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应用封闭式负压引流在大面积皮肤缺损合并感染疗效分析

阮海燕;钟永翔;林晓

关键词: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 皮肤缺损, 感染, 护理
摘要:目的 比较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VSD)与常规换药在大面积皮肤缺损合并感染中疗效,总结处理措施,预防并减少感染的发生.方法 将87例大面积皮肤缺损合并感染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7例和治疗组50例;两组均进行感染控制、清创并彻底冲洗伤口;治疗组采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照组采用常规换药.结果 治疗组在清洁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愈合率分别为(7.2±1.85)d、(12.7±2.09)d、(96.5±2.34)%,对比两组患者创面愈合疗效,3个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在换药次数、住院天数及治疗总费用分别为(3.4±1.7)次、(18.5±3.12)d、(7655.3±432.75)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VSD技术更有利于保护创面、引流脓液、控制感染、促进创面愈合,在提高创面治疗效果同时减少护理工作量.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不动杆菌属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与治疗

    不动杆菌属是一种条件致病菌,由于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加之不动杆菌属具有多种耐药机制,成为临床上棘手的问题.一直以来,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是治疗此类耐药菌有效的药物.近年发现,不动杆菌属对以亚胺培南为代表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水平逐年增加,给临床治疗带来严峻的挑战.笔者将不动杆菌属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及治疗做一综述.

    作者:陈亮;李真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鼻咽癌患者放疗后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

    目的 探讨鼻咽癌患者放疗后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对应的策略,以降低感染率.方法 选取2009年11月-2012年11月在医院治疗的360例鼻咽癌放疗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存在有真菌感染的各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高龄(>60岁)、有多种并发症(≥2种)、有皮肤或黏膜溃烂、使用免疫抑制剂、口腔黏膜溃烂、住院时间长(>50 d)是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而真菌感染与性别无关;360例患者中使用抗菌药物有300例,使用时间长(≥35 d)、使用种类多(>3种)、使用头孢类抗菌药物的真菌感染率高(49.4%);真菌感染以白色假丝酵母菌多,热带假丝酵母菌其次.结论 真菌感染除了患者和治疗等危险因素之外,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是其高危险因素,加强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的控制如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加强无菌操作和营养支持等是降低感染的重要措施.

    作者:杨峥;王旸;余杰;张森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加强医疗环境管理预防控制禽流感

    随着全球范围暴发禽流感疫情,人感染H7N9禽流感是由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主要传播途径为呼吸道、密切接触、母婴传播,属于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易在医院内播散引发院内交叉感染,医疗卫生部门应高度重视,采取及时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

    作者:张琼;王运平;张礼;甄高鹤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eAg与HBeAb同时阳性模式的相关研究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 BV)血清标志物HBeAg与HBeAb同时阳性患者的病毒复制、肝功能状况,并探讨该类模式的产生原因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微粒子化学发光法检测HBV血清标志物,从中筛选出HBeAg与HBeAb同时阳性的标本,检测该类标本HBV-DNA定量值和肝功能结果及肿瘤标志物AFP值.结果 检测17 895例患者HBV血清标志物,HBeAg与HBeAb同时阳性73例,阳性率7.4%;73例HBeAg和HBeAb阳性患者中,HBV-DNA>1×E+004拷贝/ml者占55.0%;肝功能指标的异常率为58.3%,肿瘤标志物AFP异常率21.9%.结论 乙型肝炎患者出现HBeAg与HBeAb同时阳性,提示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处于低水平状态,体内病毒较少,传染性弱,但是也容易造成肝功能的慢性损伤,应当引起实验室和临床的高度重视.

    作者:徐冬梅;朱艳;张晓梅;李爱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老年性阴道炎联合治疗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老年性阴道炎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寻求佳治疗方法,以提高有效率.方法 随机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月门诊就诊并确诊为老年性阴道炎患者,随机分为单药组和联合组,两组各650例,单药组给予甲硝唑栓,联合组在单药组基础上合用定君生、雌三醇乳膏,4周后门诊随访,观察症状、体征并实验室检查,了解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联合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联合组治愈率为81.38%,单药组为38.62%;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9.38%,单药组为9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甲硝唑和定君生、雌三醇软膏治疗老年性阴道炎,可迅速抑菌,并调节阴道酸碱度,增强阴道黏膜抵抗力,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沈丽娟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加替沙星联合雾化吸入盐酸氨溴索治疗老年急性肺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加替沙星联合雾化吸入盐酸氨溴索治疗老年急性肺炎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为其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医院2011年9月-2012年9月收治的159例老年急性肺炎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79例;观察组采用静脉注射加替沙星联合雾化吸入盐酸氨溴索治疗,对照组采用静脉注射加替沙星治疗,连续治疗7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细菌学和不良反应等.结果 经过7d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1.25%、对照组为75.95%,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检出87株病原菌,治疗后清除79株,清除率为90.80%;对照组治疗前检出86株病原菌,治疗后清除64株,清除率为74.42%,两组病原菌清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为13.75%,对照组为11.3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加替沙星联合雾化吸入盐酸氨溴索治疗老年急性肺炎的临床效果较好,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安全耐受,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边双双;王银儿;冯月娟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国产替考拉宁治疗革兰阳性球菌重症肺炎疗效分析

    目的 临床观察国产替考拉宁治疗革兰阳性球菌所致的重症肺炎疗效和不良反应以及细菌清除率.方法 对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2008年8月-2011年8月被确诊为革兰阳性球菌重症肺炎36例住院患者,应用国产替考拉宁治疗,疗程10~14 d,并进行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及不良反应的比对分析.结果 痰培养共检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25株,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4株,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3株,血培养MRCNS 1株,深部静脉导管末端培养MRSA 2株,临床总有效率为88.89%,细菌清除率为77.78%;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结论 国产替考拉宁治疗革兰阳性球菌肺炎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作者:杜建新;杜彩霞;宋维玲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医院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医院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并发症的发生提供预防和诊疗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07年1月-2012年10月收治的92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医院肺部感染临床资料,重点分析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患者年龄、患者营养状况与并发医院肺部感染的关系,并分析病原菌的分布特点.结果 92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医院感染153例,感染率为16.50%,其中肺部感染75例,感染率为8.09%,肺部感染占所有感染的49.02%;共分离出病原菌83株,铜绿假单胞菌23株占27.71%,克雷伯菌属16株占19.28%,大肠埃希菌13株占15.66%,金黄色葡萄球菌11株占13.25%,表皮葡萄球菌10株占12.05%,鲍氏不动杆菌8株占9.63%,白色假丝酵母菌2株占2.42%;预防性使用≥2种抗菌药物的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概率,明显高于使用单一抗菌药物或者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P<0.05);高年龄组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比例明显高于低年龄组;血清总蛋白<60 g/L或白蛋白<25 g/L的患者,更易发生肺部感染.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易并发医院肺部感染,其危险因素主要有抗菌药物使用不当、患者年龄、自身营养状况等,采取相应措施可降低其发生率.

    作者:凌小林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PDCA循环法与精细管理在眼科病房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预防眼科病房医院感染的管理模式,提高眼科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方法 运用PDCA循环法与精细管理,对各环节实施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结果 运用PDCA循环法与精细管理,加强了眼科病房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各环节的有效监管,使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明显提高.结论 运用PDCA循环与精细管理,促进各环节严格执行标准化、规范化及科学化的细节管理,以提高眼科病房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的水平.

    作者:刘忻;方素珍;高小萍;赵伟琴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EICU患者肺部感染因素调查分析

    目的 探讨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肺部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医院2009年12月-2012年9月EICU收治的29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患者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结果 293例EICU患者中发生肺部感染44例,感染率为15.02%;年龄<30岁,感染率为8.33%;年龄>60岁,感染率高达20.73%,随着患者年龄的不断升高,肺部感染的发病率呈现升高趋势;感染病原菌种类中革兰阴性杆菌占70.44%、革兰阳性球菌占14.47%、真菌占15.09%.结论 EICU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随着患者年龄的升高呈现上升趋势,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应加强患者病原菌监测,同时采用有针对性的预防肺部感染的临床手段和措施.

    作者:胡妙仙;林相彬;阮海燕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γ干扰素释放实验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γ干扰素释放实验(interferon-γ release assay,IGRA)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有助于提高结核检出率.方法 348例结核病和非结核病患者常规进行痰涂片、结核菌素皮试(TST)及IGRA检测,以临床明确诊断为准,比较分析评价IGRA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用于结核感染的诊断,IGRA检测的敏感性优于 TST,分别为71.0%和51.3%;IGRA检测的特异性也优于TST,分别为81.2%和66.9%;用于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IGRA检测的敏感性优于TST,分别为72.9%和35.6%,特异性也优于TST,分别为84.6%和61.5%;用于肺外结核的诊断,IGRA检测的敏感性优于TST,分别为68.0%和36.0%,特异性也优于TST,分别为85.7%和57.1%,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对于涂阴结核患者,IGRA检出率明显高于TST,分别为66.7%和43.4%,P<0.05,IGRA阳性还可能与抗结核治疗转归相关.结论 IGRA有助于提高结核检出率,可作为临床鉴别结核感染尤其是菌阴结核、肺外结核的重要辅助诊断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李月翠;周晶;臧颖惠;李成行;胡伟跃;李进;骆红霞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长期留置导管感染因素分析及预防策略

    目的 分析引起血液透析患者长期留置导管感染的相关因素,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并采取相应有效地预防措施,预防和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方法 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2月87例行颈内静脉长期留置导管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根据其导管是否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对各指标进行分析,找出引起感染的相关因素及导管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结果 共分离出病原菌8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79株占90.8%,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棒杆菌属,分别占49.4%、27.6%;革兰阴性菌8株占9.2%,未培养出真菌;在调查87例留置导管患者中,20例发生导管感染,感染率为23.0%;53例为糖尿病患者,其中发生感染19例,感染率为21.0%;感染组年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糖尿病分别为(77.4±11.5)岁、(77.4±13.4)g/L、(25.3±10.2)g/L、19例,非感染组分别为(64.3±15.5)岁、(89.5±17.6)g/L、(36.1±11.3)g/L、3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龄、2型糖尿病、低蛋白血症会导致血液透析患者免疫力低下,从而加重导管感染,延迟创面愈合;调查感染病原菌分布可指导临床的合理用药.

    作者:何惠芬;许晓妹;毛晓红;王鸣;费晓;马立彬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2008-2011年产气肠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析产气肠杆菌临床分布特点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化,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采用WHONET5软件统计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2月临床分离的产气肠杆菌临床分布和耐药率.结果 4年内共分离到产气肠杆菌459株,其中2008-2011年分别检出108、101、130、120株;病原菌主要来源于住院患者的痰液213株占46.4%、胆汁70株占15.3%、血液51株占11.1%、尿液50株占10.9%;4年耐药监测显示,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在2.0%~7.9%,呈明显的逐年上升趋势;头孢类抗菌药物除头孢唑林耐药率较高约90.0%外,其他如头孢替坦、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等耐药率由高的55.5%下降至低28.5%,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等复合制剂耐药率也由高70.2%下降至低21.1%,同时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等氨基糖苷类等药物的耐药率亦呈下降趋势,高30.4%,低为0,对喹诺酮类的耐药率约30.0%,保持相对稳定.结论 4年产气肠杆菌对头孢菌类、氨基糖苷类、复合制剂等药物的耐药率有所降低,而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说明细菌耐药性存在动态的变化,及时对细菌耐药性进行分析,依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严格掌握适应证,可减少或延缓耐药菌株的播散.

    作者:冯翔;许小敏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成年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成年血液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方法 对2010年1月-2012年10月5555例成年血液病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其中感染组712例,未感染组4843例,将因素分为患者自身因素和医源性因素,对各项指标进行分类分项,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成年血液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成年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率为12.82%,例次感染率为16.47%;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居首占57.81%,其次为血液系统占15.41%,感染部位不明患者也占一定的比例;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45.64%,真菌比例较高占25.28%;经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主要危险因素有造血干细胞移植、粒细胞缺乏、化疗、使用免疫抑制剂、中心静脉插管、白血病、院外感染等,ROC曲线下面积为0.821.结论 成年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率高,应加强医院感染监测,针对主要危险因素采取有效地预防措施,可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李鹏;陈立兵;杜明梅;邢玉斌;索继江;曹圣山;刘伯伟;刘运喜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肿瘤病区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及管理措施

    肿瘤病区是极易发生医院感染的重要场所,肿瘤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因此,探讨肿瘤病区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采取有效预防和控制措施,是我们职责所在,是一项重要系统工程.通过我们的努力,降低了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有效地保障了医疗安全,使肿瘤患者放、化疗顺利完成.

    作者:陈朝英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综合干预对肿瘤化疗骨髓抑制期医院感染的影响

    目的 探讨综合干预对肿瘤化疗骨髓抑制期患者是否发生医院感染的影响,为其临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将160例肿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综合干预组和常规治疗组,所有患者均给予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措施,观察两组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结果 综合干预组肺部、泌尿系、其他部位感染率分别为2.5%、1.3%、1.3%,常规治疗组分别为10.0%、8.8%、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肿瘤化疗骨髓抑制期患者行综合干预措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明显降低患者发生感染的风险,有利于患者病情的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史健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与白介素-11对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与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对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60例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随机分为TPO组和IL-11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TPO组给予rhTPO:15 000 U皮下注射,一次/d,共7 d;IL-11组给予rhIL-11:1.5 mg皮下注射,1次/d,共7d;观察第1、3、5、7天两组患者外周静脉血中血小板计数以及凝血指标、出血、血制品输注、药物不良反应、住ICU时间及28d的病死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5、7天TPO组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IL-11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凝血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PO组血小板悬液、血浆、浓缩红细胞的输注量明显少于IL-11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PO组住ICU时间及28d病死率低于IL-11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能够促进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计数恢复,临床效果优于白介素-11,并能减少血制品输注,降低脓毒症患者的病死率,疗效安全可靠.

    作者:陈朴;叶克俭;郑宇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混合科室的医院感染管理

    目的 针对胸心外科与生物治疗科混合科室患者的疾病特点,总结胸心外科与生物治疗科的医院感染管理,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方法 分析胸心外科与生物治疗科医院感染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包括病房环境、重症监护病房消毒、患者和陪护人员、手卫生、中心静脉置管、呼吸机管路消毒管理以及白细胞下降患者的护理,采取针对性的规范管理,包括建筑布局合理、环境管理、重视医护人员手卫生消毒、加强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知识培训和呼吸机管道消毒的管理以及对白细胞减少患者病房合理安置等针对性的护理工作.结果 实施医院感染控制后,降低了患者医院感染率,环境卫生学等各项监测指标合格率提高.结论 通过实施医院感染控制及医院感染的知识培训,加强胸心外科与生物治疗科混合科室的感染管理,使科室工作人员均能自觉执行手卫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及消毒隔离制度,切实有效控制和切断医院感染的各个环节,是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关键.

    作者:张海燕;李瑞星;张荣泽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支气管扩张症感染患者急性加重期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支气管扩张症感染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以期为支气管扩张症的抗菌治疗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方法 将收治的188例支气管扩张症感染加重期患者进行病原菌及药物敏感试验检测.结果 188例患者痰液标本阳性96例,阳性率为51.06%,分离出菌株10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74株占72.55%,革兰阳性菌28株占27.45%,首位是铜绿假单胞菌占31.37%,其次为流感嗜血菌占13.73%;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氨苄西林、头孢呋辛、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均>50.0%.结论 支气管扩张症急性加重期患者细菌感染主要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应根据细菌培养、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及治疗反应及时调整抗菌药物.

    作者:肖中;池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合并医院感染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合并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探讨有效预防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方法 对2007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360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医院感染进行调查,统计医院感染发生率,分析其发生的高危因素.结果 360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率为33.9%,感染发生部位以呼吸道及腹膜为主,分别占41.8%、26.2%,侵入性操作(55.0%)、年龄>60岁(46.0%)、住院时间>30 d的患者(57.5%)是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导致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及真菌.结论 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实施侵入性操作、年龄>60岁以及住院时间>30 d的患者较易发生医院感染,应减少侵入性操作,采取各种措施加强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消毒隔离管理,以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崔敬荣;翟德翠;张志刚 刊期: 2013年第12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