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华敏;唐海燕;王顺芳;史明娟
目的 了解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流行病学特点及细菌耐药性.方法 对医院重症医学科2009年6月-2011年11月所分离的病原菌分布、构成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重症医学科共有141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6.99%;共分离出病原菌666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616株占92.49%,其中比例高为鲍氏不动杆菌290株占43.54%,其次铜绿假单胞菌145株占21.77%;产气肠杆菌75株占11.26%;革兰阳性菌50株占7.51%,其中屎肠球菌24株占3.60%.结论 革兰阴性杆菌仍为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且呈多药耐药性,应采取行之有效的干预对策,控制细菌耐药性迅速增长的不良趋势.
作者:王金荣;高攀;马洪芳;刘淑红;亢宏山;杜红利;崔朝勃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医院常见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动态趋势,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09年1月-2011年12月医院住院患者中分离出的2437株病原菌,应用细菌鉴定仪及药敏板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 检出肠杆菌科细菌1190株,占48.83%,其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耐药率为0~8.65%,而对大多数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耐药率为>70.00%,其中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高,2009、2011年各年的耐药率均>90.00%.结论 医院肠杆菌科细菌的检出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头孢哌酮/舒巴坦可作为经验性治疗肠杆菌科细菌引起的重症感染的首选抗菌药物.
作者:易富;蔡敏琪;梁凯;何宇佳;王竹琼;杨冬英;钱林波;农树红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老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以期降低重症监护病房老年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ICU 1107例老年患者临床资料,1015例未发生医院感染老年患者作为非感染组,发生医院感染的92例老年患者作为感染组;分析感染患者的感染部位、感染危险因素等.结果 1107例老年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92例,感染率为8.31%;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手术切口以及深静脉穿刺部位是ICU老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常见部位;真菌是为常见的病原菌,其次是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经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间、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使用抗菌药物以及患者的住院时间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经多因素分析,OR值(95%CI)分别为:18.274(13.174~30.228)、0.248(0.117~1.432)、13.384(6.472~20.482)、16.172(10.742~26.174)、12.371(6.380~24.085)、0.375(0.017~1.488).结论 ICU老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以呼吸系统感染为常见,病原菌较为多样,与多种因素相关,要针对容易发生医院感染的关键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感染的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
作者:杨想云;王一;何建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基层医疗单位,在医疗、预防、保健工作中会产生很多有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弃物,如果管理不善依然会污染环境,造成疾病的传播,为了对医疗废物的有效管理,制定管理对策报道如下.1存在问题其问题:(1)基层门诊部大多是能将医疗废物暂存在一个独立的房间,缺少水源及消毒处理的设备.(2)由于每天收集医疗废物的人员不能固定,更换频繁,加之人员的文化水平很低,对工作的性质以及医疗垃圾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作者:杨丽君;余洋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呼吸道清除系统(Vest系统)预防老年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作用,为临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医院老年腹部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实施Vest系统排痰法,对照组采用人工叩击排痰法,对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排痰量、心率、血压等血流动力学、伤口引流量、患者疼痛以及体位舒适度等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试验组患者在第1~4天的排痰量分别为(24.35±2.14)、(36.08±2.44)、(21.23±1.99)、(32.38±2.25)ml/d,对照组分别为(14.20±1.59)、(17.31±1.67)、(15.05±2.19)、(17.21±2.46)ml/d,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发生切口疼痛患者7例、VAS评分(4.2±0.3)分,对照组22例、(7.1±0.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体位舒适率90.o%、配合率92.5%,对照组为47.5%、5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血流动力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术后发生肺部感染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Vest系统对老年手术患者具有良好的排痰效果,可有效预防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
作者:楼秋月;王莉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产生生物膜与耐药间的关系,为临床对该类菌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北京世纪坛医院2011年3-5月临床分离的非重复肺炎克雷伯菌株,采用VITEK-2 compact鉴定系统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测定,半定量结晶紫法进行生物膜形成能力测定,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140株菌中共有52株为生物膜阳性,占全部菌株的37.1%;生物膜阳性株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氨曲南的敏感率分别为44.2%、15.4%、28.8%、30.8%、11.5%;生物膜阴性菌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氨曲南的敏感率分别为80.6%、26.1%、35.2%、37.5%、35.2%;生物膜阳性菌与阴性菌对上述药物的敏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阳性菌与阴性菌对多种药物的敏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作者:杨朵;马冬媛;王松雪;张曼 刊期: 2013年第12期
葡萄球菌属是医院和社区获得性感染的常见病原菌,成为医院感染中严重问题.2008年1月-2011年6月对烧伤患者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1材料与方法1.1 菌株来源 2008年1月-2011年6月对烧伤(火灼伤、沸水烫伤或其他)感染患者培养出葡萄球菌属80株.1.2病原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 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标本培养分离,药敏试验采用K-B扩散法,并参照CLSI新版本标准操作和判断结果,质控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由卫生部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
作者:邓蓉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CMV)在冠心病发病及发展中的作用及相关性,为冠心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58例冠心病患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者8例及不稳定心绞痛27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组)、稳定性心绞痛23例(稳定心绞痛组),随机选取同期门诊排除冠心病的30.例检查者作为对照组,检测HCMV-IgG、HCMV-IgM、hs-CRP、LPA及白细胞计数.结果 HCMV-IgG、HCMV-IgM阳性率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分别为91.43%、37.84%,稳定心绞痛组分别为82.61%、21.74%,对照组分别为60.00%、10.00%,急性冠脉综合征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CRP、LPA及白细胞计数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分别为(13.62±3.45) mg/L、(2.81±0.32)μmol/L、(10.31±1.95)×109/L,稳定心绞痛组分别为(6.87±3.05) mg/L、(2.49±0.30)μmol/L、(7.92±2.63)×109/L,对照组分别为(3.42±1.07) mg/L、(2.21±0.14)μmol/L、(7.02±2.16)×109/L,hsCRP、LPA水平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明显高于稳定心绞痛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心绞痛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计数急性冠脉综合征组与稳定心绞痛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冠脉综合征组HCMV-IgM抗体与hs-CRP、LPA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r=0.72,r=0.58,P<0.05).结论 HCMV感染严重程度与冠心病病情发展程度密切相关,是激发与加重冠心病炎症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陈志刚;孙海燕;岳兵;姚红波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常规脑电图(REEG)与动态脑电图(AEEG)在病毒性脑炎诊断中的辅助价值,提高早期诊断.方法 收集医院神经科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病毒性脑炎患者7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脑电图组(REEG)和动态脑电图组(AEEG),每组各35例,患者根据病情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病毒性脑炎组.结果 REEG组发现异常18例,异常率为51.4%,AEEG组发现异常30例,异常率为85.7%,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EEG在轻度、中度和重度病毒性脑炎组中异常脑电图的检出率分别为30.0%、58.3%和61.5%,轻度与中、重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和重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EEG在轻度、中度和重度病毒性脑炎组中异常脑电图的检出率分别为70.0%、83.3%和100.0%,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重度组中的检出率显著高于中度组(P<0.05),中度组中的检出率又显著高于轻度组(P<0.05).结论 脑电图(EEG)可以用于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辅助诊断,其中AEEG的临床应用价值优于REEG,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吴惠民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引起血液透析患者长期留置导管感染的相关因素,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并采取相应有效地预防措施,预防和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方法 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2月87例行颈内静脉长期留置导管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根据其导管是否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对各指标进行分析,找出引起感染的相关因素及导管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结果 共分离出病原菌8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79株占90.8%,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棒杆菌属,分别占49.4%、27.6%;革兰阴性菌8株占9.2%,未培养出真菌;在调查87例留置导管患者中,20例发生导管感染,感染率为23.0%;53例为糖尿病患者,其中发生感染19例,感染率为21.0%;感染组年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糖尿病分别为(77.4±11.5)岁、(77.4±13.4)g/L、(25.3±10.2)g/L、19例,非感染组分别为(64.3±15.5)岁、(89.5±17.6)g/L、(36.1±11.3)g/L、3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龄、2型糖尿病、低蛋白血症会导致血液透析患者免疫力低下,从而加重导管感染,延迟创面愈合;调查感染病原菌分布可指导临床的合理用药.
作者:何惠芬;许晓妹;毛晓红;王鸣;费晓;马立彬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ICU危重病患者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探讨护理过程中预防感染的措施,以控制感染的发生,并对已发生的感染选择耐药率低的抗菌药物有效地治疗.方法 67例患者分别取样,经分离培养获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分离出的病原菌革兰阴性菌50株占64.1%,革兰阳性菌28株占35.9%;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分别占20.5%、15.4%;革兰阴性菌中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氏不动杆菌分别占24.3%、16.7%和15.4%;ICU重症患者感染的主要革兰阳性病原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敏感率为93.7%~81.3%,主要革兰阴性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和阿米卡星的敏感率为92.3%~94.7%.结论 首先应预防ICU危重病患者的感染,并选择耐药率低的抗菌药进行及时有效地治疗.
作者:颜红霞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加替沙星联合雾化吸入盐酸氨溴索治疗老年急性肺炎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为其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医院2011年9月-2012年9月收治的159例老年急性肺炎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79例;观察组采用静脉注射加替沙星联合雾化吸入盐酸氨溴索治疗,对照组采用静脉注射加替沙星治疗,连续治疗7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细菌学和不良反应等.结果 经过7d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1.25%、对照组为75.95%,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检出87株病原菌,治疗后清除79株,清除率为90.80%;对照组治疗前检出86株病原菌,治疗后清除64株,清除率为74.42%,两组病原菌清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为13.75%,对照组为11.3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加替沙星联合雾化吸入盐酸氨溴索治疗老年急性肺炎的临床效果较好,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安全耐受,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边双双;王银儿;冯月娟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老年性阴道炎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寻求佳治疗方法,以提高有效率.方法 随机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月门诊就诊并确诊为老年性阴道炎患者,随机分为单药组和联合组,两组各650例,单药组给予甲硝唑栓,联合组在单药组基础上合用定君生、雌三醇乳膏,4周后门诊随访,观察症状、体征并实验室检查,了解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联合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联合组治愈率为81.38%,单药组为38.62%;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9.38%,单药组为9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甲硝唑和定君生、雌三醇软膏治疗老年性阴道炎,可迅速抑菌,并调节阴道酸碱度,增强阴道黏膜抵抗力,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沈丽娟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规范化干预对留置导尿管患者发生泌尿道感染的预防作用,总结处理措施,预防并减少感染的发生.方法 将100例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干预组给予全程规范化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化干预.结果 尿常规检查对照组患者尿白细胞阳性22例,阳性率44.0%,干预组患者尿白细胞阳性8例,阳性率16.0%,干预组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检出病原菌26株,其中革兰阳性菌9株、革兰阴性菌13株、真菌4株,分别占34.6%、50.0%、15.4%;干预组检出病原菌8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株、革兰阴性菌5株,分别占37.5%、62.5%;对照组50例留置导尿管患者,发生尿道感染26例,感染率为52.0%;干预组50例留置导尿管患者发生尿道感染8例,感染率为16.0%,干预组的尿道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规范化干预能够有效预防留置导尿管患者发生尿道感染.
作者:徐斌斌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与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对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60例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随机分为TPO组和IL-11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TPO组给予rhTPO:15 000 U皮下注射,一次/d,共7 d;IL-11组给予rhIL-11:1.5 mg皮下注射,1次/d,共7d;观察第1、3、5、7天两组患者外周静脉血中血小板计数以及凝血指标、出血、血制品输注、药物不良反应、住ICU时间及28d的病死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5、7天TPO组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IL-11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凝血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PO组血小板悬液、血浆、浓缩红细胞的输注量明显少于IL-11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PO组住ICU时间及28d病死率低于IL-11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能够促进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计数恢复,临床效果优于白介素-11,并能减少血制品输注,降低脓毒症患者的病死率,疗效安全可靠.
作者:陈朴;叶克俭;郑宇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永久起搏器(PPM)植入手术囊袋内细菌存在情况及影响因素,以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感染机会.方法 收集2008年3月-2011年3月实施PPM手术的患者444例临床资料,采集患者一般信息,并在术中3个时间点取样进行细菌培养,第1取样点为切开皮肤分离置皮下形成囊袋的即刻,第2取样点为电极到位测试满意并固定后,第3取样点为30ml聚维酮碘/盐水、抗菌药物冲洗后.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66.22±12.50)岁,78.8%的患者为首次植入、20.3%为第2次植入、0.9%为第3次植入;3次取样点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6.5%、8.5%、4.1%;取样点细菌培养阳性率第1~3次分别为6.5%、8.5%及4.1%:第1、2取样点<44岁患者细菌培养阳性率(<9.0%)与其他年龄组为17.9%和25.9%,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PM手术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细菌感染机会,囊袋中存在的细菌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生理盐水、抗菌药物或聚维酮碘冲洗可明显降低囊袋内细菌存留机会.
作者:林运;杨铎;张金荣;张京梅;李志忠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并发败血症的易感因素、病原菌分布、感染部位、预后及治疗,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2月8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并发败血症的临床资料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80例恶性血液病并发败血症患者中有68例处于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占85.0%,;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是前3位病原菌,分别占32.5%、20.0%、8.8%;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敏感药物分别为美罗培南和利奈唑胺;以碳青霉烯类为主的经验用药可以覆盖81.6%的败血症病原菌.结论 革兰阴性菌是恶性血液病化疗后合并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以碳青霉烯类为主的经验性降阶梯治疗可提高败血症的治愈率;粒细胞缺乏、并发肺部感染、合并感染性休克、血液病疾病状态及经验用药与药敏相符度是影响转归的因素.
作者:常晓丽;董征;孙琪云;乔建辉;余长林;胡锴勋;艾辉胜;郭梅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去乙酰毛花苷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以改善患儿心肌损伤.方法 86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去乙酰毛花苷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心肌酶的变化,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08,P<0.05);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分别为(97.35±2.63)次/min、(29.97±4.74)次/min、(98.1±1.61)%,且临床症状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心肌损伤显著改善,乳酸脱氢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分别为(97.35±2.63)、(29.97±4.74)U/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去乙酰毛花苷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临床效果明显,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和心肌损伤,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卢宏华;方小燕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慢性肾衰竭合并感染患者血清因子变化规律并分析其对策,为临床治疗提供有益参考.方法 按照有无合并感染将慢性肾衰竭患者48例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每组24例,检测其血清生化指标和相关因子含量,从而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 感染组血清生化指标与未感染组近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组丙二醛(MDA)、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和Lp含量分别为(12.35±3.45)μmol/L、(130.33±13.65) pg/L、(190.62±17.25) pg/L和(34.15±2.45) ng/ml,均明显高于未感染组;感染组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分别为(1.78±0.94)μmol/L和(0.73±0.22) mg/L均明显低于非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内随病情加重,MDA、IL-6、IL-8和Lp含量均呈增高趋势,而NO和SOD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肾衰竭合并感染患者其血清因子呈现规律性变化,这对治疗方案制定有指导意义,且应加强护理以使患者病情趋于平稳.
作者:俞丽莉 刊期: 2013年第12期
随着全球范围暴发禽流感疫情,人感染H7N9禽流感是由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主要传播途径为呼吸道、密切接触、母婴传播,属于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易在医院内播散引发院内交叉感染,医疗卫生部门应高度重视,采取及时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
作者:张琼;王运平;张礼;甄高鹤 刊期: 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