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李真
目的 了解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AB)感染病例的临床特征,分析其感染病例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07年4月-7月出现的53例MDRAB感染患者临床特征,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法对19例死亡病例和34例非死亡病例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APACHEⅡ评分、呼吸机应用、三代头孢菌素和β-内酰胺抑制剂药物治疗史、住院时间、静脉置管、介入性诊疗措施进行比较.结果 53例MDRAB感染的病例中死亡19例,占35.8%;非死亡病例34例,占64.2%,在APACHEⅡ评分(P=0.0036,OR值1.2448)与大静脉置管应用(P=0.005,OR值0.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PACHEⅡ评分较高MDRAB感染患者死亡率高,应用大静脉置管的相关治疗措施可能利于改善MDRAB感染患者预后.
作者:磨国鑫;管希周;佘丹阳;陈良安 刊期: 2013年第12期
质量控制对消毒供应中心(CSSD)至关重要.笔者根据CSSD的行业标准及JCI标准中的质量管理就人员、制度、管理模式、设备等4大因素对质量管理的影响进行阐述.1质量管理(1)人员:合理配备人员及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以适应消毒供应中心学科的发展.(2)制度:系统的工作制度有利于工作程序的规范化,帮助工作人员正确地执行操作技术,达到全程质量管理的目标,使每项工作标准均有章可循:完善岗位管理制度;制定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建立质量管理追溯制度,完善相关记录,保证供给物品的安全,有效而实际的追溯制度能大限度地降低医院和患者的风险.
作者:陶红妹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ICU危重病患者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探讨护理过程中预防感染的措施,以控制感染的发生,并对已发生的感染选择耐药率低的抗菌药物有效地治疗.方法 67例患者分别取样,经分离培养获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分离出的病原菌革兰阴性菌50株占64.1%,革兰阳性菌28株占35.9%;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分别占20.5%、15.4%;革兰阴性菌中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氏不动杆菌分别占24.3%、16.7%和15.4%;ICU重症患者感染的主要革兰阳性病原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敏感率为93.7%~81.3%,主要革兰阴性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和阿米卡星的敏感率为92.3%~94.7%.结论 首先应预防ICU危重病患者的感染,并选择耐药率低的抗菌药进行及时有效地治疗.
作者:颜红霞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并制定措施,从而控制感染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4年内老年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共450例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居住地、经济状况、病程、住院天数、空腹血糖值、糖尿病并发症、接受侵入性操作、住院期间抗菌药物使用等,统计不同因素诱发感染的关系,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直接因素.结果 共56例患者出现感染,发生率为12.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OR=2.847)、居住地(OR=2.018)、病程(OR=1.085)、住院时间(OR=2.176)、空腹血糖值(OR=2.165)、并发症(OR=1.984)、接受侵入性操作(OR=2.014)以及多种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OR=1.779)等均为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较多,临床应采取对应防护措施.
作者:肖健;李春玲;何佃菊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肺部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医院2009年12月-2012年9月EICU收治的29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患者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结果 293例EICU患者中发生肺部感染44例,感染率为15.02%;年龄<30岁,感染率为8.33%;年龄>60岁,感染率高达20.73%,随着患者年龄的不断升高,肺部感染的发病率呈现升高趋势;感染病原菌种类中革兰阴性杆菌占70.44%、革兰阳性球菌占14.47%、真菌占15.09%.结论 EICU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随着患者年龄的升高呈现上升趋势,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应加强患者病原菌监测,同时采用有针对性的预防肺部感染的临床手段和措施.
作者:胡妙仙;林相彬;阮海燕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的有效措施,以降低感染发生率.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12月ICU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调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分析其发生的原因,针对原因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加强全体医护人员的教育及监管,改进置管后导管维护质量等.结果 持续质量改进前期2009年纳入监测的中心静脉置管147例,平均置管日(33.84±30.89)d,总导管日4569 d,确诊感染23例,平均感染率5.03‰,持续质量改进后期2010年监测的中心静脉置管141例,平均置管日(36.78±43.54)d,总导管日5014 d,确诊感染例数13例,平均感染率2.59‰;发生血流感染者平均置管日(47.23±37.61)d,其中置管日≤7d的导管感染率8.88%,置管日>90 d的导管感染率58.33%,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平均发生率从2009年5.03‰下降至2010年平均2.59‰.结论 目标性监测结合持续质量改进,可降低综合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
作者:林娟;钟既宁;陈丽;胡才宝;蔡国龙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伽马(Gamma)钉在股骨干骨折合并股骨近端骨折中的疗效.方法 选择股骨干骨折合并股骨近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给予PFNA联合伽马钉治疗的观察组和伽马钉治疗的对照组,观察骨折愈合、髋关节和膝关节功能、生活能力、负面情绪及术后感染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愈合54例、髋关节功能(Harris)总评分为(67.18±7.05)分、膝关节功能(HSS)总评分为(91.82±9.24)分、日常行为能力(Barthel)评分为(74.12±7.42)分、自我护理能力(ESCA)评分为(113.8±12.47)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愈合时间(116.71±11.41)d、完全负重下地时间(196.23±20.34)d、NRS评分(2.98±0.34)分、焦虑情绪(HAMA)评分为(16.58±1.84)分、抑郁情绪(HAMD)(13.55±1.47)分、术后感染发生率(1.67%)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PFNA联合伽马钉治疗模式能够促进断端愈合、改善关节功能、减少术后感染发生率、缓解负面情绪,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作者:王加利;张燕 刊期: 2013年第12期
肿瘤病区是极易发生医院感染的重要场所,肿瘤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因此,探讨肿瘤病区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采取有效预防和控制措施,是我们职责所在,是一项重要系统工程.通过我们的努力,降低了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有效地保障了医疗安全,使肿瘤患者放、化疗顺利完成.
作者:陈朝英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肝脏外伤并发腹腔感染的诊治方法,以期为肝脏外伤并发腹腔感染的预防治疗起到指导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00年1月-2012年9月64例肝脏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例行保守治疗,57例行手术治疗,均予预防性抗感染、保肝、营养等治疗方法.结果 64例患者中23例出现腹腔感染,感染率为35.9%,其中单纯性肝脏外伤患者无并发腹腔感染,合并胃肠道损伤的肝脏外伤患者中并发腹腔感染率为85.7%,AAST Ⅳ级患者中腹腔感染率为51.5%;共培养出病原菌41株,其中,位居前3位的病原菌分别是大肠埃希菌15株占36.6%、粪肠球菌10株占24.4%、屎肠球菌8株占19.5%;23例腹腔感染患者中,22例治愈,治愈率为95.65%.结论 复杂肝脏外伤尤其是合并多脏器损伤的患者较易并发腹腔感染,采用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微创手术、综合治疗等措施可有效控制和治疗感染,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作者:张雯雯;何蕾;万涛;吕少诚;徐明月;刘同友;路辉;史宪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不同类型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的HBV抗原特异性T细胞免疫应答水平,为临床免疫调节治疗HBV感染提供诊断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月医院就诊并且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80例,按照慢性乙型肝炎类型分为3组,分别是肝炎肝硬化(LC)组、无症状慢性HBV携带者(ASC)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组,所有患者均采取酶联接免疫吸附剂测定的方法(ELISA法)测定T细胞因子的免疫应答水平.结果 LC组、ASC组、CHB组的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LC组和CHB组的INF-r细胞因子表达水平(1.21±0.16)、(1.57±0.21)明显高于ACS组(1.13±0.12),在INF-r、TGF-β-1、IL-17、IL-10 4个细胞因子代表的T细胞亚组CHB平均水平高,分别为(1.57±0.21)、(3.55±0.25)、(1.36±0.12)、(32.66±1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HBV感染者的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免疫应答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对临床免疫调节治疗有指导意义.
作者:廖崇伦;陈萍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影响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相关因素,为控制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80例发生医院感染的老年冠心病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并选取同期80例未发生医院感染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对其住院时间、病房环境、侵入性操作、并发症、心功能分级及抗菌药物使用等进行分析.结果 533例老年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80例,感染率为15.0%;单因素回归分析发现,住院时间、病房环境、并发症、心功能分级及侵入性操作与医院感染的发生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性别、病程及抗菌药物应用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医院感染无明显影响;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住院时间长、病房环境差、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及存在侵入性操作均为影响老年冠心病患者医院感染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住院时间长、病房环境差、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及存在侵入性操作均为影响老年冠心病患者医院感染的独立因素,医护人员应严格无菌操作、缩短操作时间、降低患者感染风险,改善其生存质量.
作者:王品晓;罗立宏;葛蓓;殷日鹏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老年性阴道炎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寻求佳治疗方法,以提高有效率.方法 随机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月门诊就诊并确诊为老年性阴道炎患者,随机分为单药组和联合组,两组各650例,单药组给予甲硝唑栓,联合组在单药组基础上合用定君生、雌三醇乳膏,4周后门诊随访,观察症状、体征并实验室检查,了解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联合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联合组治愈率为81.38%,单药组为38.62%;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9.38%,单药组为9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甲硝唑和定君生、雌三醇软膏治疗老年性阴道炎,可迅速抑菌,并调节阴道酸碱度,增强阴道黏膜抵抗力,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沈丽娟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合并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探讨有效预防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方法 对2007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360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医院感染进行调查,统计医院感染发生率,分析其发生的高危因素.结果 360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率为33.9%,感染发生部位以呼吸道及腹膜为主,分别占41.8%、26.2%,侵入性操作(55.0%)、年龄>60岁(46.0%)、住院时间>30 d的患者(57.5%)是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导致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及真菌.结论 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实施侵入性操作、年龄>60岁以及住院时间>30 d的患者较易发生医院感染,应减少侵入性操作,采取各种措施加强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消毒隔离管理,以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崔敬荣;翟德翠;张志刚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泌尿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感染调查和影响因素,为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泌尿外科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290例泌尿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泌尿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有无感染,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泌尿系统恶性肿瘤化疗后感染影响因素.结果 290例患者中发生感染31例,感染率为10.69%,以呼吸道感染为首15例,占48.3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侵入性操作多(β=3.084,OR=21.847)、外周血白细胞数低(β=3.188,OR=24.244)和住院时间>30 d(β=2.608,OR=13.574)是泌尿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感染的影响因素,专科护理人员护理(β=-2.849,OR=0.058)是泌尿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感染的保护因素.结论 泌尿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感染率较高,其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作者:王金铸;白铁男;李德东;蔡科科;卢炳新;刘利维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医院常见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动态趋势,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09年1月-2011年12月医院住院患者中分离出的2437株病原菌,应用细菌鉴定仪及药敏板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 检出肠杆菌科细菌1190株,占48.83%,其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耐药率为0~8.65%,而对大多数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耐药率为>70.00%,其中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高,2009、2011年各年的耐药率均>90.00%.结论 医院肠杆菌科细菌的检出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头孢哌酮/舒巴坦可作为经验性治疗肠杆菌科细菌引起的重症感染的首选抗菌药物.
作者:易富;蔡敏琪;梁凯;何宇佳;王竹琼;杨冬英;钱林波;农树红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关节感染的特点及相关因素,调查使用万古霉素浸泡自体肌腱移植物预防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感染的有效性,为降低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感染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0月-2012年10月1056例患者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感染率,将其分为初5年,504例患者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A组),随后5年,552例患者除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外,术中加用万古霉素浸泡肌腱(B组),使用x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感染率.结果 A组504例患者,术后发生感染8例,感染率1.6%,细菌培养检出表皮葡萄球菌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2株、琼氏不动杆菌1株;B组552例患者中无1例发生感染,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万古霉素浸泡移植肌腱,可有效降低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感染率.
作者:张琼;张慧;顾海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并发败血症的易感因素、病原菌分布、感染部位、预后及治疗,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2月8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并发败血症的临床资料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80例恶性血液病并发败血症患者中有68例处于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占85.0%,;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是前3位病原菌,分别占32.5%、20.0%、8.8%;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敏感药物分别为美罗培南和利奈唑胺;以碳青霉烯类为主的经验用药可以覆盖81.6%的败血症病原菌.结论 革兰阴性菌是恶性血液病化疗后合并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以碳青霉烯类为主的经验性降阶梯治疗可提高败血症的治愈率;粒细胞缺乏、并发肺部感染、合并感染性休克、血液病疾病状态及经验用药与药敏相符度是影响转归的因素.
作者:常晓丽;董征;孙琪云;乔建辉;余长林;胡锴勋;艾辉胜;郭梅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妇产科手术部位感染病原菌及耐药性特征,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调查2008年1月-2011年12月医院妇产科手术部位感染分离的149株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结果 病原菌分布中革兰阳性球菌占44.97%,革兰阴性杆菌占55.03%;前3位的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占44.29%、肠球菌属占18.12%、金黄色葡萄球菌占8.72%;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s菌检出率为54.55%;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MRCNS检出率为64.71%;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100.00%敏感,对阿米卡星耐药率较低(<10.00%);肠球菌属对利奈唑胺、替考拉宁、阿莫西林/克拉维酸、万古霉素高度敏感,对头孢西丁、氨基糖苷类的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耐药率<30.00%.结论 研究妇产科手术部位感染病原菌及耐药性特征,加强病原菌多药耐药菌监测,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钟巧;李晖;高晓玲;刘珺;姚吉龙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呼吸道清除系统(Vest系统)预防老年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作用,为临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医院老年腹部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实施Vest系统排痰法,对照组采用人工叩击排痰法,对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排痰量、心率、血压等血流动力学、伤口引流量、患者疼痛以及体位舒适度等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试验组患者在第1~4天的排痰量分别为(24.35±2.14)、(36.08±2.44)、(21.23±1.99)、(32.38±2.25)ml/d,对照组分别为(14.20±1.59)、(17.31±1.67)、(15.05±2.19)、(17.21±2.46)ml/d,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发生切口疼痛患者7例、VAS评分(4.2±0.3)分,对照组22例、(7.1±0.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体位舒适率90.o%、配合率92.5%,对照组为47.5%、5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血流动力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术后发生肺部感染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Vest系统对老年手术患者具有良好的排痰效果,可有效预防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
作者:楼秋月;王莉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分析ICU多药耐药菌的耐药性,探讨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感染的综合干预措施.方法 对ICU2011年1-12月多药耐药菌感染率进行调查,统计前5位多药耐药菌对主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回顾性总结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控制方法.结果 ICU全年多药耐药菌平均感染率为16.56%,以呼吸道感染率高,为12.49%,导尿管感染率次之为3.12%,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率低为1.86%;居前5位多药耐药菌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13株、鲍氏不动杆菌11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9株、奇异变形菌4株、多药耐药大肠埃希菌6株;通过综合干预措施的实施使ICU的2次多药耐药菌感染流行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三、四季度的多药耐药菌感染率也分别由一、二季度的25.65%、17.07%下降至13.95%、9.46%.结论 环境格局的合理改造、严格执行手卫生及消毒隔离制度、开展连续的耐药性监测、加强对医护人员的教育培训,对控制ICU多药耐药菌感染暴发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作者:王敏丽;梁世芬;王冬国 刊期: 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