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丽妹;沈玉琴;朱学红
目的 分析医院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现状,为合理、快速、有效地治疗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9年1月-2010年2月112例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评价分析.结果 鲍氏不动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呋辛敏感率较低,分别为10.71%、11.90%,对其他几种常用抗菌药物敏感率均>50.00%,其中,敏感率高的是美罗培南,为91.76%;使用多的抗菌药物是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为24.85%、头孢菌素类为24.54%、青霉素类为14.42%、头霉素类为8.28%和氟喹诺酮类为7.06%;抗菌药物使用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其中用法用量不当、联用不当、换药过于频繁、预防用药疗程偏长、选药不当分别占41.98%、33.33%、11.11%、7.41%.结论 用药过程中,医师应严格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药;联合用药应有明确的指证;按说明书和药物特性使用抗菌药物,避免不合理用药.
作者:杨荣;孙安修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支气管扩张症感染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以期为支气管扩张症的抗菌治疗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方法 将收治的188例支气管扩张症感染加重期患者进行病原菌及药物敏感试验检测.结果 188例患者痰液标本阳性96例,阳性率为51.06%,分离出菌株10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74株占72.55%,革兰阳性菌28株占27.45%,首位是铜绿假单胞菌占31.37%,其次为流感嗜血菌占13.73%;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氨苄西林、头孢呋辛、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均>50.0%.结论 支气管扩张症急性加重期患者细菌感染主要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应根据细菌培养、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及治疗反应及时调整抗菌药物.
作者:肖中;池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与肺炎支原体(MP)感染之间的相关性,为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324例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哮喘组)与10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对照组)在入院后7d进行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咽拭子肺炎支原体-DNA、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及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检测.结果 肺炎支原体检测结果比较,哮喘组阳性率为37.65%,对照组阳性率为24.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组>6岁患儿肺炎支原体阳性率高为46.67%,3~6岁患儿阳性率为27.12%,<3岁患儿阳性率为23.08%,不同年龄段肺炎支原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组肺炎支原体阳性患儿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为(486.29±242.18)×109,免疫球蛋白E为(650.96±257.84)U/ml,阴性患儿分别(368.52±129.76)×109、(417.42±274.46) U/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支气管哮喘发作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关系密切,在哮喘发作时常伴有肺炎支原体感染,对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进行肺炎支原体检测有助于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李晶;戴蔷蕾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调查鲍氏不动杆菌在新生儿室与非新生儿病房临床分布及其耐药性,同时对比非儿科的临床菌株耐药性,为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对医院检出的鲍氏不动杆菌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年1月-2012年9月累计检出鲍氏不动杆菌新生儿病房12株、非新生儿病房54株、成人病房862株,其中儿童以咽拭子标本多50株占75.76%;新生儿与非新生儿病房的耐药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成人病房的菌株差异较大;成人病房的鲍氏不动杆菌对阿莫西林、头孢唑林耐药率均为100.00%,氨曲南的敏感率为4.41%、头孢曲松为8.00%,氨基糖苷类中阿米卡星敏感率为92.81%、左氧沙星的敏感率54.52%.结论 临床须重视鲍氏不动杆菌的感染,加强医院儿童感染控制及耐药性监测,控制及延缓其在新生儿及非新生儿病房的蔓延.
作者:喻森海;来汉江;杨莉俊 刊期: 2013年第12期
随着全球范围暴发禽流感疫情,人感染H7N9禽流感是由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主要传播途径为呼吸道、密切接触、母婴传播,属于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易在医院内播散引发院内交叉感染,医疗卫生部门应高度重视,采取及时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
作者:张琼;王运平;张礼;甄高鹤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干部病房老年患者下呼吸道医院感染主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月560例≥60岁老年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的调查,对医院感染患者的痰标本进行菌落涂片、分纯、培养,在VITEK-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仪中进行细菌菌种鉴定,对病原学种类和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共发生下呼吸道医院感染20例,送检110份痰培养标本分离出病原菌49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34株占69.4%,革兰阳性球菌7株占14.3%,真菌8株占16.3%;革兰阴性杆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等敏感性较高,均为100.0%,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敏感,敏感率均为100.0%,真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等常用的抗真菌药均敏感.结论 老年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多药耐药菌株比例较高,真菌感染呈上升趋势,临床上应加强病原菌监测,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赵惠荣;王秀艳;郑秀芬;刘春红;郭晶;李静;张淑青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行气管切开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时干预,为下一步气管切开预防肺部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在2009年4月-2012年6月入住ICU因需创辅助呼吸机患医源性肺炎的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术后定期予以痰培养+药敏,且对相应患者予以胸片检查;对患者的各种接触因素进行标本采集,以致病菌为线索,对诸因素进行评价,作出各因素对医源性肺炎的综合指数.结果 病原菌的种数随时间在不断变异,随着时间的推移,病原菌的种数在不断增加,气管切开的肺部感染90例,感染率达50.0%,时间主要在术后约6d,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采用logistic分析,发现呼吸湿化瓶、呼吸机接口、吸引器连接管处的病原菌与患者肺部感染呈正相关,即为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重症病房气管切开患者,感染发生在氧管切开后约1周,感染以革兰性阴性菌为主,危险因素以呼吸湿化瓶、呼吸机接口、吸引器连接管为主,随时间延长,细菌耐药性较高.
作者:马艳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与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对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60例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随机分为TPO组和IL-11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TPO组给予rhTPO:15 000 U皮下注射,一次/d,共7 d;IL-11组给予rhIL-11:1.5 mg皮下注射,1次/d,共7d;观察第1、3、5、7天两组患者外周静脉血中血小板计数以及凝血指标、出血、血制品输注、药物不良反应、住ICU时间及28d的病死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5、7天TPO组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IL-11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凝血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PO组血小板悬液、血浆、浓缩红细胞的输注量明显少于IL-11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PO组住ICU时间及28d病死率低于IL-11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能够促进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计数恢复,临床效果优于白介素-11,并能减少血制品输注,降低脓毒症患者的病死率,疗效安全可靠.
作者:陈朴;叶克俭;郑宇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万古霉素不同给药方式治疗术后耐甲氧西林革兰阳性菌致颅内感染的比较,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颅脑术后耐甲氧西林革兰阳性菌致颅内感染患者72例,随机分为3组:A组静脉滴注万古霉素;B组鞘内给药万古霉素和地塞米松;C组按A、B组方法联合用药,汇总患者症状体征及脑脊液生化分析评价3种不同给药方式的疗效相关性.结果 A组总有效率79.2%显著低于B组100.0%、C组100.0%;治疗前、后颅内压A组为(253.1±33.2)、(134.5±27.8)mm H2O,B组为(260.1±25.5)、(116.5±27.8)mm H2O,C组为(260.1±25.5)、(102.7±22.3)mm H2O;治疗前、后血白细胞数A组为(27.8±5.8)、(8.8±3.3)×109/L,B组为(29.2±8.8)、(6.3±7.4)×109/L,C组为(28.5±4.4)、(6.2±6.3)×109/L,3组在颅内压、血白细胞数等方面依次减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组治疗前后脑脊液氯化物依次升高,A组为(88.2±2.3)、(118.4±3.3)mmol/L,B组为(89.3±3.1)、(125.7±4.5) mmol/L,C组为(84.7±7.3)、(128.5±6.5)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的临床有效治疗时间依次缩短,C组时间短;A组中有2例出现不良反应,其余两组未有出现.结论 万古霉素鞘内给药治疗耐甲氧西林革兰阳性菌致颅内感染效果显著,安全性高、不良反应较少.
作者:邹积典;郭庆雷;侯英芳;宁同波;肖华明;田伟 刊期: 2013年第12期
不动杆菌属是一种条件致病菌,由于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加之不动杆菌属具有多种耐药机制,成为临床上棘手的问题.一直以来,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是治疗此类耐药菌有效的药物.近年发现,不动杆菌属对以亚胺培南为代表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水平逐年增加,给临床治疗带来严峻的挑战.笔者将不动杆菌属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及治疗做一综述.
作者:陈亮;李真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综合干预对肿瘤化疗骨髓抑制期患者是否发生医院感染的影响,为其临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将160例肿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综合干预组和常规治疗组,所有患者均给予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措施,观察两组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结果 综合干预组肺部、泌尿系、其他部位感染率分别为2.5%、1.3%、1.3%,常规治疗组分别为10.0%、8.8%、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肿瘤化疗骨髓抑制期患者行综合干预措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明显降低患者发生感染的风险,有利于患者病情的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史健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肺炎衣原体在冠心病致病中的作用,并探讨其相关的临床意义,以降低肺炎衣原体感染率.方法 收集2010年6月-2012年6月医院心内科诊治的冠心病(CHD)患者128例,分为肺炎衣原体感染104例和非感染24例两组,另取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正常对照,ELISA检测血清肺炎衣原体特异性IgG和IgM抗体的表达.结果 128例CHD患者中检出肺炎衣原体感染104例,阳性率为81.3%,80例健康体检者肺炎衣原体感染37例,阳性率为46.3%,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D中肺炎衣原体感染的患者心肌梗死和冠脉多支病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感染组(P<0.05),而稳定性心绞痛和冠脉单支病变的发生率肺炎衣原体感染的CHD患者又显著低于非感染组(P<0.05).结论 CHD患者中存在肺炎衣原体的高感染率,肺炎衣原体感染可能参与了CHD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者:於华敏;唐海燕;王顺芳;史明娟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影响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相关因素,为控制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80例发生医院感染的老年冠心病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并选取同期80例未发生医院感染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对其住院时间、病房环境、侵入性操作、并发症、心功能分级及抗菌药物使用等进行分析.结果 533例老年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80例,感染率为15.0%;单因素回归分析发现,住院时间、病房环境、并发症、心功能分级及侵入性操作与医院感染的发生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性别、病程及抗菌药物应用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医院感染无明显影响;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住院时间长、病房环境差、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及存在侵入性操作均为影响老年冠心病患者医院感染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住院时间长、病房环境差、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及存在侵入性操作均为影响老年冠心病患者医院感染的独立因素,医护人员应严格无菌操作、缩短操作时间、降低患者感染风险,改善其生存质量.
作者:王品晓;罗立宏;葛蓓;殷日鹏 刊期: 2013年第12期
肿瘤病区是极易发生医院感染的重要场所,肿瘤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因此,探讨肿瘤病区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采取有效预防和控制措施,是我们职责所在,是一项重要系统工程.通过我们的努力,降低了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有效地保障了医疗安全,使肿瘤患者放、化疗顺利完成.
作者:陈朝英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精神病专科医院老年病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精神病专科医院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管理及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老年病房2010年6月-2012年6月老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526例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526例老年精神障碍患者中共有32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6.1%;精神病专科医院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部位以呼吸道和胃肠道为主,分别占62.5%和15.6%,其次为泌尿道占12.5%;单因素x2检验显示,年龄>75岁、住院时间>30 d的老年患者具有较高的医院感染率(P<0.05).结论 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医院感染的主要部位是呼吸道和消化道,年龄、住院时间是其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积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有利于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赵明学;李宝梅;谢飞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加替沙星联合雾化吸入盐酸氨溴索治疗老年急性肺炎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为其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医院2011年9月-2012年9月收治的159例老年急性肺炎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79例;观察组采用静脉注射加替沙星联合雾化吸入盐酸氨溴索治疗,对照组采用静脉注射加替沙星治疗,连续治疗7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细菌学和不良反应等.结果 经过7d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1.25%、对照组为75.95%,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检出87株病原菌,治疗后清除79株,清除率为90.80%;对照组治疗前检出86株病原菌,治疗后清除64株,清除率为74.42%,两组病原菌清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为13.75%,对照组为11.3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加替沙星联合雾化吸入盐酸氨溴索治疗老年急性肺炎的临床效果较好,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安全耐受,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边双双;王银儿;冯月娟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去乙酰毛花苷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以改善患儿心肌损伤.方法 86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去乙酰毛花苷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心肌酶的变化,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08,P<0.05);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分别为(97.35±2.63)次/min、(29.97±4.74)次/min、(98.1±1.61)%,且临床症状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心肌损伤显著改善,乳酸脱氢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分别为(97.35±2.63)、(29.97±4.74)U/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去乙酰毛花苷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临床效果明显,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和心肌损伤,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卢宏华;方小燕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成年血液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方法 对2010年1月-2012年10月5555例成年血液病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其中感染组712例,未感染组4843例,将因素分为患者自身因素和医源性因素,对各项指标进行分类分项,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成年血液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成年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率为12.82%,例次感染率为16.47%;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居首占57.81%,其次为血液系统占15.41%,感染部位不明患者也占一定的比例;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45.64%,真菌比例较高占25.28%;经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主要危险因素有造血干细胞移植、粒细胞缺乏、化疗、使用免疫抑制剂、中心静脉插管、白血病、院外感染等,ROC曲线下面积为0.821.结论 成年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率高,应加强医院感染监测,针对主要危险因素采取有效地预防措施,可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李鹏;陈立兵;杜明梅;邢玉斌;索继江;曹圣山;刘伯伟;刘运喜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多学科整合治疗老年脑卒中合并院内获得性肺炎(HAP)的疗效.方法 观察组为2010年1月-2012年8月卒中单元收治的85例脑卒中合并HAP的老年患者,进行多学科整合治疗;对照组为同期神经内科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合并HAP老年患者,进行单纯药物治疗,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卒中量表(NIHSS)和Barthel Index(BI)评分分别为(8.99±3.25)分和(18.31±2.24)分较对照组疗效明显,脑卒中合并HAP临床特征以中低发热为主,咳嗽、咳痰、呼吸困难、食欲不振、淡漠无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查以革兰阳性菌多见占65.45%,其次为革兰阴性菌占27.88%;观察组与对照组HAP主要症状消失时间、实验室检查正常时间、胸片正常时间、住院天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学科整合治疗老年脑卒中合并HAP减少了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取得了较明显的治疗效果.
作者:刘晓红;吴玉芙;臧婷臻;王浩然;潘克梫 刊期: 2013年第12期
根据2009年12月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规范》、结合科室的实际情况,不断修订重复使用的腔镜器械清洗及检测流程,进而提高腔镜器械清洗质量,确保手术患者安全.1方法1.1 清洗前准备 修订现有清洗程序做到定专人清洗、定标准清洗、定步骤检查、定专人管理.同时制作简要的清洗及职业暴露处理等流程图粘贴于去污区,方便人员及时学习与防范.每日助理护士需于清洗工作开始前清洁消毒各清洗槽、检查超声清洗器等设备性能、准备各种腔镜清洗用具及清洗润滑保养剂等.
作者:朱宏颖;柯雅娟;俞诗娃;韩得玉;蔡淑琼;刘海英 刊期: 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