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医院肠杆菌科细菌耐药谱分析

易富;蔡敏琪;梁凯;何宇佳;王竹琼;杨冬英;钱林波;农树红

关键词:肠杆菌科细菌, 抗菌药物, 耐药性
摘要:目的 了解医院常见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动态趋势,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09年1月-2011年12月医院住院患者中分离出的2437株病原菌,应用细菌鉴定仪及药敏板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 检出肠杆菌科细菌1190株,占48.83%,其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耐药率为0~8.65%,而对大多数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耐药率为>70.00%,其中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高,2009、2011年各年的耐药率均>90.00%.结论 医院肠杆菌科细菌的检出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头孢哌酮/舒巴坦可作为经验性治疗肠杆菌科细菌引起的重症感染的首选抗菌药物.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的研究进展

    新生儿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有文献报道,新生儿病房的医院感染率为4.5%~11.4%.有调查表明,在我国医院感染的暴发事件中,新生儿医院感染占整个感染的60.0%,感染后病情发展迅速,死亡率高,给一些家庭带来了精神心理上的创伤,西安交大医院8例新生儿的死亡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相关研究表明,医院感染已成为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为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率,提高新生儿的存活率,提高护理质量,许多临床工作者在这一领域做了较多的探索,现将新生儿病房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控制措施综述如下.

    作者:郭健英;郭秀妹;钟双玲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消毒供应室器械包装的质量缺陷及对策

    目的 分析消毒供应室器械包装环节出现质量缺陷的原因,探讨其防范对策,旨在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工作质量.方法 从不同方面分析消毒供应室器械包装质量缺陷的原因,并采取有效地防范对策.结果 有效地提高了消毒供应室的工作质量,控制与减少了医院感染的发生,为临床科室提高优质的服务.结论 针对器械包装出现质量缺陷的原因,采用相应有效地防范对策,可以控制和减少医院感染.

    作者:黄清娟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基层综合医院在霍乱患者疫情预防控制中发挥的作用

    霍乱是一种发病急、传播快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其列入甲类传染病.2012年10月初黄石市发生霍乱疫情,疫情发生后黄石市立即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四级应急响应,卫生部及湖北省卫生厅派专家组赶赴现场进行相关疫情的指导预防控制.作为黄石市一所二级综合医院,现就在本次霍乱预防控制中采取的有效措施报道如下.

    作者:谈民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洁净手术室的医院感染管理环节控制

    目的 加强洁净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环节控制,确保洁净手术室空气质量,以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方法 针对难以控制的环节,以学习、训练为基础,实行人性化管理与强制性管理相结合.结果 有效克服了洁净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环节控制难点,确保了洁净手术室的空气质量,降低了手术切口感染率.结论 加强学习、强化训练、制度落实、严格管理是克服洁净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环节控制难点的关键.

    作者:江才秀;李晓花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成年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成年血液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方法 对2010年1月-2012年10月5555例成年血液病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其中感染组712例,未感染组4843例,将因素分为患者自身因素和医源性因素,对各项指标进行分类分项,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成年血液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成年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率为12.82%,例次感染率为16.47%;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居首占57.81%,其次为血液系统占15.41%,感染部位不明患者也占一定的比例;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45.64%,真菌比例较高占25.28%;经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主要危险因素有造血干细胞移植、粒细胞缺乏、化疗、使用免疫抑制剂、中心静脉插管、白血病、院外感染等,ROC曲线下面积为0.821.结论 成年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率高,应加强医院感染监测,针对主要危险因素采取有效地预防措施,可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李鹏;陈立兵;杜明梅;邢玉斌;索继江;曹圣山;刘伯伟;刘运喜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老年直肠癌根治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老年直肠癌经腹会阴直肠癌根治术(Mile's)术后肺部感染的预防及康复护理方法,以提高直肠癌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方法 将行Mile's术的老年直肠癌患者86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同时给予术前禁烟、控制呼吸道感染及深呼吸训练,术后加强心肺功能监护和呼吸道护理、药物促进排痰、营养支持及早期下床活动等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肺部感染率、低氧血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及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 干预组肺部感染率为4.7%,显著低于对照组20.9% (P<0.05);干预组平均住院时间(28.54±2.82)d,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5.48±3.39)d,低氧血症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干预组护理服务满意率为90.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性的康复护理可有效降低老年直肠癌Mile's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改善护患关系.

    作者:夏肖枫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加强手卫生教育在预防医院感染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医务人员手卫生的措施及手卫生在预防医院感染中的作用,以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方法 总结实践经验和相关文献报道,通过加强洗手设施建设、积极宣传、开展手卫生培训、将手卫生状况纳入绩效考核等措施,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预防医院感染.结果 加强手卫生管理后,手卫生用品消耗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洗手液和手消毒剂使用量>20 ml/床日的科室数量由2009年第一季度的3个增加至2010年第四季度的14个,而<5 ml/床日的科室数由32个减少至6个;医院感染率由2008年的3.1%下降至2009年的2.2%和2010年的1.7%,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 加强手卫生观念与实施力度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洪涛;卢曙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切口感染的治疗

    目的 分析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及治疗方法,阐述其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医院2005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632例腹股沟疝患者,将其分为行无张力疝修补术组486例,传统疝修补术组146例,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486例无张力修补术后切口感染13例,感染率为2.67%,146例传统式修补术后切口感染4例,感染率为2.7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例无张力修补术后切口感染患者中10例经过换药治愈,3例行二次手术治愈,随访6个月-1年,13例无张力修补术后切口感染的患者均愈合良好,无疝复发.结论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虽然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但仍有切口感染等并发症,一旦发现患者切口感染,应及时处理,必要时进行二次手术.

    作者:杨先智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老年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

    目的 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并制定措施,从而控制感染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4年内老年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共450例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居住地、经济状况、病程、住院天数、空腹血糖值、糖尿病并发症、接受侵入性操作、住院期间抗菌药物使用等,统计不同因素诱发感染的关系,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直接因素.结果 共56例患者出现感染,发生率为12.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OR=2.847)、居住地(OR=2.018)、病程(OR=1.085)、住院时间(OR=2.176)、空腹血糖值(OR=2.165)、并发症(OR=1.984)、接受侵入性操作(OR=2.014)以及多种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OR=1.779)等均为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较多,临床应采取对应防护措施.

    作者:肖健;李春玲;何佃菊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肿瘤患者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 了解肿瘤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情况,为规范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相关数据.方法 调查2010年4月-2011年4月肿瘤住院患者2671份病历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抗菌药物使用率肿瘤一科为31.5%、肿瘤二科为38.85%、肿瘤三科33.46%、肿瘤四科为49.08%,抗菌药物药敏送检率为84.62%;结论 肿瘤手术患者机体自身抵抗力低,且感染因素较复杂并且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普遍存在,需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监管,尤其是预防用药,应针对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规范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作者:俞斐;李皓;俞臻;张婷婷;张兆利;束艳;黄倩倩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儿童血小板的影响研究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之间的相关性,为ITP的防治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医院儿科2010年1月-2012年6月诊治的ITP患儿100例,ITP患儿分为Hp阳性组31例和Hp阴性组69例,另取保健儿童门诊的健康儿童100名作为对照.结果 ITP组和对照组中Hp的感染率分别为31.0%和11.0%,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阴性与阳性组中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5.32±4.61)×109/L和(11.07±3.52)×109/L,Hp阴性组的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Hp阳性组(P<0.05);Hp阴性与阳性ITP患儿临床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84.1%和61.3%,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TP患儿存在较高的Hp感染率,根除Hp有望成为提高ITP患儿临床治疗效果的新措施.

    作者:赵婵;包云光;邵一薇;李小兵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合并医院感染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合并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探讨有效预防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方法 对2007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360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医院感染进行调查,统计医院感染发生率,分析其发生的高危因素.结果 360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率为33.9%,感染发生部位以呼吸道及腹膜为主,分别占41.8%、26.2%,侵入性操作(55.0%)、年龄>60岁(46.0%)、住院时间>30 d的患者(57.5%)是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导致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及真菌.结论 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实施侵入性操作、年龄>60岁以及住院时间>30 d的患者较易发生医院感染,应减少侵入性操作,采取各种措施加强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消毒隔离管理,以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崔敬荣;翟德翠;张志刚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人巨细胞病毒感染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CMV)在冠心病发病及发展中的作用及相关性,为冠心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58例冠心病患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者8例及不稳定心绞痛27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组)、稳定性心绞痛23例(稳定心绞痛组),随机选取同期门诊排除冠心病的30.例检查者作为对照组,检测HCMV-IgG、HCMV-IgM、hs-CRP、LPA及白细胞计数.结果 HCMV-IgG、HCMV-IgM阳性率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分别为91.43%、37.84%,稳定心绞痛组分别为82.61%、21.74%,对照组分别为60.00%、10.00%,急性冠脉综合征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CRP、LPA及白细胞计数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分别为(13.62±3.45) mg/L、(2.81±0.32)μmol/L、(10.31±1.95)×109/L,稳定心绞痛组分别为(6.87±3.05) mg/L、(2.49±0.30)μmol/L、(7.92±2.63)×109/L,对照组分别为(3.42±1.07) mg/L、(2.21±0.14)μmol/L、(7.02±2.16)×109/L,hsCRP、LPA水平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明显高于稳定心绞痛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心绞痛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计数急性冠脉综合征组与稳定心绞痛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冠脉综合征组HCMV-IgM抗体与hs-CRP、LPA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r=0.72,r=0.58,P<0.05).结论 HCMV感染严重程度与冠心病病情发展程度密切相关,是激发与加重冠心病炎症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陈志刚;孙海燕;岳兵;姚红波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流行病学特点及细菌耐药性.方法 对医院重症医学科2009年6月-2011年11月所分离的病原菌分布、构成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重症医学科共有141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6.99%;共分离出病原菌666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616株占92.49%,其中比例高为鲍氏不动杆菌290株占43.54%,其次铜绿假单胞菌145株占21.77%;产气肠杆菌75株占11.26%;革兰阳性菌50株占7.51%,其中屎肠球菌24株占3.60%.结论 革兰阴性杆菌仍为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且呈多药耐药性,应采取行之有效的干预对策,控制细菌耐药性迅速增长的不良趋势.

    作者:王金荣;高攀;马洪芳;刘淑红;亢宏山;杜红利;崔朝勃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神经内科患者尿路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神经内科患者尿路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以达到临床预防患者尿路感染的目的.方法 对2009年2月-2010年2月260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尿路感染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120例患者有尿路感染的发生,上尿路感染50例占41.7%,下尿路感染70例占58.3%,其中,老年、女性和住院时间>7 d以及糖尿病等因素均是神经内科尿路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 尿路感染是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患者的年龄和住院时间以及慢性疾病与是否留置导尿管等是神经内科患者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

    作者:张育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群T细胞对其抗原蛋白免疫应答的特征分析

    目的 研究不同类型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的HBV抗原特异性T细胞免疫应答水平,为临床免疫调节治疗HBV感染提供诊断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月医院就诊并且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80例,按照慢性乙型肝炎类型分为3组,分别是肝炎肝硬化(LC)组、无症状慢性HBV携带者(ASC)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组,所有患者均采取酶联接免疫吸附剂测定的方法(ELISA法)测定T细胞因子的免疫应答水平.结果 LC组、ASC组、CHB组的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LC组和CHB组的INF-r细胞因子表达水平(1.21±0.16)、(1.57±0.21)明显高于ACS组(1.13±0.12),在INF-r、TGF-β-1、IL-17、IL-10 4个细胞因子代表的T细胞亚组CHB平均水平高,分别为(1.57±0.21)、(3.55±0.25)、(1.36±0.12)、(32.66±1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HBV感染者的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免疫应答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对临床免疫调节治疗有指导意义.

    作者:廖崇伦;陈萍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老年性阴道炎联合治疗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老年性阴道炎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寻求佳治疗方法,以提高有效率.方法 随机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月门诊就诊并确诊为老年性阴道炎患者,随机分为单药组和联合组,两组各650例,单药组给予甲硝唑栓,联合组在单药组基础上合用定君生、雌三醇乳膏,4周后门诊随访,观察症状、体征并实验室检查,了解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联合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联合组治愈率为81.38%,单药组为38.62%;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9.38%,单药组为9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甲硝唑和定君生、雌三醇软膏治疗老年性阴道炎,可迅速抑菌,并调节阴道酸碱度,增强阴道黏膜抵抗力,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沈丽娟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产妇发生医院内呼吸道感染的易患因素观察及对策

    目的 探讨产妇发生医院内呼吸道感染相关因素及其护理对策,为临床降低产妇发生医院内呼吸道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0年6月-2012年6月321例合并呼吸道感染的产妇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对产妇发生医院内呼吸道感染的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季节(OR=2.634,95%CI:0.453~5.323)、生育高峰期(OR=2.432,95%CI:0.343~4.564)、住院时间(OR=3.453,95%CI:0.644~5.343)是产妇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而室内每天通风(OR=4.453,95%CI:0.563~5.345)是产妇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应当保持病室内空气流通、减少探视人员、减少产妇住院时间是降低产妇发生呼吸道感染的必要措施.

    作者:张卫红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盐酸洛美沙星滴眼液治疗细菌感染性外眼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研究盐酸洛美沙星滴眼液治疗细菌感染性外眼疾病的临床疗效,为指导细菌感染性外眼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50例细菌感染性外眼疾病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0.3%氧氟沙星眼药液滴眼,观察组采用0.3%盐酸洛美沙星滴眼液滴眼,均为6次/d,每次1滴,7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细菌清除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细菌清除率为95.45%,对照组的细菌清除率为91.30%,且均无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0.3%盐酸洛美沙星滴眼液对细菌感染性外眼疾病治疗安全有效.

    作者:韦涛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应用封闭式负压引流在大面积皮肤缺损合并感染疗效分析

    目的 比较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VSD)与常规换药在大面积皮肤缺损合并感染中疗效,总结处理措施,预防并减少感染的发生.方法 将87例大面积皮肤缺损合并感染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7例和治疗组50例;两组均进行感染控制、清创并彻底冲洗伤口;治疗组采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照组采用常规换药.结果 治疗组在清洁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愈合率分别为(7.2±1.85)d、(12.7±2.09)d、(96.5±2.34)%,对比两组患者创面愈合疗效,3个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在换药次数、住院天数及治疗总费用分别为(3.4±1.7)次、(18.5±3.12)d、(7655.3±432.75)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VSD技术更有利于保护创面、引流脓液、控制感染、促进创面愈合,在提高创面治疗效果同时减少护理工作量.

    作者:阮海燕;钟永翔;林晓 刊期: 2013年第12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