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惠民
目的 研究盐酸洛美沙星滴眼液治疗细菌感染性外眼疾病的临床疗效,为指导细菌感染性外眼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50例细菌感染性外眼疾病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0.3%氧氟沙星眼药液滴眼,观察组采用0.3%盐酸洛美沙星滴眼液滴眼,均为6次/d,每次1滴,7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细菌清除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细菌清除率为95.45%,对照组的细菌清除率为91.30%,且均无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0.3%盐酸洛美沙星滴眼液对细菌感染性外眼疾病治疗安全有效.
作者:韦涛 刊期: 2013年第12期
随着全球范围暴发禽流感疫情,人感染H7N9禽流感是由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主要传播途径为呼吸道、密切接触、母婴传播,属于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易在医院内播散引发院内交叉感染,医疗卫生部门应高度重视,采取及时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
作者:张琼;王运平;张礼;甄高鹤 刊期: 2013年第12期
基层医疗单位,在医疗、预防、保健工作中会产生很多有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弃物,如果管理不善依然会污染环境,造成疾病的传播,为了对医疗废物的有效管理,制定管理对策报道如下.1存在问题其问题:(1)基层门诊部大多是能将医疗废物暂存在一个独立的房间,缺少水源及消毒处理的设备.(2)由于每天收集医疗废物的人员不能固定,更换频繁,加之人员的文化水平很低,对工作的性质以及医疗垃圾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作者:杨丽君;余洋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调查鲍氏不动杆菌在新生儿室与非新生儿病房临床分布及其耐药性,同时对比非儿科的临床菌株耐药性,为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对医院检出的鲍氏不动杆菌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年1月-2012年9月累计检出鲍氏不动杆菌新生儿病房12株、非新生儿病房54株、成人病房862株,其中儿童以咽拭子标本多50株占75.76%;新生儿与非新生儿病房的耐药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成人病房的菌株差异较大;成人病房的鲍氏不动杆菌对阿莫西林、头孢唑林耐药率均为100.00%,氨曲南的敏感率为4.41%、头孢曲松为8.00%,氨基糖苷类中阿米卡星敏感率为92.81%、左氧沙星的敏感率54.52%.结论 临床须重视鲍氏不动杆菌的感染,加强医院儿童感染控制及耐药性监测,控制及延缓其在新生儿及非新生儿病房的蔓延.
作者:喻森海;来汉江;杨莉俊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加强洁净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环节控制,确保洁净手术室空气质量,以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方法 针对难以控制的环节,以学习、训练为基础,实行人性化管理与强制性管理相结合.结果 有效克服了洁净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环节控制难点,确保了洁净手术室的空气质量,降低了手术切口感染率.结论 加强学习、强化训练、制度落实、严格管理是克服洁净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环节控制难点的关键.
作者:江才秀;李晓花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比较两种皮肤消毒剂使用的不同效果,探求幼儿留置针穿刺的佳皮肤消毒剂.方法 选取2月龄~3岁患儿,按留置先后顺序随机抽取500例(静脉留置1次为1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使用留置针、透明敷贴相同,分别为BD 24G安全型留置针、3M透明敷贴;观察组使用2%葡萄糖酸盐氯己定(CHG)进行皮肤消毒,对照组使用复合碘进行皮肤消毒.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静脉留置患儿使用不同消毒剂消毒皮肤后相关数据比较,平均消毒待干时间观察组(14.64±1.31)s对照组(58.93±4.82)s(P<0.01);一次穿刺成功率观察组为88.4%、对照组为8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明敷料松动率观察组为7.2%、对照组为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穿刺部位发红率观察组为1.6%、对照组为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葡萄糖酸盐氯己定能有效用于儿童临床留置针穿刺皮肤消毒,它具有消毒待干时间短、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引起透明敷料松动及穿刺部位发红较少等优点,值得在儿童静脉留置消毒中推广.
作者:岑慧萍;朱惠莉;胡苏军;戎梅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产气肠杆菌临床分布特点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化,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采用WHONET5软件统计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2月临床分离的产气肠杆菌临床分布和耐药率.结果 4年内共分离到产气肠杆菌459株,其中2008-2011年分别检出108、101、130、120株;病原菌主要来源于住院患者的痰液213株占46.4%、胆汁70株占15.3%、血液51株占11.1%、尿液50株占10.9%;4年耐药监测显示,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在2.0%~7.9%,呈明显的逐年上升趋势;头孢类抗菌药物除头孢唑林耐药率较高约90.0%外,其他如头孢替坦、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等耐药率由高的55.5%下降至低28.5%,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等复合制剂耐药率也由高70.2%下降至低21.1%,同时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等氨基糖苷类等药物的耐药率亦呈下降趋势,高30.4%,低为0,对喹诺酮类的耐药率约30.0%,保持相对稳定.结论 4年产气肠杆菌对头孢菌类、氨基糖苷类、复合制剂等药物的耐药率有所降低,而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说明细菌耐药性存在动态的变化,及时对细菌耐药性进行分析,依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严格掌握适应证,可减少或延缓耐药菌株的播散.
作者:冯翔;许小敏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与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对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60例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随机分为TPO组和IL-11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TPO组给予rhTPO:15 000 U皮下注射,一次/d,共7 d;IL-11组给予rhIL-11:1.5 mg皮下注射,1次/d,共7d;观察第1、3、5、7天两组患者外周静脉血中血小板计数以及凝血指标、出血、血制品输注、药物不良反应、住ICU时间及28d的病死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5、7天TPO组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IL-11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凝血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PO组血小板悬液、血浆、浓缩红细胞的输注量明显少于IL-11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PO组住ICU时间及28d病死率低于IL-11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能够促进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计数恢复,临床效果优于白介素-11,并能减少血制品输注,降低脓毒症患者的病死率,疗效安全可靠.
作者:陈朴;叶克俭;郑宇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分析ICU多药耐药菌的耐药性,探讨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感染的综合干预措施.方法 对ICU2011年1-12月多药耐药菌感染率进行调查,统计前5位多药耐药菌对主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回顾性总结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控制方法.结果 ICU全年多药耐药菌平均感染率为16.56%,以呼吸道感染率高,为12.49%,导尿管感染率次之为3.12%,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率低为1.86%;居前5位多药耐药菌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13株、鲍氏不动杆菌11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9株、奇异变形菌4株、多药耐药大肠埃希菌6株;通过综合干预措施的实施使ICU的2次多药耐药菌感染流行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三、四季度的多药耐药菌感染率也分别由一、二季度的25.65%、17.07%下降至13.95%、9.46%.结论 环境格局的合理改造、严格执行手卫生及消毒隔离制度、开展连续的耐药性监测、加强对医护人员的教育培训,对控制ICU多药耐药菌感染暴发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作者:王敏丽;梁世芬;王冬国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对棉布、医用无纺布和硬质包装容器包装灭菌物品进行微生物检测,判定灭菌后物品不同的存放时间,对医院实际应用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参照《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对棉布包装的物品采用直接观察培养基的方法,观察是否有菌落生长;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无菌检验的方法,对棉布、医用无纺布和硬质包装容器的阻菌效果进行观察.结果 采用直接观察培养基的方法,单层棉布和双层棉布包装后分别在第7天和第30天开始有菌生长;采用无菌检验的方法,使用单层棉布包装后灭菌物品经放置28 d、医用无纺布和硬质包装容器经放置9个月进行检测,均未检出细菌和真菌.结论 经棉布灭菌包装有效期结果虽然符合行标7~14 d的规定,但对储存环境较差、人员流动较多的环境以及易于污染器材的包装,建议缩短灭菌保质期的时间,对医用无纺布和硬质包装容器,可以通过具体验证后适当延长放置时间,并且能够节约成本,使其灭菌后包装更加科学、合理、有效.
作者:李涛;朱亭亭;周铁生;邱侠;张流波 刊期: 2013年第12期
基层医院五官科门诊条件有限,眼耳鼻喉均在一个诊室内,患者相对集中,存在许多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为了减少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笔者采取了相应的对策.1危险因素(1)医、护人员医院感染意识淡漠,传统的习惯难以更改,抱有侥幸心理.(2)不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有的医师连续检查几例患者不洗手,极易发生医源性感染.(3)医院资源缺乏投入,检查器材少.如测视力遮盖板只有1个,多年不更换也不消毒;做鼻咽喉检查的鼻镜、枪状镊、压舌板数量有限,用后清洗、用戊二醛浸泡、清水冲洗后再用.(4)室内空气污染,因无导医,患者均在诊室等候,有的患者还吸烟、咳嗽、随地吐痰等行为均造成空气污染.
作者:王春莲;沈瑞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合并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探讨有效预防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方法 对2007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360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医院感染进行调查,统计医院感染发生率,分析其发生的高危因素.结果 360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率为33.9%,感染发生部位以呼吸道及腹膜为主,分别占41.8%、26.2%,侵入性操作(55.0%)、年龄>60岁(46.0%)、住院时间>30 d的患者(57.5%)是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导致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及真菌.结论 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实施侵入性操作、年龄>60岁以及住院时间>30 d的患者较易发生医院感染,应减少侵入性操作,采取各种措施加强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消毒隔离管理,以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崔敬荣;翟德翠;张志刚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VSD)与常规换药在大面积皮肤缺损合并感染中疗效,总结处理措施,预防并减少感染的发生.方法 将87例大面积皮肤缺损合并感染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7例和治疗组50例;两组均进行感染控制、清创并彻底冲洗伤口;治疗组采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照组采用常规换药.结果 治疗组在清洁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愈合率分别为(7.2±1.85)d、(12.7±2.09)d、(96.5±2.34)%,对比两组患者创面愈合疗效,3个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在换药次数、住院天数及治疗总费用分别为(3.4±1.7)次、(18.5±3.12)d、(7655.3±432.75)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VSD技术更有利于保护创面、引流脓液、控制感染、促进创面愈合,在提高创面治疗效果同时减少护理工作量.
作者:阮海燕;钟永翔;林晓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老年性阴道炎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寻求佳治疗方法,以提高有效率.方法 随机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月门诊就诊并确诊为老年性阴道炎患者,随机分为单药组和联合组,两组各650例,单药组给予甲硝唑栓,联合组在单药组基础上合用定君生、雌三醇乳膏,4周后门诊随访,观察症状、体征并实验室检查,了解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联合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联合组治愈率为81.38%,单药组为38.62%;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9.38%,单药组为9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甲硝唑和定君生、雌三醇软膏治疗老年性阴道炎,可迅速抑菌,并调节阴道酸碱度,增强阴道黏膜抵抗力,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沈丽娟 刊期: 2013年第12期
为提供抗菌药物使用依据,总结了2010年1月-2012年10月化脓性关节炎患者的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1材料与方法标本来源于医院门诊与住院化脓性关节炎患者,共355例.将标本进行涂片、革兰染色,同时采用厌氧菌培养,长菌分纯证实为专性厌氧菌后,分别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2结果355例标本有174例培养出厌氧菌,阳性率49.0%;174份标本共分离出厌氧菌181株,见表1.181株厌氧菌对8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见表2.
作者:李立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新生儿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有文献报道,新生儿病房的医院感染率为4.5%~11.4%.有调查表明,在我国医院感染的暴发事件中,新生儿医院感染占整个感染的60.0%,感染后病情发展迅速,死亡率高,给一些家庭带来了精神心理上的创伤,西安交大医院8例新生儿的死亡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相关研究表明,医院感染已成为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为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率,提高新生儿的存活率,提高护理质量,许多临床工作者在这一领域做了较多的探索,现将新生儿病房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控制措施综述如下.
作者:郭健英;郭秀妹;钟双玲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鼻咽癌患者放疗后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对应的策略,以降低感染率.方法 选取2009年11月-2012年11月在医院治疗的360例鼻咽癌放疗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存在有真菌感染的各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高龄(>60岁)、有多种并发症(≥2种)、有皮肤或黏膜溃烂、使用免疫抑制剂、口腔黏膜溃烂、住院时间长(>50 d)是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而真菌感染与性别无关;360例患者中使用抗菌药物有300例,使用时间长(≥35 d)、使用种类多(>3种)、使用头孢类抗菌药物的真菌感染率高(49.4%);真菌感染以白色假丝酵母菌多,热带假丝酵母菌其次.结论 真菌感染除了患者和治疗等危险因素之外,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是其高危险因素,加强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的控制如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加强无菌操作和营养支持等是降低感染的重要措施.
作者:杨峥;王旸;余杰;张森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伽马(Gamma)钉在股骨干骨折合并股骨近端骨折中的疗效.方法 选择股骨干骨折合并股骨近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给予PFNA联合伽马钉治疗的观察组和伽马钉治疗的对照组,观察骨折愈合、髋关节和膝关节功能、生活能力、负面情绪及术后感染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愈合54例、髋关节功能(Harris)总评分为(67.18±7.05)分、膝关节功能(HSS)总评分为(91.82±9.24)分、日常行为能力(Barthel)评分为(74.12±7.42)分、自我护理能力(ESCA)评分为(113.8±12.47)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愈合时间(116.71±11.41)d、完全负重下地时间(196.23±20.34)d、NRS评分(2.98±0.34)分、焦虑情绪(HAMA)评分为(16.58±1.84)分、抑郁情绪(HAMD)(13.55±1.47)分、术后感染发生率(1.67%)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PFNA联合伽马钉治疗模式能够促进断端愈合、改善关节功能、减少术后感染发生率、缓解负面情绪,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作者:王加利;张燕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老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以期降低重症监护病房老年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ICU 1107例老年患者临床资料,1015例未发生医院感染老年患者作为非感染组,发生医院感染的92例老年患者作为感染组;分析感染患者的感染部位、感染危险因素等.结果 1107例老年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92例,感染率为8.31%;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手术切口以及深静脉穿刺部位是ICU老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常见部位;真菌是为常见的病原菌,其次是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经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间、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使用抗菌药物以及患者的住院时间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经多因素分析,OR值(95%CI)分别为:18.274(13.174~30.228)、0.248(0.117~1.432)、13.384(6.472~20.482)、16.172(10.742~26.174)、12.371(6.380~24.085)、0.375(0.017~1.488).结论 ICU老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以呼吸系统感染为常见,病原菌较为多样,与多种因素相关,要针对容易发生医院感染的关键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感染的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
作者:杨想云;王一;何建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呼吸道清除系统(Vest系统)预防老年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作用,为临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医院老年腹部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实施Vest系统排痰法,对照组采用人工叩击排痰法,对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排痰量、心率、血压等血流动力学、伤口引流量、患者疼痛以及体位舒适度等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试验组患者在第1~4天的排痰量分别为(24.35±2.14)、(36.08±2.44)、(21.23±1.99)、(32.38±2.25)ml/d,对照组分别为(14.20±1.59)、(17.31±1.67)、(15.05±2.19)、(17.21±2.46)ml/d,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发生切口疼痛患者7例、VAS评分(4.2±0.3)分,对照组22例、(7.1±0.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体位舒适率90.o%、配合率92.5%,对照组为47.5%、5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血流动力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术后发生肺部感染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Vest系统对老年手术患者具有良好的排痰效果,可有效预防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
作者:楼秋月;王莉 刊期: 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