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分析

喻森海;来汉江;杨莉俊

关键词:鲍氏不动杆菌, 耐药性, 医院感染, 控制
摘要:目的 调查鲍氏不动杆菌在新生儿室与非新生儿病房临床分布及其耐药性,同时对比非儿科的临床菌株耐药性,为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对医院检出的鲍氏不动杆菌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年1月-2012年9月累计检出鲍氏不动杆菌新生儿病房12株、非新生儿病房54株、成人病房862株,其中儿童以咽拭子标本多50株占75.76%;新生儿与非新生儿病房的耐药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成人病房的菌株差异较大;成人病房的鲍氏不动杆菌对阿莫西林、头孢唑林耐药率均为100.00%,氨曲南的敏感率为4.41%、头孢曲松为8.00%,氨基糖苷类中阿米卡星敏感率为92.81%、左氧沙星的敏感率54.52%.结论 临床须重视鲍氏不动杆菌的感染,加强医院儿童感染控制及耐药性监测,控制及延缓其在新生儿及非新生儿病房的蔓延.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医院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医院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并发症的发生提供预防和诊疗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07年1月-2012年10月收治的92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医院肺部感染临床资料,重点分析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患者年龄、患者营养状况与并发医院肺部感染的关系,并分析病原菌的分布特点.结果 92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医院感染153例,感染率为16.50%,其中肺部感染75例,感染率为8.09%,肺部感染占所有感染的49.02%;共分离出病原菌83株,铜绿假单胞菌23株占27.71%,克雷伯菌属16株占19.28%,大肠埃希菌13株占15.66%,金黄色葡萄球菌11株占13.25%,表皮葡萄球菌10株占12.05%,鲍氏不动杆菌8株占9.63%,白色假丝酵母菌2株占2.42%;预防性使用≥2种抗菌药物的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概率,明显高于使用单一抗菌药物或者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P<0.05);高年龄组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比例明显高于低年龄组;血清总蛋白<60 g/L或白蛋白<25 g/L的患者,更易发生肺部感染.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易并发医院肺部感染,其危险因素主要有抗菌药物使用不当、患者年龄、自身营养状况等,采取相应措施可降低其发生率.

    作者:凌小林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五官科门诊医院感染存在的危险因素及对策

    基层医院五官科门诊条件有限,眼耳鼻喉均在一个诊室内,患者相对集中,存在许多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为了减少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笔者采取了相应的对策.1危险因素(1)医、护人员医院感染意识淡漠,传统的习惯难以更改,抱有侥幸心理.(2)不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有的医师连续检查几例患者不洗手,极易发生医源性感染.(3)医院资源缺乏投入,检查器材少.如测视力遮盖板只有1个,多年不更换也不消毒;做鼻咽喉检查的鼻镜、枪状镊、压舌板数量有限,用后清洗、用戊二醛浸泡、清水冲洗后再用.(4)室内空气污染,因无导医,患者均在诊室等候,有的患者还吸烟、咳嗽、随地吐痰等行为均造成空气污染.

    作者:王春莲;沈瑞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持续质量改进的成效分析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的有效措施,以降低感染发生率.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12月ICU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调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分析其发生的原因,针对原因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加强全体医护人员的教育及监管,改进置管后导管维护质量等.结果 持续质量改进前期2009年纳入监测的中心静脉置管147例,平均置管日(33.84±30.89)d,总导管日4569 d,确诊感染23例,平均感染率5.03‰,持续质量改进后期2010年监测的中心静脉置管141例,平均置管日(36.78±43.54)d,总导管日5014 d,确诊感染例数13例,平均感染率2.59‰;发生血流感染者平均置管日(47.23±37.61)d,其中置管日≤7d的导管感染率8.88%,置管日>90 d的导管感染率58.33%,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平均发生率从2009年5.03‰下降至2010年平均2.59‰.结论 目标性监测结合持续质量改进,可降低综合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

    作者:林娟;钟既宁;陈丽;胡才宝;蔡国龙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国产替考拉宁治疗革兰阳性球菌重症肺炎疗效分析

    目的 临床观察国产替考拉宁治疗革兰阳性球菌所致的重症肺炎疗效和不良反应以及细菌清除率.方法 对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2008年8月-2011年8月被确诊为革兰阳性球菌重症肺炎36例住院患者,应用国产替考拉宁治疗,疗程10~14 d,并进行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及不良反应的比对分析.结果 痰培养共检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25株,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4株,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3株,血培养MRCNS 1株,深部静脉导管末端培养MRSA 2株,临床总有效率为88.89%,细菌清除率为77.78%;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结论 国产替考拉宁治疗革兰阳性球菌肺炎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作者:杜建新;杜彩霞;宋维玲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人巨细胞病毒感染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CMV)在冠心病发病及发展中的作用及相关性,为冠心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58例冠心病患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者8例及不稳定心绞痛27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组)、稳定性心绞痛23例(稳定心绞痛组),随机选取同期门诊排除冠心病的30.例检查者作为对照组,检测HCMV-IgG、HCMV-IgM、hs-CRP、LPA及白细胞计数.结果 HCMV-IgG、HCMV-IgM阳性率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分别为91.43%、37.84%,稳定心绞痛组分别为82.61%、21.74%,对照组分别为60.00%、10.00%,急性冠脉综合征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CRP、LPA及白细胞计数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分别为(13.62±3.45) mg/L、(2.81±0.32)μmol/L、(10.31±1.95)×109/L,稳定心绞痛组分别为(6.87±3.05) mg/L、(2.49±0.30)μmol/L、(7.92±2.63)×109/L,对照组分别为(3.42±1.07) mg/L、(2.21±0.14)μmol/L、(7.02±2.16)×109/L,hsCRP、LPA水平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明显高于稳定心绞痛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心绞痛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计数急性冠脉综合征组与稳定心绞痛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冠脉综合征组HCMV-IgM抗体与hs-CRP、LPA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r=0.72,r=0.58,P<0.05).结论 HCMV感染严重程度与冠心病病情发展程度密切相关,是激发与加重冠心病炎症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陈志刚;孙海燕;岳兵;姚红波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烧伤患者葡萄球菌属的耐药性分析

    葡萄球菌属是医院和社区获得性感染的常见病原菌,成为医院感染中严重问题.2008年1月-2011年6月对烧伤患者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1材料与方法1.1 菌株来源 2008年1月-2011年6月对烧伤(火灼伤、沸水烫伤或其他)感染患者培养出葡萄球菌属80株.1.2病原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 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标本培养分离,药敏试验采用K-B扩散法,并参照CLSI新版本标准操作和判断结果,质控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由卫生部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

    作者:邓蓉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ICU老年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老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以期降低重症监护病房老年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ICU 1107例老年患者临床资料,1015例未发生医院感染老年患者作为非感染组,发生医院感染的92例老年患者作为感染组;分析感染患者的感染部位、感染危险因素等.结果 1107例老年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92例,感染率为8.31%;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手术切口以及深静脉穿刺部位是ICU老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常见部位;真菌是为常见的病原菌,其次是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经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间、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使用抗菌药物以及患者的住院时间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经多因素分析,OR值(95%CI)分别为:18.274(13.174~30.228)、0.248(0.117~1.432)、13.384(6.472~20.482)、16.172(10.742~26.174)、12.371(6.380~24.085)、0.375(0.017~1.488).结论 ICU老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以呼吸系统感染为常见,病原菌较为多样,与多种因素相关,要针对容易发生医院感染的关键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感染的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

    作者:杨想云;王一;何建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护理程序应用于术前访视对提高手术配合质量的分析

    目的 探讨将护理程序应用于基层医院术前访视对提高手术配合质量.方法 改进手术前访视记录单,增加手术护理程序内容,完善实施流程管理,选择2011年3200例三、四类手术患者分改进前和改进后两组进行术前访视,通过对手术体位正确率、特殊用物准备完好率、术中意外处置及时率、手术医师对手术配合主动性的满意率比较评估访视结果对提高手术配合质量.结果 手术体位正确率在改进后为96.6%,改进前为81.4%;特殊用物准备完好率在改进后为99.3%,改进前为88.5%;手术配合主动性满意率在改进后为100.0%,改进前为97.2%,上述指标在改进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中意外处置及时率在改进后为100.0%,改进前为88.5%,由于手术中发率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将护理程序应用于术前访视可以提高手术配合质量,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实施.

    作者:王琼;杨红霞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ICU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分析

    目的 研究分析ICU多药耐药菌的耐药性,探讨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感染的综合干预措施.方法 对ICU2011年1-12月多药耐药菌感染率进行调查,统计前5位多药耐药菌对主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回顾性总结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控制方法.结果 ICU全年多药耐药菌平均感染率为16.56%,以呼吸道感染率高,为12.49%,导尿管感染率次之为3.12%,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率低为1.86%;居前5位多药耐药菌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13株、鲍氏不动杆菌11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9株、奇异变形菌4株、多药耐药大肠埃希菌6株;通过综合干预措施的实施使ICU的2次多药耐药菌感染流行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三、四季度的多药耐药菌感染率也分别由一、二季度的25.65%、17.07%下降至13.95%、9.46%.结论 环境格局的合理改造、严格执行手卫生及消毒隔离制度、开展连续的耐药性监测、加强对医护人员的教育培训,对控制ICU多药耐药菌感染暴发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作者:王敏丽;梁世芬;王冬国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肺部感染评分对老年重症肺炎患者抗菌药物选择的干预及对预后影响

    目的 探讨肺部感染评分对老年重症肺炎患者抗菌药物选择的干预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老年重症肺炎患者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9例;观察组患者根据肺部感染评分予以抗菌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抗菌药物治疗.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疗程分别(9.78±2.45)d、(17.95±3.43)d,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3.97±4.12)d、(23.87±4.38)d;病死率分别为10.3%、31.0%,真菌定植率分别为10.3%、27.6%;两组患者的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肺部感染评分对老年重症肺炎患者抗菌药物选择的干预及对预后具有良好效果.

    作者:李宏;杨岚;石志红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肺炎衣原体感染对冠心病发病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肺炎衣原体在冠心病致病中的作用,并探讨其相关的临床意义,以降低肺炎衣原体感染率.方法 收集2010年6月-2012年6月医院心内科诊治的冠心病(CHD)患者128例,分为肺炎衣原体感染104例和非感染24例两组,另取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正常对照,ELISA检测血清肺炎衣原体特异性IgG和IgM抗体的表达.结果 128例CHD患者中检出肺炎衣原体感染104例,阳性率为81.3%,80例健康体检者肺炎衣原体感染37例,阳性率为46.3%,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D中肺炎衣原体感染的患者心肌梗死和冠脉多支病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感染组(P<0.05),而稳定性心绞痛和冠脉单支病变的发生率肺炎衣原体感染的CHD患者又显著低于非感染组(P<0.05).结论 CHD患者中存在肺炎衣原体的高感染率,肺炎衣原体感染可能参与了CHD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者:於华敏;唐海燕;王顺芳;史明娟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神经外科植物生存状态患者医院感染原因及护理管理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植物生存状态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原因和护理管理,为临床降低和预防植物生存状态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取回顾性方法分析2009年4月-2011年4月收录的48例神经外科植物生存状态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发生医院感染的原因与护理管理对策.结果 48例神经外科植物生存状态患者有32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66.7%;感染部位主要为下呼吸道、泌尿系统、肠胃道、上呼吸道、皮肤与软组织、手术切口,分别占40.6%、31.2%、9.4%、9.4%、6.3%、3.1%;感染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真菌,分别占27.5%、22.5%、20.0%、12.5%、10.0%、7.5%;住院时间>30 d、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使用和伴有基础疾病患者的医院感染率明显的高于住院时间<30 d、无侵入性操作、未使用抗菌药物和无基础性疾病患者的医院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外科植物生存状态患者在临床中很容易发生医院感染,并且感染原因较多,临床应采取针对性地护理措施,从而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林红平;李洪波;易利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病例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AB)感染病例的临床特征,分析其感染病例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07年4月-7月出现的53例MDRAB感染患者临床特征,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法对19例死亡病例和34例非死亡病例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APACHEⅡ评分、呼吸机应用、三代头孢菌素和β-内酰胺抑制剂药物治疗史、住院时间、静脉置管、介入性诊疗措施进行比较.结果 53例MDRAB感染的病例中死亡19例,占35.8%;非死亡病例34例,占64.2%,在APACHEⅡ评分(P=0.0036,OR值1.2448)与大静脉置管应用(P=0.005,OR值0.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PACHEⅡ评分较高MDRAB感染患者死亡率高,应用大静脉置管的相关治疗措施可能利于改善MDRAB感染患者预后.

    作者:磨国鑫;管希周;佘丹阳;陈良安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动态脑电图与常规脑电图在病毒性脑炎诊断中对照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常规脑电图(REEG)与动态脑电图(AEEG)在病毒性脑炎诊断中的辅助价值,提高早期诊断.方法 收集医院神经科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病毒性脑炎患者7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脑电图组(REEG)和动态脑电图组(AEEG),每组各35例,患者根据病情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病毒性脑炎组.结果 REEG组发现异常18例,异常率为51.4%,AEEG组发现异常30例,异常率为85.7%,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EEG在轻度、中度和重度病毒性脑炎组中异常脑电图的检出率分别为30.0%、58.3%和61.5%,轻度与中、重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和重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EEG在轻度、中度和重度病毒性脑炎组中异常脑电图的检出率分别为70.0%、83.3%和100.0%,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重度组中的检出率显著高于中度组(P<0.05),中度组中的检出率又显著高于轻度组(P<0.05).结论 脑电图(EEG)可以用于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辅助诊断,其中AEEG的临床应用价值优于REEG,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吴惠民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葡萄糖酸盐氯己定应用于儿童静脉留置针皮肤消毒效果观察

    目的 通过比较两种皮肤消毒剂使用的不同效果,探求幼儿留置针穿刺的佳皮肤消毒剂.方法 选取2月龄~3岁患儿,按留置先后顺序随机抽取500例(静脉留置1次为1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使用留置针、透明敷贴相同,分别为BD 24G安全型留置针、3M透明敷贴;观察组使用2%葡萄糖酸盐氯己定(CHG)进行皮肤消毒,对照组使用复合碘进行皮肤消毒.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静脉留置患儿使用不同消毒剂消毒皮肤后相关数据比较,平均消毒待干时间观察组(14.64±1.31)s对照组(58.93±4.82)s(P<0.01);一次穿刺成功率观察组为88.4%、对照组为8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明敷料松动率观察组为7.2%、对照组为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穿刺部位发红率观察组为1.6%、对照组为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葡萄糖酸盐氯己定能有效用于儿童临床留置针穿刺皮肤消毒,它具有消毒待干时间短、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引起透明敷料松动及穿刺部位发红较少等优点,值得在儿童静脉留置消毒中推广.

    作者:岑慧萍;朱惠莉;胡苏军;戎梅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老年冠心病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相关因素,为控制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80例发生医院感染的老年冠心病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并选取同期80例未发生医院感染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对其住院时间、病房环境、侵入性操作、并发症、心功能分级及抗菌药物使用等进行分析.结果 533例老年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80例,感染率为15.0%;单因素回归分析发现,住院时间、病房环境、并发症、心功能分级及侵入性操作与医院感染的发生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性别、病程及抗菌药物应用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医院感染无明显影响;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住院时间长、病房环境差、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及存在侵入性操作均为影响老年冠心病患者医院感染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住院时间长、病房环境差、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及存在侵入性操作均为影响老年冠心病患者医院感染的独立因素,医护人员应严格无菌操作、缩短操作时间、降低患者感染风险,改善其生存质量.

    作者:王品晓;罗立宏;葛蓓;殷日鹏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流行病学特点及细菌耐药性.方法 对医院重症医学科2009年6月-2011年11月所分离的病原菌分布、构成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重症医学科共有141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6.99%;共分离出病原菌666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616株占92.49%,其中比例高为鲍氏不动杆菌290株占43.54%,其次铜绿假单胞菌145株占21.77%;产气肠杆菌75株占11.26%;革兰阳性菌50株占7.51%,其中屎肠球菌24株占3.60%.结论 革兰阴性杆菌仍为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且呈多药耐药性,应采取行之有效的干预对策,控制细菌耐药性迅速增长的不良趋势.

    作者:王金荣;高攀;马洪芳;刘淑红;亢宏山;杜红利;崔朝勃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替考拉宁治疗COPD合并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替考拉宁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11年6月51例住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患者,应用替考拉宁治疗,疗程9~14 d,观察其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51例患者替考拉宁的使用疗程为9~14d,多数病例<12 d,临床疗效总有效率76.5%;细菌总清除率82.3%;51例中1例发生转氨酶升高,予护肝药物后恢复,1例发生消化道反应,予对症处理后好转,不良反应率3.9%.结论 替考拉宁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疗效显著,安全性好.

    作者:李琳;李玉成;钱皓瑜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加替沙星联合雾化吸入盐酸氨溴索治疗老年急性肺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加替沙星联合雾化吸入盐酸氨溴索治疗老年急性肺炎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为其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医院2011年9月-2012年9月收治的159例老年急性肺炎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79例;观察组采用静脉注射加替沙星联合雾化吸入盐酸氨溴索治疗,对照组采用静脉注射加替沙星治疗,连续治疗7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细菌学和不良反应等.结果 经过7d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1.25%、对照组为75.95%,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检出87株病原菌,治疗后清除79株,清除率为90.80%;对照组治疗前检出86株病原菌,治疗后清除64株,清除率为74.42%,两组病原菌清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为13.75%,对照组为11.3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加替沙星联合雾化吸入盐酸氨溴索治疗老年急性肺炎的临床效果较好,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安全耐受,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边双双;王银儿;冯月娟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神经内科患者尿路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神经内科患者尿路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以达到临床预防患者尿路感染的目的.方法 对2009年2月-2010年2月260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尿路感染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120例患者有尿路感染的发生,上尿路感染50例占41.7%,下尿路感染70例占58.3%,其中,老年、女性和住院时间>7 d以及糖尿病等因素均是神经内科尿路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 尿路感染是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患者的年龄和住院时间以及慢性疾病与是否留置导尿管等是神经内科患者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

    作者:张育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