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万古霉素治疗术后耐甲氧西林革兰阳性菌致颅内感染的疗效

邹积典;郭庆雷;侯英芳;宁同波;肖华明;田伟

关键词:万古霉素, 耐甲氧西林革兰阳性菌, 颅内感染
摘要:目的 通过万古霉素不同给药方式治疗术后耐甲氧西林革兰阳性菌致颅内感染的比较,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颅脑术后耐甲氧西林革兰阳性菌致颅内感染患者72例,随机分为3组:A组静脉滴注万古霉素;B组鞘内给药万古霉素和地塞米松;C组按A、B组方法联合用药,汇总患者症状体征及脑脊液生化分析评价3种不同给药方式的疗效相关性.结果 A组总有效率79.2%显著低于B组100.0%、C组100.0%;治疗前、后颅内压A组为(253.1±33.2)、(134.5±27.8)mm H2O,B组为(260.1±25.5)、(116.5±27.8)mm H2O,C组为(260.1±25.5)、(102.7±22.3)mm H2O;治疗前、后血白细胞数A组为(27.8±5.8)、(8.8±3.3)×109/L,B组为(29.2±8.8)、(6.3±7.4)×109/L,C组为(28.5±4.4)、(6.2±6.3)×109/L,3组在颅内压、血白细胞数等方面依次减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组治疗前后脑脊液氯化物依次升高,A组为(88.2±2.3)、(118.4±3.3)mmol/L,B组为(89.3±3.1)、(125.7±4.5) mmol/L,C组为(84.7±7.3)、(128.5±6.5)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的临床有效治疗时间依次缩短,C组时间短;A组中有2例出现不良反应,其余两组未有出现.结论 万古霉素鞘内给药治疗耐甲氧西林革兰阳性菌致颅内感染效果显著,安全性高、不良反应较少.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慢性鼻窦炎的细菌感染监测分析与护理干预

    目的 研究慢性鼻窦炎的细菌分布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以达到指导临床术后用药的目的,并探索有效护理干预方法.方法 将12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手术中取出的上颌窦或筛窦内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并进行疗效观察、总结护理经验.结果 共分离出83株病原菌,培养阳性率为69.18%,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流感嗜血菌多见,分别占37.35%、20.48%、16.87%;分离菌株对头孢西丁的敏感度高,为91.57%,其次为头孢哌酮、头孢唑林,分别为80.72%、65.06%,青霉素敏感率低,为15.66%,治疗护理效果满意.结论 慢性鼻窦炎患者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选择,应建立在病原菌检测及药敏试验的基础上,积极有效地护理干预,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作者:李春玲;李俊义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老年脑卒中合并院内获得性肺炎的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多学科整合治疗老年脑卒中合并院内获得性肺炎(HAP)的疗效.方法 观察组为2010年1月-2012年8月卒中单元收治的85例脑卒中合并HAP的老年患者,进行多学科整合治疗;对照组为同期神经内科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合并HAP老年患者,进行单纯药物治疗,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卒中量表(NIHSS)和Barthel Index(BI)评分分别为(8.99±3.25)分和(18.31±2.24)分较对照组疗效明显,脑卒中合并HAP临床特征以中低发热为主,咳嗽、咳痰、呼吸困难、食欲不振、淡漠无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查以革兰阳性菌多见占65.45%,其次为革兰阴性菌占27.88%;观察组与对照组HAP主要症状消失时间、实验室检查正常时间、胸片正常时间、住院天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学科整合治疗老年脑卒中合并HAP减少了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取得了较明显的治疗效果.

    作者:刘晓红;吴玉芙;臧婷臻;王浩然;潘克梫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加强医疗环境管理预防控制禽流感

    随着全球范围暴发禽流感疫情,人感染H7N9禽流感是由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主要传播途径为呼吸道、密切接触、母婴传播,属于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易在医院内播散引发院内交叉感染,医疗卫生部门应高度重视,采取及时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

    作者:张琼;王运平;张礼;甄高鹤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有机磷中毒合并呼吸衰竭发生医院感染的预防措施探讨

    目的 研究有机磷中毒合并呼吸衰竭医院感染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探讨相应的防范措施,使有机磷中毒合并呼吸衰竭医院感染能够得到有效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2012年8月收治的114例有机磷中毒发生医院感染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出现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防范措施.结果 呼吸道感染占首位,感染率为68.42%;合并误吸、血糖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胆碱酯酶的活性、手卫生、使用呼吸机、住ICU的时间与医院感染率均有一定的相关性;影响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依次为使用呼吸机(OR=19.513、P=0.000)、胆碱酯酶活性(OR=2.116、P=0.013)、合并误吸(OR=2.401、P=0.019)、手卫生问题(OR=2.408、P=0.021).结论 有机磷中毒合并呼吸衰竭医院感染严重威胁患者的生活质量,针对相应的危险因素,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加强口腔护理、保证严格的无菌操作、熟练操作技能、密切关注患者病情、严格管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姜保周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永久起搏器囊袋内细菌检测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永久起搏器(PPM)植入手术囊袋内细菌存在情况及影响因素,以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感染机会.方法 收集2008年3月-2011年3月实施PPM手术的患者444例临床资料,采集患者一般信息,并在术中3个时间点取样进行细菌培养,第1取样点为切开皮肤分离置皮下形成囊袋的即刻,第2取样点为电极到位测试满意并固定后,第3取样点为30ml聚维酮碘/盐水、抗菌药物冲洗后.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66.22±12.50)岁,78.8%的患者为首次植入、20.3%为第2次植入、0.9%为第3次植入;3次取样点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6.5%、8.5%、4.1%;取样点细菌培养阳性率第1~3次分别为6.5%、8.5%及4.1%:第1、2取样点<44岁患者细菌培养阳性率(<9.0%)与其他年龄组为17.9%和25.9%,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PM手术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细菌感染机会,囊袋中存在的细菌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生理盐水、抗菌药物或聚维酮碘冲洗可明显降低囊袋内细菌存留机会.

    作者:林运;杨铎;张金荣;张京梅;李志忠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切口感染的治疗

    目的 分析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及治疗方法,阐述其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医院2005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632例腹股沟疝患者,将其分为行无张力疝修补术组486例,传统疝修补术组146例,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486例无张力修补术后切口感染13例,感染率为2.67%,146例传统式修补术后切口感染4例,感染率为2.7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例无张力修补术后切口感染患者中10例经过换药治愈,3例行二次手术治愈,随访6个月-1年,13例无张力修补术后切口感染的患者均愈合良好,无疝复发.结论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虽然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但仍有切口感染等并发症,一旦发现患者切口感染,应及时处理,必要时进行二次手术.

    作者:杨先智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加强手卫生教育在预防医院感染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医务人员手卫生的措施及手卫生在预防医院感染中的作用,以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方法 总结实践经验和相关文献报道,通过加强洗手设施建设、积极宣传、开展手卫生培训、将手卫生状况纳入绩效考核等措施,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预防医院感染.结果 加强手卫生管理后,手卫生用品消耗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洗手液和手消毒剂使用量>20 ml/床日的科室数量由2009年第一季度的3个增加至2010年第四季度的14个,而<5 ml/床日的科室数由32个减少至6个;医院感染率由2008年的3.1%下降至2009年的2.2%和2010年的1.7%,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 加强手卫生观念与实施力度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洪涛;卢曙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eAg与HBeAb同时阳性模式的相关研究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 BV)血清标志物HBeAg与HBeAb同时阳性患者的病毒复制、肝功能状况,并探讨该类模式的产生原因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微粒子化学发光法检测HBV血清标志物,从中筛选出HBeAg与HBeAb同时阳性的标本,检测该类标本HBV-DNA定量值和肝功能结果及肿瘤标志物AFP值.结果 检测17 895例患者HBV血清标志物,HBeAg与HBeAb同时阳性73例,阳性率7.4%;73例HBeAg和HBeAb阳性患者中,HBV-DNA>1×E+004拷贝/ml者占55.0%;肝功能指标的异常率为58.3%,肿瘤标志物AFP异常率21.9%.结论 乙型肝炎患者出现HBeAg与HBeAb同时阳性,提示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处于低水平状态,体内病毒较少,传染性弱,但是也容易造成肝功能的慢性损伤,应当引起实验室和临床的高度重视.

    作者:徐冬梅;朱艳;张晓梅;李爱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预见性护理管理在感染科陪护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管理在感染科陪护中的应用效果,提高患者满意度.方法 选取2010年5月-2012年4月医院感染科住院治疗的548例患者,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治疗期间采取预见性护理管理,而对照组则采取常规的护理方式,记录两组患者的作息时间、执行医嘱情况、并发症、对护士满意度等,并进行相应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的合理作息率为86.86%、82.12%遵医嘱饮食、20.07%出现并发症、护理满意度达88.89%;对照组的合理作息率为68.61%、63.54%遵医嘱饮食、32.29%出现并发症、护理满意度达73.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预见性护理管理方式使医院感染科陪护工作转被动为主动,使患者生活更加规律,减少了并发症,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作者:黄馨瑶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肺部蠊缨滴虫感染病例调查分析

    目的 探讨蠊缨滴虫肺部感染的临床表现,以提高对这一疾病的认识与明确诊断和有效治疗手段.方法 分析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确诊的2例蠊缨滴虫肺部感染的病例资料,结合文献报道的119例资料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2例患者中,1例无基础疾病,另1例为血液系统肿瘤化疗后;2例均表现为发热伴咳嗽,胸部CT示肺部渗出、实变、结节及胸腔积液,2例经多种抗菌药物治疗均无效,支气管肺泡灌洗液镜检明确诊断,终甲硝唑治疗有效;文献报道的病例症状轻重差异较大,可有发热、咳嗽、呼吸困难,血嗜酸粒细胞升高,影像学表现多样;痰液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直接涂片检查是明确病原体的方法.结论 肺部蠊缨滴虫感染可发生在免疫功能正常及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支气管肺泡灌洗液镜检是明确诊断蠊缨滴虫肺部感染的重要手段.

    作者:周颖;谢于鹏;李玉苹;金旭如;李小龙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群T细胞对其抗原蛋白免疫应答的特征分析

    目的 研究不同类型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的HBV抗原特异性T细胞免疫应答水平,为临床免疫调节治疗HBV感染提供诊断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月医院就诊并且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80例,按照慢性乙型肝炎类型分为3组,分别是肝炎肝硬化(LC)组、无症状慢性HBV携带者(ASC)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组,所有患者均采取酶联接免疫吸附剂测定的方法(ELISA法)测定T细胞因子的免疫应答水平.结果 LC组、ASC组、CHB组的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LC组和CHB组的INF-r细胞因子表达水平(1.21±0.16)、(1.57±0.21)明显高于ACS组(1.13±0.12),在INF-r、TGF-β-1、IL-17、IL-10 4个细胞因子代表的T细胞亚组CHB平均水平高,分别为(1.57±0.21)、(3.55±0.25)、(1.36±0.12)、(32.66±1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HBV感染者的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免疫应答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对临床免疫调节治疗有指导意义.

    作者:廖崇伦;陈萍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规范化干预对预防留置导尿管患者泌尿道感染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规范化干预对留置导尿管患者发生泌尿道感染的预防作用,总结处理措施,预防并减少感染的发生.方法 将100例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干预组给予全程规范化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化干预.结果 尿常规检查对照组患者尿白细胞阳性22例,阳性率44.0%,干预组患者尿白细胞阳性8例,阳性率16.0%,干预组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检出病原菌26株,其中革兰阳性菌9株、革兰阴性菌13株、真菌4株,分别占34.6%、50.0%、15.4%;干预组检出病原菌8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株、革兰阴性菌5株,分别占37.5%、62.5%;对照组50例留置导尿管患者,发生尿道感染26例,感染率为52.0%;干预组50例留置导尿管患者发生尿道感染8例,感染率为16.0%,干预组的尿道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规范化干预能够有效预防留置导尿管患者发生尿道感染.

    作者:徐斌斌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肿瘤患者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 了解肿瘤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情况,为规范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相关数据.方法 调查2010年4月-2011年4月肿瘤住院患者2671份病历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抗菌药物使用率肿瘤一科为31.5%、肿瘤二科为38.85%、肿瘤三科33.46%、肿瘤四科为49.08%,抗菌药物药敏送检率为84.62%;结论 肿瘤手术患者机体自身抵抗力低,且感染因素较复杂并且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普遍存在,需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监管,尤其是预防用药,应针对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规范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作者:俞斐;李皓;俞臻;张婷婷;张兆利;束艳;黄倩倩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护理程序应用于术前访视对提高手术配合质量的分析

    目的 探讨将护理程序应用于基层医院术前访视对提高手术配合质量.方法 改进手术前访视记录单,增加手术护理程序内容,完善实施流程管理,选择2011年3200例三、四类手术患者分改进前和改进后两组进行术前访视,通过对手术体位正确率、特殊用物准备完好率、术中意外处置及时率、手术医师对手术配合主动性的满意率比较评估访视结果对提高手术配合质量.结果 手术体位正确率在改进后为96.6%,改进前为81.4%;特殊用物准备完好率在改进后为99.3%,改进前为88.5%;手术配合主动性满意率在改进后为100.0%,改进前为97.2%,上述指标在改进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中意外处置及时率在改进后为100.0%,改进前为88.5%,由于手术中发率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将护理程序应用于术前访视可以提高手术配合质量,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实施.

    作者:王琼;杨红霞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在宫颈癌的表达及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在宫颈癌的表达及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对11例原位癌、46例浸润癌、50例正常宫颈组织石蜡标本分别采取免疫组化法测定kai1蛋白表达,以PCR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宫颈癌组织中的HPV16E6、E7、HPV18 E6/E7情况.结果 正常宫颈组织中kai1蛋白阳性表达明显高于原位癌及浸润癌,原位癌亦低于浸润癌,将3组kai1蛋白不同表达强度进行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8.49,P<0.05),正常宫颈组织明显高于原位癌(H=6.63,P<0.05),原位癌高于浸润癌(H=7.18,P<0.05);HPV16E6、E7、HPV 18 E6/E7在原位癌中阳性表达率为63.64%、72.73%、0.91%,在浸润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22%、54.35%、13.04%,原位癌与浸润癌中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行Spearman分析,HPV16E6、E7、HPV 18 E(o)/E7感染率与kai1蛋白阳性表达率之间并无相关性(r=0.13,r=0.11,r=0.15,P>0.05).结论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在宫颈癌的表达呈现下调表达,HPV16E6、E7、HPV18 E6/E7的感染不影响kai1蛋白在宫颈癌中的表达.

    作者:张玉阳;韩义香;赵红琴;郑飞云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乳腺手术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调查

    目的 了解乳腺手术患者围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为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规范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1年5月-2012年3月875例乳腺手术及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评价.结果 875例乳腺手术患者围手术持续时间30~210 min,>3 h占8.68%、2~3 h占26.63%,1~2 h占45.03%、<1 h的为19.66%,有1例发生切口感染;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158例,使用率为18.00%,其中18例无抗菌药物使用指征占11.39%、术前30 min~2 h用药123例占77.85%、术前未用术后当日用15例占9.49%、术前>2 h的13例占8.23%、术中7例占4.43%、术后用药>48 h的6例;使用一代头孢菌素102例占64.56%.结论 抗菌药物的管理措施及医院实施单病种临床路径可行、有效,能促进抗菌药物安全、合理、有效地使用.

    作者:周艳华;欧阳立志;曹丽芝;伍俊玲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慢性肾衰竭合并感染患者血清因子的变化规律研究

    目的 探讨慢性肾衰竭合并感染患者血清因子变化规律并分析其对策,为临床治疗提供有益参考.方法 按照有无合并感染将慢性肾衰竭患者48例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每组24例,检测其血清生化指标和相关因子含量,从而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 感染组血清生化指标与未感染组近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组丙二醛(MDA)、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和Lp含量分别为(12.35±3.45)μmol/L、(130.33±13.65) pg/L、(190.62±17.25) pg/L和(34.15±2.45) ng/ml,均明显高于未感染组;感染组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分别为(1.78±0.94)μmol/L和(0.73±0.22) mg/L均明显低于非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内随病情加重,MDA、IL-6、IL-8和Lp含量均呈增高趋势,而NO和SOD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肾衰竭合并感染患者其血清因子呈现规律性变化,这对治疗方案制定有指导意义,且应加强护理以使患者病情趋于平稳.

    作者:俞丽莉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医院肠杆菌科细菌耐药谱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常见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动态趋势,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09年1月-2011年12月医院住院患者中分离出的2437株病原菌,应用细菌鉴定仪及药敏板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 检出肠杆菌科细菌1190株,占48.83%,其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耐药率为0~8.65%,而对大多数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耐药率为>70.00%,其中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高,2009、2011年各年的耐药率均>90.00%.结论 医院肠杆菌科细菌的检出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头孢哌酮/舒巴坦可作为经验性治疗肠杆菌科细菌引起的重症感染的首选抗菌药物.

    作者:易富;蔡敏琪;梁凯;何宇佳;王竹琼;杨冬英;钱林波;农树红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阴沟肠杆菌ampD基因突变与其AmpC酶持续高产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阴沟肠杆菌ampD基因突变对持续高产型AmpCβ-内酰胺酶(AmpC酶)的调控机制,为临床有效控制产持续高产型AmpC酶细菌引起的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分离自临床的阴沟肠杆菌,用改良的头孢西丁三维试验筛选产持续高产型AmpC酶的菌株,运用T载体和pMW219质粒分别对ampD基因进行测序比对,分析并验证其基因突变是否与AmpC酶高产有关.结果 127株阴沟肠杆菌中有4株为持续高产型AmpC酶阳性,阳性率为3.15%;4株阳性菌株中,E290菌株ampD基因扩增未见条带;E101与E539氨基酸序列一致,将其氨基酸序列与野生株进行比对,95.00%一致,有8个位点发生突变,63位由Phe→Tyr、71位由Ala→Arg、72位由Leu→Val、75位由Asp→ His、95位Trp→ Arg、131位Glu→Gln、141位Ile→ Val、143位Arg→Leu;E487为180个氨基酸,与野生型ampD氨基酸187个氨基酸的序列相比,78.00%一致,有40个位点不一致;重组子的表型检测结果显示,4株菌重组后对头孢替坦、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和氨曲南的MIC出现8~64倍的降低.结论 4株阳性菌中3株产生持续高产型AmpC酶与ampD基因突变有关,使其对β-内酰胺类药物MIC明显升高;新发现的突变位点数目多且分散,其中72、75、71、131和143位氨基酸,研究的意义较大.

    作者:赵付菊;许涛;林志伟;方毅;庞立峰;刘文健;周丽芳;赵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脑血管疾病患者肺部感染病原菌分析

    目的 探讨脑血管疾病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并对其临床意义提出分析,为其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调查医院脑血管疾病合并肺部感染的住院患者120例,详细记录所有患者的病史及相关信息,并进行痰培养及药敏分析,分析病原菌与疾病的相关性.结果 120例患者共分离检出病原菌14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78株占54.2%,以肺炎克雷伯菌多占15.3%,革兰阳性菌46株占31.9%,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多占15.3%,真菌20株占13.9%,均为白色假丝酵母菌;所有发生感染的患者中,局部定植71例、局部感染33例、菌血症16例;肺部感染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率高为84.6%,其次亚胺培南敏感率为78.2%;革兰阳性菌对利奈唑胺敏感率高为97.8%,其次万古霉素敏感率为87.0%;真菌对氟康唑敏感,敏感率为90.0%,其次为伏立康唑敏感率为80.0%.结论 脑血管疾病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多,其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革兰阳性菌对利奈唑胺敏感,真菌感染对氟康唑敏感;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在药敏试验之前,可以根据经验给予患者相应的治疗措施.

    作者:张慧敏 刊期: 2013年第12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