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媛华
目的 研究不同类型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的HBV抗原特异性T细胞免疫应答水平,为临床免疫调节治疗HBV感染提供诊断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月医院就诊并且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80例,按照慢性乙型肝炎类型分为3组,分别是肝炎肝硬化(LC)组、无症状慢性HBV携带者(ASC)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组,所有患者均采取酶联接免疫吸附剂测定的方法(ELISA法)测定T细胞因子的免疫应答水平.结果 LC组、ASC组、CHB组的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LC组和CHB组的INF-r细胞因子表达水平(1.21±0.16)、(1.57±0.21)明显高于ACS组(1.13±0.12),在INF-r、TGF-β-1、IL-17、IL-10 4个细胞因子代表的T细胞亚组CHB平均水平高,分别为(1.57±0.21)、(3.55±0.25)、(1.36±0.12)、(32.66±1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HBV感染者的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免疫应答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对临床免疫调节治疗有指导意义.
作者:廖崇伦;陈萍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法以及影响的相关因素,以达到控制病情的发展和降低感染的目的.方法 采取回顾性的方法对2009年2月-2010年2月收录的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生主要与广谱抗菌药物和糖皮质激素使用不当等相关因素有着直接的联系;感染的真菌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克柔假丝酵母菌和曲霉菌属,分别占62.5%、15.0%、13.8%、8.7%;60例患者中有57例痊愈或好转,占95.0%,2例患者自动出院,1例治疗无效死亡.结论 正确的指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用药,是避免肺部真菌感染的重要措施,患者一旦确诊有肺部真菌感染,应严格的按照临床用药标准,合理地选取药物进行治疗.
作者:秦福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并发败血症的易感因素、病原菌分布、感染部位、预后及治疗,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2月8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并发败血症的临床资料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80例恶性血液病并发败血症患者中有68例处于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占85.0%,;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是前3位病原菌,分别占32.5%、20.0%、8.8%;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敏感药物分别为美罗培南和利奈唑胺;以碳青霉烯类为主的经验用药可以覆盖81.6%的败血症病原菌.结论 革兰阴性菌是恶性血液病化疗后合并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以碳青霉烯类为主的经验性降阶梯治疗可提高败血症的治愈率;粒细胞缺乏、并发肺部感染、合并感染性休克、血液病疾病状态及经验用药与药敏相符度是影响转归的因素.
作者:常晓丽;董征;孙琪云;乔建辉;余长林;胡锴勋;艾辉胜;郭梅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TURP)术后发生尿路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提高TURP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2年6月收治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285例的临床资料,对影响术后发生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85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TURP术后发生尿路感染43例,发生率15.1%;高龄、初学术者、合并糖尿病、术前有因尿潴留行导尿术、术前无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术后留置尿管时间长的患者感染率分别为23.8%、31.1%、45.3%、40.3%、40.2%、37.8%,是发生术后尿路感染的主要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糖尿病(OR=2.494)、术前因尿潴留行导尿术(OR=3.297)、术前预防应用抗菌药物(OR=1.815)、术后留置尿管的时间(OR=2.925)是TURP术后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合并糖尿病、术前有因尿潴留行导尿术、术后留置尿管时间长使术后尿路感染发生的风险增加;术前有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是保护因素,能降低TURP术后尿路感染发生的风险.
作者:赵小佩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医务人员手卫生的措施及手卫生在预防医院感染中的作用,以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方法 总结实践经验和相关文献报道,通过加强洗手设施建设、积极宣传、开展手卫生培训、将手卫生状况纳入绩效考核等措施,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预防医院感染.结果 加强手卫生管理后,手卫生用品消耗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洗手液和手消毒剂使用量>20 ml/床日的科室数量由2009年第一季度的3个增加至2010年第四季度的14个,而<5 ml/床日的科室数由32个减少至6个;医院感染率由2008年的3.1%下降至2009年的2.2%和2010年的1.7%,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 加强手卫生观念与实施力度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洪涛;卢曙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引起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预防医院感染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2009年1月-2011年12月医院神经内科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住院患者的下呼吸道分泌物并送检,应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Bact/Alert 3D120全自动血培养仪及VITEK-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系统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分析.结果 2009年1月-2011年12月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并发下呼吸道感染207例,共培养出菌株516株;检出的病原菌中,以革兰阴性菌为主437株占84.69%,主要以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菌85株占11.24%,主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21株占4.21%,主要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抗菌药物敏感,敏感率分别为98.14%、100.00%、100.00%,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等抗菌药物耐药,耐药率为98.76%、70.19%,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对头孢唑林、头孢呋辛酯、头孢呋辛钠敏感,敏感率均为100.00%,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耐药率为98.65%,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莫西沙星敏感,敏感率为78.05%,对红霉素、克林霉素等药物耐药,耐药率均为100.00%,真菌对氟康唑、两性霉素B等抗真菌药物普遍敏感,敏感率均为100.00%.结论 医院感染是神经内科常见的并发症,引起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加强神经内科患者及抗菌药物的管理,监测感染病原菌的构成及耐药性,对预防医院感染非常重要.
作者:谭双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妇产科手术部位感染病原菌及耐药性特征,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调查2008年1月-2011年12月医院妇产科手术部位感染分离的149株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结果 病原菌分布中革兰阳性球菌占44.97%,革兰阴性杆菌占55.03%;前3位的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占44.29%、肠球菌属占18.12%、金黄色葡萄球菌占8.72%;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s菌检出率为54.55%;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MRCNS检出率为64.71%;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100.00%敏感,对阿米卡星耐药率较低(<10.00%);肠球菌属对利奈唑胺、替考拉宁、阿莫西林/克拉维酸、万古霉素高度敏感,对头孢西丁、氨基糖苷类的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耐药率<30.00%.结论 研究妇产科手术部位感染病原菌及耐药性特征,加强病原菌多药耐药菌监测,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钟巧;李晖;高晓玲;刘珺;姚吉龙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的有效措施,以降低感染发生率.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12月ICU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调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分析其发生的原因,针对原因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加强全体医护人员的教育及监管,改进置管后导管维护质量等.结果 持续质量改进前期2009年纳入监测的中心静脉置管147例,平均置管日(33.84±30.89)d,总导管日4569 d,确诊感染23例,平均感染率5.03‰,持续质量改进后期2010年监测的中心静脉置管141例,平均置管日(36.78±43.54)d,总导管日5014 d,确诊感染例数13例,平均感染率2.59‰;发生血流感染者平均置管日(47.23±37.61)d,其中置管日≤7d的导管感染率8.88%,置管日>90 d的导管感染率58.33%,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平均发生率从2009年5.03‰下降至2010年平均2.59‰.结论 目标性监测结合持续质量改进,可降低综合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
作者:林娟;钟既宁;陈丽;胡才宝;蔡国龙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多学科整合治疗老年脑卒中合并院内获得性肺炎(HAP)的疗效.方法 观察组为2010年1月-2012年8月卒中单元收治的85例脑卒中合并HAP的老年患者,进行多学科整合治疗;对照组为同期神经内科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合并HAP老年患者,进行单纯药物治疗,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卒中量表(NIHSS)和Barthel Index(BI)评分分别为(8.99±3.25)分和(18.31±2.24)分较对照组疗效明显,脑卒中合并HAP临床特征以中低发热为主,咳嗽、咳痰、呼吸困难、食欲不振、淡漠无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查以革兰阳性菌多见占65.45%,其次为革兰阴性菌占27.88%;观察组与对照组HAP主要症状消失时间、实验室检查正常时间、胸片正常时间、住院天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学科整合治疗老年脑卒中合并HAP减少了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取得了较明显的治疗效果.
作者:刘晓红;吴玉芙;臧婷臻;王浩然;潘克梫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乳腺癌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07年3月-2012年3月97例乳腺癌住院患者作为研究组,对照组为同期住院治疗的85例乳腺增生患者,采用原位杂交法对两组患者HPV16、18表达及不同组织分型的乳腺癌与HPV16、18表达之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组HPV16和(或)HPV18表达阳性率为74.23%,对照组HPV16和(或)HPV18表达阳性率为15.30%,研究组患者HPV16和(或)HPV18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0.473,P<0.05);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中HPV16和(或)HPV18表达阳性率80.85%,单纯癌患者中HPV16和(或)HPV18表达阳性率69.56%,其他类型患者中HPV16和(或)HPV18表达阳性率74.07%,各组间患者HPV16和(或)HPV18表达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乳腺癌患者HPV16、18感染阳性率较高,与乳腺癌发生密切相关,不同分型的乳腺癌患者间HPV16、18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丁小文;莫文菊;陈杰;谢尚闹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应用风险管理程序对预防临床护士针刺伤发生、提高针刺伤防护意识和防护行为的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内科护士130名、外科护士130名、手术室护士20名、检验科和体检科抽血护士20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问卷调查法分析针刺伤发生原因、相关防护知识知晓率和防护行为的正确率等,风险管理程序对临床护士进行针刺伤风险干预后的影响.结果 通过对临床护士进行风险管理程序干预后,针刺伤发生率明显降低,由原来的年人均3.31次下降至0.73次,下降率为72.22%;防护知识知晓率从51.33%升高至93.60%;针刺伤后正确处理率从45.52%显著升高至92.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对临床护士进行风险管理程序干预,可有效减少针刺伤发生率,明显提高针刺伤防护意识和针刺伤发生后的正确处理率.
作者:张春兰;赵春霞;任章朋;吴焕卿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慢性肾衰竭合并感染患者血清因子变化规律并分析其对策,为临床治疗提供有益参考.方法 按照有无合并感染将慢性肾衰竭患者48例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每组24例,检测其血清生化指标和相关因子含量,从而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 感染组血清生化指标与未感染组近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组丙二醛(MDA)、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和Lp含量分别为(12.35±3.45)μmol/L、(130.33±13.65) pg/L、(190.62±17.25) pg/L和(34.15±2.45) ng/ml,均明显高于未感染组;感染组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分别为(1.78±0.94)μmol/L和(0.73±0.22) mg/L均明显低于非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内随病情加重,MDA、IL-6、IL-8和Lp含量均呈增高趋势,而NO和SOD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肾衰竭合并感染患者其血清因子呈现规律性变化,这对治疗方案制定有指导意义,且应加强护理以使患者病情趋于平稳.
作者:俞丽莉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老年性阴道炎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寻求佳治疗方法,以提高有效率.方法 随机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月门诊就诊并确诊为老年性阴道炎患者,随机分为单药组和联合组,两组各650例,单药组给予甲硝唑栓,联合组在单药组基础上合用定君生、雌三醇乳膏,4周后门诊随访,观察症状、体征并实验室检查,了解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联合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联合组治愈率为81.38%,单药组为38.62%;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9.38%,单药组为9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甲硝唑和定君生、雌三醇软膏治疗老年性阴道炎,可迅速抑菌,并调节阴道酸碱度,增强阴道黏膜抵抗力,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沈丽娟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并制定措施,从而控制感染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4年内老年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共450例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居住地、经济状况、病程、住院天数、空腹血糖值、糖尿病并发症、接受侵入性操作、住院期间抗菌药物使用等,统计不同因素诱发感染的关系,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直接因素.结果 共56例患者出现感染,发生率为12.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OR=2.847)、居住地(OR=2.018)、病程(OR=1.085)、住院时间(OR=2.176)、空腹血糖值(OR=2.165)、并发症(OR=1.984)、接受侵入性操作(OR=2.014)以及多种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OR=1.779)等均为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较多,临床应采取对应防护措施.
作者:肖健;李春玲;何佃菊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支气管扩张症感染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以期为支气管扩张症的抗菌治疗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方法 将收治的188例支气管扩张症感染加重期患者进行病原菌及药物敏感试验检测.结果 188例患者痰液标本阳性96例,阳性率为51.06%,分离出菌株10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74株占72.55%,革兰阳性菌28株占27.45%,首位是铜绿假单胞菌占31.37%,其次为流感嗜血菌占13.73%;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氨苄西林、头孢呋辛、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均>50.0%.结论 支气管扩张症急性加重期患者细菌感染主要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应根据细菌培养、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及治疗反应及时调整抗菌药物.
作者:肖中;池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关节感染的特点及相关因素,调查使用万古霉素浸泡自体肌腱移植物预防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感染的有效性,为降低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感染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0月-2012年10月1056例患者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感染率,将其分为初5年,504例患者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A组),随后5年,552例患者除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外,术中加用万古霉素浸泡肌腱(B组),使用x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感染率.结果 A组504例患者,术后发生感染8例,感染率1.6%,细菌培养检出表皮葡萄球菌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2株、琼氏不动杆菌1株;B组552例患者中无1例发生感染,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万古霉素浸泡移植肌腱,可有效降低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感染率.
作者:张琼;张慧;顾海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随着全球范围暴发禽流感疫情,人感染H7N9禽流感是由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主要传播途径为呼吸道、密切接触、母婴传播,属于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易在医院内播散引发院内交叉感染,医疗卫生部门应高度重视,采取及时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
作者:张琼;王运平;张礼;甄高鹤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蒸汽灭菌后器械包包外化学指示物变色不合格发生的根本原因及预防措施,以提高灭菌质量.方法 回顾性调查消毒供应中心2011年6-8月经过蒸汽灭菌处理的包外化学指示剂变色不合格的原因并进行分析;2011年9月开始针对其原因采取整改措施,并将2011年10月-2012年3月的统计资料与整改前进行比较.结果 整改前的89 862件灭菌包中有63件出现包外化学指示物变色不合格,不合格率为0.702‰,去除原因后处理的155 723件灭菌包中仅有3件出现包外化学不合格,不合格率为0.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8.59,P<0.01).结论 运用原因分析方法解决问题能有效减少不合格灭菌产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降低灭菌费用.
作者:马琳;杨泽霞;吴可萍;陈丽梅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呼吸道清除系统(Vest系统)预防老年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作用,为临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医院老年腹部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实施Vest系统排痰法,对照组采用人工叩击排痰法,对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排痰量、心率、血压等血流动力学、伤口引流量、患者疼痛以及体位舒适度等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试验组患者在第1~4天的排痰量分别为(24.35±2.14)、(36.08±2.44)、(21.23±1.99)、(32.38±2.25)ml/d,对照组分别为(14.20±1.59)、(17.31±1.67)、(15.05±2.19)、(17.21±2.46)ml/d,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发生切口疼痛患者7例、VAS评分(4.2±0.3)分,对照组22例、(7.1±0.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体位舒适率90.o%、配合率92.5%,对照组为47.5%、5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血流动力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术后发生肺部感染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Vest系统对老年手术患者具有良好的排痰效果,可有效预防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
作者:楼秋月;王莉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永久起搏器(PPM)植入手术囊袋内细菌存在情况及影响因素,以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感染机会.方法 收集2008年3月-2011年3月实施PPM手术的患者444例临床资料,采集患者一般信息,并在术中3个时间点取样进行细菌培养,第1取样点为切开皮肤分离置皮下形成囊袋的即刻,第2取样点为电极到位测试满意并固定后,第3取样点为30ml聚维酮碘/盐水、抗菌药物冲洗后.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66.22±12.50)岁,78.8%的患者为首次植入、20.3%为第2次植入、0.9%为第3次植入;3次取样点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6.5%、8.5%、4.1%;取样点细菌培养阳性率第1~3次分别为6.5%、8.5%及4.1%:第1、2取样点<44岁患者细菌培养阳性率(<9.0%)与其他年龄组为17.9%和25.9%,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PM手术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细菌感染机会,囊袋中存在的细菌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生理盐水、抗菌药物或聚维酮碘冲洗可明显降低囊袋内细菌存留机会.
作者:林运;杨铎;张金荣;张京梅;李志忠 刊期: 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