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福芳
1 构建执行力文化是提升执行力的基础1.1构建服务文化 科内积极宣传并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使员工明确消毒供应中心各项工作直接关系到、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危,树立医院感染零宽容理念.1.2构建人本文化 护士长在工作中应适时给予关心、鼓励和表扬,激发员工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1.3构建环境文化 在区域内悬挂相应的工作制度、职责及流程图等;在生活区内张贴具有生活情趣的图案及生活常识、集体活动照片等,营造一个规范的工作环境和轻松愉快的工作生活氛围.
作者:魏红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医院常见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动态趋势,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09年1月-2011年12月医院住院患者中分离出的2437株病原菌,应用细菌鉴定仪及药敏板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 检出肠杆菌科细菌1190株,占48.83%,其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耐药率为0~8.65%,而对大多数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耐药率为>70.00%,其中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高,2009、2011年各年的耐药率均>90.00%.结论 医院肠杆菌科细菌的检出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头孢哌酮/舒巴坦可作为经验性治疗肠杆菌科细菌引起的重症感染的首选抗菌药物.
作者:易富;蔡敏琪;梁凯;何宇佳;王竹琼;杨冬英;钱林波;农树红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万古霉素不同给药方式治疗术后耐甲氧西林革兰阳性菌致颅内感染的比较,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颅脑术后耐甲氧西林革兰阳性菌致颅内感染患者72例,随机分为3组:A组静脉滴注万古霉素;B组鞘内给药万古霉素和地塞米松;C组按A、B组方法联合用药,汇总患者症状体征及脑脊液生化分析评价3种不同给药方式的疗效相关性.结果 A组总有效率79.2%显著低于B组100.0%、C组100.0%;治疗前、后颅内压A组为(253.1±33.2)、(134.5±27.8)mm H2O,B组为(260.1±25.5)、(116.5±27.8)mm H2O,C组为(260.1±25.5)、(102.7±22.3)mm H2O;治疗前、后血白细胞数A组为(27.8±5.8)、(8.8±3.3)×109/L,B组为(29.2±8.8)、(6.3±7.4)×109/L,C组为(28.5±4.4)、(6.2±6.3)×109/L,3组在颅内压、血白细胞数等方面依次减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组治疗前后脑脊液氯化物依次升高,A组为(88.2±2.3)、(118.4±3.3)mmol/L,B组为(89.3±3.1)、(125.7±4.5) mmol/L,C组为(84.7±7.3)、(128.5±6.5)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的临床有效治疗时间依次缩短,C组时间短;A组中有2例出现不良反应,其余两组未有出现.结论 万古霉素鞘内给药治疗耐甲氧西林革兰阳性菌致颅内感染效果显著,安全性高、不良反应较少.
作者:邹积典;郭庆雷;侯英芳;宁同波;肖华明;田伟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植物生存状态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原因和护理管理,为临床降低和预防植物生存状态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取回顾性方法分析2009年4月-2011年4月收录的48例神经外科植物生存状态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发生医院感染的原因与护理管理对策.结果 48例神经外科植物生存状态患者有32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66.7%;感染部位主要为下呼吸道、泌尿系统、肠胃道、上呼吸道、皮肤与软组织、手术切口,分别占40.6%、31.2%、9.4%、9.4%、6.3%、3.1%;感染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真菌,分别占27.5%、22.5%、20.0%、12.5%、10.0%、7.5%;住院时间>30 d、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使用和伴有基础疾病患者的医院感染率明显的高于住院时间<30 d、无侵入性操作、未使用抗菌药物和无基础性疾病患者的医院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外科植物生存状态患者在临床中很容易发生医院感染,并且感染原因较多,临床应采取针对性地护理措施,从而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林红平;李洪波;易利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分析ICU多药耐药菌的耐药性,探讨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感染的综合干预措施.方法 对ICU2011年1-12月多药耐药菌感染率进行调查,统计前5位多药耐药菌对主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回顾性总结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控制方法.结果 ICU全年多药耐药菌平均感染率为16.56%,以呼吸道感染率高,为12.49%,导尿管感染率次之为3.12%,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率低为1.86%;居前5位多药耐药菌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13株、鲍氏不动杆菌11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9株、奇异变形菌4株、多药耐药大肠埃希菌6株;通过综合干预措施的实施使ICU的2次多药耐药菌感染流行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三、四季度的多药耐药菌感染率也分别由一、二季度的25.65%、17.07%下降至13.95%、9.46%.结论 环境格局的合理改造、严格执行手卫生及消毒隔离制度、开展连续的耐药性监测、加强对医护人员的教育培训,对控制ICU多药耐药菌感染暴发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作者:王敏丽;梁世芬;王冬国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慢性肾衰竭合并感染患者血清因子变化规律并分析其对策,为临床治疗提供有益参考.方法 按照有无合并感染将慢性肾衰竭患者48例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每组24例,检测其血清生化指标和相关因子含量,从而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 感染组血清生化指标与未感染组近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组丙二醛(MDA)、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和Lp含量分别为(12.35±3.45)μmol/L、(130.33±13.65) pg/L、(190.62±17.25) pg/L和(34.15±2.45) ng/ml,均明显高于未感染组;感染组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分别为(1.78±0.94)μmol/L和(0.73±0.22) mg/L均明显低于非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内随病情加重,MDA、IL-6、IL-8和Lp含量均呈增高趋势,而NO和SOD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肾衰竭合并感染患者其血清因子呈现规律性变化,这对治疗方案制定有指导意义,且应加强护理以使患者病情趋于平稳.
作者:俞丽莉 刊期: 2013年第12期
为提供抗菌药物使用依据,总结了2010年1月-2012年10月化脓性关节炎患者的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1材料与方法标本来源于医院门诊与住院化脓性关节炎患者,共355例.将标本进行涂片、革兰染色,同时采用厌氧菌培养,长菌分纯证实为专性厌氧菌后,分别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2结果355例标本有174例培养出厌氧菌,阳性率49.0%;174份标本共分离出厌氧菌181株,见表1.181株厌氧菌对8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见表2.
作者:李立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支气管扩张症感染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以期为支气管扩张症的抗菌治疗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方法 将收治的188例支气管扩张症感染加重期患者进行病原菌及药物敏感试验检测.结果 188例患者痰液标本阳性96例,阳性率为51.06%,分离出菌株10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74株占72.55%,革兰阳性菌28株占27.45%,首位是铜绿假单胞菌占31.37%,其次为流感嗜血菌占13.73%;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氨苄西林、头孢呋辛、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均>50.0%.结论 支气管扩张症急性加重期患者细菌感染主要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应根据细菌培养、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及治疗反应及时调整抗菌药物.
作者:肖中;池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干部病房老年患者下呼吸道医院感染主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月560例≥60岁老年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的调查,对医院感染患者的痰标本进行菌落涂片、分纯、培养,在VITEK-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仪中进行细菌菌种鉴定,对病原学种类和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共发生下呼吸道医院感染20例,送检110份痰培养标本分离出病原菌49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34株占69.4%,革兰阳性球菌7株占14.3%,真菌8株占16.3%;革兰阴性杆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等敏感性较高,均为100.0%,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敏感,敏感率均为100.0%,真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等常用的抗真菌药均敏感.结论 老年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多药耐药菌株比例较高,真菌感染呈上升趋势,临床上应加强病原菌监测,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赵惠荣;王秀艳;郑秀芬;刘春红;郭晶;李静;张淑青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输血科净化室的管理,确保输血安全性,防止输血致医源性感染.方法 分析输血科净化室存在的感染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结果 输血科净化室存在硬件感染风险、人流物流管理不严、清洁消毒管理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净化空调层流系统设备的更新、设计和添加安全防护装置、加强规章制度监督力度、提倡净化室清洁员学习消毒感染知识,有效预防输血相关感染.结论 通过对净化室各环节的改进和管理,保证血液制品的纯洁性,防止发生医源性输血交叉感染,确保患者的输血安全至关重要.
作者:郭瑞德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阴沟肠杆菌ampD基因突变对持续高产型AmpCβ-内酰胺酶(AmpC酶)的调控机制,为临床有效控制产持续高产型AmpC酶细菌引起的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分离自临床的阴沟肠杆菌,用改良的头孢西丁三维试验筛选产持续高产型AmpC酶的菌株,运用T载体和pMW219质粒分别对ampD基因进行测序比对,分析并验证其基因突变是否与AmpC酶高产有关.结果 127株阴沟肠杆菌中有4株为持续高产型AmpC酶阳性,阳性率为3.15%;4株阳性菌株中,E290菌株ampD基因扩增未见条带;E101与E539氨基酸序列一致,将其氨基酸序列与野生株进行比对,95.00%一致,有8个位点发生突变,63位由Phe→Tyr、71位由Ala→Arg、72位由Leu→Val、75位由Asp→ His、95位Trp→ Arg、131位Glu→Gln、141位Ile→ Val、143位Arg→Leu;E487为180个氨基酸,与野生型ampD氨基酸187个氨基酸的序列相比,78.00%一致,有40个位点不一致;重组子的表型检测结果显示,4株菌重组后对头孢替坦、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和氨曲南的MIC出现8~64倍的降低.结论 4株阳性菌中3株产生持续高产型AmpC酶与ampD基因突变有关,使其对β-内酰胺类药物MIC明显升高;新发现的突变位点数目多且分散,其中72、75、71、131和143位氨基酸,研究的意义较大.
作者:赵付菊;许涛;林志伟;方毅;庞立峰;刘文健;周丽芳;赵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有关鲍氏不动杆菌引起医院感染的报道较多,而脑出血行颅内引流术后鲍氏不动杆菌引起颅内感染的报道少见,现就我院近期1例有关资料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患者,女,60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3年,于2012年9月21日因神志不清,伴恶心、呕吐来医院就诊.该患者语言不清,无四肢强直抖动,伴小便失禁,右侧上下肢肌力0级,示肌张力稍低,未引出病理反射.体温36.6℃,血压154/89 mm Hg.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左侧基底节区出血并破入脑室系统,以脑出血收住本院神经内科进行侧脑室引流术,给予脱水、降颅压、抗感染等治疗.术后第1、2天患者有轻度发热,高体温达38℃,无畏寒,同时术后患者的脑出血症状明显好转.但术后第3天开始体温升高达39.6℃,伴畏寒、寒颤,血常规示:白细胞12.4×109/L,中性粒细胞91.5%,淋巴细胞4.35%.
作者:胡士玉;张夫红;杨雅琴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慢性鼻窦炎的细菌分布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以达到指导临床术后用药的目的,并探索有效护理干预方法.方法 将12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手术中取出的上颌窦或筛窦内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并进行疗效观察、总结护理经验.结果 共分离出83株病原菌,培养阳性率为69.18%,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流感嗜血菌多见,分别占37.35%、20.48%、16.87%;分离菌株对头孢西丁的敏感度高,为91.57%,其次为头孢哌酮、头孢唑林,分别为80.72%、65.06%,青霉素敏感率低,为15.66%,治疗护理效果满意.结论 慢性鼻窦炎患者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选择,应建立在病原菌检测及药敏试验的基础上,积极有效地护理干预,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作者:李春玲;李俊义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综合干预对肿瘤化疗骨髓抑制期患者是否发生医院感染的影响,为其临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将160例肿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综合干预组和常规治疗组,所有患者均给予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措施,观察两组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结果 综合干预组肺部、泌尿系、其他部位感染率分别为2.5%、1.3%、1.3%,常规治疗组分别为10.0%、8.8%、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肿瘤化疗骨髓抑制期患者行综合干预措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明显降低患者发生感染的风险,有利于患者病情的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史健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神经内科患者尿路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以达到临床预防患者尿路感染的目的.方法 对2009年2月-2010年2月260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尿路感染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120例患者有尿路感染的发生,上尿路感染50例占41.7%,下尿路感染70例占58.3%,其中,老年、女性和住院时间>7 d以及糖尿病等因素均是神经内科尿路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 尿路感染是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患者的年龄和住院时间以及慢性疾病与是否留置导尿管等是神经内科患者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
作者:张育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与肺炎支原体(MP)感染之间的相关性,为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324例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哮喘组)与10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对照组)在入院后7d进行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咽拭子肺炎支原体-DNA、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及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检测.结果 肺炎支原体检测结果比较,哮喘组阳性率为37.65%,对照组阳性率为24.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组>6岁患儿肺炎支原体阳性率高为46.67%,3~6岁患儿阳性率为27.12%,<3岁患儿阳性率为23.08%,不同年龄段肺炎支原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组肺炎支原体阳性患儿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为(486.29±242.18)×109,免疫球蛋白E为(650.96±257.84)U/ml,阴性患儿分别(368.52±129.76)×109、(417.42±274.46) U/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支气管哮喘发作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关系密切,在哮喘发作时常伴有肺炎支原体感染,对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进行肺炎支原体检测有助于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李晶;戴蔷蕾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在宫颈癌的表达及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对11例原位癌、46例浸润癌、50例正常宫颈组织石蜡标本分别采取免疫组化法测定kai1蛋白表达,以PCR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宫颈癌组织中的HPV16E6、E7、HPV18 E6/E7情况.结果 正常宫颈组织中kai1蛋白阳性表达明显高于原位癌及浸润癌,原位癌亦低于浸润癌,将3组kai1蛋白不同表达强度进行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8.49,P<0.05),正常宫颈组织明显高于原位癌(H=6.63,P<0.05),原位癌高于浸润癌(H=7.18,P<0.05);HPV16E6、E7、HPV 18 E6/E7在原位癌中阳性表达率为63.64%、72.73%、0.91%,在浸润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22%、54.35%、13.04%,原位癌与浸润癌中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行Spearman分析,HPV16E6、E7、HPV 18 E(o)/E7感染率与kai1蛋白阳性表达率之间并无相关性(r=0.13,r=0.11,r=0.15,P>0.05).结论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在宫颈癌的表达呈现下调表达,HPV16E6、E7、HPV18 E6/E7的感染不影响kai1蛋白在宫颈癌中的表达.
作者:张玉阳;韩义香;赵红琴;郑飞云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去乙酰毛花苷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以改善患儿心肌损伤.方法 86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去乙酰毛花苷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心肌酶的变化,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08,P<0.05);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分别为(97.35±2.63)次/min、(29.97±4.74)次/min、(98.1±1.61)%,且临床症状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心肌损伤显著改善,乳酸脱氢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分别为(97.35±2.63)、(29.97±4.74)U/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去乙酰毛花苷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临床效果明显,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和心肌损伤,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卢宏华;方小燕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有机磷中毒合并呼吸衰竭医院感染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探讨相应的防范措施,使有机磷中毒合并呼吸衰竭医院感染能够得到有效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2012年8月收治的114例有机磷中毒发生医院感染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出现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防范措施.结果 呼吸道感染占首位,感染率为68.42%;合并误吸、血糖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胆碱酯酶的活性、手卫生、使用呼吸机、住ICU的时间与医院感染率均有一定的相关性;影响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依次为使用呼吸机(OR=19.513、P=0.000)、胆碱酯酶活性(OR=2.116、P=0.013)、合并误吸(OR=2.401、P=0.019)、手卫生问题(OR=2.408、P=0.021).结论 有机磷中毒合并呼吸衰竭医院感染严重威胁患者的生活质量,针对相应的危险因素,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加强口腔护理、保证严格的无菌操作、熟练操作技能、密切关注患者病情、严格管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姜保周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医务人员手卫生的措施及手卫生在预防医院感染中的作用,以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方法 总结实践经验和相关文献报道,通过加强洗手设施建设、积极宣传、开展手卫生培训、将手卫生状况纳入绩效考核等措施,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预防医院感染.结果 加强手卫生管理后,手卫生用品消耗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洗手液和手消毒剂使用量>20 ml/床日的科室数量由2009年第一季度的3个增加至2010年第四季度的14个,而<5 ml/床日的科室数由32个减少至6个;医院感染率由2008年的3.1%下降至2009年的2.2%和2010年的1.7%,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 加强手卫生观念与实施力度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洪涛;卢曙芳 刊期: 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