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娟;钟既宁;陈丽;胡才宝;蔡国龙
目的 了解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AB)感染病例的临床特征,分析其感染病例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07年4月-7月出现的53例MDRAB感染患者临床特征,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法对19例死亡病例和34例非死亡病例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APACHEⅡ评分、呼吸机应用、三代头孢菌素和β-内酰胺抑制剂药物治疗史、住院时间、静脉置管、介入性诊疗措施进行比较.结果 53例MDRAB感染的病例中死亡19例,占35.8%;非死亡病例34例,占64.2%,在APACHEⅡ评分(P=0.0036,OR值1.2448)与大静脉置管应用(P=0.005,OR值0.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PACHEⅡ评分较高MDRAB感染患者死亡率高,应用大静脉置管的相关治疗措施可能利于改善MDRAB感染患者预后.
作者:磨国鑫;管希周;佘丹阳;陈良安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支气管扩张症感染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以期为支气管扩张症的抗菌治疗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方法 将收治的188例支气管扩张症感染加重期患者进行病原菌及药物敏感试验检测.结果 188例患者痰液标本阳性96例,阳性率为51.06%,分离出菌株10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74株占72.55%,革兰阳性菌28株占27.45%,首位是铜绿假单胞菌占31.37%,其次为流感嗜血菌占13.73%;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氨苄西林、头孢呋辛、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均>50.0%.结论 支气管扩张症急性加重期患者细菌感染主要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应根据细菌培养、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及治疗反应及时调整抗菌药物.
作者:肖中;池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流行病学特点及细菌耐药性.方法 对医院重症医学科2009年6月-2011年11月所分离的病原菌分布、构成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重症医学科共有141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6.99%;共分离出病原菌666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616株占92.49%,其中比例高为鲍氏不动杆菌290株占43.54%,其次铜绿假单胞菌145株占21.77%;产气肠杆菌75株占11.26%;革兰阳性菌50株占7.51%,其中屎肠球菌24株占3.60%.结论 革兰阴性杆菌仍为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且呈多药耐药性,应采取行之有效的干预对策,控制细菌耐药性迅速增长的不良趋势.
作者:王金荣;高攀;马洪芳;刘淑红;亢宏山;杜红利;崔朝勃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 BV)血清标志物HBeAg与HBeAb同时阳性患者的病毒复制、肝功能状况,并探讨该类模式的产生原因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微粒子化学发光法检测HBV血清标志物,从中筛选出HBeAg与HBeAb同时阳性的标本,检测该类标本HBV-DNA定量值和肝功能结果及肿瘤标志物AFP值.结果 检测17 895例患者HBV血清标志物,HBeAg与HBeAb同时阳性73例,阳性率7.4%;73例HBeAg和HBeAb阳性患者中,HBV-DNA>1×E+004拷贝/ml者占55.0%;肝功能指标的异常率为58.3%,肿瘤标志物AFP异常率21.9%.结论 乙型肝炎患者出现HBeAg与HBeAb同时阳性,提示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处于低水平状态,体内病毒较少,传染性弱,但是也容易造成肝功能的慢性损伤,应当引起实验室和临床的高度重视.
作者:徐冬梅;朱艳;张晓梅;李爱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为提供抗菌药物使用依据,总结了2010年1月-2012年10月化脓性关节炎患者的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1材料与方法标本来源于医院门诊与住院化脓性关节炎患者,共355例.将标本进行涂片、革兰染色,同时采用厌氧菌培养,长菌分纯证实为专性厌氧菌后,分别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2结果355例标本有174例培养出厌氧菌,阳性率49.0%;174份标本共分离出厌氧菌181株,见表1.181株厌氧菌对8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见表2.
作者:李立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产生生物膜与耐药间的关系,为临床对该类菌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北京世纪坛医院2011年3-5月临床分离的非重复肺炎克雷伯菌株,采用VITEK-2 compact鉴定系统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测定,半定量结晶紫法进行生物膜形成能力测定,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140株菌中共有52株为生物膜阳性,占全部菌株的37.1%;生物膜阳性株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氨曲南的敏感率分别为44.2%、15.4%、28.8%、30.8%、11.5%;生物膜阴性菌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氨曲南的敏感率分别为80.6%、26.1%、35.2%、37.5%、35.2%;生物膜阳性菌与阴性菌对上述药物的敏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阳性菌与阴性菌对多种药物的敏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作者:杨朵;马冬媛;王松雪;张曼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蒸汽灭菌后器械包包外化学指示物变色不合格发生的根本原因及预防措施,以提高灭菌质量.方法 回顾性调查消毒供应中心2011年6-8月经过蒸汽灭菌处理的包外化学指示剂变色不合格的原因并进行分析;2011年9月开始针对其原因采取整改措施,并将2011年10月-2012年3月的统计资料与整改前进行比较.结果 整改前的89 862件灭菌包中有63件出现包外化学指示物变色不合格,不合格率为0.702‰,去除原因后处理的155 723件灭菌包中仅有3件出现包外化学不合格,不合格率为0.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8.59,P<0.01).结论 运用原因分析方法解决问题能有效减少不合格灭菌产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降低灭菌费用.
作者:马琳;杨泽霞;吴可萍;陈丽梅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分析ICU多药耐药菌的耐药性,探讨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感染的综合干预措施.方法 对ICU2011年1-12月多药耐药菌感染率进行调查,统计前5位多药耐药菌对主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回顾性总结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控制方法.结果 ICU全年多药耐药菌平均感染率为16.56%,以呼吸道感染率高,为12.49%,导尿管感染率次之为3.12%,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率低为1.86%;居前5位多药耐药菌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13株、鲍氏不动杆菌11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9株、奇异变形菌4株、多药耐药大肠埃希菌6株;通过综合干预措施的实施使ICU的2次多药耐药菌感染流行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三、四季度的多药耐药菌感染率也分别由一、二季度的25.65%、17.07%下降至13.95%、9.46%.结论 环境格局的合理改造、严格执行手卫生及消毒隔离制度、开展连续的耐药性监测、加强对医护人员的教育培训,对控制ICU多药耐药菌感染暴发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作者:王敏丽;梁世芬;王冬国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影响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相关因素,为控制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80例发生医院感染的老年冠心病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并选取同期80例未发生医院感染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对其住院时间、病房环境、侵入性操作、并发症、心功能分级及抗菌药物使用等进行分析.结果 533例老年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80例,感染率为15.0%;单因素回归分析发现,住院时间、病房环境、并发症、心功能分级及侵入性操作与医院感染的发生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性别、病程及抗菌药物应用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医院感染无明显影响;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住院时间长、病房环境差、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及存在侵入性操作均为影响老年冠心病患者医院感染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住院时间长、病房环境差、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及存在侵入性操作均为影响老年冠心病患者医院感染的独立因素,医护人员应严格无菌操作、缩短操作时间、降低患者感染风险,改善其生存质量.
作者:王品晓;罗立宏;葛蓓;殷日鹏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肿瘤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情况,为规范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相关数据.方法 调查2010年4月-2011年4月肿瘤住院患者2671份病历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抗菌药物使用率肿瘤一科为31.5%、肿瘤二科为38.85%、肿瘤三科33.46%、肿瘤四科为49.08%,抗菌药物药敏送检率为84.62%;结论 肿瘤手术患者机体自身抵抗力低,且感染因素较复杂并且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普遍存在,需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监管,尤其是预防用药,应针对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规范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作者:俞斐;李皓;俞臻;张婷婷;张兆利;束艳;黄倩倩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多学科整合治疗老年脑卒中合并院内获得性肺炎(HAP)的疗效.方法 观察组为2010年1月-2012年8月卒中单元收治的85例脑卒中合并HAP的老年患者,进行多学科整合治疗;对照组为同期神经内科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合并HAP老年患者,进行单纯药物治疗,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卒中量表(NIHSS)和Barthel Index(BI)评分分别为(8.99±3.25)分和(18.31±2.24)分较对照组疗效明显,脑卒中合并HAP临床特征以中低发热为主,咳嗽、咳痰、呼吸困难、食欲不振、淡漠无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查以革兰阳性菌多见占65.45%,其次为革兰阴性菌占27.88%;观察组与对照组HAP主要症状消失时间、实验室检查正常时间、胸片正常时间、住院天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学科整合治疗老年脑卒中合并HAP减少了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取得了较明显的治疗效果.
作者:刘晓红;吴玉芙;臧婷臻;王浩然;潘克梫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管理在感染科陪护中的应用效果,提高患者满意度.方法 选取2010年5月-2012年4月医院感染科住院治疗的548例患者,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治疗期间采取预见性护理管理,而对照组则采取常规的护理方式,记录两组患者的作息时间、执行医嘱情况、并发症、对护士满意度等,并进行相应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的合理作息率为86.86%、82.12%遵医嘱饮食、20.07%出现并发症、护理满意度达88.89%;对照组的合理作息率为68.61%、63.54%遵医嘱饮食、32.29%出现并发症、护理满意度达73.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预见性护理管理方式使医院感染科陪护工作转被动为主动,使患者生活更加规律,减少了并发症,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作者:黄馨瑶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对棉布、医用无纺布和硬质包装容器包装灭菌物品进行微生物检测,判定灭菌后物品不同的存放时间,对医院实际应用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参照《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对棉布包装的物品采用直接观察培养基的方法,观察是否有菌落生长;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无菌检验的方法,对棉布、医用无纺布和硬质包装容器的阻菌效果进行观察.结果 采用直接观察培养基的方法,单层棉布和双层棉布包装后分别在第7天和第30天开始有菌生长;采用无菌检验的方法,使用单层棉布包装后灭菌物品经放置28 d、医用无纺布和硬质包装容器经放置9个月进行检测,均未检出细菌和真菌.结论 经棉布灭菌包装有效期结果虽然符合行标7~14 d的规定,但对储存环境较差、人员流动较多的环境以及易于污染器材的包装,建议缩短灭菌保质期的时间,对医用无纺布和硬质包装容器,可以通过具体验证后适当延长放置时间,并且能够节约成本,使其灭菌后包装更加科学、合理、有效.
作者:李涛;朱亭亭;周铁生;邱侠;张流波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肝脏外伤并发腹腔感染的诊治方法,以期为肝脏外伤并发腹腔感染的预防治疗起到指导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00年1月-2012年9月64例肝脏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例行保守治疗,57例行手术治疗,均予预防性抗感染、保肝、营养等治疗方法.结果 64例患者中23例出现腹腔感染,感染率为35.9%,其中单纯性肝脏外伤患者无并发腹腔感染,合并胃肠道损伤的肝脏外伤患者中并发腹腔感染率为85.7%,AAST Ⅳ级患者中腹腔感染率为51.5%;共培养出病原菌41株,其中,位居前3位的病原菌分别是大肠埃希菌15株占36.6%、粪肠球菌10株占24.4%、屎肠球菌8株占19.5%;23例腹腔感染患者中,22例治愈,治愈率为95.65%.结论 复杂肝脏外伤尤其是合并多脏器损伤的患者较易并发腹腔感染,采用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微创手术、综合治疗等措施可有效控制和治疗感染,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作者:张雯雯;何蕾;万涛;吕少诚;徐明月;刘同友;路辉;史宪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阴沟肠杆菌ampD基因突变对持续高产型AmpCβ-内酰胺酶(AmpC酶)的调控机制,为临床有效控制产持续高产型AmpC酶细菌引起的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分离自临床的阴沟肠杆菌,用改良的头孢西丁三维试验筛选产持续高产型AmpC酶的菌株,运用T载体和pMW219质粒分别对ampD基因进行测序比对,分析并验证其基因突变是否与AmpC酶高产有关.结果 127株阴沟肠杆菌中有4株为持续高产型AmpC酶阳性,阳性率为3.15%;4株阳性菌株中,E290菌株ampD基因扩增未见条带;E101与E539氨基酸序列一致,将其氨基酸序列与野生株进行比对,95.00%一致,有8个位点发生突变,63位由Phe→Tyr、71位由Ala→Arg、72位由Leu→Val、75位由Asp→ His、95位Trp→ Arg、131位Glu→Gln、141位Ile→ Val、143位Arg→Leu;E487为180个氨基酸,与野生型ampD氨基酸187个氨基酸的序列相比,78.00%一致,有40个位点不一致;重组子的表型检测结果显示,4株菌重组后对头孢替坦、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和氨曲南的MIC出现8~64倍的降低.结论 4株阳性菌中3株产生持续高产型AmpC酶与ampD基因突变有关,使其对β-内酰胺类药物MIC明显升高;新发现的突变位点数目多且分散,其中72、75、71、131和143位氨基酸,研究的意义较大.
作者:赵付菊;许涛;林志伟;方毅;庞立峰;刘文健;周丽芳;赵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3种清洗方法对五官科吸引头的清洗效果,以探讨一种经济、环保、有效地清洗消毒方法.方法 对医院五官科吸引头按随机原则每组选取200件采用3种方法清洗,对照组:冲洗、管腔内注酶、刷洗、超声清洗、含氯消毒液浸泡、水枪冲洗;试验组A:冲洗、管腔内注酶、刷洗、超声清洗、冲洗、含氯消毒液浸泡、水枪冲洗;试验组B:冲洗、管腔内注酶、刷洗、超声清洗、冲洗、煮沸消毒、水枪冲洗;以目测、小棉签、纯水检测、潜血试验、菌落数检测这5项检测标准,对3种清洗方法的清洗质量合格率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试验组A、B目测合格率分别为95.0%、97.5%、98.0%;小棉签检测合格率分别为85.0%、95.0%、94.5%;纯水检测合格率分别为88.5%、96.0%、96.5%;潜血试验合格率分别为83.3%、98.3%、100.0%;菌落数检测合格率分别为90.0%、100.0%、1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试验组A、B清洗质量合格率比对照组高;试验组A与B清洗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试验组B更环保,无刺激性、对人体无伤害、成本低、清洗人员更易接受.
作者:肖丽妹;沈玉琴;朱学红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乳腺手术患者围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为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规范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1年5月-2012年3月875例乳腺手术及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评价.结果 875例乳腺手术患者围手术持续时间30~210 min,>3 h占8.68%、2~3 h占26.63%,1~2 h占45.03%、<1 h的为19.66%,有1例发生切口感染;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158例,使用率为18.00%,其中18例无抗菌药物使用指征占11.39%、术前30 min~2 h用药123例占77.85%、术前未用术后当日用15例占9.49%、术前>2 h的13例占8.23%、术中7例占4.43%、术后用药>48 h的6例;使用一代头孢菌素102例占64.56%.结论 抗菌药物的管理措施及医院实施单病种临床路径可行、有效,能促进抗菌药物安全、合理、有效地使用.
作者:周艳华;欧阳立志;曹丽芝;伍俊玲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γ干扰素释放实验(interferon-γ release assay,IGRA)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有助于提高结核检出率.方法 348例结核病和非结核病患者常规进行痰涂片、结核菌素皮试(TST)及IGRA检测,以临床明确诊断为准,比较分析评价IGRA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用于结核感染的诊断,IGRA检测的敏感性优于 TST,分别为71.0%和51.3%;IGRA检测的特异性也优于TST,分别为81.2%和66.9%;用于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IGRA检测的敏感性优于TST,分别为72.9%和35.6%,特异性也优于TST,分别为84.6%和61.5%;用于肺外结核的诊断,IGRA检测的敏感性优于TST,分别为68.0%和36.0%,特异性也优于TST,分别为85.7%和57.1%,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对于涂阴结核患者,IGRA检出率明显高于TST,分别为66.7%和43.4%,P<0.05,IGRA阳性还可能与抗结核治疗转归相关.结论 IGRA有助于提高结核检出率,可作为临床鉴别结核感染尤其是菌阴结核、肺外结核的重要辅助诊断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李月翠;周晶;臧颖惠;李成行;胡伟跃;李进;骆红霞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神经内科患者尿路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以达到临床预防患者尿路感染的目的.方法 对2009年2月-2010年2月260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尿路感染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120例患者有尿路感染的发生,上尿路感染50例占41.7%,下尿路感染70例占58.3%,其中,老年、女性和住院时间>7 d以及糖尿病等因素均是神经内科尿路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 尿路感染是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患者的年龄和住院时间以及慢性疾病与是否留置导尿管等是神经内科患者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
作者:张育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老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以期降低重症监护病房老年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ICU 1107例老年患者临床资料,1015例未发生医院感染老年患者作为非感染组,发生医院感染的92例老年患者作为感染组;分析感染患者的感染部位、感染危险因素等.结果 1107例老年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92例,感染率为8.31%;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手术切口以及深静脉穿刺部位是ICU老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常见部位;真菌是为常见的病原菌,其次是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经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间、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使用抗菌药物以及患者的住院时间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经多因素分析,OR值(95%CI)分别为:18.274(13.174~30.228)、0.248(0.117~1.432)、13.384(6.472~20.482)、16.172(10.742~26.174)、12.371(6.380~24.085)、0.375(0.017~1.488).结论 ICU老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以呼吸系统感染为常见,病原菌较为多样,与多种因素相关,要针对容易发生医院感染的关键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感染的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
作者:杨想云;王一;何建新 刊期: 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