-11组给予rhIL-11:1.5 mg皮下注射,1次/d,共7d;观察第1、3、5、7天两组患者外周静脉血中血小板计数以及凝血指标、出血、血制品输注、药物不良反应、住ICU时间及28d的病死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5、7天TPO组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IL-11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凝血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PO组血小板悬液、血浆、浓缩红细胞的输注量明显少于IL-11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PO组住ICU时间及28d病死率低于IL-11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能够促进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计数恢复,临床效果优于白介素-11,并能减少血制品输注,降低脓毒症患者的病死率,疗效安全可靠.

    作者:陈朴;叶克俭;郑宇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护理干预对神经内科医院感染患者影响的研究

    目的 探讨特定的护理干预对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影响,关注负性情绪的差异,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帮助.方法 选取在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患者,共702例,依患者入院的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共352例,应用特定的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共350例,应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负性情绪以及满意度的差异.结果 医院感染率观察组为10.8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医院感染的菌种观察组有两种,对照组有8种;患者的焦虑评分观察组为(38.43±3.25)分,对照组为(43.43±4.27)分;抑郁情绪评分观察组为(37.64±3.72)分,对照组为(42.35±3.96)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观察组为94.74%,高于对照组的80.00%.结论 特定的护理干预能减少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党军丽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的研究进展

    新生儿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有文献报道,新生儿病房的医院感染率为4.5%~11.4%.有调查表明,在我国医院感染的暴发事件中,新生儿医院感染占整个感染的60.0%,感染后病情发展迅速,死亡率高,给一些家庭带来了精神心理上的创伤,西安交大医院8例新生儿的死亡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相关研究表明,医院感染已成为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为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率,提高新生儿的存活率,提高护理质量,许多临床工作者在这一领域做了较多的探索,现将新生儿病房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控制措施综述如下.

    作者:郭健英;郭秀妹;钟双玲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并发败血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 研究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并发败血症的易感因素、病原菌分布、感染部位、预后及治疗,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2月8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并发败血症的临床资料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80例恶性血液病并发败血症患者中有68例处于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占85.0%,;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是前3位病原菌,分别占32.5%、20.0%、8.8%;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敏感药物分别为美罗培南和利奈唑胺;以碳青霉烯类为主的经验用药可以覆盖81.6%的败血症病原菌.结论 革兰阴性菌是恶性血液病化疗后合并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以碳青霉烯类为主的经验性降阶梯治疗可提高败血症的治愈率;粒细胞缺乏、并发肺部感染、合并感染性休克、血液病疾病状态及经验用药与药敏相符度是影响转归的因素.

    作者:常晓丽;董征;孙琪云;乔建辉;余长林;胡锴勋;艾辉胜;郭梅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手术室对保洁人员医院感染管理的干预对策

    目的 重点对手术室保洁人员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医院感染防范能力,从而降低手术感染率.方法 对手术室保洁人员的工作按手术室布局的不同区域进行不同的安排与分工,成立培训小组,制定培训计划,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对培训小组进行检查与考核,考试方法有口述、笔试和实地操作.结果 对2009、2010、2011年医院手术感染率分别为1.72%、0.62%、0.35%,手术感染率呈下降趋势.结论 手术室保洁工人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切断病源传播途径的具体实施者,能有效预防与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宋玲凤;徐润香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eAg与HBeAb同时阳性模式的相关研究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 BV)血清标志物HBeAg与HBeAb同时阳性患者的病毒复制、肝功能状况,并探讨该类模式的产生原因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微粒子化学发光法检测HBV血清标志物,从中筛选出HBeAg与HBeAb同时阳性的标本,检测该类标本HBV-DNA定量值和肝功能结果及肿瘤标志物AFP值.结果 检测17 895例患者HBV血清标志物,HBeAg与HBeAb同时阳性73例,阳性率7.4%;73例HBeAg和HBeAb阳性患者中,HBV-DNA>1×E+004拷贝/ml者占55.0%;肝功能指标的异常率为58.3%,肿瘤标志物AFP异常率21.9%.结论 乙型肝炎患者出现HBeAg与HBeAb同时阳性,提示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处于低水平状态,体内病毒较少,传染性弱,但是也容易造成肝功能的慢性损伤,应当引起实验室和临床的高度重视.

    作者:徐冬梅;朱艳;张晓梅;李爱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脑血管疾病患者肺部感染病原菌分析

    目的 探讨脑血管疾病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并对其临床意义提出分析,为其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调查医院脑血管疾病合并肺部感染的住院患者120例,详细记录所有患者的病史及相关信息,并进行痰培养及药敏分析,分析病原菌与疾病的相关性.结果 120例患者共分离检出病原菌14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78株占54.2%,以肺炎克雷伯菌多占15.3%,革兰阳性菌46株占31.9%,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多占15.3%,真菌20株占13.9%,均为白色假丝酵母菌;所有发生感染的患者中,局部定植71例、局部感染33例、菌血症16例;肺部感染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率高为84.6%,其次亚胺培南敏感率为78.2%;革兰阳性菌对利奈唑胺敏感率高为97.8%,其次万古霉素敏感率为87.0%;真菌对氟康唑敏感,敏感率为90.0%,其次为伏立康唑敏感率为80.0%.结论 脑血管疾病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多,其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革兰阳性菌对利奈唑胺敏感,真菌感染对氟康唑敏感;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在药敏试验之前,可以根据经验给予患者相应的治疗措施.

    作者:张慧敏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医院肠杆菌科细菌耐药谱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常见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动态趋势,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09年1月-2011年12月医院住院患者中分离出的2437株病原菌,应用细菌鉴定仪及药敏板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 检出肠杆菌科细菌1190株,占48.83%,其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耐药率为0~8.65%,而对大多数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耐药率为>70.00%,其中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高,2009、2011年各年的耐药率均>90.00%.结论 医院肠杆菌科细菌的检出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头孢哌酮/舒巴坦可作为经验性治疗肠杆菌科细菌引起的重症感染的首选抗菌药物.

    作者:易富;蔡敏琪;梁凯;何宇佳;王竹琼;杨冬英;钱林波;农树红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老年冠心病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相关因素,为控制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80例发生医院感染的老年冠心病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并选取同期80例未发生医院感染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对其住院时间、病房环境、侵入性操作、并发症、心功能分级及抗菌药物使用等进行分析.结果 533例老年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80例,感染率为15.0%;单因素回归分析发现,住院时间、病房环境、并发症、心功能分级及侵入性操作与医院感染的发生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性别、病程及抗菌药物应用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医院感染无明显影响;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住院时间长、病房环境差、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及存在侵入性操作均为影响老年冠心病患者医院感染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住院时间长、病房环境差、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及存在侵入性操作均为影响老年冠心病患者医院感染的独立因素,医护人员应严格无菌操作、缩短操作时间、降低患者感染风险,改善其生存质量.

    作者:王品晓;罗立宏;葛蓓;殷日鹏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ICU危重病患者感染病原菌药敏分析及预防措施

    目的 分析ICU危重病患者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探讨护理过程中预防感染的措施,以控制感染的发生,并对已发生的感染选择耐药率低的抗菌药物有效地治疗.方法 67例患者分别取样,经分离培养获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分离出的病原菌革兰阴性菌50株占64.1%,革兰阳性菌28株占35.9%;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分别占20.5%、15.4%;革兰阴性菌中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氏不动杆菌分别占24.3%、16.7%和15.4%;ICU重症患者感染的主要革兰阳性病原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敏感率为93.7%~81.3%,主要革兰阴性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和阿米卡星的敏感率为92.3%~94.7%.结论 首先应预防ICU危重病患者的感染,并选择耐药率低的抗菌药进行及时有效地治疗.

    作者:颜红霞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产妇发生医院内呼吸道感染的易患因素观察及对策

    目的 探讨产妇发生医院内呼吸道感染相关因素及其护理对策,为临床降低产妇发生医院内呼吸道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0年6月-2012年6月321例合并呼吸道感染的产妇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对产妇发生医院内呼吸道感染的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季节(OR=2.634,95%CI:0.453~5.323)、生育高峰期(OR=2.432,95%CI:0.343~4.564)、住院时间(OR=3.453,95%CI:0.644~5.343)是产妇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而室内每天通风(OR=4.453,95%CI:0.563~5.345)是产妇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应当保持病室内空气流通、减少探视人员、减少产妇住院时间是降低产妇发生呼吸道感染的必要措施.

    作者:张卫红 刊期: 2013年第12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