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盐酸洛美沙星滴眼液治疗细菌感染性外眼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韦涛

关键词:洛美沙星, 滴眼液, 细菌感染性外眼疾病
摘要:目的 研究盐酸洛美沙星滴眼液治疗细菌感染性外眼疾病的临床疗效,为指导细菌感染性外眼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50例细菌感染性外眼疾病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0.3%氧氟沙星眼药液滴眼,观察组采用0.3%盐酸洛美沙星滴眼液滴眼,均为6次/d,每次1滴,7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细菌清除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细菌清除率为95.45%,对照组的细菌清除率为91.30%,且均无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0.3%盐酸洛美沙星滴眼液对细菌感染性外眼疾病治疗安全有效.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输血科净化室的医院感染管理

    目的 探讨输血科净化室的管理,确保输血安全性,防止输血致医源性感染.方法 分析输血科净化室存在的感染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结果 输血科净化室存在硬件感染风险、人流物流管理不严、清洁消毒管理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净化空调层流系统设备的更新、设计和添加安全防护装置、加强规章制度监督力度、提倡净化室清洁员学习消毒感染知识,有效预防输血相关感染.结论 通过对净化室各环节的改进和管理,保证血液制品的纯洁性,防止发生医源性输血交叉感染,确保患者的输血安全至关重要.

    作者:郭瑞德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老年患者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病原菌种类及药敏分析

    目的 了解干部病房老年患者下呼吸道医院感染主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月560例≥60岁老年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的调查,对医院感染患者的痰标本进行菌落涂片、分纯、培养,在VITEK-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仪中进行细菌菌种鉴定,对病原学种类和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共发生下呼吸道医院感染20例,送检110份痰培养标本分离出病原菌49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34株占69.4%,革兰阳性球菌7株占14.3%,真菌8株占16.3%;革兰阴性杆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等敏感性较高,均为100.0%,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敏感,敏感率均为100.0%,真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等常用的抗真菌药均敏感.结论 老年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多药耐药菌株比例较高,真菌感染呈上升趋势,临床上应加强病原菌监测,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赵惠荣;王秀艳;郑秀芬;刘春红;郭晶;李静;张淑青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动态脑电图与常规脑电图在病毒性脑炎诊断中对照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常规脑电图(REEG)与动态脑电图(AEEG)在病毒性脑炎诊断中的辅助价值,提高早期诊断.方法 收集医院神经科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病毒性脑炎患者7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脑电图组(REEG)和动态脑电图组(AEEG),每组各35例,患者根据病情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病毒性脑炎组.结果 REEG组发现异常18例,异常率为51.4%,AEEG组发现异常30例,异常率为85.7%,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EEG在轻度、中度和重度病毒性脑炎组中异常脑电图的检出率分别为30.0%、58.3%和61.5%,轻度与中、重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和重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EEG在轻度、中度和重度病毒性脑炎组中异常脑电图的检出率分别为70.0%、83.3%和100.0%,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重度组中的检出率显著高于中度组(P<0.05),中度组中的检出率又显著高于轻度组(P<0.05).结论 脑电图(EEG)可以用于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辅助诊断,其中AEEG的临床应用价值优于REEG,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吴惠民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老年直肠癌根治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老年直肠癌经腹会阴直肠癌根治术(Mile's)术后肺部感染的预防及康复护理方法,以提高直肠癌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方法 将行Mile's术的老年直肠癌患者86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同时给予术前禁烟、控制呼吸道感染及深呼吸训练,术后加强心肺功能监护和呼吸道护理、药物促进排痰、营养支持及早期下床活动等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肺部感染率、低氧血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及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 干预组肺部感染率为4.7%,显著低于对照组20.9% (P<0.05);干预组平均住院时间(28.54±2.82)d,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5.48±3.39)d,低氧血症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干预组护理服务满意率为90.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性的康复护理可有效降低老年直肠癌Mile's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改善护患关系.

    作者:夏肖枫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TURP)术后发生尿路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提高TURP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2年6月收治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285例的临床资料,对影响术后发生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85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TURP术后发生尿路感染43例,发生率15.1%;高龄、初学术者、合并糖尿病、术前有因尿潴留行导尿术、术前无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术后留置尿管时间长的患者感染率分别为23.8%、31.1%、45.3%、40.3%、40.2%、37.8%,是发生术后尿路感染的主要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糖尿病(OR=2.494)、术前因尿潴留行导尿术(OR=3.297)、术前预防应用抗菌药物(OR=1.815)、术后留置尿管的时间(OR=2.925)是TURP术后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合并糖尿病、术前有因尿潴留行导尿术、术后留置尿管时间长使术后尿路感染发生的风险增加;术前有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是保护因素,能降低TURP术后尿路感染发生的风险.

    作者:赵小佩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PDCA循环法与精细管理在眼科病房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预防眼科病房医院感染的管理模式,提高眼科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方法 运用PDCA循环法与精细管理,对各环节实施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结果 运用PDCA循环法与精细管理,加强了眼科病房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各环节的有效监管,使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明显提高.结论 运用PDCA循环与精细管理,促进各环节严格执行标准化、规范化及科学化的细节管理,以提高眼科病房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的水平.

    作者:刘忻;方素珍;高小萍;赵伟琴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蒸汽灭菌包外化学指示物变色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预防

    目的 探讨蒸汽灭菌后器械包包外化学指示物变色不合格发生的根本原因及预防措施,以提高灭菌质量.方法 回顾性调查消毒供应中心2011年6-8月经过蒸汽灭菌处理的包外化学指示剂变色不合格的原因并进行分析;2011年9月开始针对其原因采取整改措施,并将2011年10月-2012年3月的统计资料与整改前进行比较.结果 整改前的89 862件灭菌包中有63件出现包外化学指示物变色不合格,不合格率为0.702‰,去除原因后处理的155 723件灭菌包中仅有3件出现包外化学不合格,不合格率为0.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8.59,P<0.01).结论 运用原因分析方法解决问题能有效减少不合格灭菌产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降低灭菌费用.

    作者:马琳;杨泽霞;吴可萍;陈丽梅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万古霉素治疗术后耐甲氧西林革兰阳性菌致颅内感染的疗效

    目的 通过万古霉素不同给药方式治疗术后耐甲氧西林革兰阳性菌致颅内感染的比较,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颅脑术后耐甲氧西林革兰阳性菌致颅内感染患者72例,随机分为3组:A组静脉滴注万古霉素;B组鞘内给药万古霉素和地塞米松;C组按A、B组方法联合用药,汇总患者症状体征及脑脊液生化分析评价3种不同给药方式的疗效相关性.结果 A组总有效率79.2%显著低于B组100.0%、C组100.0%;治疗前、后颅内压A组为(253.1±33.2)、(134.5±27.8)mm H2O,B组为(260.1±25.5)、(116.5±27.8)mm H2O,C组为(260.1±25.5)、(102.7±22.3)mm H2O;治疗前、后血白细胞数A组为(27.8±5.8)、(8.8±3.3)×109/L,B组为(29.2±8.8)、(6.3±7.4)×109/L,C组为(28.5±4.4)、(6.2±6.3)×109/L,3组在颅内压、血白细胞数等方面依次减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组治疗前后脑脊液氯化物依次升高,A组为(88.2±2.3)、(118.4±3.3)mmol/L,B组为(89.3±3.1)、(125.7±4.5) mmol/L,C组为(84.7±7.3)、(128.5±6.5)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的临床有效治疗时间依次缩短,C组时间短;A组中有2例出现不良反应,其余两组未有出现.结论 万古霉素鞘内给药治疗耐甲氧西林革兰阳性菌致颅内感染效果显著,安全性高、不良反应较少.

    作者:邹积典;郭庆雷;侯英芳;宁同波;肖华明;田伟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加替沙星联合雾化吸入盐酸氨溴索治疗老年急性肺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加替沙星联合雾化吸入盐酸氨溴索治疗老年急性肺炎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为其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医院2011年9月-2012年9月收治的159例老年急性肺炎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79例;观察组采用静脉注射加替沙星联合雾化吸入盐酸氨溴索治疗,对照组采用静脉注射加替沙星治疗,连续治疗7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细菌学和不良反应等.结果 经过7d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1.25%、对照组为75.95%,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检出87株病原菌,治疗后清除79株,清除率为90.80%;对照组治疗前检出86株病原菌,治疗后清除64株,清除率为74.42%,两组病原菌清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为13.75%,对照组为11.3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加替沙星联合雾化吸入盐酸氨溴索治疗老年急性肺炎的临床效果较好,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安全耐受,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边双双;王银儿;冯月娟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葡萄糖酸盐氯己定应用于儿童静脉留置针皮肤消毒效果观察

    目的 通过比较两种皮肤消毒剂使用的不同效果,探求幼儿留置针穿刺的佳皮肤消毒剂.方法 选取2月龄~3岁患儿,按留置先后顺序随机抽取500例(静脉留置1次为1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使用留置针、透明敷贴相同,分别为BD 24G安全型留置针、3M透明敷贴;观察组使用2%葡萄糖酸盐氯己定(CHG)进行皮肤消毒,对照组使用复合碘进行皮肤消毒.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静脉留置患儿使用不同消毒剂消毒皮肤后相关数据比较,平均消毒待干时间观察组(14.64±1.31)s对照组(58.93±4.82)s(P<0.01);一次穿刺成功率观察组为88.4%、对照组为8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明敷料松动率观察组为7.2%、对照组为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穿刺部位发红率观察组为1.6%、对照组为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葡萄糖酸盐氯己定能有效用于儿童临床留置针穿刺皮肤消毒,它具有消毒待干时间短、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引起透明敷料松动及穿刺部位发红较少等优点,值得在儿童静脉留置消毒中推广.

    作者:岑慧萍;朱惠莉;胡苏军;戎梅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ICU老年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老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以期降低重症监护病房老年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ICU 1107例老年患者临床资料,1015例未发生医院感染老年患者作为非感染组,发生医院感染的92例老年患者作为感染组;分析感染患者的感染部位、感染危险因素等.结果 1107例老年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92例,感染率为8.31%;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手术切口以及深静脉穿刺部位是ICU老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常见部位;真菌是为常见的病原菌,其次是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经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间、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使用抗菌药物以及患者的住院时间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经多因素分析,OR值(95%CI)分别为:18.274(13.174~30.228)、0.248(0.117~1.432)、13.384(6.472~20.482)、16.172(10.742~26.174)、12.371(6.380~24.085)、0.375(0.017~1.488).结论 ICU老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以呼吸系统感染为常见,病原菌较为多样,与多种因素相关,要针对容易发生医院感染的关键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感染的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

    作者:杨想云;王一;何建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JCI认证下质量控制在消毒供应中心的实施

    质量控制对消毒供应中心(CSSD)至关重要.笔者根据CSSD的行业标准及JCI标准中的质量管理就人员、制度、管理模式、设备等4大因素对质量管理的影响进行阐述.1质量管理(1)人员:合理配备人员及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以适应消毒供应中心学科的发展.(2)制度:系统的工作制度有利于工作程序的规范化,帮助工作人员正确地执行操作技术,达到全程质量管理的目标,使每项工作标准均有章可循:完善岗位管理制度;制定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建立质量管理追溯制度,完善相关记录,保证供给物品的安全,有效而实际的追溯制度能大限度地降低医院和患者的风险.

    作者:陶红妹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ICU危重病患者感染病原菌药敏分析及预防措施

    目的 分析ICU危重病患者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探讨护理过程中预防感染的措施,以控制感染的发生,并对已发生的感染选择耐药率低的抗菌药物有效地治疗.方法 67例患者分别取样,经分离培养获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分离出的病原菌革兰阴性菌50株占64.1%,革兰阳性菌28株占35.9%;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分别占20.5%、15.4%;革兰阴性菌中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氏不动杆菌分别占24.3%、16.7%和15.4%;ICU重症患者感染的主要革兰阳性病原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敏感率为93.7%~81.3%,主要革兰阴性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和阿米卡星的敏感率为92.3%~94.7%.结论 首先应预防ICU危重病患者的感染,并选择耐药率低的抗菌药进行及时有效地治疗.

    作者:颜红霞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支气管扩张症感染患者急性加重期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支气管扩张症感染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以期为支气管扩张症的抗菌治疗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方法 将收治的188例支气管扩张症感染加重期患者进行病原菌及药物敏感试验检测.结果 188例患者痰液标本阳性96例,阳性率为51.06%,分离出菌株10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74株占72.55%,革兰阳性菌28株占27.45%,首位是铜绿假单胞菌占31.37%,其次为流感嗜血菌占13.73%;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氨苄西林、头孢呋辛、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均>50.0%.结论 支气管扩张症急性加重期患者细菌感染主要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应根据细菌培养、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及治疗反应及时调整抗菌药物.

    作者:肖中;池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有机磷中毒合并呼吸衰竭发生医院感染的预防措施探讨

    目的 研究有机磷中毒合并呼吸衰竭医院感染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探讨相应的防范措施,使有机磷中毒合并呼吸衰竭医院感染能够得到有效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2012年8月收治的114例有机磷中毒发生医院感染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出现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防范措施.结果 呼吸道感染占首位,感染率为68.42%;合并误吸、血糖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胆碱酯酶的活性、手卫生、使用呼吸机、住ICU的时间与医院感染率均有一定的相关性;影响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依次为使用呼吸机(OR=19.513、P=0.000)、胆碱酯酶活性(OR=2.116、P=0.013)、合并误吸(OR=2.401、P=0.019)、手卫生问题(OR=2.408、P=0.021).结论 有机磷中毒合并呼吸衰竭医院感染严重威胁患者的生活质量,针对相应的危险因素,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加强口腔护理、保证严格的无菌操作、熟练操作技能、密切关注患者病情、严格管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姜保周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烧伤患者葡萄球菌属的耐药性分析

    葡萄球菌属是医院和社区获得性感染的常见病原菌,成为医院感染中严重问题.2008年1月-2011年6月对烧伤患者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1材料与方法1.1 菌株来源 2008年1月-2011年6月对烧伤(火灼伤、沸水烫伤或其他)感染患者培养出葡萄球菌属80株.1.2病原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 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标本培养分离,药敏试验采用K-B扩散法,并参照CLSI新版本标准操作和判断结果,质控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由卫生部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

    作者:邓蓉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肿瘤患者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 了解肿瘤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情况,为规范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相关数据.方法 调查2010年4月-2011年4月肿瘤住院患者2671份病历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抗菌药物使用率肿瘤一科为31.5%、肿瘤二科为38.85%、肿瘤三科33.46%、肿瘤四科为49.08%,抗菌药物药敏送检率为84.62%;结论 肿瘤手术患者机体自身抵抗力低,且感染因素较复杂并且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普遍存在,需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监管,尤其是预防用药,应针对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规范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作者:俞斐;李皓;俞臻;张婷婷;张兆利;束艳;黄倩倩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并发败血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 研究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并发败血症的易感因素、病原菌分布、感染部位、预后及治疗,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2月8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并发败血症的临床资料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80例恶性血液病并发败血症患者中有68例处于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占85.0%,;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是前3位病原菌,分别占32.5%、20.0%、8.8%;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敏感药物分别为美罗培南和利奈唑胺;以碳青霉烯类为主的经验用药可以覆盖81.6%的败血症病原菌.结论 革兰阴性菌是恶性血液病化疗后合并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以碳青霉烯类为主的经验性降阶梯治疗可提高败血症的治愈率;粒细胞缺乏、并发肺部感染、合并感染性休克、血液病疾病状态及经验用药与药敏相符度是影响转归的因素.

    作者:常晓丽;董征;孙琪云;乔建辉;余长林;胡锴勋;艾辉胜;郭梅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丁型肝炎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关系的探讨

    目的 探讨丁型肝炎病毒(HDV)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相关性,为其临床防治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 连续收集120例入住医院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采用统一的调查表详细记录其病史及相关信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HDV血清标记物HDAg、抗HD、抗HDIgM及HBV血清标记物HBsAg、抗HBs、HBeAg、抗HBe、HBcAg、抗HBc;同时检测所有患者的肝功能、HBV-DNA水平及肝硬化Child-Pugh评分.结果 120例HBV感染的患者中有20例患者同时存在HDV感染的影响,HDV感染的发生率为16.7%,8例为HDAg阳性,11例为抗HD阳性,1例为抗HDIgM阳性;HBV感染联合HDV感染的患者,其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为(178.9±8.6) U/L,总胆红素(TBil)为(61.9±9.2)μmol/L水平明显高于单独HBV感染组患者的(78.4±9.4)U/L、(41.4±9.1) μmol/L,而白蛋白(ALB)水平(26.7±7.6) g/L明显低于单独HBV感染组患者的(29.9±7.3) g/L,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HBV感染联合HDV感染的患者,其肝硬化Child-Pugh评分(10.7±1.6)分明显高于单独HBV感染组患者(8.9±1.3)分,而HBV-DNA拷贝数(4.1±0.4)log10拷贝/ml低于单独HBV感染组患者(5.2±0.7) log10拷贝/ml,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感染患者易并发HDV感染,进一步加重肝功能的损伤,进而加重患者的病情,且HDV感染可以抑制HBV的复制,减低其水平,临床对于HBV联合HDV感染患者要积极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措施.

    作者:颜卫荣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肝脏外伤并发腹腔感染的分析及诊治

    目的 探讨肝脏外伤并发腹腔感染的诊治方法,以期为肝脏外伤并发腹腔感染的预防治疗起到指导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00年1月-2012年9月64例肝脏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例行保守治疗,57例行手术治疗,均予预防性抗感染、保肝、营养等治疗方法.结果 64例患者中23例出现腹腔感染,感染率为35.9%,其中单纯性肝脏外伤患者无并发腹腔感染,合并胃肠道损伤的肝脏外伤患者中并发腹腔感染率为85.7%,AAST Ⅳ级患者中腹腔感染率为51.5%;共培养出病原菌41株,其中,位居前3位的病原菌分别是大肠埃希菌15株占36.6%、粪肠球菌10株占24.4%、屎肠球菌8株占19.5%;23例腹腔感染患者中,22例治愈,治愈率为95.65%.结论 复杂肝脏外伤尤其是合并多脏器损伤的患者较易并发腹腔感染,采用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微创手术、综合治疗等措施可有效控制和治疗感染,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作者:张雯雯;何蕾;万涛;吕少诚;徐明月;刘同友;路辉;史宪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