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敏
有关鲍氏不动杆菌引起医院感染的报道较多,而脑出血行颅内引流术后鲍氏不动杆菌引起颅内感染的报道少见,现就我院近期1例有关资料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患者,女,60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3年,于2012年9月21日因神志不清,伴恶心、呕吐来医院就诊.该患者语言不清,无四肢强直抖动,伴小便失禁,右侧上下肢肌力0级,示肌张力稍低,未引出病理反射.体温36.6℃,血压154/89 mm Hg.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左侧基底节区出血并破入脑室系统,以脑出血收住本院神经内科进行侧脑室引流术,给予脱水、降颅压、抗感染等治疗.术后第1、2天患者有轻度发热,高体温达38℃,无畏寒,同时术后患者的脑出血症状明显好转.但术后第3天开始体温升高达39.6℃,伴畏寒、寒颤,血常规示:白细胞12.4×109/L,中性粒细胞91.5%,淋巴细胞4.35%.
作者:胡士玉;张夫红;杨雅琴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伽马(Gamma)钉在股骨干骨折合并股骨近端骨折中的疗效.方法 选择股骨干骨折合并股骨近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给予PFNA联合伽马钉治疗的观察组和伽马钉治疗的对照组,观察骨折愈合、髋关节和膝关节功能、生活能力、负面情绪及术后感染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愈合54例、髋关节功能(Harris)总评分为(67.18±7.05)分、膝关节功能(HSS)总评分为(91.82±9.24)分、日常行为能力(Barthel)评分为(74.12±7.42)分、自我护理能力(ESCA)评分为(113.8±12.47)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愈合时间(116.71±11.41)d、完全负重下地时间(196.23±20.34)d、NRS评分(2.98±0.34)分、焦虑情绪(HAMA)评分为(16.58±1.84)分、抑郁情绪(HAMD)(13.55±1.47)分、术后感染发生率(1.67%)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PFNA联合伽马钉治疗模式能够促进断端愈合、改善关节功能、减少术后感染发生率、缓解负面情绪,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作者:王加利;张燕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有机磷中毒合并呼吸衰竭医院感染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探讨相应的防范措施,使有机磷中毒合并呼吸衰竭医院感染能够得到有效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2012年8月收治的114例有机磷中毒发生医院感染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出现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防范措施.结果 呼吸道感染占首位,感染率为68.42%;合并误吸、血糖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胆碱酯酶的活性、手卫生、使用呼吸机、住ICU的时间与医院感染率均有一定的相关性;影响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依次为使用呼吸机(OR=19.513、P=0.000)、胆碱酯酶活性(OR=2.116、P=0.013)、合并误吸(OR=2.401、P=0.019)、手卫生问题(OR=2.408、P=0.021).结论 有机磷中毒合并呼吸衰竭医院感染严重威胁患者的生活质量,针对相应的危险因素,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加强口腔护理、保证严格的无菌操作、熟练操作技能、密切关注患者病情、严格管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姜保周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产妇发生医院内呼吸道感染相关因素及其护理对策,为临床降低产妇发生医院内呼吸道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0年6月-2012年6月321例合并呼吸道感染的产妇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对产妇发生医院内呼吸道感染的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季节(OR=2.634,95%CI:0.453~5.323)、生育高峰期(OR=2.432,95%CI:0.343~4.564)、住院时间(OR=3.453,95%CI:0.644~5.343)是产妇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而室内每天通风(OR=4.453,95%CI:0.563~5.345)是产妇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应当保持病室内空气流通、减少探视人员、减少产妇住院时间是降低产妇发生呼吸道感染的必要措施.
作者:张卫红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并发败血症的易感因素、病原菌分布、感染部位、预后及治疗,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2月8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并发败血症的临床资料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80例恶性血液病并发败血症患者中有68例处于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占85.0%,;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是前3位病原菌,分别占32.5%、20.0%、8.8%;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敏感药物分别为美罗培南和利奈唑胺;以碳青霉烯类为主的经验用药可以覆盖81.6%的败血症病原菌.结论 革兰阴性菌是恶性血液病化疗后合并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以碳青霉烯类为主的经验性降阶梯治疗可提高败血症的治愈率;粒细胞缺乏、并发肺部感染、合并感染性休克、血液病疾病状态及经验用药与药敏相符度是影响转归的因素.
作者:常晓丽;董征;孙琪云;乔建辉;余长林;胡锴勋;艾辉胜;郭梅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蒸汽灭菌后器械包包外化学指示物变色不合格发生的根本原因及预防措施,以提高灭菌质量.方法 回顾性调查消毒供应中心2011年6-8月经过蒸汽灭菌处理的包外化学指示剂变色不合格的原因并进行分析;2011年9月开始针对其原因采取整改措施,并将2011年10月-2012年3月的统计资料与整改前进行比较.结果 整改前的89 862件灭菌包中有63件出现包外化学指示物变色不合格,不合格率为0.702‰,去除原因后处理的155 723件灭菌包中仅有3件出现包外化学不合格,不合格率为0.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8.59,P<0.01).结论 运用原因分析方法解决问题能有效减少不合格灭菌产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降低灭菌费用.
作者:马琳;杨泽霞;吴可萍;陈丽梅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法以及影响的相关因素,以达到控制病情的发展和降低感染的目的.方法 采取回顾性的方法对2009年2月-2010年2月收录的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生主要与广谱抗菌药物和糖皮质激素使用不当等相关因素有着直接的联系;感染的真菌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克柔假丝酵母菌和曲霉菌属,分别占62.5%、15.0%、13.8%、8.7%;60例患者中有57例痊愈或好转,占95.0%,2例患者自动出院,1例治疗无效死亡.结论 正确的指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用药,是避免肺部真菌感染的重要措施,患者一旦确诊有肺部真菌感染,应严格的按照临床用药标准,合理地选取药物进行治疗.
作者:秦福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分析ICU多药耐药菌的耐药性,探讨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感染的综合干预措施.方法 对ICU2011年1-12月多药耐药菌感染率进行调查,统计前5位多药耐药菌对主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回顾性总结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控制方法.结果 ICU全年多药耐药菌平均感染率为16.56%,以呼吸道感染率高,为12.49%,导尿管感染率次之为3.12%,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率低为1.86%;居前5位多药耐药菌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13株、鲍氏不动杆菌11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9株、奇异变形菌4株、多药耐药大肠埃希菌6株;通过综合干预措施的实施使ICU的2次多药耐药菌感染流行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三、四季度的多药耐药菌感染率也分别由一、二季度的25.65%、17.07%下降至13.95%、9.46%.结论 环境格局的合理改造、严格执行手卫生及消毒隔离制度、开展连续的耐药性监测、加强对医护人员的教育培训,对控制ICU多药耐药菌感染暴发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作者:王敏丽;梁世芬;王冬国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鼻咽癌患者放疗后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对应的策略,以降低感染率.方法 选取2009年11月-2012年11月在医院治疗的360例鼻咽癌放疗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存在有真菌感染的各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高龄(>60岁)、有多种并发症(≥2种)、有皮肤或黏膜溃烂、使用免疫抑制剂、口腔黏膜溃烂、住院时间长(>50 d)是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而真菌感染与性别无关;360例患者中使用抗菌药物有300例,使用时间长(≥35 d)、使用种类多(>3种)、使用头孢类抗菌药物的真菌感染率高(49.4%);真菌感染以白色假丝酵母菌多,热带假丝酵母菌其次.结论 真菌感染除了患者和治疗等危险因素之外,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是其高危险因素,加强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的控制如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加强无菌操作和营养支持等是降低感染的重要措施.
作者:杨峥;王旸;余杰;张森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妇产科手术部位感染病原菌及耐药性特征,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调查2008年1月-2011年12月医院妇产科手术部位感染分离的149株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结果 病原菌分布中革兰阳性球菌占44.97%,革兰阴性杆菌占55.03%;前3位的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占44.29%、肠球菌属占18.12%、金黄色葡萄球菌占8.72%;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s菌检出率为54.55%;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MRCNS检出率为64.71%;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100.00%敏感,对阿米卡星耐药率较低(<10.00%);肠球菌属对利奈唑胺、替考拉宁、阿莫西林/克拉维酸、万古霉素高度敏感,对头孢西丁、氨基糖苷类的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耐药率<30.00%.结论 研究妇产科手术部位感染病原菌及耐药性特征,加强病原菌多药耐药菌监测,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钟巧;李晖;高晓玲;刘珺;姚吉龙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γ干扰素释放实验(interferon-γ release assay,IGRA)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有助于提高结核检出率.方法 348例结核病和非结核病患者常规进行痰涂片、结核菌素皮试(TST)及IGRA检测,以临床明确诊断为准,比较分析评价IGRA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用于结核感染的诊断,IGRA检测的敏感性优于 TST,分别为71.0%和51.3%;IGRA检测的特异性也优于TST,分别为81.2%和66.9%;用于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IGRA检测的敏感性优于TST,分别为72.9%和35.6%,特异性也优于TST,分别为84.6%和61.5%;用于肺外结核的诊断,IGRA检测的敏感性优于TST,分别为68.0%和36.0%,特异性也优于TST,分别为85.7%和57.1%,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对于涂阴结核患者,IGRA检出率明显高于TST,分别为66.7%和43.4%,P<0.05,IGRA阳性还可能与抗结核治疗转归相关.结论 IGRA有助于提高结核检出率,可作为临床鉴别结核感染尤其是菌阴结核、肺外结核的重要辅助诊断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李月翠;周晶;臧颖惠;李成行;胡伟跃;李进;骆红霞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的有效措施,以降低感染发生率.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12月ICU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调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分析其发生的原因,针对原因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加强全体医护人员的教育及监管,改进置管后导管维护质量等.结果 持续质量改进前期2009年纳入监测的中心静脉置管147例,平均置管日(33.84±30.89)d,总导管日4569 d,确诊感染23例,平均感染率5.03‰,持续质量改进后期2010年监测的中心静脉置管141例,平均置管日(36.78±43.54)d,总导管日5014 d,确诊感染例数13例,平均感染率2.59‰;发生血流感染者平均置管日(47.23±37.61)d,其中置管日≤7d的导管感染率8.88%,置管日>90 d的导管感染率58.33%,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平均发生率从2009年5.03‰下降至2010年平均2.59‰.结论 目标性监测结合持续质量改进,可降低综合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
作者:林娟;钟既宁;陈丽;胡才宝;蔡国龙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预防眼科病房医院感染的管理模式,提高眼科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方法 运用PDCA循环法与精细管理,对各环节实施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结果 运用PDCA循环法与精细管理,加强了眼科病房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各环节的有效监管,使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明显提高.结论 运用PDCA循环与精细管理,促进各环节严格执行标准化、规范化及科学化的细节管理,以提高眼科病房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的水平.
作者:刘忻;方素珍;高小萍;赵伟琴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特定的护理干预对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影响,关注负性情绪的差异,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帮助.方法 选取在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患者,共702例,依患者入院的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共352例,应用特定的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共350例,应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负性情绪以及满意度的差异.结果 医院感染率观察组为10.8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医院感染的菌种观察组有两种,对照组有8种;患者的焦虑评分观察组为(38.43±3.25)分,对照组为(43.43±4.27)分;抑郁情绪评分观察组为(37.64±3.72)分,对照组为(42.35±3.96)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观察组为94.74%,高于对照组的80.00%.结论 特定的护理干预能减少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党军丽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替考拉宁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11年6月51例住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患者,应用替考拉宁治疗,疗程9~14 d,观察其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51例患者替考拉宁的使用疗程为9~14d,多数病例<12 d,临床疗效总有效率76.5%;细菌总清除率82.3%;51例中1例发生转氨酶升高,予护肝药物后恢复,1例发生消化道反应,予对症处理后好转,不良反应率3.9%.结论 替考拉宁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疗效显著,安全性好.
作者:李琳;李玉成;钱皓瑜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肺炎衣原体在冠心病致病中的作用,并探讨其相关的临床意义,以降低肺炎衣原体感染率.方法 收集2010年6月-2012年6月医院心内科诊治的冠心病(CHD)患者128例,分为肺炎衣原体感染104例和非感染24例两组,另取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正常对照,ELISA检测血清肺炎衣原体特异性IgG和IgM抗体的表达.结果 128例CHD患者中检出肺炎衣原体感染104例,阳性率为81.3%,80例健康体检者肺炎衣原体感染37例,阳性率为46.3%,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D中肺炎衣原体感染的患者心肌梗死和冠脉多支病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感染组(P<0.05),而稳定性心绞痛和冠脉单支病变的发生率肺炎衣原体感染的CHD患者又显著低于非感染组(P<0.05).结论 CHD患者中存在肺炎衣原体的高感染率,肺炎衣原体感染可能参与了CHD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者:於华敏;唐海燕;王顺芳;史明娟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永久起搏器(PPM)植入手术囊袋内细菌存在情况及影响因素,以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感染机会.方法 收集2008年3月-2011年3月实施PPM手术的患者444例临床资料,采集患者一般信息,并在术中3个时间点取样进行细菌培养,第1取样点为切开皮肤分离置皮下形成囊袋的即刻,第2取样点为电极到位测试满意并固定后,第3取样点为30ml聚维酮碘/盐水、抗菌药物冲洗后.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66.22±12.50)岁,78.8%的患者为首次植入、20.3%为第2次植入、0.9%为第3次植入;3次取样点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6.5%、8.5%、4.1%;取样点细菌培养阳性率第1~3次分别为6.5%、8.5%及4.1%:第1、2取样点<44岁患者细菌培养阳性率(<9.0%)与其他年龄组为17.9%和25.9%,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PM手术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细菌感染机会,囊袋中存在的细菌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生理盐水、抗菌药物或聚维酮碘冲洗可明显降低囊袋内细菌存留机会.
作者:林运;杨铎;张金荣;张京梅;李志忠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治疗皮肤浅部真菌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84例各类皮肤浅部真菌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患者采用硝酸咪康唑乳膏治疗,观察组44例患者采用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及真菌清除率.结果 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8.6%、对照组为7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真菌清除率观察组为84.1%、对照组为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治疗皮肤各类浅部真菌感染具有疗效显著、广谱抗菌、安全可靠和不良反应轻微等多种作用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章媛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针对胸心外科与生物治疗科混合科室患者的疾病特点,总结胸心外科与生物治疗科的医院感染管理,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方法 分析胸心外科与生物治疗科医院感染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包括病房环境、重症监护病房消毒、患者和陪护人员、手卫生、中心静脉置管、呼吸机管路消毒管理以及白细胞下降患者的护理,采取针对性的规范管理,包括建筑布局合理、环境管理、重视医护人员手卫生消毒、加强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知识培训和呼吸机管道消毒的管理以及对白细胞减少患者病房合理安置等针对性的护理工作.结果 实施医院感染控制后,降低了患者医院感染率,环境卫生学等各项监测指标合格率提高.结论 通过实施医院感染控制及医院感染的知识培训,加强胸心外科与生物治疗科混合科室的感染管理,使科室工作人员均能自觉执行手卫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及消毒隔离制度,切实有效控制和切断医院感染的各个环节,是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关键.
作者:张海燕;李瑞星;张荣泽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老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以期降低重症监护病房老年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ICU 1107例老年患者临床资料,1015例未发生医院感染老年患者作为非感染组,发生医院感染的92例老年患者作为感染组;分析感染患者的感染部位、感染危险因素等.结果 1107例老年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92例,感染率为8.31%;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手术切口以及深静脉穿刺部位是ICU老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常见部位;真菌是为常见的病原菌,其次是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经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间、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使用抗菌药物以及患者的住院时间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经多因素分析,OR值(95%CI)分别为:18.274(13.174~30.228)、0.248(0.117~1.432)、13.384(6.472~20.482)、16.172(10.742~26.174)、12.371(6.380~24.085)、0.375(0.017~1.488).结论 ICU老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以呼吸系统感染为常见,病原菌较为多样,与多种因素相关,要针对容易发生医院感染的关键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感染的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
作者:杨想云;王一;何建新 刊期: 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